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1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为同类项、以及如何合并同类项。这节课的内容不是太复杂,但其中有些比较容易出错的地方比较多,尤其在合并同类项这一部分,所以我准备了大量大量的练习,但多没有时间做。虽然课前我做了精心准备,但效果很一般,出乎我的意料。现将这节课的不足总结如下:
1、备课不充分。不论是备教材还是备学生都准备不足,把学生的`能力估计过高,所以当学生回答得与自己设想的不一样时,显得手忙脚乱。应变能力比较差。
2、不利于面向全体。由于学生学习中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在自学时总有一部分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而另一部分学生还在思考,而教师又不可能等到全班学生都想好以后再作交流。结果是中下学生还没想好,就开始讨论,他们只能停下来,听别人说。于是就形成了优等生唱主角,中等生唱配角,学困生当群众演员的局面。一节课下来,学困生没有一个问题能解决掉,当然是学习困难越来越多,成了名符其实的学困生。
3、时间把握不够。本节课整体呈现前松后紧,在前段时间因小问题消耗不少时间,以致后面的重点讲解不祥,课堂练习及小结没完成。学生对同类项概念认识上不能完全掌握。
4、作业仍然有不少错,须加强练习。
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了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学习的,但是在解题过程中,书写理由太费劲,移项的出现使得解一元一次方程有了更简洁的表示方法和解法,但是移项实际上就是等式的性质(在等式的两边同加伙同减同一个代数式,所的结果仍然是等式)的另一种说法,因而移项概念的得出与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在前置自学中设计了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几个题目,并让学生课间做到黑板上,为学生自主探究移项概念做好了铺垫工作;因为这节课的.重点是移项法则的应用,因而我又设计了几个巩固移项概念的题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对移项的概念和法则加深理解和应用;然后自学课本例题,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算理,并加以巩固应用,让学生体会出解题步骤的简洁性并通过达标测试中的应用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一元一次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我在设计问题时,本想在导入新课时设计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最后在学习完解一元一次方程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考虑到时间问题没有设计,因而对于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做得还不够好。
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3
在学生学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的五步变形方法以后,这节课重点探讨解下列方程的技巧方法,
如在解方程30%x+70%(200-x)=200×70%中,在去分母时,方程两边都乘以100,化去%得:
30x+70(200-x)=200×70,有部分学生就提出疑问,为什么在200那里不乘以100?在(200-x)的里面又不乘以100呢?为了能让学生明白,我想是否要将原方程变形为,然后再各项乘以100,写成,最后化去分母。
又在解方程中,怎样去分母呢?最小公倍数是什么呢?学生是有疑惑的,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
①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②想办法将分母变为1,即把左右两边分子、分母都乘以15,原方程变形为3(10x-3)-5(4x-10)=15
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五步变形灵活应用,除此之外,据不同题型,运用一些技巧方法,就能快捷地求出其解
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4
本节课由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得到方程,这个方程的特点就是有些系数是分数,这时学生纷纷用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的变形方法来解,但在合并同类项时几个分数的求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错,再看方程怎样解呢?学生困惑了,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此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变形方法来解它求知的欲望出来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 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时,我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1、部分学生不会找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点要适当指导。
2、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3、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10后,得到5×3x+1-10×2=3x-2-2×2x+3其中3x+1,2x+3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本节课习题设计的不够充分,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训练强度达不到,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
1、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如把方程中的前两项分子、分母同乘以10,或前两项分母同乘以 ,则两项的分母分别成为2和5,即原方程变形为整数。
2、想办法将分母变为1。等式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0。
3、学生有疑惑的是先去括号呢,还是先去分母,怎样计算会简便些呢?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以上活动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对讨论的环节每个学生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准备一部分提高能力的题,达到检测和拓展数学思维的目的。
另外,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5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是在第二章整式的加减和小学学过的方程的基础上而展开的,第一节内容从算式到方程,重在让学生体验用方程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基本概念,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会列出简单问题的方程。《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通过具体实例归纳出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让学生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中,初步建立数学模型思想,训练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能结合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导学案引领学生通过自学教材、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内容。首先设计了猜年龄游戏,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引出方程的概念,再利用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列出小学学过的方程。接下来自学方程、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方程的解、检验方程的解等概念和方法。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完成。对于个别问题可通过合作讨论处理。变式训练环节则针对自学题目强化练习。教师再补充强调,让学生体会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渗透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思想。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激发学生的热情。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1)引入情境没有充分利用。猜年龄游戏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仅仅作为引出式子,使用的不够,可以深化成用未知数来解决实际问题,并教会学生去应用,效果会更好。相信学生一定希望自己学会猜年龄的方法,和其中的数学道理。
(2)对列方程的方法指导还不够。考虑到本节只是引出方程,没有将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作为重点进行训练,使得部分基础稍差的学生没有很好接受。
(3)问题设置的梯度根据学生的情况需要调整,第一个小题目有点偏难,在问题设置中,应该从前一章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入手,复习引导,可能会更好一些。直接从列简单的方程着手,有些学生没能很快找出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4)语言不够精炼、环节之间过渡不够自然、板书不够精炼等问题,今后教学中一定注意改正提高。
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6
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想当然)。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在评课中,尽管其他老师没有多提意见,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1.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没有添加括号
例1解方程: .
分析:分数线实际上包含括号的意思,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应该添上括号。
2.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
例2解方程:.
分析: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特别是不含有分数的项。
3.去括号导致错误
4.运用乘法分配律时,漏乘括号里的项。
例3解方程:.
分析:去括号时没有把括号外的数分配到括号中的每一项。
5.括号前面是“-”号时,去括号要使括号里的每一项变号。
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7
这节课主要讲了一道实际应用题,是关于足球比赛的。这道题都是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提供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材料作背景,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并且本节课采用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在轻松熟悉的环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自我感觉设计比较合理,题目适当,时间恰当,并注重知识的前后衔接,照顾更多的中差生。
不足之处:
过高估计学生,导致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很多小问题,今后应加强细节的.设计和全面考虑。学生的讨论与合作学习还需加强,讨论问题还不够深入,多数时间还是以个别回答为主,虽然许多个别回答非常精彩,但仍需注意讨论形式的变化,让学生从合作学习中有所提高。另外,还需加强的是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多数问题的发现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如果能达到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全班解决,那效果更佳。
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8
一元一次方程是学习其他方程的基础,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复习阶段,这一章的内容也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谈一下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在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也强调了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但在去括号时学生往往只注重强调符号而忽略了去括号时要应用分配律都要乘以括号里的每一项,如解方程3(2x-4)-7(x-6)=12有各别学生错做成6x-4-7x+6=12。
一元一次方程与有理数加减或整式加减类比较少,很多学生在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时经常去分母或在解方程时了出现“原式=”这样的错误。
如:当分母中含有小数时应先整理方程然后再去分母解方程,如:学生在整理时经常把-1也扩大倍数这一点与去分母混淆,应向学生指明,整理方程这一步是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公式的分子与分母扩大相同的倍数结果不变,而去分母是利用等式的性质。
以上是对复习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的教学反思,在日后的工作要经常反思、多做反思、及时找出问题,克服在工作中的错误和不足。
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9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七上3.2.2章节的《解一元一次方程》,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来解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程的特点是含x的项全部在左边,常数项全部在右边。今天要学习的方程类型是两边都有x和常数项,通过移项的方法化归到合并同类项的方程类型。教学重点是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难点是移项法则的探究。
我是从复习旧知识开始,合并同类项一节解方程都是之前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作铺垫,再引出课本上的“分书”问题,应用题本身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有点难度,讲解其中的数量关系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我避重就轻地给了学生分析提示,通过填空的形式,找出数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
列出方程后,发现方程两边都有x和常数项,这个方程怎么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怎样解此类方程。方程出示后,通过学生观察,怎样把它变为我们之前的方程,也就是含x的项全部要在左边,常数项在右边。学生回答右边的4x要去掉,根据等式性质1,两边要同时减去4x才成立。左边常数项20用同样的方法去掉,通过方框图一步步演示方程的变化,最后成为3x-4x=-25-20,变为之前学过的方程类型。
通过原方程、新方程的比较(其中移项的数用不同颜色表示出来),发现变形后相当于把4x从右边移到左边变为-4x,20从左边移到右边变为-20,进而揭示什么是移项,在移项中强调要变号,没有移动的项是不要变号的,再让学生思考移项的作用:把它变为我们学过的合并同类项的方程。
学习了原理之后,把例题做完,板示解题步骤,特别是每一步的依据,进而给学生总结出移项解方程的三步: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练习反馈环节,让学生自己练习一道解方程,明确各步骤,下面分别是移项正误判断、解方程、应用题,分层次让学生掌握移项法则以及解方程,最后再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学生已经知道了移项变号的知识,那么怎样在认识的基础上再来讲授该知识,我有点困惑,还是接学生的话,通过学生来挖掘“移项”的原理。
2、语言不够简练,教师分析得多,学生的参与讨论性不高,发表看法机会少,限制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的锻炼。
3、课堂学生练习环节有问题,其中男生板演了一道题,以为简单就过了,实际在后面发现错了,导致教学进入到应用题部分,再回过头来纠错,这是课堂教学中的大忌。点评作业时,应该让学生多说是怎么做的,说出各步骤,使得学生真正掌握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在教学媒体允许的情况下,应该使用实物投影对学生作业进行点评,可以清晰地展示作业中的典型错误,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移项”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移项,学生此前已经学习了等式性质和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
这一次的备课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在认真看完教参之后,花了一天的时间重新思考:这一课要讲的是什么内容?要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有了一个大致的框架之后,才开始动笔写教案,把教学目标定位《七年级数学上册《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2篇)》/p><
为:会运用移项把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理解移项的依据;能尝试利用“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式子相等”来建立适当的方程。
课后,有这样几点感想:
1、对课中的问题(应用题)讲解比较粗浅,学生并没有达到理解、掌握相应的方法的程度。
2、对移项的讲解不够深入,应该用不同的颜色来突出某一项移动前后的变化,而且,以后可以尝试用以下的方法帮助学生分辨是否进行了移项,是否需要变号,即,以等号(=)为界线,移项则相当于“越界”,凡是“越界”的都需要变号,没有“越界”的则不需要变号。
3x+20=4x-25
3x-4x=-25-20
界线
我觉得应该能找到一种效果更好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移项。
3、课上展示学生作业的机会太少了。这一点,毫无疑问是我课前准备不周到,原来是想请学生写在黑板上的,上课时才发现,黑板根本不够用。在以后的课前准备中,要把展示学生作业作为重要的一个内容来加以考虑。
4、关于板书,课前一直在想,板书是突出解方程的过程还是突出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过程,最终在上课的时候选择了前者,理由是,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过程不应该作为本节课教学的中点来加以强调,在之前的教学中已经强调过了。但是后来还是觉得有些不妥,毕竟,在学生的作业过程中,完整的解题过程是相当重要的,而对于聋生来说,不断的重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记住这些细节。
5、在后来的交流中,发现自己准备的练习没有形成层层递进的梯度,没有为学生设计一些有关移项的专项练习,这在以后的备课中要引起重视,即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计一些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专项练习。使课堂练习更有层次感,能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
6、还有一点也是在课前比较纠结的,即课中小结与末尾的小结的关系,舍不下课中的小结,这对接下来的练习是有一定的帮助的,但是如果过分强调课中小结,会有一种本末倒置的感觉。最后选择了需求,放弃了感觉,同时也忽视了必要的修饰,其实,课中小结确实是必要的,但是可以简单一些,而末尾小结的色彩可以重一些,也算是给这堂课画上一个句号吧,这一点在备课的时候没有仔细斟酌,颇为遗憾。
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10
方程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工具,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代数学的核心之一!这一章主要讲了三大内容,
1: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等式的基本性质。
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下面我想就这三个方面的教学的得与失进行反思和总结。
一: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教学上,对“元”和“次”的解释,对整式的理解,大多都是我讲了,学生的自我建构不深,造成理解不透。在判别的环节上,自我感觉问题设置太粗糙,学生不能理解透彻。以致在后来的《数学天地》的报纸中还要进行进一步的补充说明。等式的基本性质我也讲得比较粗糙,但学生有小学的基础,掌握情况还比较好
二:解方程学生在5年级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学生已有的解方程的经验是以算式的方式即找出被减数,减数,差。加数,另一个加数,和,被除数,除数,商等哪一个未知进而利用公式来进行解答的。而现在我们是要深入学习方程,并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方程作铺垫。所以,我们是在学好等式的基本性质之后,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化简,系数化为1来解方程,学生能从理论上理解解方程的原理。在讲解解法时,我们采用一步一个脚印的方法让学生牢牢掌握好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在考试中也表明了学生这一知识点学得比较好。
三: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学习的一个难点。
七年级的学生分析问题、寻找数量关系的能力较差,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这几节课中,我始终把分析题意、寻找数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却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一要领,会经常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如,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找得不清;列方程忽视了解设的步骤等。在教学中我始终把分析题意、寻找数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仔细审题,认真阅读例题的内容提要,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在课堂练习的安排上适当让学生通过模仿例题的思想方法,加深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通过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学生能够比较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解应用题的方法,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上好每一堂课。
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11
本周进行了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球赛积分问题,尽管在课前与学生体会了一下赛事得分问题,但是在上课时学生仍感到茫然,农村孩子几乎与各类体育项目绝缘了,没有什么机会去接触篮球足球,各种规则仅仅就是从电视上了解,知道得不多,我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时,学生半天理不出头绪,头脑里难以呈现比赛场面,就更别提常用规则了,没办法,我只好先给学生描述了一下,简单介绍规则后,再引导学生结合本题进行了分析,正确建立数学模型,学生之间的探究讨论就没有充分进行。
课后,我反思我的教学,在教学时学生没有体验无法感知问题,作为教师一定要发扬民主,真正做好教学的组织与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质疑,并尽可能的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比如本节课如果先与体育课联系进行提前渗透,就会节省很多的介绍规则时间,讨论会更充分,效率会更高,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
我们现在正在进行数学课堂生生互动教学策略的.研究,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这对教师也是一个挑战,如何为学生的互动创造条件,是我们在备课时要提前设想的。
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12
通过上节课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这四个步骤解一元一次方程,接下来这一节课,我们要重点讨论是:
(1)解方程中的“去分母”。
(2)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这样我们就掌握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的五步变形方法。
由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得到方程,这个方程的特点就是有些系数是分数,这时学生纷纷用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的`变形方法来解,但在合并同类项时几个分数的求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错,再看方程
怎样解呢?学生困惑了,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此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变形方法来解它,求知的欲望出来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
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时,我们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1)部分学生不会找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点要适当指导。
(2)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3)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2后,得到2x—x+2=2,其中x+2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
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13
我主讲了一节七年级的数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课,现将教学反思整理如下;
一、成功方面
1、本节课设计成学案的形式,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本节课的题目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商品销售问题中的标价、售价、进价、利润、利润率这些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来解题。
3、我把教材中的探究问题分解成三道题目,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4、教学方法采用学生先练教师后讲的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尝试意识,激发探究热情。
二、不足方面
1、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够好,简单问题强调、重复太多,耽误教学时间,没按预定的教学方案完成任务。
2、在从算术方法解决商品销售问题过渡到用方程方法解决销售问题时,设计不太好,学生不能自觉利用方程知识来解决问题。
3、思想理念放不开,对于探究问题可能有其他解法,实际上有学生也用了算术方法,但我没有给出评价,这样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努力方向
加强学习,厚积薄发;钻研教材,教法,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都要把学生放在心上。
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1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应如何突出重点,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一直以来是我们数学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上完这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优点:
1.本节课研究的是行程问题,是学生最难解决的一类应用题,教材上只安排了一道例题(生活中的追击问题),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加工和处理,搭了一些台阶,由我们贾镇到清水的距离引入了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让公式生活化,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这3个量的理解,增加了1道例题,由直线上的相遇问题到追击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2.分析寻找行程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是本节的难点,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一种是列表分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寻找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学生在这样的思路的引导下,逐渐掌握解决行程问题的方法。
3.运用多媒体教学,让问题情境再现,设计第二次龟兔赛跑问题,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给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些地方需要改进:
1.课堂气氛没有能够充分调动起来,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比较集中,是新学生了解不够也是自己这方面还要加强学习和进步。
2.因为引导的多,练习时间少,,所以时间的安排还要注意。
希望学生和我自己,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能化被动为主动,不断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一路思索,一路前进。
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好处,体会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一大进步;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通过找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方程的概念在小学阶段已经出现过,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更高一个层次认识方程、运用方程呢?我的教学策略是:第一步,创造一个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失衡。第二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总结归纳出新知识。第三步,介绍新知识的文化背景,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同时为学习有关概念进行铺垫。第四步,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找相等关系列方程。
一、成功之处
分层次设置练习题,逐步突破难点。初一学生在解应用题时,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抓不住相等关系;
(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
(3)习惯用算术解法,对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其中,第一个方面是主要的,解决了它,另两个方面就都好解决了。为此我在“练一练”的环节里设置了A与B两组练习,A组练习的题目已经帮学生设定了未知数,重点训练学生找相等关系、列方程;B组练习的题目要求学生独立设未知数列方程,要求学生能突破用算术解法解应用题的思维定势,学会通过阅读题目、理解题意、进而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本节课的教学从始至终,教师都是面带笑容地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时给学生鼓励与肯定,消除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因环境变化而引起的心里障碍,激活学生的思维,保持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二、不足之处
教学容量偏大,以致没有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对如何找相等关系进行总结归纳。本节课在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以后,设计了一组判断题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进行辨析。课后我想到这节课的难点是如何找相等关系列方程,应该淡化概念,如果删去这道练习题就可以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总结归纳找相等关系的方法,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对学生情况不够熟悉。因为本节课是初一学生入学后一个月进行的,所以我对许多学生还叫不出名字,虽然课堂上可以用手指着某某同学回答问题,但是课后仔细想来,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不仅仅是教学内容设计上的衔接,而应该是多方位的衔接,其中就包括教师应尽快了解、熟悉学生,这样可以帮助消除学生刚升入初中的许多不适应。
【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03-27
教学数学教学反思02-12
数学教学的反思01-01
《数学》教学反思11-06
数学的教学反思02-26
数学教学反思11-13
数学教学反思05-08
数学的教学反思12-27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