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家》教学反思【热】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乡下人家》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1
《乡下人家》是一篇描述“乡村生活”的精读课文。那些简朴的农舍前,挂满瓜架的是青、红的瓜,朴素而艳丽的是各色的花,屋后或是一片青翠的竹林,母鸡带着小鸡们在林中悠然地觅食,鸭子在小河中嬉戏……文章语言清新,富有生活情趣,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年级下册课标中有一个学习要求,即初步学会理解课文的几种方法,如:抓住重点句段阅读,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等等。本课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阅读,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对文章的重点段落反复阅读与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够使学生很快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课文的每一个段落都很美,但是不可能处处讲,处处读,这就要有选择的读和讲。对于较难理解的及作者的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都要重点来阅读、理解。如:作者通过对动植物拟人化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对“探”字的理解,对鸡的描写,纺织娘唱歌等等,都写得非常生动、形象,不仅要在充分的读中感悟,还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让学生在听读中闭目想象画面,然后让学生自由说感受,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通过听读或学生朗读让学生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景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从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教学安排上,我大胆地采用精讲第一自然段,学生自学第二自然段,快速浏览3—6自然段,循序渐进地由教到放。教学中让学生模仿作者用拟人、比喻等写作方法形容花儿依着时令、顺序开放的情景;学生能够自主感悟夜晚听见纺织娘的歌声体会以动写静的写作手法,从而感受夜晚乡村的宁静。
有选择的读和讲,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学习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2
《乡下人家》通过描绘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通过教学《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我感觉以下几个方面有些收获与大家共享:
一、教学中不忘字词的落实。
汪潮教授说过:“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念好十字经,十指弹钢琴”。看来字词教学仍是我们教学中的首要和重要位置。在初读课文后,“你认为哪段特别难读,你有信心读好它?”然后在朗读过程中进行字词的读音落实。
二、给学生学会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四年级下册新课标中有一个学习要求,初步学会理解课文的几种方法,如:抓住重点句段阅读,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等等。教学中注意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阅读。比如教学第一二自然段时,“你喜欢哪个画面?”然后有学生自己找,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我就结合生活实际,说说石狮子搬到乡下来和谐吗?
在教学“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绿绿的浓阴。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我就抓住“探”字。你特别欣赏哪个词?学生说“探”字,好像让我们看到了竹笋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积蕴了一个冬天的力量,你们这些可爱的笋芽儿们个个是怎样地探出头来?你是怎样探出头来的?(努力,使劲,高兴,幸福……)你探出头好像在说(生补充:如“这个世界多美呀!”“雨后的空气多清新呀!”……)多妙的一个词呀,这片静静的竹林顿时热闹起来了,显得虎虎有生机!
三、多层次的读和指导,让学生在评、读、悟中提高了朗读能力。每读一边遍都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
“初读”。感知课文内容,解决字词,质疑问难。
“细读”。质疑后,边读边想边议,弄清文章段落层次,把握文章结构,梳理文章脉络。
“精读”。感情朗读重点语句,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澄清疑点,读出味道。
“自由读”。学生通过读,披文入境,融情于声,以声、情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起到传授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的作用。
回顾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在整节课中能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对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其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我发现了几处问题:
1、孩子都不敢举手站起来,即使站起来声音也不响。于是乎,什么优秀的评价就无处落实。
2、朗读课文时,句子读得不是很通顺,为了赶时间,我只能陪着孩子读。
3、回答问题时的语言很缺乏,只是简短的.几个字,很难表达自己的感受。之后,我了解到我们班出了开学初的综合实践活动县级公开课,还没有见过有这么多老师坐着后面听课呢,这也不怪孩子!
针对一节课,备动态的孩子与备教案来看,备教案还是比较简单的。动态生成让我们老师无法预测。对于一堂课,同一个教案,孩子的表现就决定了这课的成功与否。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备课关注孩子的学习水平是极其重要的!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3
低年级语文教学以生字为主,随着年级的升高生字已不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一带而过学生掌握不好,仔细讲解浪费时间课程完不成。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本学期学校要求我讲一节教研课,我选了一篇讲读课文21课《乡下人家的`》第一课时,研究一下究竟第一课时该讲什么怎样讲。首先我认真阅读了教材,查找资料,准备在第一课时里讲生字、读一遍课文用四字概括每一部分标题、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杨校长听了我的试讲告诉我,第一课时主要目的是为第二课时扫清障碍,应注重生字教学,读通课文理解词义。课文中多音字较多而且易错,应单独拿出来读一读,第一次读课文应该教师范读。我又把教案进行了修改。课堂上我先范读课文再让学生读多音字,读生字,读词语理解词语时找到词语在课文中的位置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指导了“率、谐”的书写,然后让学生读文学习用四字词语概括小标题,课上得比较扎实,学生做练习时生字掌握得较平常有进步。这节课让我收获很大,今后教学中我也要扎扎实实得做好生字教学。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4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3、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教学重点】
1、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片断。
2、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题
1、出示古诗《过故人庄》读一读,说说诗所描绘的意境:
总结:诗中描绘的是一幅非常朴实的田园风景画。诚挚亲切的友情,典型农家生活场景,熔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于一炉,可以看出诗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
2、想去看看孟浩然描绘的乡下什么样吗?让我们一起去游览一番吧!
(在音乐声中欣赏乡下人家特色的画面)
3、导入:
这样自然亲切、优美恬静的乡村风光,用文字来描绘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一起随着作家陈醉云,来学习第21课《乡下人家》。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要求:
⑴ 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场景?
⑵ 你对乡下人家有什么样的感觉?
⑶ 作者的最直接感受是什么?用──划出来。
2、师生交流:
⑴ 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⑵ 说感受。
⑶ 找到中心句。
① 独特、迷人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② 齐读句子。
作者笔下的乡下生活很美,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亲切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美,品味美。
三、研读品味,感受乡村生活的美
1、合作学习,感受美:
⑴ 用简短的语句概况作家写了哪些白天的画面?
⑵ 画面:
屋前搭瓜 架门前种鲜花
屋后春笋 冒院里鸡觅食
河中鸭 嬉戏
⑶ 同桌一起细细品读课文:你最喜欢的是哪个画面?试着说说自己的理由,并找出有关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
2、画面逐个分析:
(由学生挑选喜欢的,相机出现,理解)
画面一:屋前搭瓜架
⑴ 看图片,想象说话:
这美丽的色彩仿佛要告诉我们什么?
⑵ 这里有一句话很难,让我们一起来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看你能想到什么?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① 在这里别有风趣的装饰指的是什么呢?
(农家屋子前攀着爬上屋檐的绿绿的藤和叶子,点缀其中的青的红的瓜,色彩明丽,生活气息浓厚,别致亲切可爱,纯朴自然,春种秋收,夏可遮凉)
② 为什么说这些都是别有风趣的装饰呢?(特殊、不同,与城里的房屋门前不同)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吗?
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① 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一般是什么地方能看到的?(城市里)想象一下什么样?(生想象)会给人什么感觉?(威严,冷漠)
② 出示图片,比较三者,填空练习
花儿落了的时候,结出( )的瓜,像( )似的挂在房前,衬着( ),它不如高楼门前的石狮子那样( ),也不如旗杆那样( ),却是那么( )。
⑶ 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乡下人家的可爱吗?
画面二:门前种鲜花
眼前除了绿绿的瓜架还有什么,对,有红花。怎么描写的?谁来读读?我们大家边听边想象画面,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一句。
朴素和华丽本来是相对的,为什么课文中却说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乡村风光本是朴素的,鲜花的开放却使之增添了许多明丽的色彩,所以)
(虽然是很常见的花,但是它们开得是那么的漂亮)
依着时令顺序开放,一年四季都有花相伴都高兴呀,这真是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画面三:屋后春笋冒
我们从门前来到屋后,那里有什么?竹!怎么读?
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⑴ 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春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春天的乡下生机勃勃)
⑵ 理解探换成长──这是调皮的娃娃想和你捉迷藏呢!读─这是些好奇宝宝急切地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呢。作者多喜爱他们啊,把他们当成了人来写,再读读,体会一下!
⑶ 想象雨后春笋的画面
画面四:院里鸡觅食
⑴ 刚才我们眼前出现的画面都是植物,这里还有小动物呢,谁来读读描写鸡觅食的一段,谁描写鸭戏水的一段。听听从他们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
⑵ 你为什么会这么读?
(妈妈带小鸡觅食)雄鸡呢?这雄鸡耸着尾巴,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它在干什么呢?心里会怎么想?(斗志昂扬的将军,尽职尽责的丈夫)。
画面五:河中鸭嬉戏
⑴ 那河中的鸭子呢?谁读读?
⑵ 你从哪些词中读出了什么?
(从游戏中读出鸭子们生活的很自由很快乐;从从不吃惊中知道了这种自在、轻松、和谐的场景在农村是很常见的。)
⑶ 带着我们丰富地想象再读读这段话。
四、总结全文,提升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生活中那些平凡普通的事物也蕴涵着独特而迷人的美。正如大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现在,就让我们伴着柔美的音乐,读1~4小节,感受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
2、拓展:
⑴ 当个小诗人,有感情地背诵你最喜欢的画面。
⑵ 当个小作家,请你发挥想象,写一段描写乡下人家冬日独特、迷人的风景。
【板书】
乡下人家
屋前搭瓜架
门前种鲜花 独特
屋后春笋冒
院里鸡觅食 迷人
河中鸭嬉戏
【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这是我们教育思想一次伟大的解放,它的现实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本身。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
一、自选方式,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学生根据兴趣需要学会选择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指导学生依照自身特点,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已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
在教学《乡下人家》一课时,我带学生进入课文,让他们通过自学了解课文内容,并用上恰当的词语概括地说说你对课文的理解。学生通过初步的概括后,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实践,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程标准》语)。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尽情舒展生命活力。
在教学《乡下人家》一课中,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精读课文,理解、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我都引导学生自己读,自己学,自己汇报,自己评价,亲自参与学习实践活动。
三、大胆质疑,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程标准》语)。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四、体悟情感,给学生课外延伸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乡下人家》一课教学结束时,我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实践活动,当当小画家,当当小作家等,学生又一次热情高涨,在不同的实践历程中,他们的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感染,他们的个性再一次得以充分的张扬。这样就让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向课外延伸,让他们的思维有了一个更广阔空间。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5
《乡下人家》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一共7个自然段,前6个自然段写景,最后一个自然段抒情,描绘了乡下独特,迷人的风景。仔细阅读后发现,前面6个自然段中,1,2两个自然段描写的都是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的静态景物,如长长的瓜架,美丽的花朵,碧绿的竹林;3,4两个自然段描写的则是乡下人家常见的家禽:慈爱的母鸡,可爱的小鸡,神气的公鸡和悠闲的鸭子;5,6两个自然段花则描写了乡下人家生活的场景,如夏天院落晚餐,秋天伴着纺织娘的歌声入睡。也就是说,整个乡下人家景色的描绘看似无序,实则有序,这序不但体现为描写的景物是从静到动,从物到人的,也体现为从描述乡下人家景色独特迷人到乡下人家生活自然和谐。文章按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描写,展现了一幅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理清内容后,我又细细地读课文,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优美,活泼风趣,处处流露出作者对乡下人家的喜爱之情,这份喜爱甚至可以说是偏爱,想必作者也是久居繁华喧嚣的都市,因而对宁静,质朴,悠闲,舒缓的乡村生活充满了向往和留恋。我也带着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引领着学生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1,交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在上《乡下人家》这课时,我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们,让他们找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给大家推荐,在推荐之后,肯定也有喜欢同一个地方的孩子,之后一起交流,讨论,这又体现出一种合作。
如有学生喜欢"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一句。
生1:我喜欢"成群",这说明嫩笋很多。
生2:我觉得"探"字用得好,这些笋就好像是小娃娃一样偷偷地从土里探出头来,看上去真可爱!
生3:"探"字用了拟人的手法,就像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
师:如果你就是这些小竹笋,那么快想探出头来干什么呢鲜嫩的小春笋们,你们探出你们的'头来吧,把看到的景象说一说。
生1:我看到了红花绿叶,闻到了空气中淡淡的花香;
生2:我看到了亭亭玉立的竹子,青的竿,绿的叶,投下了一片浓浓的绿荫。
生3:我听到了黄鹂的歌声,真动听。
……
整节课都是在自主中学习,在合作中交流,在探究中解决问题。而老师只是一个课堂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
2,教给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四年级下册课标中有一个学习要求,既初步学会理解课文的几种方法,如:抓住重点句段阅读,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等等。本课教学中注意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阅读。对文章的重点段落反复阅读,能够使学生很快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课文的每一个段落都很美,但是不可能处处讲,处处读,这就要有选择的读和讲。对于较难理解的,对于作者的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都要重点来学习,来读。如:作者通过对动植物拟人化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探"字的理解,对鸡的描写,纺织娘唱歌等等,都写得非常生动,形象,不仅要充分的读中感悟,还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3,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评,读,悟中提高了朗读能力。如: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
(1)初读。感知课文内容,解决字词,质疑问难。
(2)细读。质疑后,边读边想边议,弄清文章段落层次,把握文章结构,梳理文章脉络。
(3)精读。感情朗读重点语句,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澄清疑点。学生通过读,披文入境,融情于声,以声,情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起到传授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的作用。
一节课下来,学生对乡下人家向往不已,有的学生说:"那真是世外桃源!"有的学生说:"我真想去那儿度假!"更有学生说:"那儿简直是人间天堂!我乐意去!"
读着课文,我和孩子们仿佛嗅到了浓郁的泥土芬芳,听到了熟悉的蛙吵虫鸣,感受到了瓜棚月下的情趣,仿佛在与乡下人家促膝谈心,一起享受着乡下人家生活的乐趣。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6
《乡下人家》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抓住了乡下人家最普通的事物和场景,展现了乡下人家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在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选读探究——品读感悟——朗读再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读中赏词、品句,读中积累、感悟,读中质疑、探究,读中想象、迁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反思自己《乡下人家》一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由于我们师生全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山里人,导入新课会和城市的孩子或曰大部分学生截然不同。我采用了对比图片的方式,先让孩子们欣赏旖旎的城市风光图,谈感受;再引入熟悉的农村风景和生活场景,谈自己家乡情况和城市的不同,从而引出课题,同时也是对课堂内容适当的铺垫。我想:如果一上课就出示农村各种事物,孩子们可能就会有点厌烦,毕竟天天生活在其中。
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更加高效,我出示自学要求,明确学习目的。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来完成学习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掌握生字词,能够读通课文,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随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成果先在小组内交流展示,同时教师一边巡视,一边了解学习情况。最后在全班内反馈,教师在旁边适当指导,这样既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又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是贯穿本文始终的一条主线,我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反复读这句话,体会作者笔下乡下人家的.特点,初步了解乡下人家一年四季独特迷人的美景。
这一教学环节是这节课的主体,紧扣文本1——6自然段中“瓜藤攀檐图、鲜花轮放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夜睡梦图”等几个美好生活图景开展教学。
首先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绘乡下人家迷人景色的段落,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给每处风景起一个“如画般”名字。虽然学生不能精准表达画面,但只要能说出基本意思就行,为了不让学生遗漏画面,采用填空形式,学生基本都能找出来。
为了让学生发现和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特点,品悟语言之美,感悟乡下人家之乐,体会对比及拟人等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作用,我抽学生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画面或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说出理由,并带动其他同学闭眼想象场景,从中领悟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领略表达技巧和表达的效果的统一,同时渗透人文培养于其中。
四、为了真正了解学生当堂的学习效果,采用考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词语和重点句检测。本文语言朴实自然,没有较难理解的词句,再加上学生本就是乡下人家的孩子,检测效果固然很好。
总之,本节课教学基本上完成了预定设计,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既定学习目标,谈出自己的感受。但他们很少有人走出这里,对于乡村风光,他们早已经习以为常了,尽管这篇文章语言朴实生动,清新秀美,也不能点燃他们激情,交流时的方式和语言显得单一;其次学生的读后感悟能力比较强,但朗读再现的能力较弱。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7
《乡下人家》是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专题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作者陈醉云先生用细腻、优美的笔触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充满温馨的田园风光画卷。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赞扬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
我执教的学校地处农村,同学们对文中描写的很多场景比较熟悉,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一些情景学生又相对陌生,如:屋前搭瓜架、院中吃晚饭等。教学中我充分考虑到了这些因素,做好了相应的准备。教学完毕,反思如下:
1.抓住主线,层层深入。这篇课文结构清晰,语言朴实自然,教学中我围绕最后一段:“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来进行教学。引导同学们找出每幅图中能体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之处的'句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头脑中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然后交流品味。
2.抓取重点,扶放结合。这篇课文描写了六幅不同的乡村生活画面:瓜藤攀檐图、鲜花绽放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秋夜虫鸣图。因为每一幅图画都很美,但是教学中不可能平均用力,这就要老师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因此,我主要引导学生学习了“瓜藤攀檐图”和“雨后春笋图”,让学生在石狮子和瓜藤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对比中,感受到“别有风趣”一词的含义。“雨后春笋”一段抓住一个“探”字,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如果你是小笋芽,从土里探出头来,可能看见什么?会说些什么?”让学生体会到拟人化手法运用的巧妙。学完后及时总结学法,然后让同学们用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自己喜欢的画面,在学生交流时及时点拨引导,做到了扶放结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多形式朗读,加深理解。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安排了不同形式的朗读。课伊始,我安排学生自由读,边读边画写体会,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品读感悟环节通过指名读、评读、男女生赛读、抓住重点词感悟读、师生合作读等方式交错使用,最后的欣赏读、配乐读,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这样不同形式、多层次地读,加深了学生对自然和谐的乡村生活的理解,让学生与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4.自主作业,注重延伸。课文教学完后,我布置了一些作业供同学们选择: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画自己喜欢的乡下人家画面;喜欢摄影的同学可以走到房前屋后或是田间地头,拍一拍乡下人家的独特美;喜欢诗歌的同学找一张古诗中描写乡下人家生活的古诗,读一读,抄一抄或者唱一唱;喜欢写作的同学写一写我们身边的乡下人家风景或者是你喜欢的一处景物,用上我们今天学到的一些写法,比如: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对比的方法,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等。这样,让每个同学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走进乡下人家。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这节课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同学们一直以来的朗读指导缺乏,只有少数同学敢读,能读出画面感。虽然这节课我运用了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但还是有一些学生不敢朗读,即使鼓起勇气读也缺乏情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一直注重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的。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8
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文中所描述的乡下人家,看似很贴近生活,但,真正细细分析下来,针对只有中段学习经历的孩子来说,无论是学识水平还是生活阅历,都不及真正体会到作家所描述的那种浸润心扉的迷人,如果只是单单让孩子生硬剖析字词,那便又会演绎心口两张皮的`现象,这是语文的悲哀,因此,从“情绪”导入,让其自然而然的顺心入境,与文字接轨,自然无痕。
文章表面看似简洁易懂,但丝丝缕缕,纵横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散文式“形散神聚”,让人有无从下嘴的尴尬。找到教与学,文与人,长与幼的几处对接点,实属难点,经过抽丝剥茧,终于从“种”字中提起经脉主线,顺线而下,枝、茎、根、叶一蹴而就。顿有豁然开朗之式。
教学过程中更有动静结合,生活与文本相结合的圆润构式,使得整个课堂情绪激昂,氛围活跃,学习过程轻松自如。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9
《乡下人家》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陈醉云用散文的手法,描绘了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家园、装点生活的美好品质。在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主线,层层深入
教学中,我始终围绕一条主线:“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抓住能体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风景的句子,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阅读。
二、抓取重点,扶放结合
在这篇课文中罗列了五个不同的乡村生活场景:瓜藤攀檐图、鲜花笋芽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秋夜虫鸣图。因为每一幅图画都很美,但是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有选择地讲读。因此,我主要引导学生们学习了瓜藤攀檐图、鲜花笋芽图,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秋夜虫鸣图等内容根据他们自己的爱好,自由朗读,做到了扶放结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反复朗读,深入理解
在教学本课时,我采取教师引读、自由读、竞赛读、男女生对比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乡下那朴素的美、和谐的美和充满生机的.美,并通过朗读来表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课堂效果非常好。
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感觉效果比较理想。我在课堂学习中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和引导,整节课学生都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的兴趣也浓厚,收获很多。最后我建议城市里的孩子,也可以选取身边的一处景物,学着作者试着写一写,写出它的独特迷人。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10
《乡下人家》是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抓住乡村最普通的事物和场景,呈现出青瓜绿藤、鲜花盛开、雨后春笋、鸡鸭觅食、院落晚餐、月夜睡梦等六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展现了乡下人家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在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寻找美——品读美——感悟美——发现美”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读中赏词、品句,读中积累、感悟,读中质疑、探究,读中想象、迁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反思自己《乡下人家》一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亮点:
一、一条主线
陈醉云的《乡下人家》结构清晰,语言朴实自然,读起来有清风拂面之感,这篇文字没有较难理解的词句。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一条主线:“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多读课文,抓住能体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风景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在头脑中想一想作者描绘的画面,然后交流品味。这样就使整个教学结构清晰、合理,教学过程流畅。
二、多种方法
四年级下册有一个学习要求,即初步学会理解课文的几种方法,如:抓住重点句段阅读,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等等。在教学中我注重了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课文。“青瓜绿藤”画面中,学生在石狮子和瓜藤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的对比中,感受到别有风趣一词的含义。“雨后春笋”一段抓住一个“探”字,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如果你是小笋芽,从土里探出头来,看见了什么?会说什么?”使学生体会到拟人化手法运用的`巧妙。
三、朗读再现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安排了多层次的朗读。课伊始,我安排学生自由读,边读边划说体会,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品读感悟环节通过指名读、赛读、对比读、抓住重点词感悟读、齐读、引读等方式交错使用,最后的品读、展示读,把读贯穿由于整个教学的始终。这样不同层次的读,加深学生对乡下人家那朴实、自然、和谐的乡村生活的理解,让学生与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也提高了朗读能力。
在课堂上,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评价语要有提升,这个是自己一直都在努力去积累的项目。虽然备课时冥思苦想出好多评价语,但是真正站在课堂上,随机应变的能力还是很欠缺。其二,学生的读后感悟能力比较强,但朗读再现的能力较弱,要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且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提升。其三,板书规范性不强,应该提前设计、规划、布局好,使其美观。
课堂的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如何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的特点,凸显自身的教学特点,体现新形势下的教学理念,这将是我不懈努力的方向。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11
最近,在教学活动中,使我印象深刻的课文是《乡下人家》。这篇文章是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乡下人家朴素的景致,祥和的气氛,勤劳的生活。这些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画。可能是我自己也比较喜欢这种文体,对于这种生活也比较向往,所以我希望我的学生也能体会到乡村生活的美好,也同样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这篇课文我们分了两个课时进行学习。在第一课时,学生解决了生字的识读问题,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以及了解了全文的内容。第二课时,我准备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欣赏优美句段等手段来体会乡下生活的美好。整一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首先,概括阅读技巧,师示范如何品读。针对我班学生“不爱说,不会说”的特点,他们不知道什么样的句段是优美的,什么样的字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于是我先跟他们概括出一些技巧,比如说,学生可以从文段中找出相关的`修饰手法、关键字词、句式或词语搭配,然后细细品读,悟出内涵。我举了一个例子,示范如何品读。在第一自然段中,我让学生注意这个句子:“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这里用了一个“虽然……但……”的转折句以及“或……或……”的句式,我们可以从中悟到乡下人家虽然小而简但是勤劳和快乐的;从“一个个”、“长长的藤”、“绿绿的叶”等叠音词的使用中,可以看出乡下人家的美好;再比如,“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坚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这个句子运用了比较的手法,将乡村与城市进行比较,写出了乡下人家的自然朴素与城市的威严冷漠。
然后,由学生小组合作,尝试品读。作了归纳、示范之后,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技巧,一下子就能找出很多关键的词句,而且品读得比较到位。比如,从“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这个拟人句中感受到竹笋的俏皮和乡下村的勃勃生机;从“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这些拟人句中,感受到鸡鸭的可爱以及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住。
最后,我们师生一起为文章归纳出小标题,我先归纳出前两个:
①屋前搭瓜架;
②花美主笋冒。
学生也模仿归纳出:
③院里鸡觅食;
④河中鸭嬉戏;
⑤门前吃晚饭;
⑥夜静人入梦。
有些学生还跟我说:“老师,我觉得我们都变成诗人了……”课后,我作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竟达100%,比课前的人数增加56%。
我认为这节课是较为满意的。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学生的情绪是快乐的,他们是乐于这种学习,享受这个学习过程的;从教师方面来看,本人认为,
1、这节课的目标设置得较为合理,目标导学作用得到了发挥;
2、设计的重难点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3、教师的帮助、指导、点拨、启迪、提升作用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4、教师的课堂调控作用也得以发挥;
5、教师很有激情,课堂体现出浓浓的语文味。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12
《乡下人家》这篇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换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下面,我来谈谈教学体会。
《乡下人家》编排在第六组,本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意在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自然质朴的田园生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乡下人家》是本组第一篇精读课文,它用质朴而生动的文字向读者呈现出一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学习本文,一是引导学生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善于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特点。
教学时,我主要分为四步:
1.看图导入,进入美好情境。这样一来,学生可以马上进入美的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
2.自读自悟,感受生活的美。布置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在脑海中再现美的情境。
3.品读课文,展示自学成果。全班交流学习感受,并通过做小主人邀请客人这一方式,内化语言。
4.读读写写,积累语言。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从他们的朗读中,我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以学定教。作业上进行分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要求,介绍乡下人家的一处场景。
在教学时我采用了比赛的方式,“请你为自己最喜欢、最想拥有的那幅画拟个名字,并且想象着说一说它美在那里?比一比谁选择的画最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仅用简洁的语言拟了几幅图的名字,如“雨后春笋图”、“群鸭戏水图”、“月明人静图”等,而且对文章语言的分析,品味则更是精彩,如“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中的“探”,“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不吃惊”中的“吃惊”。另外,他们还很非常有创意地把现在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相比较,谈了许多自己独特的见解!
我感觉,教学本课时,总体氛围创设的比较好,学生通过看图、读文、想象再朗读的过程,已经能够入情入境地体会乡下生活的美好,产生了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其次,知识点的教学比较扎实。能抓住几个拟人句、做比较的句子,深入展开教学,使学生不仅能自己入情,更能体会作者的情感。但是,课堂中时间的控制还不是很好。开始部分的学生试读,分段读耗费了太多的时间,而后面重点的让学生读读、想想、说说,就展开的不够。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13
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参观贝尔科普基地的情景。贝尔科普基地在关外,途中经过一片庄稼地,地里种着时令蔬菜,长势正旺,放眼望去就像一块块碧绿的翡翠。我情不自禁地赞叹:这蔬菜真新鲜,好一派田园风光!看到此情此景,孩子们的表现更让我感叹:他们大呼小叫:老师,快看!生菜居然长在这里,啊!那是我吃过的菜……是的,乡村生活对他们来说是遥远的、陌生的。庄稼地留给他们的印象似乎超过了科普展。他们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般的兴奋,津津乐道,滔滔不绝……
因此在《乡下人家》这篇课文备课时,我就想应该抓住学生对乡下生活的好奇、向往,抓住田园风光的独特、迷人的特点,通过一幅幅自然质朴、亲切和谐的农家画面,通过城乡对比,让从未接触过农村生活的城市孩子从平凡的事情、普通的场面体会出的乡村生活的美。细节的感受体现在具体的教学中:
一、提问导入,轻松自然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生活在什么地方?”
生:“我们生活在深圳。”
师:“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深圳的特点吗?”
生:“深圳是个现代化大都市,很繁华、有许多高楼大厦……?
师:“我们生活在大城市里,对城市的生活不陌生。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去体验一下另一种生活,我们一起去《乡下人家》看看,去感受一下乡村生活。
(板书课题)
(说起自己生活的环境,孩子们能够抓住城市的特点描述,如:城市的繁华、城市的高楼大厦、城市的现代化等等;提起乡下生活,孩子们眼中就流露出好奇、兴奋……在他们的脑海中就会有一个疑问:乡下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恨不得马上就去看看。这样既轻松自然地引入了课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感受到不论上什么课,如何引入是很关键的,就像盖楼建房,开始地基不大好,整栋房子就没法盖了。引入得不好,整堂课就会散乱无章,犹如一盘散沙;好的引题,就如一堂课有了骨架,剩下的血、肉就看你如何去填满,想丰满圆润、想挺拔苗条、想威武强壮……都可以达到。)
二、听文观景、如临其境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的一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
那房前顺着棚架爬上屋檐的碧绿的藤蔓,门前空地上以这是令开放的美丽的鲜花和午后伴着春雨从土里探出头来的嫩笋,那觅食的鸡群,那嬉水的小鸭,那乡下人们在门前的树荫下边吃晚饭,便闲话家常,其乐融融,夜里伴着纺织娘美妙的歌声甜蜜景如梦乡……
(此刻多媒体课件起到了语言、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嗅到了浓郁的泥土芬芳,听到了熟悉的蛙吵虫鸣,感受到瓜棚月夜下的情趣,仿佛在与乡下人家促膝谈心,一起享受乡下人家生活的乐趣。)
三、梳理整合、浓缩场景
1、小组讨论交流:
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场景?每人选自己喜欢的一个场景说说,再把描写这一场景的部分融入自己的情感读给大家听听。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一个场景:
⑴学生发言,教师指导点拨:
(瓜藤攀援图鲜花轮放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夜睡梦图)
⑵小组为单位轮渡一至六自然段:
(在这个环节上,学生能够拓展思维,通过对比的方式来描述乡村生活,如城市里的鸡鸭生活和乡下的鸡鸭生活对比,城市的繁华、节奏快和乡下生活的`质朴、悠闲得比较,但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场景时,感觉到学生语言的贫乏,好词佳句积累欠缺,今后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督促其多读书,多积累好词佳句)
四、品味语言,学习写法
1、几场春雨过后,到哪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拟人化的手法使人感觉生动、自然)
2、青、红的瓜,碧绿的藤荷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者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对比的手法使人感觉别致生动、亲切可爱)
3、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体现了宁静、和谐的农家生活画面)
4、……(品味语言,在朗读方面还要加强指导,通过读体会乡村生活的纯朴自然、富有情趣,指导前与指导后应有区别)
总之,回顾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的,让学生们对乡村生活有了更多更具体的体验,在整节课中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对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其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同时也感受到学生语言的贫乏,好词佳句积累欠缺,今后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督促其多读书,多积累好词佳句,还要加强学生朗读的指导。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14
本学期,我在学校“同上一堂好课”中,通过教研组两轮磨课后,我执教了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21课《乡下人家》第一课时。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错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我带着对乡村生活深深的眷恋,引领学生走在乡间小路上……
一、抓住主线,结构清晰。
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一条主线:“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来进行教学。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能体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风景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在头脑中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然后交流品味。这样就使整个教学结构清晰、合理,教学过程流畅。
二、抓取重点,扶放结合。
在这篇课文中罗列了六个不同的乡村生活场景:门前的瓜架,屋前的'鲜花,屋后的竹子,院落的鸡,小河的鸭,人们夏日晚餐和秋夜睡眠。因为每一个段落都很美,但是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有选择地讲读。本课时中,我目标要落实前两个生活场景。这两个场景共同点是介绍了植物,因此,我抓取了第一处植物——门前的瓜作为教学重点内容进行引导,而“屋前的花”这部分内容根据他们自己的爱好,自由朗读,做到了扶放结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会下文学生自主学习作好了铺垫。
三、反复朗读,深入理解。
新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加强了朗读的指导,安排了多层次的朗读,指名读,自读品味,精读感悟,配乐朗诵,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有浅入深地层次性的朗读,加深学生对乡下人家那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的理解,让学生与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以下是我在上完本课的体会。
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感觉效果比较理想。我在课堂学习中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和引导,整节课学生都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的兴趣也浓厚,收获很多。比较遗憾的是,我课堂中时间有所失控。开始字词部分耗费了太多的时间,而后面重点的让学生读读、想想、说说,就展开的不够。尤其是最后的一段显得很仓促,未能将组内磨课时的设想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15
《乡下人家》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本文干净、简洁的文字,带领感受了乡下人家的美好生活。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和同学们一起有逻辑地学习散文,即综合全文,把作者呈现出来的IU幅图画加以概括,并有选择地对部分内容。进行重点学习。
在和学生的合作中,我们总结出瓜藤攀檐图、鲜花轮绽。图、雨后春笋图、鸡鸭宽食图、院落晚餐图、月夜睡梦图。在学习中,我们一起讨论,哪I儿幅图更吸引我们?孩子们异口同声地选择了瓜藤攀檐图、鲜花轮绽图、雨后春笋图进行朗读,学生们在多种方式的阅读中,体会作者笔下的优美景色,结合视频资料,他们更形象感受到乡下美景。最后,有学生主动请求配乐朗读了!
在朗读中,学生们的高低起伏的语调,声情并茂地为我们展示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鲜花绽放美景,雨后春务的动态之美。
结合单元要素,我和学生一起通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最后一自然段是他们公认的表现作者情感,“独特、迷人的乡下冈光让作者为之沉
醉!”在文本的学习中,孩子们不仅深入感受到作者笔下的乡下美景,同时,也学习到写作方法--适时通过关键语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让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更近一步。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推荐】03-05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热门】03-16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精】03-16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荐】03-21
【热】《乡下人家》教学反思03-19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01-07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06-29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精品11-20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荐)07-05
(精品)《乡下人家》教学反思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