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4 17:02:0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通用15篇)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故事节选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课文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干超群。教授本课时本人以新课改为指导,做到了以下几点:

  1、教学中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此,我首先让学生掌握好生字词,然后再深入理解课文蕴涵的情感。

  2、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要做打桩机:

  在本课教学时,我重点选取了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来展开教学,以点带面,进而加深了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3、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

  教学时,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朗读、默读、分角色读、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整个教学中,主要以学生参与为主。

  但教学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读书不够。更多的时间是在回答问题,缺乏充分的感情朗读,以读悟情。

  2、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形式单一且太少。新课改要求要以形式多样的评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3、课堂教学中某些教学环节的衔接与过渡不够好,有时显得牵强、突然。今后要在每个教学细节上仔细推敲。

  总之,自己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积极进取,精益求精,努力拼搏,力争取得优异的教学成绩。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2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为了落实好“高效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我在备课时深刻领会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本事为出发点,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尽量研究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活动的开展。

  在探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上。在这一课时要学习的是诸葛亮的“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三个方面。设计的问题就是“从哪里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是,从学生的学习经验来看,他们未必懂得“天文”“地理”这些术语在文章中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要怎样“深入浅出”地将人物的这些才能阐释清楚,并且学生能够理解,甚至感悟得到呢?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从“借箭过程”(第6——9自然段)进行品味。在此,我出示了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应对面都看不清”,并就此一问“应对此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见了,他们的反应怎样样?心里都会怎样想?”学生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害怕,害怕的理由也能说出。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会高兴,至于理由要由教师引导才体会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紧之后我再问“他为何如此地自信,难道他早就预料到了此场大雾?从文中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学生根据这个提示,很快从上文找到相关的句子来证明。他们懂得了诸葛亮的料事如神。对于领悟诸葛亮“识地理”的才能,在过渡的时候我设计了“画出借箭路线图”在加深学生对借箭环境熟悉的基础上,我提问了“为什么先是船头向西船尾向东然后再调整过来?”据学生的问答来看,他们理解到的是“为了坚持船体的平衡

  ”,再多的关于“识地理”就没有多少感悟了。这样预设的教学资料就又没有到达。还有领悟诸葛亮“识人心”的才能,在过渡时我提问“诸葛亮识天文、懂地理,他还神在哪?”学生能很快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来证明。在句子的分析上,学生的'理解是“诸葛亮明白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我紧之后问“从这能够看出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都能说出诸葛亮的为人。可是在理解诸葛亮的“笑”这一环节,学生体会不出诸葛亮这个“笑”是在“笑”谁?是怎样的“笑”。最终还是由教师来讲解。

  在第二环节感受其他人物性格特点中,学生经过默读全文找出最能表现鲁肃、周瑜、曹操这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的句子,教师没有做过多的分析,只是从具体的语句看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这个环节如果能做了小结与下一测评环节衔接会更好。

  反思自我的教学最大的疑惑是:对于这片篇幅较长的课文来讲,如何把握学生理解课文资料的深度与朗读训练到位的统一?这还需要自我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3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感受其他人物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那么怎样来去欣赏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教学时,我让学生走入文本,在学生充分阅读、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课文中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神机妙算”这个词来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的机智过人。我主要从诸葛亮知天时,晓地理,识人心,三个方面展开。先是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接着引导学生把前后相联系的句子对应起来看,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首先,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然后把问题的解答进行归类,从而看出诸葛亮知天时,晓地理,识人心,在草船借箭的全过程中神机妙算,才智出众。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为落实生本课堂,教学时我还深刻领会教材,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学习。课堂中我利用课件教学,研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通过细细地品读体味,一个活生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跃然纸上。此时,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总之,本文的教学,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语文综合素养,并抓住一个主要问题,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但是教师引导的还是过多,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日后教学应注重学生在朗读、说话中语文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总之,自己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积极进取,精益求精。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4

  在上完这课后,我对我的教学进行了反思,我发现有一些在教学中闪光的地方,但更多的是教学中的不足。

  一: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对课堂教学的设计

  在这方面我做得较好,在本课的教学中,先从课文的结果入手,让学生思考草船借箭的结果怎么样?学生得出结论:诸葛亮神机妙算,获得草船借箭的`成功。抓住关键词神机妙算,从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这三个方面来理解神机妙算。在教学中注意通过对关键词的理解,来理解课文,诸葛亮笑着对鲁肃说的这句话,抓住关键词笑,提问:笑的时候心情怎样?你觉得是什么样子的笑?让学生用不同的笑来读这句话。在教学中注意育人教育,教师不但是教会学生知识,还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周瑜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学生做了两方面的比较后,提出疑问:做人应该做哪种人?这时候就做到了育人的工作,诸葛亮心胸宽阔、顾全大局、神机妙算我们应该做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周瑜心胸狭窄、妒忌心重,我们不应该做周瑜那样的人。

  二、教学经验不够,在这方面我吃了很大的亏

  在上第二课时前,我怕孩子们不能对船头船尾的朝向这一知识难点进行突破。在课前我就给学生讲了一下,结果导致了他们对课文不感兴趣了,但孩子们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课文,只是对课文面上的理解。就因为这样孩子们对本课本来充满的浓厚的兴趣,但因为没了教学的难点孩子们在上课的时候似乎兴趣就不那么浓厚了。

  三、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作为年轻教师在这方面把握得

  不够好。特别是深入的理解课文这方面作得不好,怎样抓住一个关键点来来把文章学得更深一些,怎样读?怎样提问?使孩子们更有兴趣,我觉得自己还很困惑,比如:当讲到船头船尾的朝向等问题时,成绩好的孩子一下子就回答出来了,我这时候就急了,不知道怎么办,我知道有一些孩子并没有理解,我就把自己画的船头船尾朝向那幅图拿来展示,自己进行讲解,我觉得这些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得不够妥当的地方。

  四、在书写板书上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我的板书在设计上本来是不错的,但是在书写过程中,我自己没有排好版,字写得有点大,布局不太合理,主板书和次板书挨在了一起。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5

  一、教学效果

  1.准确把握课堂目标。直接切入中心,找原因——“草船借箭”的原因。

  周瑜妒忌诸葛亮,让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从容向周瑜立下了军令状,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引出“造”箭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 在读中通过重点词语切入全文的教学重点。

  我通过“神机妙算”一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的方法,一步步深入了解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特点,让学生感知了草船“借”箭的过程,令学生清晰地认识了人物特点,使学生领会了“神机妙算”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并感受到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准确、精练地用词。

  在课堂上,我尽量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以学生的阅读分析为主,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交流;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激发学生亲近古典名著的兴趣。

  二、成功之处

  自主合作探究见真知。

  课堂中我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研读第2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通过细细品读体味,一个活生生的摇着鹅毛扇谈笑风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形象跃然纸上。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主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抛给学生后,让学生去找,小组合作去琢磨,然后带着他们体会,教给他们联系上下文学习的方法,真的不用怕学生读不出、找不到,课堂上学生的滔滔不绝让我们见识到了学生们知识面之广、思维能力之强。

  三、不足之处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6

  在教学课文《草船借剑》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对这个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人物非常感兴趣,就顺势利导:我们来进行课本剧表演,好吗?好!大家一致同意。于是,我们决定选取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作为剧本。在看完了精彩的表演之后,他们余兴未尽。于是,我请同学们再回头读读课本,体会体会人物的内心。这时,有个同学提问了:老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了,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你这个问题提的真好!我连忙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大胆质疑,是啊,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这位同学点了点头。那好,我们接下来就根据刚才同学们的.生动表演,以及你对课文的理解来把文中的提示语补充进去,好吗?下面是一个同学们的发言片段。

  生:我给第一句加上故意,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读)

  生:我认为用明知故问更好(读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陷害他。

  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面可以加上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一定会非常高兴。

  生:我用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代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职责是在教学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场,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解放。本案例中,我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课本剧,凭借生活体验来感悟周瑜的面似和善却暗藏杀机,诸葛亮的料事如神成竹在胸。从上例可以看出,在教学中,阅读这种个性化的活动,教师的讲解远远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实践,一旦学生有了个性化思维,个性化体验,必然会产生精彩独到的感悟、理解。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7

  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临近尾声,在分析总结人物个特征时,我提问:同学们,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大部分同学都说喜欢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顾全大局,还有的说喜欢黄盖的忠诚、爱国……这些人物的鲜明个性在同学们的头脑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正当我要结束这个问题时,一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我喜欢课文中的周瑜”,这真是出乎意料的回答,同学们也惊讶地望着他。说实话,这篇课文我都教了好几遍了,每次都向同学提出同样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大同小异,可从来没有学生提过这样的问题,面对这与众不同的思维,作为教师,我应尽责任对他的创新思维加以呵护,想到此,我没有有马上下结论,而是鼓励他说出自己的理由,这位同学接着说:周瑜年少英才、武艺超群,他想干出一番大事业,出人头地,因为诸葛亮的才干超过了他,周瑜才忌嫉他,忌嫉的目的是想让自己成为天下第一的,这也是一种进取精神,忌嫉是一种挑战,是一种竞争,没有忌嫉,你就会自我满足,就会停止不前、他又例举了一个他曾经忌嫉过的一个同学的例子,他说正因为有忌嫉心的“激励”,才使他超过了这个同学,多么有理有据的`发言呀,我立即对他的发言给予了肯定,同学们也对他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说真的,对于学生的这种逆向思维,我平时是很少见的,尤其没想到的是这个平时并不起眼的学生竟有这样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可见,学生的潜能是不可低估的呀!为此,我们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让他们的个性得到进一步张扬。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8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学生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这堂课,我在课型设计上进行大胆的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通过读书与合作学习,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学生在读读、说说、议议、写写中不知不觉理解了课文,并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说。整个教学设计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了解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胜利并不是教学的重点。学习这课的主要目的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让学生弄懂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真正用意是什么,而诸葛亮之所以乐意接受这一任务的原因又是什么,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周瑜又为什么自叹不如,从而把事情的前因后果真正搞清楚。我通过实例操作,得到以下启示:

  1、要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互动关系。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习语文。在本节课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诸葛亮怎么能够做到让船顺风顺水如期借到箭的。学生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智慧火花不断闪现,潜能得以充分发展。

  3、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学习语文。语文课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它具有审美性和情趣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许多有益的东西,教师要善于运用艺术的方式让学生体尝探求之味,享受语文的发现之乐,那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使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优化。信息时代赋予我们全新的视角,给了我们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优化小学课堂教学。本节课中音乐和电教手段的应用完全为整个课堂教学服务,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破了重难点,同时也启发学生去探索文学的海洋,开阔孩子们的眼界。

  通过这一堂课的设计及实施,我深深地领悟到:在课堂上,教师应恰当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乐学氛围,优化教学情境,并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这样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9

  课前赶工,课上悬着一颗提心吊胆的心,这就是我在准备《草船借箭》公开课整个过程的真实写照。现在终于可以长吁一口气了,整个人瞬间觉得神清气爽,可以静静在办公室码码字,吹吹从山口边吹来的微风,看看窗外被我忽略了一天的美景。

  当我接到通知我要上第二天的公开课时,一颗心立刻提到了嗓子眼,就连原本清爽的皮肤也变得躁动起来,是害怕还是担心?确实说不出来,因为各种感觉都夹杂其间,就像一根被打了几个结的绳子,心里的阻碍是无处不在。想到教研室要来听课,各学校都派人来,我就想要以最好的状态上课,不能丢脸!课前我仔细研读课文,重点看了单元导读,了解到自己要以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为主,并能够带领学生体味古典小说阅读的兴趣。《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写得十分精彩,但是等到我真正开始准备讲这篇课文时,我觉得自己对文章的过程脉络的把握还是有点不够清晰,对讲课过程的把握还有点混乱。丑媳妇始终是要见公婆的,无论讲得怎样,我都逃脱不了,想想当时的自己真是可笑,为了想逃避讲课,居然生出了希望自己像电视主人公那样,受到强烈刺激立马晕倒,可惜一切都只是自己的凭空想象,我并没有晕倒,还顺利地讲完了《草船借箭》这节课,至于结果如何我并没有多想,只是觉得我脱离了提心吊胆,血压回到了正常指数。

  听完老师们给我这节课的意见,我的感触颇多。邓彩霞老师指出我的课自读自悟部分太少,环节设置中轻重把握不合理,让我把课堂中“初读感知”这部分的全班齐声朗读改成自由朗读或者学生默读,并且弱化生字词的教学。我的'导师贺老师也指出了我在梳理文章主要内容这部分用时太多,并且告诉我可以在教授“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时,进行简单的梳理后直接跳到第二自然段人物心理世界,揣测人物内心世界,这样我的第一课时才有了重点,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式的带着学生把文章过了一遍。周老师在评课时,指出我的课件太多,色彩艳丽,这正是我所忽略的,在挑选背景时候,我就像个美工师一样,希望以最美的颜色呈现我的课件,但是我恰恰忽视了,我不是来展示精美图片的,我是来授课的。正如周老师说的,课件是辅助工具,要少而精,是为了辅助和补充课堂的,不是跟着课件完成教学,被课件牵着走。并且要明确题材教法,《草船借箭》是一篇古典小说,小说的教法要重点围绕人物、情节、环境来展开,把握这三个要素,感悟人物形象,了解故事情节,明白感悟人物形象是关键,了解故事情节是基础,体味环境烘托人物,环境推动情节的独特妙处,体味小说这种题材的独特魅力。在周老师的最后点评里,她又给我们讲了如何针对不同主题明确文本定位,谈到了要按照新课标本学段的要求设计教学,并结合学情合理设置环节。

  听了这么多老师给我的意见,我又认真的看了看自己的教案,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大家的意见十分中肯,有些问题是我也曾感困惑的,有些问题是我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完全忽略的,我些是我在备课过程中完全忽略的,大家的一番话让我感到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我对如何设计教学,如何备课,如何教好不同题材的文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比起自己闭门造车,自己摸索教法来,上公开课被大家点评确实是一项迅速提升自己教学的捷径,这里有同仁中肯的点评,在只言片语中,让我把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在头脑中又重新进行了整合,对如何教,如何备课,如何有效设置课堂环节有了更多的感悟,收获良多,也感谢大家的传道授业,让我解除疑惑,大家的点评让我迅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有了自我改进的方向和方法,不再像只无头苍蝇。

  《草船借箭》的公开课上完了,但是研讨教学的精神留在了羊楼司小学,我会根据大家给我提出的建议改进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有效,把学生能力的训练落到实处,让自己的课堂效率更高。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0

  11课《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章节,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了胜利。在事实面前,周瑜不得不敬佩诸葛亮的才能,并自叹不如。课文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才能和广阔的.胸怀。

  课前,学生们对《三国演义》多少有些了解,知道里面的几个重要人物,只是不知道关系如何。通过今天的学习,学生对诸葛亮这个人物更加的敬佩,佩服他的神机妙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研读主题“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抛给学生后,首先让学生去找,去琢磨,然后带着他们体会,教给他们联系上下文学习的方法来学习课文。学生能够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他们更喜欢故事情节完整的课文,甚至有的同学已经开始讲起了《三国演义》中其他的故事。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课外知识很丰富,但也仅限于个别同学,这时,我就倡导同学们多读课外书,丰富自己的世界。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1

  突如其来的提问

  以前,我以为只要上课多提些问题让学生回答,造成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就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于是问题不分大小难易,统统搬上课堂,师生之间一问一答,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的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于是让学生质疑这一环节走入了课堂,但形式主义的简单提问却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今天,我讲《草船借箭》一文,“例行公事”,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多数学生就围绕“是谁借”、“为什么借”、“借的经过”、“借的结果怎样”来提问题,这时我发现一只小手举得特别高,一直不愿放下来,我心里嘀咕:还会问什么呢?一定又是在乱说。可为了不打消他的积极性,我请他发言:“‘借’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应是‘诈’箭,为什么要用‘借’呢?”当我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时,感到为之一震,一名小学生居然敢向老师发问,敢向教材挑战。我马上意识到,敷衍、搪塞都是行不通的,课前精心准备的教案也应搁置一下了。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可书中明明用的是‘借’啊!这可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呀!”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学生说:“两军对垒,运用策略,不能说是诈骗,不然诸葛亮怎么能称得上是军事家呢?”又一个学生说:“从现在法律的角度看,十万支箭并非是一个小数目,诸葛亮犯了诈骗罪。”另外一个学生马上说:“不对,那也得分清什么时间,为谁服务呀!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国家,为的是蜀吴两国的利益,所以我认为这个‘借’最合适!”“‘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看过《三国演义》,在以后的战争中诸葛亮不也把这些箭如数奉还了吗……”争辩声、讨论声、称赞声不断地传出。

  当我看到这一幕时,不禁感到一丝欣慰。正是由于我今天的包容态度,我今天的大度,才使得我对我的学生有了新的而且深刻的认识,也使得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课堂氛围,因而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于是,我没有断然判定他们说得正确与否,而是对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发表自己意见进行了表扬,学生个个喜形于色。“那究竟用这个字合适吗?课文中你会有新的发现。”这一过渡自然得体,使得学生乐意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去读文章,进行思考。

  与众不同的声音

  由于有了刚才成功的体验,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特别认真。学习第三部分,我提出问题:“从第三段的哪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一次,学生进行了分组讨论,我也参与到当中,场面特别热闹。我在设计这个问题时,就想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有的可以从肤浅的表面文字入手;有的可以从字里行间深入体会,因此我发现平日里那些害怕回答问题、人云亦云及比较懒散的学生也把小手举得很高。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占据了我的心头,微笑荡漾在我的脸上。学生的回答令我满意,课前所准备的“标准答案”一个不少。

  我总结道:“正是由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生性多疑才使得草船借箭得以成功。”我看到学生点头称是,正准备往下进行时,一个平时就很喜欢军事知识的男生站了起来,我问他怎么了,他说:“我和大家的想法不同。”学生马上投去了惊异的目光。他接着说:“我认为诸葛亮让军士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从大家刚才所说的看,确实可称得上神机妙算,但你们认真想一想这其实不是一个好办法,诸葛亮预测到三天后是顺风顺水,如果曹操此时放的是‘火箭’呢,那样火借风势,二十条船的草把子如若引着了,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呀!”“曹操如果有了你这个小军师,一定不会上当了。”我顺势对他进行了表扬。一只只小手又如小树林似的举了起来,有的说:“课文中明明写着:这一天江上大雾漫天,这雾一定不会像我们太原市的雾一样,那在江面上,水气一定很大,估计‘火箭’射不到船上也就灭了。”有的说:“不对,此时诸葛亮的船队已经靠近曹营,应该不算远。”又一个说:“这样看来,如果放‘火箭’,那曹操不也就自身难保了吗?曹操也非等闲之辈,我们可不能一味地称赞诸葛亮而低估了曹操的能力。”当我听到这个与众不同的声音时,我马上感到了一种欣喜,因为他在肯定曹操,学生能够看到人的不同侧面,这不正体现了“思想大于形象”这一道理?这一次不仅仅是由于我的宽容大度,更是由于我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对教案的大胆放弃,使得学生又一次地体验到了阅读再创造的乐趣。“课下阅读《三国演义》,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或许还会有比草船借箭更好的办法。”这一结束语,不仅使课堂内外紧密联系起来,而且通过各种思想的互相撞碰,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蜻蜓点水”,有时甚至牵着他们走。可今天课堂上这两个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那么,我们如何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呢?

  一、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呼吸。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这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一般地说,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二字。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发生了矛盾,在心理上就会出现一种力求统一矛盾,使心理状态趋于平衡的要求,促进了思维的展开,一旦这种矛盾统一了,便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也是健全人格的特征之一。在过去,教师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上述案例中,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循规蹈矩地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2

  对于《草船借箭》,孩子们早已耳熟能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孩子们也早已了然于心。给予这样的学情,我们对待这一课不能像别的新授课文一样个人认为应该以交流互动为学习主要的手段。

  一、创设学习氛围:轻松、自由。

  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良好的民主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谈自己的看法,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与感受,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在上《草船借箭》一文时,如果我直接批评了学生提出的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不会进一步的思考和更深地挖掘,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对问题的思考中,切不要妄下结论,只会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而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3

  在分析课文时教师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词语搭配、中心思想等方面发现问题。逐步地对文章进行分析,不慌不忙的用心思考。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很曲折,预习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在自习课堂上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研究,几个重要问题如下:

  1.本课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做课题,而不用“诸葛亮借箭”或“草船受箭”做课题?

  2.诸葛亮为什么请鲁肃帮助借船并且不让周瑜知道”?

  3.为什么诸葛亮敢说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4.为什么诸葛亮要在第三天的四更时候才去取箭?

  5.为什么诸葛亮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他和鲁肃“只管饮酒取乐”?

  6.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头掉过来?

  7.诸葛亮为什么吩咐军士齐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把上述问题的解答进行归类,从而看出诸葛亮知人心,通天文,晓地理,在草船借箭的.全过程中神机妙算,才智出众,不愧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4

  1.本课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中的指导,并抓住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

  2.在每一个环节的`设计中,在教师和学生的一次次对话中,在教师和学生的一次次细细品读体味中,一个摇着鹅毛扇谈笑风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形象跃然纸上,也跃然在学生的心中。

  3.这节课在设计上直入课文主题,牢牢抓住“神机妙算”这个关键词,并以此辐射全文,摆脱多余的情节分析、烦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等传统模式。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思为本、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的原则。并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议、探究、感悟中不知不觉地理解课文,感悟鲜活的人物形象。课堂快结束时我拓展相关文章,让学生对阅读整部《三国演义》产生兴趣。

  4.拓展阅读《借东风》进一步感受诸葛亮和周瑜两个人物形象。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5

  从名著里节选的文章不好教,当我拿起《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一时竟也无从下手。之后,最终在网络上找到了一首描述草船借箭的小诗歌:草船借箭不寻常,要论成败有文章。都督周瑜欲陷害,孔明先生巧应对。妙算天文雾漫天,通晓地利蒙曹操。洞悉人心妙计成,世世代代美名扬。读了这首小诗,我异常兴奋,就以这首小诗为突破口吧。读完这首诗歌后,我让学生结合自我预习课文的情景,谈一谈诸葛亮在草船借箭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能找出是天文、地利、洞悉人心三个方面,我就给学生补充了一些古人认为成功的三大因素天时、地利、人和并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再次细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然后分别板书在相应的词语后面,以帮忙学生更好地认识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当学生找出第一段的对话时,我启发学生说,第一自然段这么多的`对话,竟然都是周瑜说诸葛亮说,多单调呀,如果我们能加上相应的动作神态心理描述文章肯定会更精彩,也更利于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们一听要让自我为名著作补充,兴奋得不得了,可是,问他们该加些什么资料时,他们却又答不上来了。我就把这项任务当做当成家庭作业布置了下来。第二天一上课就让大家说说自我改写的情景。没想到,他们说的很精彩,有些词语用的还很出乎意料呢。

  这就是我们全班共同改写的结果。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明知故问)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毫不犹豫地)说∶“用弓箭最好。”周瑜(暗自高兴)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此刻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期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爽快地)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明白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迫不及待地)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将计就计)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试探着)问∶“先生预计几天能够造好?”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三天。”周瑜(神情严肃地)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态度坚决地)说∶“怎样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好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不动声色地)说∶“今日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加上这些词语之后,学生读起文章来,感情更充沛了。因为他们明白,这场谈话对周瑜来说,刚开始就是个阴谋,而对于诸葛亮来说,可是是在陪周瑜做一场游戏而已。诸葛亮的谈笑风生和胸有成竹都给学

  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他们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好的教学设计却是学生学好课文的必备条件。功夫用在课前,我们就会在课后少一些遗憾和查漏补缺。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04-02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1-16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1-27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5-08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2-18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精选3篇)09-22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精选3篇)09-23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精选4篇)09-25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精选3篇)09-25

草船借箭语文教学反思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