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10 03:52:2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通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提升;有效的促进学生真实的成长和进步。

  现代社会中,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运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和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使人们清醒认识到:不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学校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然而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的基础上。作为一线教师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总结了一些较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比喻说明法

  计算机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十三、四岁的初中学生来说有时较难接受。如果在讲课时适当地运用比喻,就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讲网络中的域名和IP地址时,我是这样讲的:世界上的人很多,我们怎么来区分彼此呢?我们可以通过用自己的名字和用身份证号两种途径,我们可以使用身份证号来唯一的指定某人,但是,身份证号太难记了,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名字来指定某人。网络中的计算机也一样,为了区分彼此,他们也有“名字”——我们称之为域名,同样他们也有自己的“身份证号”——IP地址,IP地址可以唯一的指定一台计算机,但是,记住它不太容易,平时,我们只用域名来指定网络中的计算机。这样,学生们很轻松地就揭去了域名、IP地址的神秘面纱。

  二、愉快教学法

  众所周知,汉字输入训练是一项机械、枯燥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往往在学会了输入方法之后不愿花时间反复练习,这样就不容易再提高输入速度。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建议创设一种愉快的`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练中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首先进行指法训练。对照实物让学生认识键盘,并讲解键位及指法要求,接下来我为每一台学生用机安装打字游戏软件。各式各样的打字游戏马上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们尤其喜欢“警察抓小偷”练习指法,通过几次游戏比赛,学生很快就能记住指法与键位。然后就可以教会学生汉字的输入方法,进入实际训练。以后可以再安装上汉字输入的测速软件,搞几次分组或全班学生的输入竞赛,调动起学习的热情。

  三、表扬奖励法

  当代的初中学生年龄虽小,但是已有较强荣誉感和好胜心,对老师的评价尤其在意。所以每当学生有好的作品完成,我就利用极域广播软件展示给全班同学,同时加以表扬鼓励,这不仅会激发被表扬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其他同学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此外,针对不同程度水平的小组同学,制定不同的标准要求,只要能达到目标,不断有进步就适时给予玩益智游戏的奖励。用“玩”这个手段,达到促进练的目的,使大多数同学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提高,促进了全体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任务驱动法

  所谓任务驱动法,就是把每个学习单元中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我感到,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比如有一节课的内容是powerpoint中动画效果的设置。首先我给学生展示两张生动新颖的贺卡,一张是静态的另一张是带有动画效果的,问学生们更喜欢哪一张?接着我这么说:要想给对象添加动画效果那得先找到有关动画的命令吧,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找找看吧。学生们首先找到预设动画,我就趁机提出简单要求让学生试着动手操作,接着提出较为复杂的要求引入自定义动画,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顺理成章、轻松自然。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法能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进入主体角色主动地去学习,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五、尝试让学生做小老师

  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老师讲解的时候,学生感觉都会,热情高涨跃跃欲试,真的放开让他们自己做,却又不知道如何下手。究其原因,他们只是在课堂上依葫芦画瓢没有理解其操作的真正意义。后来我试着让学生当老师到教师机上边操作边讲解其操作含义,没想到学生的语言比我讲的更容易让学生们理解,同学们都不约而同的为他鼓掌。这说明大家很欢迎这样的小老师。我想,孩子们之间比我们与他们更便于沟通,不妨多给孩子们这样的机会!同时我们也要尽可能用孩子们的语言讲解问题。

  以上是我个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点体会。总之,信息技术教学还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教学,它需要我们不断地通过教学实践并结合教育理论来指导,需要我们每一个计算机教师共同努力、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2

  三年级小学生要上好信息技术课并不是很难,但对于刚刚接触计算机的学生好像是无从下手,所以掌握鼠标操作这些简单的基础的操作将是学习信息技术的一个突破口。如果简单的操作没能掌握,将对其学习信息技术产生负面影响。本节课通过创设的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学、玩中学、学中玩,达到以玩促学的目的。以下是我上这节课的几点体会:

  1、通过游戏,将鼠标的知识及种操作方法巧妙地融入游戏之中,让学生在玩中自主地学习,使学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鼠标的操作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

  2、学生在自由操作的状态下,自己探索鼠标的操作方法并作以总结,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兴趣更浓。

  3、本课主要是玩中练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鼠标的双击与拖动操作。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利用游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互相交流与合作,比一比、赛一赛,寓教于乐,充分给予学生鼓励与肯定,并给予及时的评价。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体现出水平的不统一性,教师必须开放教学资源,开放教学思想,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达到训练的目的。

  在这一周我让三年级的学生在“基准键操作”中练习基准键位主要是正确的用手指去敲击A、S、D、F、J、K、L、;这几个键,在练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这个字母打不出来。”我过去一看,原来是大写字母,这说明学生对键盘不熟悉,成其是功能键,我用了几分钟讲复习了一下键盘上的“Capslock”、“numlock”键,分别为大小写切换键和数字锁定键,让学生示范掌握,在剩下的时间里就是指导练习。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3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是推动英语教学改革的途径之一,它具有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由于受到条件、环境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农村小学,目前仍然有许多英语教师思想比较保守,观念比较落后,对多媒体技术知之甚少,方法简单,手段陈旧,课堂上,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忽视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们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们的英语水平两极分化,放弃英语的学生也是屡见不鲜。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集图形、文字、动画和声音于一体,创造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活动实践,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英语水平。

  一、在小学英语课堂中,信息技术的使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什么样的重要性呢?

  1.信息技术的应用利于知识的获取

  信息技术化英语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的动画效果是其它英语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它可最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易于学生掌握。其交互性将授课内容和学生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动静结合的特点,能充分再现语言情景,并将知识诉诸画面,达到声、画交融。英语教学内容更具体、更生动,使人如身临其境,学得轻松愉快,有乐趣;理解更加深透,印象更加深刻。从而,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原来枯燥的语言材料,不用费很大劲儿就能记住。

  2.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优质、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意味着“高密度”和“快节奏”。“高密度”是指“学生外语实践的量大、面宽”,而“快节奏”指“在设计信息技术课件时,英语教学节奏明快,练习转换、环节交替紧凑。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贮存大量信息,我们更能多创设情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营造一种轻松、愉快、适度紧张的课堂气氛,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英语教师应重视利用信息技术做好英语课堂教学的复习(revision)、呈现(presentation)、操练(drill)、自由交际(free communication)等工作,使信息技术所能提供的图像、影片、提示语和背景音乐等能发挥充分作用。

  3.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英语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应用的关键在于充分体现并充分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等到进一步提高。通过语言、图像和声音的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左右脑并用,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英语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得以进行大容量的仿真交际。在学生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其直接用英语思维的能力经常得到锻炼,因而能更有效地提高其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4.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进行交际。交际主要是口头的。作为英语教师,一定要事先对话题、情景、训练项目(日常用语、词汇、语法等)进行精心的设计。课堂交际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学习者练习表达能力。优质高效的课堂交际活动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让学习者有机会练习整体表达能力,有利于学习者自然学习语言。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英语教师注意创设良好的交际环境。离开情景交际是不现实的,课堂交际活动将课堂变成了一个“little society(小社会)”,这样的语言训练更富有灵活性和挑战性。我们有很多办法创设良好的交际环境,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手段。

  5.信息技术的应用利于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一生中获得的.信息有94%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其中88%通过视觉,12%通过听觉,可见,视觉器官是人类最重要的获知器官。信息图像化本身就满足了每一位学生的不同需要,它能以各自不同方式和进度来对图像化的信息进行个别化、理性化的筛选和理解。图像化的信息本身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同步进行的多感官刺激,而单纯口授和板书是无法达到这一点的。只有信息技术英语教学系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和其他感觉器官,从而获得最佳的认知效果。

  6、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英语教学的个性化

  以英语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英语教学,忽视学生的自主发展。课堂上,英语教师讲,学生记,相同的英语教学内容,统一的练习,学生个性培养被忽视,学生特长无从谈起。信息技术英语教学在同一空间营造出一个相对个性化的英语教学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可得到与英语教师充分交流的机会,使个性化英语教学成为可能。

  二、在英语课堂中,如何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呢?

  1、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所提供的东西,应当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巨的任务来负担”。《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学习以及对英语文化有了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可见,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强劲动力。信息技术通过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它能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当然,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而要持续不断。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努力创造活泼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量多扬少抑,哪怕这个学生仅仅取得一点点进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做到激活学生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求知识,使之成为乐之者。

  2、丰富教学手段,学无难事。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把平时从电视、录像、光盘或因特网上收集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的声音或视频素材制成课件,在课堂教学作为知识背景展示给学生,为学生创设真实、自然的学习情境,原声电影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课堂应用视频益处多多,首先是学发音的好材料,可以纠正发音,增强语感,提高口语水平;其次能学到最鲜活的词汇和表达手法;第三,提高听力,让视觉帮助听觉达到听力的锻炼;第四,可以给你提供一个全英文的环境;第五,可以感受异国文化差异。

  通过多种教学形式的运用,会使学生们觉得学英语原来不是那么难,原来也可以这么轻松有趣,极大的激发学习的热情。

  3、拓展学习途径,自主学习。

  由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存在差异,学习风格、策略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渠道,网络上的各种媒体资源以及专门为英语教学服务的网站为各个层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教学的融合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单调模式,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直观材料,丰富的信息资源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

  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英语教学必须紧跟信息化脚步。在英语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活动服务,改进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英语教学模式的进一步优化,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更加有效地为英语教学服务。

  4、创设实践环境,体会乐趣。

  英语是一种语言,语言来源于生活,我们学习这门语言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在生活中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的放矢,根据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不同的实践环境,如问路、打电话、采访、表演等,实施情景教学。这样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感受到了效果,只有他们把英语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时,他们才会真正体会到英语的价值,英语新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教师要潜心挖掘教材的内容,从课文内容中取材,在网络媒体上设景,为教学实践营造一个真实的社会氛围,使同学们在一种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到真正的语义,真实的语感,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学习中进行感情、思想、语言的交流。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引导他们在做中学,在学中用,掌握知识,收获快乐。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走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改变生活方式、促进经济发展的得力工具,它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必然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仍是实现教育目的、任务的主渠道。因此,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必将做对素质教育的落实与创新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4

  一、整体教学方法

  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实例话题,让学生能快速理解任务意图。

  2、通过对任务的分析,引导学生根据以有的知识经验找出一定的解决方法。

  3、鼓励学生说出遇到的困难(这个困难恰是通过本课学习的技能所能解决的),从而提出本课的知识和技能。

  4、放手让学生操作(根据情况进行适合的引导),在学生演示的过程中一起研究对话框的设置,理解其含义。

  5、通过拓展活动来进一步深入学习该知识点。

  6、由学生总结所学内容。

  二、教学中成功的地方

  1、课前选小组长并且对班级最高、最重的学生情况进行了解,这些举措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加深了对学生的了解,提高了一部分水平学生的责任心,为课堂的提问打下了基础,效果较好。

  2、设计通过在大量杂乱的数据中找符合条件的数据,让学生能产生强烈的对数据排序的意图,这一点效果基本达到,过程比较自然。

  3、在排序拓展活动中每一组都有任务,同时增加了性别和姓名的排序,学生参与度比较高,并且加深了对中文排序的了解,还为下部分男女生分类打下了基础。

  4、筛选部分由易到难,自然地加入了“和”、“或”的概念,并且借性别的条件做例子,让学生基本掌握了运算符的使用。

  三、教学中不足的地方

  1、分类汇总部分,原来设计学生根据以前的学习,能用排序和average函数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解决,理解分类汇总的意义,也能顺势解决先分类后汇总的理解困难。但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足,在课堂上才发现无法实现这一步,所以就临时让学生自行探究。但从命令的字面意思上学生认为分类汇总具有两种功能,即自动分类和自动汇总,因此学生都陷入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强行进行操作的讲解,一再强调要先分类再汇总,男女分类的方法是对性别进行排序。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过程没有得到体现,因此学习过程很不自然,完全以灌的方式进行。

  2、最大的败笔是最后没有请学生来总结,而是自己通过思维导图进行了回顾式总结,学生参与率不高。这可能由于紧张,以及平时上课就不注意这个环节所造成的,以后一定要注意。

  3、没有使用学具和书本,以师生之间的讨论分析为主,因此造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严重不足。这是由于以前上课的经验,学生自主看书学习的能力不强,造成课堂上的效率低下,担心在公开课也出现这种情况。但不管什么理由,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是要逐步培养,大方向不能改,因此我一定在以后的课堂上更加重视这个问题。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5

  初一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为配合新形式的发展需要,我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了几节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探究课。课堂中真正体现了以学生自学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我深受和启发。通过联系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独有特点,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教育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它有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基本过程,课堂气氛的活跃,完全是教师这个主导作用发挥而来的。教师课程结构的设计,环节的策划,精密的安排并不等于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教师一言堂。信息技术课的课时安排是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相配套。那么,在上理论课时,在课堂中要把本节课中的'重点、难点掌握好。攻破了重点,难点,其他的细小的知识情节也就迎韧而解了。简单的说,就是把每一节课的知识体系,知识情节的脉络把握好就可以说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了,并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那么,实践操作课又是怎样才能有所收获的呢?信息技术的实践课,是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在实践课中对理论知识加以实践、验证。学生学习的方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式,科学设计,合理组织学习小组,在小组中形成“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良好合作学习风气,真正发挥小组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优良品德,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基础,学习能力,性别等进行小组人员的合理分配,使每个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互补。教师始终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学习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尽量让学生自己做主张决定,在小组学习中形成齐心协力对付困难的合作风气,对于学困生,引导他们从集体中寻求帮助。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空间,在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同时,自主、探究合作性的学习能力也会大又提高。

  以上点滴的反思,是通过探究课的启发所产生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只要坚持不懈的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来不断的充实自己的头脑,我想会结出丰硕的果实的,为一曼中学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6

  初略翻看小学信息技术教程、初中信息技术教程会觉得很多知识点是重复的,这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在上课之前我认真研读了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如何积极倡导学生参与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技术课与其它课程有所不同,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感想。

  一、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明显。在小学的时候,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了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希望有一天自己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利用电脑绘画、制做自己的作品、上网聊天、购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现在他们终于能够动手操作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产生“三分钟的热度”,过后就凉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们应该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学会了本节内容。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中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打老鼠”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应根据其特点,针对一些计算机术语、理论性概念作有针对性讲解,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健而且形象具体,然后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来验证所学的知识,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辅导,在通过屏幕监视器或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三、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

  初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自己探索一些工具及软件的使用方法,一般情况下采取“提出问题 —— 探索问题 —— 解决问题 ”的方法,即学生在使用一些工具时,一开始老师就故意留一些在操作过程中要用到的工具不讲解,而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又要用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阅读教材,然后 老师再加以引导,最后解决实际操作问题,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会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信息技术教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学科发展的需要。比如我们以语文教学为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在重情趣、重积累、重感悟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的开展,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实现了双赢。七年级《信息技术》第一课的教学目标是:树立良好的信息意识、使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特征、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分析我们生活中处处有信息的现象,了解信息对人类的重要性这些教学目标对初一的学生来讲太抽象了。无意中听到语文老师议论: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长征”这个概念是非常遥远的,想要让他们理解《长征》中所表达的情感是相当困难的。和语文老师讨论后决定:这两科的教学目标可以一起完成。老师布置任务查找“长征”相关的资料后整理成信息。课堂上教师请学生展示信息并加以评论,最后教师适时出示毛泽东奋笔疾书,写下《长征》,并配上背景音乐为《长征》组曲,立即唤起学生的激昂情绪。把心中想象的情景与录像中的情景加以对照、重组、补充,形成了更为清晰的画面,为此学生还不满足毛泽东奋笔疾书写下《长征》的一组片断,内在的需求让他们主动要求在此基础上观看夺取大渡河的画面,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的充分对话。整个教学片断经历了语言文字到情感体验,然后从情感体验回到语言文字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起到情感的推动作用,两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也都很好的完成了。

  总之,要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7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上好信息技术课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和上机操作这一优势,并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下面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很多内容极具抽象性,传统的单一模式教学已经很难适应。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可以将数据、文字、图象、声音有机的融为一体。并且制成课件后,还可以按教学的需要随时变换组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搜集素材,自己整理并制作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合成多媒体课件。

  二、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若询问100名学生:“你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吗?”会有99人说“喜欢!”学生这种高涨的学习热情,教师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们把期望变失望,不管学生的“底子”是多么的参差不起,教师都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选取最佳的教学形式,才能真正让学生对每节课都有新鲜感。

  在教学中,我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给低年级上计算机课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学生键盘上的字母不认识,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它字符的位置,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践,我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新颖的导课,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或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效果显著。

  三、重视作业的处理

  信息技术学科中的作业易被教师所忽略,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布置合理、适当的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学习效果。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学科可操作性强,所以布置作业应多注重实际,与上机操作及上机报告结合起来。

  在教学中,我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

  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浓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多了、新了,师生间的氛围和谐轻松,教学效果必然明显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我想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探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必将逐步走向成熟、趋于完善。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课要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和上机操作这一优势,并注重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8

  信息技术课教师的教学工作一件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在机房上课时的纪律问题。面对学生人数多,机子少,接触时间少,不少同学姓名也叫不出来,深入思想辅导教育难以落到实处,遇上一些不听话的学生,总不能因少数几个耽误大多同学的学习机会,因此难免会感到课堂纪律不尽人意,自己又累得要命。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如何来管理好课堂的纪律?我也曾请教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他们说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在他们心目中树立威信。说起来简单,要真正做到的话,可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究竟如何管理好课堂纪律呢?我一直在思考着。骂、惩罚那都是我自己极不愿意的做法,我希望的是学生们都能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在课堂上学生坐姿端正,不交头接耳,不做小动作,不随便说话,举手发言等等,这被不少人视为良好的课堂纪律,开始时我也这样认为,然而,细心一想,却发现它的不足之处。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常常意味着他们能按教师的预想,教师的模式,教师要求的方法从事课堂学习行为,就是学生能理解教师的意图,顺应教师的思路,密切“配合”教师共同完成所谓教学任务。然而时代在发展,我们呼吁课堂的民主化、人性化,我们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发生改变,孩子是我们教育的对象,要给孩子充分发展的空间,老师也不能再用老一套的管理方法管理学生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根据自己平时的实践,总结了一些维持信息技术课堂纪律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由于初中学生的好动,对于信息技术这一门可以动手实际操作的学科有很大的兴趣。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完全依据教材介绍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掌握粗浅的知识后就反复不断地作同样类型的练习,那么学习就会变得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就会降低学生刚激发出来的那一点点的学习兴趣,以至成为一种新的学习负担。如果不及时调整,学生就可能做起小动作,甚至开始捣乱。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备课过程中深挖教材,改变教学策略,让教学过程更有吸引力。

  二、精讲多练,集中学生注意力

  “精讲”,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易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学;而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要领。“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从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教师加强巡回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发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精力就会集中到学习内容上去了。

  三、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

  互动可以在小组合作中体现。小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优、差的合理搭配。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优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差生尽其所能,学有所得。这实现了学生资源的共享利用。这种互动能够调动优、差生的积极性,将会明显的改善课堂纪律。

  四、结合班级管理方法

  有个别班级有些特殊,学生好像有些与众不同,我用尽了我的对策,效果不尽人意,我就主动与班主任沟通,得知他们班有一套奖罚机制。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表扬与批评,班干部进行登记,统计到班级中。我持之以恒发现这个班级纪律明显有了好转,不再觉得这是一个特殊的班级了。

  五、发挥学生的自身作用

  在我教学的班级里,我发现有部分学生有自身的优点:纪律好、计算机基础知识好、操作能力强、在学生中有威信。我就充分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任命他们为小辅导员,让他们在自己学好的同时,辅导其他学生,并管好其他学生的纪律。

  六、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要维持好课堂纪律,教师必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而威信的树立又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七、合理运用学科资源

  信息学科的课堂是一个电子课堂,学生的行动教师是可以随时监控的,通过远程控制,容易让学生潜移默化的转变。刚开始,我经常听到这样的喊叹——老师好厉害啊,在讲台给我辅导;老师上课控制了我的电脑,有没有控制你的?老师网络水平好高啊!

  其实那是什么老师厉害,什么水平高啊,只是将课堂教学软件很好的利用罢了!可见,要根本上管理好信息技术的课堂纪律,我们教师应该立足于人的发展,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体现人文关怀。因此教师应要多一些人性,多一些理智,对学生多一分关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9

  1.“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例如,初一在学习“输入文章”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输入一篇自己的短文并保存起来”,这个任务包含“输入”和“保存”两步操作,并强调“自己的短文”,体现了与学生的关系和文章的“短”,主要考虑不要让学生把大量的上课时间花在输入文字上。

  2.“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前后“任务”之间能有一定的联系是比较理想的,但不要强求,否则也会加大难度。任务是手段,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一般不提倡设计一个统领全局的“任务”,而是要注意由点到面,逐步介绍各知识点。一开始先让学生有所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后,再深入理解,然后适时地加以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例如,学习“保存文件”的内容时,一开始可以让学生把输入的文章保存到计算机默认的文件夹中(操作较为简单,不会难倒学生),这时不必过早引入“文件夹”的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后,再介绍“文件夹”的概念及操作,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并把文件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中了。

  3.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在传统教法中,引入有关概念时,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顺序。大家都知道,感性经验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结论”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中,观察到了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再来分析、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适时地加以总结,概括出其规律性的知识,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例如,在学习存储容量的单位时,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给他们布置一个“查看文件大小、磁盘容量大小”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了该任务后,就会对容量单位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归纳出结论,让学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4.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0

  1、教师经过网络教室软件实现演示法,使教学更加直观、清晰,教师的操作经过网络直接传送到每一台学生机上。学生可清楚看清每一步操作并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手边的鼠标、键盘模仿。

  2、实现了分层次教学的思想,实现了个性化学习。教师系统讲解保证每一个学生到达了本课基本要求。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我练习,能够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超前学习新知识或自学其他软件,挖掘其潜在本事。

  3、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异常是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单纯师生交流之外十分重要而有益的补充。

  4、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的优势,把教学资料经过文字、图表、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呈现,改善了传统教师枯燥的板书和讲解,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这种教学方式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又合理保证了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能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协调发展,到达较梦想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1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计算机基础比较薄弱。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也都参差不齐。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也对计算机有不同的认识,学习兴趣也各不相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消化不了,还有部分学生根本听不懂你在讲什么,老师很不好把握分寸。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尤其是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反思:

  一、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

  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造性、操作性。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15分钟老师教学,剩下时间由学生自主完成课前设计的围绕教学内容的课堂练习及任务,老师巡回指导并做点评。完成所有任务的同学可以获得自由上机的奖励。

  二、采用“兵教兵”互助的形式

  即基础好的同学如果能快速完成任务,那么他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当小老师教会一个不会的同学完成任务(老师监督,不准代劳)。完成所有任务后才可以获得自由上机的机会。

  通过以上2个环节,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认真听课快速完成任务就能获得更多的自由上机时间;另一方面协调好基础不同的学生之间的差距(基础好的可以从教别人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提升);再者认真听课出色完成任务的同学获得自由上机时间可以自学、自由发挥特长(杜绝玩游戏现象)。

  三、优选教法,提高教学效率

  1、精心设计课件,提高教学效率。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而不繁杂,教学过程紧张但不忙乱。

  2、操作示范,有效指导

  老师示范后,可以找表现突出的同学到讲台操作演示,其他学生观察并找出问题,最后老师点评。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学生在查错纠错中掌握操作方法。

  3、大量运用比喻,使知识形象化,简单化

  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些概念和名词术语很难被学生接受,适当应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还能达到帮助理解和记忆的目的。

  四、强调纪律,保证课堂秩序井然

  由于我校学生的特殊性,狠抓课堂纪律是重中之重。我根据学生喜欢微机课的特点,制定了停课制度。每节课由班长负责记录表现差的同学,轻者停课一节,重者停课一个月(被停课学生报给班主任,微机课时必须在教室学习)。该制度实施两周以来,效果显著,课堂纪律明显好转。

  总之,要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2

  要开展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互动学习,就要给学生提供可供研究的海量信息资源。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网络环境给课程整合提供了非常好的协作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所有学生可以平等的对话,没有性别的差异,没有性格的差异,没有身份的差异,更没有传统评价标准强加在学生身上的优劣标志。所有学生按照研究课题与兴趣自然分组,充分发表见解、展示研究过程和结论。师生之间完全没有了以往的无法跨越的鸿沟,自由平等的对话。学生研究的结论并不重要,展示的成果也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我们更看重的是学习的完整过程,他们是不是学会了学习?他们是不是不再需要我们的扶持?他们是不是将成功的在终点冲刺!

  值得讨论的是,这种资源中心和协作交流平台并不一定全部是在互联网进行。从教学实际中我们注意到:互联网上的资源和平台就一定适合我们的教学么?互联网络的资源浩瀚无际,但是并非就一定可以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有用的信息,反而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随意性和不可预测性,给教师的备课也带来很多盲目性。另一个方面,互联网很大程度上已经是一个商业网络,所用的平台并非是为教育设计的,各种交流平台更是不便于学生们的专题交流。同时所有网站提供的免费主页空间也是没有保障,因此,如果用它来构建学生作业的评估展示平台功能是无法得到保证的。就目前网络建设和互联网现状,我认为完全可以依托局域网的高速宽带,建立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授课平台,一方面由教师和学生课题研究小组引入互联网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资源库的作用,引入资源中心的资源,同时也可以引入学校师生自己创建的信息资源。利用动态网页技术在自己的网络上开辟各种专题的信息协作平台。

  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不仅是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也是教师教学方法的全方位变革,要使计算机成为教师的真正工具,不要求各学科教师自己从头设计自己制作课件。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并不能要我们的学科教师都费力搞什么多媒体课件,我们只要学会拿来主义和再加工能力,如果有现成的电梯大家都不去使用,岂不是对资源的浪费?浪费了网络资源,还浪费了你自己的精力。

  近来,网络和教育将在广度和深度上极大地影响一个民族的命运,影响一个团队、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而网络和教育的结合更是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的强大武器。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给我们的教育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崭新课题。“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懂英语,会电脑。”“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从以上的话语中,可见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已成为小学生必不可少的课程组成部分,这不仅对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提高我们民族的素质也有着深远的意义。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小学课程有所不同,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目前,许多小学都陆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反思。

  翻开以往的计算机基础课本,无非是以计算机的发展史讲起,接着讲解数制与编码,再次讲述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作用,再才进入到DOS与WINDOWS系统的使用,其枯燥的理论很容易打消孩子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一但孩子的计算机兴趣被扼杀,信息技术课堂的生机也就荡然无存。然而如今的信息技术课本内容设计合理,完全符合学以至用的目的,课本从信息技术基础讲起,接着介绍WINDOWS系统的操作,再介绍网上冲浪的过程与方法,这就让同学们形成搜集信息的习惯,但这些对于我们的学生,课本的价值量还是低了些,学生计算机水平普遍都比较高,如果再围绕书本讲解,学生不但会抵制,更耽误后续课程的进度,如何设计一套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持并提高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课上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涨,他们对新事物充满着好奇,总幻想有一天能熟练的驾驭计算机、能制作出精美的动画、能设计出漂亮的游戏、能控制自己创建的游戏角色……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至用,久而久之,其操作水平又会上一个新台阶。七年级上学期开设的课程是信息技术基础与WORD软件,学生操作量大,一周仅有1次课,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学习任务,45分钟尤为重要,课堂讲解时间不能太长,上机练习的时间可以放长些,每次授完新课后给每个学生下发一定的练习题,练习范围就是本堂课所讲授的内容,学生按照老师给定的题目针对性练习,教师再个别辅导,当然学生对于知识点模糊的地方也比较多,老师可以安排每组的小组长担任辅导员,同桌讨论等形式,完成课堂练习,在作业时间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巩固并消化,从而弥补了总课时不够的难题。

  二、 任务驱动式教学,一改枯燥的课堂

  新授课中,教师如果一味的注重理论的讲解,学生在十分钟或更短的时间内就会走神,所以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可以让学生集中精神配合老师共同探讨新知识。如在讲解WORD软件中绘制表格的第一课,教师可以拿出象棋棋盘图片,让学生数出棋盘的行与列,再介绍如何将单元格调整为正方形以便放棋子,如何来画棋子,美化表格,接着就让学生完成棋盘表格,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会发现画棋子很费时,这时老师就可以先让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技巧,再来演示如何“投机取巧”,此时学生似乎一切恍然大悟,接下来的制作过程就方便高效的多了。

  三、老师教以引导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实要让学生真正上好信息技术课,老师就必须充当好一个导学者的角色,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区分好与坏的信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能因为老师的导向而埋没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可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信息技术课堂当中来,让学生知识信息化时代的两面性,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至用。作为专业老师,更应该要让学生知道学习信息技术的必要性,真正让学生成为具有高品质的人。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3

  由于高一年级学疟的原有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课堂中采取分组教学,就是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讨论和完成电子作品的制作,这样的意图就是让信息技术知识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带动那些信息技术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本节课的处理较好的地方就是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氛围。

  这是一节没有计算机的信息技术课,通过实际的授课,效果还算不错。整个课堂氛围很好,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思维非常活跃。我以讨论学校有哪些新的变化进行导入,一下字就吸引住了学生,也很快打消了学生的抵触情绪(在上课前,有部分学生知道不到电脑教室上课,有些情绪),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学生回答都非常踊跃,为整节课的成功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现在回顾本节课,其中有很多是理论性的东西。作为学生来讲,他不适应,不喜欢,甚至不想学。相当多的学生认为,上信息技术课就是要到计算机教室,就是要上网、玩游戏、聊天或者是下载一些资料等。针对这种现象,如何来完成信息技术的理论授课呢?我想最关键的就是在进行授课时,要尽可能通过精彩的事例来导入问题,说明问题。而事例选择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效果。我认为,所选择的事例最好是学生觉得新奇感兴趣的为好。因为,只有这样的例子才能增加学生的好奇心,才能更加吸引学生。如果是学生比较老套的内容,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可能会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信息技术理论课中事例的选择是非常非常重要。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在授课时要能适当进行知识的扩展、延伸,使学生在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后,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链。在进行扩展的知识中最好是跟学生的需求有关联,要对他们有比较现实的意义。这样,他们学起来就很积极、很投入,也很快就会把它掌握好。对于信息技术课,尤其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在进行备课时要进行通盘考虑,这样会更有利与教学工作的开展。因为现在的教材是以模块为单位的,进行全面通盘的考虑,可以让老师对本章或是本模块的'教学方向、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可以使教学任务,循序渐渐的来进行,有利于学生目标的完成。在进行小结时,最好是学生老师一起来。老师可以从学生的发言中发现存在的不足,进行及时的纠正。学生可以从老师的表达中得到启示,还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大家在一个比较活跃、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学生不会感到有什么压力,接受事物的能力会比较好。对教材内容要有目的的进行取舍,新课程教材所涉及面广,内容多,如果不进行取舍,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老师滔滔不绝,学生不知所云。因此,精心的备课,有目的的取舍。对老师而言,不会疲惫于没完没了的讲解,学生也不会有那么大的压力,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何乐而不为?最后一点感触,就是我觉得并不是每一节信息技术课都要到计算机教室上。尤其是新课程下的新教材,它所涉及的面非常广,如果每节都到计算机教室授课,很多内容就没有办法完成。因为一到电脑教室,学生就想上网、就想QQ、就想玩游戏等等,基于这些实际的情况,我认为,信息技术课有时不在计算机教室授课可能效果会好些。这就是我通过一星期的教学对本节课的一些反思。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4

  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已经五年多了,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很多。最初的时候,我以为信息技术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操作,上课时,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再照着葫芦画瓢。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整个课堂效果却不好,一部分理解本事强的学生你还没说完,他就会操作了;而理解本事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是怎样一回事,更有一部分学生走神了,根本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这种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本事的培养。虽然学生一向在动手实践,可是他们只是照着教师的操作步骤一步步完成练习,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激起,创新精神根本无从体现,顶多也就是一次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而已。为什么不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我去发现、探索呢这样不是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了吗

  这个学期观看了黄能教师的展示课《资源大管家》,我感触很深,在课堂上,他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我去发现,自我去做,能很好的激起学生的积极性,整个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而我却不能做到让学生掌握主动权,自我去做,整个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课堂效果比预想的要差。于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尝试,在磕磕碰碰中提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从教学实践中体会以下教学反思:

  一、激趣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要尽可能的采用精美活泼的界面,生动形象的资料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或让学生动手玩个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到新课学习上来,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第一次潮。

  二、讲解

  利用激趣中的高潮,紧之后讲解新知识,这时的讲解如画龙点睛,学生听的仔细、认真,将会很容易的理解新知识。例如讲解在键盘操作与指法练习当中能够进行精辟的讲解,主要讲一下如何操作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为以后的练习打好基础,把握正确的方向。

  三、练习

  巩固知识,掌握技能,构成本事。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练习要丰富多采,重点在旧知识的复习、新知识的应用。练习能够采用游戏练习、创新练习、自主练习等形式。例如在讲解键盘操作中的指法练习时,能够使用游戏练习法进行指法训练,不但能随时显示击键的正误和速度,还能指出哪些键成绩差,并把练习的成绩保存起来,这样学生能够随时了解自我的学习进展情景,从而使练习更有针对性。小学生就会象玩电子游戏机一样的着迷,学习兴趣极大,这样做就会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指法练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这样就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本事的同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实践中品尝成功的喜悦。

  四、展示

  作品展示是计算机课堂中的必备环节,它不仅仅是对本课新知识掌握程度的测试,也能够得到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就是身心发展方面还没有定型,有喜欢被表扬的心态。它们学习某一知识,总期望看到自我的成绩,异常是能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其它同学的羡慕,将激励它们树立自信心,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例如在教学汉字输入或画图以后,让学生写作文或画画,然后选出范文或范画进行展示给全班同学看,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实践中品尝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仅仅使这些同学感到自我的成绩得到了肯定和赞扬,同时也使其他同学羡慕的不得了,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在作品展示的同时也要利用夸奖的语言,激发小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诸如:你画的好、你的指法练的真好、你的汉字输入的真快等等。同学们的成绩得到教师的承认、肯定和赞扬,学习起来就会信心百倍,兴致盎然。

  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激趣、讲解、练习、展示这四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后者以前者为基础,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经过实践,发现这样的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十分实用,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并且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率。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5

  本学期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有七年级和八年级两个年级,总体来说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初步具备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观、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一个月来的教学作如下的反思。本月七年级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第一单元初识信息技术。八年级的教学内容是第一单元的初识Excel。

  第一:七年级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有:信息和信息技术、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系统、操作系统、文件夹和文件的区别。八年级主要是通过实例来理解掌Excel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我采取的是提问和举例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按要求理解学习。

  第二:根据教材渗透“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鼓动学生动手操作,倡导学生的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由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练习,在完成练习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反思和探究活动,达到对知识、技能的归纳总结进而迁移、应用。七年级学生对教材中的硬件系统的硬件设备的认识有浓厚的兴趣,通过课件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真正认识计算机的这些硬件设备。初识操作系统部分让学生完成这些具体操作如正常的开机、关机;启动“记事本”程序设计;任务栏的设置。个性化桌面部分学生能快速掌握建立桌面快捷方式图标;设置有特色的个性桌面图标如“V”;同时对桌面的屏幕保护程序设置;设置想要的桌面背景。信息的管理部分学生能分清文件和文件夹两概念并对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应用。八年级通过制作个人消费统计表、初一一班成绩统计表、课程表等表格的制作,让学生做中学更容易理解和掌握Excel表中单元格的理解、操作从而循序渐进的学好此软件。我采取的'是课件和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能马上应用操作,大大加强了实际操作能力。

  第三:学生的上机积级性很高并能按照教学内容做好每堂课的技能操作。当然也存在学生借上机来机房玩游戏的这种情况,我会时时提醒学生并认真学好本课程。

  反思这一个月的教学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很浓,对这种任务驱动的方式尤其是上机的动手能力也有提高。以后继续使用由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练习,在完成练习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反思和探究活动,达到对知识、技能的归纳总结进而迁移、应用。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2-17

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02-23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精选】07-08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0-22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荐】03-26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精】03-26

信息技术优秀教学反思11-22

【推荐】信息技术教学反思06-14

【精品】信息技术教学反思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