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加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加法的验算》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加法的验算》教学反思1
新课改实施多年,我也从教十多年,但对于本套教材,我还是首次进行系统教学,所以对整套教材的编排特点等,都还不甚了解。每一单元,每一节课的教学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感觉如履薄冰,唯恐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误人子弟。
《加法、减法的验算》在之前的省编义务教材中,它是随加法和减法分别进行教学的。现行的新教材,在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后,将教学内容置于具体的情境中,采取集中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我想这样编排,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起来会比较主动,学习兴趣也会比老教材高。另外,由于学生在学习加减法的验算之前,相继学会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样就会经常对自己的计算结果产生疑问:“算得对不对呢?”从而产生了验算的要求,使加法的验算对于学生来,就有了强烈的学习必要性,从而自觉的去探索、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细探加法的验算方法,“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其实在一、二年级的教材中早有孕伏。
如:
1、 口算。
78+( )=92 93-( )=25 76-( )=37 58+( )=94
( )+27=84 ( )-35=28 ( )-48=29 ( )+26=75
2、快速算出这些算式的得数:
25+8= 8+25=
33-8= 33-25=
(1)全班一起说得数。
(2)观察这四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3)生汇报师板书:
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②、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以上两题学生的思考依据就是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加法与减法的“互逆”关系,只是其理论依据没有系统点明罢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先安排了“复习准备”这一环节。“根据130+45=175你还能想到那个加法算式?”,“观察这两个加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对“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自然是水到渠成。“根据130+45=175你还能想到那几个减法算式?”,“比较加减法的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同样对于“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的规律,学生自然是了然于胸了。这样设计就为学生学习加法的验算方法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教学设计时,我尝试另创教学情境,但都比不了教材中的主题图。教材设计了两幅有联系的买东西付款图,既为本节课服务,又为学习减法的验算提供素材,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教学时,我就充分利用了主题图。“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知道: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怎样列式?”,引出例题,指名计算后,“你觉得××同学算的对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怎样检验呢?”,激发学生探索加法验算方法的激情。验算虽然是第一次接触,但由于有了“复习准备”的铺垫,所以我就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算一算,动脑想一想,目的是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独立创新的能力。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验算方法,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想法。这样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仅仅摘到了自己想要的“苹果”,同时也发展了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我觉得,让学生参与学习,自己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为自己的方法找理由和根据。在这样的开放的、动态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仅是获得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数学是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但在教学处理中,我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如没有充分估计后小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旧知与新知的联系,以至于使他们在探索验算方法时,出现了脱节想象,跟不上学习节奏;在验算的书写格式上,
也没有充分加以重视,只是一笔带过,以至于作业中出现了许多的错误。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务必要扎扎实实地备学生,扎扎实实地备教材,认认真真地设计教学方案,勤勤恳恳地进行课堂教学,以免误人子弟。
《加法的验算》教学反思2
今天讲了《加法的验算》一课,特失败。课下针对我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
我是这样来进行教学的:
首先出示自学思考题:(1)从书上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2)试着解答这些问题?(3)找到加法验算的三种方法?
第二个环节:学生自学后讨论、交流。
第三个环节:全班逐个问题交流。
第四个环节:练习巩固。
全班交流的时候第三个问题学生遇到了困难,经过再次看书自学多数同学能找到三种验算的方法。练习的时候问题就多了,但归结起来就是验算格式不规范)如有的把“验算”两个字写在了验算竖式的后面,有的验算竖式另起一行来写)和三种验算方法的混淆(有的同学用和加加数)。
反思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如下三点:
1、 留给学生自学交流的时间不够充足。三年级同学由于年龄较小,这样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困难比较大,因此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加上自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渐掌握自学的方法。
2、 没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的关系。算法多样化是针对全体同学,最优化是针对个别的每一个同学,也就是说:每个同学都可以有自己认为最适合自己的正确的方法,但是对全班同学来说,每个人的方法又是不一样的,这些方法并不要求全班同学都要掌握,可以是体会,或者说有这种思路就行了。在课堂上我要求全体学生找到加法演算的.三种方法,难度就提高了,学生反而出现了思维上的不混乱。
3、 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的不够。科学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是不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比如验算的一般格式还需要教师规范清楚的指导学生,避免教学过程中的弯路。
“二十四字教学模式”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大的方向和思路,具体到每一节课中还需要我们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思考和调整,在边实践边总结反思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
《加法的验算》教学反思3
在学习了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后,我开始教学《加减法的验算》这部分内容,本节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的验算方法,培养检验的意识和习惯。开始我就思考,为什么没有把验算这部分内容放在加减法学习的时候就体现出来,而是采用加减法验算中集中编排?我想可能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终身受益”的数学,时刻记住检验。
为了能让学生意识到检验的必要性,在创设情境时,我根据教材主题图给出的生活情境(妈妈买一套运动服138元和一双运动鞋48元,一共要多少钱?学生能够很快地列出算式,这时我让一名同学上前板书,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这时出现了一个问题,上前板书的同学忘记了写上单位和答语,底下的同学就开始窃窃私语,甚至有的同学开始嚷出声来,而那位板书的同学已经回到了座位,这时他显得有些尴尬。此时我突然想到说道:“因为姜浩同学是一名非常聪明的孩子。”此时班级安静了下来,我接着说道:“姜浩同学注意到要掏出钱去了,他非常聪明,没有算完就去直接交钱,他还要再次验算一下才能确定呢!”这是有的同学点了点头,表示认可,我趁机引出课题《加法的验算》,并继续引导学生“看谁最聪明,能够找到加法验算的方法,可不要把钱白白给别人哦,那多可惜啊,我们可以用那些钱买很多好吃的呢!”同学们都笑了,并且认真思考了起来,尤其姜浩同学也不那么尴尬了。他们在小组讨论的时候也很热烈,把所有的的
方法都想到了。并且每当他们说出来的时候,我还跟他们开了句玩笑:“真会认真思考,看来可以让你掌管你们家的钱了。”他们都显得很得意。
通过这节课,大部分同学都能较好的掌握加法的验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能意识到验算的重要性,能自觉的去检验。但我还是反了一个曾经犯下的错误,就是计算的'格式强调的不够,所以在一班教学本部分内容时我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我先在二班讲的课),一班的学生计算格式就比较标准了。
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因势利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因为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
《加法的验算》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理解加、减法的互逆关系,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验算的意义和作用。但是由于加减法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更不用说自己想出验算方法了。
因些,在新授前,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157+86=;157+( )=243;( )+86=243,这个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算出结果后说一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并通过比较,从而搞清楚加减之间的'关系,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为本节课加法用减法验算做铺垫,从而降低了教学的难点。在新授的教学中,因为验算是学生第一次碰到,学生在讨论验算方法的时候还是出现了问题,学生感觉有点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于是我加强了对学生的引导,根据例题的135+48=183的竖式提问,如果我用183去减135,那么结果会是多少呢?(48)如果计算结果不是48,那说明是什么问题?(说明结果183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大家能不能用这一种方法来验算一下?
通过一连串的提问,使学生明白加法的计算结果是可以用加减法的关系来验算的。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另一个减法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出来了,至于交换加数的位置这一种方法,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加法的验算》教学反思5
以往加减法的验算,是放在加法和减法的计算中分别学习的,现在采用加减法验算集中编排,加法和减法的集中验算方法集中出现,以利于学生通过加减法的互逆关系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体现方法的多样化。本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加法的验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的过程,能正确验算。
2、引导学生感受加法验算方法的多样化,启发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有如下的感受。
①、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根据《课标》中提出的要求,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应用问题与计算有机结合。课始,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认真看主题图,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购买运动服和运动鞋的情境中学习。并在课后练习中也安排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不仅理解算理与掌握方法,而且巩固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益于他们的一生,但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要从小抓起,循序渐进。完整的表述题意。现在的教材和一些练习的片子中,很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题,都是图与文字配合出现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的表述题意,有利于学生分析理解,而且坚持下来,能形成方法与习惯。
《加法的验算》教学反思6
虽然初次接触验算但是许多学生因为有生活中检验的经验做积累,课堂上我充分发挥了课改模式中的自主尝试和合作交流两个环节。把教学目标设计成了两个问题:
1.加法的验算方法有几种?
2.你在验算加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通过自主学习应该很明白的,因为教材中是以几个小朋友讨论的形式说明了加法验算的三种方法的。课后我自以为很成功,在课堂中我除了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功能同桌和小组口头交流了验算的方法之外,还对一些错例做了分析。感觉孩子们应该掌握的`八九不离十了,没想到是纸上谈兵啊!课后的反馈真是让我大伤脑筋,从书写格式到验算方法的多样性一部分学生混淆不清,思维明显的混乱不条理也不清楚。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问题出现在两个方面:
孩子们不会倾听。
2.思维和练习没有结合起来只是动脑没有动手,而对于学困生而言,亲自的实践操作比你空洞的启发要有实效的多。
《加法的验算》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理解加、减法的互逆关系,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验算的意义和作用。但是由于加减法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更不用说自己想出验算方法了。
因些,在新授前,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157+86=;157+( )=243;( )+86=243,这个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算出结果后说一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并通过比较,从而搞清楚加减之间的关系,个加数=和-另个加数,为本节课加法用减法验算做铺垫,从而降低了教学的难点。在新授的教学中,因为验算是学生第一次碰到,学生在讨论验算方法的.时候还是出现了问题,学生感觉有点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于是我加强了对学生的引导,根据例题的135+48=183的竖式提问,如果我用183去减135,那么结果会是多少呢?租(48)如果计算结果不是48,那说明是什么问题?(说明结果183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大家能不能用这一种方法来验算一下?
通过一连串的提问,使学生明白加法的计算结果是可以用加减法的关系来验算的。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另一个减法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出来了,至于交换加数的位这种方法,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加法的验算》教学反思8
在学校组织的公开教学中,我上了一节三年级数学上册的《加法的验算》。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经过实践探索认识到加法验算方法的多样性并掌握加法验算的方法。重点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验算方法对加法进行验算。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养成验算的好习惯。本节课我抓住重点让学生通过主题情境提出疑问,由疑问引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经过学生合作学习之后得到方法,最后用得出的方法完成练习。我的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都有突破,但在细节的教学和练习的实效性上有些不足.我逐一列下来,对自己起个警示作用。
一、教学的成功之处: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上课前我先让学生复习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出示算式135+48=( ),48+135=( ),183-135=( ),183-48=( )让学生独立填写,然后小组内交流填写结果,意图让学生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为本节课学习加法的验算做好知识铺垫。接着出示教材中两幅有联系的买东西付款情景图,让学生看图提出问题并自己计算。指名计算后,“你觉得××同学算的对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怎样检验呢?”激发学生探索加法验算方法的激情。在讲完例题1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1)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2)和-其中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板书)。验算虽然是第一次接触,但由于有了“复习准备”的铺垫,所以我就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算一算,动脑想一想,目的'是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独立创新的能力。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验算方法,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想法。这样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适合自己发展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学生的方法对他自己来说就是最好的方法,然后再进行优化,让学生在计算中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最优化方法,并找出理由和根据。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是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他们主动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不仅仅摘到了自己想要的“苹果”,同时也发展了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最后通过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以及课外拓展练习:回家帮爸爸、妈妈验算买东西付的钱对不对?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存在的不足:
1. 准备不够充分。练习环节,觉得给予学生的练习不够灵活,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改成比赛的形式更好。
2.老师的言传身教,细节很重要。我要求学生笔算格式要标准,用直尺画竖式的横线,计算要正确,书写要漂亮,自己在黑板上写反而没做到。
3.激励性语言不够丰富,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计算类的数学课会使学生或多或少地觉得枯燥无味,这需要老师不停地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在激励性语言方面我还需要多积累,向有经验的老师们多学习。
4.时间的掌握不够准确。因为没有准确地计算好各个环节的时间,本节课最后的比赛练习我没能好好讲解,全课总结也显得有些仓促。
以上这些都是对我的一个经验教训,上好一节课并不容易,需要花很多心思认真准备,课前要想到可能发生的所有状况。一堂课下来,我的心情是沉重的,也是高兴的,沉重于对自己认识不够,自视过高,高兴的是我发现了这么多不足,以后的教学里我会有意识地去改正这些不足,多向其他老师学习。
教学中存在缺憾不可怕,有了缺憾,只要能及时、深刻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总结经验教训,自己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才能走的更远,走的更踏实
《加法的验算》教学反思9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加、减法的互逆关系,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理解验算的意义和作用。
在大家的帮助下,我重新修改了教学设计,然后在071、075班授课,效果比以前好很多,学生掌握情况大有好转。在这个上课、评课的过程中,我对小学数学教学感悟很多,现在谈谈我的几点反思:
一、计算教学依赖于情境的片面认识。
我片面认为,计算教学离不开情境,缺少了情境,似乎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符合新课程的新理念。可是有的.课堂上情境设置是牵强附会的,有的纯粹是为了引出算式,经过一番不着边际的“看图说话”,等到从情境引出算式,已经花去了10多分钟时间,影响了教学的进程。
在最初上课时,我引入准备铺垫:
请看第一个算式,填写其他三个算式的得数。
45 + 56= 101 56 + 45=
101-56= 101-45=
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这个有效平台,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后,又设计了小同学和妈妈去买运动服和运动鞋。学生本已调动了思维的积极性,又被我引入生活情景中去,导致思维的断层,降低了课堂的连贯性,导致教学效果不好。二次上课时,我去掉生活情景的创设,直接回归计算教学的本质,教学过程一气呵成,效果要好很多。
二、数学教学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学生持续性发展。
“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因此,教学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看学生学得好不好或收获大不大”。
在备课初期,我仅仅关注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没有思考《加法的验算》对于学生后续学习有什么密切联系,导致课堂设计处于第一层次教学,没有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修改之后,我就填括号里的数发展到方程的解法,还笑称带孩子们坐“坐飞机”,三年级的孩子就做五年级才学的内容。小家伙们很兴奋,一下就掌握了。数学学习很有成就感,课堂气氛热烈。看来,乏味的课堂往往是老师没有深钻教材,优化设计整堂课的教学而造成的。
三、自身的素质还有待提高。
如板书的工整性,教学语言组织…很多方面我还有待改进。
总而言之,纵观目前的计算教学,我们既要继承传统计算教学的扎实有效和发扬课改初期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更要冷静思考计算教学对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和提高,真正推崇扎实有效的理性计算教学。
《加法的验算》教学反思10
这堂课让我认识到小学数学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虽然我们一堂课只是讲授一个很小的运算方法,但要让学生乐于接受、容易接受十分不易。教学不是为教而教,教师倾尽所有的心血都是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正确的方法。 这节课给学生法发言的时间和空间有点少,课上在怎样才能检验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这个环节上,首先是给了10分钟让学生自主探究验算方法,然后是汇报方法,可举手的没几位同学,大部分学生不能确定自己的算法,此时我有点着急,接着我就让学生先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及之间的关系,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和不变,后来他们思维活跃了很多,马上根据这个关系亮出自己的验算方法。但是如果我能让学生发言完之后再让学生来归纳验算的方法,学生在有了前面得出算式的基础上,应该能顺利得到三种加数验算的'方法。 还有在评价学生方面我也应该注意多给学生鼓励,教师要充分的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自主探索的时间。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放手,把自主还给他们。 我想只有将“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经验,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创新性”作为学生学习的支点,让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再发现”“再创造”,学生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积极生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整节课下来我觉得应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专业素质。存在缺憾不可怕,正是有了这些缺憾,才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课堂,让我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走的更踏实。
《加法的验算》教学反思11
我讲了一节三年级数学上册的《加法的验算》。以往加减法的验算,是放在加法和减法的计算中分别学习的,现在采用加减法验算集中编排,加法和减法的集中验算方法集中出现,以利于学生通过加减法的互逆关系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体现方法的多样化。本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加法的验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的过程,能正确验算。2、引导学生感受加法验算方法的'多样化,启发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有如下的感受。
1、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根据《课标》中提出的要求,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应用问题与计算有机结合。课始,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认真看主题图,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购买运动服和运动鞋的情境中学习。并在课后练习中也安排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不仅理解算理与掌握方法,而且巩固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益于他们的一生,但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要从小抓起,循序渐进。
①完整的表述题意。现在的教材和一些练习的片子中,很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题,都是图与文字配合出现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的表述题意,有利于学生分析理解,而且坚持下来,能形成方法与习惯。本课中,我随着学生得出的信息和提出的问题,相机板书:一套运动服135元,一双运动鞋48元。一共多少元?让学生感受题意的完整。
②引导认真审题,圈画重点的方法。学生对题率的高低,与是否认真审题密切相关,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让学生感受到,解题是从认真审题开始的。今天的审题我用的是圈画重点,并让学生们也仿效老师这样圈画。
③指导验算的书写。孩子是第一次接触加法的验算,验算书写的指导是必不可少,包括教师的板演,个别的巡视指导。
这节课最大的不足:对学生的前期分析较弱,一些情况没有事先估计出来,如:加法的多种验算方法,小组讨论花费太多时间,没能有效经历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使教学目标1没能很好的落实。再有,验算的书写,在设计教学时,我也没作为重点来考虑,我想,只要点一点就可以了,课上一看,其实不然,我赶紧又重新板演与个别指导。这样,耽误了很多时间,使教学环节不完整,没有进行巩固练习,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切实的、扎扎实实的备学生、分析学生,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具实效性。再有,要向年轻教师学习,学习他们的敢于放手,学习他们的用于创新,学习他们的信息技术的使用,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加法的验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除法验算教学反思01-02
加法教学反思11-18
加法的教学反思02-03
加减法的验算教学反思02-26
小数加法的教学反思02-13
进位加法教学反思05-15
《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02-13
连续进位加法教学反思02-10
加法教学反思15篇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