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教学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
这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矛和盾是怎样集合起来发明坦克的。难点是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理解、体会由坦克发明的小故事引发的道理。围绕教学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说说他们生活中对矛和盾的认识,然后找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矛和盾,深化对矛、盾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检测字词预习环节过程中,通过小老师领读、抢读生字,激发学生学习字词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在讲读课文的环节中,通过质疑,引导学生思考解疑,抓住关键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采用课堂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关键词语,从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读书声、掌声、笑声,在轻松地学习氛围中学习,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作用,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感知坦克发明的过程,进而理解最后一句话“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设计了拓展环节,给学生拓展了几道生活中常见的趣味数学题,告诉孩子生活中其实还有很多类似的这种例子,把两种事物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挥更大的价值。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创新思维。
最后给学生补充了一个跟本文相关的材料,即毕昇活字印刷术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感悟在生活中应处处留心,细心观察,取长补短的道理。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课堂气氛还不错,学生也能通过朗读感悟故事中的.道理。但课堂上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反思如下:
1.导入时,让学生上黑板画一画矛和盾,虽然想法很好,但目的不明确,并且浪费了时间,不如让学生说一说矛和盾的作用,是一个无效的环节。
2.让学生通过自由读课文,用一句话来简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有些难度。2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把这个故事复述了一遍,概括不出来。对于三年级的孩子,应该在这个问题上给予引导,出示一些提示性的词语,比如:(谁)结合了(什么)和(什么)发明了(什么)。
3.表演环节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在表演之前,由于学生读得不充分,上台表演的同学没有抓住几个关键词来做动作,没有达到这个环节语气的效果。
4.忽视了课文中一些有特点的词语,没有抓住词语引导学生理解。应该把这几个词语提出来,知道学生理解意思,并且加以运用。
5.对教材不够熟悉,备课没有完全做到备学生,没有预设到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堂上有学生提到“履带”,没有给学生讲清楚,容易被学生带跑。
6.课堂上学生读得不充分。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用心地上好每天的家常课。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熟悉教材,查找相关资料,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回答到的问题答案、对课文的疑问都会提前做好预设。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我会参考教学用书,以有目的有效为前提设计各个环节,力求每个环节都能够有效地进行,减少拖沓、无效的环节。在课堂上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多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在充分朗读中有所悟有所得。
另外,作为年轻教师,如果沉浸在自满自足,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下,只会停滞不前。多听有经验老教师的课、多看相关的教学书籍是捷径,取长补短,才能在教学上不断进步。我相信,用心一定能够有所收获。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2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我把课文分为“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和从中引发道理”这三个部分来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课文,通过抓住关键词的理解办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
学生初读课文后基本可以理解大概内容,于是我请学生说说自己读后知道了什么,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发明家在实际战斗中把矛和盾相结合的意思来。我相机指导学生品味了“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词语来理解。最后再抓住“自卫、进攻、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统领全文,突破重点。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结合板书让学生说课文题目的理解。矛用来做什么?进攻。盾用来做什么?自卫。集合是什么意思?把两者的优点合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然后我让学生在第五自然段中找出能概括这些意思的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接着我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认识自卫:盾太小,做铁屋子;认识进攻:不能变成只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于是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认识合二为一:做好了铁屋子,开了小洞,装了枪炮,安上履带,成了坦克;认识大显神威:“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这样一来,学生对于发明坦克的故事明了于心,对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理解就容易了。在让学生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道理的环节中,学生说的事例类似、说得事明理清,我知道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的办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
本课的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些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蕴涵着文章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这些词句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只要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这些重点词句作适当补充、理解就能顺利地把握全文。在教学中,我们老师要多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自主理解、自主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3
案例简述:……(学了课文1――5自然段之后的教学片断)
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生,谁就会是胜利者。”
师:你能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么?
生:我们要吸取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变得更优秀。
师:对,这是从做人方面来说的。也就是我们要善于取长补短。还有其它的例子么?
生:我们用的空调就是吸收了风扇制冷和电热器升温的长处,可调节温度。
生:带橡皮擦的铅笔不仅可以写字,还可以擦字。
师:孩子们说的真好。是啊,发明家们善于观察,善于集中事物的长处,发明新的事物,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这种“优点组装法”可让许多新产品不断问世。
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事物不如人意,你能当个小小发明家,集中事物的长处,把它加以改进么?
生:我想在钥匙上装一个小灯,这样在黑暗中我们也能找到门眼。
生:我想发明一种声控门,只要你把家里人的声音录在里面,通过声波,它就能识别家里人的声音,你说“开”它就开,你说“关”它就关。如果坏蛋来了它就报警。
生:我想发明一种保护视力的笔。这种笔的顶上有一个半圆形的小灯,里面有感应器。当你的坐姿不正确的时候,小灯就会闪光发出警告
案例评析: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内外的联系,校内外的沟通,学科间的融合,使语文学习的天地更为广阔,有利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均衡发展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发明家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学生对于这个道理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怎样攻破这个难点呢?我想:教材只是阅读的文本,我们应该研究教材的价值,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哪些反映时代精神,先进科学理念,关注社会、自然、生命等的有价值的问题挖掘出来。所以我设计了以上的教学流程。其凸显的优势有三:
其一,这种设计联系了生活实际,使课内向课外延伸,实现了“文本、学生、生活”三位一体的大整合,在让学生思维得以拓展的同时,让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大胆设想,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得到飞跃。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而学生的想像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确是让人震撼。
其二,这种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老师为学生表达能力的形成搭建了展示平台和提供了宽松的空间,学生畅所欲言,准确、清楚、流畅地表达了自己的设想和见解。可以说学生口语能力的形成和个性发展,是在健康丰富的对话活动中完成的,没有任何刻意追求的痕迹。
其三,这种设计产生了创新模式,学生在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中,从文本出发,由渐悟到顿悟,产生了新的创新模式,例如:“缺点弥补法”中的“带灯的钥匙”;仿生字联想法中的“声控门”与“保护视力笔”等,就大大超出文本提供的思维方式,这是学生在创新思维方式上的拓展与突破。我深深地感觉到孩子们的思维空间是多么广阔,想像力是多么丰富。使我不由的想起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会把地球撬起来。”我觉得,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多为孩子创造想像的条件,大胆放手,鼓励孩子们异想天开,孩子们得到的就可能是撬起地球的“支点”或“杠杆”。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4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为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把学生的自主体验、个性阅读作为教学的主导方式,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同时,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展语文能力,受到人文熏陶。
因为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我以对“矛”、“盾”这两种兵器的认识和对这两个生字的识记入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探究期待。接着,我把教学重、难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践,了解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以读促悟,在朗读中体会发明家的发明过程、感受集合的神奇、感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1、在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产生想法时,我让学生和我一起演一演,感受比赛的紧张激烈,抓住“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固然”等词语进行品读指导,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进行了朗读的训练。
2、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修正想法、延伸想法时,我换了种方式,以置换角色的形式让学生以发明家的身份来说感受,再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句段,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接近文本的基础上,与文本更深入地对话。
3、在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后,我出示坦克图和视频,展示坦克的威力,引导学生读好第5段,读出坦克的威力,感受集合的神奇。这时,学生对文章所蕴含的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感悟已是水到渠成,我再以自己的激情引读将这个道理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最后,在学完课文后,我又让学生根据板书复述本课所学内容,进一步感受作者描述坦克发明过程的表达方法: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铺垫。
当然,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有完美的,就有缺陷的,在复述总结本课所学内容时,本来想让学生用上文中的词语“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合二为一、庞然大物、集于一身、大显神威”来说一说课文的大意。但学生表现不大尽人意,我没能及时引导点拨,此环节有点草草过场之嫌,心中难免有点遗憾。敬请各位专家、同行多多指教。谢谢!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5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
在教学本课时,学生对于课文的内容并不难理解,他们读完课文对文中渗透的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理解到位,但是,很多学生在读这篇文章时,对于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却是一带而过,这也正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也就是说,要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这是有前提条件的。发明家一定是一位善于思考的人,因此,我引导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看发明家遇到了哪些难题,遇到问题后他是如何想办法解决的?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时就会多了一层思考,看来发明家遇到问题时没有退缩,而是积极主动地思考,想办法,因此,我认为,这是学习着一课除了让学生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之外也非常重要的一点。当然,语文课不能上成品德课,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老师还要引导学生用事例加以说明的表达方法,以及如何把这个过程写清楚写具体,这一点,我认为做的还不够细致,这也是下一步需要引起重视并且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地方。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6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本堂课我在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入手,引出了矛和盾这两种兵器(图片展示),同时进行了读写。在初读后把课文归纳成一句话,以“矛盾,坦克之间的关系”为题进入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第五段,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大显神威”读出坦克的威力。接着紧紧围绕“发明家怎么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学习1—4自然段。通过找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发明家的思考过程,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一、阅读为本,文本中感悟语言: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记得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读出来的”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要多读,“以读为主,合理想象,适当扩展”。在指导第5段朗读时,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坦克的威力。同时让学生想象,“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会是怎样的景象?这样学生自然而然会把有关词语读重音,这不是又回归到文本中去了吗?并且在朗读时感受到了发明家发明出的坦克的威力,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二、落实单元目标,层层深入的思考中探究发明的过程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用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来代替教师乏味的说教。这样学生才能在这舞台上跳出优美的舞蹈。了解发明过程,领悟思维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在阅读中,读懂发明家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想,在层层深入思考中发明坦克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结合语言学习,提高品悟积累的能力。在教学中运用换词、动作表演,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词语,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三、联系生活实际,在比较中感悟文本。
在引入课题时,学生对于“集合”理解仅仅是简单的数量上的统一。通过对文本的朗读感悟,了解了发明过程之后。学生对于“集合”有了全新的认识,那是优点的集合、长处的合二为一。课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集合的例子,通过课堂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探究让学生将文本和生活结合提炼出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7
今天,我执教了人教版第五册第二十五课《矛和盾的集合》。有收获,也有很多缺憾。
一、对教材的处理,从不合理中逐步走向合理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安排了几个有趣的故事,通过故事告诉学生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因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认读6个生字和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别人的长处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过程,
其中,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通过教学重点的突破,让学生掌握思维的一般过程,学会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第一至第四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发明家由比赛这一普通的事情想到矛和盾各自的优点与不足,由此发明坦克的过程。这是文本的主体,学生只有经过对文本的充分接触、感悟,才能明白文章解释的道理,才能延伸到生活,主动地去观察、去思考,学习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本文的教学设计,在上课之前,我准备在一课时内完成,既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又明白课文揭示的道理,并且通过拓展,说说生活中还有那些例子也是集合了各自的长处,发挥了新的作用。既做到读说结合,运用语言,更加深对结尾揭示的道理的理解体会。在经过认真研究教材,仔细思考教学过程后。考虑到课时容量太大,三年级学生概括的能力相对比较弱,还有课堂内随时有新的生成,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要学会归纳文章内容,要从故事的`讲述中了解发明家的思维过程,体会发明家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是有一定难度的。何况还要学生理解文本揭示的含义,在生活中的应用,难度则更大。全部放在一课时,只能是草草走过场。而现在这样的处理,我觉得更科学,即落实了教学的重点,又能真正解决教学的难点。语文是自我感悟的过程,但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讲,是需要我们的指点,需要扎扎实实地落实的。
这时这节课给我的第一个启示是提醒我,我们的教学应该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围着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而不是看教师的表演的。
二、对方法的渗透,从无心到有意
学会归纳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虽然课程标准对三上年级还没有这样的要求,但我以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是不能被课程标准所约束的,适当地拔高点要求还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总是有意识地渗透一些高段的阅读知识和方法。在这堂课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这也是对故事内容的提炼。但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不可能一步登天,因此,我设计了填空题,帮助学生如何找到思维的着眼点。只是,这个填空题设计的还不够精致,如果能用一定的句式套用,方法的体现就更为明显。
同时,在初读课文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习“为什么集合”时,让学生在小组的力量下自主在课文中批划,体会“像雨点般‘、“左抵右挡等词语的意思,并通过小组间的比赛读,感悟发明家当时的心境;在学习结束,让同学们在小组内完成练习,互相评价,效果非常好。
三、对课堂的生成,从被动走向主动
从我对本班学生半个学期的接触来看,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比较弱,表现在作业本上是题目给了意思,在课文中找相应的词语,错误率却不低。所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怎样理解词语。我采用表演的形式在学生对“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的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对板书的设计,从粗糙到精致
我从课件展示的两件古代兵器入手,引出“矛”和“盾”,因为这两个是生字,要会书写,所以在板书的时候,结合进行字音的教学和字形的指导。然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说一说它们的作用,并分别在“矛”和“盾”的下面板书“进攻”和“自卫”。在学习“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一句时,引出并板书“合而为一”和“大显神威”。在理清坦克的发明过程后,认识坦克的各个部件,以及与矛和盾的优点,引出“枪炮口”和“铁屋子”(结合板书小结:盾能自卫,改变成铁房子,防卫的本领更大;矛能进攻,改成枪炮,攻击的能力更强;再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会动了,坦克的作战就更灵活了。坦克的发明就是把矛和盾的优点?——板书:集合。)这个板书很好地立清了文章的脉络,也体现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当然,在这节课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一、激励的语言太过贫乏单调
听名师上课,最大的感触是他们的评价语很丰富,很切合,无论是对学生来讲,还是对听课的老师来讲,都是很好的精神享受。而这恰恰是我所缺少的。想一想,也许是自己平常太吝啬,“书到用时方恨少”,于是,想表扬表扬,却囊中羞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氛围。
二、教学语言琐碎啰嗦
因为很少有机会上公开课,平常上课的随意性比较大,所以,在缺乏监控的机制下,慢慢地养成了说话的随意性,很多时候,要么说话不够严谨,要么重复的语句很多。
三、朗读的训练不够扎实
朗读一直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最常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半个学期的接触,我发现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经常读错字,漏字,多字,还经常出现断字现象。读起课文来就像在唱歌。这都是对课文缺乏理解感悟,没有引起共鸣,不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所以,在上课时,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但还是不够扎实,有些地方还是没有做到位。想让学生读好课文,读出感情来,这还是个长远而艰巨的任务啊!
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想学,我会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探索,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8
由于题目上就有生字,所以上课时我采用先出示“矛”“盾”两个字分别让学生说说自已对这两个字的理解,学生联想到古代的兵器,这时我引导学生或画或表演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如果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进入课文。
学生基本在读了课文后就理解了大概内容,所以我请学生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学生在用个性化语言说时,我趁机引导学生品味了“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词句。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的'准确。并引导学生读相关句子,去掉第五段比较体会作者文章结构的严密。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已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再集体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让学生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
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由于学生一时想不到,我只好先提示了双层汽车、带橡皮铅笔等,学生经提示马上说出了生活中的很多事例。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9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中,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道理。指导学习第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同学了解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是怎么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再用自己的话把说一说这个发明过程。最后一自然段是课文的难点,使学生了解本文所要阐明的道理,就是要善于发现事物的`优点,根据需要,把优点很好的集中起来,为我所用。
但是,在理解方面学生对于一些词语把握不准确。比如最后一自段,学生很自觉地归纳总结为取长补短。可是如何现实相结合,学生不知如何说,我就给了他们一些提示:铅笔、两用空调等物品是如何发明的,学生从中也可以领悟到集合优点所得。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0
本篇课文由于题目上就有生字,所以上课时我先出示“矛”“盾”两个字,分别让学生说说对这两个字的理解。学生联想到古代的兵器,这时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对矛和盾有了直观的了解,并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如果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从而进入课文的学习。
当教学句子“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等词句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当时比赛的激烈以及矛和盾在比赛过程中的运用时,我请了学生上台进行模拟比赛,让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难以招架”,同时对进行表演的同学进行了小采访,比赛未能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进而启发学生理解科学家对矛和盾的`思考,以及将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必要性。
本节课整个过程我都让学生扮演着小科学家的角色,激发学生积极动脑,勤于思考,让学生自然而然的体会出本课的中心思想“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1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上第七单元的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不一样。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
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从以上单元目标和课文的具体特点看,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的思维过程即把矛的自卫和盾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过程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我认为本课教学的最大亮点是紧扣语文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表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先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由课题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从而为下文的教学打下伏笔。至于“左抵右挡和难以招架”这一组词,教师又通过让学生闭眼想像,创设课文情境,体验比赛的紧张激烈,从而形象地理解词的含义。
我想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本课的字词,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学习字词的方法策略。在课堂上我重视研读感悟,重视对语文文字的表达方式的探究,做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共振。这节课,教师重点抓住发明家的发明坦克的心理历程,让学生潜心会文,找出写发明家想法的几个句子,抓住关键词,读读议议。通过预习填写表格,课堂上对表格进行补充的形式,对发明坦克的过程进一步地了解。另外,我及时发现学生表格中的矛没加双引号,经过引导,我让学生及时发现与书中的区别,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引号的用法。我觉得以下这几点可以做得更好些:
1、板书写得再工整些、有条理些。
2、教师在决学生问题过程中,过于着急,应充分引导,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不要怕浪费时间。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2
通过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故事来揭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样一个道理。告诉学生要像发明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课堂结构清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并给学生留下了自学的空间。教学始终围绕着“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教学难点展开。从一开始的听写词语,选择其中几个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到发明家发现了什么问题?想到了什么解决办法?”这一环节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到探究之中,让学生了解坦克发明的过程,一直到最后,坦克在战场上是如何大显神威的,这些设计都是为了突破以上这一教学难点。
我采用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对“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进行了理解,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发明家是怎样不断地深入思考,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不断地产生新的发明创造的.过程,让学生找关键词完成表格,理解了文本语言,也了解了坦克发明的过程。但在按表格复述时,可以用上关联词让生说一说。
过多地关注了教学内容,忽视了段的教学,教学时,可让生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写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教完一段可让生说一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夸发明家这一环节可放到学生复述完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之后,这样教学就更紧密了。
教学总是有那么多遗憾,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一定会继续在教学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3
上课之前,我认认真真地研读了教材,也参考了很多资料,几易其稿,最后决定从词语学习入手,由“自卫、进攻、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引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来统领全文,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再结合生活感悟“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然后进行小练笔,模仿第四和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也是集合了各自的长处,发挥了新的作用,既加深对结尾揭示的道理的理解体会,又做到读写结合,运用语言。
为了保证这堂课确确实实能起到示范的作用,教学前我精雕细琢了一番,还预设了每一环节的大致时间,便于及时调控,保证教学过程的完美。
正式上课,我使尽浑身解数,也随时调控,努力按照进度按部就班完成每一个环节。可是由于容量太大,预设的最后一环节——理解结尾和练笔无法完成,只好顺着铃声点到为止。
课后,我对这堂没有按计划完成的教学公开课进行了剖析,颇多收益。
一、教学的设计,要关注学情。
在设计教案时,我关注的更多的是文本,是教学的完整性,想在一教时完成所有内容,既要正确认读6个生字和16个词语,又要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学生理清发明家的思维过程,体会发明家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最后还要学生理解文本揭示的含义,并结合生活中的应用加深感悟,最后是练笔。如此大的容量,只能草草走过场。这样的处理,自然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出现了预设的内容无法完成的现状。现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把预设的最后一环节——理解结尾和练笔放到了第二教时,这样有了较宽裕的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对话文本,语言的训练落实到具体的相关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上,把对话与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阅读教学的本质回归,既落实了教学的重点,又能真正解决教学的难点。而在第二教时结合生活实践体会文章揭示的道理,安排练笔,也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感触一:教学不是教师的表演,不能为了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忽视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忽视了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关注学情是教学的根本。
二、词语的教学,要有意识训练。
词语作为语言的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它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课程改革以来,语文回归本真,更重视词语的教学,这从特级教师的展示课中就能很好地发现他们匠心独运的设计,词语在阅读教学中不可抹杀的作用。所以,在字词教学设计上,我颇费功夫细细琢磨,一个一个词语读下来,终于找到了一些规律:“坦克、炮口、履带、庞然大物”是描写坦克外形的,“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是写矛的威力的,“合二为一、大显神威、乱作一团”是来表现坦克的威力的,“战场、首次、长处、乌龟”是名词,“自卫、进攻、集合、戳不到”是动词,“紧张、固然、善于”是形容词。然后,我按照它们的组合规律分组呈现。
在读词后,我问学生在读词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意图是让学生发现词语的特色,感悟汉语的独特魅力,可指名的第一个学生却用第一组的词说了一句介绍坦克外形的句子。这瞬间的生成,让我发现词语的教学不该局限于发现组词规律,更应该学会运用,在运用中加深理解词语。于是,我改变策略,既让学生发现规律,又增加了连词成句的句式训练,如用表现威力的词语说说矛和坦克的威力,这既是学习词语,也是运用词语,还能检查学生初读的效果。同时对课堂生成及时应用词语,如男生读得有点声嘶力竭,于是抓住“乱作一团”,引导他们读词语不要喊。学生读到“长处”,引出前面学过的词语——长进,“老师希望每个学生在这堂课里都有长进”,既复习了多音字,也给了学生充分的鼓励。学生把“大显神威”误读成“大显身手”,“老师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在这堂课里大显身手,我们三(1)班就大显神威了”,帮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词语教学突破了我预设的范畴,超出了我预设的时间,但我觉得很值得。词语不是简单的符号,不是简单的认读书写,它应该呈现蓬勃的生命。学生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学会了知识,学到了方法,学会了表达,学懂了做人。
感触二:词语教学是一种有生命的活动。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的慧眼,也要有一颗智慧的心,善于引导学生在平凡中发现真知,在表达中感受乐趣,培养发展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等综合能力和真善美的情感态度。
三、教材的处理,要有所创新。
这堂课的切入是我比较满意的。原先也打算从课文开头入手,顺次学习,因为三上的学生思维跨越度有限。但当我反复地读着文本时,我发现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是对课题的最好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的优点。而且从这句话中的“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入手,也就是从重点词语入手引出这句话,既保证了词语的教学,又切入文本的重点,衔接自然贴切。然后前后勾连,了解归纳前面部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感悟后文集合后发明的坦克的巨大威力,不是更能突出重点,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吗?
在教学词语后,我问道: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问题才抛出,学生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争着要露一手。而当他们发现后,又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巧妙,老师设计的精彩,也想很好地表现一下自我。这种热情由始而终,极大地提高了整堂课的教学效率。
感触三: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在普通中发现玄机,匠心独运,才能抓住每个孩子的心,抓牢每个孩子的心。
四、方法的渗透,要有自觉的意识
语文教学的低效度往往是我们语文老师教学的随意性所致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更需要方法的指导,他们是从模仿起步,逐步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我安排了练笔。我先让学生做几道趣味数学题,如:矛+盾=坦克,鞋子+轮子=溜冰鞋,电视+电话+摄像头=可视电话,再组织“我的奇思异想”思维训练活动,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发明创造。后来,又想到还可以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也可用这样的方法去解决。这个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培养参与意识和科学的探索精神。在此基础上,安排练笔:用以上算式模仿第四、五自然段写一段话,写它新的作用怎样。这样做的目的,既通过说话训练和写作训练加深对结尾含义的理解感悟,同时在范本中学会表达。因为三年级的写作从句过渡到段,写作的方法就是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并逐步掌握。
感触三:教学是一种方法的传递,教师一定要有自觉的方法指导意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学生如何读,如何说,如何表达。
五、板书的设计,要克服随意
在本课教学中,我对自己的板书设计也是满意的。我从课件展示的两件古代兵器入手,引出“矛”和“盾”。因为这两个是生字,要会书写,所以在板书的时候,结合进行字音的学习和字形的指导,尤其是“矛”,学生很容易写成“予”,所以强调了“矛”的一撇就好像它锋利的刀头刺向敌人。然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说一说它们的作用,并分别在“矛”和“盾”的下面板书“进攻”和“自卫”。在学习“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一句时,引出并板书“合二为一”和“大显神威”,结合理解“合二为一”的“二”指什么,“一”指什么。在理清坦克的发明过程后,认识坦克的各个部件,以及与矛和盾的相同点,引出“枪炮口”和“铁屋子”。结合板书小结:盾能自卫,改变成铁房子,防卫的本领更大;矛能进攻,改成枪炮,攻击的能力更强;再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会动了,坦克的作战就更灵活了。坦克的发明就是把矛和盾的优点?——板书:集合。
最后形成的完整的板书是:
25矛和盾的集合
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
枪炮铁屋子坦克
这个板书既落实了生字、词语教学,又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体现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4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一、趣味导入
本节课我先从成语《自相矛盾》入手,引出矛和盾这两种兵器。然后展示矛和盾的实物,让学生联想到古代的兵器,并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想象这两种兵器如果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的进入课文。
二、品读词语
在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产生想法时,抓住”如雨点般、左右抵挡、难于招架、固然”等词语进行品读指导,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进行了朗读的训练。
三、质疑问难
在课堂中,我放手让学生质疑,互相交流。有的说:“坦克为什么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几十公里!”这种生动具体的描写无疑是对“大显神威”的最好诠释。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这样质疑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感悟语言
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读出来的,语文课要读得多,“以读为主,合理想象,适当展开”。在指导第5自然段朗读时,我让学生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坦克的威力。同时让学生想象“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会是怎样的景象?这样学生自然而然会把有关词语读重音,并且在朗读时感受到了发明家发明出的坦克的'威力,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五、拓展升华
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读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再集体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让学生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有的说:“双层汽车。”有点说:“带橡皮擦的铅笔。”有的说:“带灯泡的钢笔。”这样学生通过学文后可以在生活中去寻找类似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学以致用。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5
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道理的小短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朋友的比赛中,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并发明了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让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是教学的重点,学生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我让学生查词典,查到了矛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杆的一端安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是古代打仗用来遮挡对方刀、矛、箭的防护武器。一个是进攻的兵器,锐利无比;一个是防护的武器,坚固无比。它们怎么会集合在一起?集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认真读课文。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终于弄明白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盾就是铁屋子(坦克的身子),矛就是炮。铁屋子用来防护,炮用来进攻,合二为一,威力无比。学生经过读书、探究重点迎刃而解。由此可见,学生认认真真的读书,认认真真的探究问题就会攻克重点。
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学生通过认真读文章,找到了说明的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含义深刻,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比较难的。为了让小学生好理解,我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我们天天使用的中性笔就是集圆珠笔与钢笔的优点发明的,发明者就是个胜利者。因此,我们如果从小善于发现,科学思考,博采众长,就会有发明创造,你也就是个胜利者。学生通过身边的例子明白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教学难点不攻自破,水到渠成。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放手让学生多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切忌滔滔不尽地去讲,你讲的天花乱坠,学生不一定听懂,只有让学生读书后感悟出来的东西才能记忆犹新。
【《矛和盾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矛与盾教学反思03-26
《矛和盾集合》教学设计05-16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08-04
《矛与盾》教学反思(通用12篇)04-05
《矛与盾》教学反思汇编12篇07-07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5篇06-01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5篇)06-02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9篇03-07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