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数》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负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负数》教学反思1
今天改完学生的作业,感觉特累。学生的作业怎么这么不理想呀?原因在哪呢?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正负数在四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现在是进一步体会正数与负数表示的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正负可以互相抵消。在课堂当中,我认为学生对于这些知识都掌握得挺好的了,但是作业为什么会这样?如题:海拉尔某日的气温是-12℃——-3℃,求温差。我班学生好多错的呀!有拿12+3的,有拿-12-3的,有拿-3+12的……错误答案让人咋舌!现在仔细想象,在上课的时候,“温差”这一概念似乎过得太快,学生没有明确温差是“最高温度减最低温度”,而-12和-3谁大谁小?可能学生也有所忘却。对于用“最高温度减最低温度”更是无从下手了。而教材中也提到,在这里让学生掌握的是“正负抵消”,而不是让学生会正负数运算,学生只要能运用抵消的思想处理简单整数加法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我想我能做的只有让学生借助自身经验,以及借助线段图和温度计去得出结论了。
《负数》教学反思2
《负数的认识》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数学新课程标准》这方面的教学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根据这一目标和个人对此教材的理解设计了本课,通过实践有以下体会:
一、 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切入点,降低学习难度。
课的到入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方式,说反义词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如: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等等。这些相反意义现象学生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为学生认识负数构建了平台。。接着采用学生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有关气温方面的信息,在天气预报中也经常看到负数,他们已经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数是用来表示零下温度的。这一生活经验,六年级的学生已相当熟悉,以这些生活经验为学习切入点,展开负数的教学,此“时”此“境”引入负数,更有助于理解生活中负数的具体含义,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二、学习起点把握不准,预设不够贴切。
以前的数学教材中,“数与代数”领域已有较多内容,学生已能熟练地利用正数来表达、交流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由于当前大量媒体的介入,在生活中,对与负数学生也偶尔接触过,并几乎每天都接触到有关气温方面的信息,在天气预报中也经常看到负数,其实他们已经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数是用来表示零下温度的。对于这些本人预设教案时有所考虑,但课堂上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比想象的.知道的要多得多。特别是展开环节用温度切入教学时还安排详细的认识温度计环节,课中才发现学生其实在科学课早已会熟练的应用温度计了,完全没有必要安排这样的学习环节。再如我让学生举例:在生活中,在那里还见过象这样负几的数时,学生竟然举到电池的正、负,尽管这一现象也很好解释,并不产生对本课学习的困扰,但也实实在在是我课前完全没有想到的。可见,课前的预设还要多方面了解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三、自身的教学机智有待提高。
如在教学中,发现了预设的过于详细,学生的学习起点定位过低,还有上面所提的认识温度计内容学生已经掌握等,显然应该要调整一下教学的进度内容。可是在课中并没有进行调整,显得课堂学习安排过于简单,时间也比较松散。课后反思,在课中加入摄氏度和华氏度的互化比较合适。首先,西方国家当前就使用华氏度,对面向世界当代孩子来说,这也将成为必备知识。其次,温度计上就有摄氏度和华氏度两种刻度,课堂上又有时间,方便穿插这一内容的学习,同时也增强了课外知识,也能拓宽孩子的视野。
《负数》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描述日常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这节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有这两点:
一、游戏导入,深深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过程中,我特别设计了学生比较熟知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充分体验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例如:方位上和下,前和后,电梯的上升和下降,存钱和取钱,得分和扣分,盈利和亏损等。特别是温度计中零上和零下的引用既让学生很好的感知相反意义的量,又为下一环节利用温度计探索正、负数的有关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情景教学,大大提高学生的.思考质量。面对熟知的教学情境,学生是充满自信的,始终以一种积极地心态面对问题,从而思考问题的质量也是相当高的。创设学生的熟知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同时反思自己的不足。在举完例子以后,体现相反意义时,引导性不够好,应多举几组例子后,在进行板书(板书太早),目标达成度不够高。
很多时候,因为教师的急于求成导致整个课程的教学不够完美。这是年轻教师教学的弊端,对一些关键性的东西往往“火候“不够。所以,要戒骄戒躁,踏踏实实的把一节课上好。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典型的概念教学课。本节课有单位“1”、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几个抽象的概念需要学生熟知。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其中,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本节最难突破的一个难点。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单位“1”是一个物体,这节课的单位“1”指的是一个活若干个物体。学生在单位“1”的把握上有一定的困难。课中我能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引导学生领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逐步渗透单位“1”的具体含义。从第一组例题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分析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引导学生这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第二足例题也是特别注意这个整体指什么?怎样得到分数的?学生只有在找到单位“1”的前提下,才能知道把谁平均分,才能知道分数是怎样来的。在知识的生成过程中,我能够根据知识的产生过程逐步的展现在学生的思维中,这对孩子理解分数的意义是非常有益的。
(二)注重在练习题的挑选上侧重分数意义的理解。本节课选择的每一道练习题都有精彩的现实情景,有利于学生分析、总结、归纳、理解。在做每一道题以前,先让学生自己说单位“1”在题中指的是什么?在让学生充分的分析分数的意义。
(三)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总结结论。这节课,我设计了很多“抛砖引玉”的问题,让学生充分的说,教师适时总结引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当然,课程在设计上还有很多不足。就目前来说,我在研究怎样设计能使我的教学设计更合理,让孩子在接受新知识与技能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负数》教学反思4
《生活中的正负数》一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课时,它的上一课是《温度》,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从温度的知识中了解了一些生活中的正负数。知道了可以以0℃为分界线,分别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而且也已经知道0℃既不属于零上温度也不属于零下温度。但并没有引入正数和负数的概念。《正负数》一课就是让学生在认识温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认识正负数以及0的特殊意义。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课前我也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在取其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理念和学生实际以及教材特点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温度复习
为了新旧知识点的自然衔接,课前设计了重温温度的活动,使学生自然的感受到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这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顺势过渡到新授的环节,生成自然。
(二)通过记录相反意义的量,初步了解负数的意义
上课伊始,我首先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三组相反意义的量,课堂上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呈现出多种不同的记录方法。最后由师生共同探讨达成共识:总结出正负数的表示方法更简便、清晰、准确。紧接着我又强化了正数分别代表了足球比赛中的进球、转学人数中的转入和收入情况以及负数代表的失球、转出和支出情况。并板书在黑板上,为下一步学习“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埋下伏笔。
(三)总结归纳正、负数和0的关系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温度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感知0℃既不属于零上温度也不属于零下温度。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下结论,而是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数,说说发现了什么。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索出正、负数和0的关系。
(四)借助实例,解释应用
为进一步巩固对正负数的认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正负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充分举了生活中的用正负数表示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教师不要小看学生,他们潜在的能力要靠我们教师去挖掘,让学生说“生活中的正负数”这一设计,也让我大开眼界,使我坚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可忽略。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有的学生举出了“打羽毛球赢了、输了能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有的同学想到“炒股赚了、赔了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紧接着我又“趁热打铁”,安排了“超市经营中的正、负数”、“海拔高度中的正、负数”、“老师的体重”等一系列的练习,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和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学得兴致盎然、意犹未尽。
总之,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尽可能地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并引领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努力争取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感受,做到人人参与学习,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负数》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有利于丰富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有利于中小学的衔接,为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成功之处: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入负数,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中,首先出示一组短语或句子,让学生用意义相反的量进行表述。例如:向前走200米;电梯上升15层;我在银行存入500元。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表示的数来表示,当表示意义相反的`量时,原来所学的数无法进行表述,由此引入负数。然后通过不同城市的气温对比感受生活中出现负数的必要性。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负数的意义,体会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2。重点介绍温度计和海平面的的分界点,使学生明确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在教学中,首先介绍温度计的单位°c和°F,0刻度线表示0°c,也就是零上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从0°c往上数的刻度为零上度数,从0°c往下数的刻度为零下度数。然后明确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m,把高于海平面的高度记为正数,低于海平面的高度为负数。
3。拓展数的范围,便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在教学中,首先把整数的概念拓展为正整数、0和负整数;数拓展为正数、0和负数。这样教学利于学生把在小学阶段所学的数进行归类、构建。
不足之处:
由于课件内容量大,导致习题的处理不及时,没有完成当堂的任务。
再教设计:
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负数》教学反思6
《认识负数》一单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生活中的负数,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让学生借助数轴,学会比较负数的大小。负数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因此我在教学时紧密联系生活,把生活中的负数引入课堂,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感到亲切。关于本内容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联系生活实际教学,以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负数。
天气预报是学生熟悉的东西,记录城市的天气情况,学生感到新鲜,随着不同城市气温的变化,负数也逐渐出现,自然而然引入到课堂,使学习的难度降低,而学生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零下的温度如何记录?我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讲解,学生有种豁然贯通的感觉,让学生体会+ 4和- 4是两个不同的数,在“4”的前面使用不同的符号,是因为两个“4摄氏度”具有不同的意义。课堂中我引导学生把各个正数、负数都回归到原来的情境中去,体会正数是零上的温度或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是以前已经认识的比0大的数。负数是零下的温度、低于海平面的高度,是比0小的数。这样的回归,能清楚地了解负数的意义,懂得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二、让学生去探索,让学生去体验。
学生是富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极富独特性与创造性。对于负数的认识,有的可能是第一次听说,而有的已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教学中我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运用比较认识的方法,组织开展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确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所具有的`相反意义,领悟出零度是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拓宽了学生对数的概念认识范围,并为学生将正数、负数、零整合到一个新的概念框架(有理数)之中打好了基础。对于练习题的运用,我力求创设一个开放的合作研究氛围,让学生主动探索。通过同桌交流,除了得出正数都大于0 大,负数都小于0,在反馈的信息中获知,学生收获多多,探究热情高涨。
这节课的思路是清晰的,各个环节联系的也十分紧密。大量的生活中的问题,强有力的吸引住了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思考,解决问题,主动探究获取了新知识。
不足之处: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不深,有些问题设计的过浅,没有价值。致使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
《负数》教学反思7
本节课教学负数,是现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它的知识只涉及到负整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联系温度和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结合现实情境教学负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认识负数,初步能认、读、写负数。具体分三个层次:第一,用负数表示低于零度的温度,学生首次感知负数。第二,用正数或负数表示海拔高度,丰富对负数的感性认识。第三,初步揭示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基于此,本节课我力求达到以下几点: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
本节课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众多丰富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如:转入、转出学生;盈利与亏损……等等,既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
(2)在例题的处理上抓住重点,使学生明确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突破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
教学中,我首先介绍温度计中0刻度线表示0°C,也就是零上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从0°C往上数的刻度为零上度数,从0°C往下数的刻度为零下度数。然后明确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m,把高于海平面的高度记为正数,低于海平面的高度为负数,并通过温度计的观察和海拔图的使用,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
(3)分层次探究,由简入繁,由易入难。
先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然后借助温度计、海拔高度等来理解和认识正、负数,尝试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进一步体验负数的意义;进而引导比较帮助学生突破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最后通过适当的生活应用练习,丰富学生对负数概念的理解和建构。
不足之处是由于课件内容量大,导致习题的处理不及时,没有完成当堂的任务。
《负数》教学反思8
《认识负数》单元的教学看似简单,教起来似乎觉得轻松,学生学习起来也看似轻松,可在实际上课的时候,我发现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
由于正负数表示的是相反意义的量,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的解决实际生活情境下的正负数问题,这是值得我在教学中进行思考的问题。由于问题的存在,不得不想一些办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盈亏、收支、增减及朝两个相反的方向运动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明白用正负数可以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从而让学生体验负数产生的原因,接着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
如:飞机上升500米用+500米来表示,下降500米则用-500米来表示;小红向东走了20米用+20米来表示,向西走20米则用-20米来表示。再次让学生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理解负数的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这种生活化、经验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过程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负数与正数表示相反的意义。
教材让学生在丰富的显示情境中体会负数的含义后,出现了数轴,这是一个关键。因此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要重点让学生体会数轴上数的排列特点。而这也是想学生利用这一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最好的把手。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学生认为0是正数,我采用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情境观察的教学策略。“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分界点,0℃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基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用负数表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在此问题基础上,提出更明确的问题:“0是正数吗?0是负数吗?”继而得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0与正负数之间的关系;接着为了让学生在丰富的显示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学会比较负数的大小,以大树为起点,一个人往东走,一个人往西走,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引出数轴,使学生在数轴上清楚地看到从左到右的循序就是从大到小的顺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所有的正数都在0的右边,即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一个分界点;然后又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坐电梯到地下的楼层应按哪个数字键?冰箱里的鱼、水中的鱼、刚烧熟的鱼该与哪个温度相连?
这样通过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对负数与0的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使学生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负数》教学反思9
“负数”这一概念虽然是第一次出现且比较抽象,但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在教学中,我从游戏“说反话”引入,又通过存折上存入和支取,海拔高度的高于海平面和低于海平面,商场的楼层等让学生在生活实际背景中学习和感受正负数的意义,让学生充分理解用正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这种生活化、经验化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自主归纳得出“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结论。
如何引出数轴,使学生在数轴上清楚地看到从左到右的循序就是从大到小的顺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所有的正数都在0的右边,即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一个分界点。这样通过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对负数与0的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使学生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在本课的教学中有一个难点的`处理应该引起注意。“在温度计上表示—11度”,对于这一温度的表示,学生经常会错误地表示成—9。对于这一表示错误我们应该让学生进行反思,查找错误的原因,从而让学生领会用负数表示时的思考方法。首先要确定观察的方向,其次确定数的表示位置。我想通过这样的处理学生对于“正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这一特征会获得更加清晰的认识。
不足之处: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不深,有些问题设计的过浅,没有价值。致使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负数》教学反思10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已经接触过负数,但什么是负数不一定真正理解,教材将认识负数作为五年级学生学习的第一课,可见负数的重要性。
首先取材更合理。在旧教材中例1的设计是上海、北京、南京三个不同地域城市某天的温度对比,而实际生活中这三个城市特别是上海和南京距离较近,温差比较小,学生的温差感受就不是那么强。新教材将上海换成了三亚,北京换成了哈尔滨,生活中学生对这两个南北城市的不同气候感受更深,教材这样的编排以便更好地理解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两个相反意义的`量。
其次重点更突出。旧教材中上海和北京的温度分别是+4℃和-4℃,新教材三亚和哈尔滨的温度分别是+20℃和-20℃,对学生读数的要求降低了,基本上人人都能掌握。新教材将学习难度降低还体现在温度计读数的练习设计中,旧教材在试一试和练一练环节都有读数的练习,并且要求学生学会读正负十几、二十几、三十几……的数。这是教学的难点,整堂课需要花掉比较长的时间,也没法让全部学生学会读数,而且往往使得例2的教学匆匆忙忙,有时练习部分也完不成教学要求,一堂课下来学生学得半生不熟。新教材在练习的设计上明显能突出重点,每个练习都紧随着例题的学习,难易适度,更加体现整节课是让学生感受实际生活中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表示,而不是重点让学生学温度计的读数。
最后形式更新颖。新教材将原来旧教材中数轴上的数的认识不作为一个独立的练习,而是将其融入例4的教学中,把相反方向的路程与数轴上的点联系在一起,不仅帮助学生在更为一般的层面上建立对正负数的认识,建立更加清晰的正数和负数的表象,而且学生对正数、负数和0的关系更加明晰,能感知整数、有理数的序列,建立数感。
整个单元这样有所调整后,课堂松紧度更加能控制好了,学生的知识更加整体化了。但是优生如果学这点知识肯定还不够,需要课后再有所深究。
《负数》教学反思11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一步熟悉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在教学过程中,精心预设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考空间,创设了多个贴近学生认知规律且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生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正、负数是两个相反的定义,在教学的时候,我着重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而能使学生更好地明晰正、负数的意义。正、负数与0的关系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并且认清零在正、负数之间所处的位置是学生正确认识正、负数的关键。我对本节课细细揣摩,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
1.情境内容源于实际生活,由此深入展开对问题的探究。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记录数据,请同学们来记录下面两个班篮要球比赛的得分情况”,以活的真实情境为研究素材,呈现出不同的记录结果,透视出学生的原认知状态,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新问题的研究,既让学生充分感受了研究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又能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实施有效的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收集生活中的有效素材,感受正负数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中,我收集生活中的有效素材。从天气预报中听一听;在购物小票上认一认;根据各地的气温读一读;在实际生活中举例说一说……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确正、负数表示两个正好相反的意义,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出正数可以表示增多、高于、正方向等意义,负数可以表示减少、低于、反方向的.意义。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温度计这个教具“做足文章”,从温度计上读出温度;尝试写出温度-5℃、-20℃;在温度计上
拨出指定温度;把温度计横放后抽象出数轴,这些都为学生认识正、负数提供了非常形象的依据,学生学习起来有具体的事例做依托,抽象的概念就容易理解。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没有忽略自己的主导地位,多次在关键处设问“上海(零上4摄氏度)和北京(零下4摄氏度)的温度相同吗”“-5℃、-20℃比较谁低,谁高”“+5℃、-5℃之间相差多少度“……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动手做,而且动脑思考问题,再通过交流就能使学生掌握重要的数学的思想和具体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数学活动实效性就明显。
3.深挖知识背后折射出的数学思想、方法,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
生活中的负数这个内容如果把握不好极易片面理解,单单强调负数而忽略另一方面。客观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正”也就谈不上“负”,事物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这是辨证法的基本观点。通过这个教学内容要传递给学生的也是这样一种思想,要提到这样一个高度上来认识。所以,整节课中教师紧紧围绕两个相反意义的量让学生接触、认识、研究,最后才有了课的结尾学生感悟到的:“前进后退可以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增加减少可以用正负数”“意义相反的量就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这样一些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这里面教师的引导功不可没。
分类是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人们在认识周围事物时大都是先按标准将其分类,然后再辨析,最后获得对其完整的清晰的认识。在认识正负数时教师也采用了分类的方法,同时重点研究0的问题。分类时学生就把0放在了“说不清”这样一个位置上,通过辨析与解释,得出了结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以上这些设计视角开阔,不局限于教材设定的一个局部空间内,而是广集资源,充分研发,为我所用。使概念教学的课堂沉闷一扫而空。但我觉得自己在教学中有点于放手不够,引导太多,有些可以由学生自行探究、归纳的知识点没有让学生自由发挥。我今后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
《负数》教学反思12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精心地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颉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服务。《认识负数》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负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进一步拓展,是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启蒙阶段。本阶段中所指的负数,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可以直接感受的负数。学生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能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数学的价值。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有利于认识负数的情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正、负数是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相反意义的量是学生学习负数的已有经验。课始我让学生记录老师的话“今天的气温零下4度到零上7度”。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教师叙述的意义。有的用语言的方式进行记录,有的用列表的方式进行记录,有的用数的方式进行记录。通过展示,学生对不同的记录方式进行融合与比较,在此过程中初步体会了负数的意义,同时对用数字符号表达信息的简捷性有了不同的体验。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增进对负数的了解
初步认识负数以后,我让学生结合生活的经验,举一些生活中可用负数表示的例子。学生对负数获得了基于自身经验的不同理解。
三、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初步认识负数后,我通过生活情境:以树为起点,一个向东走5米,一个向西走5米,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通过数形结合,学生对于正数和负数获得了更深的认识。在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时,有两种方法:一是在数轴上表示出两个负数,右边大于左边;二是,两个负数,数值大的反而小。这样学生才会对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这一数学问题获得主观的认识,从而提高知识的活力。
四、借助于具体的数据,使学生获得一些生活的常识和社会的知识
教材中安排的许多习题有的是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如我国的最低点、南极的温度等。在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会读数,还应该让学生对于这一些知识有所了解,从而实现数学的综合化。
本单元教起来似乎觉得轻松,学生学起来也看似轻松,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却会发现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
要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努力!
教学反思生活中的负数这节课,我是以“负数的产生——感知生活中的正、负数——认识正、负数——寻找生活中的`正负数”这四个环节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的。我首先考虑到让学生感知负数产生的必要性,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温度为切入点。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交流、比较、回报等知识建构的过程,来感知富庶的产生。通过几个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正、负数的意义,从中掌握了正、负数的记法、读法。
不足:
1、没有让学生体会到富庶的产生是为了表示更方便。
2、没有为以后学习数轴进行有效的渗透。
改进:
1、在让学生体会负数的产生及温度计中的负数时,还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负数的产生是为了更方便于表示,人为产生的一种数。
2、在观察温度计时,不仅可以让学生发现负数、0、正数的关系,还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感受到负数的大小,体会当温度越来越往下时,温度就越来越冷,离0越远,负数就越来越小;反之,温度越来越高,正数就越来越大,为认识数轴提前渗透六年级数学下册《负数》第二课时教学反思本节课为负数第二课时,我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准确地把握本课的教学目标,精心预设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考空间,创设了多个贴近学生认知规律且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用数轴表示正负数并掌握正负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能脱离数轴进行正负数的大小比较,最后找出规律,拓展练习,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一、本节课有以下特点:
从实际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呈现学生的原认知,由此深入展开对问题的探究。第二课时比较大小时,是先以大树为起点,一个人往东走,一个人往西走,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引出数轴,使学生知道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即负数都比0小,所有的正数都在0的右边,即正数都比0大。为实施有效的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运用多种教学活动方式,突出活动的实效性。教学中,教师运用了多种活动方式。通过大树为起点的运动状态引出数轴,画数轴;从天气预报中听一听,在数轴上画一画,表示温度并比较大小……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正负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节课我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没有忽略自己的主导地位,多次在关键处设问“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同学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你是怎样比较的?”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动手做(动手画数轴表示数并比较大小),而且动脑思考问题,再通过交流就能使学生掌握重要的数学的思想和具体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数学活动实效性就明显。
3.充分利用数轴给正负数和0比较大小,最后脱离数轴进行比较,完成了对学生的知识引领。在比较大小时,先引导学生利用数轴进行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比较,再进行负数之间的大小比较,然后总结出规律,最后让学生脱离能够脱离数轴进行比较,认识到负数之间比较时,数值大的负数反而小,数值小的负数反而大,从而掌握正负数和0之间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二、我的感受:
1、课标、教科书、学生三位一体的思考,提高了我教学思考的深度。因为是前所未有的教学内容,课标的要求、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我设计教学活动留下了充足的空间,我能够采用目标牵动,活动块状设计,引导学生经历了知识产生的价值、过程及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学习过程。
2、活动化设计,因学而教,让我领略了预设与生成的和谐。每个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思考方法的优劣,追踪问题的原因,体现数学学习的实质——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的思维水平、思维能力、思维方式的不同,使课堂教学在预设中不断生成,使我教学的难度增加,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面对,适时、因势引导,但这样的课让我每上一次,都有新的感受,真正体味到教学相长的快乐。
3、同事的帮助让我感动不已。在准备课的过程中,每次试讲,本校的老师都来听课,给我提建议,帮助我修改教案,一字一句的修改,制作课件。我真的很感动,我发自内心的感谢他们对我的帮助和指导,谢谢你们!
三、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如果让我再上这一课,我会更自信,准备更充分,过渡语更自然,教学程序更紧凑,激励语言更及时……总之,我会更加努力的!
《负数》教学反思13
负数是学生在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初步进行认识。在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学生的认识:
第一、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加深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体会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思的量,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选取他们感兴趣的素材,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负数。例如:用负数表示温度,存折上现金的存入和支取,水位高度的上升和下降,海拔高度的高于海平面和低于海平面,等等。这些学生都比较熟悉。另外,在练习中还安排了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一些数据的练习。等等。
第二、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负数后,教材中安排了活动情境,在直线上表示从一点向两个相反方向运动后的情形,也就是在直线上表示正数、负数和0的内容。通过这个学习,学生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负数》教学反思14
负数这个内容在新课标教材中是首次出现,不同版本的教材出现的时间也不一样,比如人教版《生活中的负数》就出现在六年级下册,并且和冀教版不同的是,它的编排把温度和负数结合在了一起上。
由于考虑到这一内容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容易接受,并且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是比较有兴趣的,所以我参考了人教版的教材,并把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多样化的生活素材中,感知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具体数量的意义是相反的,体会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通过引进负数来进行简捷的表示。
试图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突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习的.内容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多样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着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
1、首先我通过一个记录的形式,以实际生活的真实情境为研究素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初步体会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为实施有效教学做好准备。
2、教学中我运用了多种活动方式。从天气预报中听一听;根据各地的气温读一读;在实际生活中举例说一说……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本节课我利用温度计这个教具,从温度计上读出温度;尝试写出温度-5、-20;在温度计上拨出指定温度;这些都为学生认识正、负数提供了非常形象的依据,学生学习起来有具体的事例做依托,抽象的概念就容易理解。
4、在引出数轴这一概念时,我运用温度计,把温度计横过来,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到0为分界点,并且0的右边是正数,0的左边是负数。同时,在数轴上理解了正数和负数都有无数个。
但是,由于我所设计的内容比较多,课堂密度比较高,在时间上比较紧,所以在课堂上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比较有限,从而也降低了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
《负数》教学反思15
例4在设定向东行走2千米记作+2千米,向西行走2千米记作-2千米以后,要在数轴(小学数学称为“直线”)上用点表示出邮局和公园的位置。在数轴上表示正数和负数,能清楚地表现出非零自然数都是正数,正数比0大;负数是与正数意义相反的数,负数比0小;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这些知识曾经在例2里已经初步得出,现在呈现在数轴上面,能更加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正数、负数以及0的相互关系,蕴含了关于整数的知识结构。教材呈现出一条比较完整的数轴,它是一条标有箭头(方向)的直线,上面有表示“0”的点(原点),以及表示1、2、3等正数和表示-1、-2、-3等负数的点。教学时应该仔细规划出现完整数轴的步骤,帮助学生理解数轴上已有的数的位置及其意义,初步注意到数轴上正数与负数的排列顺序。我是将教材这题静态呈现的,不利于学生对数轴的认识和对正负数关系的进一步理解。
修改:首先给出一条箭头向右的直线,在直线上有许多间距相等的点,其中一个点的下面标注数“0”。接着联系例4中向东行走的千米数记作正数的'约定,在数轴的“0”点的右边下方依次写出1、2、3、4,表示如果从“0”点出发向东行走1千米、2千米、3千米、4千米所到达的位置,并告诉学生,数轴上的正数一般不写“+”。然后突出例4中向西行走的千米数用负数表示的约定,在数轴的“0”点的左边下方依次写出-1、-2、-3、-4,表示如果从0点出发,向西行走1千米、2千米、3千米、4千米所到达的位置,强调负数的“-”不能漏写。上述的教学设计,给抽象的数以形象的表达,有助于学生体会数轴上的点与数之间的对应关系,能够再次体验负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看着数轴上的数,体会数的排列顺序,可以分两步进行。先仔细观察数轴上“0”的右边和左边分别是什么样的数,明白“0”以及它右边的数是以前就认识的数,“0”左边的数是本单元教学的负数。联系“正数都大于0”体会“负数都小于0”,感受数轴上的数分布的合理性。再仔细观察正数1、2、3、4等,在数轴上的排列方向是从左到右;负数-1、-2、-3、-4等,在数轴上的排列方向是从右到左,发现正数的排列方向和负数的排列方向相反,正数和负数以“0”为分界。还可以回忆温度计上的刻度和海拔高度的含义,体会数轴上正数与负数的排列方向的合理性。
【《负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负数》教学反思02-10
《负数》教学反思06-27
数学《负数》教学反思03-25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07-24
《正数和负数》教学反思03-20
负数数学教学反思02-25
《负数》教学反思15篇11-12
负数教学反思合集15篇02-28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