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雨后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雨后教学反思1
《雨后》是著名作家冰心写的一首清新、活泼的优美诗歌。
诗歌从儿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雨后一对兄妹雨后踩水嬉戏的有趣情景,准确而传神地刻画出了兄妹俩不同的个性特点及喜雨爱水的儿童年心理特征。童心、童趣、童乐跃然纸上,让人不禁心神向往,羡慕之情油然而生。
对于这样一篇课文,激起学生生活体验的共鸣,感受童年生活的天真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是带着学生回归童心,让课堂充满童趣。
我没做过多的讲解,也不像以往的课文一样,一段一段,一节一节的学,我怕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经验强加给学生。
《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学生来说,第一要务便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与课文的作者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文材料及其丰富内涵并学会阅读;
本着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经历为背景,以学生的乐而乐,先播放一段雨的声音,让学生联系听到的声音,展开想象:你想到了什么?
让声音唤起学生对快乐生活的回忆,让声音放飞想象的翅膀,也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美好的情境。
接着让学生自由读文,我的要求是:自由读,读顺、读懂、读通、读出乐趣。
然后我只抛出一问题:你喜欢读这篇课文吗?说说为什么?你最喜欢什么?
有的'孩子喜欢小哥哥使劲踩水的样子;有的孩子喜欢小妹妹天真可爱的样子;有的觉得小哥哥滑了一跤的样子很有趣,很可笑;有的孩子也希望自己跟小哥哥一样也摔痛快的一跤;还有的孩子谈了自己有趣的经历:一次去游泳,还没准备下水,被爸爸推下了水;小时候洗澡时,没站稳,在水盆里滑得四脚朝天……
哈哈哈,教室里笑声不断,就连读书时也时不时传出几声偷笑声,从孩子们的脸上,你可以轻易地读到童心,读到童趣。
雨后教学反思2
今天语文课学习《雨后》一课,课堂气氛很是活跃,学生们都被课文中有趣的情节吸引着,我感觉特别顺利。可就在快下课时,我看到T同学站了起来,趴在桌上不停地扭动着身子。我以为他在学文中顽皮的小哥哥,便看着他,示意他坐下。可是他视若无睹,依旧扭着身体。我走到他身边,轻轻地让他坐好。他还是对我不理不睬。这孩子,性格特别怪癖,从一年级到现在,就从来没有主动和老师说过话,你问他话,总要等好久才能听到他细若蚊蝇的回答。现在看着他又无视于我的存在,我的火一下子窜了上来。正想批评他,却遇到了他怯怯的眼神。怎么回事?我强压住火气,问他是不是要小便,他摇摇头。再问是不是要大便,他还是摇头。那到底是怎么了?这可把我给急坏了,忙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还是夹着腿,两眼盯着我,就是不出声。我可真是有火发不出来。还好旁边的同学提示:是不是没有卫生纸?他才用眼神告诉我答案。噢,天哪,我这才舒了口气,请其他同学给他纸后马上让他去厕所。
总算把事情给解决了!但我却为了努力地猜测这孩子的想法费尽心思。回想平时,为了能够和这个孩子拉近距离,我常常会抽空和他谈心(说是谈心,往往是我在唱独角戏,他只是负责点头或摇头,心情特好时才勉强说两个字。)有时上课为了鼓励他起来发言,常常要用好多时间。现在他和我算是比较亲近,会对我笑了,放学时也和我说再见了,但他还是不愿多说一句话。有时,我真的很郁闷。就像今天这件事,如果发生在课堂讨论激烈时,那其他学生的兴趣、整堂课的气氛定会受到影响。我是不是就可以不管他了呢?答案肯定是不可以,我不能对他视若无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孩子感到孤独,感到对他的痛苦和欢乐无人作出反应,这是教师的`道德所不容的。”我深深知道,作为老师要了解自己所教的孩子,要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即使前面的困难再大,我也会在所不辞。
雨后教学反思3
《雨后》是一篇反映孩提生活,富有童趣的诗歌。全诗以浅近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雨后孩童戏水的嬉闹情景,勾画出孩童活泼、俏皮的形象。
由于学生正值童年,自身拥有许多趣事。故在教学时,我联系学生生活,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板书课题后,启发谈话:夏天,一场暴雨后,你最喜欢什么?这样师生
在亲切自然的对话中,把学生一下子带到了广场,学生尽可能地述说踩水的快乐体验,大大激发学生了学生学文的兴趣。这篇课文,重点描写的是小兄妹俩踩水的有趣情景。教学中,我通过形式多样的读,并在读后给予鼓励性评价,并且还引导学生表演,把内化的语言、情感通过学生自己的有声语言以及体态语言表达出来。在身临其境中,让学生与诗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产生情感体验的共鸣。
初读《雨后》,忍俊不禁,冰心运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对小兄妹雨后踩水嬉戏的有趣情景,读后会让人联想到童年时的玩水经历。这样的富有童趣的诗歌,无论是谁,一定能产生共鸣从而发出会心的笑声。在教学本课中,自我感觉有两点收获:
一、联系生活,唤起生活体验
大凡是孩子,没有一个不爱玩水的,一定都有相同的或相似的经历,抓住这一点,我引导学生畅谈夏天雨后的玩水经历,对此话题,孩子们津津乐道,大谈玩水时的快乐体验,唤起了学生对快乐生活的回忆后,我话锋一转:“大家都曾有过玩水的快乐,著名作家冰心奶奶把小朋友玩水时的欢快情景写成了一首诗,今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一起去雨后的广场上看看,玩玩,好吗?”
由此引出对课文的学习,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的自由朗读,选择喜欢的小节读等各种朗读方式,整体感悟课文,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二、表演读,激起情感体验
在朗读指导上,我重点指导学生揣摩小兄妹的心理活动,激起学生心理和情感体验的共鸣。然后从分角色读,到加上动作,表情,神态进行表演读,层层深入,把内化的语言、情感通过学生自己的有声语言以及体态语言表达出来。在身临其境中,让学生与诗中的人物对话,情感得以升华。
雨后教学反思4
教学理念: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想像和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朗读指导、以朗读为主,在读中成诵,在读中受到美的教育。
教学目标:
1.认识“伞、红”等八个生字,学会“木、开”等五个生字,培养自主识字的习惯。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丈。
3.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
5.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可爱,从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了解雨后森林的样子。
2.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感受大自然的可爱
教具准备:
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大树爷爷”:小明友们,你们好,今天,我想送一件礼物给小朋友们看看,你们猜猜是什么?)
师:大树爷爷拍了一些照片,想请小朋友们欣赏呢!哦,这是什么?(课件出示森林图片),引出课题。读题。
大树爷爷告诉我们,它已经把图片印在我们的课本上了,大家快来找一找
二、初读课文、认生字词。
1.提出要求,轻声自读课文,把每个字音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拼音宝宝帮忙。
学生读课文。
2.有没有不识的字宝宝呢?(课件出示字宝宝,: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和我朋友吗?)它可要下去看看,它给谁带采了惊喜。(把卡片分发给学生。播放《找朋友》歌曲)
3.(课件出示字宝宝:谁是我的好朋友,把我介绍给大家好吗?)
学习“伞、红、果、叶、图、画、祖、国、木、开、水、耳、雨”等字。
(请手执生字卡的小朋友到台前来介绍:我的朋友是……)
教师将生字逐一贴到黑板上。
引:调皮的生字宝宝一个一个地跳到黑板上来了。它们站在一块,想考考大家,能不能认出它们。
随机指读生字。
男女同学轮流读。
全班齐读。
4.课件出示两个字宝宝。(小朋友,你们愿不愿意和我们交朋友?)
学习“小伞、红果、绿叶、图画、祖国、木耳、下雨、撑开、水珠”等词读词(带拼音)
去掉拼音读词。
齐读。
开火车读。
(你们的火车开得可真快,把字宝宝全给拽跑了,它们躲到哪去了。原来它们全都跑到课文里去了。)课件出示带课丈的图片。
三、细读课丈,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大声读、轻声读都行、喜欢的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读。)
2.个别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看边想,雨后的森林里有什么漂亮的景色?
四、导读课文,读中感悟。
“雨停了,雨停了”(从天上的彩虹和太阳引入,读出兴奋的浯气。第二句语调应比第一句高。)指导读“雨停了”这两句。
3.指导朗读中间四句话。
(根据学生的描述川页序,课件出示蘑菇、木耳、红果、葡萄的特写图,相机板书与贴图)
让学生根据“撑开、挂满、枕着、滴着”这四个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表演。
大森林向我们展示了这么美的画面,不过,老师觉得,你们能把森林读得更美。愿不愿意把这四句美美地读一遍。(课件重新出现带有四句话的画面。)
全班齐读。
4.理解课丈的最后两句。
朗读最后两句话。讨论:为什么说森林是彩色的图画,是祖国的宝库?
相机板书
宝库里还会有哪些珍贵的东西呢?
森林那么美,那么可爱,我们应该怎样读?谁能把森林的美和可爱读出来?(强调读出“彩色及宝库”二词)
5.朗读全文。(课件回到首页)你们愿意把整首诗朗读表演给大树爷爷欣赏欣赏吗?
五、拓展延伸,想像积累。
引:大树爷爷看得可开心了,他还邀请了森林宝库中的一些宝贝们来呢?瞧;
(课件出示小鸟,小鹿、小野花、小猴)大树爷爷想请小朋友们都来当当小诗人,为这首诗歌补写上几句,你们愿意吗?)(课件出现空行诗句)
生看图编诗句。(师引导学生从拟人化方面编)
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像编出图外的诗句。
弹性预设
把握生成
——《雨后的森林》教后反思
张琼秀
1.引言
“教与学”的关系非常复杂。每一堂课上,每一个教师所追求的都应是“教大于学”,但往往在实际的教学中,因为没有很好地地把握到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所以出现了“教等于学”、“教大于学”的情况。师生、生生的交往互动受限,师生的共同发展受到阻碍。
2.问题的提出
上完一堂课后,心中存了不少尴尬。匆匆忙忙的一堂课,暴露了本人在教学实际中,对学生的学况掌握情况等多方面缺乏及时应对预案的问题。对于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情境及导语的设置,课件、教具的准备,教者颇费了一番心思,却由于疏忽没有给任教班级的`老师学生一个较好的心理准备,加之多媒体设置问题。致使学生在懵懵懂懂而又松懈等待的状态下进入学习,课堂效果不大理想。
而后,在生成的实际中,教者又发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阅读课文,这是他们从汉语拼音到阅读课转换的第一篇,由于缺乏必要的预习、字词方面掌握不大熟练。阅读、朗读的一些最起码的要求没有达到,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在点拨朗读方面中颇费了一番口舌,也就有了“多讲”之嫌。在课堂中的度把握得也不够,想放开让学生在同桌中、小组中去读,或让他们自读自悟,但上课初始时他们同桌互读的状态就不容乐观,没有掌握好一定的读书方法,教者在担心阅读效果的前提下,于是便出现了“收得太紧”的现象。只受限于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不够。换言之,“预设”的弹性不够,生成的把握不到位。
3.反思与讨论。
教学前的设计是生成的一般指导,生成的情境,生成的结果要靠教师进行调控。它由诸多因素相互作用才能完成,特别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等因素的积极配合才能得以实现。它需要教师冷静地分析、灵活地运用。首先,要把握好生成的起点。它是最为基本的、前提性的条件,也就是学生的现有水平,这是生成的基点,也是生长点。备课,要充分地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整体发展情况。如果在课前就能对学生的阅读状况、阅读水平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对教学的实际生成就有了一个充分的估计。针对学生读的状况就会有一个应对的措施。如自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阅读方法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在接触阅读课文的初始就能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在生成中就可以把这作为教学的一个目标来实现。
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读文本是基础。学生因读而发现领悟;教师因读而认识把握。如果不让他们充分读书,他们在课堂上的语文学习只能是盲目和无的放矢的。如果没有学生的读书,或者没有充分地读书,那么,无论教师如何引导点拨对于学生来说都没有太大的效果,更谈不上师生互动。但对学生充分读书的度的把握,我们又不能不正视。这个度应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在阅读时间上要充分,“工欲善其事,必先得其器”。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阅读只能是浮光掠影。其次是读通读懂,能够挖掘出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活体验,从书中读进去又读出来。没有学生自己的感悟,过多的讲,即使是再精彩的演说也不能使学生进入状态。因此,教师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悟,不应把自己的一些体会、感受强加于学生对课文的体验中。
在预设缺乏弹性的课堂中,生成的动力不足。师生间、生生间的交往面不够大。一般情况下,它只限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并且是以教师和全班同学交往为主的单向交往,学生接受来自他人的信息和同时向他人发出信息量较少。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和知识面较窄、在交往中容易出现无法进八状态的情况。也就是只有师生之间的互动,而缺乏生生之间的互动。在预设中对这些生成性情况都应有一个充分的估计、及时进行调控,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互相交流,互相促进。
雨后教学反思5
《雨后》是冰心奶奶写给孩子写的诗歌,描写了孩子们在夏天雨后的广场上快乐玩耍的情景。用“快乐”贯穿全篇,整首诗充满了童趣。
怎样使学生体会诗中儿童的心理,进而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快乐,是这篇课文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上要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孩子们的快乐首先,我用下雨的情景创设情境,然后引领学生走进雨后的广场;接着,展现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感受这一群赤脚的孩子,尽情地在广场上使劲地踩呀,喊呀!最后激发学生尽情地朗读第一节,让学生感受这一群孩子真的快乐得象神仙一样。
第2、3节诗描写的是小哥哥踩水,他使劲地踩水,为的是让水花溅得高高的;虽然滑了一跤,但脸上却放射出“兴奋和骄傲”。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质疑,把两节诗的内容整合在一起,感受男孩踩水时特有的`快乐。如果说小哥哥在水中玩得无拘无束,而小妹妹称得上是小心翼翼了。
抓住她的一系列动作来读诗句,一位可爱的小女孩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再随着诗句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她多么希望自己也象哥哥那样摔得痛快,玩得尽兴。这是小女孩特有的含蓄!
雨后教学反思6
《雨后》这首小诗描写的是雨后孩子们在水中尽情嬉戏的情景。初读课文,很多孩子忍不住轻轻的笑出声来,当我写下“雨后”这个题目后,学生立即兴奋起来:“今天的雨好象就是为咱们下的。”然后就不由自主地朗读起来。听着那有滋有味的高声朗读,我知道他们已经走到文中,感受到了“小哥哥”、“小妹妹”那股高兴劲,回想起自己水中玩耍的情景。那是心与心的交融,而课文就是他们情感的流泻。无须再讲,孩子们早已感受到了文中那份快乐。我只问到:“你觉得小哥哥、小妹妹和你们像吗?”“像”!异口同声地回答。“哪里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尽情地叙说起雨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在此过程中,我也解答了我的疑问:“你们踩水不怕鞋湿吗?”“鞋湿了,就像刚洗过脚,冰凉凉的,特别清爽、痛快……”我想,此时学生一定理解“小哥哥滑了一跤却也很高兴,”因为那就是他们的缩影,也正是童趣所在!我抓住时机问:“今天刚下过雨你们再想干什么”他们回答:“在水里玩,太开心了。”“大家想一想雨中的情景,赶紧跟小伙伴说一说”。小组交流气氛热烈,代表发言也异常精彩。再读课文孩子们很自然地读出了小哥哥玩耍的酣畅,小妹妹的`胆怯。学习后我又问学生,现在你们最想做什么?有的说,我们也去玩。有的说,我也想写一写。
课后,我观察起孩子们:雨中,孩子们在奔跑、嬉戏,浇湿了衣服却更显得高兴;用伞堆成几个“小蘑菇”,藏在“蘑菇”下。看到他们湿漉漉的样子,直说“小心感冒”,他们却咧嘴一笑:“没事”!转身又冲进雨中。难道他们也像小树一样需要雨水滋润?雨后,操场的积水中,一大群孩子不顾鞋湿在兴高采烈的踩水,有时甚至跌一跤,还在嘻嘻笑。是的,那就是孩子的童真。
课后,我想了很多,现代教育让我换位思考,我们要时刻为孩子们服务,时刻激励着孩子们拔节儿,以学生的理解水平衡量学生的问题,我们要真心走进童心世界,让孩子们享受语文。课堂要教给学生,我们少表态。疑点、难点让学生自由讨论解决,这是培养
学生口头表达、思辨和归纳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雨后教学反思7
在体现创新教育的前提下,设计教案要明确一个目标:那就是要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讨论、探究的场所,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人或事能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把课堂教学引向生活的天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要达到上述的目的,教师就要舍得从讲台上走下来,把学生请上去,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雨后》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少作主,重点、难点让学生商量决定。
转换角色,让学生当老师,这不失为一种高明的做法。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兴趣,课堂就活了,教师做到心里有数即可。比如在《雨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在出示课题后,学生就会产生许多疑问:雨后,为什么孩子们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小哥哥摔跤了,为什么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小妹妹为什么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如果以学生的理解水平来衡量学生提出的问题,那么学生弄不明白的问题都可看成是重点、难点,这是充分体现学生自学的首要前提。
二、少表态,疑点、难点让学生讨论解决。
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思辨和归纳等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先可以把问题分到小组,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派代表交流,这是课堂最精彩的地方,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就行。例如:“小妹妹为什么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这一问题。有的学生说:“小妹妹可能没有摔跤过。”有的学生说:“小妹妹喜欢雨水溅到身上,泥土弄到身上的感觉。”有的'学生说:“小妹妹喜欢像小哥哥摔跤后那么兴奋。”……学生之间单向、双向和多向的交流,就形成了课堂内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在交流不同层次学生的优势就得到了互补,这时,教师是听众,是评委,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争论不休时,只适时地给予引导和点拨。
三、少限制,多让学生自由表达。
让学生跳出课文内容的圈子,从文中学点写作方面的技巧,用这种技巧让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引发思考。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就让学生学着课文的样子,学写诗。真没想到,学生还真有点像小诗人的样子呢。学生1:水珠在树叶上晃动,地面上变得更滑了。雨后灿烂的太阳出来了,彩虹也出来了。学生2:雨停了,水珠滴落在蜘蛛网上,像一条项链挂在妈妈脖子上真美丽。小朋友都出来玩,不是玩衣服湿了,就是头发湿了。学生3:一棵树上挂着一条项链,啊,好美丽!小弟弟看见了,急忙跑过去。哎,不好,小弟弟摔了一跤。而他的脸却笑了笑,他站起身,忽然看见原来项链是水珠落在蜘蛛网上。
雨后教学反思8
《雨后的森林》是新课标语文S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儿歌,这是一篇轻快活泼的小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雨后森林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由于是刚学习课文,孩子们对于课文学习的思路和方法还没掌握的特别扎实,对朗读课文也没有太多的方法和心得,我选择了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完成三个教学目标:认识9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够通顺流利的读课文,初步了解雨后森林的美丽。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有层次的教学,先从带拼音的词语入手,让孩子能够借助拼音拼读,在拼读的过程中采用小老师领读,自己单独读,小组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让孩子记住这个词语;在去掉拼音读一读,一方面验证孩子是不是记住了这些字,另一方面让孩子通过这个词进一步了解和记忆这个字,最后单独出示生字宝宝,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读,完成认识生字的教学目标。在写生字时,采取学生观察,说一说这个字你怎么写才能漂亮,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生字的.入门知识,能会说,会观察,才能够写的漂亮、美观。挑选一个带有新笔画的字和两个笔画较多的字进行示范写,剩余两个简单的字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说最后自己写。逐步做到先扶后放。
对于一些小细节,做的不够认真不够仔细,教师没有范读,而选择放录音,且录音声音太小,没达到示范的作用,缺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在示范写字的过程中挡住黑板,学生没能够观察到,对学生的具体回答问题,没有给与及时的鼓励和帮助。对于内容而言,处理的有些也不够得当,对于会写字没有侧重点,整堂课全是围绕会认字去简单讲解,会写字没做扩展和强调,显得课堂过程特别拖沓,教师个人语言太快,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短,容易缺失语文味,还要多加努力改正。
雨后教学反思9
《雨后》是冰心奶奶作的一首儿童诗,此诗构思不凡,以清新淡雅的语言,细腻而传神地描绘了一幅雨后群孩戏水的情景,特别是通过对兄妹俩语言、动作、神态的渲染,生动地勾画出孩子们活泼、俏皮的形象,极富童趣。怎样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会诗中儿童特有的心理,进而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快乐,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回顾整个教学实践过程,颇有一些想法。我们必须把时间和精力化在钻研教材上,教学流程设计要不断实践,反复推敲,在其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以下就教学中如何从整体入手,品读词句谈一点感受。
一、单刀直入,整体感知。
我们都知道教学要遵循整体性原则,拿到课文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因为读是由外到内的吸收过程。但是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呢?起初我设计了一个环节:整体感知玩水场面。谈话导入,我由近来常下春雨引到复习吟诵古诗《春雨》,由花草树木喜欢春雨说到孩子们喜欢夏天的雷雨,雨过天晴,空气清新,彩虹高挂蓝天,孩子们跑出家门尽情地玩耍。小朋友,你跑出家门会做什么呢?由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来说说雨后的快乐活动,再引到今天的所学内容,揭题提出学习任务,请学生初读诗歌。这个过程我自以为步步引导很自然,让孩子打开记忆的闸门,来激发孩子相应的情感。实践下来,感觉开头很冗长,学生没有从文本中去感知内容。而一堂课,开头5分钟必须一下子吸引学生进入主题。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单刀直入的问题,引导学生读诗感知内容:“雨后是什么时候?冰心奶奶写了雨后的什么事呢?”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体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读后,谈了诗歌的大概内容,有的是概括性的,有的是具体的描述。然后,由此引入到下一个环节:兄妹俩踩水的情景特别引人注目,兄妹俩是怎么踩水的呢?
二、由粗到细,品读词句。
1、步步牵引,限制了思维空间,教学易呈平面。
诗歌的.重点部分是第二、第三节,小哥哥踩水的有趣可爱,尽情踩水的时候不忘照顾妹妹,叫妹妹小心滑,自己却滑了一跤,虽然成了泥裤子怕妈妈责怪,但却那么高兴骄傲。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描写兄妹俩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精心设计了几个教学细节。我引导学生逐句理解朗读,体会人物心理。“小哥哥是怎么踩水的?”由这个大问题引入,请学生读2、3节,然后读好第一个句子,先说词“使劲”,使多大的劲?再来读词“使劲地踩着水”,读句“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把水花儿溅起多高。”读出踩水的使劲,读出水花的高,读出踩水的有趣,进而读出男孩的调皮,这样逐层深入。然后引到下句 “妹——,小心——,滑——!”的多元化朗读,拖长音大声喊小哥哥的话,说说为什么这么读?体会哥哥对妹妹的关心。再联系下文“说着自己就摔了一跤”, 他还没喊完就摔跤了,所以 “滑”字读短些,这样指导学生用两种方式来读哥哥提醒妹妹的话,读出不同的味道。想象滑跤后的狼狈样,理解读好词语:“水淋淋”“泥裤子”,再来进行个性化朗读两个“糟糕”,如果你是小哥哥,说这话时,他会有怎样的动作,怎样的表情?让不同个性的小哥哥读出不同的语调,或急性子小哥哥着急地大声说,或慢性子的小哥哥慢慢吞吞地担心地读。再来理解朗读为什么“兴奋,骄傲”?这样精细操作,老师紧紧把握了几个主要抓手,精雕细琢,步步到位,出现了几个教学亮点。不过,由于教学预设全面,教学生成状态完全被老师一手控制,虽不会出什么差错,但这样步步牵引,条分缕析,.都是一个层次上的学习。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失去了学生自觉学习的主动性特点,掩盖了学习过程应有的矛盾和思想碰撞,扼杀了鲜活的学情,也造成了诸如活跃的想象、模糊的体验,会心的鉴赏,逆向的批判、不可言传的意会等综合语文素养的失落。
2、抛出大问题,铺设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学要呈立体。
整体感知全文时,抛出大问题来思考。而在具体的一个段落块面的操作时,也要以一个总领性的问题来展开。如学习重点部分时,“小哥哥是怎么踩水的?”这个问题既然问了,就要让学生在读完2、3节后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初步感知。在学生回答后再相机扣词抓句,感情朗读。而不是以此作为引子,只要求学生直接读句,说词说句,做理解分析,再读书。读书要整体地读,反复地有层次地读,而不能停留在一个层面,都是具体的,零碎的。简简单单教语文就是要围绕一个大问题去读,读后说理解,然后再读,即悟读。
总之,阅读教学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这个原则,从整体入手,来品读词句,不仅应体现在篇章教学上,而且在段落教学中更应体现这个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 “串珠子”的大问题,为学生铺设广阔的思维空间,然后把一个个闪光的珠子------细节展现出来,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站立起来。
雨后教学反思10
《雨后》是一首儿童诗,描写了一场大雨过后广场上孩子们嬉戏玩乐的热闹场面,重点描绘了一对踩水的小兄妹俩,充分体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俏皮好玩的性格,童趣十足。在还没教之前我就预料学生一定会喜欢的,那些活生生的文字,仿佛让那些孩子看到了自己,不知不觉中就会产生共鸣。而怎样让学生更深的体会,那是我用心思考的。
课始,展示校园内刚刚下过雨后积满水的一大片空地的画面。引导学生回忆,雨后你们在这里痛快地玩过吗?说说你们是怎么玩的?待学生畅所欲言后,师引入课题,激发学生朗读课文:小朋友们玩水的场面被写成了一首很美的小诗,想不想去读一读呢?下面我们一起去读读这首诗,一边读一产生了初步的情感体验。
小兄妹踩水的有趣情景被作者刻画得出神入化。教学中通过教师范读和引导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感悟兄妹俩的.兴奋和乐趣。再引导学生观看书中插图,说一说兄妹俩的动作、神情,甚至模仿他们的样子演一演,如:“小哥哥使劲踩着水。”“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小妹妹咬着唇儿提着裙角轻轻地小心地跑。”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加体味了文中表现出的那份童真童趣。
对于诗中小哥哥和小妹妹矛盾心理的刻画,则更要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才能充分体验。可以引导学生先进行质疑:小哥哥摔了跤怎么还兴奋、骄傲呢?然后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就能理解摔跤对他来说也是一种乐趣。广场上那么多小朋友,并不是人人都体会这种乐趣的,所以他还有一丝骄傲。事实上,小妹妹不正是很羡慕他的吗?越是能领会哥哥的心理,就越能感受诗中的情趣,此时再引导朗读,学生就定会声情并茂,全身心投入。
雨后教学反思11
《雨后》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诗作,全诗以浅近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雨后 孩童戏说的嬉闹情境,勾画出孩童活泼、俏皮的形象,读来不由得让不敢惹爆发出会心的一笑。诗歌源自生活,富有生活情趣,教学中也只有让学生走进诗歌所描绘的生活,他们才能更深入的体验蕴含的情趣。因此,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生活入手,图文结合,现实与想想交错,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份童真童趣。可是,谈话倒入,引导学生回忆:雨后你们在水中痛快的玩过吗?说说你们是 怎么玩的?待学生畅所欲言后,老师引入课题,激发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想像是个所描绘的情境。这样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便被带入了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情境。教学中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兄妹俩的兴奋和乐趣。在引导学生观看插图,说一说兄妹俩的动作,神情甚至模仿他们的样子演一演,如:“小哥哥使劲踩着水”,“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 小妹妹咬着嘴唇,提着裙子轻轻地小心跑。学生在表演中更进一步的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加体味到了文中表现出来的那份童真与童趣。
雨后教学反思12
全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雨后孩童戏水的嬉闹情景,勾画出孩子们活泼、俏皮的形象,极富童趣。教学中我从学生生活入手,唤起学生生活与情感体验,在入情入境的感悟与想像中享受童心与童趣。
要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重视学生阅读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对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对诗歌的朗读更要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反复朗读,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本课充满童趣, 在教学中,首先我从学生生活入手,结合他们自己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通过朗读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快乐。由于年龄特点,很多孩子都喜欢玩水踩水,那快乐的感觉长留心中。所以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进入课文所描绘的玩水踩水的情境中去,在入情入境的感悟中享受兄妹俩踩水时的兴奋和快乐,与之产生共鸣。特别是文中的二、三节中,哥哥虽然在玩水的过程中摔了一跤,仍然“欢喜、兴奋、骄傲”。为什么滑了一跤却反而“兴奋和骄傲”,这是儿童一种特有的心理,贴近儿童的生活。因此,学生们读了更会感受到身心的愉悦和满足!
雨后教学反思13
《雨后》是著名作家冰心的诗作,全诗以浅近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雨后孩童戏水的嬉闹情景,勾画出孩童活泼、俏皮的形象,极具童趣。诗歌源于生活,教学中也只有让学生走进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他们才能更深入地体验蕴涵的情趣。因此,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图文结合,现实与想象交错,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份童真童趣。
一、设置情景,激起体验
课始,我先让孩子们听听哗哗地雨声,启发孩子们想象,听到这哗哗地雨声你会想到什么?雨后你们在这里痛快地玩过吗?说说你们是怎么玩的?待学生畅所欲言后,我引入课题,激发孩子们朗读课文:小朋友们玩水的场面被写成了一首很美的小诗,想不想去读一读呢?下面我们一起去读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里所描绘的.情景。这样,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被带入了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情景,产生了初步的情感体验。
二、读中感悟,激发学生情感
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喜欢雨后玩水,这是儿童的天性,孩子们一定会有同感,读起来也就十分自然合拍。文中一群孩子们赤脚在雨后的广场上玩水嬉戏,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熟悉的生活情境,配上自己的动作……这一切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通过读“使劲地踩着水”、“溅起多高”、“水淋淋的泥裤子”等词句,感受小哥哥踩水的痛快,读起来仿佛自己就是那位踩水的哥哥此刻沉浸在这快乐之中,就好象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神仙一样”一般。
诗中运用极其细腻的笔触,重点描绘了一对小兄妹俩在踩水嬉戏的有趣情景,准确而又传神的刻画了兄妹俩不同的个性特点以及喜雨爱水的心理特征,着力刻画了两人的动作、神态和语言。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采用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兄妹俩在踩水时的兴奋与欢乐,并从读中揣摩两人的心理,感悟哥哥的担心、欢喜、兴奋和骄傲,以及妹妹的胆小、想玩水的心理。如小妹妹紧紧跟在泥裤子后面轻轻地小心地跑,我问学生:“你能不能把小妹妹的动作演一演?”由于是女孩子的动作,男生可能不好意思演示,我又加了一句:“知道吗?如果你能换角色把小妹妹的动作演出来,那本事可是一个字——高!”当女生演后,男生也加入了表演与感受的行列。由于激起了学生心理和情感体验的共鸣,所以孩子们抓住了妹妹的动作“紧紧地跟”、“咬着唇儿”、“提着裙儿”、“轻轻地小心地”并用自己的朗读向大家展示了妹妹虽然胆小害怕但是也想玩水的心理。
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也存在了一些不足:在处理“糟糕”与“兴奋、骄傲”的处理太淡化,感觉难点突破的不够,还应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性引导他们自主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自由表达的空间更多的给孩子,尽情发挥。
雨后教学反思14
俗话说:“回头看,金不换,以生为本-《雨后》教学反思。”出门在外,毎换一个地点,回头一看,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生活又何常不是如此呢?走过一段岁月,闭上双眼,尽情回望,生命会多一份理性,多一份思考。
细细想来,上个学期对我启发最大的,还是那节磨了N次,作为公开课上了三次的《雨后》。特别是在“小学语文低段阅读教学研讨活动”中的那次公开课,我受益匪浅。
说实话,那次上完课我自我感觉还不错,可结果牛博士却指出了那么多问题,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下午一放学,我立刻给工作室的几位老师打电话,可她们一致认为,课的设计没有问题,是我太紧张了。
真的是我太紧张了吗?我的自我认知告诉我,不是!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我的头脑中放电影般拉开帷幕,将我执教的《雨后》版本一一回放,比较、分析、思考……原来将我绊倒的是“以生为本”。虽然这节课的设计理念是“双轨四步,生本阅读”,但是在几个细节上,我没有做到“以生为本”。
一、一个未做的课前游戏。
课之伊始,我就让“以生为本”绊了个大跟头。上课地点在阶梯教室,听课的教师有80多位,课前还有一部分孩子因为没有穿校服,而被班主任扣掉了小红花,教学反思《以生为本-《雨后》教学反思》。
但是教学环境和学生情绪的变化并没有引起我的重视,我一看表,评委到场时已经过了上课时间,就直接开始上课,而吝啬的没有舍得花5分钟做个小游戏,让孩子们紧张的情绪平静下来。因为没有做课前游戏,导致上课前10分钟乃至整节课,学生情绪的冷和教学效果的凉。
二、一个不准确的提问。
复习过旧知,我开始范读这首儿童诗,目的在于:师生竞读,激发学趣,并让学生发现我比他们读得好的地方,为接下来的分享朗诵小妙招做准备。
可是,我在设计提问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情,简单的问学生:“谁来评价老师的朗读?”结果学生的评价五花八门,浪费了大概5分钟的教学时间。在共同体活动中上这节课时,我把这个问题设计成:“谁来当小老师,评价老师哪一句读的最好?为什么好?”教学效果便截然不同。
二、一个不合适的站位。
平时上课,我习惯让小组成员在讲台上展示。因为这样既可以让全班同学都看到,也锻炼了展示者的胆量。孩子们也愿意上讲台,这对于孩子们来说似乎是一种荣耀。可那天,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教学环境下,我没有考虑学情,又犯了一个错误。在我的要求下,小组成员颤颤巍巍的离开座位,走上“讲台”展示,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个小细节没有做到“以生为本”,上砸了一节课。其实,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又何常不是这样呢?
什么是“以生为本”?“以生为本”是:当你看到那个孩子又迟到了,先询问原因,再批评教育;当你发现这篇作文糟糕透了,先想想他的学习基础,再提笔评价;当你看见那张小脸又脏兮兮的,先想想他的家庭环境,再晓之以理……
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我们教师“以生为本”,可爱的同伴们,让我们一起努力!
雨后教学反思15
《雨后》以浅显生动、欢快流畅的语言,描绘了雨后孩童踩水嬉戏的有趣情景,准确传神地勾画出孩子们活泼俏皮的形象,极富童心、童趣。喜欢雨后玩水是儿童的天性,诗中描绘的那一对小兄妹和二年级的孩子是同龄人,学生们也有和小兄妹俩相似或相同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将学生带入诗歌描绘的`生活情境,就能激起他们心理和情感体验的共鸣,从而感受到身心的快乐与满足。
1、凭借生活,唤起经验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许多孩子喜欢踩水,那快乐的感觉映在脑海中。因而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回味过去的欢乐时光,谈谈自己踩水的快乐体验。联系到本文的课题,有效地把学生带入课文的学习中去。
2、朗读感悟,体验情趣
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活动中将“读”的练习贯穿在整个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小组合作读、分角色读、边表演边读、指导背诵读等形式,走进兄妹俩踩水时的场面,感悟他们的兴奋与快乐,与他们同乐,这就借助与朗读得以发挥。朗读不仅要读得流利、正确,更要读出韵律,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在教学中也有一些注意的地方,当小哥哥滑了一跤,非但没有喊疼,反而“兴奋和骄傲”,这一点上学生就不理解了。这是儿童一种特有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呢,我就启发学生联系自己说说;而最后小妹妹的动作是小心翼翼的,可是心里却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学生又有些不理解小妹妹这种矛盾的心里了,恰恰这才是真实的童心,既矛盾而又渴望的心情,我就引导学生来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总之,在整个教学中,重在学生情感的体验,贵在享受珍惜美好的童年生活。
【雨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雨后》教学反思【推荐】03-21
《雨后》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03
《雨后》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16
《雨后》教学反思(通用15篇)03-04
《雨后》教学反思汇编15篇03-16
《雨后》教学反思(合集15篇)02-11
《雨后》教学反思合集15篇03-18
《雨后》教学反思(集锦15篇)03-16
《雨后》教学反思集锦15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