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2 17:15:4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

  小学三年级,正是过渡时节。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但是,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一个学期很快过去了,回顾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就自己面对几种现实反思如下:

  1.对学生厌学现象的反思

  任小学低年级数学,最挠头的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这里的原因是多样的,也是复杂的,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特殊性之外,教师授课方式、水平、内容安排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学一些课时,用不同的方法就取得了不同的效果。本学期在设计一些课时,我抛开了书中的例课,为学生创设了一些现实的情境,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这样处理的好处不仅解决了课的重点而且节约了教学时间。大家又一次进入了学习的高潮之中。尽管要通过多个情境解决几个知识点,这么大的容量,由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和感兴趣,往往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这些让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围绕书本讲书本,围绕例题解例题,所以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长此以往,学生感到厌烦在所难免,厌学的症结所在。

  2.对学生的两极化现象的反思

  新课改的理念中倡导突出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在学生的实际是随着年级的增高,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面对这种现象,我采取以下措施:对于优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讲哪儿。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让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在教学中,我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总之,我觉得,教学活动是一个最具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活动,只有从实际出发,才会收到实效,避免误区。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2

  这节课设计的数学学习活动,通过观察、猜想、估测、操作等活动,在多次的比较中,使学生逐步清晰对面积的认识。

  一、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 。

  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感知并形成表象。动手操作也是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有力保证。这节课每个人都铺了树叶和硬币,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记忆非常久远。

  二、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有任务感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只是用几个简单的故事,动画来吸引学生已经不奏效了,更多的学生需要的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一种解决问题的责任。这一节课的问题就是:怎样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经历直接看比大小,重叠后比大小,铺纸条比大小,铺正方形比大小等,正是在比大小的过程中理解了面积的意义。

  三、为学生提供探索和研究的空间

  在比较一块长方形和一块正方形面积的大小时,给了学生充分探索和研究的空间和时间,最初学生想出很多办法但比较麻烦,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接下来他们就思考和实践更好的方法,这个过程正是他们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由于每一次铺完都有新的发现他们探索的兴趣也就更高了。

  四、让学生感悟和体会由不严谨到严谨,由近似到精确的过程。

  在学生感知面积大小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开始用不规则图形——树叶铺,到后来用规则图形——正方形来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个由近似到准确的比出面积大小的过程,感受到数学学习也是一个由不严谨到严谨,由近似到精确的过程,由模糊到清楚的过程。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3

  《铺地面》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这一单元的内容,对于面积的含义学生较难于理解,并且很容易和周长弄混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在这基础上引发本课内容,这样有助与学生以后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讲这节课时,我注重学生的动手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通过在练习本上分别自己剪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亲身、直观地去感受这些面积单位的大小。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学生都能够在本上画的出来,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要比用眼睛看有更深刻的印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里画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让学生直观的看到他们之间的关系是1平方分米里面有100个1平方厘米,从而总结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之后平方米和平方分米的进率,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进率也是100。在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时候,由于这两个面积单位太大了,但是为了能让学生能够理解,我列举了很多生活中的相关实例,从而便于学生理解。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体现了合作精神。这样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破了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间的关系,先让学生通过计算面积总结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然后利用规律很简单地总结出1平方米与100平方分米的进率关系。

  练习有由浅入深,结合身边的事物,体现新课标精神,学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在生活中实践应用。这样就可以水到渠成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4

  估算是指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简便的、粗略的计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存在问题:学生估算意识淡薄。学生的生活经验匮乏,尤其缺乏估算的机会,所以普遍觉得估算没什么作用,所以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下要用估算。为此,只有明确要求估算时,他们才进行估算,没要求时一律精算,他们觉得精算更可靠,更有安全感!简言之,就是因为缺乏在具体情境中的估算体验,所以造成估算意识的淡薄,当然估算意识的培养非一时而蹙的,需要有长期的体验,才能逐渐培养起学生的估算意识。

  1。从生活实际导入,创设了问题情景,突出估算教学的重点。

  2。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思考与交流的空间。

  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创设情景,感受估算的简便,引导学生亲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估算方法的探索,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题目:激流勇进票价6元,我们全班(56人)玩,大约付多少钱?选择并说明理由:

  学生在尝试中发现A。6×56,56看成60,6×56≈360(元);而6看成10,6×56≈560(元),多看了4个56,估算得太大不合理。

  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交流渐渐得出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估算方法,在探索估算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课堂中上不足之处:对那些内向不喜欢发言的同学关注不够,在合作交流中,参与的深度就远远不及活泼开朗的孩子,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当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5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在口算教学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已有的与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相关联的口算经验有:表内除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这些口算是帮助学生解答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将它灵活运用在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样一个新的`情境中。

  2、加强估算的教学。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展示出不同策略的估算方法。让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有不同策略,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让学生探讨在估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一些普遍规律。放手让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找被除数的近似数原则:一是接近被除数,二是便于口算。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3、教学笔算除法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探索笔算除法的算理和计算规律。笔算除法的教学中,竖式的写法是一个难点,学生已有的经验在此时已经不够用了。所以在教学当中,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解决除的顺序和竖式的写法上。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笔算除法的过程。让他们自言自语、轻声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知道在做笔算除法时,一般应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有一个合理的演算顺序。

  4、加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教学除法的验算时,让学生根据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引出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但解决一些灵活性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6

  准备这节课时,自己总觉得不知道该把教材挖多深,老教材中的这节课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的介绍及小数意义的介绍,而新教材中却把读法和写法给“模糊”教学了,难度降低了许多,只要求学生能口头会读,也没特别地指导写法,还要求小数的意义不能脱离现实背景(主要以价格和长度单位)抽象地去学小数。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差不多按照教学书中的过程来进行教学,也没有多少创意。

  课上完后感觉在教学小数的读写、找生活中的小数(课外资料)、小数在价格表示中的含义,这几个环节,学生学得还比较扎实。但在教学长度单位中的小数含义时,设计比较牵强,学生对分数与小数的关系理解也不够透彻,以至于在找一位小数与分数的关系及后来的两位小数与分数的关系时,学生不容易讲出。课后想想,是否可以这样设计:把元角分和长度融合在一起,在价格中就安排分数与小数的关系教学,然后针对发现的规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长度单位中可以这样或者为什么应该这样?引起学生的思考,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其利用以前学过的分数知识帮助解释,到达认识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的目的。

  在设计时,还针对分数与小数的关系还安排了相对应的练习,如果这个练习做过后,我想对本节课难点的`突出,肯定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可时间不够,没来得及做。

  另外本节课让我觉得可以设计两张表格,在孩子们自学好以后填表,把整分米、整厘米的数先写成分数,在写成小数。然后让孩子观察表格中的小数,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样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怎样的分数可写成两位小数,通过表格的对比,孩子们可能马上就能回答出来。我觉得为了让孩子知道十分之几的分数可写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的分数可写成两位小数,表格设计会更利于让孩子们比较、体会。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7

  【背景分析】

  《比大小》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中的一部分。分数大小比较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三年级要学习的《比大小》主要是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和同分子分数(分子是1)大小之间的比较。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要到五年级才能系统学习。

  本节课教材要求分三步进行教学:用分数表示图中阴影部分——比较阴影部分大小——比较分数大小。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将数与形结合起来,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时,可以联想到图形的大小,这对学生理解分数大小的关系将会有较大的帮助。

  由于是初次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所以本课要求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动手操作,通过“折一折”“摆一摆”“涂一涂”等活动,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分数大小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积累一些初步的经验。

  【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首先,从班上的人数比较入手:“孩子们,我们1班有多少人哪?”

  “40人。”“二班有45人,45和40谁大呢?”“当然是45大哦!”

  “45>40,这是两个整数的比大小。”

  “你们的数学书本是多少钱?谁能说出一个小数和6。14比大小?”

  “5。5<6。14”“6。2>6。14”……

  “整数能够比较大小,小数能够比较大小,你们说,分数能够比较大小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数的比大小。”

  由整数、小数比较大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分数怎么比较大小呢。

  二、建构模型,解释应用

  (一)、看图比大小,建立“形象比较”的模式

  ●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

  先出示:3/4和1/4谁大呢?让学生猜测,学生有的说3/4大,有的说1/4大,还有的学生默默无声。于是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自己动手折一折,先分4份,再分别涂上颜色,同桌之间比一比大小。折完后,再请学生来说谁大。“3/4和谁大呢?你怎么知道的?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学生1:(拿着折好的圆形纸片边比划边说)把圆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比3份少,所以1/4<3/4。

  学生2:3/4里有3个1/4,3个1/4要比1个1/4大,所以3/4>1/4。

  学生3:我用长方形折的3/4和1/4,两个图形对比,1/4<3/4。

  及时肯定学生的比较方法及解释,出示一组同分母的分数比较大小巩固。

  ●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太好了,同学们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了,现在老师有道难题想请同学们帮老师想想,淘气和笑笑在争执1/4和1/2谁大?你们来说一说。”

  请学生个别答,记住猜错的学生。

  请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再比一比,在组内先验证自己的结论,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前演示。

  “你们比较出的结果是什么?”(有意识请猜错的学生说)

  (二)、理解分数,建立“意义比较”的模式

  ●做“试一试”第(2)题

  1、演示课件

  2、学生独立做题,师巡。

  3、指名学生汇报答案,引导学生说出每个图形各涂几格和比较的理由。

  ●探索比大小的两个分数的特点,进行分类

  1、演示课件,出现六组分数和对应的图

  2、那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大家讨论一下。

  3、组织小组发言,归纳出比大小的两个分数可以分为两类:有分母相同的,还有分子都是1的。

  (三)、解释应用

  1、演示课件,出示同分母和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归类编排题

  2、组织学生做题,师巡视。

  3、同桌交流比大小的方法和答案。

  4、用开火车的方式进行全班反馈。

  (四)、发现窍门,建立“法则比大小”的模式

  1、你们能不能不涂色直接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呢?让我们边做题边寻找答案。

  2、演示课件,出示同分母和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混排题。

  3、这么多题,要比比谁最细心,老师巡视。

  4、小组汇报答案。引导学生说出“分母相同时就比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和“分子相同时就比分母,分母大的分数小,分母小的分数大”。(课件出示)

  5、用你们的方法来比比1/2、1/8和2/7、2/5

  6、课件演示验证。

  (五)游戏:

  拿小棒:老师拿了全部的3/10,老师拿了几根?你要拿得比我少,应该怎么拿?同桌两人玩一玩。要说出拿出了全部的几分之几?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拿的?

  三、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在本课分数大小比较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是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母小于10);二是几分之一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

  由于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是建立在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的概念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的。通过比大小这一课,进一步初步认识分数。本课时分数大小比较主要借助直观图形,让学生通过看图,直观地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从而让他们感受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积累一些初步的经验。其实,在本课的教学中蕴涵着三种分数比较的方法,即三种比较模式。

  1、看图比较大小,建立“形象比较”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我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整个的模式中包含三个比较环节:用分数表示图中阴影部分——比较阴影部分的大小——比较分数大小,教材给出的教学情景的目的也是将数与形结合起来,学生在比较时,可以联想到图形的大小。所以我把例题交给学生自主探究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我把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组内把自己看到的图形,想到的理由进行交流。

  2、理解分数,建立“意义比较”模式。

  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说出填分数的理由和比较分数大小想法,再引导学生说出每个图形各涂几格和比较理由,然后根据分数的概念得出结论。在探究比较中,注意比大小的两个分数的特点,进行分类:同分母和分子都是1的分数。这一部分不是由老师教给学生,而是由教师引导、激励,启发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推理,归纳。

  3、发现窍门,建立“法则比较”的模式

  在这里,应特别重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和推理,最后归纳出:分母相同,比较分子,分子越大,分数越小;分子是1(分母相同),比较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的法则。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老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要变听数学、看数学为做数学,关注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关注孩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关注孩子对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教师要关注孩子知识技能的学习,更要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给孩子以富有个性的评价,激励孩子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我们的数学将不再枯燥,让我们的数字会跳跃,图形会唱歌,我们的数学从此富有生机,充满乐趣。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8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在学生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传统的数学学习中,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单一学习方式已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了,注重学习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

  。在数学学习中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包括观察、描述、操作、猜想、实验、思考、交流和应用等等,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

  在这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的是学生的猜想?感知?体验活动。每一个环节都是学生的主动活动为主,在活动中深刻感受“做数学”的乐趣。

  在本节课的三个重要环节:理解面积的意义、比较面积的大小、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我分别通过活动体验、观察比较和猜想这三种主要的数学活动来学习这三方面的内容,起到很好的效果,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新理念。

  但这节课在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在1平方厘米的教学中,在学生猜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后,我出示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并快速地出示课件中“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接着马上就让学生想象用1平方厘米去测量桌面有什么感觉?学生是也可以马上想到1平方分米,但对于1平方分米的理解,学生还是凭着感觉在讲,而没有用对1平方厘米的感知来认识1平方分米,这就是我在出示“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时,没有加以说明,没有让学生有一个消化的过程,使学生没有建立起“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回想试教《面积和面积单位》时,由于对1平方厘米讲得比较清楚,学生就能很快得出:“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在多次试教与正式上课后,我深刻体会到学生是“活”的。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9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从线到面”的一个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先前知识是抽象的、陌生的。教学本课后,一些学生对面积的意义、面积的单位有了粗浅的认识。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组织了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想一想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本节课我认为对于“面积”这个概念的揭示还是比较成功,学生在一系列用手摸身边熟悉物体的表面及体验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的对比)的活动中,已经建立了“面积”的表象。在教学面积单位定义为何种形状、尺寸的图形时,我依据教材提示的思路,一步一步展开。但是在提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任务后,没有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哪个部位又是1平方分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但是学生的反馈热情并没有我预计的那么高涨,这也许是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有关。在教学中我应尽量把“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表面的大小的认识,增加学生的形象记忆,使学生对各个面积单位形成表象认识。同时也可让学生估算一下生活中物体的面积的大小,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但是我在我在教学中没有体现这一环节,没有使得学生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总而言之,这节课还是有许多不足的。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是不够大胆的放手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解决问题。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改进。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0

  本课立足于新的理念,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桥梁,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我们要引导学生探索真实世界的.数学问题。渗透算法多样化数学思想。在计算0.8+0.6有的是口算时,而有的列竖式。多种算法的展示,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从多角度解决同一问题的数学思想。

  此外,本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板书的目的性不强,使重点不够突出。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较少,使得评价方式单一。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努力,争取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

  一、优点:

  1.口算中乘除法交替出现,锻炼了学生对运算符号的准确把握。

  2.口算一道一道出现比一齐出现好、屏幕出现比卡片出现好

  3.看图提问题提得充分

  4.除法竖式一步一步地出现计算过程好

  5.整节课给人的感觉非常流畅。

  二、值得研讨的地方:

  1.老师应注意学生对数学课堂上出现的学生不好理解的词语做一解释,如:本节课中有一信息中出现了“果脯”一词,有学生小声嘀咕“啥叫果脯啊?”诸如此类的,如果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听课,效果可想而知。

  2.在解决“8小时生产多少千克果脯?”时,老师先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算出什么?”学生“先算出1小时生产多少千克?”

  其实,还可以“先算出8小时里面有几个2小时?”

  听到这里,我们开始反思:在本节课上,按照第一种“先算出1小时生产的”恰巧符合了本节课的“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然而,第二种“先算出8小时生产的”也可以,只不过离开了新课的内容,所以老师没做处理。不过,有一个学生提出来了。老师也做了简单的.处理。

  3.整节课,竖式计算的板书基本上都是学生板书的,学生板书过后,应该让学生自己讲还是老师讲合理。

  4.0占位,如果反问一句“不要0行不行?”是不是会好一些。

  三、不足:忽略了估算。

  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小细节问题,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不过在今后的讲课中,我会继续努力,争取把课上得更好。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的含义、两位数乘两位数、能初步用乘法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及解决问题,逐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继续尝试用导学案教学。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复习两道有联系的'一步解决的乘法问题,不仅唤起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记忆,更为后面的两步解题做好准备。

  在探究新知时,我设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研究新知,鼓励他们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找出不同解题方法。学生们在交流碰撞中很快就找出了三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即:

  方法一:先求出每个方阵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的人数。

  算式:10×8=80(人)80×3=240(人)或10×8×3=240(人)

  方法二:先求出3个方阵一行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8行的人数。

  算式:3×10=30(人) 30×8=240(人)或 3×10×8=240(人)

  方法三:先求出3个方阵一列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10列的人数。

  算式:3×8=24(人) 24×10=240(人) 或 3×8×10=240(人)

  在学生重点汇报完几种不同方法以后,我并没有急于结束此题的教学,而是让学生思考: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有什么新发现?问题一出,原本热闹的教室立刻变得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在思索。很快就有学生发现:同样是一道题目,由于我们开始选择的信息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解答方法。这对于以后用多种方法解题是多大的一个启示啊!

  从课题效果看,我发现多数学生在叙述完解题思路后的答题更清楚、正确。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3

  《计算经过时间》

  因为学生每天都和时间打交道,比如睡眠的时间,飞机飞行的时间,营业的时间等。所以上课多以引导,以生活事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和计算经过的`时间。如:老师上班是7时05分出家门,7时45分到校。问老师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呢?教材中也安排了简单的求经过的时间的`例题,难度并不大,书上呈现的例题是通过在线段图,和钟面上直接数,非常直观的得出结论。但在后面的练习中,就涉及到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把所有时间转化为24时计时法,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但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容易跟多位数加减的退位搞错。另一类睡觉问题又另很多学生摸不着头脑。因为这里涉及到跨天的计算,比较复杂。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这两个时刻是在两天中出现的,应当分天计算,这样的教学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就容易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中我还发现学生在时刻与时间的概念上比较模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5时指的就是5:00,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5点,这是一个时刻,而平时生活中所说的5小时指的就是经过了5个小时,这是一段时间。

  随着学生认识和理解的深入,加强练习,相信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会更有经验,让时间真正深入学生的生活,也让学生们能真正了解时间。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4

  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的练习意义,确保一步一个脚印,步步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练习的优化。

  这是一堂计算课,目标是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习习惯。因此在探索检验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4道题:31×1223×1341×2134×12前两题主要是为理解算理服务的,后两题是为了巩固部分积的对位问题。计算是枯燥的,但也是有用的,引导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逐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从“有用性”的外在角度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积极主动更有兴趣的来学习今后的计算课。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种数学策略,掌握一种数学方法,使今后学生面对没出现过的题目、类型或其他生活中的问题,不再惊慌不已、束手无措也是我本节课要传达给学生的:原来新问题也不可怕,也只不过是旧知识的'重新建构。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如课堂提问的策略问题,面对学生的突发问题,不知道怎样去引导。在今天第二部分积“0”问题的处理上,相同数位的对位上,花费了不少时间,因而导致课堂时间短缺,并且出现了很多重复教学的情况。我想有了失败,才会去找原因,才会去思索,才会不断去实践,在反思中不断磨练自己。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

  估算是指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简便的、粗略的计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存在问题:学生估算意识淡薄。学生的生活经验匮乏,尤其缺乏估算的机会,所以普遍觉得估算没什么作用,所以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下要用估算。为此,只有明确要求估算时,他们才进行估算,没要求时一律精算,他们觉得精算更可靠,更有安全感!简言之,就是因为缺乏在具体情境中的估算体验,所以造成估算意识的淡薄,当然估算意识的培养非一时而蹙的,需要有长期的体验,才能逐渐培养起学生的估算意识。

  1.从生活实际导入,创设了问题情景,突出估算教学的重点。

  2.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思考与交流的空间。

  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创设情景,感受估算的简便,引导学生亲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估算方法的探索,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题目:激流勇进票价6元,我们全班(56人)玩,大约付多少钱?选择并说明理由:

  学生在尝试中发现A.6×56,56看成60,6×56≈360(元);而6看成10,6×56≈560(元),多看了4个56,估算得太大不合理。

  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交流渐渐得出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估算方法,在探索估算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课堂中上不足之处:对那些内向不喜欢发言的同学关注不够,在合作交流中,参与的深度就远远不及活泼开朗的孩子,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当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0-11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2-28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0-01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1-16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5-14

小学数学下册教学总结01-02

小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4-05

小学三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06-09

小学三年级下册美术教学反思08-30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