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趣味数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趣味数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趣味数学教学反思1
《统计与可能性》这一课,主要研究可能性相等的情况,本节课是用实验来验证可能性相等这种情况的,但实际上通过实验基本上是不可能来验证可能性相等的,比如:让学生做的实验:袋子里三个白球,三个黄球,每次摸出一个球。最后学生摸出的白球个数与黄球个数基本都是不相等的,而告诉学生说可能性相等,总觉得不妥,在摸之前让学生猜的时候学生都说摸到白球和黄球的可能性相等,而实验做下来反而学生发现不相等,起了反作用。我想应把验证相等与不等两个实验合在一起,让学生对比比较发现:白球黄球摸到的`次数相对于验证不相等这个实验的结果比较接近,间接说明相等。再让学生拿出小正方体自己计划看到1——6的数的情况,再根据计划在6个面上标好数,投掷正方体,统计结果,与计划比较。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事件的可能性。
整个教学过程我都是让学生自己从操作过程中发现、总结,获取事件发生的.情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由于教学学具准备不恰当,影响了教学效果,给学生产生了错误的判断,如果能为每组准备一个纸盒,这样就可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了。
从开始备课到正式上课为止,自己对所预设的教案始终都没有肯定,觉得教材里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没有挖掘出来,上完之后再进行反思,觉得这整个过程充满了探究的乐趣,思考的乐趣,抉择的乐趣,猜测与验证的乐趣……因此,我想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应该充满猜想、验证、推理、探索、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他才会有参与的兴趣,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趣味数学教学反思2
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课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植树问题教学侧重点: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
通过教学,不仅是向学生渗透某种数学思想方法,而且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教材用四幅图来呈现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讨论过程。首先由一个男孩说出学生们可能会想到的答案:“100÷5=20,所以要准备20棵树苗。来引发学生思考。接下来呈现了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解决复杂的问题。这里采用的是画线段图的方式,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间隔数多1。最后教材要求应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前面的植树问题:100米长的小路,按5米可以平均分成20段,()也就是共有20个间隔,而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因此一共要准备21棵树苗。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即遇到问题时,可以先给出一个猜测,要判断这个猜测对不对,可以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验证,并且可以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然后应用找到的规律来解决原来的问题。
趣味数学教学反思3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发挥与学习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当学生处于一种宽松、活跃的学习环境时,心情会感到很愉快,自然会进入到学习的最好状态。例如,在复习《空间与图形》时,过去,我是自己备课整理,然后到班上领着学生整理记录,再让他们死记硬背下来。结果,学生复习很困难,得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够记下来,所以这学期为了加深复习印象,提高学习效率,我把整个复习过程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搜集整理这部分的'知识,然后在班级内交流补充,并且最后评选出“搜集能手、补充能手”,并“聘请”他们做这次复习内容的考核者,由他们自己出题提问,提问对象由他们来选,回答不好的将被“充军”,由被提问者管理,负责他们的课后辅导,最后比一比,看谁收的“兵”最多。
通过这次复习,我明显感觉到复习效果明显比以前好的多,这是因为首先在整理阶段,放手给学生自己去整理,整理的过程,也是复习的过程,由他们自己寻找出来的东西,印象必然深刻,记忆起来会比较容易;其次,提问交给“小能手”,这本身是激励其他学生努力争取做下次复习的“小能手”,提高他们自己复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最后,利用提问来“收兵”,必然激发这些小能手去争取提问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样既激励困难学生必须去加倍努力复习,同时,也为这些困难学生找到了课后的辅导老师,我认为真是“一箭双雕”。
趣味数学教学反思4
本学期我们在学校的校本课程教学中担任了趣味数学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和数学思维能力而进行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我自己从中也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首先我感觉达到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 、学生做到了“ 五会”即“会看、会听、会说、会想、会做”,在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动一动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判断等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2 、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敢于质疑、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观察、动手操作、创新等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3 、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并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其次我在趣味数学的教学中,比较注重帮助学生掌握进行数学思维学习的方法和程序,教会学生思维性学习。实践表明:经过思维性学习策略训练的儿童在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数学能力与创新精神明显地高于一般儿童。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动手动脑情况都比没有进行这方面学习时有较大的提高。我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专门的思维性学习训练法,如鼓励学生回忆与自由联想、区别不同的问题并找出彼此的关系,琢磨不寻常的思想和奇异的猜想,鼓励提出主张,更多地注意视听对象,鼓励采用不为人知的方法去使用熟悉的物体,鼓励编故事、讲笑话、做智力游戏等。进行数学联想训练,逆向思维训练,自编应用题训练,转化思维训练(如把代数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或相反,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图形问题等),比较型猜想训练、归纳型猜想训练、演绎型猜想训练等,这些都是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方法,不可急于求成。
在教学实践中我还认识到:课堂教学必须及时抓住教学过程中教学对象的注意、思维和意志状态。我们提倡教学过程的及时反馈,就是教师要以自己的教学机智,良好的观察力、判断力,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以及知、情的发展,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及时给予肯定。比如关注儿童的注意是否最佳状态;关心学生的思维程度;关注学生意志力水平等。
总之,在趣味数学教学过程的优化是多种因素形成合力的综合体现。只有把教学过程诸要素有机联系起来并和谐地运用,才能使教学过程产生一种巨大的能量,使教学过程各个环节有序、可控。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达到优质、高效,使受教育者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生动活波、积极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
趣味数学教学反思5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课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根据课标精神,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对教学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算法的`多样化。
本节课的教学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1、课件出示除法题,巩固口诀求商。前面我们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出示除法题既巩固了口诀求商的方法,又为本节课继续学习用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2、问题来自于学生,便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索式学习。对于书上提出的问题,我这节课不是由教师直接提出、罗列出来,而是由学生自己根据故事情境的信息提出来的,问题来自于学生,这样就便接受式学习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式学习。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且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思考、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数学学习活动的实现。在新课阶段,学生探究出多种算法后,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种算法都进行了评价,使学生的'想法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是学生体验到了解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讨论交流各自个性化的算法,让孩子们在倾听他人意见时,反思、完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体验到同一问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解决。
3、精心设计活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练习中,我没有直接将课后练习题呆板、枯燥地罗列出来,而是将课后练习题做成多媒体课件,进行动画播放。在练习中既巩固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还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练习题的设计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层次性、应用性和开放性,每道题都有其侧重点,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完成了课后习题。这样的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教学环节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都是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问题为中心。这样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遵循的原则。通过上这节课,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今后,我还要在教材的研究上下功夫,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学模式,实施主体性的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趣味数学教学反思6
第一次上课由于学生活动量多,导致最后一个活动“动手设计表演队列”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达不到此次活动的目的。组内老师认为应该把学生动手笔答小卷子的活动放到最后,这样可以机动处理,在第二次课上,我进行得很顺利,同时也能够留有充足的时间处理前面的问题,不像第一次讲课那么急促了。综合这两次课,虽然同上一个内容,但每次课达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自己在教学技能的不足上也有了一定的改正。
1·两次课注意了以前讲课罗嗦、重复学生的话的毛病。
以前讲课,对于学生刚刚回答的问题,我总是再重复讲一遍,目的上是让学生充分理解,实际上助长了学生不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的毛病。在本组老师的再三指正下,我在这两次课上,尽力克制自己这方面的不足,对于学生能够回答的问题,就放心大胆地让学生自己解决,采用简单的语言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我发现没有老师的重复,学生能够听懂,这样节省出了很多时间进行其他内容的教学。我充分认识到了数学课教师语言应该注意简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继续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2.课堂上注意了及时处理学生出现的问题,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并及时给予一定的反馈。
以前自己急于进行教学进度,对于学生课堂上生成的一些问题或想法,我没有做到认真倾听并给予合适的反馈,这样错过了认识学生在某方面知识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这两次课上,我注意了要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发现在简单的问题中学生也容易出错,这需要老师及时指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在课堂教学上,老师给予学生反馈不只表现在课堂纠错上,还要及时捕捉学生表述不清的地方,能够用多种方法解决的问题等,对于复习课,更要帮助学生进行算法的优化选择。在这节课上,学生在根据体育用品统计表提问题时,有的学生提出了“参加比赛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算式是6+12+8+4=30,我追问了学生是怎么计算的,目的`是在计算连加运算式时要学会观察,学会使用“凑十法”。在处理智慧老人的挑战选择合适的体育用品这个问题中,有的学生购买了多个同样的体育用品,采用的是连加的计算方法,我注意到了引导学生用更为简便的乘法来计算,这样培养学生进行算法优化的意识。但在处理这个问题中,我没有进行小结,应该把连加和乘法进行对比,让学生从感观上认识,乘法的确比连加简单,认识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3. 设计教案时注意了过渡语的使用。
在以前教学时很少在使用过渡语上下功夫,通过这次课,我发现创设符合问题情境的过渡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过渡语贯穿整节课,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概念,从另一个角度上让学生认识到事情有起因、经过、结果。他们在处理某个环节的问题时,从而认识到这个环节是为下面的内容作铺垫,培养了学生做事情要有始有终的态度。
4.做好备课,充分想到学生根据题目可能会引发出的想法,针对这些想法要有所准备。
在以这些为基础的前提下,要进一步思考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力求把解决问题的环节简单化,避免形式上的繁琐。第一节试讲课,当电脑课件出示淘气和笑笑的问题“24名学生参加50米跑步比赛,怎样分组最合理?”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完后集体汇报交流。学生们根据乘法口诀认为分为2组、3组、4组、6组、8组。接着我问:选择哪种方案最合理?学生进行讨论,大多认可分为4组和6组这两种方案,由于我缺乏经验,急于按照教案去走,没有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当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分为4组,因为操场上有4条跑道。”他的回答符合我备课时的思路,我马上认可了答案,并总结要根据操场的跑道条数来选择合理的分组方案。具有不同意见的学生也在我的总结下机械地认可了这种方案。上完课后意识到自己在这道题上理解错了,混淆了小组接力跑和赛跑的方式。在第二节课上我进行了调整。当出示问题情境时,问学生:每组有几人?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答案是2人、3人、4人、6人、8人,接着学生小组讨论选择哪种最合理。学生根据跑道的条数能很快地选择每组4人的方案,再接着利用乘法口诀计算出分成6组。当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分为4组也可以,一条跑道一个组。由于在备课时考虑到了学生可能会出现这种思路,因此,我当场让4个组前6名学生起立,让他们模拟比赛,结果大家发现这是接力赛跑,与题目的要求不同。这样的引导既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又能有效地把学生的发散思维集中。学生通过解决这道实际问题,从实际情况中区分了两种赛跑的不同方式,加深了对题目的理解。
这节课存在着一些不足,如:
1·教态不自然,缺乏跟学生交流的亲切感。
在课堂上生动幽默的语言更容易和学生交流,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我在课堂上缺乏这些,比较生硬、死板,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技巧。
2.对于学生的活动缺乏小结,没有充分让学生明白活动的目的。
如学生动手设计表演队列活动,我要求同学合作给18个学生设计表演队列,并写出算式表示表示表演的总人数是18人。我发现有的学生设计得很有规律,算式很容易写出来,而有的学生设计没有规律,面对种种情况,我应该通过学生的汇报展示,让学生认识到设计要有规律,这样才能写出算式,但我没有点明,只是让设计有规律的学生展示了,那些设计没有规律的学生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第二次课我注意了这个问题,达到的效果好一些,可见教师的活动小结很重要。
趣味数学教学反思7
去年刚毕业的我,从学生转变为老师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我接任了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程,责任促使我做好自己的工作,无怨无悔。这期间我灰心过、气馁过,但更多的是勇气向前进,一个学期有快要结束了,对数学教学方面最大的感悟就是,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束缚孩子们的思想,怎样才能让孩子的思维在数学课堂上跳动起来?怎样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数学的知识?怎样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给他们带来的乐趣……所有这一切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如何培养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激趣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习。例如:教《方向与位置》时,在主题图讲完后,我请8个同学上台,请他们站成一排,模拟放学回家时的路队情景,让其余的同学直观、形象的观察并说出谁的前面有几个同学?谁的前面和后面分别都是谁……这样就深深地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即让学生学会了新知,又让学生学会如何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两全其美!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差,上课的时候不专心、精力不集中,为正常的教学增添困难,可是他们现在正处于游戏活动类型和学习活动类型期的转化过程。这个时期的孩子,借助游戏活动从初步学会理解人的某些行为,掌握了粗浅的生活经验,形成了象征性机能和想象能力正在向通过对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逐步了解并掌握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其规律的阶段转变。游戏活动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适当运用游戏和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能有效地防止课堂教学后期容易产生的精神分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游戏教学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锻炼他们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让孩子们在游戏和活动创设的环境中,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良的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协调发展起来。
课堂教学设计游戏则要因势利导,能尽量发挥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练习中,我设计了“小熊卖文具”的'游戏。请一个小朋友戴上头饰做小熊,大家当顾客,到文具店买东西。这一场景,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顿时喜形于色,迫不及待地加入游戏行列,望着商店里想买的东西,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此刻,教师及时把商店里要买的东西变成简单的元角分换算,看着价格上的算式得出价钱就能买到你想买的东西。在游戏中学习,学生学而不厌,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
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我先告诉学生我手里有一张卡片,上面画着一个图形,图形的样子怪怪的,它有三条边,三个角……让学生根据我所形容的猜出我手中的图形是“三角形”,同样还有正方形、长方形、圆,这样的设计我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同学们对所学的图形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而在教学《猜数游戏》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颗珠子,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习数学做好了铺垫。
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可以说有很大一部分都适合用这种教学方法,因为有些知识非常的零碎,不容易教师把握,可一旦老师将课堂引进成“猜”这样的情景,那么知识就会显得很有吸引力、很有魅力,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使得数学课堂在很快的时间内,受到授课老师的控制和把握,以便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三、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虽小,但是他们也拥有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如在小组中可以进行夺红旗比赛,在个人中可以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作为年轻的教师,我们仍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比如说学生不懂的问题,有些学生站起来想回答,可是我们就是不让,迫于讲授课堂知识……都暴露出自己教学观念上所存在的一些漏洞,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学习提高,将最优秀、最完美的课堂奉献给我们可爱的孩子们!
趣味数学教学反思8
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活动的过程,今天早上趣味分类,我给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地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特征,在本次活动中,老师与幼儿的配合时比较默契的,教师让幼儿动手操作,给幼儿充分的活动时间。是比较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特点。我先要求孩子想一想你是按什么标准来分,图形,颜色或大小,然后再动手分。
今天,通过操作娃娃脸,使幼儿能直接感受事物的关系,并体验到乐趣,通过孩子自己动手操作、探索,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热证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教师,要面向全体幼儿,注意个体差异,这次教学能把握住孩子的注意力与兴趣是我最大的`收获,但在教学上还有令我深思的地方,目标达成的同时,似乎有一条无形的绳索被老师牵引着,如果教师不是前面的牵引而是在旁的指导与启发,那么幼儿对这部分的知识更巩固、更牵引。
趣味数学教学反思9
在新课学习时,我利用教材的主题题给出完整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尝试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梳理解题思路。引导学生从收集信息,发现和提出问题开始,首先教会学生收集信息并且整理信息,要求学生会正确、有序地看图。要让学生知道看图的一般方法:先整体地了解图中的情境讲什么事,再看图中的其他信息,还要引导学生认真地,仔细地看图,把所有的信息收集起来。然后再理一理:哪些是条件,哪些是问题,哪些条件对这个问题有用,哪些条件对那问题有用。
在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它是解决多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转折点。虽然只比低年级多了一步计算,但在思考上却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步计算只要思考怎么列式就可以了,只用一个数量关系。而两步计算要用两个不同的数量关系,要列两个算式才能解决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先分析和思考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这个环节中我力求突出思路的提炼和反思的过程,不仅让学生说出“怎么想的”更通过追问让学生反思“怎样想到这样想的”,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寻找信息解决问题,也就是这一过程中实现“从信息到问题”与“从问题到信息”两种解题策略的沟通,使学生感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有六条船,每条船上坐4人,这些人后来去玩只能坐3人的碰碰车,问需要多少辆碰碰车?”课堂上有学生利用拆分的数学思想解决的:每条船上去掉一个人,每条船上还有3个人,这样相当于要6辆碰碰车,再把拿出来的6个人可以坐2辆碰碰车,2加6等于8,需要8辆,于是解决了问题。这种方法其实只有部分学生能想到的,除了要表扬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化解决问题。
我本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1、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学生春游游玩这一生活情境出发,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主收集信息、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遗憾的是,由于赛课只有三十分钟,化策略的思想未能完全渗透。
趣味数学教学反思10
高中数学新课程对于学生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如何处理好新课改下数学的教与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也成为当今数学教师的重要责任。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充分认识新课改下教材发生的变化
1、新教材结构体系发生了变化
变化不仅在知识性、趣味性甚至在印刷版面上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如增加了名人科学家的知识背景简介、阅读材料、插图等新内容,使学生开阔视野,贴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还增加了不少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2、新教材对原有的数学知识体系进行调整
对原有的繁难问题进行了删减,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分散处理。新教材最重要的编写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能动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本质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创新。
3、新教材重视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教材就知识讲解分为“问题提出、抽象概括、分析理解、思考交流”。因此,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教学设计时刻突出一个“变”字,这也是教学中最为关键之处,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突出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方法上,教师提出问题允许学生质疑,不唯书本,不唯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其次,要重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不仅以其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特征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数学背景,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多媒体来演示,同时能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提高讲解效率。在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来完成,教学时省时省力。通过教学方法的“变”,使学生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个性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得到优化,达到会学习的目的。
二、充分突出课堂知识重点、化解难点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如讲解《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
在进一步求标准方程时,学生容易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化简出现了麻烦。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我们通常有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可以两边平方。教师问:是直接平方好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对于这个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而整理后再平方,最后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样,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解决了以后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所以在一堂课上,教师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利于重点突出、难点化解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三、充分关注学生课堂表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来。教师应腾出十来分钟时间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做做练习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解答学生的提问,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课做准备。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直接把公式、定理、推论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理的过程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肤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
由此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反思,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引领角色,学生才是主角。只有学生充分“动”起来,我们的课堂才能“活”起来,数学课堂教学才会有声有色,新课程教学才得以体现。
趣味数学教学反思11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来说不仅要上好每一堂课,还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的结果进行反思。因为数学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为关注结果是如何发生,发展的、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从教学目标来看,每节课都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关键的,处于核心地位的目标、高中数学不少教学内容适合于开展研究性学习;二是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设计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我们能充分挖掘支撑这一核心目标的背景知识,通过选择,利用这些背景知识组成指向本节课知识核心的,极富穿透力和启发性的学习材料,提炼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这样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以下就是我结合高中教师培训联系自己在平时教学时的一些情况对教学的一些反思。
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以数列为例:从逻辑的角度看,数列的概念包含它的定义,表示方法,通向公式,分类,以及几个特殊的数列,结合之前学习过的函数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说,数列也是一类函数,当然也具有函数的相关性质,但不是全部、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数列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数列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
二、对学数学的反思
对于在数学课堂每一位学生来说,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会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迈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困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在家做,对于书上个别特别难的题目可以不做练
总之,在上好一堂的同时,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进行相应的教学反思可以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趣味数学教学反思12
人们往往认为数学教学仅仅是公式公理的解说与运用,其实不然,数学课堂也有其自身特的魅力,以下是我平时教学中的一点经验体会。
一、明确数学思想,构建数学思维
随着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的提升以及各个学科间的知识渗透更加深入和普遍,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想,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对于教师来说,他不仅要能“做”,而且需要教会学生去“做”,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而且更应该有对数学学科的整体理解从而构建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
二、尊重学生的思想,理解个体差异
以往教育观点老是忽视学生的认知情感,把学生当作承受知识的容器,不断增加新知识,同时又要巩固旧知识,导致新旧积压,新的学不好,旧的学不扎实。同时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同样的一块地里的庄稼也有高低之分,学生也是如此,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播种施肥,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学生,给每个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的动力,不能顾此失彼,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三、应用心理战术,从教入手
所谓从教入手,最重要的就是课堂导入,因为导入新课不仅是新的教学活动的开始,也是对旧的教学活动的总结和概括,好的导入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对新知识的渴望也更高,教学活动当然就进行的更加顺畅。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的差异以及课的类型、教学目标各不相同,导入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章法可循。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几种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1、矛盾激趣
矛盾即问题,思维始于疑问,在教学中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有趣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一位教师讲了一个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读小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而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怎么会算的这么快呢?正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老师引出了要讲的等差数列求和方法的内容。
2、重点、难点设疑
教材中有些内容既枯燥乏味,又艰涩难懂。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既抽象,又是难点。为了更好地讲解本课内容,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疑问。老大似乎只该分9、5头,最后他怎么竟得了10头呢?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也给教师的导入新课创造了良好的`时机,无形之中将学生带入自己设计的教学情境之中。另外教学中也要重视教学的延续性,一堂课的好坏不仅仅体现再前奏合过程,结尾也同样重要,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升华阶段。
曲尽而意存,课完而回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性,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又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国章回体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读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而作者却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课堂教学如此,则二者必有异曲同工之妙。
课堂教学作为一门无形的艺术,有其自身的发挥空间,如何把握住学生的心理与知识内容的特点,才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教师用心,科学地将教育教学规律应用于现实的教学之中,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里,感受知识与人文的魅力,课堂教学必将焕发迷人的色彩。
四、理性与感性叠加,完善学生的情知模式
言传身教不只是传递知识和技能,其实更重要的是一种人文的关怀,情感的共鸣,传递者站在经验的基础上使学习者感受以往失败的挫折感,同时也有成功的成就感,这样的教育才更加有真实性,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进入到理想的情景中,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再失败与成功中崛起,再理性与感性中升华。
不管是数学教学还是其他学科,我们的教学都不能仅仅停留在已有的基础之上,认识教育的新规律并适时地将其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更有成效,教育的投入才能真正变为学生的成就,古人云,学而时习之,做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理当为了教学而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当然也要时“思”之。
【趣味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数学教学反思02-12
数学教学的反思01-01
数学的教学反思02-26
《数学》教学反思11-06
数学教学反思11-13
数学教学反思05-08
数学的教学反思12-27
《比的意义》数学教学反思07-22
数学教学反思【推荐】01-19
【热门】数学教学反思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