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杞人忧天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杞人忧天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杞人忧天教学反思1
芜湖参赛的课题是《杞人忧天》,我在备课过程中收获很多。
一、寓言,故事有道理。
每一种体裁,都有其特点。教学抓住体裁特点,可举一反三。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分为两层:故事和道理。
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要增加对文本的疏通文意。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分成了三大部分:读故事、讲故事、思道理。
读故事是初步感知——以多样的朗读初识文本,在读出语气中逐渐理解人物形象,用小组演读让故事从文本走向舞台更立体更生动;讲故事是把握主体——以板书简图帮助学生迅速把握故事的情节,绘声绘色讲故事;思道理是升华思考——从多个角度思考寓意,得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二、目标,多样有层次
知识与技能,就是“学什么”。经调查得知,七年级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小时候读到过这个故事的各种白话版本,虽然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却是第一次读原作(节选)。对于这篇文言文,该学什么呢?此文文本较长,有易错的字音,有需要识记积累的文言词汇,也需要进一步带领学生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就是“怎么学”。我设计了多样的朗读,以读入文;利用板书简图,把握情节;谈论古今,从多个角度理解寓意。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就是“学会什么”,重在能力、品格、观念等。此文恰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辩证思维的好素材,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
正是依据这种理念,结合文言文以及寓言的教学要求,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词汇:亡、晓、若、中伤、舍然。
2、过程与方法:以多样朗读感知文本;以思维导图把握情节;以讨论形式多角度理解寓意,培养发散思维和思辨能力。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积极乐观的心态。
三、铃声响起,课堂结束。细细思量,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一)、演读,结束太匆忙。
在以双簧形式演读杞人和晓之者的第一回合的对话时,学生的配合并不默契。虽然他们主动要求调整角色再次演读,但效果其实仍不尽人意。
因为担心这个环节会挤占后面的教学时间,我匆匆结束了这不十分成功的演读。现在,静心反思,这是不对的。不对之处有二:
1、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努力,演读是可以达到新的高度的,所以不能如此功利地匆匆结束。
2、此处,可以让台下的学生做导演,提出修改的建议。这是考察更多的学生能否疏通文意的一个好机会,也是培养学生根据文字进行想象的好机会。
(二)、提问,难度不适宜。
虽然一向留意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指向明确单一,但这次设计中的有个问题还是因为难度太高而让学生迷茫不知所云。这个问题就是:晓之者如何成功为杞人解忧的?
“如何”二字,让学生不知该如何作答了。我总结的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不够,这样的问题是极有难度的;二是初一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仍需培养。
因此,这个环节难度稍高,导致课堂稍有停滞。
我现在回想,此处应该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直接带领学生归纳总结即可。
这也再次提醒了我:有些内容要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启发学生去独立思考;有些内容要依靠教师带领学生总结,不适宜抛给学生。说到底,还是以学定教。
(三)、点拨,急躁未中的。
对于刚才的问题,有一同学说:“他向杞人说了善意的谎言。”
我能理解他的这种说法,但是我太过快地给予否定,自己呈现出了答案,这等于是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
此处,正确的做法应是:
1、问他为什么这么说;
2、问其他同学是否认可这种说法;
3、归纳出:善意的谎言是明知真相却善意掩盖,而晓之者是以惑为知。
我想,这样一路走来,该是非常精彩的。可当时,自己对这个生发点的处理却过于急躁了。
经过一遭磨练,收获是很多的,在最后的教学比赛的课堂上,缺点也是很多的。这再一次提醒我:评价,应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问题,难度应适宜学生避免拔高;点拨,应循序渐进逐渐引领。
杞人忧天教学反思2
《杞人忧天》作为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首先是要求学生能够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再有就是要能够理解寓意所在。
为了考察学生能否能自行疏通文意,我安排了角色扮演的环节。在以同桌两人配合演绎杞人和晓之者的对话时,学生的配合并不默契,对话不够顺畅。虽然还有同学主动要求尝试演读,可效果仍不尽人意。
但因为担心这个环节会压缩后面的教学时间,我匆匆结束了这个环节。课后反思,觉得当时其实可以让其他的学生做导演,现场提出修改建议效果会更好。其实这也是培养学生结合原文发挥想象力的好机会。
而在本文寓意探讨的环节,为了学生能够不局限于“杞人忧天”是对为了不必要的事情而担忧的人的讽刺的理解,让学生展开了小组讨论。
有一同学说:“这则寓言也有启示我们乐于帮助他人的含义。”我能理解他的这种说法,也追问他为什么这么说,问其他同学是否认可这种说法。
同学们纷纷赞同。可是临近下课,见没有同学能够说出其他独到见解,我便快速地呈现出了答案,讲到这一寓言换个角度可以认为杞人是有忧患意识的人,如果缺少这种意识,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问题就不堪设想。
学生虽也能够接受这一角度的解读,但还是讲解的过于匆忙。
作为本学期的最后一节新授课,以此结尾我总觉得缺点什么。可能这就是所谓的课堂就是有缺憾的艺术,虽然自己的课堂还只是有缺憾的课堂,但是我也会不断追求艺术之美,不断学习。
杞人忧天教学反思3
新学的《杞人忧天》有些难度,偏偏单元检测在即,又没有时间带着小猴子们“慢慢墨迹”。理性告诉我如果对文本不熟悉,费了半天劲他们也学不扎实。怎么办呢?灵光一闪——课文一遍读过,全班哪怕有一个读错的,就要重来。先逗着大家好好读读得了。
诡计奏效。
开始是开头儿有人没进入状态,反复来了好多遍;然后是读到中间,有忘了通假字的;再是读到最后,有人已经胜券在握乐不可支,却又坑了自己和队友一把要重头来的。总之反反复复读了好多遍,最后几遍的时候,我甚至能感受到他们屏住呼吸小心翼翼,还有可爱的大宝用指头比着书读,全然忘了他已经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了。读不过关的时候,犯错的同学全班恨不得群起而诛之;通关那一瞬,我还看到了班里几乎不学习的孩子如释重负的放松和笑容,太让我有成就感了!OK,继续!
读顺了文本,再来几遍品品语气和感情。读!
有了些感情,男女再分角色搭配着读读。读!
读进了状态,选两个起立单独朗读,其他人读旁白。读!
似乎所有孩子都对这文章有了张口就来的熟悉感,是时候了!我把人物的“曰”前面挖出空,我来演绎表情和语气,邀请大家根据我的理解读出感情。再读!
最后,请三个同学,一人扮演杞人,一人扮演晓之者,一人饰旁白,并且融入自己对语言和动作的理解,引导二位朗读者。演绎生动,其他同学们也全情投入,抚掌点赞,书声琅琅,笑声连连。
按理说到这里,这堂课很成功。我的目标已经达成,课堂气氛也不错,课堂生成也有了,对不对?
现实情况却不是。
一位最近在排练话剧的同学一加入,晓之者瞬间便有了魂。我随即邀请同学们做评价,前一秒课堂的热闹和掌声却瞬间一扫而空——没有人举手。不是不愿意,我揣测,是大家只能说的出,他读的很有感情。怎么读得有感情呢?怎么读的?怎么感情?没有人知道该怎么评价。我突然在想,也许我也不是很清楚怎样恰切的评价他超乎他人的朗读呢。
之前很困惑于崔成林教授提倡的深度学习和以往我们教学模式的区别以及到底指向于什么样的未来教学,此刻却不得不承认,崔教授的评价先行,此刻我的孩子们非常需要,我也非常需要。
“好”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惯常的评价语,常常是非常流利,非常有感情。可什么是流利,什么是有感情呢?其实课标上早就给出了评价。还是需要用心揣摩、研读啊。附图刚刚整理的图片,我在崔教授的ABC互套的'评价标准形式上做了一点改动,目的是最大程度上减少PPT上呈现的无效字符。
在第三学段的课标中,还对诵读方法进行了具体的规定——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这些是不是也可以是我们评价朗读的一个层面呢?简单查了一下,诗词的韵律,通常指平仄、押韵和对偶;节奏则通常分为轻快、凝重、低沉、高亢、舒缓、紧张。个人感觉,前者指向诗词语言形式和朗读的关系(是不是因此才更提倡吟诵?),后者和诗歌风格紧密相关。和文言文朗读很有紧密联系的是语调。整理了一下,附在这里。
是吴非还是哪位大师说过一句,孩子上学前还有想象力,能运用好母语。十二年义务教育后母语就成了全天下最难学,以后也最不会用的语言了。摸清孩子不清楚的且真正有意思、有意义的点,语文教学该是大有可为的。前提是不能跟风,要真正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相长中和孩子一起与文本对话。
没有拉拉杂杂工作任务的今晚,风雪冒烟主动加了个班的今晚,收获超超超超大的今晚。开心!一定要坚持下去啊大妹子!!
杞人忧天教学反思4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教学《杞人忧天》,我们不仅想到了这句话。就在平时我们说某人那些无根据的担忧的时候,我们也说某人真是“杞人忧天”,这种思路在我们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了,以至于教学本文时,我们用不了多少时间,只要学生预习到位,能够逐字逐句理解文章的意思,那么,本文的主旨就不难理解,寓意就不说自明,学生也很快就能够搞懂但是,转念一想,学生真的懂了吗?是不是教学到这个程度,我们的教学就算完事了呢?我想未必,如果真这样,语文教学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特别是作为老师,如果我们的教学就到此为止,那么,我们就失去了老师的资格,因为,我们没有真正教给学生什么,就内容的.把握,寓意的理解,学生完全可以借助《教材全解》等教学辅助资料习得,这样就没有我们的事了。那么,对于这样的文章,我们老师还需要做些什么呢?我想,真应该做的事是,要挖掘文本背后所蕴藏的价值,以此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我想,这才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所在。
这篇文章选自《列子》,文章重要刻画了一个“忧天”的“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致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惶惶不可终日。在别人耐心的开导下,他又放下心,高兴极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了。从这位“杞人”的身上,我们不仅要看到其忧天的一面,而且,围绕地震灾害等现实,我们还要看到其现实的意义,那就是“忧患意识”,这才是我们的现代人所持有的态度,而这样的认识,应该在课堂的拓展中,给予学生,为学生提供思考的路径。另外一个人物,开导杞人的热心人,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的方法,还是值得肯定的。这则寓言故事运用对话刻画人物,人物形象分明。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总之,语文教学,我们应该不唯上、不唯书,要有自己的见地,要善于用发现的眼光,去挖掘文本背后的价值,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源头活水。
杞人忧天教学反思5
摆正师生位置,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整节课师生共同努力配合,教师始终与学生在同一水平线,课堂的活动时间由学生主宰,教师主要作用是将各个环节衔接起来。在倾听中使课程资源不断拓展生成。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一直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从课前的准备,到课中的合作、探究,以及课后的拓展学习,学生都是参与者。
授之以法,突出学习主体。整个教学过程,以朗读为线,让学生再次践行了在诵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诵读的学法,并有意识地将这种学法延伸到课内外,让学生利用课前、课后时间反复朗读,充分感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通过迁移,让学生学习了知识整合的方式,提高了学习能力。由语文学科拓展到地理学科,并由此扩展到类似文章的'学习,实现了文本到超文本;改变语文学习的本位意识,由培养学生单纯的记诵能力拓展到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能力的领域,使语文学习走向综合,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尝试了探究的学习方式。
【杞人忧天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杞人忧天》教案04-26
前后教学反思《前后》教学反思11-13
《孔乙己》教学反思 孔乙己 教学反思02-09
教学教学反思11-10
教学反思03-05
教学反思06-16
《》教学反思05-16
教学倍数教学反思02-25
教学个人教学反思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