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应用课后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应用课后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应用课后教学反思1
小组合作活动是一个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完善的过程。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写作是较难完成的一项任务,小组合作为那些学生提供了一个气氛融洽的空间,他能从同伴中获得帮助,缓解焦虑感;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他也能在与同伴的思维碰撞中获得启迪。这就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写作目标时张扬个性,在不同方面发挥优势,相互弥补,使最后输出的语篇更完美。
(一)要保证学生全员参与
小组学习模式成功运用的前提是每位参与的学生首先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来独立思考,也就是应遵循Individual work---Pair work---Group work---Class work的过程。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使人人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使输出的信息彰显个性,各有特点才具有讨论分析的价值,保证合作学习的质量,保证写作教学同样面队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二)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在小组合作模式写作教学中,学生自主性较强。这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教师不是一个纯粹的传授者而是促进者,不是纯粹的管理者而是引导者。所以只要我们明确每个阶段的活动目的,就能做到收放自如。在这样一个以学生的智慧劳动为主体的课堂上,学生就能调动他们所有的积极因素为英语学习服务。学生写作中的弊端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只要教师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使学生体会到写作的成功感。
(三)要提供科学的学习载体
在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材料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它首先必须符合学生实际的英语水平,同时材料应具备时效性、想象性和趣味性。鲜明的时代感能让学生体会到语言学习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想象性和趣味性能提高学生语言拓展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产生启动心智活动的需要。例如本堂课提供的材料话题是学生很熟悉的,如果三幅图同时呈现的话,就没有任何悬念,而把最后一幅图去掉改成问号,赋予了学生想象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创智活动的机会。
(四)要利用语言的监控作用
在写作过程中,朗读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语言监控机制。无论是听者还是读者,都能从中发现习作中的很多错误,尤其是语篇的关联性和条理性会在朗读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如片段五中,要求学生把自己所写的内容朗读给同伴听,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相互欣赏、借鉴和纠错的过程。
(五)要运用正确的评价手段
目前很多中学生在写作训练时存在着紧张、惧怕和厌恶等不良的心理状态。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消除学生的这种情绪,使学习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对于好的句子或篇章,教师及时进行肯定,使学生有成功感。同时,要让学生在互动评价中感知作文评价的依据和方法,并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以便他们能在一次次的自我反思中不断的进步。
应用课后教学反思2
这一课是北师大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比、比的化简,掌握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来学习比的应用。通过本课学习,掌握用比的知识解题的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相关的数学问题,也为后面学习比例和比例尺奠定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男女生人数比,来复习比的知识,一堆橘子,分给人数相等的两个班,怎么分?这样的.课前热身。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研究教材的开放性、挑战性,激励学生合作创新。
教材出现的例题一般都是现成的,学生看看就懂,实际运用又不懂,所以需要补充一些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学习材料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能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选择余地,又能激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来弥补教材不足。例如:在进行新课学习时,学生先自主探究,尝试解决。一筐苹果分给人数不同的两个班,怎么分?突破了本课重点。不能按班级数平均分,不公平。这是学生就会思考,哪怎样分就公平呢?根据需要,发现根据两个班的人数比分,较为公平。接着增加一个已知条件,有150个橘子分给大、小两个班,怎么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总结方法。在整个合作学习、展示多种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我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在各自的讲评中发现新的解答方法,再着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这些问题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应用课后教学反思3
通过本章节的教学,同学基本上掌握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比与求比值,但对分数与小数的比进行化简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0.625:?。
在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中,假如是已知两个数量的比和两个数量的和,这一类应用题,同学们基本上是会做的,但假如已知一个数量是多少,还知道两个数量的比求另一个数量,有少局部同学还用上面的这种做法。如:男生有48人,男女生人数比是6:5,求女生,同学会错误列成48×[5÷(6+5)].
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36,长和宽的比是5:4,求长和宽或面积是多少,这一题计算错误特别多,大多数同学列成:长:36×[5÷(5+4)]宽:36×[4÷(5+4)]对这些容易出错的题目,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练习。
--------------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让同学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的全过程来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同学的操作、表达、探索、类推、合作、概括、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增强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为新知建构搭建平台。 开放性的教学是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和发明才干的有效途径,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可体现在条件、问题、结论、出现方式、解题战略等方面。本课公开课教案试图在出现方式和解题战略两方面有所探索。改变文字出现方式, 从洗涤液的这个比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同学。要求同学配制一杯600毫升的洗涤液,依照1:5的比配制,应该如何做?,从这个实际问题人手,使同学感到真实可信。出现方式的开放只是形式,解题战略的开放才是实质。放手让同学自身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战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2、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规范强调数学知识在实际世界中的应用。学习数学知识目的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我在本节课时,始终围绕“解决问题”展开教学,在运用拓展阶段,注意更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境。让同学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设计一道开放题:“某村民小组共有4户人家卖土地,共得到弥补金九十万元,你们认为该怎么分?”其中的一个条件是开放的,让同学提供学习资料并解决问题。有人认为可以平均分,每户得22.5万元;有人认为不合理,因为每户人家的人数不一定相等,所以应该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还有人认为应该按原有土地的面积来分配。同学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补充条件,按不同的分配规范去解决上述问题。同学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深了对“按比例分配”知识的理解,发展了思维,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在这样的课堂上,同学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相结合。这种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为每个同学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供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
一、情境引入,切入课题: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同学的知识抵触,打破同学的心理平衡,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同学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创设了王东和周星宇投资做生意分红的情境。当然同学的回答比较多,进行适时点拨:平均分不够合理,那该怎么分呢?同学很快说出了最好根据投入的钱数来分。
二、体现了同学是学习主体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同学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充沛调动、发挥同学的主体性。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同学在自己引导下讨论、交流、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我设计了分红利和喝糖水的两个活动,让同学亲自参与并研讨交流其中的数学问题,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对培养同学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体现了教师是教材发明者的理念。
在如何使用教材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摒弃过去那种“教教科书”的保守思想,充沛挖掘新课知识点,整合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实现“用教科书教”。本节课舍弃了教材中原有的例题,大量地从生活中就地取材,提高了同学学习的兴趣。同时增加了研究这样一个知识点,辅之以活动,促进同学在活动中知识得以理解、内化。
四、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通过鼓励同学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同学思维,引导同学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同学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笼统概括数量关系、让同学死记硬背的做法,让同学充沛实践体验,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和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同学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沛的准备。
----------------------------
本节课主要采用复习引入,操作实践,指导自学,分析比较,实际应用等教学法。
1、在课的开始局部,第1小题的复习来加深同学对比的理解,第2小题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布置第3小题的动手操作,主要是调动同学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更为了促使同学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同学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按比例分配”的概念,从而老师点出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平均分配的,还有并不是平均分配的,那就需要把一个数量依照一定的比来分配,这样分配的方法就叫做按比例分配。
2、在课的探究过程,同学积极提出问题,师生一起探究让同学明确这道题分配的是体重,依照水分与其他物质的比是4:1来分配的,从而为解决问题打下铺垫。接着让同学边自学,边独立考虑猜测出解决问题的妙招是什么,然后和同学们交流分享自身的解决妙招,从而让同学充溢自信心,体会到快乐。也做到了既让同学学习,又让同学的能力得到培养。
3、在课的巩固过程,布置了一个多层次的练习来巩固和强化新知识,从而重视应用,正所谓“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和不同的训练方式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既检验同学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巩固同学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让同学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的全过程来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同学的操作、表达、探索、类推、合作、概括、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课时,始终围绕“解决问题”展开教学,在运用拓展阶段,注意更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境。让同学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设计一道开放题:“某村民小组共有4户人家卖土地,共得到弥补金九十万元,你们认为该怎么分?”其中的一个条件是开放的,让同学提供学习资料并解决问题。有人认为可以平均分,每户得22.5万元;有人认为不合理,因为每户人家的人数不一定相等,所以应该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还有人认为应该按原有土地的面积来分配。同学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补充条件,按不同的分配规范去解决上述问题。同学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深了对“按比例分配”知识的理解,发展了思维,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在这样的课堂上,同学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相结合。这种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为每个同学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供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应用课后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应用就是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如果按照1:1分,习惯上称为平均分,如果按2:1分,就是我们今天所研究的按比例分配。
一、成功之处:
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例2教学中,先让学生理解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稀释液清洁剂的问题,明白稀释液就是浓缩液与水的混合,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得出两种解法:
第一种:每份是:500÷5=100(ml),浓缩液有:100×1=100(ml),水有:100×4=400(ml)。
第二种:1+4=5,浓缩液有:500×1/5=100(ml),水有:500×4/5=400(ml)。
把两个量的比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通过总结这两种解法,使学生感悟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利于分散难点,降低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二、不足之处:
由于过多的关注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在学习新课之前安排了分数乘除法的应用题,导致用时过多,以致新知识内容练习时间不足。
三、再教设计:
出示两道乘除法应用题,让学生体会按比例分配与前面所学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应用课后教学反思5
第一步:出示自学要求。
上课一开始,点明主题:今天我们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来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在实践中的作用。利用投影仪出示如下的自学要求:① 自学课本例题,不懂的问题可以告诉老师或划下来。② 能看懂例题,并能说出例题解答中每个方程的实际意义。③ 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有几个?是什么?④ 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本题,对比前后两种方法,你有何感受?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开始自学,在自学时间内,要始终展示自学要求,教师巡回指导。对于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可用简洁语言和学生说几句”悄悄话”,对于较复杂的或具有共性的问题,记下来,做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内容。这一阶段以学生独立思考为主,采用的是“全班个人独立学习”的方式。
第二步:检查自学效果。
学生活动:在检查之前,先“成对”交流1-2分钟,再全班交流。虽然已经分层,学生的学习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提问时先由中等生或较差生回答,(目的:1.检查理解程度;2.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3、增强能学能会的信心。)优生补充,为提问的操作要求。教师指导:要注意凡是学生讲清楚的问题,教师绝不重复,教师只做有效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深处。这一阶段采用的是“成对和全班共同交流”的学习方式。
第三步:合作与探究。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在理解例题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例题进行变化、扩展,经过生生、师生的交流及自我思维的碰撞,使学习更具有挑战性,更有意义。例如:上面提到的例题6的学习,学生自学完毕之后,提出若其他条件不变,公司研制了三种方案:方案一:将蔬菜全部进行粗加工;方案二:尽可能进行细加工,剩余部分在市场直接销售;方案三:将部分蔬菜进行精加工,其余蔬菜进行粗加工,并恰好在15天完成。如果每吨蔬菜直接销售利润为200元,若你是公司经理你将选择哪一种方案?1.由于改进精加工技术,每天精加工蔬菜8吨,其他的条件不变,你还选择这一方案吗?试一试!2.若更新机器设备,精加工和粗加工可以同时进行,你有没有更好的方案?若有,请提供出来。尝试中发现学生非常欢迎这样现实的、有意义的、探索型的题目。这一时段经常是课堂上最出彩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高,解决问题的.愿望强,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往往是最迫切的,而且是自发的。
此时老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集体交流时,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思路作出评价,探讨成功和失败的教训,探索一般的规律和问题的内外联系等等。若没有有效的指导和点拨,学生的学习会有一种一盘散沙的感觉。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本人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思考过程讲出来,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是一种能及时反馈、把握学生思维状态的好办法,效果非常好。
这种“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与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挖掘学生的潜力。
应用课后教学反思6
学生今天学习的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是在以前学过“增加或减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把题中的分数改写成百分数就变成了今天学习的百分数应用题,和以前的数量关系,解题方法是一样的。少部分同学还是在理解上有困难,需要加强训练。本节课教学时要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百分之几解决问题,而不是依靠记忆类型和套用方法来解决,练习时让学生经历探索“打折”中的数学知识,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课堂中有这样一道题:一项工程计划投资了60万元,比计划节省投资20%,____________?让学生先根据题意再补充问题,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补充问题之后再列式计算。然后让学生汇报:1、这项工程比计划节省了多少万元?60×20%=12(万元)。2、实际投资多少万元?60×(1-20%)=48(万元),的确,可以发现孩子的积极性比较高。
整体来说,本节课孩子们掌握得还不错。
【应用课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课后反思11-17
课后的教学反思05-15
教学课后反思05-22
课后的教学反思03-11
教学反思和课后反思12-08
音乐的课后教学反思03-22
观潮课后教学反思02-17
秋天课后教学反思01-28
寒号鸟课后教学反思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