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主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现在的小学生,特别是十岁以上的儿童,已进入人生的“第二断乳期”,他们开始敏感地意识到自己在精神与人格上的独立,想扑腾着理想的翅膀独自飞入高空,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他们也不再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这正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非常有利的时机。作为教师应根据探究性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善于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苏教版第十册第十一课《麋鹿》时,我就运用了这样的方法,并很有感触。
一、问题让学生提
传统教学中课堂上的大多数的问题都是由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出来的。课堂上教师提问时,学生答的内容如果能与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一致,教师就会感到非常满意。殊不知,探究从提出问题起步,而问题是智慧火花。“学问学问”,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探究。这是新课程对我们的要求。《麋鹿》这课虽是记叙文,但知识性很强,语言通俗易懂。加之麋鹿是珍稀动物,动物园中几乎没有它的身影,很多学生连见都没有见过。很容易激发他们好奇心、求知欲,因此我决定一改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发问、自己探究。
1、扣课题发问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在揭示课题时,我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如果你是本文的作者,你想向大家介绍些什么内容?”由于平时我很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很高,提出了许多的问题:“麋鹿是什么样子的?它生长在什么地方,它的生活习性怎样?……”我把这些问题一一揭示出来,其目的有二:一是表示尊重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学生提问的认可;二是作为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的引导。
2、扣关键词句发问。
揭题设问这个环节完成了,我没有就此放手,而是对学生说:“大家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看来你们对麋鹿真感兴趣,想不想自己去了解它、研究它?”学生一听两眼放光,我一看时机成熟了,就引导说:“要弄懂这些问题,主要靠自己仔细读书,现在请你们初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抓住一些关键词句再提出新的问题?” 学生们一听积极性更高了,就非常认真地读了课文,很快又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抓住“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这句问道:“麋鹿是一种动物,怎么会有传奇色彩?”有的学生问道:“麋鹿像牛像马像麋像驴,应该叫四像,为什么叫‘四不像’?”……,我把这些问题也写在了黑板上,以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的意义。
3、扣“留白”发问。
新教材中有不少地方留下了空白,给学生的探究留下了空间,教师应善于发现它们,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麋鹿》教学时,我就注意到这一点,并借以启发学生,“请大家看看课文中有没有没交待清楚的地方,有没有你认为写得不太满意的地方。”学生又读了一遍课文,提出了不少的问题。如:“麋鹿为什么会销声匿迹”、“为什么其他地方的麋鹿都死去了,只有贝福特公爵私人动物园的麋鹿存活了下来”、“为什么将黄海滩涂作为麋鹿自然保护区”……,这些问题,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而且让他们知道读书要边学边思,不要受课本的限制,还应从课文出发,把阅读延伸到课外,去寻找新的信息。当然,这三种发问的切入口不一定每课都适用,应根据不同课文有所取舍。
二、学法让学生自己选
问题提出后,我没有将它作为一种摆设,而是启发学生:“看看这些问题,哪些是可以归为一个大问题的?”以此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分清主次。如何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呢?我采取了这样的方法。
1、探究的内容让学生选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如果违背他们的意愿把探究的内容硬塞给学生,可能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我让学生先围绕主要问题,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内容去阅读,这样全班自然就形成了几个学习小组,由自选的组长组织阅读。
2、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选
问题确定后,如何进行有效地学习、探究呢?我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看看这些问题哪些通过仔细阅读课文就可以解决了,鼓励他们向书本学习;哪些可以通过查找有关资料可解决的,引导他们进行阅读;哪些必须去实地进行调查了解,鼓励他们向实践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自然会遇到新的困难、问题,如:找不到理想的图片,不知如何将调查到的内容有条理地写出来……我不是直接将答案给他们,而是根据不同的问题提一些合理的建议,鼓励他们不怕困难,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帮助他们增强了自信心,又培养他们坚韧的毅力。
3、交流的形式让学生选
这样的教学为学生营造了自由、民主的氛围,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除了在课堂上认真研读课文,还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去翻阅自己家的报刊,有的还在网上查寻……搜集资料之多,面之广,大大出乎我的预料。有一个小组的学生对我国现有麋鹿的数量、种群分布及生存状态作了比较细致的调查。搜集到的资料如何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呢?我没有去干涉,而是鼓励他们自己设计、自己安排,第二课交流时,有的小组在班级办了个图片展,有的小组写了小调查报告,有的小组进行现场介绍……形式生动活泼,效果很好。我用欣喜的目光看着他们,情不自禁想起了陶行知先生的一首小诗:“别看我们年龄小,其实人小心不小。谁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再做居高临下的权威,而要做一个引路人,做学生的好伙伴,与学生共同参与读书,探究的劳动是十分有意义的。
三、效果让学生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欲望。”教学活动评价的意义就在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让学生知道评价的结果,更应让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以及同学取得成功的快乐,从而更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主动放权
2、此次活动由于是分小组进行的,在总结评价时,我没有自己包办代替,而是让学生直接参与评价,成为评价的主人。让他们在小组内谈谈本课学习的收获,尤其是自己参与探究过程的感受。让他们评小组内表现最突出的学生。学生都感到这种探究性阅读与以往的学习相比虽然自己花的时间多一些,但学到的东西更多,印象更深,感到更快乐。
2、适当示弱
我们的古人早就发现“师不必贤于弟子”。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尤其如此。我们的教师应客观地看到这点,放下架子,适当示弱,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不唯师是上、敢于质疑的品质。在本课教学活动结束后,我不仅对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所取得的效果作了充分的肯定,还情不自禁地对同学们说:“《麋鹿》这课的学习,让我重新认识了大家,你们是研究麋鹿的小专家,给老师上了生动的一课,让我也知道了不少关于麋鹿的知识,你们是我的一课之师。”学生听了个个兴奋不已。我想他们一定尝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
3、注意延伸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一篇课文只是一根链条上的一个小点,为了让学生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我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课文,看看哪些内容我们本可以进行探究的;看看后面的课文哪些我们还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这样做目的在于告诉学生,探索亦无止境,今后应用探究的方法学习;不同的课文所选择的学习方法也应有所不同,一个会学习的人应当学会选用最恰当的方法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2
《怀念母亲》是季羡林老人写的一篇怀念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散文诗。因此,文章特别“散”。当然,以前我是一直不爱教这篇文章的。孩子们太小,不容易理解季老的感情。
这次我不得不静心读读这篇文章了,读过了,也爱上了!文章写得多好啊!“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是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房东的孩子只是在外读书,房东太太就对孩子如此思念!而作者呢,6岁就离开了母亲,她该是如何分分秒秒思念着孩子呢?她该是如何度日如年呢?或许,她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与孩子相见!但是,可怜的母亲,终究没见到孩子一面,就匆匆离开了人世!母亲是带着相思离开的,母亲是带着不舍离开的,母亲是带着牵挂离开的,母亲也是带着悔恨离开的'……想到这些,季老怎么不肝肠寸断呢,悲痛欲绝呢?此时我终于理解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这是作者真实的心理,没有夸张,没有矫情,这是一个孩子对过世母亲最真的愧疚和悔恨!
文章中如这样的例子太多!这次,我终于理解了季老的这篇文章!我终于读懂了作者的感情!
那么,我的教学中是不是非要孩子们理解这样的感情呢?我想,以我的经历,我都经过了这么多年才懂,孩子们怎么能懂呢?但是我可以找寻另一个突破口,通过对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让孩子们明白,要珍惜自己的父母,爱戴父母,要热爱祖国,时刻把祖国放在心中!
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我调整了教学感情的着落点。我要让孩子们受到熏陶,爱父母,爱祖国,而不是去理解和季老的怀念之情感到底有多深沉,有多细腻!这样,我不再感觉这篇课文的内容太散,孩子们学习起来过难。
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我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教学环节是不落实的。我带着孩子们跑啊跑啊……当然这样的教学效果无庸质疑——不咋样!
上完课,惭愧不已,我上课的时候急什么呢?应该踏踏实实走好每个教学环节啊!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3
本单元的主题是“共享生命的阳光”。它所展示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与和平’,作为教师的我们很容易理解这个问题,但对于我们的学生却是一个难解开的谜。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教育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愿望:去共享生命中的阳光。
《相片》一课叙述了一位农村妇女给战火中的丈夫寄相片,写信的事,借以表达老百姓对战争的痛恨,对幸福和自由的渴望与追求。其中的青年妇女用自己受苦受难的容颜去激励丈夫勇敢作战,这是一个农村妇女的'切身体验和崇高感情,它给人的感觉真实可信。文章平实朴素,没有空洞的高调,却完美地体现了一位青年妇女的崇高心意和战士的英雄气概。作者借助正反的对立和转化,使人物形象的美好在这里达到了极致。
在深入的研读了教材之后,我把第二课时的训练重点定位为“文中是怎样的一张相片?这张相片的来历是怎样的?那封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青年妇女为什么要在信中夹寄这样一张相片?”为中心话题。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阅读进行批注,然后同桌,小组进行讨论总结,最后全班交流,教师做出引导。在指导学生共同感悟讨论课文的同时,我认为课堂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不足:
1、文章中是用中年妇女简洁的话语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年轻妇女说话时的神态的变化,同“笑着说”,“嘻嘻地笑了”到“郑重地说”,理到“抬高声音说”的变化,如果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去读,就更能体会到中年妇女的崇高形象得以完美的体现。在这一点上,没有把握好。
2、应该抓住青年妇女“高声说”,进行朗读指导,“为什么中年妇女要高声音的说”从而让学生体会青年妇女激励丈夫在前方勇敢杀敌,可以看出中年妇女是多么痛恨战争,对幸福和自由的渴望与追求。我在这段教学中学生朗读不到位,以至于学生感悟不深刻,东一句西一句,说不到正点上,如果让学生再小组读,互读,细读,就会更好了。
虽然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能围绕中心话题组织学生去讨论和学习,但到学生讨论问题的时候,不能很好地组织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朗读。现在都在学“杜郎口”的教学模式,语文课堂的第一课时的教学采取这种模式的确很好,利用学生板演、小组间互相提问的方法确实能把基础知识夯实。但对于第二课时,我认为还是先设定一个中心话题去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讨论交流更好。因为第二课时,除了让各个小组讨论问题,让他们的思想火花碰撞达成共性的答案之外,还要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深入的读文。不管是什么课文,我认为在教学的时候都要把朗读课文作为一个重点去落实。精读课文多读,略读课文可以少读,但绝对不能不读。如果语文课没了朗读,也就不是语文课了。
“语文课”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训练语言文字的课,也就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学生更好的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既要训练学生文字也要训练学生语言,文字是写出来的,语言要让学生来说的(要通过第二课的讨论和朗读来完成的)。现在我们可以利用杜郎口的课型来落实文字的训练,用我们以前第二课时的训练来落实语言的训练。如果把杜郎口的模式和我们的第二课时的课型有机的结合起来,应该是既适用又高效的,这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4
教学本课时,我首先为学生创设情境,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到小组内读议解决问题。能充分转变学生的角色,引导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自始至终注重了学生对文本的诵读和语感的`培养。抓住段落中的重点词语、句子,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积极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读中悟情,使文中事活化、物活现。
其次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中,尊重学生个性,为学生创设了平等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思想得以解放、思维得以活跃、潜能得以发挥,不但学会了思考而且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学习。
最后为了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组织学生在超文本上展开大胆合理想象,促进学生动脑、动手主动参与。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展示了才华,还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塑造了孩子完美的人格。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5
一、 做平等的合作者
课堂中,我不仅身体走下来了,心灵走下来了,全身心地融入到了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真正充当了一个平等的合作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共建了一个快乐、和谐、发展的课堂氛围。
二、做真诚的赏识者
在现代教育中要重视赏识孩子,这是每个教师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在课堂上,教师能不能真正做到赏识每一个孩子,还是有许多问题值得讨论的。课堂上,我通过亲切的微笑、真诚的鼓励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中,激发了孩子的进取心。
孩子们表现得主动积极,课堂上出现了精彩的场面。“老师,我想做小老师,带领大家学习第7、8自然段,可以吗?”在听到车美焕同学的请求的那一刹那间,我的心充盈着无比的喜悦,这不就是我一直渴求的让孩子做真正的课堂主人的'一个漂亮的回答吗?我满心喜悦地答应了。“小车老师”流利地朗读着、从容地交流着自己的读书感悟,自信地接受着同学们的挑战,俨然一个“博学”的“小老师”。纪晓东、曲靖威等同学也不甘示弱,大胆地质疑……是的,把赏识的目光投向孩子,给孩子们一个机会,他们会还给我们一片精彩!
40分钟转瞬即逝,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后,我的心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我总觉得几天来自己一直陷入一场迷雾中。经过几位导师的讲评,我的这份感觉终于变得清晰起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6
课文以“我”的成长为线索,围绕“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通过在娘胎我就“登台唱戏”;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六岁时拜师学艺以及几年后在大师面前认真演戏等一个个有趣而充满童稚的小故事,反映了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的道理,同时,作者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到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练就的勇气和毅力,同时也感受我国戏剧艺术的魅力。
在教学本文时,课前我就让学生收集了新凤霞、吴霜以及关于评剧艺术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准备。教学时我着眼于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艺术给人的神奇魅力。在设计上采用多读,让学生通过充分朗读和画找语句来感知课文。。在每次读时,给于具体的要求,逐渐浓缩,让条理逐渐清晰,中心逐渐明确出来。如在第一遍接触课文时,设计扫读课文,画出课文围绕那句话写得?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即找出表达中心的句子。第二遍快速自由读时,弄清课文写了什么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第三遍读时,要求在弄清课文写了什么事的基础上再精读课文,抓住具体的语句来体会“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精讲艰辛学艺的部分,从中体会作者所练就的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最后总结作者的成功得益于她心中的“舞台”。拓展练习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心中的愿望,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自己准备怎样去奋斗。
通过整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来梅花扑鼻香,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艺术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阳关道,必须付出艰辛和心血的道理。教学效果良好。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7
第一节课因为没有太多时间去准备,所以备课不充分,导致上台来经常忘记下一步该怎么做。停下来看教案,说话一直停顿。把学生也搞冷场了,被我的阿姨骂死。她说我没有看学生,眼光好像在躲闪,很没自信的样子,我也跟她说实话,对教案真的是不熟悉。我阿姨又说教案不熟悉没关系,上了讲台就是要有一份自信,相信自己可以讲得起来,相信自己能够做得到。你这样经常头低下来看教案好像很紧张的样子给人印象更不好。怪不得有学生下课后来问你老师你是不是很紧张。另外老师的表情很重要,要多笑,学生看见你笑心情也会好点,除了这些以外我也犯了不少错误,比如说刚开始不要默读好,但我却让学生去默读了。稀奇要解释下,我没有解释。我让学生说从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说得不是标准的,我就很牵强得硬要把标准答案说出来,学生还没真正体会到我就说了。应该在学生体会的基础上说出。即使学生一时没有体会也没关系,放到后面再让学生说,让学生对文本了解透彻了再去理解就水到渠成了。我的预设与生成之间还是有差距,说明我备课不够仔细。我问学生哪个是闰土,为什么,阿姨说叫我别问无谓的问题,其实这个我预设是这样的:闰土说得多么津津有味啊,所以这个是闰土,没想到孩子都从外貌上去辨别了。还有这几个事情是一起说出了闰土的品质,不是一个对应一个的。像见多识广要放在无穷无尽的后面,因为是那么多事情一起说明见多识广的。而我却误导孩子好像是一个对应一个。最后推荐叫他们去看故乡,我说是今天的作业其实不好就说相信你们可以领悟到很多。
这次面对六年级的孩子我真的有点紧张,孩子一年的成长实在太快,5年级和6年级差别很大。6年级的孩子有些个子都已经比我高了,而且懂得也很多,什么都知道了,你老师的一举一动都看在她们眼里,说白了也就是想看看你新老师有多少分量在里面。阿姨也是这么跟我说的。你教过6年级其它年级就不会那么怕了。的确是,教过来才知道现在的孩子难教,一个老师如果不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真的要被比下去了,要快快加把劲提升自己!。不过阿姨说叫我去让学生直接去找动作来体会我觉得可能不大妥当,感觉好像是以前小学老师的做法,现在已经不提倡了,不过先这样去别班试试,不好的'话再来修改。
这节课我忘了带教案,但教案不带反而放得开了,只管自己讲,不跟教案对牢也没关系,所以这节课这个教态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老师说我进步很大。不过这节课最明显的缺点就是与新课程标准背道而驰了,虽然思路比较清晰,过程中也没什么大问题,可是却缺失了语文味。上节课阿姨跟我说叫我先找动作的词语,再让学生去体会。这样其实是错误的。因为这样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规范。应该是先学了读了再上升到理论,让学生在想象过程中自己去体会,而不是一开始就抓动词,这样感觉很生硬,是老一套的教法,已经被时代所淘汰了。而且中心句也不是让学生开头就找出来,而是在学习的时候反复得再现,让学生自然得去体会中心句的作用。我觉得也的确如此。不然显得太牵强,学生都没怎么体会你就把中心句给拉出来了。第二个表演有点太造作,只要读了讲讲过程就可以了,没必要真的演,不过这个还有待商戳,因为我觉得孩子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很喜欢这样形式的表演。不过感觉这个老师水平很高,她跟我说我刚开始备课就要备得很详细,一字一句都要研究透彻,这样学生的反映你才能反馈得来。如果讲得偏差了你就要把她们引回来,所以教师的过渡语言很重要。语文课堂应该怎么教?就是要让学生在读书中自然得去领会,我们教师只起着点拨和指导的作用,而不是把条条框框给学生,让他们照着去做,照着去领悟。不过老师也跟我说像你刚开始教如果用老的一套的方法可能会对课堂有把握,而用新的方法来教就感觉课堂会很灵活,预设和生成差距很大,你会掌控不了。不过这个和备课很有关系。这次课上了以后我一定要认真备课,现在我上课不求多但求精,争取尽最大努力去研究一堂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8
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需要通过激励机制来实现,成功的肯定评价会给学生以愉快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运用激励性的评价,在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时,语言应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不可过于单调。需要通过肯定性和描述性的评语向学生揭示他们观点的独特性和合理性的所在,并引导学生体会个性化理解和表达所带来的积极效果。
如“你也学会了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情感,真好。”“你读得真美,我感到小雨点像美妙的音符一样在亲吻我的.脸颊。”真诚的评价就能真正激励学生,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使学生也发出了这样的评价“他在读‘悄悄地’一词时,读得又轻又慢,让我感觉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9
《灯光》是一篇回忆往事的课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文章叙述的故事离现在甚远,学生对于战争年代的苦难岁月知之甚少,因此,在教学时能否找到突破口为学生理解课文作铺垫是取得本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本课教学抓住两条线,即“多好啊”和“灯光”,展开教学。
首先,抓住“灯光”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课文哪几处写到了灯光,以此引起学生的思考,打开学生的思路。围绕写到灯光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发现,老师做顺势引导,帮助学生逐层理解,渐渐深入,一边读,一边理解。学生初步感受到郝副营长关心下一代和不怕牺牲的`品质。
其次,抓重点句子认识英雄形象。紧紧抓住课文中三次出现的“多好啊”这一线索。让学生再读课文,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分别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把相关语句画出来,深入思考,他们在说话时,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多好仅仅是指在灯光下看书吗?让学生从中体会思考,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与同学交流。
最后,对学生进行热爱革命先辈的思想教育。学到这里,我突然把学生的思绪从战争年代拉回现实,“假如你就站在郝副营长的墓前,你会说些什么?”让学生说说,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对学生进行热爱革命先辈的教育。此时,我顺势让学生思考,学生感受到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靠千千万万像郝副营长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最后,我以我们要牢记这些革命先烈,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长大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报效祖国结束本堂课。
担心学生理解的不够深,讲解占用了过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学、讨论、自主探究的机会就太少了。在往后的略读课文中,我会放手给学生自学、自悟的机会,让他们尽快学会学习方法。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0
这位教师上这一课最独到的地方是教师自己被文中的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感动了,被文中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感染了,用自己的情,文中的情激发了学生的情,使课堂始终被一种浓浓的情感包围着,这份情感随着读书的深入,对话的深入弥漫开来,散发到教室里每一个角落,渗进教室里每个人的心田。
1、用人类的情感去感受狐狸一家的亲情
教师很快让学生理清故事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读书,看老狐狸为营救小狐狸做了哪些努力,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文章以生动细腻,充满感情的笔触娓娓道来,很多地方读来让人感动至深。学生纷纷找到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谈自己的感受,比如,冒着生命危险给营救小狐狸;为陪伴小狐狸,蜗居在地板下等等,教师总是充满激情地提升:这种陪伴,这种照顾难道和我们呢人类不是一样吗?这句话的反复出现,一次,两次,三次,频繁地冲击着孩子们的耳膜,也在孩子们的心田激起涟漪,是啊,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也有这样感人至深的亲情,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之情不也悄悄地植根在孩子的心田吗?
2、用人类的语言去表达狐狸一家的心声
孩子们沉浸在狐狸一家的亲情中,老师放上一段略带伤感的音乐,用包含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心中涌动的情感:自己读一读你感动的句子,句子里包含狐狸的多少心声啊,老狐狸不能言,小狐狸也不能言,但我们能言,替它们说一句心中的话。前面情感铺垫,音乐的渲染,教师语言的感染,让孩子们深深沉醉其中,孩子们的`情感被点燃了,激发了,教室里出现了动人的场面:空灵的音乐流淌着,孩子们动情地朗读着,真诚地述说着,时间在这一刻仿佛静止不动了,一种美妙的情感在教室里传递着。听听孩子们替狐狸表达的心声: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会保护你的;我的儿子,无论有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不会放弃的;相信我们,一定会把你救出来的……孩子们真正走进课文了,融进课文了,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一个。
课上到这里,无须多说,孩子们已经被感动了。文章要传递给孩子们的感受狐狸一家的亲情,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谐相处的主旨已经不知不觉印在孩子们心里了。
但是,教师不满足,用了相当的时间进行了一番近乎说教的总结上升,一下子冲淡了学生自身的体验。如果到这里,教师没有过多的说教的东西,而是留给孩子更多的回味,让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体验中丰富加深这种体验,或者给孩子提供“斑羚飞渡”之类同样震撼人心的文字让孩子自己去读,留给孩子的思考的空间会更多一些。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1
有了老妇人的钱,乔依和他的妻子就能摆脱贫穷,过上幸福的生活了吗?我在教学时进行了适时地引导:是不是这些钱就能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的.生活好起来的是仅仅是这些钱吗?还是……通过老师的启发和引导,通过再次地用心体会,有的学生就悟出了这些钱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活,但是,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有这样的心态,生活肯定会好起来的。也有的学生联想到了其他人,如果每个人都付出自己的关爱,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此时,老师再点题:乔依帮助了老妇人,老妇人帮助了女店主,乔依帮助了别人,其实就是帮助了自己。只要你付出了关爱,也必定会得到别人的关爱。每个人的爱都在传递,在延续,这就是一根爱的链条,这就是一条——爱之链。这样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2
《最后的姿势》讲的是谭千秋老师在汶川地震中牺牲自己拼死保护学生的事情,事情本身确实很感人,但是我并没有事什么把握在课堂上打动学生,因为我不擅长煽情。后来看了一遍配套光盘里的课件,看到我自己想淌眼泪,当即决定,就用这个上。
课件开头是惯例的.字词教学,稀松平常。后来是通过细节,感受谭老师身上的精神品质,这个学生也能逐条分析出来。再后来,课件配乐呈现了一首诗,一首赞美谭老师的诗歌。关键是那首音乐,配上了文字,让人忍不住哽咽。我读了两句,发现自己要哽咽了,于是让学生齐读。当时,感觉班级的氛围有些凝重,但并不是特别不一样。直到今早日记收来,我才知道学生的感悟不一样,很多学生(女生)都表示课堂上非常感动,有两个甚至流泪了。能引起学生的共情,说明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成功的。我的教学设计里,缺乏这种设计。因为我自己也觉得在课堂上情绪失控非常不好处理。当初在杂志上看到《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的案例,就说有老师把课堂布臵成灵堂一样,学生老师在课堂上飙泪。我立马否决,因为我处理不了。现在,是因为有现成的东西,我自己被感动了,想不到我的学生也被感动了。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3
六年级阅读训练点是: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内容,把握景物的特点,体会思想感情。《仙人掌》一课是一篇状物文章,通过对仙人掌的具体说明与描绘,赞美了她的顽强的生命力。本文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六年级学生的特点,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我的教学思路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方法,通过默读,批画,批注,理解文章内容,然后全班交流 ,师进行恰当的引导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进行导入时,我问学生 :“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花?为什么?”学生有的说喜欢百合、学生有的说喜欢莲花、……原因是这些花很漂亮 。这时我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花仙人掌,并问她长得漂亮吗?我接着说现代作家秦牧他就喜欢浑身是刺的仙人掌,这是为什么?这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很想往下学。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后,我又引导学生找出重点句。当学生找出重点句,让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找出作者又是从哪几方面介绍仙人掌的'生命力顽强、奇特的。(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 学生能比较准确的归纳出仙人掌的四方面特点: 坚韧的性格、自我保护能力强、再生力强、花朵美丽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而要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产生自己独特的体验,最好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默读。在此,老师给了学生较长的默读、批画时间,充分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而产生不同的理解与感受。
三、重视学生朗读:
于永正老师的一篇文章《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 在哪里》。文中指出,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的境界。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要读,第二要读,第三还是读。”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因此,在学习《仙人掌》这么一篇饱含作者赞美之情的散文时,我把读作为一个重点训练项目,在读中展现教师的引导,在读中体现学生的理解与感悟。
例如课文第一句“仙人掌,嘿,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奇特的植物。”先让学生带着理解读,接着出示第二句“仙人掌,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奇特的植物。”让学生对比读第二句,问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能感受到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了一个“嘿”字,更能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师这时告诉学生“嘿”在生字表中的读音为]一声,在此处因为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的不同,声调可以有所差别。通过朗读,使学生悟到更能表达赞美之情。
例如朗读重点句:对于活环境,似乎它从来就不讲究,任你什么硗瘠的泥土,它一扎下了根,似乎就在快乐地叫喊道:“这地方好得很,你就瞧我在这里繁荣生长吧!
先让学生在谈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出自己的感受 ,然后师引导朗读,首先出示课件(一株仙人掌在硗瘠的 泥土上生长,绽放着艳丽的花朵) 如果它有语言,会向人们说些什么?请同学们想像一下。 学生谈自己的想像,对仙人掌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表现出的顽强生命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出示朗读重点句,学生自己练习朗读,指名读,然后引导学生读出快乐地叫喊,最后师生对读 ,在读中学生对仙人掌顽强的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四、注重渗透写作方法:
本文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赞美之情,语言优美生动,表达形式丰富。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后,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看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拟人,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语言形象生动,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这是老师告诉学生你在写作中运用这些表达方法,会使你的文章生动起来。最后让学生在读原文《在仙人掌丛生的地方》的基础上总结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注重比较阅读的教学思想
由于六年级知识综合性比较强,我注重向学生渗透比较阅读思想。如:这篇文章与以往学过的状物的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学生回忆学过的状物文章《我爱故乡的杨梅》描写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是外在的描写,而本文是对仙人掌内在的描写。在比较中使学生明白状物文章也可以有另一种写法,同时也积累了学过的知识。
六、注重语言训练
在学完课文后,出示“仙人掌,嘿,这真是( )的植物!”从课文中选择一些词语、句子填在括号里来赞美仙人掌。鼓励学生积累语言的同时,表达出对仙人掌的赞美之情,在积累、运用中升华学生的情感。
不足之处:
在本课中重视了朗读训练,但齐读较多,这对了解学生是否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了一定的困难,朗读效果没有达到最佳效果。
在本课中能抓住重点理解课文,但文章的细节内在联系没有处理,如:仙人掌为什么能抗旱,这与仙人掌的针状叶不易蒸发水分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文章为什么要写仙人掌的外形的原因所在。
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学生说的还不够多,教师引导的还不够巧妙,还应多读书,提高自身素养。
本文主要是赞美仙人掌顽强的生命力,在反复研读文本和教参后,根据重点句 “仙人掌,嘿,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奇特的植物!”总结出仙人掌的特点生命力顽强,并从坚韧的性格、自我保护能力强、再生力强、花朵美丽 四方面具体介绍。课后老师们提出质疑,花朵鲜艳不能反映生命力顽强这个特点,因此我认为还是应该把奇特这一特点总结进去。
总之,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多读多练。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4
《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课文资料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无论是乐曲、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人格美
课文塑造了贝多芬、穷兄妹俩两种人物形象。教学时,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灵美,能使学生受到人格力量的熏陶。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时,我着重向学生介绍他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
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从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奏乐曲这一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民作曲弹琴的精神。穷兄妹俩作为劳苦大众的代表,他们生活很困苦,但十分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态度。透过指导学生充分朗读兄妹俩的对话,能深切体会到穷兄妹俩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的善良品性。
二、从生动的语句中感受文章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忙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
例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透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变幻。此时,学生虽然没有亲耳聆听《月光曲》,也能透过充溢着优美意境的`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
三、从优美的乐曲中品味艺术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课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这些都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
教学中,在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了课文的意境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配乐诵读,从而切身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
不足之处:
本篇课文景美情深,朗读时就应是徐缓、抒情的基调,只有个别地方,如描述风起浪涌的语句,语调是激昂的。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层次表现出来。比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急切情绪,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贝多芬说明来意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等,都就应读出其中蕴含的感情。课堂上,由于急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个别地方朗读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善提高,以到达理想效果。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5
从体裁上来看,这是一篇带有科普性质的说明性短文。文本的主角是麋鹿。为了更好地把这种奇特的动物介绍给大家,作者煞费苦心通过巧妙的编排把原本枯燥的科学性的小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画面语言传递给了我们。就像一幕略带神秘色彩的科幻电影,连续不断地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电影的开始,首先为我们呈现的是一幅十分神秘的背景画卷:“天色微明”“晨雾如轻纱般漂浮在黄海滩涂上”。接着剪影闪现:一群麋鹿“悄无声息”地向水塘边走去。画外音:人的脚步声。结果:“警觉”的麋鹿“迅即”“蹦跳着”“遁入”草丛……寥寥几笔,麋鹿的一些基本特点跃然纸上:群居,胆小,机敏。这一段虽然不长,但是给人留下十分鲜明的印象,在说明中加入适当的`描写,就有这样的效果。
在说明麋鹿的外形奇特时,作者不仅写出了麋鹿的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而且和《封神榜》中的姜子牙的“四不像”进行了比较,十分有趣。第三自然段还有麋鹿外形的具体描写。这里仍用了比较的方法,麋鹿虽然是鹿的一种,角似鹿,但是也有不同,那就是站立的时候麋鹿的角尖都指向后方,而其它鹿的角尖都指向前方。多说一句,按照达尔文进化理论来看,这或许也是麋鹿几乎灭绝的一个原因吧。角对于大多食草型的动物来说,是保护自己最重要的武器。但是,角尖朝后,如何更好的攻击别人,保护自己呢?难怪要濒临灭绝了。这是题外话。至于真正的灭绝原因,我想后面有说明,从麋鹿自身来讲,那就是生殖能力很低,和熊猫一样。
外形特征可用对比的手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它的生活习性呢,则与它的外形特点密不可分,长尾巴、宽蹄子都是为了适应沼泽的生存环境。尾巴长,便于驱赶沼泽中大量的蚊蝇;蹄子宽,这样在沼泽中行动更敏捷。
麋鹿的经历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依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介绍:一、从3000年前就有,到1900年后在国内绝迹,其间几度兴亡,这里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的原因,但是文章中强调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二、流浪到各国,成为全世界的财富。麋鹿能有今天的辉煌,我觉得是否也要感谢当时的“盗鹿者”呢?如果没有他们,麋鹿是否就真的绝迹了呢?当我们在谴责“掠夺者”的时候,是否想到过,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他们也是一个“保护者”,当然前提不是为了自己去谋私利;三、回归故土。想当年国破家亡,身似浮萍,现如今国富民强,幸福回归。麋鹿的命运与国家的兴亡紧密相连。
另外,作为科普性的说明文章,文章中的语言科学性也很强。文中出现的数字,都经得起考验。关于麋鹿的生活习性也不是无中生有,而是让人信服。经历虽然充满传奇色彩,但并不是人们的恣意揣测,而是有据可查。遣词造句也能够注意到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这也是此文语言运用的一个特点。例如:“放养”和“饲养”,“陆续”和“相继”等。虽然看着相似,但是颇有不同。仔细咀嚼,“意”味顿生。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13
语文上册《观潮》教学反思03-29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3-25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1-25
六年级语文上册山雨教学反思11-13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2-28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的教学反思01-30
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教学反思02-11
(集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19
荐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