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4 16:25:1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汇编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认识课文中常用的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反问句、感叹句的表达特点;“?”和“!”对于学生来讲比较熟悉,但是反问句学生有些疑惑,我就引导学生区分了疑问句和反问句,让他们知道反问句是明知故问,加重语气。在体会事物之间联系时,个别学生对植物的生长有了解,但大部分学生不明白植物的生长需要,我就给他们播放了光合作用的图片,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就明白了为什么主人公没有得到葫芦。

  但是这节课中我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主旨。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2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做课的内容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15课《我要的是葫芦》,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识字,学词、学句,结合图画理解葫芦叶子和果实之间的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一、关注识字的情境,让字词句教学有生命力

  语言文字的学习一定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如果脱离了语境,让孩子单纯地去识某个字,不但字形不容易记,而且字音也很容易遗忘,字义的理解也就更难了。所以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识字,真正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比如:学习“藤”字时,我先引导学生看图认识藤,直观了解藤的特点,再由“葫芦藤”拓展到生活中学生见过的黄瓜藤、葡萄藤等,进而让学生更好地识记这个“藤”字;在“谢”字教学中,我在和学生的交流中给学生创造一种语言环境,让学生明白在“谢谢”这个词中,“谢”表示感谢的意思,在“花谢了”这个词中,就表示的枯萎凋落的意思,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谢”的字义。

  二、关注语言的应用,让字词句教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应用语言。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语言文字的理解应用。比如,在“慢”字的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比较句子体会小葫芦慢慢变化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想想在我们的身边还有什么也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这个问题一下子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他们想到了----,想到了----,想到了----,我想,孩子们在用慢慢说句子的时候,他们的脑子里面是有画面的,是有情境的,这样的字词句教学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的,是指向学生思维发展的,也是有生命有活力的。

  三、关注汉字文化,让字词句教学增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每个汉字都承载了及其丰厚的文化内涵。本节课在“慢”字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古文字深入理解“慢”的字义,同时了解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学生对汉字产生兴趣,从而产生学习汉字的愿望,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由于本人经验有限,课堂上还有很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3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由字到词,再由词到句。并通过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课上“我能说”、“我能演”、“我能做”,使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例如:请同学上台来挂葫芦,其他同学观察他的动作,从而使学生意识到“挂”要靠手,所以是提手旁。然后再想想还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学生们很快想到了“哇、畦、洼”等生字,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识字面,并使以前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努力抓住一条主线:引导孩子们顺其自然地识字,并在识字活动的`基础上渗透汉字文化及人文教育。想象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几个想象说话的环节。如:“当看到那么多蚜虫时,如果你是种葫芦人的朋友或者只是个过路的人你会说些什么?”以及最后续编故事:“第二年春天他如果又种了葫芦,当再次生了蚜虫时他会怎么做?”通过这样的大胆想象,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同时也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培养。

  此外,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课件创设情境向学生们展示了葫芦的可爱,蚜虫的可怕等,从而激活学生们的思维,使之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4

  作为成年人,我么都指导植物生长一般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个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务之间的联系。而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有点难以理解。于是,教学前我让学生查了资料,教学中以“可爱的葫芦为什么会落?”作为突破口,引领学生学习,

  贯穿整篇课文,并穿插同类的成语与谚语。最后,让学生说说道理这样的流程下来,似乎蛮顺道。

  但是,在第二天的复习中,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并不能把自己心中的所想用语言描述出来。原因有二:1、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说话你训练面还不够广;2、本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还需要进一步的训练。措施:1、开展课前一分钟讲演活动;2、课后多开展表述类活动。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5

  新学期的工作刚步上正轨,教研课便紧锣密鼓地展开,在经过一轮教研课的研讨后,我想,究竟怎样才能使我们二年级语文组的研讨更具实效,更有价值呢?田才老师点醒了我,她说:“不如我们来同课异构,或两个人上一篇完整的课文吧,这样也许我们的研讨会更有意义哦!”于是,和刘婷满老师商量共同完成《我要的是葫芦》的两个课时。

  《我要的是葫芦》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光了。在反复研读教材之后,我和刘老师商定好两个课时分别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她负责的第一课时,主要教学1、4自然段,学习这两段中要认的字,会写“每”、“棵”、“挂”、“哇”四个字,通过朗读体会明白葫芦开始长什么样,结果怎么样,并留下悬念:为什么会这样。而我的第二课时则接着刘老师的悬念展开,引导学生带着“葫芦为什么都落了?”这个问题进入第2、3自然段的学习,认识这两段中会认的.字,会写“言”、“治”、“怪”、“慢”,并通过学生多层次多形式地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的不同语气,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明白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堂上我始终以尊重孩子,激发孩子个性思维为基准,以读代讲,将识字写字巧妙地融入在学生的读与悟中。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学中我很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力求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所以,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我很尊重孩子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每个孩子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是不一样的,我很鼓励孩子对文本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探究葫芦落的原因中,我通过让学生自主读,在读中画出种葫芦人所想所说的句子,分析种葫芦人的心理,找到葫芦掉落的原因是因为种葫芦人的无知与不听忠告,导致蚜虫吃光了叶子,最后葫芦就落了。这时候,每个孩子都有不一样的体会,就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体会来读,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让孩子的思维也就得到发展,在此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然后抓重点词、句来理解,指导朗读。

  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仍在识字写字、词句中,我在设计如何将要认要写的字融入情境、不脱离文本时是动了一些脑筋的,而对“盯着”、“自言自语”、“奇怪”等词的突破也花了心思,再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突出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地感受文本,也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所以,当我拿出葫芦道具,孩子们便情不自禁地做出动作、表情,甚至略显激动夸张的语气,实质上都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

  关于生字的书写,我本堂课要书写的四个生字中,“言”、“治”都是比较简单的,“怪”也不难,最需要细致指导的是“慢”,然而,因为时间把控得不够好,“慢”的教学没有完成,在即将教“慢”字的书写时,下课铃响了,考虑到“慢”是本课中最难写最易错的字,为了让孩子们第一印象深刻,我果断放弃了为完成教学目标而仓促完成的想法,对孩子们说:“慢这个字很重要,老师要留着慢慢教。”此外,我们班小组合作学习实际上已经像模像样了,但我却没有给充分的时间让孩子们上台展示。我的语言还需要更加精炼,问题的指向性要更明确,语言的目标性要更明了。

  一堂课总会或多或少有些遗憾,但我仍非常高兴,因为孩子们的表现太棒了。平日里一贯优秀,发言积极的孩子自然不必说,始终是主力军,最令我欣喜和念念不忘的是那些平时调皮捣蛋,听课不怎么认真的孩子,平时从不发言,性格内向,很少出声,缺乏自信的孩子都举起了他们的小手,并有精彩的课堂生成,他们也融进了课堂,融入了文本,这让我兴奋了很久。

  感谢孩子们,也感谢我办公室的同事们,她们给我宝贵的意见,下班后陪伴我做课件,不断地鼓励我,教育路上,我们和孩子们一样,都在不断成长,成熟。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6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感受到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在提高,进步,当然更待进一步提升。例如,在教学的后半部分教学上的拖延,由于当时忘词了,所以感觉好像绕弯子了!我体会到了学生的精彩就是课堂的最大的精彩。教师的教学要立足课堂,立足学生,课堂教学才会赋予生命的魅力。

  本节课孩子们的表现要比平时课堂表现要好。但是通过我对孩子们长期以来的观察及了解,个人认为本节课孩子们并没有展示出他们最出色的一面,没有把最好的效果展示出来。这给了我在教学中新的'思索。希望通过课下的学习,我能够找到进一步挖掘和展示孩子们优异一面的突破口。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7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简短精悍,一类字二类字一共12个生字。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习“葫、芦”,读好轻声。在教学其他几个生字时,先让学生自己把生字读一读,再安排他们同伴互助学习生字,然后向老师汇报,得到同学帮助的生字是哪几个?有的学生汇报:“邻”字读成了后鼻音,“藤”“盯”字读成了前鼻音,同伴教会了我“哇”字怎么组词。这样经过学生一汇报,我也就知道这些生字是他们难以掌握的生字了。

  我再把这几个生字当做重点,以多种形式反复地读,例如:

  1、指名读,读对了大家跟着读,同时表扬“小老师,你真棒!”

  2.组与组之间比赛读

  3、男女比赛读

  4、开火车读。经过趣味性的强化记忆,学生最终掌握地比较好了。这样的生字教学效果使我自己很满意。

  当学生和文本接触之后,我提问: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我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在教学时让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朗读体会,并进行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

  我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时,采用角色换位学习体验。“你如果也是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长了蚜虫,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的说的慢条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语气来劝告书中种葫芦的人,有的以叶子和葫芦的关系来用科学道理讲给书中种葫芦的人听。这样的角色换位体验学习法,使学生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在品读感悟2、3自然段时,我对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的思想,带领学生更加深入体会。我抓住人物的语言,人物的神态动作来教学。如文中的“盯”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眼里只有葫芦的集中表现,加以品析。在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谈论;当学生谈论到那个人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才导致的后果时,我追问:“那个人为什么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学生回答后,引出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和“盯”的品析。

  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练习。先让学生自己选择,你想读什么角色的内容,然后老师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读,再让男生和女生对读,接着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课文,来读出那位种葫芦的人满不在乎的语气,和后来不听邻居劝告,结果没有收到葫芦后悔的语气。学生读得兴趣盎然,对课文也非常熟悉了。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了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这是从科学的角度来掌握的,另外也让学生懂得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注意做事情的过程很重要的,不能只注意结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紧密联系。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8

  语文课堂教学是儿童心灵成长的反映,它是童眼观察世界、童心感悟世界、童心描绘世界的自然产物,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自由的、宽泛的,是没有什么规矩可言的。今天在赵老师的课堂我觉得老师是轻松的,学生是畅怀的、自由的,好比天空一只只自由飞翔的小鸟,而我是幸福的,一节真实、愉快的常态课,让我从中听有所获:

  一、字词教学扎实到位

  赵老师由复习生字教学导入新课,形式多样、活泼有趣。

  1、老师说词语学生评记忆说出这个字的组成部分。

  2、一个字左边是目,右边是丁猜谜语加深字形教学。

  3、对比教学,提醒记住字音字形:邻——令。

  4、换服装,找伙伴,文中有对双胞胎字“挂——哇”赵老师通过让学生给它们换偏旁找出更多的字词朋友,学生哗一下找了很多,个个激情高涨,学的有趣。

  5、用手当尺,为字量身教学“言”时,赵老师让学生先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学生发现写这个字时第一横最长,而下面的两横要比它短,这时赵老师拿出手进行比划,上面一横是下面一横的三倍,这样比划之后学生就不会出现上短下长的情况,更加在脑中形象的'记住了。有了这样的教学,还怕学生不会写、写错误吗?

  后来在赵老师的课堂作业批改中,我发现他们班的孩子很少有错字,而且个个字都写得很漂亮、很工整,有棱有角。我想这和赵老师平时扎实的教学是分不开的。

  二、朗读教学有声有色

  1、抓重点句品读体会语意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中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有好多处,赵老师在学生齐读完课文之后进行了纠正,其中有这样一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自然地和文后的学习园地当中的“我会读”一项结合起来,赵老师采用个人读、男女生读体会感叹句与陈述句、疑问句与陈述句的区别,学生通过多次的品读,感悟到句子的意思一样,只是表达的语气不同。

  2、换角色体会作者心理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赵老师教学《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时,采用角色换位学习体验,“假如你是他的邻居,你怎么劝他?”一个孩子说:“快请医生给树叶治病吧,要不然你的葫芦真的没有了”,还有个孩子居然用上了“唇亡齿寒”这个成语,体会可谓独到深刻。当“这个人看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一个一个往下掉时……”你觉得这个人会怎么想?一个孩子说:“很后悔,要是当初听了邻居的劝告,葫芦野就不会这样了。”有一个孩子说:“很悲哀,当初付出了那么多的辛勤汗水,到头来自己却徒劳无功”……后来孩子们在体会这是一个怎样的人时,水到渠成。

  三、和孩子“打成一片”

  课结束了,孩子们来到了赵老师的办公室,有的是来交作业的,有的是来订正作业的,有的是来问老师问题的,还有的是来和老师说话聊天的,其中有这样一个小女孩,她手里拿着一个爆炸形的“头帽”,说是她妈妈在“万圣节”这天给她买的,她在自己的头上戴了一会儿,旁边的桂老师说她戴了很好看,这时她就想给老师戴戴,说着就往老师头上戴,老师退让开了,没有生气,而且满脸的笑容,当时我在想我的身边……

  在赵老师的身上让我看到了宽容、热心、快乐,像这样的老师学生怎么会不喜欢他呢?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9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我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一种思想——以读品文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到达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透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主角读、齐读、选取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到达“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潜力。

  二、找准一个切入点——以题导文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个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从课题入手:“我要的是葫芦,言外之意是我不要叶子”。顺机启发学生用“我要的是,而不是”句式说话。因为切入点选得准,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纷纷提出:那个人结果得到了葫芦吗?那个人为什么得不到葫芦?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了颇有深度的问题——“蚜虫吃的是叶子,可落下的为什么是葫芦?”

  三、明确一条思路——以“变”理文

  文学作品都有一条线索,或为情感线,或为叙事线。教师要善于把握这条线,并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贴近这条线。《我要的葫芦》一文,篇幅虽短,但要落实的知识点却不少。在教学设计上,我始终抓住一条线:“变”。刚开始时叶子长得怎样?葫芦长得怎样?过了几天,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变化告诉我们叶子葫芦之间究竟有什么密切的关系?明确了这么一条线,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分散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当学生学完第一自然段时,透过看图——学文——品文,引导得出:因为叶子长得好,所以葫芦才长得可爱。从而为后文的学习打下铺垫。当学生学完3、4自然段时,我又引导学生小结:因为叶子长了蚜虫,所以葫芦才一个一个都落了。最后透过这种变化比较,学生明白了叶子与葫芦之间的密切联系,重难点的突破也就势如破竹。

  四、创设一种情境——以境品文

  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创设情境能够激活孩子们的思维,从而使之更有效地用心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我要的是葫芦》中种葫芦的人让人觉得可笑、可气,又可怜。可笑的是他的无知愚昧,可气的是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可怜的是他那么喜爱葫芦,结果却一无所获。

  为了让孩子们进入人物的内心,深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多处采用情境创设法:

  1、想象法创设情境

  在教学课文第一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可爱”“挂”等词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个人每一天都要去看几次。”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小葫芦长得很可爱。

  生:我看到了那个人每一天都要去看他的小葫芦。

  生:我看到了藤上长了几个可爱的小葫芦。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小葫芦很可爱?

  生:我从“挂”字看出小葫芦很可爱,因为“挂”字让我感觉葫芦好像在风中摇动,一蹦一跳,十分可爱。

  透过想象,把孩子们带入故事的情境之中,从而有身临其境之感,好像葫芦就在他们眼前,那个人就在他们的身边。

  2、主角体验创设情境

  为了让孩子们理解那个人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这句话,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拿出一个小葫芦)那个人是怎样看着他的小葫芦的?

  生:(做出一动不动的样貌)看着小葫芦。

  师:你为什么这样看呢?

  生:书上说那个人盯着小葫芦,所以要一动不动地看。“盯”就是一动不动地看。

  师:是啊,上课时,同学们都盯着黑板。那个人盯着小葫芦说了什么?

  生:(齐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小葫芦,谁来表演一下?

  生:(盯着小葫芦)说……

  师:你此刻的情绪怎样?

  生:我很急,期望我的小葫芦快快长大。

  师:那么你会怎样读这句话?(指导朗读)

  ……

  师:这句话是种葫芦的人对谁说的?

  生:对葫芦说的。

  生:对自己说的。

  师:你从哪明白的呢?……

  师:这种自己对自己说话,我们称为“自言自语”,老师就曾有过这样的体会:有一次,我的笔不见了,我自言自语地说:我明明放在桌上的,怎样一会儿功夫就不见了?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体会?

  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纷纷应用“自言自语”说出自己的经历)

  这样,我透过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也更深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潜力也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最突出的体现。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0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篇寓言故事语言朴实,用词准确,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种葫芦的人,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和低年级学生特点进行。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教学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将教学设计付诸课堂实践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本课教学中我把握了同组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了教材内容设计实施教学。同时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我就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引导学生结合文中插图分别学习第一、四两段,感受葫芦开始长得很可爱及后来葫芦都落了,再探究其缘由学习二、三两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做到了既符合教材编写意图,又不拘泥于教材,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

  2、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还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篇课文简短精悍,生字较少。为了使学生能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我就引导学生看图激趣揭题质疑中引导学生利用葫芦图及形声字的特点自主发现学会认“葫、芦、藤”,再在检查预习指名学生读词中学习另三个生字,并随机示范指导学生学写“哇、挂”。这样识字既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又抓住重难点,还拓宽了识字途径,培养了识字能力。但忽略了“盯”这个重要的生字,正确理解它的含义有助于体会那个种葫芦的人的思想。教学中应予以重视,深入学习。

  3、本节课上我还特别重视阅读指导。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先读题质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在讨论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习用词、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先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再读课文中描写小葫芦的样子的句子,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了喜爱之情,然后朗读时孩子们就很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又如在品读第二、三自然段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谈论;当学生谈论到那个人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才导致的后果时,教师追问:“那个人为什么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学生回答后,引出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引导学生朗读、理解和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同时我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进行分角色朗读,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1

  本课学习中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

  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主要利用了观察法和范读法。这两种教学法,在只有三尺讲台,一支粉笔。

  观察法。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范读法。

  除了运用课文形象的插图外,教师的范读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地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地练习里形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愉快(精神的愉悦)。

  在这堂课上,教师范读的地方不少,谈话煽情的地方也有几处,但是并没有妨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学得很自主。

  教学的内容比形式更重要,范读、谈话,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同样让学生学得自主。在课改的今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课堂上,却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里,我们该反思什么才算真正的自主学习。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2

  又一堂公开课过去了,真的是苦并快乐着!这个过程是一种煎熬,但是当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收到了效果,并得到了大家的赞赏,又觉得一切都很值得。

  《我要的是葫芦》这种带有常识性的课,我是很害怕上的。因为像 “为什么叶子死了,葫芦就会落了呢?”这样的问题我自己就说不清楚。但是我以为像这样的问题应该是属于常识课范畴,不必要在语文课中得到解决。我们语文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以听说读写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因此,我在这堂课中安排了四个教学板块:1、复习巩固;2、学习课文,知道葫芦落的原因。3、拓展阅读《小虫和大船》;4、笔头练习,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几棵葫芦……

  看似简单的第一个板块复习巩固,其实也是由易到难,包括了很多的训练。例如先认识生字“藤”,再认读词语“葫芦藤”,接着说说“( )的葫芦藤”,最后用刚刚训练过的“细长的葫芦藤”和“可爱的小葫芦”两个词组说说课文中的两幅插图,由此引入课文内容的教学。在这一个板块里,字、词、词组、句子的训练一气呵成,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当然,老师们在课堂评价和引导方面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小鱼儿认为,当一个学生说那个造船的人比种葫芦的人更笨时,我引导说是一样笨就有点不妥当。因为一个只是造成葫芦的.凋落,而另一个却造成船毁人亡的惨剧,所以说更笨是正确的。我觉得她说得有道理,拓展阅读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存在,应该去吃透它,研究它与教材之间的联系,这样自己心里有了底,课堂上可以从容应变。

  余萍认为在教学“一个邻居看见了,( )地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时,学生出现了“热情、生气”等偏离文本传统取向的回答时,应该要及时引导,让学生的回答回到“着急、担心”上来。我觉得也很有道理,因为我也认为这句话带着着急、担心,而我当时光顾着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没有及时引导。但是我也有个想法,这是不是学生对文本的一种独特理解呢?当然,低段学生还不太会感悟,更多的是把这个回答当作填空题来完成,怎样合适怎样填。教师还是要及时引导。

  “自言自语就是自己对自己说话,朗读不用这么响。”这个本来让我称道的设计在具体操作中却变得牵强附会。因为我在心里没有一个适合的音量,所以课堂上判断错误,把一个学生合适的朗读说成是不合适,让学生跟着糊涂了一番。

  总的说来,上课还得磨练,要精益求精。

  “星语听泉”研修活动快结束的时候,小叶子突然问我:“这堂课是你自己想的吗?有没有参考?”我一愣,随即回答:“有。最后的笔头练习,给‘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换种说法是参考来的。其他的都是自己想的。”说完,一阵窃喜涌上心头,看来她还是比较认可我的设计,呵呵。其实,刚开始的时候,一碰到要上公开课,我就四处搜寻教案,像蜜蜂采蜜一样,把好的设计好的想法都糅合在一起,组成自己的教案。上课时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总是要去看教案,怕忘记。不知从什么开始,我学会了自己思考,等有了自己的思路后再去看人家的设计,然后选择一个更好的。再后来,自己想的更多了,参考的更少了。上课的时候就不需要再看教案了,因为一切都在你的心中了,就像现在。

  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在《好课的境界》中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第一重佳境,应该是“思在”之课。这重佳境的实现,关键在于坚持和尊重自己的独立思考。上经过自己思考的课,才能进入佳境。我不敢说我的课是好课,但是我的确经过了思考。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3

  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不断应用,学生在学习上兴趣越来越浓了,课堂上不再是那种沉闷、冷言寡语的场面了,而是充满生气、你争我抢回答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解答别人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氛围使作为老师的我不得不动手动脑,尽力做到能用多媒体上课就用多媒体上,使学生和老师都能从中受益。

  《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我就应用了课件,学生理解课文容易了,老师教着也省力了。这一课我是这样上的,先是屏幕边展示画面,同时阅读与画面相关的课文内容,而学生是边听边看,当读完一遍课文后,我问学生:“通过边年看画面边读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学生几乎都举起了小手。甲说:“我知道种葫芦的人都非常喜欢小葫芦。”乙说:“我知道小葫芦一开始长得非常好,后来叶子上生了虫子,小葫芦全掉了。”丙说:“我知道了种葫芦的人没有治葫芦叶子上的.虫子。”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几乎把课文内容全说出来了。这比不用课件多读三遍课文都管用。首先学生认真看图,也认真听读的内容;其次画面栩栩如生,一目了然,不用再费尽心思去想。我们农村使用的是黑白版课本,学生就更不容易看明白书中插图,通过课件使用,弥补了这些不足,学生自然而然也就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对课文内容熟悉的过程快了,再解决其他问题也就容易多了。这一课当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后,理解“事物间各部分是有联系的”时,回答问题比较贴切。还有,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在低年级段识字方面也是省时省力,在这方面我也感受到了其中的快乐。现在我不再感到使用课件费劲而又麻烦了,而是感到其中的方便和省力,同时也体验到了什么是一堂课40分钟的真正艺术。希望我们都抽出一些时间下一些功夫制作一些课件,来达到课堂上预期的效果。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4

  本堂课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我很兴奋。

  我觉得这堂课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课文之初的情感基调定得准。

  我主要利用了谈话法、观察法、范读法和课件演示法来教学本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意这一点,所以,今天的课上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表现在:(1)能自主发现关键词句(2)能自主收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比如:在教学“那个人不明白为什么叶子上的虫子要治”时,学生能结课前的预习说出充分的理由,而且语言完整。这就给课堂一个激情的火花,适时的点评,激发学生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达到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高峰。这样,既引导了学生要带问题读书,想办法解决读书中的问题,还体现了预习的重要性,一举两得。

  本课教学中,我还注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教学“那个人看见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的情景时,心里会想什么?”这一环节时,我给学生设计用“那个人看见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可能会( )地说:“( )”这样的句式来说,说之前让同学小组交流讨论,建立同学之间信息交流的通道,师的参与,便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碰撞,学生带着这种高涨的情绪学习思考,体会集体的力量。这一环节还锻练了学生说完整话,让学生的说话有了依托,又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更是一举两得。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还注重了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环环相扣、步步加深的问题,如果明年你也种了一棵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你会怎么办呢?由前面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这里学生说得很好,让我不由自主地想给他鼓掌。通过回答这些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叶子和果实关系的认识。

  本课的教学也有很多不足,在感受小葫芦的可爱时,应该让充分读“多么”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就会自然地加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在朗读“葫芦的样子”时,应该讲读“雪白”的花并板书,再挂实物,这里我忘记了。所以没有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这棵葫芦到底有多好。如果这里充分的朗读,全面和邻居的对话就会有了很感情基调,学生就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要充分备课,争取做得更好。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5

  《我要的是葫芦》主要是讲从前有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因没有及时医治叶子上的蚜虫,导致他种的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通过对这篇课文朗读和理解,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以及要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

  我运用谜语导入,为使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识字环节创设一个“葫芦园摘葫芦”的情景,自由识字并口头组词,以“开火车”的形式识字组词并领读,个别学生分析字形,之后就读词语,在这里应该渗透识字方法,归类识字:比如“葫、芦、藤”三个字,都带有草字头,你还能说出带有草字头的字吗?再比如“邻”字组词时,同学们说“铃铛”一词,我只是在读音上作了区分,没有在字形上作辨别。写字指导方面教师没有充分起到示范作用,并且字写得太小。在“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问题中,对孩子要求过高,应该是课件出示一个特定的.格式。语文课要有读书声,而在这堂课学生读的少,这样也很难充分感悟,教师也应该示范读,传授更多的朗读技巧。通过这堂课,我明白了做为教师应充分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由于自己太年轻,教学经验不足,课堂驾驭能力不成熟,导致了课堂时间没把握好。最后的环节是扩散思维,以“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为开头续遍一个小故事,没有完成。这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我有很多次都没有抓住孩子的闪光点来进行启发,没有给予他们更大的想象空间,也没有关注到个别学生的养成习惯。还有就是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教学语言的再精炼,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一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一些。我相信,通过我今后不断的努力,我一定会慢慢的走向成熟,在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中做一名恰如其分的给予者和引导者。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汇编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0-23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0-28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08-31

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09-01

《我要的是葫芦》语文教学反思11-13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5篇)07-30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5篇)01-08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15篇02-10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5篇02-11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精选15篇02-13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汇编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认识课文中常用的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反问句、感叹句的表达特点;“?”和“!”对于学生来讲比较熟悉,但是反问句学生有些疑惑,我就引导学生区分了疑问句和反问句,让他们知道反问句是明知故问,加重语气。在体会事物之间联系时,个别学生对植物的生长有了解,但大部分学生不明白植物的生长需要,我就给他们播放了光合作用的图片,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就明白了为什么主人公没有得到葫芦。

  但是这节课中我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主旨。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2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做课的内容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15课《我要的是葫芦》,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识字,学词、学句,结合图画理解葫芦叶子和果实之间的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一、关注识字的情境,让字词句教学有生命力

  语言文字的学习一定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如果脱离了语境,让孩子单纯地去识某个字,不但字形不容易记,而且字音也很容易遗忘,字义的理解也就更难了。所以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识字,真正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比如:学习“藤”字时,我先引导学生看图认识藤,直观了解藤的特点,再由“葫芦藤”拓展到生活中学生见过的黄瓜藤、葡萄藤等,进而让学生更好地识记这个“藤”字;在“谢”字教学中,我在和学生的交流中给学生创造一种语言环境,让学生明白在“谢谢”这个词中,“谢”表示感谢的意思,在“花谢了”这个词中,就表示的枯萎凋落的意思,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谢”的字义。

  二、关注语言的应用,让字词句教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应用语言。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语言文字的理解应用。比如,在“慢”字的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比较句子体会小葫芦慢慢变化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想想在我们的身边还有什么也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这个问题一下子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他们想到了----,想到了----,想到了----,我想,孩子们在用慢慢说句子的时候,他们的脑子里面是有画面的,是有情境的,这样的字词句教学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的,是指向学生思维发展的,也是有生命有活力的。

  三、关注汉字文化,让字词句教学增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每个汉字都承载了及其丰厚的文化内涵。本节课在“慢”字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古文字深入理解“慢”的字义,同时了解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学生对汉字产生兴趣,从而产生学习汉字的愿望,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由于本人经验有限,课堂上还有很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3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由字到词,再由词到句。并通过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课上“我能说”、“我能演”、“我能做”,使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例如:请同学上台来挂葫芦,其他同学观察他的动作,从而使学生意识到“挂”要靠手,所以是提手旁。然后再想想还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学生们很快想到了“哇、畦、洼”等生字,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识字面,并使以前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努力抓住一条主线:引导孩子们顺其自然地识字,并在识字活动的`基础上渗透汉字文化及人文教育。想象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几个想象说话的环节。如:“当看到那么多蚜虫时,如果你是种葫芦人的朋友或者只是个过路的人你会说些什么?”以及最后续编故事:“第二年春天他如果又种了葫芦,当再次生了蚜虫时他会怎么做?”通过这样的大胆想象,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同时也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培养。

  此外,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课件创设情境向学生们展示了葫芦的可爱,蚜虫的可怕等,从而激活学生们的思维,使之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4

  作为成年人,我么都指导植物生长一般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个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务之间的联系。而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有点难以理解。于是,教学前我让学生查了资料,教学中以“可爱的葫芦为什么会落?”作为突破口,引领学生学习,

  贯穿整篇课文,并穿插同类的成语与谚语。最后,让学生说说道理这样的流程下来,似乎蛮顺道。

  但是,在第二天的复习中,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并不能把自己心中的所想用语言描述出来。原因有二:1、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说话你训练面还不够广;2、本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还需要进一步的训练。措施:1、开展课前一分钟讲演活动;2、课后多开展表述类活动。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5

  新学期的工作刚步上正轨,教研课便紧锣密鼓地展开,在经过一轮教研课的研讨后,我想,究竟怎样才能使我们二年级语文组的研讨更具实效,更有价值呢?田才老师点醒了我,她说:“不如我们来同课异构,或两个人上一篇完整的课文吧,这样也许我们的研讨会更有意义哦!”于是,和刘婷满老师商量共同完成《我要的是葫芦》的两个课时。

  《我要的是葫芦》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光了。在反复研读教材之后,我和刘老师商定好两个课时分别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她负责的第一课时,主要教学1、4自然段,学习这两段中要认的字,会写“每”、“棵”、“挂”、“哇”四个字,通过朗读体会明白葫芦开始长什么样,结果怎么样,并留下悬念:为什么会这样。而我的第二课时则接着刘老师的悬念展开,引导学生带着“葫芦为什么都落了?”这个问题进入第2、3自然段的学习,认识这两段中会认的.字,会写“言”、“治”、“怪”、“慢”,并通过学生多层次多形式地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的不同语气,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明白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堂上我始终以尊重孩子,激发孩子个性思维为基准,以读代讲,将识字写字巧妙地融入在学生的读与悟中。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学中我很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力求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所以,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我很尊重孩子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每个孩子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是不一样的,我很鼓励孩子对文本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探究葫芦落的原因中,我通过让学生自主读,在读中画出种葫芦人所想所说的句子,分析种葫芦人的心理,找到葫芦掉落的原因是因为种葫芦人的无知与不听忠告,导致蚜虫吃光了叶子,最后葫芦就落了。这时候,每个孩子都有不一样的体会,就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体会来读,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让孩子的思维也就得到发展,在此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然后抓重点词、句来理解,指导朗读。

  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仍在识字写字、词句中,我在设计如何将要认要写的字融入情境、不脱离文本时是动了一些脑筋的,而对“盯着”、“自言自语”、“奇怪”等词的突破也花了心思,再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突出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地感受文本,也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所以,当我拿出葫芦道具,孩子们便情不自禁地做出动作、表情,甚至略显激动夸张的语气,实质上都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

  关于生字的书写,我本堂课要书写的四个生字中,“言”、“治”都是比较简单的,“怪”也不难,最需要细致指导的是“慢”,然而,因为时间把控得不够好,“慢”的教学没有完成,在即将教“慢”字的书写时,下课铃响了,考虑到“慢”是本课中最难写最易错的字,为了让孩子们第一印象深刻,我果断放弃了为完成教学目标而仓促完成的想法,对孩子们说:“慢这个字很重要,老师要留着慢慢教。”此外,我们班小组合作学习实际上已经像模像样了,但我却没有给充分的时间让孩子们上台展示。我的语言还需要更加精炼,问题的指向性要更明确,语言的目标性要更明了。

  一堂课总会或多或少有些遗憾,但我仍非常高兴,因为孩子们的表现太棒了。平日里一贯优秀,发言积极的孩子自然不必说,始终是主力军,最令我欣喜和念念不忘的是那些平时调皮捣蛋,听课不怎么认真的孩子,平时从不发言,性格内向,很少出声,缺乏自信的孩子都举起了他们的小手,并有精彩的课堂生成,他们也融进了课堂,融入了文本,这让我兴奋了很久。

  感谢孩子们,也感谢我办公室的同事们,她们给我宝贵的意见,下班后陪伴我做课件,不断地鼓励我,教育路上,我们和孩子们一样,都在不断成长,成熟。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6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感受到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在提高,进步,当然更待进一步提升。例如,在教学的后半部分教学上的拖延,由于当时忘词了,所以感觉好像绕弯子了!我体会到了学生的精彩就是课堂的最大的精彩。教师的教学要立足课堂,立足学生,课堂教学才会赋予生命的魅力。

  本节课孩子们的表现要比平时课堂表现要好。但是通过我对孩子们长期以来的观察及了解,个人认为本节课孩子们并没有展示出他们最出色的一面,没有把最好的效果展示出来。这给了我在教学中新的'思索。希望通过课下的学习,我能够找到进一步挖掘和展示孩子们优异一面的突破口。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7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简短精悍,一类字二类字一共12个生字。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习“葫、芦”,读好轻声。在教学其他几个生字时,先让学生自己把生字读一读,再安排他们同伴互助学习生字,然后向老师汇报,得到同学帮助的生字是哪几个?有的学生汇报:“邻”字读成了后鼻音,“藤”“盯”字读成了前鼻音,同伴教会了我“哇”字怎么组词。这样经过学生一汇报,我也就知道这些生字是他们难以掌握的生字了。

  我再把这几个生字当做重点,以多种形式反复地读,例如:

  1、指名读,读对了大家跟着读,同时表扬“小老师,你真棒!”

  2.组与组之间比赛读

  3、男女比赛读

  4、开火车读。经过趣味性的强化记忆,学生最终掌握地比较好了。这样的生字教学效果使我自己很满意。

  当学生和文本接触之后,我提问: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我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在教学时让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朗读体会,并进行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

  我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时,采用角色换位学习体验。“你如果也是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长了蚜虫,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的说的慢条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语气来劝告书中种葫芦的人,有的以叶子和葫芦的关系来用科学道理讲给书中种葫芦的人听。这样的角色换位体验学习法,使学生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在品读感悟2、3自然段时,我对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的思想,带领学生更加深入体会。我抓住人物的语言,人物的神态动作来教学。如文中的“盯”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眼里只有葫芦的集中表现,加以品析。在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谈论;当学生谈论到那个人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才导致的后果时,我追问:“那个人为什么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学生回答后,引出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和“盯”的品析。

  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练习。先让学生自己选择,你想读什么角色的内容,然后老师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读,再让男生和女生对读,接着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课文,来读出那位种葫芦的人满不在乎的语气,和后来不听邻居劝告,结果没有收到葫芦后悔的语气。学生读得兴趣盎然,对课文也非常熟悉了。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了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这是从科学的角度来掌握的,另外也让学生懂得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注意做事情的过程很重要的,不能只注意结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紧密联系。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8

  语文课堂教学是儿童心灵成长的反映,它是童眼观察世界、童心感悟世界、童心描绘世界的自然产物,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自由的、宽泛的,是没有什么规矩可言的。今天在赵老师的课堂我觉得老师是轻松的,学生是畅怀的、自由的,好比天空一只只自由飞翔的小鸟,而我是幸福的,一节真实、愉快的常态课,让我从中听有所获:

  一、字词教学扎实到位

  赵老师由复习生字教学导入新课,形式多样、活泼有趣。

  1、老师说词语学生评记忆说出这个字的组成部分。

  2、一个字左边是目,右边是丁猜谜语加深字形教学。

  3、对比教学,提醒记住字音字形:邻——令。

  4、换服装,找伙伴,文中有对双胞胎字“挂——哇”赵老师通过让学生给它们换偏旁找出更多的字词朋友,学生哗一下找了很多,个个激情高涨,学的有趣。

  5、用手当尺,为字量身教学“言”时,赵老师让学生先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学生发现写这个字时第一横最长,而下面的两横要比它短,这时赵老师拿出手进行比划,上面一横是下面一横的三倍,这样比划之后学生就不会出现上短下长的情况,更加在脑中形象的'记住了。有了这样的教学,还怕学生不会写、写错误吗?

  后来在赵老师的课堂作业批改中,我发现他们班的孩子很少有错字,而且个个字都写得很漂亮、很工整,有棱有角。我想这和赵老师平时扎实的教学是分不开的。

  二、朗读教学有声有色

  1、抓重点句品读体会语意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中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有好多处,赵老师在学生齐读完课文之后进行了纠正,其中有这样一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自然地和文后的学习园地当中的“我会读”一项结合起来,赵老师采用个人读、男女生读体会感叹句与陈述句、疑问句与陈述句的区别,学生通过多次的品读,感悟到句子的意思一样,只是表达的语气不同。

  2、换角色体会作者心理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赵老师教学《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时,采用角色换位学习体验,“假如你是他的邻居,你怎么劝他?”一个孩子说:“快请医生给树叶治病吧,要不然你的葫芦真的没有了”,还有个孩子居然用上了“唇亡齿寒”这个成语,体会可谓独到深刻。当“这个人看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一个一个往下掉时……”你觉得这个人会怎么想?一个孩子说:“很后悔,要是当初听了邻居的劝告,葫芦野就不会这样了。”有一个孩子说:“很悲哀,当初付出了那么多的辛勤汗水,到头来自己却徒劳无功”……后来孩子们在体会这是一个怎样的人时,水到渠成。

  三、和孩子“打成一片”

  课结束了,孩子们来到了赵老师的办公室,有的是来交作业的,有的是来订正作业的,有的是来问老师问题的,还有的是来和老师说话聊天的,其中有这样一个小女孩,她手里拿着一个爆炸形的“头帽”,说是她妈妈在“万圣节”这天给她买的,她在自己的头上戴了一会儿,旁边的桂老师说她戴了很好看,这时她就想给老师戴戴,说着就往老师头上戴,老师退让开了,没有生气,而且满脸的笑容,当时我在想我的身边……

  在赵老师的身上让我看到了宽容、热心、快乐,像这样的老师学生怎么会不喜欢他呢?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9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我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一种思想——以读品文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到达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透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主角读、齐读、选取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到达“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潜力。

  二、找准一个切入点——以题导文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个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从课题入手:“我要的是葫芦,言外之意是我不要叶子”。顺机启发学生用“我要的是,而不是”句式说话。因为切入点选得准,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纷纷提出:那个人结果得到了葫芦吗?那个人为什么得不到葫芦?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了颇有深度的问题——“蚜虫吃的是叶子,可落下的为什么是葫芦?”

  三、明确一条思路——以“变”理文

  文学作品都有一条线索,或为情感线,或为叙事线。教师要善于把握这条线,并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贴近这条线。《我要的葫芦》一文,篇幅虽短,但要落实的知识点却不少。在教学设计上,我始终抓住一条线:“变”。刚开始时叶子长得怎样?葫芦长得怎样?过了几天,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变化告诉我们叶子葫芦之间究竟有什么密切的关系?明确了这么一条线,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分散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当学生学完第一自然段时,透过看图——学文——品文,引导得出:因为叶子长得好,所以葫芦才长得可爱。从而为后文的学习打下铺垫。当学生学完3、4自然段时,我又引导学生小结:因为叶子长了蚜虫,所以葫芦才一个一个都落了。最后透过这种变化比较,学生明白了叶子与葫芦之间的密切联系,重难点的突破也就势如破竹。

  四、创设一种情境——以境品文

  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创设情境能够激活孩子们的思维,从而使之更有效地用心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我要的是葫芦》中种葫芦的人让人觉得可笑、可气,又可怜。可笑的是他的无知愚昧,可气的是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可怜的是他那么喜爱葫芦,结果却一无所获。

  为了让孩子们进入人物的内心,深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多处采用情境创设法:

  1、想象法创设情境

  在教学课文第一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可爱”“挂”等词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个人每一天都要去看几次。”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小葫芦长得很可爱。

  生:我看到了那个人每一天都要去看他的小葫芦。

  生:我看到了藤上长了几个可爱的小葫芦。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小葫芦很可爱?

  生:我从“挂”字看出小葫芦很可爱,因为“挂”字让我感觉葫芦好像在风中摇动,一蹦一跳,十分可爱。

  透过想象,把孩子们带入故事的情境之中,从而有身临其境之感,好像葫芦就在他们眼前,那个人就在他们的身边。

  2、主角体验创设情境

  为了让孩子们理解那个人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这句话,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拿出一个小葫芦)那个人是怎样看着他的小葫芦的?

  生:(做出一动不动的样貌)看着小葫芦。

  师:你为什么这样看呢?

  生:书上说那个人盯着小葫芦,所以要一动不动地看。“盯”就是一动不动地看。

  师:是啊,上课时,同学们都盯着黑板。那个人盯着小葫芦说了什么?

  生:(齐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小葫芦,谁来表演一下?

  生:(盯着小葫芦)说……

  师:你此刻的情绪怎样?

  生:我很急,期望我的小葫芦快快长大。

  师:那么你会怎样读这句话?(指导朗读)

  ……

  师:这句话是种葫芦的人对谁说的?

  生:对葫芦说的。

  生:对自己说的。

  师:你从哪明白的呢?……

  师:这种自己对自己说话,我们称为“自言自语”,老师就曾有过这样的体会:有一次,我的笔不见了,我自言自语地说:我明明放在桌上的,怎样一会儿功夫就不见了?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体会?

  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纷纷应用“自言自语”说出自己的经历)

  这样,我透过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也更深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潜力也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最突出的体现。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0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篇寓言故事语言朴实,用词准确,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种葫芦的人,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和低年级学生特点进行。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教学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将教学设计付诸课堂实践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本课教学中我把握了同组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了教材内容设计实施教学。同时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我就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引导学生结合文中插图分别学习第一、四两段,感受葫芦开始长得很可爱及后来葫芦都落了,再探究其缘由学习二、三两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做到了既符合教材编写意图,又不拘泥于教材,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

  2、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还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篇课文简短精悍,生字较少。为了使学生能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我就引导学生看图激趣揭题质疑中引导学生利用葫芦图及形声字的特点自主发现学会认“葫、芦、藤”,再在检查预习指名学生读词中学习另三个生字,并随机示范指导学生学写“哇、挂”。这样识字既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又抓住重难点,还拓宽了识字途径,培养了识字能力。但忽略了“盯”这个重要的生字,正确理解它的含义有助于体会那个种葫芦的人的思想。教学中应予以重视,深入学习。

  3、本节课上我还特别重视阅读指导。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先读题质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在讨论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习用词、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先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再读课文中描写小葫芦的样子的句子,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了喜爱之情,然后朗读时孩子们就很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又如在品读第二、三自然段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谈论;当学生谈论到那个人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才导致的后果时,教师追问:“那个人为什么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学生回答后,引出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引导学生朗读、理解和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同时我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进行分角色朗读,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1

  本课学习中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

  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主要利用了观察法和范读法。这两种教学法,在只有三尺讲台,一支粉笔。

  观察法。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范读法。

  除了运用课文形象的插图外,教师的范读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地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地练习里形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愉快(精神的愉悦)。

  在这堂课上,教师范读的地方不少,谈话煽情的地方也有几处,但是并没有妨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学得很自主。

  教学的内容比形式更重要,范读、谈话,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同样让学生学得自主。在课改的今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课堂上,却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里,我们该反思什么才算真正的自主学习。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2

  又一堂公开课过去了,真的是苦并快乐着!这个过程是一种煎熬,但是当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收到了效果,并得到了大家的赞赏,又觉得一切都很值得。

  《我要的是葫芦》这种带有常识性的课,我是很害怕上的。因为像 “为什么叶子死了,葫芦就会落了呢?”这样的问题我自己就说不清楚。但是我以为像这样的问题应该是属于常识课范畴,不必要在语文课中得到解决。我们语文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以听说读写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因此,我在这堂课中安排了四个教学板块:1、复习巩固;2、学习课文,知道葫芦落的原因。3、拓展阅读《小虫和大船》;4、笔头练习,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几棵葫芦……

  看似简单的第一个板块复习巩固,其实也是由易到难,包括了很多的训练。例如先认识生字“藤”,再认读词语“葫芦藤”,接着说说“( )的葫芦藤”,最后用刚刚训练过的“细长的葫芦藤”和“可爱的小葫芦”两个词组说说课文中的两幅插图,由此引入课文内容的教学。在这一个板块里,字、词、词组、句子的训练一气呵成,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当然,老师们在课堂评价和引导方面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小鱼儿认为,当一个学生说那个造船的人比种葫芦的人更笨时,我引导说是一样笨就有点不妥当。因为一个只是造成葫芦的.凋落,而另一个却造成船毁人亡的惨剧,所以说更笨是正确的。我觉得她说得有道理,拓展阅读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存在,应该去吃透它,研究它与教材之间的联系,这样自己心里有了底,课堂上可以从容应变。

  余萍认为在教学“一个邻居看见了,( )地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时,学生出现了“热情、生气”等偏离文本传统取向的回答时,应该要及时引导,让学生的回答回到“着急、担心”上来。我觉得也很有道理,因为我也认为这句话带着着急、担心,而我当时光顾着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没有及时引导。但是我也有个想法,这是不是学生对文本的一种独特理解呢?当然,低段学生还不太会感悟,更多的是把这个回答当作填空题来完成,怎样合适怎样填。教师还是要及时引导。

  “自言自语就是自己对自己说话,朗读不用这么响。”这个本来让我称道的设计在具体操作中却变得牵强附会。因为我在心里没有一个适合的音量,所以课堂上判断错误,把一个学生合适的朗读说成是不合适,让学生跟着糊涂了一番。

  总的说来,上课还得磨练,要精益求精。

  “星语听泉”研修活动快结束的时候,小叶子突然问我:“这堂课是你自己想的吗?有没有参考?”我一愣,随即回答:“有。最后的笔头练习,给‘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换种说法是参考来的。其他的都是自己想的。”说完,一阵窃喜涌上心头,看来她还是比较认可我的设计,呵呵。其实,刚开始的时候,一碰到要上公开课,我就四处搜寻教案,像蜜蜂采蜜一样,把好的设计好的想法都糅合在一起,组成自己的教案。上课时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总是要去看教案,怕忘记。不知从什么开始,我学会了自己思考,等有了自己的思路后再去看人家的设计,然后选择一个更好的。再后来,自己想的更多了,参考的更少了。上课的时候就不需要再看教案了,因为一切都在你的心中了,就像现在。

  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在《好课的境界》中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第一重佳境,应该是“思在”之课。这重佳境的实现,关键在于坚持和尊重自己的独立思考。上经过自己思考的课,才能进入佳境。我不敢说我的课是好课,但是我的确经过了思考。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3

  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不断应用,学生在学习上兴趣越来越浓了,课堂上不再是那种沉闷、冷言寡语的场面了,而是充满生气、你争我抢回答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解答别人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氛围使作为老师的我不得不动手动脑,尽力做到能用多媒体上课就用多媒体上,使学生和老师都能从中受益。

  《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我就应用了课件,学生理解课文容易了,老师教着也省力了。这一课我是这样上的,先是屏幕边展示画面,同时阅读与画面相关的课文内容,而学生是边听边看,当读完一遍课文后,我问学生:“通过边年看画面边读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学生几乎都举起了小手。甲说:“我知道种葫芦的人都非常喜欢小葫芦。”乙说:“我知道小葫芦一开始长得非常好,后来叶子上生了虫子,小葫芦全掉了。”丙说:“我知道了种葫芦的人没有治葫芦叶子上的.虫子。”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几乎把课文内容全说出来了。这比不用课件多读三遍课文都管用。首先学生认真看图,也认真听读的内容;其次画面栩栩如生,一目了然,不用再费尽心思去想。我们农村使用的是黑白版课本,学生就更不容易看明白书中插图,通过课件使用,弥补了这些不足,学生自然而然也就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对课文内容熟悉的过程快了,再解决其他问题也就容易多了。这一课当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后,理解“事物间各部分是有联系的”时,回答问题比较贴切。还有,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在低年级段识字方面也是省时省力,在这方面我也感受到了其中的快乐。现在我不再感到使用课件费劲而又麻烦了,而是感到其中的方便和省力,同时也体验到了什么是一堂课40分钟的真正艺术。希望我们都抽出一些时间下一些功夫制作一些课件,来达到课堂上预期的效果。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4

  本堂课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我很兴奋。

  我觉得这堂课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课文之初的情感基调定得准。

  我主要利用了谈话法、观察法、范读法和课件演示法来教学本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意这一点,所以,今天的课上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表现在:(1)能自主发现关键词句(2)能自主收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比如:在教学“那个人不明白为什么叶子上的虫子要治”时,学生能结课前的预习说出充分的理由,而且语言完整。这就给课堂一个激情的火花,适时的点评,激发学生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达到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高峰。这样,既引导了学生要带问题读书,想办法解决读书中的问题,还体现了预习的重要性,一举两得。

  本课教学中,我还注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教学“那个人看见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的情景时,心里会想什么?”这一环节时,我给学生设计用“那个人看见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可能会( )地说:“( )”这样的句式来说,说之前让同学小组交流讨论,建立同学之间信息交流的通道,师的参与,便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碰撞,学生带着这种高涨的情绪学习思考,体会集体的力量。这一环节还锻练了学生说完整话,让学生的说话有了依托,又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更是一举两得。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还注重了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环环相扣、步步加深的问题,如果明年你也种了一棵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你会怎么办呢?由前面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这里学生说得很好,让我不由自主地想给他鼓掌。通过回答这些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叶子和果实关系的认识。

  本课的教学也有很多不足,在感受小葫芦的可爱时,应该让充分读“多么”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就会自然地加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在朗读“葫芦的样子”时,应该讲读“雪白”的花并板书,再挂实物,这里我忘记了。所以没有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这棵葫芦到底有多好。如果这里充分的朗读,全面和邻居的对话就会有了很感情基调,学生就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要充分备课,争取做得更好。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5

  《我要的是葫芦》主要是讲从前有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因没有及时医治叶子上的蚜虫,导致他种的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通过对这篇课文朗读和理解,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以及要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

  我运用谜语导入,为使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识字环节创设一个“葫芦园摘葫芦”的情景,自由识字并口头组词,以“开火车”的形式识字组词并领读,个别学生分析字形,之后就读词语,在这里应该渗透识字方法,归类识字:比如“葫、芦、藤”三个字,都带有草字头,你还能说出带有草字头的字吗?再比如“邻”字组词时,同学们说“铃铛”一词,我只是在读音上作了区分,没有在字形上作辨别。写字指导方面教师没有充分起到示范作用,并且字写得太小。在“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问题中,对孩子要求过高,应该是课件出示一个特定的.格式。语文课要有读书声,而在这堂课学生读的少,这样也很难充分感悟,教师也应该示范读,传授更多的朗读技巧。通过这堂课,我明白了做为教师应充分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由于自己太年轻,教学经验不足,课堂驾驭能力不成熟,导致了课堂时间没把握好。最后的环节是扩散思维,以“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为开头续遍一个小故事,没有完成。这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我有很多次都没有抓住孩子的闪光点来进行启发,没有给予他们更大的想象空间,也没有关注到个别学生的养成习惯。还有就是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教学语言的再精炼,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一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一些。我相信,通过我今后不断的努力,我一定会慢慢的走向成熟,在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中做一名恰如其分的给予者和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