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21 12:43:3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合集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合集15篇)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课题为《世界气候类型》,内容为初中地理的难点之一,我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影响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主要因素。

  2、能分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

  3、学会判读“气候直方图”。

  4、从丰富多彩的气候和景观类型中感受美好地球家园。

  5、在分析各气候的成因中,促进学生形成观察、比较、思考、质疑的科学研究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1、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

  2、直方图的判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

  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从大气环流入手,分析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就基本掌握了“气候直方图”判读方法。

  本节课内容丰富,全球的气候类型必须面面俱到,为了吸引学生,我不断变化方法,有的精讲,有的简讲,有的让学生讲,并且利用照片、视频资料展示常见气候条件下的动植物景观,使学生对全球主要气候类型获得最感性的认识,最终不仅达到教学目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地理课堂教学价值观的渗透方面,本节的课内容涉及人与地球环境,科学的人地观、环境观在本节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中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整节课渗透天人合一的人地关系理念。

  在提及当今全球变暖的问题时,联系前一天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引起学生关注社会,提高主人翁的意识。整节课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圆满地完成了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2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它的意思是学生拿着地球仪通过观察去发现经纬线的特点,去发现并归纳经纬度的划分方法,经纬网定位的方法。但是就是这地球仪上的两种线,甚至学生上了高中也不一定能搞清楚。

  到现在还有学生问我“为什么纬度的数字要写在图的右侧(或左侧)从上到下竖着排......?”那如果让你数一数人行横道的斑马线有几条,你要把每一根斑马线的序号写在什么位置?(只能是左侧或右侧)这不是一个道理吗?

  在方格状经纬网上,给经纬度标上字母是一个难点,记住找到纬度(或经度)度数变大的方向,“上北下南”比较好记,“左西右东”比较难记。正好可以和后面东西半球判断相联系。通过比较经度大小的方法,西经和20度比较,东经和160度比较,在东半球就举右手,在西半球就举左手,教学中的反馈一目了然。几次下来,学生潜移默化的就记住了“左西右东”,而且当作一种课堂游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寓教于乐,都在积极动脑,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中来,学习效果当然更好。

  地球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让学生经历平面→曲面→凸面→封闭体→球体→正球体→不规则的球体的认识过程,犹如学生在认识几何问题中由平面到立体的整体构建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大增。

  课堂中由于利用书本和纸笔直接进行活动,既方便、又实用,而且让学生感到十分亲切,活动中参与积极,发言踊跃。

  关于科学方法的教学也基本得到了落实,学生能从不同的视角来考察同一个对象,并且也渗透了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同时又促进了技术的更新。

  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

  通过课堂教学,发现本教学设计能联系生活实际,贴近生活,既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又体现了趣味性,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取地理知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使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学习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时很多同学理解的比较模糊,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的表格内容应该更详细,例如增加天气与气候在时间长度,特点,要素上的区别,这样学生也许更容易理解和区分。本节教学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天气,也为了后面更好的学习气候,因此将气候的概念,特点做了提前讲解。

  陆地和海洋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学得较为轻松,课堂教学效果很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在整个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为指导思想,在对教材处理中,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以化解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同时通过讨论、课堂练习竞赛活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动口动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品尝自主学习的乐趣。本节读图较多,难度并不大,我特别注意在提问时问题的目的性明确,尽量避免重复、罗嗦,把能由学生完成的尽量让他们来做。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部分学生缺少自己的创见。

  人口与人种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对于学生来说,记忆的内容相对较多,但我觉得学生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能更快更有效。在授课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进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口观念。

  总体来说,世界人口与人种内容较简单,但要注意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改进措施:

  (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习的吸收情况。

  (2)是否能联系实际,来讨论现阶段人口分布,从中得出导致人口问题的原因。

  (3)课下让学生调查周围人口情况,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反思

  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是个复杂的.认识过程,教材从“地方”到“地圆”到“地球”,从“古代传说——张衡的推测——麦哲伦环球航行——加加林第一次上太空”,将地理与历史紧密的结合起来,带学生跨越了人类历史的时空。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这节课的难点在下面的第二课时,关于经纬网的问题。因为本节课的课件是两课时的内容,因此,下节课重点思考让学生怎么能牢固掌握这个经纬网这个难点,这是学习地理必备的工具与武器。

  地球仪的经纬网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地理基础的基础,是为今后读图铺好良好的条件。教师必须把好这一质量关。

  面对新的教学对象,新的教学模式,从岸边戏水到水中畅游,然而只有当我们潜在水下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水下的景色和潜伏的危机。教师只有在二次备课中,才能将课堂上的遗憾、缺漏、灵感做个梳理,只有这样,才能改进提高。

  在教学设计中,有些教师认为教案要越详细越好,甚至连学生的每一句话都写在上面。 如果课堂上我们一成不变的让教案牵着自己的鼻子走,那么剧中的主角永远不可能是我们的学生。遇到课堂上临时出现的问题教师要灵活机动去解决。

  课后的反思也许不一定能弥补过去的一堂课的遗憾,但能让你下一次从容自信地走进课堂。

  地图【教学反思】

  1.课堂上学生积极进行思考,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这主要得益于课堂内容结合学生以前所学知识,鼓励学生踊跃参与有关;

  2.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和地理有关的一些方法,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3

  1、讲究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教材倡导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开展探究学习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研究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创新的情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是新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根本上说,学习生物、地理等文化科目,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上册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生活地理”的内容。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学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例如,夏季的白天,站在海滩上的人感觉地面“好烫”而水中的人则感觉“水里还是凉的”,晚上情况相反;冬季感受与夏季相反这些老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因此在学习“海陆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内容时,联系生活实际借助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运用“水陆受热散热的差异”原理解释生活现象与问题,从生活中理解地理知识,学生易于接受“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和生活技能,因此结合教材资源,如“野外迷路怎么办?”“地图定位与估算距离”等,对学生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4

  我于20xx年工作至今,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工作已有10年有余。虽然教学经历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但自己有得有失,感受颇多,期间也在不断地自我总结,以期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以下是自己就近年来七年级地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总结:

  一、重视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七年级地理所学的内容在学业水平考试中所占的分值大约为40%左右。就所学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地球和地图,其中涵盖了地图的要素、经线纬线和经度纬度、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二是初一上册所介绍的世界地理部分,包括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居民和世界的气候;三是初一下册的世界主要的大洲、国家和地区。内容看似不多,但其实初一所学的知识是整个初中地理课程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例如:经纬网和气候类型图的识读、时区的划分和计算、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等。这些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学起来难度较大。所以许多同学在刚开始接触地理的时候就很容易被这些难点所“打倒”,以至于对地理课的学习产生畏惧感,从而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所以如何攻克这些“拦路虎”, 培养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产生兴趣,同时把这些枯燥和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对于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才会把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更加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学好所学知识。回顾我这些年来的做法,我从一开始就格外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教材,从学生身边的'实际例子出发,引导他们对这些实例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例如:初一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列举了很多事例来说明地理和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介绍了教材中的事例后,我还举了很多与我们腾冲当地密切相关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分析:腾冲农村的屋顶是什幺形状的,为什幺会这样?为什幺腾冲人比较喜欢吃饵丝,而不是馒头呢?北方人为什幺却又比较喜欢吃馒头呢……通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仅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同时也能简化难点,使他们能对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理解得更加透彻。

  二、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中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人地关系之间的一门学科。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在影响和改变着地理环境,同时,我们也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由于地理学特殊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学习地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地球,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许多生活知识和技能相对缺乏,对于生活中一些经常用到的技能更是知之甚少。如:对我市的东南西北方向毫无方向感、许多学生出门不会使用地图、在野外不知道如何定向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这些地理技能的培养,这样做不仅帮助他们学到了地理知识,还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实际生活能力。

  三、引导学生勤思、好问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强大的动力,初一的孩子对于世界的认识有太多太多的问号,对于他们那些看似无稽之谈的问题,我们老师不应当打压。相反更多的应该是给予鼓励和肯定。都说计划没有变化快,的确如此,很多时候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经常会问一些奇思怪想的问题让我觉得措手不及,尽管有些问题与我们所讲内容关系不大,甚至不相干。但对于他们的这些好奇心我们老师不应该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无理”、“可笑”或是老师一时无法回答而置之不理,甚至批评他们是在“无理取闹”。相反,此时我们应当顺应学生的心理,发挥他们思维活跃、敢想、敢问的特点,积极引导他们对所提问题加以分析和探究。例如:在初一上册学习世界的人口分布时,我让学生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后,学生不难总结出世界有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西欧和南北美洲东部。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为什幺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很多学生都能从图中看出这些地区大多地处沿海交通便利的地区。此时,有个男生问我:老师为什幺澳大利亚西部同样临近海洋,但那里却人口稀少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因为涉及到高中知识而回避它。相反,我让学生再看地图,问:澳大利亚被哪一条特殊纬线经过?学生答:南回归线。它的中西部地区地表以什幺为主?学生结合世界地形图可得出:沙漠。在此基础上,我给学生讲述:因为澳大利亚中部被南回归线穿过,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终年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所以中西部地区以沙漠为主。尽管中西部靠近海洋,但该地区由于终年高温少雨,因此人口稀少。通过这样的讲述,虽然学生不大理解什幺是副高,但他们至少知道了沿海地区并不一定都是人口稠密区。同时为他们更加全面、正确的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课堂交给学生

  在落实新课标理念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当避免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应该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好的结合起来,这样既发挥了以老师的主导,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现在的学生都是00后,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多,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能力也比我们那个时代要强很多,因此,作为“引路者”的老师们不能小看他们的这些能力,而且还要帮助他们把这些能力进一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难点我们适当讲解即可,更多的问题可以交给他们去自学探究或是分组讨论完成。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学生会的我们尽量不讲,学生不会的我们尽量少讲。相信他们的能力,给予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这样不仅能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还有利于他们对地理问题的思考方式和解答问题能力的养成。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5

  对于初一年纪的学生来说,主要是学习一些比较基础的入门知识。这节课所讲的课题是《板块的运动》。从复习以前的知识做引导,来一起同学们的思考,从而引出今天所要讲的课题。

  这次讲课主要用到的事多媒体,把丰富多彩的地理图片展示给同学们,并展开了小组讨论,在积极的讨论中得出问题的答案。并将本节课重点给学生们做出一个整体的总结。讲完课后的几分钟,又带领学生做了一些练习题,有简单到复杂。最后布置作业。整节课自我感觉还可以,但是还是会有许多不足之处。

  课后,老师们对我的课堂进行了评课。提出来一些需要改正的'问题。我的知道老师李老师指出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没有给学生时间去思考,而是直接给出了答案。年纪组长张芳老师提出,板书有点少,应该把课题写上并且还应该把本节课的重点以板书的形式列出等。其他老师还提出了:一,讲课太细,对与初一的孩子来说讲的太多了。二,老师建议让学生多动手,自己去黑板上画出六大板块的轮廓和大致位置。三,是以我讲为主,应该响应新课堂的概念,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四,课件不应太多,而要很清晰。对于老师们提出的问题,我觉得很有用。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去更正。改掉缺点,发扬优点。在平时上课中就要体现新课堂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从玩中学到东西。

  这次公开课,给我很多帮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作为一名老师,我一定会虚心学习,学习老师们的一些教学方法,在这半年的实习中我会不断成长,为学生的未来而奋斗。我坚信,我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6

  这节课上完之后,一直觉得不是非常的理想,反思了很久,总结出三点:1.准备不够充分2.教材吃的不透。3.课外知识扩充的不够,没有新鲜感和时代感。上课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去准备什么,没想过要表现的特别出色。其实现在未来,每一次充分的.准备对自己来说都是一个锻炼和提高的机会,要好好珍惜才是。内容安排真的很少,很没技术含量。虽然来听课的老师在评课的时候没有说我什么,但是我还是很惭愧。已上三点算是对这堂很不尽人意的课的浅薄反思,希望自己能以史为鉴,尽快提高,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

  在自主学习的部分,学生虽然很认真的看书,但由于是初一新生,对教材的把握不准,耽误的时间长,而且不容易发现重点问题,即使小组合作后有了改观,但还需全班各组共同交流,在以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重点突破的板块,主要是学会从图中认识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通过反复读图、识图,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比较准确,但由于这是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到大屏幕前指图说出时仍容易犯错误,还需要不断巩固。对于拓展延伸板块,内容很好,又一定的难度,而且能够联系刚刚学过的知识,也能够激起学生探讨的激情,但由于前面重点突破的时间稍微多了一点,这部分内容时间上有些仓促,下节课应适当调整。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7

  一、课前准备:两极地区位于地球的南北两端,都是冰雪覆盖的寒冷世界,自然条件特殊,对学生而言遥远而陌生,感觉神秘而好奇。因此,在课前请学生查找相关内容(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资源及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等),为本节课作铺垫。课堂上主要采用读图分析和探究性讨论的教学形式。

  二、教学过程中的片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根据地图判断(根据极点和纬度变化,主要是南北极圈判断)所示图是属于南极地区图还是北极地区图。两级地区的纬度位置、范围、周围海洋和陆地等内容在书上已叙述,学生都能顺利掌握。

  南北极地区判断方向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因为它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还要结合曾经学过的地球和地图知识来认识,可以说这是一个比较综合地体现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内容。

  (1)通过识别经纬线和经纬度得出结论:北冰洋和南极洲是世界上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和大洲(该知识点已在七年级上册中学过,在此欲巩固)。

  (2)结合曾学过的知识及通过地球仪直观演示,标出南北极地区地球自转的方向(南极上空是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北极上空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3)根据南北极上空地球自转方向,明确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为向东,逆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是向西,然后,判断某一点的东西南北。这样,学生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来学习如何判断方向,就容易掌握了。

  (4)了解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两极地区气候寒冷的主要原因(从纬度位置,海拔高度、冰雪对阳光的反射作用等方面分析南极地区气候寒冷的成因)。

  (5)我国在两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的地理位置、相对方位及东西半球的位置等内容的学习,也需要学生通过读图来完成。特别是几个科考站的相对位置,在东西半球的位置等,需要较强的读图能力(极地地区方向的判别和根据经纬度确定东西半球的位置)才能正确判断。

  三、本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从课题研究的目的出发,将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把地球知识和地图知识系统地通过南北极图来加以综合,并结合特殊的南北极地图重新认识经度和纬度,以及如何判断极点地区的地图和地球自转的方向,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在地图上识别地理事物及其方位的能力。

  四、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些地方设计的还不够细致,如在方向的判断上,在地图上还存在一个距离远近的问题,要让学生注意一定要选择距离最近的两点来判断。总的来说,整堂课有些“赶”,学生讨论还是在老师设置的框内,思维得不到发挥和扩展,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还有些差距。读图能力弱的学生在判断极地地区方向上还存一定的困难,还有待提高。

  五、改进的方向:

  (1)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充分利用地球仪、地理教学挂图等教具,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图片和动画演示,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掌握极地的基本知识及读图的技巧。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8

  一、立足农村学生学习局限,拓展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信息来源单一,网络覆盖较差,多数学生缺乏对地理的感性认识,因此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笔者对学生进行了调研,充分了解学生的意愿和需求,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利用实际条件展开教学:

  (1)开学预备周,在多媒体教室放映科教电影《地球家园面临的危机》,这部电影由英国的BBC电视台组织拍摄,多位有关地理学科的科学家对地球现在所面临的种种危机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由于是英文版,笔者与朋友合作翻译校对完成了字幕。放映后,组织学生就自己所感兴趣或者有一定了解的专题写作,藉此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工作做了初步的准备。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极大的调动起来。

  (2)正式教学阶段,我针对教材的单元设置,分为大的'专题,如天气和大气运动、海洋和陆地的运动形式等等,充分利用央视十频道的《探索发现》、《百科探秘》等科教栏目的影视资源,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能力,选取和教材密切相关的片段整合,进行专题教学。

  根据学生反馈和学习检测,笔者发现,平行班学生学习兴趣较高,有效的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地理学科的信息量,另外进行专题教学。

  加强和学生的学科专题意识:

  一则使学生有了直观的知识结构,

  二则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复习,

  这种由分散的知识点组合形成知识结构,通过笔者引导,将内化为学生的学习方法。

  二、改变传统的文字学案,努力构建以视频为主、图片为辅的学案

  自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以来,慢慢陷入一种误区和怪圈,教师的课件越来越华丽,文字内容越来越多,甚至形成教师怕放映不完,学生怕抄不完的恶性循环。更有甚者部分教师图省事,“热衷”在多媒体教室上课,一节课下来,话没有几句,埋头于电脑桌下,学生几乎看不到教师的体态语言,有的时候课件一放,就让学生一抄了事。针对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经笔者探索,形成一些初步对策:

  (1)根据心理学和认识学理论,人对图片和视频接触最为敏感,记忆最为深刻。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这个规律。笔者据此,结合教学内容,努力构建以视频和图片为主要内容的课件,例如《地球的公转》一课,分为:公转的方向、公转的周期、五带的划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四个小栏目,笔者对每一个小栏目采用了一个视频加四张图片的组合制作了本课课件,对于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这个难点,笔者格外准备了包括什么叫直射点、南北回归线和赤道、直射点季节运动的轨迹三个子栏目的视频设计和图片展示,同时附加两个拓展知识面的小知识:地球运动的近日点和远日点、地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与地球公转的关系。文字大幅压缩,除了一个必须的归纳表格,全部字数仅仅三十余字。

  (2)教学中根治课件制作过于花俏,以及以放代讲的“多媒体教学综合症”。根据教学观察,有的教师课件制作水平较高,但是课件穿插了太多的卡通动画,本来卡通动画只需在导学部分应用,能调动课堂气氛即可,却一再使用,使得学生被和教学关联性不强的卡通动画干扰,极大的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据此,笔者制作课件本着朴素明快的原则,对视频和图片是反复推敲,充分保证引用资料与教学的密切度。

  此外,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注重体态语言和教学口语表达,杜绝以放代讲,使学生与笔者能够形成有效的双向互动——人人互动,而不是“人机互动”,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体态语言和教学口语表达将注意力放在学习内容上。

  三、优化习题设置,紧跟中考命题思想,摒弃题海战术

  农村教育有两个“极端现象”:

  其一是教育基础普遍薄弱,

  其二教学力量不均衡导致的教学质量两极分化。

  有鉴于这个客观因素,笔者在进行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划分为三个层次,在习题练习上有不同程度的倾斜。

  (1)将题目仔细分析难易程度,划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题,大胆的跳出习题册的拘泥,重视自主命题和交流命题,根据中考的命题动态进行试题研究,同时利用互联网优势进行交流命题,借鉴吸收其他教师的命题经验和成果,将这些习题应用在教学训练过程中。

  (2)对学生进行习题练习“标准化作业”教育,具体而言,就是根据教学、练习、讲评的各环节的需要,制定出“答题五步骤”,让学生再做练习时,按照五步骤依次完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第一步阅读题干,找出关键词语”可有效防止学生看错题目和漏题现象;

  “第二步阅读题支,作答并说明理由或解答过程”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细节意识和对课本知识点分布的熟稔程度,同时有助于教师分析学生的思路偏差以作为讲评的依据。

  例如在批改中,发现学生在比例尺换算和错别字等方面的问题,在讲评中有的放矢,极大的节约了教学课时,减轻了笔者与学生的负担。

  使节余下来的时间充分地用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地理课外知识的拓展上面。

  四、教学工作不足之处和自我反思

  根据实际的教学检测,笔者发现,从整体看,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普遍认可地理学科。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反馈良好,有明显提高,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由于学习习惯尚未真正建立“标准化流程”,学习效果提高有限,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出现“吃不饱”的现状,笔者在今后教学中将此现状认真分析,探讨,逐步解决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9

  通过一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工作,学生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到了地球和地图知识、陆地和海洋知识、天气与气候知识、居民与聚落知识、发展与合作和人文环境等自然地理知识,并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所以说学习地理是很重要的,学生们都从思想上重视了地理这门学科。

  通过地理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民族素质。地理教学贯彻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就使他们具备所必需的地理基础知识,我们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而不是单纯为了升学,或者只是依据地理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的去确定教学内容。

  通过地理教学树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会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被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这样就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我收集一些地理材料和图片,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工农业生产和社会进步,以及不同的国家所出现的程度不同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通过地理教学启迪了学生的智能,也促进了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时,我注意学生智能的发展,注意地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本地区实际,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打下基础,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到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国际事务及学生生活等方面与地理教学内容有关的事例,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通过地理教学,除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地理知识以外,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了解了我们祖国的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从而更加热爱它。同时也意识到我们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的现状,培养了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树立起为社会主义祖国奉献的志向。

  以上是这一学期来,我在地理教学方面的侧重点及目的,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0

  今天上的是初一级的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整堂课课堂纪律很好,基本没有捣蛋的同学,这节课的最大问题是老师本人。这节课的难度中上,在缺乏教学工具的情况下,更难让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各板块的运动。所以给教师下了难题。

  本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以“沧海桑田”的传说引入本节课,引导学生一起探讨是否存在海陆变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通过图2。10、2。11、2。12,探讨海陆变迁的现象,及海陆变迁的原因。

  接着引出大陆漂移假说,介绍魏格纳的'故事,及通过图2。16、2。17共同探讨大陆漂移的证据,得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理论。

  (对于本知识点的引出,缺乏自然,在学生读图的过程中缺乏很好的引导)

  通过提问“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引出板块运动。板块运动理论分为三个方面:1、六大板块;2、各大板块的运动;3、板块内部稳定,边缘活动活跃。

  总体上,本节课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改进的要点:增加幽默感,提高课堂气氛;语言组织能力有待提升;提高对知识的全面把握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1

  本册教材是世界区域地理内容,从亚洲总论开篇,由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出发,由近及远介绍了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国家和地区。印度这一节内容,简明的选取了人口的过度增长、水旱灾害频繁、粮食产量的巨大变化、工业部门的调整和快速发展,这四个内容集中的反映了当今印度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主要特征。计划分两课时完成,本节课的内容是前两个框题,是人文和自然部分最突出的两个问题:即人口问题和水旱灾害问题。这两个方面问题学科特点突出,理论性强,重点、难点比较集中。本段教材共安排了十幅各种图形,两处活动练习和一个阅读材料,旨在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材料,去探究印度人口增长特点和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在学习了《日本》之后,对印度的主要特征进行探究、分析,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印度最突出的地理特征,还能让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认识到亚洲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这一部分,可以理解为对前一章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印度又是我国的邻国,并且与我国有着太多相似之处。了解它,对了解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出路,及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比较满意。首先是各种风光图片的导入,以及教学中插入印度国人对“牛”和“恒河水”崇拜的风土人情的介绍,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能很快进入角色。其次是活动的开展,从多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活动一通过让学生看图、读图、上台画图,增强了学生的识记和判读地图能力;活动二主要是通过学生获取图表的信息及相关思考题的讨论与交流,从而更直观、更透彻地了解了印度人口的现状和问题。本活动后缀的的拓展部分,“人口的过度增长和负增长会带来哪些影响?”的问题设计,让学生理解众多的人口会带来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压力;人口的负增长会带来劳动力不足等社会问题,同样会给本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口观和发展观:人口的增长要与本国的资源、环境相适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活动三的探究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比较思维方法的灵活运用,让学生充分获取图示的有效信息,通过填表格的形式,来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以填表格形式进行比较,增加了直观性和针对性,从而比较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尽管如此,经过教学之后的学生作业检查和对教学环节的回顾,仍然感觉到还有很多地方值得完善。

  一、反思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的科学性

  本次课从教材内容的安排来看,包括地理位置,人口及人口与资源的关系问题,气候与水旱灾害三个方面。地理位置的确定不仅仅是知道了印度在哪里就行,还要学会“定位”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约需要8-10分钟;人口及人口与资源的关系问题涉及到读图、表两种不同信息载体的步骤和方法的基本技能的培养,有一定难度,大约需要15分钟左右。就这两部分内容应该作为一节课内容来处理。最后的气候与水旱灾害问题是重点和难点,至少需要图示法和比较法两种重要的地理思维方式的应用,对培养学生学科思维和基本技能有着突出的地位和作用,至少要用一节课的时间。因此说,本次课内容偏多,教学时间过紧,教学目标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反思教学难点的突破方式的合理性

  为了更好的突破难点,在这个板块中,采取了分组讨论法,图表比较法,讲练结合法,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然后做归纳总结。在这几种方法的应用中,学生都局限于教师的教学思路,按照教师精心设计的路线和方案一步步去实施,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意识难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图表比较”环节的思考题应该具有开放性。比如:比较印度一月、七月风向图,你认为有哪些异同?让学生充分思考,然后讨论交流探究的成果,最后确定比较的内容和角度,这样既突出了教学过程,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这种过程、方法、情感的交融,落实了知识,培养了技能,丰富了情感,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三、反思作业设计的最优化

  根据教学内容代表的三个方面,我设计了三个简答题,分别代表三个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事实上,学生做作业就是比较呆板地把教师整理的文字搬到作业本上,纯知识再现,能力目标难以实现。简答题型是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的一种检测形式,首先是通过对文字、图表等信息的获取,再通过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来描述或阐释问题。因此说,本次课练习设计的题型单一,检测效果不够理想。应该以单项选择题作为主要形式。一方面,该题型比较灵活,任何知识点都能凭借它合理地调整考查的角度和难易程度,也能够灵活地考查一个或多个相关的知识点,发展学生聚合思维的能力,也因为是各种题型中较简单的考查形式,学生会快捷地找到成就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轻松学习,快乐地理”是我在地理教学中不变的宗旨。通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和总结,我觉得教与学的相长,需要教师思考的方面太多太多,需要老师完善的方面也太多太多,我会在工作中不断地加强业务素质的培养,不断地通过与同行的探讨和交流,积极地去寻求打造高效课堂的途径,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2

  上课了,面对60人的班级,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面对短短的45分钟,面对每一节课的知识,如果把每一节课都处理的很满意,的确也要下很大的功夫。可是,有些同学老师在上边讲,学生却在下边开小差,总是懒得去写一个字。等老师讲完课,下去一转全部空白,顿时没有了招数。每个班级总是有这么一个两个的同学,上课不学习,课下不预习,老师在课上不管怎样安排,就是没有他的事做。好像与他什么都没有关系。有时真感到有些困惑和不解。有时想尽办法鼓动这些学生去多学一点,可是这些学生总是显得懒散,不主动,不积极。老师面对这样、那样的学生在课堂上向这些学生要效率,要成绩,真是很困难。

  有时感到困惑的是,老师在课堂上的行为习惯,总是有些定性原则,一旦形成,在学生的心目之中却很难改变,在任课教师中,学生也有了比较,哪位老师容易接近,哪位老师的成绩就容易走下坡路。所以老师上课,在管理和驾驭学生方面也要一反常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都感到老师对他们是处于关心和爱戴的,让他们都有点成就感,进步感。从中让他们有获得成功时的`喜悦感。把握一节课,关键要把握好每一位同学的学习意识,让每一位学生都按照你的想法去做,都全心心的投入到学习的氛围之中,这样我相信每一位老师的成绩就会直线上升。的确做到这样的确是很难啊!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3

  学生碰到的第一个难点是某个地点经纬度的判读,在教学中从经纬度的划分入手:00经线以西为西经,以东为东经;00纬线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如果给定的图中有00经线和00纬线,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若图中没有出现00经线和00纬线,则要推断00经线和00纬线会出现在这个点的什么方位,那么这个点就位于00经线和00纬线的相反方位,以此得出该点到底位于东经西经还是南纬北纬。

  判读某地所处的东西半球位置是学生遇到的又一个难点,教学中我仍然是从定义着手,让学生明确200W以东至1600E以西为东半球,此范围以外为西半球。不论给定什么地点,先在它的附近划出200W和1600E这两条经线,再观察这个点是否在200W以东至1600E以西的范围内,若在,则该点位于东半球,反之,则位于西半球。

  此外的一个难点是南北极附近经度的判读,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在00经线上选取一点,如果给定的图中极点是南极,则向南极的方向为南,其相反方向为北,再以此点为中心,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即可判读出东经和西经。学生在遇到南北极为中心的图时,往往会出现方向的混乱,原因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对于以极点为中心的整图不适用,但对于除极点外的各点依然适用,只不过此时的“上下”一定要和“北南”相一致,必要时可把作业本或试卷旋转一定的角度。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4

  在前段时间的地理教学中,我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对策,希望它能时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再走同样的弯路,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营造和谐、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求异生自主创新学习的信心,教师要明确学生是不习主体,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式的,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在课堂上,一切顷其自然,教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教师和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块乐之中,如初一地理内容适宜搞一些游戏和课外探索性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教材内容而言,可以以下问题作为切入点,有什么特征 有什么规律 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样的联系等等,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思想,从而形成一种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敢于于创新的学习风气。

  第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敢于对已有教材同现实生活问题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践问题。运用主体教学,给学生一定时间,去探求寻找答案,在寻找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穿插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第三,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该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使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景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的层次性,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步。同时,很多学生在课后仍然对一些基础知识不明确。对策:引导学生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认真构建知识框架,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地图的分析上,学会读图名、图例,了解题目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课后及时辅导和解析,让他们更直接、更具体的接受知识。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5

  “地球与地球仪”是初中地理课程的开头篇章,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认识、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等知识点。其中经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是这部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初中阶段最难学的知识点之一。按教学大纲规定可用2~3课时的教学时间来完成,需要准备的教学用具是地球仪和相关的教学挂图。

  开学这两周来,我一直都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由于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才刚刚接触地理这门课程,我不想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到地理难学,所以尽量放慢教学进度(安排了3课时),但3节课下来,除了第一课时时间略有充裕外,第二、三课时的教学时间都非常紧张。

  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尽量让地理课程贴近生活,把地理课程生活化、趣味化,如教学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时,让学生看了地球的卫星照片时,为了提起课堂气氛我说“请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地球母亲的照片,她美吗?”有学生回答“她是靓妹”,还有学生说“她是一个孕妇”(都不是诚心的回答,蛮有起哄和捣乱课堂的火药味——学生太调皮了,想给老师下马威),我不知哪来的'灵感(太突然了),顺口答道“对,地球确实是一个怀孕的靓妹,她孕育着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唯一有生命星球。她肚子涨得圆圆的,看上去像皮球”(点明了地球的形状),接着我又问:“大家说,如果要给这位靓妹孕妇穿一条裤子的话,要给她找多长的皮带?”学生异口同声说出了地球的赤道周长(可能被我的应变能力折服了吧),一堂本来要乱成一锅粥的课,竟然一气呵成了。

  教学中存在的遗憾也不少,浪费了3节课的口舌,结果还有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好经纬度的划分和表示(N、S、E、W常常分不清),还有东西半球和东西经的划分界线学生也还容易混淆,特别是“0°—20°W”和“160°E-180°”经度范围内的半球位置还有更多的学生没有掌握好。这也一直是我近20年来地理教学生涯的一块心病,有时也在想,教材编写者能不能不把这么繁难的知识点安排在地理课程的开头篇章,但没有这些基础知识为起点,学生又怎样学习地理课程呢?希望有办法的同行们给指点津迷吧!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合集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04-01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1-16

[精选]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07-10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01-08

地理教学反思06-24

地理教学反思06-15

地理的教学反思04-05

地理教学反思[精选]06-25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反思02-21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优秀]07-06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合集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合集15篇)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课题为《世界气候类型》,内容为初中地理的难点之一,我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影响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主要因素。

  2、能分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

  3、学会判读“气候直方图”。

  4、从丰富多彩的气候和景观类型中感受美好地球家园。

  5、在分析各气候的成因中,促进学生形成观察、比较、思考、质疑的科学研究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1、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

  2、直方图的判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

  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从大气环流入手,分析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就基本掌握了“气候直方图”判读方法。

  本节课内容丰富,全球的气候类型必须面面俱到,为了吸引学生,我不断变化方法,有的精讲,有的简讲,有的让学生讲,并且利用照片、视频资料展示常见气候条件下的动植物景观,使学生对全球主要气候类型获得最感性的认识,最终不仅达到教学目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地理课堂教学价值观的渗透方面,本节的课内容涉及人与地球环境,科学的人地观、环境观在本节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中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整节课渗透天人合一的人地关系理念。

  在提及当今全球变暖的问题时,联系前一天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引起学生关注社会,提高主人翁的意识。整节课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圆满地完成了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2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它的意思是学生拿着地球仪通过观察去发现经纬线的特点,去发现并归纳经纬度的划分方法,经纬网定位的方法。但是就是这地球仪上的两种线,甚至学生上了高中也不一定能搞清楚。

  到现在还有学生问我“为什么纬度的数字要写在图的右侧(或左侧)从上到下竖着排......?”那如果让你数一数人行横道的斑马线有几条,你要把每一根斑马线的序号写在什么位置?(只能是左侧或右侧)这不是一个道理吗?

  在方格状经纬网上,给经纬度标上字母是一个难点,记住找到纬度(或经度)度数变大的方向,“上北下南”比较好记,“左西右东”比较难记。正好可以和后面东西半球判断相联系。通过比较经度大小的方法,西经和20度比较,东经和160度比较,在东半球就举右手,在西半球就举左手,教学中的反馈一目了然。几次下来,学生潜移默化的就记住了“左西右东”,而且当作一种课堂游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寓教于乐,都在积极动脑,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中来,学习效果当然更好。

  地球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让学生经历平面→曲面→凸面→封闭体→球体→正球体→不规则的球体的认识过程,犹如学生在认识几何问题中由平面到立体的整体构建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大增。

  课堂中由于利用书本和纸笔直接进行活动,既方便、又实用,而且让学生感到十分亲切,活动中参与积极,发言踊跃。

  关于科学方法的教学也基本得到了落实,学生能从不同的视角来考察同一个对象,并且也渗透了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同时又促进了技术的更新。

  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

  通过课堂教学,发现本教学设计能联系生活实际,贴近生活,既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又体现了趣味性,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取地理知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使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学习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时很多同学理解的比较模糊,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的表格内容应该更详细,例如增加天气与气候在时间长度,特点,要素上的区别,这样学生也许更容易理解和区分。本节教学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天气,也为了后面更好的学习气候,因此将气候的概念,特点做了提前讲解。

  陆地和海洋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学得较为轻松,课堂教学效果很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在整个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为指导思想,在对教材处理中,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以化解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同时通过讨论、课堂练习竞赛活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动口动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品尝自主学习的乐趣。本节读图较多,难度并不大,我特别注意在提问时问题的目的性明确,尽量避免重复、罗嗦,把能由学生完成的尽量让他们来做。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部分学生缺少自己的创见。

  人口与人种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对于学生来说,记忆的内容相对较多,但我觉得学生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能更快更有效。在授课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进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口观念。

  总体来说,世界人口与人种内容较简单,但要注意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改进措施:

  (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习的吸收情况。

  (2)是否能联系实际,来讨论现阶段人口分布,从中得出导致人口问题的原因。

  (3)课下让学生调查周围人口情况,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反思

  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是个复杂的.认识过程,教材从“地方”到“地圆”到“地球”,从“古代传说——张衡的推测——麦哲伦环球航行——加加林第一次上太空”,将地理与历史紧密的结合起来,带学生跨越了人类历史的时空。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这节课的难点在下面的第二课时,关于经纬网的问题。因为本节课的课件是两课时的内容,因此,下节课重点思考让学生怎么能牢固掌握这个经纬网这个难点,这是学习地理必备的工具与武器。

  地球仪的经纬网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地理基础的基础,是为今后读图铺好良好的条件。教师必须把好这一质量关。

  面对新的教学对象,新的教学模式,从岸边戏水到水中畅游,然而只有当我们潜在水下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水下的景色和潜伏的危机。教师只有在二次备课中,才能将课堂上的遗憾、缺漏、灵感做个梳理,只有这样,才能改进提高。

  在教学设计中,有些教师认为教案要越详细越好,甚至连学生的每一句话都写在上面。 如果课堂上我们一成不变的让教案牵着自己的鼻子走,那么剧中的主角永远不可能是我们的学生。遇到课堂上临时出现的问题教师要灵活机动去解决。

  课后的反思也许不一定能弥补过去的一堂课的遗憾,但能让你下一次从容自信地走进课堂。

  地图【教学反思】

  1.课堂上学生积极进行思考,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这主要得益于课堂内容结合学生以前所学知识,鼓励学生踊跃参与有关;

  2.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和地理有关的一些方法,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3

  1、讲究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教材倡导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开展探究学习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研究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创新的情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是新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根本上说,学习生物、地理等文化科目,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上册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生活地理”的内容。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学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例如,夏季的白天,站在海滩上的人感觉地面“好烫”而水中的人则感觉“水里还是凉的”,晚上情况相反;冬季感受与夏季相反这些老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因此在学习“海陆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内容时,联系生活实际借助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运用“水陆受热散热的差异”原理解释生活现象与问题,从生活中理解地理知识,学生易于接受“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和生活技能,因此结合教材资源,如“野外迷路怎么办?”“地图定位与估算距离”等,对学生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4

  我于20xx年工作至今,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工作已有10年有余。虽然教学经历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但自己有得有失,感受颇多,期间也在不断地自我总结,以期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以下是自己就近年来七年级地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总结:

  一、重视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七年级地理所学的内容在学业水平考试中所占的分值大约为40%左右。就所学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地球和地图,其中涵盖了地图的要素、经线纬线和经度纬度、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二是初一上册所介绍的世界地理部分,包括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居民和世界的气候;三是初一下册的世界主要的大洲、国家和地区。内容看似不多,但其实初一所学的知识是整个初中地理课程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例如:经纬网和气候类型图的识读、时区的划分和计算、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等。这些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学起来难度较大。所以许多同学在刚开始接触地理的时候就很容易被这些难点所“打倒”,以至于对地理课的学习产生畏惧感,从而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所以如何攻克这些“拦路虎”, 培养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产生兴趣,同时把这些枯燥和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对于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才会把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更加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学好所学知识。回顾我这些年来的做法,我从一开始就格外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教材,从学生身边的'实际例子出发,引导他们对这些实例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例如:初一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列举了很多事例来说明地理和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介绍了教材中的事例后,我还举了很多与我们腾冲当地密切相关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分析:腾冲农村的屋顶是什幺形状的,为什幺会这样?为什幺腾冲人比较喜欢吃饵丝,而不是馒头呢?北方人为什幺却又比较喜欢吃馒头呢……通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仅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同时也能简化难点,使他们能对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理解得更加透彻。

  二、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中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人地关系之间的一门学科。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在影响和改变着地理环境,同时,我们也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由于地理学特殊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学习地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地球,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许多生活知识和技能相对缺乏,对于生活中一些经常用到的技能更是知之甚少。如:对我市的东南西北方向毫无方向感、许多学生出门不会使用地图、在野外不知道如何定向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这些地理技能的培养,这样做不仅帮助他们学到了地理知识,还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实际生活能力。

  三、引导学生勤思、好问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强大的动力,初一的孩子对于世界的认识有太多太多的问号,对于他们那些看似无稽之谈的问题,我们老师不应当打压。相反更多的应该是给予鼓励和肯定。都说计划没有变化快,的确如此,很多时候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经常会问一些奇思怪想的问题让我觉得措手不及,尽管有些问题与我们所讲内容关系不大,甚至不相干。但对于他们的这些好奇心我们老师不应该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无理”、“可笑”或是老师一时无法回答而置之不理,甚至批评他们是在“无理取闹”。相反,此时我们应当顺应学生的心理,发挥他们思维活跃、敢想、敢问的特点,积极引导他们对所提问题加以分析和探究。例如:在初一上册学习世界的人口分布时,我让学生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后,学生不难总结出世界有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西欧和南北美洲东部。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为什幺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很多学生都能从图中看出这些地区大多地处沿海交通便利的地区。此时,有个男生问我:老师为什幺澳大利亚西部同样临近海洋,但那里却人口稀少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因为涉及到高中知识而回避它。相反,我让学生再看地图,问:澳大利亚被哪一条特殊纬线经过?学生答:南回归线。它的中西部地区地表以什幺为主?学生结合世界地形图可得出:沙漠。在此基础上,我给学生讲述:因为澳大利亚中部被南回归线穿过,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终年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所以中西部地区以沙漠为主。尽管中西部靠近海洋,但该地区由于终年高温少雨,因此人口稀少。通过这样的讲述,虽然学生不大理解什幺是副高,但他们至少知道了沿海地区并不一定都是人口稠密区。同时为他们更加全面、正确的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课堂交给学生

  在落实新课标理念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当避免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应该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好的结合起来,这样既发挥了以老师的主导,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现在的学生都是00后,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多,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能力也比我们那个时代要强很多,因此,作为“引路者”的老师们不能小看他们的这些能力,而且还要帮助他们把这些能力进一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难点我们适当讲解即可,更多的问题可以交给他们去自学探究或是分组讨论完成。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学生会的我们尽量不讲,学生不会的我们尽量少讲。相信他们的能力,给予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这样不仅能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还有利于他们对地理问题的思考方式和解答问题能力的养成。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5

  对于初一年纪的学生来说,主要是学习一些比较基础的入门知识。这节课所讲的课题是《板块的运动》。从复习以前的知识做引导,来一起同学们的思考,从而引出今天所要讲的课题。

  这次讲课主要用到的事多媒体,把丰富多彩的地理图片展示给同学们,并展开了小组讨论,在积极的讨论中得出问题的答案。并将本节课重点给学生们做出一个整体的总结。讲完课后的几分钟,又带领学生做了一些练习题,有简单到复杂。最后布置作业。整节课自我感觉还可以,但是还是会有许多不足之处。

  课后,老师们对我的课堂进行了评课。提出来一些需要改正的'问题。我的知道老师李老师指出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没有给学生时间去思考,而是直接给出了答案。年纪组长张芳老师提出,板书有点少,应该把课题写上并且还应该把本节课的重点以板书的形式列出等。其他老师还提出了:一,讲课太细,对与初一的孩子来说讲的太多了。二,老师建议让学生多动手,自己去黑板上画出六大板块的轮廓和大致位置。三,是以我讲为主,应该响应新课堂的概念,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四,课件不应太多,而要很清晰。对于老师们提出的问题,我觉得很有用。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去更正。改掉缺点,发扬优点。在平时上课中就要体现新课堂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从玩中学到东西。

  这次公开课,给我很多帮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作为一名老师,我一定会虚心学习,学习老师们的一些教学方法,在这半年的实习中我会不断成长,为学生的未来而奋斗。我坚信,我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6

  这节课上完之后,一直觉得不是非常的理想,反思了很久,总结出三点:1.准备不够充分2.教材吃的不透。3.课外知识扩充的不够,没有新鲜感和时代感。上课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去准备什么,没想过要表现的特别出色。其实现在未来,每一次充分的.准备对自己来说都是一个锻炼和提高的机会,要好好珍惜才是。内容安排真的很少,很没技术含量。虽然来听课的老师在评课的时候没有说我什么,但是我还是很惭愧。已上三点算是对这堂很不尽人意的课的浅薄反思,希望自己能以史为鉴,尽快提高,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

  在自主学习的部分,学生虽然很认真的看书,但由于是初一新生,对教材的把握不准,耽误的时间长,而且不容易发现重点问题,即使小组合作后有了改观,但还需全班各组共同交流,在以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重点突破的板块,主要是学会从图中认识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通过反复读图、识图,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比较准确,但由于这是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到大屏幕前指图说出时仍容易犯错误,还需要不断巩固。对于拓展延伸板块,内容很好,又一定的难度,而且能够联系刚刚学过的知识,也能够激起学生探讨的激情,但由于前面重点突破的时间稍微多了一点,这部分内容时间上有些仓促,下节课应适当调整。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7

  一、课前准备:两极地区位于地球的南北两端,都是冰雪覆盖的寒冷世界,自然条件特殊,对学生而言遥远而陌生,感觉神秘而好奇。因此,在课前请学生查找相关内容(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资源及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等),为本节课作铺垫。课堂上主要采用读图分析和探究性讨论的教学形式。

  二、教学过程中的片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根据地图判断(根据极点和纬度变化,主要是南北极圈判断)所示图是属于南极地区图还是北极地区图。两级地区的纬度位置、范围、周围海洋和陆地等内容在书上已叙述,学生都能顺利掌握。

  南北极地区判断方向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因为它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还要结合曾经学过的地球和地图知识来认识,可以说这是一个比较综合地体现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内容。

  (1)通过识别经纬线和经纬度得出结论:北冰洋和南极洲是世界上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和大洲(该知识点已在七年级上册中学过,在此欲巩固)。

  (2)结合曾学过的知识及通过地球仪直观演示,标出南北极地区地球自转的方向(南极上空是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北极上空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3)根据南北极上空地球自转方向,明确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为向东,逆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是向西,然后,判断某一点的东西南北。这样,学生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来学习如何判断方向,就容易掌握了。

  (4)了解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两极地区气候寒冷的主要原因(从纬度位置,海拔高度、冰雪对阳光的反射作用等方面分析南极地区气候寒冷的成因)。

  (5)我国在两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的地理位置、相对方位及东西半球的位置等内容的学习,也需要学生通过读图来完成。特别是几个科考站的相对位置,在东西半球的位置等,需要较强的读图能力(极地地区方向的判别和根据经纬度确定东西半球的位置)才能正确判断。

  三、本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从课题研究的目的出发,将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把地球知识和地图知识系统地通过南北极图来加以综合,并结合特殊的南北极地图重新认识经度和纬度,以及如何判断极点地区的地图和地球自转的方向,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在地图上识别地理事物及其方位的能力。

  四、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些地方设计的还不够细致,如在方向的判断上,在地图上还存在一个距离远近的问题,要让学生注意一定要选择距离最近的两点来判断。总的来说,整堂课有些“赶”,学生讨论还是在老师设置的框内,思维得不到发挥和扩展,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还有些差距。读图能力弱的学生在判断极地地区方向上还存一定的困难,还有待提高。

  五、改进的方向:

  (1)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充分利用地球仪、地理教学挂图等教具,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图片和动画演示,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掌握极地的基本知识及读图的技巧。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8

  一、立足农村学生学习局限,拓展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信息来源单一,网络覆盖较差,多数学生缺乏对地理的感性认识,因此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笔者对学生进行了调研,充分了解学生的意愿和需求,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利用实际条件展开教学:

  (1)开学预备周,在多媒体教室放映科教电影《地球家园面临的危机》,这部电影由英国的BBC电视台组织拍摄,多位有关地理学科的科学家对地球现在所面临的种种危机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由于是英文版,笔者与朋友合作翻译校对完成了字幕。放映后,组织学生就自己所感兴趣或者有一定了解的专题写作,藉此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工作做了初步的准备。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极大的调动起来。

  (2)正式教学阶段,我针对教材的单元设置,分为大的'专题,如天气和大气运动、海洋和陆地的运动形式等等,充分利用央视十频道的《探索发现》、《百科探秘》等科教栏目的影视资源,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能力,选取和教材密切相关的片段整合,进行专题教学。

  根据学生反馈和学习检测,笔者发现,平行班学生学习兴趣较高,有效的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地理学科的信息量,另外进行专题教学。

  加强和学生的学科专题意识:

  一则使学生有了直观的知识结构,

  二则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复习,

  这种由分散的知识点组合形成知识结构,通过笔者引导,将内化为学生的学习方法。

  二、改变传统的文字学案,努力构建以视频为主、图片为辅的学案

  自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以来,慢慢陷入一种误区和怪圈,教师的课件越来越华丽,文字内容越来越多,甚至形成教师怕放映不完,学生怕抄不完的恶性循环。更有甚者部分教师图省事,“热衷”在多媒体教室上课,一节课下来,话没有几句,埋头于电脑桌下,学生几乎看不到教师的体态语言,有的时候课件一放,就让学生一抄了事。针对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经笔者探索,形成一些初步对策:

  (1)根据心理学和认识学理论,人对图片和视频接触最为敏感,记忆最为深刻。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这个规律。笔者据此,结合教学内容,努力构建以视频和图片为主要内容的课件,例如《地球的公转》一课,分为:公转的方向、公转的周期、五带的划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四个小栏目,笔者对每一个小栏目采用了一个视频加四张图片的组合制作了本课课件,对于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这个难点,笔者格外准备了包括什么叫直射点、南北回归线和赤道、直射点季节运动的轨迹三个子栏目的视频设计和图片展示,同时附加两个拓展知识面的小知识:地球运动的近日点和远日点、地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与地球公转的关系。文字大幅压缩,除了一个必须的归纳表格,全部字数仅仅三十余字。

  (2)教学中根治课件制作过于花俏,以及以放代讲的“多媒体教学综合症”。根据教学观察,有的教师课件制作水平较高,但是课件穿插了太多的卡通动画,本来卡通动画只需在导学部分应用,能调动课堂气氛即可,却一再使用,使得学生被和教学关联性不强的卡通动画干扰,极大的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据此,笔者制作课件本着朴素明快的原则,对视频和图片是反复推敲,充分保证引用资料与教学的密切度。

  此外,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注重体态语言和教学口语表达,杜绝以放代讲,使学生与笔者能够形成有效的双向互动——人人互动,而不是“人机互动”,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体态语言和教学口语表达将注意力放在学习内容上。

  三、优化习题设置,紧跟中考命题思想,摒弃题海战术

  农村教育有两个“极端现象”:

  其一是教育基础普遍薄弱,

  其二教学力量不均衡导致的教学质量两极分化。

  有鉴于这个客观因素,笔者在进行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划分为三个层次,在习题练习上有不同程度的倾斜。

  (1)将题目仔细分析难易程度,划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题,大胆的跳出习题册的拘泥,重视自主命题和交流命题,根据中考的命题动态进行试题研究,同时利用互联网优势进行交流命题,借鉴吸收其他教师的命题经验和成果,将这些习题应用在教学训练过程中。

  (2)对学生进行习题练习“标准化作业”教育,具体而言,就是根据教学、练习、讲评的各环节的需要,制定出“答题五步骤”,让学生再做练习时,按照五步骤依次完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第一步阅读题干,找出关键词语”可有效防止学生看错题目和漏题现象;

  “第二步阅读题支,作答并说明理由或解答过程”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细节意识和对课本知识点分布的熟稔程度,同时有助于教师分析学生的思路偏差以作为讲评的依据。

  例如在批改中,发现学生在比例尺换算和错别字等方面的问题,在讲评中有的放矢,极大的节约了教学课时,减轻了笔者与学生的负担。

  使节余下来的时间充分地用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地理课外知识的拓展上面。

  四、教学工作不足之处和自我反思

  根据实际的教学检测,笔者发现,从整体看,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普遍认可地理学科。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反馈良好,有明显提高,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由于学习习惯尚未真正建立“标准化流程”,学习效果提高有限,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出现“吃不饱”的现状,笔者在今后教学中将此现状认真分析,探讨,逐步解决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9

  通过一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工作,学生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到了地球和地图知识、陆地和海洋知识、天气与气候知识、居民与聚落知识、发展与合作和人文环境等自然地理知识,并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所以说学习地理是很重要的,学生们都从思想上重视了地理这门学科。

  通过地理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民族素质。地理教学贯彻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就使他们具备所必需的地理基础知识,我们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而不是单纯为了升学,或者只是依据地理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的去确定教学内容。

  通过地理教学树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会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被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这样就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我收集一些地理材料和图片,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工农业生产和社会进步,以及不同的国家所出现的程度不同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通过地理教学启迪了学生的智能,也促进了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时,我注意学生智能的发展,注意地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本地区实际,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打下基础,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到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国际事务及学生生活等方面与地理教学内容有关的事例,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通过地理教学,除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地理知识以外,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了解了我们祖国的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从而更加热爱它。同时也意识到我们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的现状,培养了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树立起为社会主义祖国奉献的志向。

  以上是这一学期来,我在地理教学方面的侧重点及目的,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0

  今天上的是初一级的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整堂课课堂纪律很好,基本没有捣蛋的同学,这节课的最大问题是老师本人。这节课的难度中上,在缺乏教学工具的情况下,更难让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各板块的运动。所以给教师下了难题。

  本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以“沧海桑田”的传说引入本节课,引导学生一起探讨是否存在海陆变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通过图2。10、2。11、2。12,探讨海陆变迁的现象,及海陆变迁的原因。

  接着引出大陆漂移假说,介绍魏格纳的'故事,及通过图2。16、2。17共同探讨大陆漂移的证据,得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理论。

  (对于本知识点的引出,缺乏自然,在学生读图的过程中缺乏很好的引导)

  通过提问“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引出板块运动。板块运动理论分为三个方面:1、六大板块;2、各大板块的运动;3、板块内部稳定,边缘活动活跃。

  总体上,本节课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改进的要点:增加幽默感,提高课堂气氛;语言组织能力有待提升;提高对知识的全面把握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1

  本册教材是世界区域地理内容,从亚洲总论开篇,由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出发,由近及远介绍了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国家和地区。印度这一节内容,简明的选取了人口的过度增长、水旱灾害频繁、粮食产量的巨大变化、工业部门的调整和快速发展,这四个内容集中的反映了当今印度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主要特征。计划分两课时完成,本节课的内容是前两个框题,是人文和自然部分最突出的两个问题:即人口问题和水旱灾害问题。这两个方面问题学科特点突出,理论性强,重点、难点比较集中。本段教材共安排了十幅各种图形,两处活动练习和一个阅读材料,旨在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材料,去探究印度人口增长特点和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在学习了《日本》之后,对印度的主要特征进行探究、分析,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印度最突出的地理特征,还能让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认识到亚洲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这一部分,可以理解为对前一章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印度又是我国的邻国,并且与我国有着太多相似之处。了解它,对了解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出路,及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比较满意。首先是各种风光图片的导入,以及教学中插入印度国人对“牛”和“恒河水”崇拜的风土人情的介绍,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能很快进入角色。其次是活动的开展,从多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活动一通过让学生看图、读图、上台画图,增强了学生的识记和判读地图能力;活动二主要是通过学生获取图表的信息及相关思考题的讨论与交流,从而更直观、更透彻地了解了印度人口的现状和问题。本活动后缀的的拓展部分,“人口的过度增长和负增长会带来哪些影响?”的问题设计,让学生理解众多的人口会带来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压力;人口的负增长会带来劳动力不足等社会问题,同样会给本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口观和发展观:人口的增长要与本国的资源、环境相适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活动三的探究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比较思维方法的灵活运用,让学生充分获取图示的有效信息,通过填表格的形式,来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以填表格形式进行比较,增加了直观性和针对性,从而比较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尽管如此,经过教学之后的学生作业检查和对教学环节的回顾,仍然感觉到还有很多地方值得完善。

  一、反思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的科学性

  本次课从教材内容的安排来看,包括地理位置,人口及人口与资源的关系问题,气候与水旱灾害三个方面。地理位置的确定不仅仅是知道了印度在哪里就行,还要学会“定位”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约需要8-10分钟;人口及人口与资源的关系问题涉及到读图、表两种不同信息载体的步骤和方法的基本技能的培养,有一定难度,大约需要15分钟左右。就这两部分内容应该作为一节课内容来处理。最后的气候与水旱灾害问题是重点和难点,至少需要图示法和比较法两种重要的地理思维方式的应用,对培养学生学科思维和基本技能有着突出的地位和作用,至少要用一节课的时间。因此说,本次课内容偏多,教学时间过紧,教学目标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反思教学难点的突破方式的合理性

  为了更好的突破难点,在这个板块中,采取了分组讨论法,图表比较法,讲练结合法,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然后做归纳总结。在这几种方法的应用中,学生都局限于教师的教学思路,按照教师精心设计的路线和方案一步步去实施,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意识难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图表比较”环节的思考题应该具有开放性。比如:比较印度一月、七月风向图,你认为有哪些异同?让学生充分思考,然后讨论交流探究的成果,最后确定比较的内容和角度,这样既突出了教学过程,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这种过程、方法、情感的交融,落实了知识,培养了技能,丰富了情感,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三、反思作业设计的最优化

  根据教学内容代表的三个方面,我设计了三个简答题,分别代表三个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事实上,学生做作业就是比较呆板地把教师整理的文字搬到作业本上,纯知识再现,能力目标难以实现。简答题型是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的一种检测形式,首先是通过对文字、图表等信息的获取,再通过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来描述或阐释问题。因此说,本次课练习设计的题型单一,检测效果不够理想。应该以单项选择题作为主要形式。一方面,该题型比较灵活,任何知识点都能凭借它合理地调整考查的角度和难易程度,也能够灵活地考查一个或多个相关的知识点,发展学生聚合思维的能力,也因为是各种题型中较简单的考查形式,学生会快捷地找到成就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轻松学习,快乐地理”是我在地理教学中不变的宗旨。通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和总结,我觉得教与学的相长,需要教师思考的方面太多太多,需要老师完善的方面也太多太多,我会在工作中不断地加强业务素质的培养,不断地通过与同行的探讨和交流,积极地去寻求打造高效课堂的途径,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2

  上课了,面对60人的班级,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面对短短的45分钟,面对每一节课的知识,如果把每一节课都处理的很满意,的确也要下很大的功夫。可是,有些同学老师在上边讲,学生却在下边开小差,总是懒得去写一个字。等老师讲完课,下去一转全部空白,顿时没有了招数。每个班级总是有这么一个两个的同学,上课不学习,课下不预习,老师在课上不管怎样安排,就是没有他的事做。好像与他什么都没有关系。有时真感到有些困惑和不解。有时想尽办法鼓动这些学生去多学一点,可是这些学生总是显得懒散,不主动,不积极。老师面对这样、那样的学生在课堂上向这些学生要效率,要成绩,真是很困难。

  有时感到困惑的是,老师在课堂上的行为习惯,总是有些定性原则,一旦形成,在学生的心目之中却很难改变,在任课教师中,学生也有了比较,哪位老师容易接近,哪位老师的成绩就容易走下坡路。所以老师上课,在管理和驾驭学生方面也要一反常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都感到老师对他们是处于关心和爱戴的,让他们都有点成就感,进步感。从中让他们有获得成功时的`喜悦感。把握一节课,关键要把握好每一位同学的学习意识,让每一位学生都按照你的想法去做,都全心心的投入到学习的氛围之中,这样我相信每一位老师的成绩就会直线上升。的确做到这样的确是很难啊!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3

  学生碰到的第一个难点是某个地点经纬度的判读,在教学中从经纬度的划分入手:00经线以西为西经,以东为东经;00纬线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如果给定的图中有00经线和00纬线,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若图中没有出现00经线和00纬线,则要推断00经线和00纬线会出现在这个点的什么方位,那么这个点就位于00经线和00纬线的相反方位,以此得出该点到底位于东经西经还是南纬北纬。

  判读某地所处的东西半球位置是学生遇到的又一个难点,教学中我仍然是从定义着手,让学生明确200W以东至1600E以西为东半球,此范围以外为西半球。不论给定什么地点,先在它的附近划出200W和1600E这两条经线,再观察这个点是否在200W以东至1600E以西的范围内,若在,则该点位于东半球,反之,则位于西半球。

  此外的一个难点是南北极附近经度的判读,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在00经线上选取一点,如果给定的图中极点是南极,则向南极的方向为南,其相反方向为北,再以此点为中心,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即可判读出东经和西经。学生在遇到南北极为中心的图时,往往会出现方向的混乱,原因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对于以极点为中心的整图不适用,但对于除极点外的各点依然适用,只不过此时的“上下”一定要和“北南”相一致,必要时可把作业本或试卷旋转一定的角度。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4

  在前段时间的地理教学中,我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对策,希望它能时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再走同样的弯路,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营造和谐、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求异生自主创新学习的信心,教师要明确学生是不习主体,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式的,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在课堂上,一切顷其自然,教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教师和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块乐之中,如初一地理内容适宜搞一些游戏和课外探索性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教材内容而言,可以以下问题作为切入点,有什么特征 有什么规律 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样的联系等等,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思想,从而形成一种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敢于于创新的学习风气。

  第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敢于对已有教材同现实生活问题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践问题。运用主体教学,给学生一定时间,去探求寻找答案,在寻找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穿插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第三,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该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使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景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的层次性,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步。同时,很多学生在课后仍然对一些基础知识不明确。对策:引导学生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认真构建知识框架,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地图的分析上,学会读图名、图例,了解题目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课后及时辅导和解析,让他们更直接、更具体的接受知识。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5

  “地球与地球仪”是初中地理课程的开头篇章,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认识、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等知识点。其中经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是这部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初中阶段最难学的知识点之一。按教学大纲规定可用2~3课时的教学时间来完成,需要准备的教学用具是地球仪和相关的教学挂图。

  开学这两周来,我一直都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由于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才刚刚接触地理这门课程,我不想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到地理难学,所以尽量放慢教学进度(安排了3课时),但3节课下来,除了第一课时时间略有充裕外,第二、三课时的教学时间都非常紧张。

  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尽量让地理课程贴近生活,把地理课程生活化、趣味化,如教学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时,让学生看了地球的卫星照片时,为了提起课堂气氛我说“请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地球母亲的照片,她美吗?”有学生回答“她是靓妹”,还有学生说“她是一个孕妇”(都不是诚心的回答,蛮有起哄和捣乱课堂的火药味——学生太调皮了,想给老师下马威),我不知哪来的'灵感(太突然了),顺口答道“对,地球确实是一个怀孕的靓妹,她孕育着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唯一有生命星球。她肚子涨得圆圆的,看上去像皮球”(点明了地球的形状),接着我又问:“大家说,如果要给这位靓妹孕妇穿一条裤子的话,要给她找多长的皮带?”学生异口同声说出了地球的赤道周长(可能被我的应变能力折服了吧),一堂本来要乱成一锅粥的课,竟然一气呵成了。

  教学中存在的遗憾也不少,浪费了3节课的口舌,结果还有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好经纬度的划分和表示(N、S、E、W常常分不清),还有东西半球和东西经的划分界线学生也还容易混淆,特别是“0°—20°W”和“160°E-180°”经度范围内的半球位置还有更多的学生没有掌握好。这也一直是我近20年来地理教学生涯的一块心病,有时也在想,教材编写者能不能不把这么繁难的知识点安排在地理课程的开头篇章,但没有这些基础知识为起点,学生又怎样学习地理课程呢?希望有办法的同行们给指点津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