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18 11:41:4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精】《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

  《庐山的云雾》是我初次面向全校老师上的一堂公开课,我对这次公开课非常重视,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听了全国的优质课,借鉴了名师的教学设计,但是上课的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我对这堂课进行了分析反思。

  一、我的课堂教学借鉴了名师的教学设计,但是我忽略了本班学生的'学习程度,设置问题较难,学生无法理解教师的设计意图,无法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学习内容太多。《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课文共四个自然段,其中重点是

  二、三自然段,让学生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我在课堂上虽然也对这两段进行了重点讲解,但也讲解了一、四自然段,这使得我要讲的内容太多。

  三、教学内容多,学生无法一下都吸收接受,同时为了能上完课,缩短了师生互动的时间,给学生的时间太少,我讲授的时间过长。

  四、问题设置太碎,也耽误了大量的时间。

  五、教学最后的微课展示,时机把握的不好,如果放在第二段讲完后放就更好。另外微课的内容程度有些深,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些难,不易理解。教学过后,我深刻反思了,相信在以后的讲课中我能够避免出现这些问题,讲出更受学生欢迎的优质课。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2

  《庐山的云雾》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六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在教学本文中呈现了几个教学亮点:

  一、紧扣关键词,体会变化美

  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抓“千姿百态”进行体会。我先让学生默读,找出本自然段的中心句,明白这段先总后分的描写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就像时代在山顶的白色绒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语句,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悟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深入体悟庐山云雾的形态美,体悟课文的语言美。庐山云雾的形态还有很多很多,最后媒体展示云雾的图片,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说形态,加深对云雾特点的感悟。

  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牢牢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在读好关键词的基础上,把关键词放进语言环境中,层层深入,从字面到含义,到想象意境,通过让学生读读、议议、品品,学生在品中感悟,从而积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并碰撞出了有效生成,推进了学生入文理解、融情入文。

  二、朗读感悟,体会语言美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本文不仅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而且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为了让学生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如男女生读,个人读,小组读,范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从中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品庐山云雾“瞬息万变”时没有很好地给学生提供直观图片,重点词语“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又变成”没有通过品读很好的感悟,对文中的省略号也未展开一定的想象,来拉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得学生在品读这一自然段时没有深刻感悟,致使后面背诵该自然段的训练不是十分顺利。写话训练的点应该放在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之后,写写学生们展开的想象,还看到了云雾的哪些变化?这样更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用总分的写法,来写一段课外描写景物的片段对于三年级下学期的孩子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最好把这个设计放在课后练习尤为恰当。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近日,我面向本校老师上了一堂公开课——《庐山的云雾》,全班师生收获颇多。

  这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以读促写,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掌握写作方法,产生写作的欲望,做到读写结合。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积累和运用语言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围绕庐山云雾的特点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并通过事先收集的有关庐山云雾的图片资料,学生更加形象地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美。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明白这段用先总后分的方法描写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就象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语句,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深入体会庐山云雾的形态美,体味课文的语言美。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课文是怎样具体形象地写出云雾的特点的。如:发动学生小组讨论,再组织交流,教师同时参与学生交流,做适当的点拨,使学生明白这段采用先总后分的方法,运用了许多恰当的比喻,生动形象的描述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最后,我又让学生上讲台画简笔画,展示不同方位的云雾的形态,加深大家对庐山云雾特点的感悟。

  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从“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等等语句加以文中的饿省略号,感悟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一方面体会庐山云雾变化之快,另一方面感受作者想象力的丰富:将变幻莫测的云雾想象成“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生动地描绘出庐山云雾的动态美,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多媒体出示庐山风景图。

  师:这就是景色秀丽的庐山。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庐山都有哪些景色呢?作者最喜欢其中的什么?

  生: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作者最喜欢的是庐山的.云雾。

  师:你是从哪个词语读出来的。

  生:我是从“更”这个词语读出来的。

  师:怎样读才能把作者特别喜欢庐山的云雾这种感觉读出来的呢?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学生自己练读)

  师:谁愿意读一读?(一生读)

  师:他读得好不好?(好)

  师:谁愿意再练一练?(再请一位学生读)

  师:一听就觉得庐山的云雾很神秘,他强调的是后面的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他的语气读得很重,提醒大家注意这一点。

  一齐读一读,体会一下。(学生齐读)

  师:如果我请你们到庐山浏览,你愿意吗?(愿意)

  启发想象: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你在山上浏览、漫步,眼前飘浮的是云雾,迎面拂过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还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上了云端,架起了云雾,在天空中行走,你仿佛到了哪儿?(进入了仙境,你仿佛变成谁了?(仙人)

  引读:难怪作者说,在山上浏览,__。漫步山道,___。

  师:加上你的想象读这两句话,就会读得更美。(学生齐读二、三句)

  过渡: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下面就让我们细细地去欣赏一下庐山的云雾。(出示课文二、三自然段内容)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说说庐山云雾有哪些特点呢?

  交流:

  生: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师板书:千姿百态

  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师板书:瞬息万变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师:什么叫“千姿百态”?(姿态很多)庐山的云雾有哪些姿态呢?

  生读:“山头、山腰、山谷、山峰。”

  师:这两句话就是解释“千姿百态”。第一句就是这一段的中心句。这段话就是总分结构段落。

  师:请大家再读二三句,一边读一边想象着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边读边想象,教师板画山峰。

  师:你们的脑海出现没出现画面?

  师问: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生答。

  师:请四个同学上台在山峰上画出你想象出的形象,其他同学仔细看,看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生上台画)

  师:懂了,从你们的画中,我看出你们读懂了。让我们再用朗读来感受一下千姿百态的云雾。(齐读第二节)

  师:其实作者只是选取了四种典型云雾姿态向大家作介绍,它还有许多姿态呢?想不想欣赏一下。(播放课件)

  看完了这些姿态的云雾,你最说些什么呢?

  我相信,现在让你再来说这一小节时,一定会读得更精彩。齐读,

  听了你们的诵读,我好像来到了庐山,见到了庐山千姿百态的云雾。

  想不想庐山千姿百态的云雾永远留在脑海里?(背)

  过渡:庐山的云雾真是千姿百态啊。庐山的云雾还有个更为引人的特点呢?你们都知道啦!瞬息万变什么意思?文中哪里可以看出云雾变化快而多呢?

  你能通过你的诵读让老师感觉到云雾变化的快吗?(准备一下比赛读)

  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这段未尾的一个省略号了,大家想一想,省略了什么?你能帮作者告诉大家吗?

  (刚刚还是___转眼间____明明是____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______)

  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怎么不让你、我赞叹。让我们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这份感情吧!(师生齐读)

  身处在云遮雾罩的庐山,看着这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谁还会舍得离开呢?今天就让我们多停留一会,多感受一下庐山的美好呢?(播放庐山风景图片)

  课文最后一段有个词语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心情,读一读找出来!(出示流连忘返)其实流连忘返的不只是作者,还有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对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来吧!

  庐山的云雾”是小学三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本文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文章层次分明,景物特点鲜明,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景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搜集介绍庐山的资料,可是,由于我们农村条件有限,学生缺少搜集的资源,学生仅止搜集到两首古诗:“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虽然如此,学生还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庐山云雾的特点”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美,通过边读边思,体会二、三自然段是运用怎样的方法写出庐山云雾的奇丽的。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3

  一、进入情境,感受语言文字乐趣

  教学课文第一小节,学生说共三句话,第一句话写……,学生不感兴趣,且没激情。通过指导朗读,有所改观,但效果不大。于是教学第二、三句,我改让学生为教师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体会,学生一个个都坐好,而且闭上了眼睛。“漫步山道,似乎随手可摸到……”学生听到这句话,似乎有所感触,有几名学生的手下意识伸了出来,在寻找着什么。读完第一遍,我问到“摸到了吗?”有人摸到了、有没则没有。“那我再读一遍。”“好”全班异口同声,这时教室顿时动起来了,第二遍的结果可想而知……。乘热打铁——有同学愿意带我们“腾云驾雾吗?”“我、我”一下子十几个小手举了起来,一人朗读其他人感受。学生动了、课堂活了,或许,这才是语文教学所需要的'。

  二、动手动脑,画中感悟,读中学习

  教学第二小节“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学生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已基本掌握“总分”的写法。在教学中学生能抓住中心句,且能抓住中心找具体描写“千姿百态”的句子。这时,我教学时先示范了“云雾像帽子”,在黑板上画了出来,学生很感兴趣,再让学生拿出笔、画,把云雾其他的样子画出来,几分钟的时间,学生完成得很好,再让学生读课文,这一小节的内容就很容易理解了。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4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让读者身临其境,心旷神怡。

  教学时,吸取了前面2课的经验,我找了份庐山云雾的课件,然学生观看,利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变具体为生动,变抽象为直观,学生感到自己就好像置身于云雾缭绕的庐山之中,对庐山云雾的'赞美之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所以,我觉得对于这类写景的文章,给予学生视觉冲击还是很有必要的。

  针对本课二、三自然段总分句式的特点,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圈圈画画,划能概括云雾特点的词,又划能体现云雾这一特点的词句,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的美,同时让学生学会阅读短文的方法。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体会云雾变化的快,我让学生把这些能体现云雾变化快的词换成“一会儿”,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书上的词更恰当,对“瞬息万变”理解得更到位了!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5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神秘、变幻无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总分的写作方法,用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描绘了庐山的景色秀丽、云遮雾罩。这篇课文的重点在于对文章的解读,感知语言文字和渗透写法,我在教学中有以下感悟。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在本课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围绕庐山云雾的特点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开头用古诗文《望庐山瀑布》导入课题,在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庐山云雾优美图片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庐山云雾的美,然后在感悟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时,在教学中,通过默读、自由读、指读、齐读、诵读等方式让学生感悟文章的语言之美,让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得津津有味,从中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另外在使用PPT时,我将我在课堂上所提问的所有问题几乎都展示了出来,放大了PPT作为一个教学辅助工具的作用,将教师的主导性有所忽略,虽然问题是我提出来的,但不应该在PPT上将所有的问题和答案都展示出来,应该展示出教师的要求和文本段落,通过教师的语言提问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众多的讲课模式中,要选择相对灵活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思考。在对问题的提出时,要有指向明确的目标,不要询问学生无用的问题,通过有效的问题,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在此次教学中,在重文本的同时,让学生学会理解、积累、运用字词句,通过对感情的把握,让学生升华感情、陶冶情操。同时也要超越文本,要让学生在不同的方面、不同层次得到发展,有所收获。最后语文就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在把握文本的同时也应给孩子培养多种审美能力,我更应该不断督促自身,在日后的教学中多思考、勤反思。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6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像本单元的前两篇课文一样。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神奇绝妙,运用联想、比较和比喻等方法,用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描绘了庐山云雾秀丽多姿、神奇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作者借景抒情,把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出来,全文的字里行间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浓而不俗,含而不露。

  昨天,上了第一课时,上下来,感觉很失败。在引入部分,我请学生来介绍自己去过的名山大川。由于是三年级的学生,所以不会很系统条理的阐述。我就让他们讲讲留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有孩子讲到了庐山:庐山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当我达到最高峰的时候,除了空气格外新鲜,更觉得周围的云都被我踩在了脚下,自己好像置身于云海中。所以我觉得庐山很漂亮。我就接着她的话引出了课文: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作者也和我们小涵一样,喜欢庐山,这不你看,他还将自己游览庐山时的所见所想写了成一篇优美的文章,这就是我们要学的第三课:庐山的云雾。接下来,就是学习生字词,通读课文。以上环节都完成了,教学任务中还有一项是完成第一小节的讲解。因为几个问题出示顺序的颠倒,使我整个第一节的教学很失败。我是这么来问的:作者为什么喜欢庐山?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除了云雾以外,还有什么景色呢?作者为什么特别喜欢庐山的云雾呢?它和其他云雾有什么不同呢?这样的顺序,当然学习效果会不尽人意,学生的思维被打乱了,一会儿上面,一会儿下面,讲句开玩笑的话,就像在庐山的云里雾里绕啊绕的,找不到出口的方向了。无奈,下课铃声响了,只能带着遗憾结束了这节课。

  今天,我决定弥补昨天的遗憾,亡羊补牢一次。我隔夜将第一课时的问题重新整理了一下,就当复习导入了:庐山上有哪些景物呢?作者最喜欢其中的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一下子就将“神秘”这个词找了出来。“变幻无常的云雾是怎么来展现它的神秘的呢?重点抓住“随手摸到”、“腾云驾雾”、“飘飘欲仙”,体会云雾的多与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自己就在庐山顶上,身边、脚下全是云雾,置身云海的感觉。因为在讲解词语的过程中,我插进了一句话:《西游记》当中谁会腾云驾雾呢?虽然有很多神仙,但是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孙悟空!”那么腾云驾雾是什么意思呢?“脚踩在云上飞来飞去”。“如果你们也像孙悟空一样脚踩浮云,飞行在云端,会有什么感觉呢?”“我感觉自己就像传说中的仙人一样,漂浮在天空中,真是自由自在啊!”我心里顿时为这样一个回答鼓掌叫好了。

  有了一个好的开头,下面上下来基本上能很顺了。二、三两小节按照总分的写法描写了庐山云雾的`两个特点:千姿百态、瞬息万变。通过“绒帽”、“玉带”、“大海”、“天幕”体现了云雾静态时作者的想像,里面我还带到了“明喻”、“暗喻”的写作手法,不知道是不是有必要。而第三小节的“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通过“随风飘荡”、“四蹄生风”、“漂浮”来体现云雾的动态的美。特别最后一个省略号,学生讲了很多自己的想像,有几个还真不错:一会儿变成连绵起伏的长城,一会儿又变成飘落在大地上的京杭大运河,一会儿是星罗棋布的岛屿,一会儿是威武凶猛的巨龙,一会儿是惹人怜爱的小白兔……

  最后总结了全文:正因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所以令到那里游览观光的人们流连忘返,赞不绝口。

  在孩子们情绪高涨的积极发言中,一节课不知不觉地就结束了。但是课后想到,我还漏掉了一个环节,就是让孩子们来自己来总结全文,复述课文的内容,指导背诵,只能下节课讲了。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7

  周二全校老师听了我讲的《庐山的云雾》一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介绍了庐山云雾的神奇。如果有多媒体课件,适时地向学生展示庐山云雾的美,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或者自己的简笔画能拿得出手,讲到什么姿态时,及时的画在黑板上,效果也会很好。但这两种情况都不行。我只好选择了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

  这篇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用总分的结构介绍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教学时,我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让同桌一起根据学习提纲(1、找出文中的中心句。2、作者围绕中心句作了哪些介绍?3、这段是什么结构?4、把这一段分成两层。)一起学习第二自然段,明白该段的总分结构之后,再自学第三自然段。从学习效果来看,学生基本掌握了总分结构的特点。

  整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由于我本人的语言缺乏感染力,整节课都是老和尚的帽子————平铺塌,没有起伏跌宕的感觉;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回答问题的老是那几个。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吸取教训,加强自身的素质学习,力争能给学生一节声情并茂的语文课。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8

  新课程中指出,“要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要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在本课第二段的教学中,我发现要想 展现云雾的姿态,光凭老师的讲解和观察书中的图片,难以使云雾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借助学生在美术课中所学的绘画本领,结合学生平时所见的晨雾,让学生用笔来“说话”。一下子,同学们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个个都在认真地读着每句话、每个词语。在接下来的交流中,直观的画面使他们快速地理解了“笼罩”、“缠绕”、“弥漫”等词语的意思,通过鼓励他们进行想象绘画,学生明白了想象还需要合理。

  通过美术技能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使这节课充满了生趣,学生更具有表现欲和创造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他们懂得了努力寻找方法去表现自己思考的内容,在思考、分析和交流后,学生不仅锻炼了动口能力,也锻炼了动手能力。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9

  《庐山的云雾》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本文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在教学中有以下感悟:

  一、抓住想象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本课中有二处想象的训练点:一、想象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情景。二、看图想象庐山云雾有哪些动人的姿态。为了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我展示动人的画面,让学生大胆想象庐山云雾的不同姿态,感受庐山云雾的壮美不仅刺激着学生的视觉,还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二、、朗读感悟,体会文章语言的美。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本文不仅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而且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为了让学生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范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从中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品读词句,理解感悟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文字描写变为具体的图像。然后再引导抓住重点句和重点词去进行进一步的理解、感悟。如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明白这段用先总后分的方法描写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就象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语句,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图文结合,并展开想象,拉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学生就从中感受到了庐山的美。教学第三段时我,先示范把第三段读一遍,故意把“刚刚、转眼间、明明、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这几个词给漏读了,然后让学生说老师读得怎样,学生就说老师把这些词漏读了,教师顺势说,这几个字老师刚才不读,课文不是也很通顺吗?让学生讨论这几个词能不能不要,学生体悟出不能不要,因为它写出了庐山云雾变化的快。然后又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庐山云雾变化快,即: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刚刚()(学生快速接着说)转眼间又()(学生又继续快速接着说)明明( )(学生继续快速接着说)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 )(学生接着快速接着说)如此反复几次,除了书上云雾变成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还可以发挥想象让学生说云雾变成其它的样子。这样教学既把庐山云雾变化快的特点突出来,又训练学生用这些词进行说话,学生的思维在快速转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效果很好。学完这两段后,我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准备以导游员的身份向游客们介绍庐山的云雾。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并积累了语言,将书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积累奠定基础。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想象庐山云雾的不同姿态,感受庐山云雾的壮美时,我给学生提示的图片时机不太准、给学生创设的教学情境也有限,因而部分学生的思维欠活跃,在想象庐山云雾的不同姿态时,只局限于某部分事物的范围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抓住文本的空白处,充分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发挥想象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0

  这是本单元最后一篇写景文章了,同样了跟第二课有异曲同工之妙。上课伊始我首先先带领学生观察一组图片领略一下景色秀美的庐山,让学生带着这种美得享受去感受庐山。本课也出现了许多的生字词,比如说腾云驾雾,飘飘欲仙,一泻千里等等一些词语,从字面上孩子也不是能够理解,因为这些词语大多数跟现实生活扯不上多大的关系,怎么办呢?怎么才能让孩子既不那么死板了记住词语的意思,还又能形象的记忆。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我看到了于永正执教的这篇《庐山的云雾》,于老师对于这两个的词语的处理,是运用动作,表演,让孩子形象地去记忆,今天在课堂上,我实施了一下,孩子们都很活跃,看着表演哈哈大笑,有的'孩子似乎并不是那么地配合,大声的说,表演的不好,没有办法,只能让再请一组学生进行表演,孩子们表演的很好,虽然演技有待提高,但是也让全班孩子从他们的表演中领略到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了。我想孩子们肯定记住这样两个词语。

  也有不足之处,凡是这样的表演课堂,孩子们都很难收住,这也是我困惑之一。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对各个环节用的时间不匀称,在第二段就花了大多的时间,在补白的地方孩子们都像傻眼了一样,好像就没有办法说出来一样,是不是跟平时的课外阅读有关呢?课外阅读少?还是我本身没有激发的好?或许都有这样的原因吧,还是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1

  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凭借搜集的资料介绍庐山,有介绍景点的古今文章摘要,有关庐山的古诗,有展示庐山景色的图片。相机引出课题,并结合课文第一句话指云雾是庐山众多景物中最有特色的。然后引导学生初读课文,随作者去登庐山,看看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结合语境及生活经验的意思;结合学生以往看《西游记》等动画的经验,体会“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意思;利用图片,想象“云遮雾绕”、“茫茫的大海”的'景象。学习中抓住重点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悟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深入体悟庐山云雾的体态美,体味课文的语言美。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描写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爱国感情的教育,首先应该使学生体会的庐山的美,庐山的云遮雾罩的美妙景象,了解到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在课前,布置学生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庐山,可以是介绍景点的古今文章摘要,可以是有关庐山的古诗,还可以是展示庐山景色的图片。理解词语时可借助学生的已知经验,再适当引导,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2

  教材分析

  《庐山的云雾》是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写景课文。本文语言优美明快,采用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热爱之情。

  全文层次分明,第二、三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流连忘返。文章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情境的“形态美”和文章的“语言美”结合起来,情境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很容易并且乐于学习新知识,具备较良好的学习习惯,但缺乏创新意识,想象力不够丰富。

  在第一课时学习,学生已认识课文生字,熟悉课文内容,本课学习中将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慢慢感悟,充分理解庐山云雾的美。

  教学目标

  A知识和技能: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词语。

  3、 初步认识总-分结构,重点学习第二、三段的写法。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B过程和方法:1、抓住重点词句,想象、了解庐山的云雾。

  2、读懂段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C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读出喜爱庐山云雾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学生观察、描绘云雾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形态美。

  教学难点:写法指导:了解总分的构段方式,学习抓住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写法。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3

  我上的区级研究课《庐山的云雾》,研究的主题是“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表达训练的研究”,从备课到上课几易其稿,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我有如下感受:

  1.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表达训练前提对文本的准确的把握。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抓住“瞬息万变”,通过对云雾的变化的快、变化的多、变化的大的体会,了解作者是如何写出“瞬息万变”的,为孩子写喷泉的“瞬息万变”奠定基础。

  2.让孩子的表达的主题的设置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让孩子有表达的欲望。课堂上设置的“水游城的喷泉”的话题让孩子兴致很高,并且这个话题和庐山的云雾有相似之处,也方便孩子模仿课文的写法进行创作。

  3.课堂上要让孩子学会互相欣赏对方的习作。本来的教学设计中本没有小组中交流习作这个环节,但是在课堂上请了几个学生读自己的习作后已经没有多余时间了,可是许多孩子的.眼神告诉我他们很想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习作,为了保护孩子的积极性,我临时增加了小组交流的环节。但我仍然认为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互相评论习作的机会太少了,如果是不考虑为听课教师呈现一节完整的课,我会教孩子如何听别人的习作,如何欣赏、学习别人习作中的亮点,如何为别人提出修改意见。而不是将今天的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老师一个人的评价,毕竟有局限性。

  4.在第一次的试上中我没有进行喷泉的某一特点的具体训练,所以孩子的想象、所写的题材还比较宽泛。正式上时为了让学生学会有序表达,我以“千姿百态”为例,指导学生进行了完整的叙述。没想到这反而束缚了孩子的表达,在后来的写作中大部分孩子都写了“千姿百态”,所以,如何进行方法的指导又能不局限孩子的思维,值得再做思考。

  5.课堂教学中有些疏漏之处:比如总分结构应再强调一下,倾听孩子读的习作,随机对孩子的习作的点评这点做得不太好。教学机智有待提高。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4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语言优美,脍炙人口。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神奇绝妙,运用联想、比较和比喻等方法,用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描绘了庐山云雾秀丽多姿、神奇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作者借景抒情,把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出来,字里行间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浓而不俗,含而不露。令人百读不厌。

  今天,上了第一课时,课后想想,感觉很别扭。上课伊始,我请学生介绍自己去过的名山大川。虽然是六年级的`学生,但也不会很条理的阐述。我就让倪吴伟讲述留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全班只有他去过)。他讲到了庐山:庐山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当我达到最高峰的时候,除了空气格外新鲜,更觉得周围的云都被我踩在了脚下,自己好像置身于云海中。所以我觉得庐山很漂亮。我就接着她的话引出了课文: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作者也和我们一样,喜欢庐山,他还将自己游览庐山时的所见所想写了成一篇优美的文章,这就是我们要学的课文:庐山的云雾。接下来,就是学习生字词,通读课文。以上环节都完成了,教学任务中还有一项是完成第一小节的讲解。因为几个问题出示顺序的颠倒,第一课时的教学条理不是很清晰。我是这么来问的:作者为什么喜欢庐山?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除了云雾以外,还有什么景色呢?作者为什么特别喜欢庐山的云雾呢?它和其他云雾有什么不同呢?这样的顺序,当然学习效果会不尽人意,学生的思维被打乱了,一会儿上面,一会儿下面,就像在庐山的云里雾里绕啊绕的。无奈,下课铃声响了,只能带着遗憾结束了这节课。

  下午,我把第一课时的问题重新整理了一下,就当复习导入了:庐山上有哪些景物呢?作者最喜欢其中的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一下子就将“壮观”这个词找了出来。“变幻无常的云雾是怎么来展现它的壮观的呢?重点抓住“瞬息万变”、“趣味无穷”,体会云雾的多与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自己就在庐山顶上,身边、脚下全是云雾,置身云海的感觉,再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云海的绚丽与斑斓。

  最后总结全课:正因为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十分壮观,所以游客流连忘返,赞不绝口。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5

  《纲要》明确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在课文第二自然段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使他们懂得努力寻找方法去表现自己思考的内容,“如何使自己所画的云雾更美”,在思考、分析和交流后,学生不仅锻炼了动口能力,也锻炼了动手能力。

  新课程中指出,“要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要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为了展现云雾的姿态,光凭老师的讲解和观察书中的'图片,难以使云雾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借助学生在美术课中所学的绘画本领,结合学生平时所见的晨雾,让学生用笔来“说话”。一下子,同学们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个个都在认真地读着每句话、每个词语。在接下来的交流中,直观的画面使他们快速地理解“笼罩”、“缠绕”、“弥漫”等词语的意思,通过鼓励他们进行想象绘画,学生明白了想象还需要合理。

  通过美术技能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使这节课充满了生趣,学生更具有表现欲和创造性。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2-22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1-15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02-19

【热门】《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04-18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热】04-17

【热】《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04-18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荐】04-18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推荐】04-18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优)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