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部编版教学反思

部编版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07 22:27:3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部编版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版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部编版教学反思

部编版教学反思1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借助画图,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

  喜欢画画是孩子们的天性。课上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自己画画有时更能满足他们的欲望,发展他们的智慧,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学生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的段落后,我让两个学生上台来根据书中的介绍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其他的学生在台下画,学生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他们边对照书中的介绍,边看书上的插图来画。3分钟后,我们先读课文,然后来检查自己的画,并且认真听着同伴的点评,有的说:“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应该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有的说:“刚长出来的爬山虎的脚是嫩红的.,可是它应该长在叶柄的反面,画在同一侧,位置错了。”……就这样画画议议,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位置、颜色就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2、利用实物,使学生从模糊的感悟走向清晰。

  语文是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积累知识,这样才能培育出会生活的人。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

  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爬山虎,课前,我准备了一些实物的爬山虎。上课时,在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关于爬山虎的叶子时,我出示了爬山虎实物给他们看。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知道了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长大了的叶子是嫩绿的、而且叶尖都是一顺儿朝下,基本上不重叠。这样的直观教具,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得学生对于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也了解得十分详细。

  在学习爬山虎的脚的部分时,让学生自己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后,再次出示了爬山虎实物,让学生仔细观察它的脚,并与作者描写的脚联系起来比较,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印象就更为深刻了。

  3、通过表演,让文字活起来。

  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细节的问题。学生面对课本的文字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运用具有一些表演性质的行为,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文字活起来,更好地帮助学生的理解,从而拉近了他们与文学的距离,使他们在语文课上获得更多的审美情趣。

  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墙的部分,我让学生先自读并提出不懂的地方。读完后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我引导他们梳理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细丝怎么变成小圆片的?为什么细丝巴住了墙,就弯曲呢?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然后分小组表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再指名上台表演,演完学生就有了更真实的感受: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就变成了小圆片,这些小圆片就像吸盘一样,紧紧地巴住墙,由于“巴”产生的力量,使细丝弯曲,这样,细丝就拉动与它相连的嫩茎,嫩茎就在墙上靠拢并贴在墙上。这样就完成了“一只脚”爬墙的过程。然后它还会继续长出脚来,又把嫩茎拉一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学生通过自己表演,真实地感受到了“触、巴、拉、贴”这几个动作的连续性,而且深刻地体验到这几个动作的内在力量,同时还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最后讨论把“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行不行?通过讨论,结合自己观察所得,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体会到作者用词精确性和观察的细致。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结合本课的特点,调动同学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同学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讲的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同学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同学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发明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三、不足之处

  孩子们读书的时候仍然不够大胆,没有兴趣,更谈不上什么声情并茂。多给孩子们朗读的时间,让孩子们能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绝对不能放松。其次,孩子们根本没有合作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给孩子们创设协作学习条件和氛围,让孩子们具备协作意识,学会合作。其三,课时效率低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摸情孩子们的学情,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确实提高课时效率。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置换主角,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资料。接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设计问题:“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然后自主研读,交流收获。“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请同学们选取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哪些感悟和收获?”进一步引导发现,总结写法。最后拓展文本,课堂延伸: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部编版教学反思2

  《雪地里的小画家》这节课结束后,我想了很多,新的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我整节课的设计包括各环节的细微之处,都遵循了这一理念。《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上册的内容。本课的教研主题是兴趣识字,自主识字。

  我认为良好的开端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开课之出我抓住学生喜欢小动物的心理导入新课:“雪地里来了一群小动物,它们都是谁?来干什么呢?”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从识字教学来讲,字理识字重在学生掌握学习汉字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运用能力。在识字中学生自己运用学过的知识和规律去观察、分析、推理、发现,进而认识新的生字,掌握新的知识,形成新的能力。学生基本掌握了偏旁部首含义和一些独体字知识,以及部分汉字构字方法,音、形、义相联特征,就能实现学习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理解新的汉字。

  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在学生已有识字方法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多种巧识巧记方法,如:采用动作直观演示的形象记忆识记字形;引导学生用熟字作比较识字字形“用、几”;用学生喜欢的猜谜语的'方式帮助学生识记生字等等。采用多种方法识字,不仅鼓励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识记字形,初步感知汉字字形的规律,培养自学生字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本课教学设计思路符合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字以动物的脚印形式出现,给学生一个亮点,对这些字充满了无限的喜爱,更愿意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手段去愉快地学习。

  多种练习形式也起到了更好地巩固识字效果,如“小小邮递员”,人人参与,人人体验,学生积极性较高,“这样的加减法你会做吗?”形式新颖,使语文与数学知识巧妙融合,体现了学科间的综合。

  总之,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不是很完美,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一定切实落实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学习方式,让学生乐学、趣学、充满活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运用机智的语言,调控好课堂,认真上好每一节语文课。

部编版教学反思3

  本课我要反思的内容非常多,《搭石》是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搭石》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和谐共生。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原本的设计是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读写结合。想通过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想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想把“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但由于自己课堂出现错误,心里自信不够,压力不由而生,导致课堂没能按预定的设计完成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我是设计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受,带着问题:“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来读书,即为读书设立了目标,又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接着主要以这两个问题为抓手,层层深入的去解读什么是搭石、寻找搭石的美。在寻找搭石的美这一环节,我设计引导理解内容的主要方法有: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例如:教学一排排人走搭石时的情景时,通过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来让学生感受到协调美、画面美。为写打基础。

  2、通过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以此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时,让学生展开想象:那将会是一副怎样的画面?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

  3、为了使学生丰富和深化学习的内容,我从课文的实际出发安排了2个仿写练习。

  (1)让学生想象还会有哪些人来走搭石,人们会怎么做?

  (2)美在什么地方的仿写练笔.以及寻找平凡事物中的美的练笔.

  总之,在这节课上,我采用了补白、想象、朗读感悟,读写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几种不同形式,有详有略地带领学生逐层深入领悟到家乡人们纯真、质朴的美好心灵。正因为形式多样,也给了学生更宽广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于是在课堂上学生才表现得生龙活虎。这也提醒了我在今后的备课中,一定要把备学生提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只有明确了学生的心理。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俗语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就是这个道理。

  可惜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劳动,虽然预设时考虑周全,但是真正教学时没能达到预期效果。静心思索,感觉课堂中存在的不足很多:

  1、由于没有很好地把握时间,原来预定的内容都不能完成。学生朗读的也少。

  2、由于在教学中既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想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还想渗透写作方法。设计的内容太多,讲授的内容太细,不敢大胆的放手,因而对文章分析的太繁琐,甚至没时间来写小练笔。

  3、在如何引导学生方面做得不够细致,不能马上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行适时的反馈,课堂评价语言不够棒。

  针对这些不足,今后我要在教学中不断地磨练,加强。

部编版教学反思4

  《故宫》是一篇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学习这篇课文,要学生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会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作思路。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创造精神。

  本篇文章篇幅较长,描写的宫殿也很多。好多学生空间感较差,真正去过故宫游览的学生几乎没有,要学生能够真正读懂课文,能达到真正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课前预习时我专门布置了一项作业: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故宫建筑的简单平面示意图,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注明各部分的名称,我想这应该是很简单了,因为文章思路很清晰,它是按游览者参观故宫的顺序,由南到北依次介绍说明。可是第二天检查作业发现,有几个同学根本就没画,还有一部分同学画的内容不完整,还有几个同学干脆从网上找来了故宫示意图,照搬上去,课文中没有介绍的也标出来了,只有一少部分学生画的规范,完整。基于以上这种情况,于是我及时调整了思路,专门抽出一节课时间带领大家读课文。在内容理解上,我通过设置问题,逐段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语,疏通文意,体会文章篇章结构安排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画故宫示意图。这次画的示意图比第一次的规范、完整多了。

  这节课我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了相关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故宫的布局规划、建筑特点和陈列的珍贵文物,从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完成了课文教学的情感目标。

  这一课由于前面在把握课文内容上花费的时间较多,后面重点讲解部分就显得有点仓促了,以后在时间安排上会注意再合理一点。

部编版教学反思5

  汉语拼音是帮忙学生认读汉字、学好普通话的重要工具。《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提出:“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要到达这个目标,上好汉语拼音复习课是重要的一环。拼音复习课是对汉语拼音的一个巩固、实践和运用。因此,本学月的研讨课,我们就选取了汉语拼音复习四,由本年级的付勤老师执教,上了复习四的第一课时,听完之后,有自我的一点浅显的.看法。

  一、在游戏中复习拼音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能够使枯燥、重复的复习课变的生动、搞笑,让学生在玩中使知识得以巩固,印象得以加深。游戏的方法可多种多样,只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就行。

  二、在实践活动中复习拼音

  鉴于拼音符号抽象枯燥的特点,教师就应为刚刚进校的一年级孩子在头脑中建起一座抽象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所以,我认为应让拼音教学生活化,即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炼出对拼音符号的认同、理解。例如,在复习形近声母“b”“d”“p”“q”时,让孩子伸出自我的左右手,观察当左右手四指并拢,大拇指伸出时,变化大拇指向上与向下的方向,孩子们惊异地发现,自我的双手与这四个声母是多么的相像,他们一下子就能透过自编的儿歌记住这四个声母。由此可见,当音节仅仅作为符号单独存在时,它对学生是没有好处的,而没有好处的识记又是十分困难的。可一旦把音节放在具体的环境中,让它与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就能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学习兴趣。

  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新课的学习尚且如此,复习课中更应放手。要在复习课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潜力,激发、鼓励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成功的愉悦。提高学习效率,使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学起来简单愉快。

  第一,突出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就像导演,学生个个都是舞台上的主角,个个处于用心主动的活动状态。

  第二,体现情趣性。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闯关游戏,寓练习于游戏之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仅使他们在情趣盎然的气氛中学习巩固了汉语拼音,而且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究、团结合作、自主创新的潜力。

  第三,体现层次性。这样的安排是贴合一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的。

部编版教学反思6

  《雷雨》一课按顺序描写了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景象详细地写了雷雨的过程。教学时,我融知识能力、情感为一体,上出了一节非常满意的语文课。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教学伊始,我紧紧抓住一个“雨”字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同学们,你都知道什么雨?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说出了“暴风雨、雨夹雪、绵绵小雨、冰雹雨、雷阵雨”等等很多雨和它们的特点。“谁能讲一讲雷阵雨是什么样子?”孩子们纷纷说雷阵雨前电闪雷鸣,雷阵雨很大,雨点打到身上很疼,还有的说,雷阵雨前有乌云等等。“有一个人他看到雷阵雨,也写了一篇文章叫《雷雨》,请大家听老师读一读。”边听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雷阵雨的?由一个雨引入,让学生说出了他们身边的多种雨,并说一说特点,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说出了雷阵雨的特点,但不知道怎么写,老师一句有一个人写了一篇雷阵雨的文章,大家看他按什么顺序写的?无疑给学生的写作以引导。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由于学生没有了解过按什么顺序写,此问题一问学生不知从何而答,此时,我告诉他们是按照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顺序写的,之后让学生找一找分别在哪一自然段,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

  我又引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

  三、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本课条理清楚,是一篇描写景物的好文章。课堂上,我重点从每一部分写了哪些景物、与朗读训练两方面指导。在学习第一部分时,我问:“同学们,在写雷雨前抓住了哪些景物来写的?”孩子们很快找到并用方框标了出来,这时我并不急于让他们朗读,而是让他们观察课本插图,通过观察图画,学生理解了压、黑沉沉、乱摆的树枝的意思,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此时再让他们感情朗读已经水到渠成。

  四、抓住重点,指导书写

  二年级孩子已经基本掌握了写字方法,有了初步的识字能力,所以在课堂上我就针对本课两个最难写的字“垂”“越”进行指导。

  五、拓展阅读,

  风雨雷电,都是自然现象。《雷雨》一课《祖国情》中有描写自然现象的风雨雷电,指导学生阅读,积累好词好句。起到了一篇带多篇的目的。

部编版教学反思7

  表演课文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活动,它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现了低年级学生勇于自我表现的特性,还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与组织能力。

  《棉花姑娘》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表演课文前,我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确定每个学生扮演的角色;然后让学生操练各自角色的动作和语言;最后进行小组的表演竞赛。在表演课文时,每组学生非常积极。有些学生表演得形象生动。有个扮演棉花姑娘的学生演棉花生病时就蹲着身子耷拉着脑袋,让人看到了一个生了病的小姑娘无精打采的神情。棉花姑娘最后病好时,她舒展手臂慢慢地站起来,还做了个开花的动作,将小嘴笑得甜甜的,多么开心啊!

  但是,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表演要求过高,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表演要求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而定,不宜过高,只要学生能对课文进行一定的文字上处理,就应当及时予以肯定。

  二、忽略对作为观众的学生的要求。低年级学生好动,不能专心地观看其他学生的表演。教师应当在表演前提出对当观众的学生的要求。

  三、忽略表演后学生的评价。如果让小演员向老师、同学谈谈自己表演课文的`感受与自我满意程度;让当观众的同学也来评评表演的同学表现得如何。这样做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总之,表演课文这一形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合作意识。

部编版教学反思8

  为了帮助理解本课的重难点,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借助多媒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自读思考:这首诗一共介绍了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还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试着闭上眼睛想一想,闻一闻,听一听,试试在读的时候你能感受到什么?

  接下来再用不同的形式展现,如:蒲公英传播种子是用录象展现过程的,让学生知道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苍耳传播种子是通过投影演示的';石榴传播种子是通过图片;豌豆传播种子是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句子,然后同桌交换意见,再利用录像,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豌豆蹦跳着离开妈妈,也就是靠弹力传播种子。

  最后小结:大自然中的植物各种各样,千姿百态,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千奇百怪。希望你做细心的孩子,做有心人,你就会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发现更有趣的事物和现象,得到更多的乐趣。

部编版教学反思9

  《走月亮》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课文最主要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课文的语言非常优美,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交错呢;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自然而新颖;多用断句,节奏欢快。美丽的风景、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感情都通过“我”的观察、“我”的感受写出来。

  一、以读悟情

  基于文章抒情性极强的特点,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把朗读感悟作为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去突破,因此在教学目标中我提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味语言的美,感受月光下的美景,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以及“我”的幸福与快乐。

  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我在课堂上力求设置一个优美的,与课文描绘相似的学习情境,因此我设计文辞优美的过渡语。(例如:是啊,美丽的云南大理入夜了!这时,树啊,草啊,鸟儿啊都渐渐地安静下来,只有那活泼的'小溪依旧不知疲倦,欢快地流淌着,这是一个美妙的夜晚!……)在过渡语的熏陶下,学生也很快地进入了学习情境,能切身去感受文章所要传达的温暖的亲情,并在之后的环节设置“在我和阿妈走过的这么多地方你最喜欢哪里?”以及“你觉得今晚的月色怎么样?”等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生活体验去理解课文以致融入课文,我认为这也是新课标要求的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悟和理解。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设想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可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朗读这个最能激发学生个体情感体验的朗读方式。我想这也是我作为新教师对课堂全局的把握不到家,不能很好的关注每个学生,缺少关注学生个体的能力以及对教学设计的整体性还不能融会贯通所致。这一方面,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还会更加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努力使自己的课堂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不管是在朗读还是其他各个方面发展学生自己的个性。

  二、以练促学

  在这堂课中我基于教给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初衷,设计了美文赏析这一个环节,以课文中的“月盘是那样明亮,……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为例。目的在于达到本单元围绕一个词语把句子写具体的句式训练重点,通过听说读写的层层递进教给学生扎实的语文知识,这也是我践行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一次尝试,通过指名学生读自己的课堂创作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对排比句运用的适时点拨也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

  在这堂课中有一个很遗憾的地方就是没有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这跟我对课堂时间的把握还不到家有关以及对学生的引导不能精准以致绕了挺多弯子有很大的关系。这一方面,我还需要在未来的的教学生涯中好好摸索以及探寻。

  总的来说,这堂课还是有许多不尽人意以及遗憾的地方,不过很欣喜的看到自己以及学生的成长。

  教学也像是人生的三重境界,最后追寻的都是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为此,我会一直努力,直至成功!

部编版教学反思10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1873—1929)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在风雨飘摇的1900年,以他的一支有力之笔饱蘸激情写下了慷慨激昂的热血之歌——《少年中国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

  本课是一篇半文言文半白话文的过渡性的文章。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是学习本课的`关键。因此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位在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最后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标。本文长短句结合,交替出现,节奏感极强。因此我先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然后用时大约15分钟把课文读流利。课后学生们反应,当把课文读流利之后就发现自己的声调不由自主地变得高亢嘹亮,好像要把胸中那种豪迈之气和屹立于世界东方的霸气发泄出来一样。这就是本文的特点之一。

  在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之后,我又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课文毕竟不是现代白话文,但又比文言文好理解。所以我采用的策略是,学生先自己借助注释说一说,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集体订正。这个过程中老师巡视实施点拨,但绝不越俎代庖。

  第三,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之后再尝试着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熟读课文,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们在有感情朗读的同时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的,完成了本课设置的第二个重点——背诵课文。

  第四、内容拓展延伸。利用多媒体,让学生重温1940年后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以及康、梁等人探求救国之路的过程是很有必要的。

  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因为本文的时代背景与现在的孩子们相隔太远,虽然做了相关的介绍,但是对于真正理解本文还是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我在以后备课的时候想尽一切办法解决时代的障碍、历史的障碍、语言文字的障碍,让学生通过学习直接抓住文章的精髓,牢固地完成了学习的目标。

部编版教学反思11

  这篇拟人的科学短文,它与《植物妈妈有办法》一同向学生介绍动植物知识、自然常识,进行环境教育。其中,本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我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进行设计。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本课以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本课时能积极地思维,并通过学习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获得创新活动的感性经验和简单方法,使外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得到升华。

  本课的教学要求有: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6个字。

  2、了解“水”的不同形态和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一、多种形式展读,质疑问难。

  1.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有几个谜语,请你猜一猜,听仔细了:我在天空变魔术,变猫变狗变花朵,太阳出来我不怕,大风一吹我就走(云);千条线,万条线,落进水里都不见(雨);

  我是一朵小白花,一夜北风遍地开,无根无枝又无叶,朵朵都是天上来(雪)

  我们今天来学习的课文也是一个谜语,看老师写课题“我是什么”。谁来读一读,读准“什么”;读出问的语气),想猜吗?

  (课开始设置一个悬念,学生的心紧紧攥住,急切想知道是谁,具有撩拨好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功,与本课最后一句:小朋友,你们猜猜我是什么?互为呼应。)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读课文,然后,想一想:学习伙伴是谁?(水)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在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笔勾勒出不懂的词、句,记不明白的问题。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教师对难点字音及轻声音节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创新识字。

  (老师出示课件教给学生巧记:一只小黑狗,长着四个口(器)。水大好发电(淹)。禾苗的家(稼)。家里玩火(灾)。闯了大祸一只脚踢三球,一脚踢到树上头(躁)。学生猜字谜,并自编字谜。如:学生说:“下雨天吃包子(雹),太阳在西边(晒)……通过这个环节增加识字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4.以读促思,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充分朗读课文后,学生会提出各种问题,如“极小极小”是什么意思?“汽”为什么会变成“云”?为什么雪是在冬天下,不在夏天下呢?雹子是什么?等等。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质疑,及时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归类、解答。(师问:通过读文,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b师梳理、归类,自学完后,小组内交换意见,再推荐汇报。”)这样既让学生熟悉了课文的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思考理解感悟,把阅读心理过程外化,学生经历:提出问——分析问——解决问的完整训练,主体地位凸现。

  5.以读悟情。首先教学中我抓住“雨”“雹子”“雪”不同的形状变化,重点抓字词,“落”“打”“飘”,这三个不同的现象,由不同的方式从天上下来,通过理解朗读,知道了“雨”是天上落下来,“雹子”是从天上打下来,“雪”是从天上飘下来。通过比较,学生知道了在读“雹子”“打下来”要重点;读“雪”“飘下来”要轻点,慢慢的;读“雨”“落下来”不慢不快。让学生明白,用词的准确性。接着继续引导“我还有什么变化?”自然过渡到下两部分,使学生思考“我在池子、小溪、江河、大海的状态有什么不同?”第三段虽然短小,但是文字优美,为了能让学生读好,读懂这一段,我抓住了几个关键词语进行理解,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通过拟人化的比喻,让学生自己通过生活中的的感知,知道了池子里的`水是很平静的,小溪里的流的水很缓慢,江河里流的水非常的湍急,而海洋是波涛澎湃。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能体会不同状态的水是有不同的变化的。最后,是水的性格变化。通过对“温和”和“暴躁”这两个词的理解,知道水温和时会做很多好事,读出温柔,和气的感受;水暴躁时做过许多坏事,读出厉害,发脾气的感受。比较朗读是最能让学生读出不同的表现,我采用女生读温和的部分,男生读暴躁的部分,这样一比较起来很容易读好这一段。根据这样的思路理解课文,不仅教给了学生从揭示重点、句子之间的联系方面质疑问难的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勇敢的个性和探求知识的好奇心。

  二、多种媒体展示,整合尝试

  1.利用全文动画来突破难点,激发兴趣。

  (1)学生讨论云变成雨、雹子、雪的过程后。通过动画演示雨、雹子、雪形成过程,给学生直观感性的认识。(适当点拨向学生解释“雹子”是空中降下来的冰块,多数出现在晚春和夏季的午后伴随雷阵雨出现。冰雹给农作物带来很大的危害,大冰雹对人、畜、建筑物也会造成危害。)

  (2)揭示谜底: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汽在空中会变成云,云在空中遇到冷空气又会变成雨、雹子、雪。由此可见,云、雨、雹子、雪都是由什么变成的?(水)

  (3)小结:细读课文,不难看出:本文的重心落在一个“变”字上,全文路,理清思路,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围绕“变”字进行说明介绍,先写水的形状变化,接着写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里的状态变化,最后写了水的性格变化及给人类带来的贡献和灾害。其实,我们刚才所认识的云、雨、雹子、雪都是水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不同状态。

  2.认识水乃命之源,拓展知识,揭示水的利与弊。

  (1)联系实际讨论:你们还能想出哪些办法,让水多做好事,少做坏事?水还有哪些变化?

  (2)学生交流。(重在引导学生提到如何保护水资源:如节约用水;植树造林,预防水土流失;处理污水;不倾倒垃圾......比如说还有冰、雾、汽、露珠等)面对现在人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越来越贫乏,面对现在水资源污染越来越严重的现实,我们更应该重视如何保护它,这样才能让它多做好事,不做坏事。

  (教学中用电脑课件制作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复杂深奥的自然常识变得浅显易懂,提高了教学质量,丰富了感性知识,通过专题网站,拓宽知识面,使学生既能一边学课文,又能一边了解到平时生活中不能看见,或不能理解的事物运动变化的全过程,接触到更多的信息,从而获得新知识,丰富形象思维。)

  三、多种情境展现,发散思维

  诵读本文,会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己仿佛是千变万化的水,先乘着阳光到了空中飘浮,变成云,遇冷凝结,或成雨、雹、雪,落在地面,就在“家”中睡觉、散步、奔跑、跳舞。水为人类做了许多好事,也做了很多坏事,要完全降伏它,还需要人们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假如你是一滴水,你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呢?

部编版教学反思12

  《我是什么》虽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是却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童趣。作者运用了第一人称自我介绍的方法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描绘了水的各种形态。文中不点明"我"就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在教学时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课文是用第一人称描写手法写的,并且抓住了水是会变化的这个过程。为了突出这个"变",我采用了学生很感兴趣的魔术来吸引大家。给大家介绍一个魔术师,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这个小魔术师是谁通过设置一个悬念,学生的心紧紧攥住,急切想知道是谁,具有撩拨好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而且与本课最后一句:小朋友,你们猜猜我是什么互为呼应。通过读课文,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大意,猜出了是"水"。让学生明白了小魔术师就是"水"。在讲课时我把自己也融入到课文,和学生一起进入这个角色,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很快进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当成"水"跟大家一起变魔术。这样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了学习状态,深入理解课文。

  二、形式多样,主动识字

  识字对于低段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学好字词为今后读好课文,开展有效阅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但是机械单调的识字方式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形成严重的负面效应,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因此,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识字认词。魔方识字,开小火车,找朋友,读文识字等,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主动识字,不亦乐乎。

  三、整体把握,感悟变化

  在教学云变成雨,雹子,雪这一段时,我抓住了"落,打,飘"三个词感受雨,雹子,雪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加动作把动词表示出来,进一步理解这三个动词的含义,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使整堂课声情并茂,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己仿佛也成了千变万化的"水":先乘着阳光在空中飘浮,连片成云;遇冷凝结,或为雨,或为雹,或为雪;然后渗透到有感情地朗读上,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雹子的力度和雪花的轻盈。

  四、多媒体辅助,升华感悟

  本教材是一篇知识性的科普短文,全文围绕一个"变"字,讲述了水在自然界中的许多变化形态。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十分缺乏,我用电脑课件制作出生动形象的画面应用到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复杂深奥的自然常识变得一目了然,浅显易懂,提高了教学质量,丰富了感性知识。

  五、拓展练习,感悟提升

  课文在即将结束时教师以一首诗让学生体会感受水的用处,同时也将这节课的.内容也得到了升华。

  当然整堂课也有不足之处: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学生朗读的形式还应再多一些,例男女生读,小组读,开小火车读,同桌等等,通过采用不同的形式一方面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便于更好地巩固生字教学,为词语教学和理解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师的评价语还应在丰富一些,同时对学生的上课表现的评语还应在具体而又有针对性一些,以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的语速还应在慢一些,由于低年级的学生思维相对比高段要来得慢一些,教师的语速过快会影响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在本堂课中,教师应该更多地放手让孩子去说去想,发挥他们天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部编版教学反思13

  最近,我执教了《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感受很深。

  这篇课文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学习本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二是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积累好词佳句。由于有课件,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决定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将信息技术与我们的语文教学进行充分的整合。这样,抽象的事物具体了。

  如在第4自然段鱼的教学中,由于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的局限,学生对海里奇异的鱼缺乏感性认识。一组图片的播放立即将学生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赏读内化,读出了海水的美,读出了鱼的种类繁多。另外,许多相关资料的浏览使学生开拓了眼界,课文内容也得到了拓展和延伸。

  其次,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采取以“读”为主的教学过程,努力营造一种“平等、信任、激励、自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们主动地学、自信地学,兴趣盎然地学,达到扎实有效的课堂效果。

  正是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这一丰富的图像及声音信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进入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的最佳状态。在学生情绪高涨时,我紧接着提出要求:“这么好的地方,课文中是怎样写的呢?请大家打开书,认真地把课文读一读。”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课文中,孩子们开始兴趣高昂地读起课文来,有的同学读完一遍,还情不自禁地读第二遍。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再次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重点展现西沙群岛海里奇形怪状、色彩鲜艳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以及那些没见过甚至是没听说过的形态各异的鱼儿,由形象的画面理解自然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始至终地调动着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读,是学生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读,是学生理解感悟、思考的前提。全国小语理事会理事长崔峦强调:“一定要把课文读对、读通、读顺、读好。”这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也是理解课文的前提。因此在这次教学中,我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听读、初读、速读等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学生做到将课文读对;在熟读生字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在精读、理解的过程中,又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朗读内容指导学生将课文读好。在这样有目的、有层次地阅读指导中,学生逐步学会了读书。

  当然,我的这次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其中让我体会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1、没有将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讲授完整。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学生情况把握的不准,导致这一课时的个别环节用时较长,特别是请两个人单独读写鱼儿的段落,太浪费时间了。

  2。虽然也尝试建构一种多层面的课堂,希望能通过一节课教给孩子更多的东西,但是,许多方面考虑得还不够周全,补充素材在课堂上成为一种资源的浪费,浪费了一些宝贵的时间。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充分地认识到自己还应继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钻研教学方法,潜心搞好教学研究,努力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部编版教学反思14

  首先,这是一篇寓言,讲一个种葫芦的人十分喜爱小葫芦,但葫芦叶上生虫了,他认为叶子上的虫子和他要的葫芦没有关系。结果小葫芦掉光了。这则寓言说明,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我们要正确全面地看问题。

  这篇课文的语言很丰富,语言点很多,加之语言描述,细节描述,情态描述,反问句、感叹句的语气变化及应用。如何能够在让孩子们在一节课中掌握这些语言点,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设制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就当成那个种葫芦的人,从种葫芦人的角度出发来理解人物的语言描述,心理活动,神态。并能够让孩子全身心投入到文本之中。

  课堂的整体气氛及效果都还不错,对语言点的落实及把握也能够落实到位。但教师对学生问题的导语及过渡语有点生硬,不够童趣,没有思考到二年级小朋友的理解潜力和词汇量。像在强调反句语“有几个虫子怕什么!”的朗读时,为了突出反句语语气,我问他们,这个种葫芦的人认为有几个虫子没关系,不可怕,不用怕。就应读出怎样的语气来,有些人说要不当一会事,有些人说,他不把蚜虫放在眼里。其实这样已经够了,说明孩子已经理解了。结果我总结了一下“要读出不屑的语气”,他们不理解“不屑”的'好处,反而不知所措。

  课程在细节上的处理有些不足之处,比如由葫芦的图片导入课文,让孩子看图来说说葫芦的样貌。意图第一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观察潜力,第二为了强调细节描述,怎样把物体描述得更具体,更生动。第三为了引入课文,看看课文中的葫芦是什么样貌的。再一次强调对事物的细节描述。但在操作上出现了问题,课文中描述葫芦的语言是一句话,而我为了能让孩子说出葫芦的样貌,给孩子的语言提示也是一句话,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还说,难度有点高。许多孩子说不出来。如果当时给出的语言提示是词语,比如()的葫芦藤()的葫芦叶……他们回答的用心性也就会更高了。

部编版教学反思15

  教学这节课,有以下两点做的不错:

  1、以读带讲。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诵、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进而使学生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课前让学生大量查找和本文有关的历史典故、传统风俗的资料、图片和小故事,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汇报机会,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与感悟。

  不足之处:

  1、课堂密度过大,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如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过多,目的性不强,有的读后的评析不到位,显得为读而读,整堂课只是走马灯似的一味地读,应该让学生明白,读一次把诗歌内容和为什么这样读的理由说出来,同时再听一听别人的评价,这样理解和实践读,自己和别人理解的相互碰撞,才是学、思结合的好办法。因此,只是书声琅琅的课,亦未必是好课,必须辨证地看待读这一小学语文主要的教学形式,尤其是高年级的读,更要体现它的思辨性,不能为读而读。

  2、教学重难点体现不明显。本文是本单元“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的最后一篇课文,编排本诗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学习本诗重在朗读做到了,但是在有感情等技巧方面没有达到。

  总之,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和发展,竭尽全力上好每一节课,把每一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到位。

【部编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部编版《语文园地四》教学反思04-04

部编版日月潭教学反思04-07

部编版《腊八粥》教学反思07-01

部编版赵州桥教学设计12-07

部编版《坐井观天》教学设计03-28

部编版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反思03-14

部编版穷人教学设计优秀05-09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教学反思10-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教学反思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