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
一、话题要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反应上来看,学生主动思考得不多,特别是涉及到需要深入思考的内容。越是这样,就越要训练。新课标也提倡主动探索精神。因此,话题的构建要建立在有思考深度、有探究价值的基础之上。
话题一:在这个明艳的春天,竺可桢爷爷和孩子之间又有了一次对话。请同学们读一读,你能发现第二次对话和第一次对话有什么不同吗?
生:第二次对话孩子已经知道了第一朵杏花开的时间。第一次不知道。
师:你真会读书,这是两次对话内容上的不同。
生:第二次对话孩子回答说是,第一次回答不上来。
师:这还是内容上的不同。
生:第一次对话孩子有些奇怪。第二次孩子告诉了竺可桢爷爷第一朵开花的时间。
生:第一次有提示语,第二次没有。
师:你读得很认真,能够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真是好样的。
(话题促使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自主阅读的.兴趣)
二、话题要与语言训练相结合。
语文是姓语的,任何话题偏离文本偏离语文都是无效的话题。只有建立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之上的话题
才不是空中楼阁。
话题二: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这些对话,看看他们在说时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
这一天,竺爷爷正在书房里看书,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的声音:“竺爷爷!竺爷爷!”
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竺爷爷,杏花开啦!”小孩()地说。
“什么时候?”竺爷爷()地问。
小孩()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 )地说:“是。”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之上,充分鼓励和赞赏,并提出尽量要准确贴切。填入的词语按先后顺序分别是: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这一话题的讨论既训练了学生对话朗读的技巧,认识到提示语的作用,又知道了用词要准确。对深
入地体会人物也有帮助。)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2
在教学本课时,我围绕着“第一朵”杏花以及竺可桢爷爷两次看杏花的不同进行,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不同程度的绽放开来……”“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感受竺可桢爷爷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特点,学生基本能由我的引导感悟到;而这里的“习惯”二字,说明竺爷爷的细心观察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的动作;“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放的。”感受到竺可桢爷爷对科学研究的负责;还有“什么事情啊?”“什么时候?”“是第一朵吗?”表现他对杏花开放的关注。别人赏花,他却数花,问花。最妙的地方是当竺爷爷听到第一朵杏花开放了的时候的反应:“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此时的竺爷爷是何等的兴奋和激动啊!这里的问句短小,语气急促,不难看出他此时格外激动、兴奋,几近欣喜若狂的情态。
这篇课文出现了这组一问一答的对话,而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想象,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投入,通过朗读真正体会到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学生虽然能较好的体会到竺可桢爷爷的'这种精神,但在教学本课后我思考了很多,感觉自己仍存在一些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讲述的部分多于学生理解感悟和朗读,似乎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今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明确自己引导者的地位,更好的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优越性。
另外,在教学完本课之后才发现自己将文中小女孩只是一带而过,没能引导学生感受这个小女孩身上值得他们学习的东西。所以,我认为我首要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备课,如何更深层次地与文本对话。加强对教学的解读,灵活变通教材,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同时学习多样的教学手段也是我的当务之急,主动了解学生,找到适合孩子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3
这篇《第一朵杏花》是鄂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观察与思考”为主题,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中,我将这篇课文划分为两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至第五自然段,了解他们第一次看杏花的经历,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六至第十六自然段,品读第二次看杏花的经历,并从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中感受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学中,我着重把握了以下几个训练点:
一、朗读想象,感受拟人手法的精妙
拟人的修辞手法在这篇课文中出现了三次,这节课中着重体现了两处。开课时,让学生
找出第六自然段的重点句“春风吹皱了河水,吹醒了小草,吹绿了柳梢,吹鼓了杏树的花苞”,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画面,接着圈出句子中用得好的词“吹皱了”“吹醒了”“吹绿了”“吹鼓了”,再思考这些词语好在哪儿,让学生一步步感受作者是把春风当做人来写,写出了春风的生机和活力。第二处“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通过做动作了解作者在这儿是把杏树当作人来写,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第一朵杏花的珍贵。就这样,朗读、想象,再朗读,一步一步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精妙。
二、还原场景,体会人物丰富的情感
运用人物的语言来表达人物的特点,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文中孩子和竺爷爷的那段对话,看似平淡无奇,却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留给作者极为
广阔的想象空间。经历了一年的等待,经历了一个春天的细致观察,终于等到了这盛开的第一朵杏花,孩子当时一定是万般的急切与兴奋,课文中一连用了三个感叹号。如何让学生们体会并读出这种情感?想象!想象孩子这个春天会怎样去等待和观察,走进孩子的生活去感受这份成功的不易!早上看、傍晚看,上学前看、放学后看,晴天看、雨中看,终于等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这一刻,他怎能不兴奋,怎能不急切!在头脑中还原了孩子观察等待的场景,带着感情的朗读自然水到渠成。
竺爷爷的话中也是如此,“什么事情啊?”“什么时候”“是第一朵吗?”一连三个问号中有疑惑,也有兴奋赞许,更是他对待科学严谨态度的`体现啊!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直接引用了竺爷爷的话,这两句话集中体现了他对待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态度,通过反复朗读,找准关键词“精确”,突出语气词“不能、也不能”,进一步感受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
三、两手齐抓,体现文化精神的传承
第一年的春天,竺爷爷走近杏树仔细数花朵、弯腰习惯性地问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这些言行都为孩子埋下了“明年一定要看到第一朵杏花”的信念。观察等待了一年,孩子终于等来了这一天,他将这个发现告诉竺爷爷时,竺爷爷的眼神和语气中是掩藏不住的兴奋和赞许,他走进书房,郑重地记下这个日子,这又是对孩子多大的鼓励啊!竺爷爷用自己的言行深深影响了孩子,孩子也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着自己的承诺,他从竺爷爷求真的科学态度中学会了认真观察的方法,学会了一丝不苟的求实精神,这就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教学中,我不仅关注了竺爷爷,引导学生从他的语言动作中体会他求真的科学态度,同时也关注了这位践行承诺、学会观察的孩子,两手齐抓,体现了这种科学态度的传承。
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们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谈谈自己的感受,目的也是想通过文中竺爷爷和小孩的精神力量反思自己的言行,学会科学求真,学会精确观察,学会信守承诺,这也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4
语文是工具。学生阅读书籍和写作文章的技能必须通过训练方能形成。阅读积累了语言和思维的材料,具有范型的作用,阅读材料在一定意义上为学生作文提供了“样式”,而作文在一定意义上说则是阅读的运用,对阅读有促进和强化作用。换句话讲,读和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
读和写的关系实质是“吸收”和“表达”的关系,是“学”和“用”的关系。学用必须一致,读写必须结合。读和写的紧密结舍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杜甫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千百年来成了人们读和写结合的至理名言。不过书海无涯,要讲究效率。“万卷”怕是没有时间去破的。我们的职责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指导学生攻读有限的篇目。小学阶段共有三百多篇课文,如果要求学生胸有文章百篇辽是有困难的。如果让学生精读百篇课文中的精彩片断,获得“下笔尚通顺”的效果则是完全有可能的。而段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又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阅读训练中,段的训练下仅包含着词句的因素,而且是构成篇章和体现文脉的外在形式;在作文教学中,段的训练是基础,没有扎实的构段基本功就不能顺利实现布局谋篇。
因此,引导学生把语文中的精彩片断学到手,让学生“胸有百段”,以读学写,写中促读,是读写结合的重要途径。中年级在学生学习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扎扎实实地进行片断读写训练,将使学生受益匪浅。今天我听了刘爱香的《第一朵杏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句段式模仿,即用刚学的句式、段式模仿写片段,可见成效。句式模仿,例如在刘老师的《第一朵杏花》有这样一个片段,让学生模仿文中“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的句式,来自己写一写。她先提供了一个句式: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风吹——,吹——,吹——,吹——……于是,在孩子们的笔下,出现了“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秋风吹黄了橘子,吹红了柿子,吹熟了庄稼……”“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秋风吹黄了小草,吹走了大雁,吹落了树叶,吹熟了玉米。“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寒风吹枯了小草,吹开了腊梅,吹冻了河水,吹来了雪花”等一些充满着诗情、跳动着灵性的语句。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5
在教学之前,就已经在帖子上和几位朋友进行了一点交流。应该说,交流的东西都是挺重要的,给我的课堂教学增色不少,在此谢谢一起交流的'朋友。(交流的在前面)
《第一朵杏花》主要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篇课文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字里行间一览无遗,所以,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引导分析,是我教学中的主要手段。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们找出描写竺可桢爷爷言行的句子,然后采用表演读、生活体验回忆等方式,感受“弯下腰来、习惯地问”等地方留给我们的感受。通过表演读,学生们能感受到竺可桢爷爷的平易近人,认真观察是长期养成的一种习惯。后面第二段中的“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等语句,通过分角色朗读,想想人物说话的语气和神情,感受到竺可桢爷爷得到准确时间后的激动心情,他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教学本文,讨论充斥着整个课堂,说、思、读等,给整堂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6
《第一朵杏花》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小事例中蕴涵着大道理。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描写竺可桢动作的词语,以及竺可桢与小姑娘的两次对话,抓住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通过学生朗读、讨论、评议,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动态。教学中我发现,在引导学生与言文中人物对话过程是,重心放在了竺爷爷的身上,因为这篇文章是写竺爷爷的,的确是让学生与名人对话,从而在母语学习中得到素养。
但是我认为文中杏树评价家的那个小女孩对学生的启发应该更大,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孩子和三年级的.孩子年龄差不多,是他们的同龄人。因为这个孩子记住了竺爷爷的话,并且在一年之后完成了竺可桢爷爷交给的任务,使竺爷爷能精确的记录下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这种遵守承诺的精神是现在的孩子缺少的,我认为利用与这个孩子的对话,让学生谈做人,谈诚信,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7
今天教学的是《第一朵杏花》第二课时。教学“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这句,是这样进行的。学生首先交流了自己学习后的体会,说从中体会出了竺爷爷高兴的心情。教师提问:“除了高兴,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竺爷爷当时的心情?”学生说出了“喜悦”“激动”“兴奋万分”“兴高采烈”等等。这样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这类词语形成较为完善的认知结构。可惜的是,教学时,没有引导学生选择最能表达竺爷爷当时心情的词语,如果这样做了,学生对这句话的认识会更加准确,对词语间的差别也会有所认识。接着,让学生说说这句中什么词语不能少,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内容是通过什么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这在我以往的教学当中是比较欠缺的一个地方。语言就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当我们由语言形式体会出了内容后,再来体会是通过什么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对语言会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就在学生已经有了很好的学习状态,有了一定的收获,感受到了学习的愉悦的时候,我忽然发现,竺爷爷的高兴有着非同寻常的'地方。于是我说:“刚才我们感受到了竺爷爷兴奋的心情,我们还要闯第二关。谁知道我们下面该学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学什么,为了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策略。但学生并没有正确回答出下面学什么,但这不要紧,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学生最终会有所收获。在学生困惑的情况下,我这样引导:“假如你去看杏花,你看什么?”学生回答后,接着问:“竺爷爷去看杏花,为了什么?”通过比较情境的创设,学生从不同的身份中悟出了竺爷爷是科学家,看杏花是为了科学,生怕去晚了开除了第二朵、第三朵,他高兴激动是为科学而激动。学到这儿,竺爷爷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教学要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挖掘人物行动背后的动机,有利于深刻感悟。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8
在《第一朵杏花》的教学过程中,我体会最深的是: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句意思的最主要的手段,也是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重要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读书瞻前顾后。
小学生理解课文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是以感知课文所描述的形象为手段的,进行抽象的定义解释和逻辑分析都是不足取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其突出特点是以句解词,以句解句,即读书时要瞻前顾后,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理解要解释的词语或句子。其主要做法就是前后联系。
例如教学“‘是啊,杏花开了。’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这个句子时,课后练习要求“体会带点词语‘弯下腰来’、‘习惯地’的作用”。没想到学生在理解“弯下腰来”这个词语时发生了歧义,一个学生回答说:“从‘弯下腰来’我体会到竺爷爷是个非常认真观察的人,他弯下腰来是为了能够更清楚地观察杏花。”这个答案看似不错,由一个动作看出竺爷爷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也符合全文的主旋律。所以全班没有人提出明显的反对意见,只有几个孩子表示有补充。我请了其中一位,他说:“我觉得还可以看出竺爷爷平等地对待小孩,很尊重孩子。”我没有马上肯定这个孩子的答案,而是让同学们再读读书,特别注意联系前后文来读,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这一次,很多小手举起来了,他们发现:竺爷爷弯下腰来并没有再观察杏花,而是为了询问孩子,因此体会到“竺爷爷平易近人”才是对的。
在教学最后一段时也是这样。这段话是竺爷爷不止一次说过的话:“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学生不大容易理解,特别是对“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感到费解。我没有让学生去查词典理解“估计”和“推断”的意思,也没有作任何解释,而是让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第一段:当竺爷爷看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放了花瓣儿”,能不能估计出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大概时间?他可以作怎样的.推断?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他可以根据四朵花开放的程度不同,来猜测哪一朵是今天开的,哪一朵是昨天开的,从而估计出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大概时间,比如“两天前”,或是“三天前”。这样的话,他就不用叫小孩子帮他留心观察,自己也不用再等一年才记录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了。可是,这样做虽然省事,却不一定准确。所以竺爷爷说“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这样把句子含义与具体行为做法联系起来,既大大地化解了理解的难度,又使这个句子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9
这篇文章主要告诉师生“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一定要“精确”。这一课是给孩子的,也是给我们老师的。我们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精确了吗?问这个问题其实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题外话,但个人认为,也是我们老师应该问自己的话。因为我们老师自身的精确,更能够影响孩子。
关于竺可桢精确观察的故事是很多的,这篇文章只是其中的一篇,这个故事很有启发性。教学中我发现,在引导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时,我们的重心都落在了竺爷爷的身上,因为这篇文章是写竺爷爷的`,的确是让学生与名人对话,从而在母语学习中习得素养。但我认为这样教不全面,因为这里还有一个人物,那就是杏树主人家的那个没名没姓的孩子。我觉得这个孩子对孩子的启发意义更大,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年龄与四年级的孩子差不多(从课文中的图可以看出),因为这个孩子能够记住竺爷爷的话,并且在一年后准确为竺爷爷提供了信息。现在的好多孩子忘的太快,缺少着这种长时间。而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我们老师为学生提供的问题,往往也缺少着这种长时间。因此利用与这个孩子的对话,引导学生把现在不能解决的问题留下来,记下来,以后时机成熟在去解答,也是一项重要的素养。
如果我们研究苏教版五下的《二泉映月》同样会发现到这一点。阿炳的师傅第一次带他到二泉时问他听到了什么,阿炳说没有听到,师傅说以后你会听到的。如果当时阿炳的师傅告诉了阿炳答案,《二泉映月》也许就不会产生了。
当然这两篇有着本质不同,因为竺爷爷并没有精确的杏树开第一朵花的时间,这个时间应该说是这个小孩子记住问题后的告诉。而《二泉映月》中阿炳的师傅还是能够听到其他的,他怕阿炳不明白,所以没有告诉,要是鼓励他体验。
因此,读这篇课文,进行教学设计,我就从两个对话层面进行,这样学生就有了两个收获,既收获竺爷爷的研究品质,也有个一个榜样。
另外,读《第一朵杏花》大家都清楚,这篇课文的题目起的非常好,没有直接用“竺可桢爷爷”等其他题目,因为这个题目本身就内涵着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是两个人两年的劳动果实。所以,抓住两个来教,那是我们应该走的一条路,是一条更全面的路。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0
《第一朵杏花》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课文按时间的顺序先写竺可桢问孩子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孩子答不上来。接着写第二年春天,孩子告诉竺可桢爷爷第一朵杏花开了,竺可桢爷爷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最后写竺可桢爷爷正是通过长年累月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两次对话是全文的主线索,虽极其简单,却是人物心灵的镜子,是阅读故事的眼睛。细细揣摩文中对话,有助于领会人物内心世界,透视人物所思所想,传达人物所感所悟。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学会审题,比如课题《第一朵杏花》,要求学生将“第一朵杏花”与“一朵杏花”作比较,思考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第一朵杏花”不是随意挑出一朵杏花,它有特定的含意,故事也正是围绕“第一朵”展开的,人物、事件都紧紧关联着“第一朵”。我以为学好课文,审题是关键,平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不仅对学好课文铺路造桥,而且为学生写好作文打下审题基础。
其次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含义,理解文中的语段也很重要。比如:“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这一句子要引导学生思考:作为老年人,竺可桢不是简单地流连光景,而是“走近”,继而点算“数了数”,四朵杏花已经绽开,数字精确,并且发现这四朵杏花是“不同程度”地绽开,这是什么原因?关键在于竺可桢爷爷是从事物候研究的,从下文可知,他关心的是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错过了时机,只好询问孩子了。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在于对课文的更深入理解,也在于表现竺可桢爷爷对周围植物变化多么留意,观察多么细致,对错过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又不无遗憾。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1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智慧、充满灵性、充满人文精神的学科。语文可也应该充满灵气与活力。赞可夫说过:“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应该是自由自在,又丰富多彩的。”因此在教学中坚持民主,营造宽松氛围是不可缺少的。
陶行知说:“创新能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为此我们教师应该千方白计地在课堂中构建民主和和谐的人际环境使自己成为学生尊敬的长者、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交心的挚友,使学生能够大胆怀疑,勇于猜测,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我们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节外生枝或异想天开的问题,允许学生敢于给其他同学或老师的教学进行挑剔。记得我在教《第一朵杏花》时,要求学生回家先预习,再反馈他们的学习的情况,再反馈过程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竺爷爷要弯下腰来求问。”可能有的学生没有理解这句话,在回答的'过程中答案无奇不有,其中还有一位学生说:“竺爷爷可能是驼背。“引得全班哄堂大笑,如果在这时我出声阻止这一切,那么我想再以后的教学中学生还会这样异想天开的回答问题吗?答案肯定是”否“。这时我们教师要蹲下身子以儿童的眼光来思考问题了。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乃至所错。
人非圣贤,熟能无过?作为人师至关重要的是把学生的错误作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导他们在一次次的错误中总结经验,走向成功的彼案。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2
教学片段:
师:读了课题,我就发现很多同学举起了手。看来同学们围绕题目已经有了很多大大的问号,请大家把你的问号说出来,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生:为什么作者要写《第一朵杏花》?
生:《第一朵杏花》有什么好写的?
生:它与其他的杏花有什么区别?
生:围绕课题他会写些什么呢?
……
其实,总体上是围绕2个问题来问:1.为什么要写?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问题1学生,有的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得到一个答案,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因为基础不同,学习态度不一样,对这些问题感到困难,而要在精读中才能体会到。问题2则是可以通过朗读完全解决的。
师:这些问题班级里已经有些同学能解答了,可是还有很多同学不会,要想会很简单,现在把课文自己读一读,我相信会的同学会更多的。自己把课文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些问题。
生通读全文,师不停地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都读过了,这些问题能解答了吗?请你把你能解答的问题说一下,并读一读帮你解决问题的那个段落。注意了,老师还要检查你书读得准不准?
生选择自己解决问题的'一部分练习朗读。
……
初读课文,学生一定要读透读准,一定要多读。这时候教师的引导就更加重要,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带着不同的目的读书,这样效果才会更好。借助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以寻找答案为借口,促进学生多读书,这时学生乐意去读,真正落实读书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组要形式。语文新课程力纠时弊,让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重视阅读在学生的文化积累和文化建构中的意义,重视教材课文的构成,重视学生阅读的面和阅读的量,注重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形成文化的积淀。注意培养学生阅读一流作品兴趣,提高阅读的品位和趣味。重视学生学会阅读,学会个性化的创造性的阅读,学会和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方法。不把阅读作为肢解作品的过程,让学生用心灵去与作品碰撞,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提倡多角度阅读,比较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多元解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让学生阅读的过程充满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成为探索与创造的过程。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3
《第一朵杏花》是一篇物候学的小故事。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们查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这个故事告诉学生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本课的学习,以读贯穿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初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细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学生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课文第二段,着重指导读好对话。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分清这些话分别是谁说的,并结合语言及前文内容,想想人物说话的语气和神情,然后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朗读体会“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等词语,感受竺爷爷得到准确时间后的激动心情,感受他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4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四年级阅读教学的核心工程,是学生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只有具备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才能顺利地进行高年级的阅读学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进一步提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呢?我在教学《第一朵杏花》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
一般来说,课后问题的设计可以为教者提供最佳的教学切入口,教师如能充分利用课后问题的提示,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深刻地思考,就能在准确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课文的内涵,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课后练习第3题理解加点词有什么作用,在教学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找出描写带有这些句子的章节重点阅读,通过阅读课文,学生明白了竺爷爷弯下腰来和小男孩说话可以说明竺爷爷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人;竺爷爷习惯地问可以说明竺爷爷非常喜欢科学研究,知道了杏花开放的日子,还想探究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这个问题的教学,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在教学之后我又让学生根据这两句话回顾总结课文,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从而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从课题入手,通过审题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解决问题。这样的阅读思路,可以收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课后的练习第4题就是这样的一个题目:“课文为什么要用‘第一朵杏花’做题目,能不能换一个题目?”这个问题,也只有在读懂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因为课前学生知晓了问题的内容,所以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时,学生已经很容易就理解了作者的用心。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5
《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们查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设下疑问:开课时,我在板书上故意把第一朵杏花的第字漏写,一下子,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老师,你漏写了一个第字。顺着学生话我问:不就漏了一个字吗?都是写杏花,没有什么不同?学生激动地站起来说:老师,意思不一样一下子,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看着学生们红扑扑的脸,知道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把第也写在了黑板上。
带着问题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紧接着让学生,我追问学生:请你自读课文,看看课文几次提到了第一朵杏花?并勾画出来。学生带着激情,自读,快速找到竺可桢二次看杏花的情景,以及时间。在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时,通过学生读,讨论,交流,汇报等多种形式去自悟。进而明白了竺爷爷弯下腰来和小男孩说话可以说明竺爷爷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人。
想象写提示语,分角色朗读,体会竺可桢爷爷对科学一丝不苟的态度:这篇课文出现了几组一问一答对话,而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像,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投入,真正体会到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12-18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01-21
《第一朵杏花》教案优秀02-11
一朵云帽子教案及反思02-29
第一课教学反思04-07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15篇)04-12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04-07
第一次真好教学反思11-16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猴王出世第一课时教学反思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