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学反思13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语文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1
20xx—20xx学年度,我担任高一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其中一个是成绩优秀的班级,一个是普通班级。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认为自己积极主动,认真负责,较为圆满地完成啦学校交给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所做的努力:
(一)保持、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工作。
1、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一部分来自他的语文老师,因此,我努力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力图用充沛的感情,丰富的语言、知识,深刻的思想,灵活的教法来吸引学生,引发学生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有利于我全面啦解学生实际。
2、复背课文
利用早自习时间,对初中所学诗歌、文言文进行复背检查,让学生在复背的过程中增强文言语感,有利于高中文言文教学。
3、坚持每周写随笔,不限制内容、体裁,只要求必须表达真情实感。同学们在随笔中畅所欲言,喜怒哀乐任意表达。我坚持全批阅,每篇随笔后面都有我或多或少的批语,这些话给学生们鼓励,让他们乐于表达。我还在其中把握啦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利于我的班主任工作,也能为其他老师提供有效的教育建议。
(二)夯实基础知识,培养语文能力
面对两个基础、水~平相差甚远的`班级,我该如何实施教学呢?首先,我把语文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记忆、背诵、积累的基础知识。一类是需要学生掌握技能、方法,进而形成能力的。比如:阅读、写作。
对于第一部分内容,主要发挥啦各班语文科代表的作用,请他们按照要求布置、检查、督促学生复习,利用早自习做过关练习。后来我觉得这样做还不够,就在第二学期改变做法,对1000个字音练习逐一过关,每个学生每星期过关100个字音,并且是老师逐一检查每个学生过关。这项工作很烦琐且历时长,但师生都坚持得很好,学生兴趣高涨。
对于第二部分内容,就需要精讲多练。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倾筐倒豆荚容易,画龙点睛难”,“精讲”讲什么?怎么讲?我想还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比较好,为此,我努力从学生练习中发现问题,精讲一些可操作性较强的方法,并辅之以练习加强训练。这学年主要强化的是学生写作训练。训练学生审题、拟纲,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训练学生辨证思考。
(三)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效地进行个别辅导,认真分析他们在平常学习和练习中的不足,分析原因,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督促改正。
二、存在的不足
1、作文训练有些操之过急,且没有做到分类施教。
2、面批作文量大,坚持的不好。
3、平行班学生情况把握不准,在语文课上的思想教育内容偏多,今后想办法改正。
三、扬长补短,努力完善自我。
在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深感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时代,才不会被淘汰。我参加啦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坚持每天读书,充实自我,寻找一切可以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机会,不断汲取新知识、获得新养料。
总之,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我深知,路还很长,我会继续努力的。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2
每一次公开课对我来说,是一次历练,也是一次成长,从选课到构思,从备课到上课,我总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按照年级“每周一课”的安排,本周三我在高一(2)班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一课,有收获,也有不足,一句话总结我这几天的感受,那便是:“累并快乐着。”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题为记事,实则写人,因此在本课的整体构思上,我将“品人”和“品文”相结合,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感受大师风采。但由于四十分钟,时间太过紧张,因此课前,我让大家预习了课文,并把课文中的三个引文做了补充,让学生初步感受梁启超声情并茂,激情澎湃的演讲,也感悟先生心系祖国的情怀。而这节课的重点则是把握简洁生动的人物描写技巧,看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性格的评价。
第一环节:我用梁启超给徐志摩和陆小曼的证婚词引入,学生很快感受到先生率真直爽的性格,迅速将自己的思维集中到人物性格的评价上,与本课的重点迅速接轨。
第二环节:我给学生设计了三个问题:1、哪些句子描写了先生的外貌和语言,这些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2、哪些句子描写了先生的动作和神态,这些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3、请找出文中没有直接描写梁任公的文段或语句,说说这些文段或语句写出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学生带着问题自渎课文,仿照课后第一题的示例作一些旁注。之后分组讨论相互完善,学生回答,教师补充。逐渐形成板书:稳健潇洒、风趣自信、博闻强记、率真直爽。
旁注或旁批,是高中学习语文理应进行的一项专门的基本训练,本环节我让学生作旁注,是一种引导,以后每学一课都要照此办理,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评点,不求高明和精当,用语可长可短,鼓励个性化表现。学生的回答出人意料,每一句回答都能切中要害,令人满意。我再一次相信了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放手,还学生自由。
第三环节:我与学生共同总结描写手法,为了加深学生对正面和侧面描写的理解,我马上进行拓展,所选示例都是学生学过的或耳熟能详的,以便温故知新,融会贯通。
正面描写:例如:《鸿门宴》中樊哙的描写:
神情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动作描写: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樊哙侧其盾以撞,披帷西向立。立而饮之。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语言描写:“今日之事何如?” “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侧面描写::汉乐府《陌上桑》 加深学生对侧面描写的理解。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通过写路人、少年、耕者的入神忘我的举动,来写罗敷的惊人的美,给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最后我设计了课堂小练笔,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来描写自己初识的一位老师或同桌。注意写出人物个性。(150字左右)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个环节将整个课堂推向高潮,学生兴趣很浓,写出的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我还清楚的记得其中一位同学描写我的语句:“她可爱的短发下有一张酷似洋娃娃的脸,只见她一身帅气的衣服彰显出‘御姐’的风范,真是‘霸气十足’,平时看起来和蔼可亲的她,若发现有人在课堂上开小叉,定会大吼一声,同学们马上端正姿势,全神贯注·····”随即课堂掌声不断。
总得来说,整个课堂能做到一课一得,能以课文为例教会学生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张有弛,详略得当。没有过多的浪费时间,一些技能提升方面,例如给课文加旁注的阅读方法、对人物做肖像描写的写作方法等,我则是给了较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阅读并练笔,注意“讲练结合”。由于准备充分,对学生的引导较为到位,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自然有效。在授课过程中,我时刻关注学生的思与做,对学生的练笔也能做到点评中肯、及时。遗憾的是时间还是较为仓促,练笔环节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还有一些细节问题需注意,比如:大屏幕出现标点的移位,点评学生不够全面。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坚持做到关注学生,关注落实,让每一节语文课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的设计成功之处在于重视“人”的发展,以人为本。众所周知,学生不是一只等人喂的鸭子,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在平等、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既可学习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也正是新时期语文教学乃至各科教学都应做到的。
除此之外,我认为本节课体现了教师是“促进者”而非“带领者”。在整节课中,我的活动虽不很多,但并不清闲,我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并且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自己去实验、观察、研究、探讨,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这样的课堂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4
朗读,一种基本技能的训练活动,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也是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
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朗读,对同学们进行语调、语速、节奏、情感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和说普通话训练的语文活动。朗读,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教学线索,也是一种灵动多姿的教学细节。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是层次非常细腻,过程非常生动,形式非常活泼。反过来说,没有朗读的`语文课不是美的语文课。
朗读不仅仅只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也仅仅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穿插,它是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的教学手法。
所以,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形成阅读能力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设计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课标说: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朗读教学,从教师的角度看,需要我们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朗读教学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第二,语文教师的朗读技能训练和朗读水平的提高
第三,朗读教学的设计艺术
重点谈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小步轻迈——层次细腻
将朗读过程分解成若干个细小的步骤,每一个步骤完成一方面的任务。
如对《七颗钻石》的朗读指导:
1、用童声来读,语速要舒缓,语调要清新。
2、请带着表情朗读,语音要甜美。
3、朗读的时候要有孩子们讲故事的韵味呢。
4、用重音的方式,用上扬的语调,读好故事中的几次“变”
5、可爱的小姑娘感动着我们,让我们进行表演式朗读,来表达这种感动。
这样的朗读指导比较准确地利用了课文的文体特点,比较准确地把握了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立意有一定的高度且角度比较新颖,给学生一种渐入佳境的朗读感受。
(2)角度精细——过程生动
《口技》的朗读教学流程:设计:
第一次读:读得流畅响亮——人人出声,读得沸沸扬扬,形成课堂气氛并初步感知课文。
第二次读:读得字正腔圆——主要训练朗读第一段,教师示范,学生学读,这里的“字正腔圆”主要用于表现文字的气氛,为全文的朗读定下一个基调。
第三次读:读得层次分明——从理解段落层次的角度训练朗读第二、三段。同时训练学生的段落分析能力。
第四次读:读得有情有境——朗读第三、四段,老师示范,同学们体味文中情境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其表达出来。
第五次读:读得有急有缓——这里重点朗读第四段,先急后缓,读出文中情景,读出段落层次。
这里的朗读教学要求具体,层次明朗,覆盖周全,活动充分;加上形式变化与调控手法的运用,场面的活泼可以想见。
(3)听读结合——形式活泼
我们将第一次在课堂上学习爱情诗——《我愿意是急流》,它,同样也闪耀青春的火焰。
我们这节课的上法是: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第一个教学板块:美美地听(7分钟)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一遍。听的时候要想象诗中的“画面”
请同学们再听读课文一遍。听的时候要理解诗中的“意象”
请同学们第三遍听读课文。听的时候要感受诗中的“真情”,同时要轻声地跟读。
第二个教学板块:美美地读
第一遍,重在整体感受,注意语音(饱满、圆润)
第二遍,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
第三遍,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性)
(4)、有引有读
《紫藤萝瀑布》第一个教学板块“感受美——朗读美文”。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巧妙地剪裁课文,整合内容,组织起诗意盎然的朗读体味的活动。
1、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美文。
2、老师“整合”课文内容,引读课文,同学们再次感受美文。
师:“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出现在我的面前的,是这样流光溢彩、生机勃勃的一树紫藤萝。请同学们以赞叹的语调,朗读课文的第2段。
师:这里的藤萝花是繁密的,生动的,活泼的,它们是那么快乐,那么充满活力,那么富有美感。请同学们用喜爱的语调,朗读课文第6段。其实,上述“层次细腻,过程生动,形式活泼,重点突出”这几者是不能分开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渗透着“情感丰富”,立体地多维地支撑着、表现着一个优美的朗读教学设计。朗读教学要求教师指导有方,教师自己要有较高的朗读水平和技能;朗读教学要求组织得法,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空,运用感知性朗读、模仿性朗读、熏陶性朗读、体验性朗读、表演性朗读、竞技性朗读等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动扎实的训练。
其实朗读教学有着更为高远的创新境界。如:我们可以将朗读作为一种课型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教学线索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欣赏过程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教材处理的手法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信息提取的活动来设计等等。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5
诗词赏析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高中阶段的学生在领悟作者表达方式,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能力较强。诗歌教学该以何种方式才能发挥最大的课堂实效性,是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思考的内容。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词作的内容把握和情感体验为重点,以诵读、品味为手段,力图通过意境的创设以和师生共同感悟达到预设情感体验目标,同时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主要设计了“重朗读,抓意象,品语言,析手法,明感情”这五个教学环节。教学环节的一些得失总结如下:
一、激趣环节:在课堂一开始我通过多媒体展示送别画面,背景音乐设置相关歌曲,营造离别感伤的氛围,使学生受到思想的感染和情操的陶冶。
二、朗读环节:读一直是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方法,读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因此,我就以学生集体朗读、个人朗读、教师带读的方式来进行。
三、意象与语言环节:我先让学生在课本上划出诗中所用的意象,然后要求学生调动所学来分析意象,相当一部分同学表现得非常积极。有的意象,学生能找出来,但是分析不好,这时我能用浅显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思考解读,如“骤雨”,我问学生下骤雨前,天气怎样,人的感觉如何,诗人写骤雨是为了什么。有的意象是学生根本不会,如“千里烟波”,这时也是以老师引导为主。
四、手法环节:新课堂教学首先要求学生要“活”起来。怎么让课堂活跃,前提是你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更好的探究欣赏。在这一方面,因为学情的限制,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不够充分,今后应给予更充分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们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6
综上各位老师的观点:第一单元欣赏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这三篇小说分别是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国现代小说和外国小说,从内容的归属上来讲,编者力图使教材包含古今中外的作品,但是这样的编排,使我们的教学有了一定的难度,小说与小说之间的跨越太大,联系不强,但这几篇小说在情节结构上都有着比较一致的特点,那就是情节结构相对复杂,反映的社会比较广,而且风格多样,增强了文章的深度。
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是一件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的文学样式、欣赏《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可以通过分析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政策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这三个要素来把握小说的主旨,而其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则是重点,三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很成功的,像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祥林嫂、桑亚哥,无不栩栩如生,学习时可以从人物格言、心理、神态、动作等方面来把握。
本单元提示中提到另外一个学习重点就是品味语言,包括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以及作者的叙述语言的品味。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7
源远流长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虽然有很多优点,但用现在的眼光看,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束缚了学生的个性,而且也让我们每一位一线语文教师教得很累。本来以为"课改"会让我们轻松一点,可是半年下来,没有感到丝毫的轻松。新理念、新模式、新教材、新的评价机制,需要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大量的精力去理解适应;同时新课改第一年,家长、社会、教育部门的密切关注,这些都也让我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虽然我们高一语文备课组教龄都在8年以上,教学经验最少的也经历了两个大循环,但我们一致觉得,每一个人都象工作第一年刚刚上岗的新教师,紧张加忙乱。回顾这半年来我们的困惑、思考与实践,我们不能说有什么经验,只有一点点甘苦,和大家分享。
首先我们面对的是课程结构的变化。
以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课程相对固定,很少变化,是一种稳定的结构。而新课改突出了发展个性和以人为本的概念,相应的对新的课程结构就提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较高要求。具体体现为压缩必修课时,增开选修课,以提供较充分的个性化空间。以前高中3年的语文内容,在新课标中压缩为5个必修模块,在高一、高二共两个半学期内完成。另有3个半学期左右的时间,学生可用来选修。选修课现在设计为5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每个系列又可设计若干模块。必修课每个模块计2学分,学生修满10个学分,可以达到基本水平。选修课学生依个人兴趣自选4个模块,修满8个学分后,与必修课共计18学分,这样就可算作语文科目合格。
课改大大压缩了必修课的课时,我们的周课时数减至四节,课时减少了,授课内容却不减反而增加了。新教材每个必修模块包括四个单元的阅读鉴赏、一个单元的表达交流、一个单元的梳理探究和一个名著导读,相当于旧教材的一册书,而新课程要求一个学期修完两个模块内容,也就是说,旧教材一年上完的内容新教材要一个学期上完。于是,期中考试前我们高一师生就是在与时间赛跑,与有限的精力作斗争,一路奔跑,好不容易到达一个终点,还没来得及喘息,又要向下一个终点奔去。课改,变成一滴滴的汗水,凝成一个大大的"累"字,我们被这个大大的"累"字压得无暇去体味课改带来的益处。我们的困惑是,新教材,如果要以师生的赶和累为代价,那它的存在价值到底有多大?不要说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就是让学生的身心得以舒展一下也难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那么多的内容,这的确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但在接下来的必修2中,这个问题就缓解了不少。因为教完必修1后,我们全组教师一起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与反思,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取舍、处理,缩减了一些内容。比如第二个模块中的演讲词单元,本单元的重点在于拓展运用,所以我们只用了两个课时以本单元的第一篇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和第二篇著名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两篇演讲稿为范例,让学生掌握一般演讲词的特点,把口头的演讲训练放在课前口语训练甚至平时的课堂发言中。同时我们加大课堂密度,争取有效的授课时间,基本上每一节夜课我们都用来讲课,很少考试。果然,时间够用了,期末实现了我们留出一个半星期总复习的预期。但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开设必修课的目的,是构建语文基础,可是略有教学经验的人都知道打基础是不能开快车。语文各种能力的养成不是一瞬间就可完成,语文素养的形成靠积累、感悟,运用,哪一样也少不了分析和训练。
缺乏了分析和训练即使能形成也终究是薄弱的,是难以提高的。新课程中尽管回避了训练的话题,而参照其"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的表述,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它暗示了在教学中运用知识与能力去分析文本和训练能力的必要。但现实是课时这么少,几乎每节课都要讲一篇新课文,这与巩固基础的初衷有些矛盾。比如,必修1第四单元是新闻单元,这个单元和高考语言运用考点的新闻压缩直接对应,我们精心挑选了一些这方面的例题、练习,但是就是没时间给学生做,本应期中考试前就完成的练习内容,直到期末复习才安排下去,而这距新闻单元的学习已经很长时间了。最突出的就是文言文教学,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文言文总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很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新课程似乎弱化了语文的工具性,更注重语文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课改形式下有限的课时里的文言文该怎么教?同时还有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就是很多很好的甚至是必须的语文学习习惯(以往学生语文成绩好很大程度得益于这一点),因为抢时间,学生每天只是疲于应付新内容,没有时间复习、整理,所以并没有形成。我想也许是新课标这样安排有些理想化,也许是我们在思路和方法上还存在问题,我想这是我们下一个学期重点要突破的一个难题。
再来说说选修课,本学期学校在高一年级开设了校本选修课。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大了,老师讲课的灵活性大了,大大激发起了教学双方的兴趣。我们备课组以打通教材和高考为出发点,结合学生实际,开设了一门《中国当代名家导读》的选修课,结果深受学生欢迎,这一门课的选课人数达到了人。
课改给我们的感受是"累",但"累并快乐着"。
解读教材之乐。
语文教师难当,没有哪一个学科会让教师在上课之间,首先思考的是"教什么?",而语文课就是这样,限制中包含着自由,有限中孕含着无限。语文学科本就是人文性、艺术性最强的感性学科,在各科教学中最讲求个性,也最能体现出教师的个人气质和才智学识。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也就是说在新课程标准和《大纲》背景下,语文教师对教材地处理和运用可以是丰富多采而各具特性的。可以说,教改给了我们很大的'空间,当我们在课堂上以自己的文化底蕴、知识功底、价值取向搭建起文本解读的平台,以认知价值、审美价值、发展价值引导学生与文体进行"精神"对话的时候,那种快乐是难以言表的。比如,我们学《史记》中的《鸿门宴》、《项羽本纪》,我们如果用心体会,就会发现太史公对项羽作为一个悲剧英雄所具有的人格魅力是抱着高度赞赏的态度来评价的;扬项羽即意味着某种程度的贬刘邦,而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如果我们继续思考,就会发现太史公的作为汉朝臣子蔑视至尊的权贵而又不得不隐晦表达的深层用意。也许这种解读,未必符合史学专家的正统,但是谁都不能否认,这种语文学习可能就是太史公和我们后人在作跨越千年的对话,哪怕这种对话可能有着许多误解的成分。我们在处理教材时设置一些相关的情景,介绍一些背景知识,学生自己就把思考推进到这一层面。
这学期,我们读古代诗歌,从《诗经》《离骚》到汉魏晋诗歌,我们从这些飘逸着历史流风遗俗的诗句中,遥想那个时代的兴衰和个人悲欢;我们读《赤壁赋》、《囚绿记》《荆轲刺秦王》我们深深感受到有那么多如此壮
阔而又形态迥异的人生奋斗轨迹和生命的选择;学习《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飞向太空的航程》对人类孜孜不倦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而感到由衷自豪;在名著导读中,穿越时空隧道,与孔子、巴金、雨果、狄更斯进行思想的对话,借他们的智慧之光照亮我们的生命旅程。
当然新课改对备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目标的设定由单一统一目标变为多元多层次目标,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提高;备课时的知识准备要更充分,更重要的是备学生的可能,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选好切入点和提问方式,把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作为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与教学方式的提高。
新课改的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建构为特征。《课程标准》建议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新课程特别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重点进行倡导。
由于课程改革刚刚开始,一开始我们对课程的认识还不能很快到位,即使认识到位了,实践也不能很快地跟进,也有过误区。比如说,偏面地认为"新课程的课就是要新",于是在课堂上花样百出,有时课上强调所谓的"自主",而学生实际都是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活动,他们非常"忙碌"地,兴致勃勃地交流着、汇报着、表演着……而学生并没有时间进行思考。一讲"合作"就是"小组",什么课都是小组讨论,什么内容都要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而很少考虑讨论的价值。再有有时,合作是合作了,但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合作过程是简短的,讨论研究是匆忙的,因此,学生往往拿不出什么结果或结论,感到非常茫然。
通过校内的跟踪听评课以及教育学院的展示课,我们及时反思,认为从根本上说,这一误解是与我们对新课程标准的精神领悟不到位有关,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与浮躁,甚至于有些急功近利。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多种方式体验",应该是有条件的。它取决于正确的价值取向,一切脱离学习内容、违背语文特点、不符实际的、节外生枝的体验,应当慎重。自主学习,应该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在这个前提之下,在面对相同学习内容的情形时,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学习的伙伴,以饱满的情感来展开学习活动,才能将自主学习落实到实处,避免虚假的自主在课堂上的出现。合作学习要以自主学习为前提,在经过独立思考后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效果。真正的合作学习,必须要用在刀刃上,用在突破学习的难点上。而不是为合作而合作。合作学习是通过多人的头脑在讨论中碰出智慧的火花来解决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而不是一般问题。因此,合作学习的组织,也必须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积极发言,从而得以发展。同时不要一有问题,就组织学生探究,如果探无可探,以学生的实际究无可究,还是结合传统的讲授为好,要把"实"与"活"结合在一起,把"预设"和"生成"结合在一起。
半年的课改实践,我们遇到的问题不少(也许是我们对课改理念认识得还不够深入、透彻吧),但我们相信,课改之路,虽有荆棘,但沿途的风光无限。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想法,但为人师的我们还是在课堂上充满爱心、竭尽所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力求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和目标,并且相信,无论如何,课改都将有益于孩子们的成长、发展,都将促进教师的不断学习与提高!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8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一、课文教学“教什么”
这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的。“教什么”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
在这个问题上,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最突出、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学内容的空泛化和纯知识化。所谓“空泛化”,就是教师讲授一篇课文,无论是滔滔不绝地“分析”,还是狂轰滥炸地“提问”,教学的着重点都放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什么划分结构、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等,这些看起来好像很有条理,而实际上没有体现出语文的“特色”来,课上得很空。而这些属于课文内容(即文章“写了什么”)方面的知识,学生只要认真读一两遍课文基本上都能把握。一个又一个宝贵的40分钟,就这样白白地耗费掉。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点上。所谓“纯知识化”,就是教师在讲课文时,眼光聚焦在“这是什么”的层面上,如“这个字”怎样读音,“这个词”怎样解释,“这篇文章”分几段,每段是什么意思,中心思想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等等,内容繁多,面面俱到,一篇课文恨不得放到嘴里先嚼个稀烂,然后再吐出来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把语文课上成“告知”课,学生只须记住就是了。
所以导致上述现象的存在,就是相当数量的教师片面地认为课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记住文中字、词等知识。应该说,这是课文教学的一个任务,但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终极目标。我在听课中经常发现很多语文教师在他的教案中,都把“理解课文内容”列为“教学目标”中的一项。而在实际教学中,落得最实的,教师最卖力气解决的也是这一项。我们说,在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了些什么,这只是课文教学的低层次要求,而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才是课文教学的高层次要求和根本任务。不然的话,讲了《致橡树》,就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讲了《祝福》,就是为了让学生认清封建礼教的罪恶;讲了《苏州园林》,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格局和特点……这就不叫语文课了,而变成政治课和地理常识课了。我们的语文教师,长期以来一直在教学的园地里为别的学科任劳任怨地、辛勤地耕耘着,而把自己的这块语文“自留地”“责任田”给荒芜了。
那么,课文教学究竟应该教什么呢?一句话:教语言。
课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课文教学的核心。语言知识包括:标点知识、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和文体知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课文教学中不仅仅要学习、掌握这些“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作者是如何灵活巧妙地运用这些“死”知识来表情达意的。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教育部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写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称,构成“语文”的要素就是语言,如果离开了语言,“工具”不能称其为工具,“人文”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就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课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
二、课文教学“怎样教”
这是针对教学方法而讲的。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称其为“科学”,我们就要探求其规律。按规律施教,教学就顺畅,效率就高,反之,教学就滞塞,自然就达不到目的;称其为“艺术”,我们就要讲究方法。教法得当,效率就高,教法不当,效率就低。
当前,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就是教不得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不到位。如前所述,一些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只注重字词知识教学和内容理解,而不注重品味语言的运用之妙和表情达意的功能。这一点在毕业年级的课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二是教法僵化。一些教龄较长的教师,长期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固定的教学套路,反映在课文教学上,就是用一种教学模式去应付各种体裁的课文,不能因文定法,教学模式化,课上得很死。三是以讲为主。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地位毫不动摇,以讲为主,全面灌输。特别是在分析课文时,总跳不出“分析”的框架,局限于深入理解这个层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总想分析出其微言大义来。仿佛不这样教就显得教学没有深度,不这样教就不算完成教学任务,不这样教就展示不出教师的渊博学识和高深理论来。有时为了追求课堂上的表面活跃,大量的提问充斥课堂,满堂讲、满堂问、串讲串问,把语文课上成问答课。这样的教学,现在还相当普遍。四是题海战术。现在的学生,除了极少的上课时间,大部分时间都被“考试”“训练”给占满了。什么“课课练”“单元练”“月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毕业年级还有不止一次的“模拟考”,等等。学生整日里泡在“题海”中而不能自拔,而考试时最感头疼的还是不会阅读分析。这除了试题本身的因素外,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题海战术的不灵验。
教学方法上存在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说到底,还是对课文教学的认识上的偏差所致。我作为年轻的语文教师,学历都已达标,工作热情非常高,工作也很努力。但我对自己的教学不满意,很尽快摆脱这种局面。所以,要解决课文教学“怎样教”的问题,正确认识课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9
孟子一生经文纬武,胸藏韬略,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但在急功近利的战国时代,“仁义”治国的主张根本没有实现的社会基础。孟子积极用世,给后世留下了一幅完美的治国蓝图。他的思想,他的主张,的确可以作为千古“匡世的真言”。
《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孟子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使之成为《孟子》全书的总纲。北宋哲学家程颐曾评论说:“孟子之论王道,不过如此,可谓实矣。”
孟子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
正因为本文的博大精深,让学生理解几千年前智者的思想无疑是不容易的。因上让课时有必要给学生讲解本文的背景知识,也就是孟子是在什么背景下和梁惠王进行谈话的,孟子描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还有,在提倡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今天现实国情下,我们如何理解孟子的人口论。上课过程中,宜引导学生理解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10
今年适逢高中新课程实施第一年,困难与挑战并存。作为一线教师,自本学期开学以来,我们就积极投身到新课程实施中。截至期中考前夕,我们高一语文已完成了必修一(模块一)的教学任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但新课改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让我们萌生了不少困惑。下面着重分析语文模块一的考试情况及整改措施:
本次期中考是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的第一次较为规范的综合测试,为让学生们有一个平稳的过渡,所以本次考题立足课本,难易度适中,其命题形式及内容兼顾高考命题的基本题形及语文新课改的考试趋势,不出现偏题、怪题。考试结果基本上达到预期的考查目标。但由于本次试题区分度不大,缺少难题的比重,所以尖子生未能彻底冒出来。全年段24个班级,最高分121分,仅有一个。通过考试,也发现存在下列一些问题:
1.选择题及名句默写类知识基础题都存在较多不应有的错误。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另一方面说明部分同学对学习或考试掉以轻心、不够踏实、不够认真。同时也不排除考试技巧的掌握程度不熟练和考试心理有待提高。
2、能力性中难度题失分普遍较高。本次阅读试题包括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及古诗鉴赏三方面,需要较强的思维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考试情况来看,此类主观题一些答案表述不够严谨、全面,缺乏整体把握文段的能力和思考问题的纵深度。
3、本次考试为半命题作文,方向明确,跑题者甚少。但大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立意不高、挖掘不深,文体格式较为单一的情况。需要大力提高作文创作的个性化特征及创新意识。
针对以上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我们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整改和提高:
1.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对新课改精神的学习和领悟,定期写教学心得和教学反思。多听观摩课,切磋教技,交流教学教法。时刻关注全国高考的改革动态,了解语文高考的改革的'发展趋势,吸纳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
2.课堂常规教学要进一步提高效率,求“新”求“活”,大胆创新,多加强口语表达训练和书面表达训练。教学内容,既要落实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要紧跟高考语文改革形式,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养。
3.要经常性地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适时改进教学方式,要多运用激励式、诱导式教学,促进学生生发性学习潜能,并努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一些语文成绩突出的同学,要适当引导,使他们成为培优的种子。
4.加强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古诗文背诵篇目的默写,引导学生借助各种报刊、杂志,扩大阅读量,建立读书笔记资料库,以整体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11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时的一组重要的诗歌作品,写于其“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后。厌倦了官场的繁缛礼节,迎来送往,向往山川田园的陶渊明,最终结束了时仕时隐的生活,选择在挚爱的田园中度过余年。
《归园田居(其一)》更是清楚地告诉读者——他要回家。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诗歌本身的特点,上课时紧扣一个“归”字来预设问题,从“归”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所以我提出四个问题:“缘何归”、“归何方”、“从何归”、“归如何”在课堂上师生合作共同解决,并在中间穿插了陶渊明身世简介,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尤其是从“抓意象、辨角度、明白描”等入手去体会陶渊明笔下淡泊宁静的田园之美。领悟诗人对真实的追求与坚守,考到陶渊明的那份纯真、自然。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首先太过依赖于自己预设的问题,教条地只会按着多媒体的`播放顺序上课,却忘了学生是活动的,他们的思想是与我不同步的,因此当学生的思想跳跃时,我却未能跟上他们的脚步,有点手忙脚乱。
其次重点不够突出,在授课过程中喜欢面面俱到,导致重点不突出。为了“全”却失了“全”也是此堂课的最大的缺点。虽然我的教案写得密密麻麻,做的认真、仔细,学生也由于是赛教课更是积极努力的配合,尤其是连发言也努力猜测我预设的答案,让我的心不由的沉重。因为我和学生都缺少了对诗个性的解读。我们都参考了大量的资料,都被这些资料束缚的展不开自己的解读,让我们的想象与联想在限定的世界里游走,失去了“人”的魅力。
再次在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炼字与比喻、白描等写景角度时,我更没有充分地信任学生的能力,我怕他们基础差,不能说出我预想的答案而使课堂教学无法顺畅的进行。所以我掌握着整个课堂,依然重复着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老套路。这种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这堂课看似滴水不漏,教学环节齐全却毫无生机。
写到这里,我不禁扪心自问:自己精心准备的教学设想难道就是要看到这样的局面?在他们点头的同时是否真的走进了诗歌的内容与情感,是否感同身受的领略到了诗人笔下那个恬静美丽的田园生活?是否知晓了“复得返自然”的“自然”二字在诗人心中的分量……
想到这些,我真的对于自己这堂失败的赛教课懊悔万分,明明是为了求“完美”,却上成了支离破碎,毫无亮点的一堂课。
课后说课、评课时,听着同僚给我提出的意见,我深深地明白了:诗歌教学切莫贪|“全”“多”。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将这种求“全”却失“全”的做法戒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因此,这堂课成了我教学路上的警钟,让我时时牢记自己在课堂上的位置,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成了我课堂追求的目标。让自己多一份惊喜,少一点后悔吧!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12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于1927年7月写作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由于时代久远,作者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独特感受,不易为现代青少年所理解,教学上有一定难度。但这又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其语言精妙传神,是学生品味语言好教材。笔者把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放在“品味语言,掌握方法上”,“拈精摘要”,大胆取舍,主要抓住描绘“荷塘月色”的的三幅图景,教会学生掌握品味语言方法。
1、诵读精彩文段:
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采用朗读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学生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的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文章不是无情物”,通过表情朗读,学生从朗读的语调、音色和形象生动的词汇中,领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我主要采用多种朗读方法,诵读描绘“荷塘月色”的部分。除齐读外,或让学生先听录音,体会范读的速度,声调的高低以及感情的流露等;或由学生自己试读;或让学生自读,便于自己体味、揣摩;或由一人范读,其他同学聆听,然后共同评论其优劣。
2、抓住关键词语:
在景物描写中,关键词语就是指那些最能反映景物特点,又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荷塘月色》中描写月下荷塘里的景色有:田田的荷叶、袅娜的荷花、缕缕的荷香、脉脉的流水;描写荷塘上的月的景色有:如水的月光、月色、月影。一切都显得那么得宁静、和谐、自由,与作者“求静”的心态相吻合,情景交融。
描写景物形态的词语起到了渲染环境及刻画作者情感的作用,也属关键词语。如月下荷塘一段的“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点缀”、“袅娜”、“羞涩”等,无不与表现人物思想情绪、感情色彩密切相关。
体味本文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还应抓住本文比喻、通感及叠字的运用。比如,写静态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忽明忽暗、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塘中的月色,“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视觉向听觉转移。
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和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人进入一种幻境。作者锤炼语言的另一方面,是许许多多叠字的运用,这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同时又加强了语意,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真是比比皆是,匠心独运。
此外,一些数词、量词,甚至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同样要引起重视。
3、体会深层含义:
学生找到这些关键词语后,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些词语的意义和作用。我让学生思考:“‘云’、‘月’是‘淡淡’的.,不能郎照,作者却以为是恰到好处呢?”“蝉声与蛙声很热闹,为什么作者说‘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逐步明确这实际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历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作者不满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时又看不清前进方向,心情苦闷彷徨,思想矛盾复杂,于苦闷中想求得一时的解脱,因此踏上了求静之路,来到了日日曾走过的荷塘。欣赏着月下荷塘的美景,作者得到了片刻的宁静,但现实的阴霾在心头挥之不去,总有一股淡淡的忧愁蕴含其中。学生再进一步可以理解本文将客观描述与主观感受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4、通过比较,体会词语运用之妙:
不同词语的运用,所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没有比较,就没有发现,就难有深的体会。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词语的优劣,品味其中的奥妙,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必然大增。
《荷塘月色》中描述月光时这样写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我让同学们比较“泻”字与“照”的区别。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一个“泻”字,变静为动,增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同时与“流水”相照应,而“照”就缺少这样的表达效果。
又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是否可以换作“漂”或“升”呢?同学们思考后明确,“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与“薄薄”相照应。“漂”和“升”就难以体现青雾的轻盈之美、自由之态。
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自己掌握品味语言方法。实践证明,语文教学抓住了“品味”这个鼻子,完全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因为教材中所选课文大都是语言精品,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就如同挖井,井挖得越深,泉水越多,越甘甜。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13
今年我担任高一7班的班主任和高一7班、高一2班的语文教学。我深知高一对于学生来说是个关键的学年,这关系到他们初高中的衔接问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但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素质,还要有科学的工作方法。
一、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背记的习惯。首先是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此外,我强调,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求学生做好课内外学习笔记。不仅要记课内的知识、扩展的知识,还要主动去记自己平常接触到的课外知识。
2、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阅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文以载道,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就离不开与伟人进行思想上的对话和交流。阅读能够让学生跨越时空的限制,与大师为伍,让学生们受到人格和思想上的潜移默化。而且学生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会在不知不觉中给予学生影响。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再者说,从应试来说,也必不可少。阅读,开拓其视野,丰富其内涵。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的质量和数量到了一定程度,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慢慢上升。所以,本学期,我让学生们购买一两本名著,进行每周阅读,并做读书笔记。在寒假和暑假里,也会让他们继续阅读,保持好这个良好习惯。
3、动手练笔的习惯。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是对他优秀作品的高度盛赞。好的作品离不开频繁的练笔。很多的学生背诵了不少,讲起话来那是滔滔不绝犹如长江之水,可到写的时候,却是吞吞吐吐犹如挤牙膏。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实还不是都写出来的。所以我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周记,而且要有500字左右。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
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讲小故事或者名人名事,然后学生发表评价。还有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并且把学生分为4个学习小组,将发言纳入小组得分中。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三、时刻学习,不断反思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一直都是教师这一职业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位新老师,更是需要不断进行学习。无论是向其他老教师学习,观摩课堂教学实录,还是进行文本阅读,都不可或缺。我在教两个班语文的同时,也是一名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有时候占据了我过多时间,使得我还不能够有太充分的时间进行大量学习。本学期我跟着科组老师去了三亚一中、海南中学进行课堂观摩学习,也参与了网上教学交流,还听了本校老师的语文课和其他课。只是后者的听课数量还太少,下个学期我将在做好班主任工作、自身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听课、学习力度,不断完善自我。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07-23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06-27
高一语文的教学反思10篇04-19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优秀】07-11
【通用】高一语文教学反思07-25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14篇04-19
高一教学反思01-26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范例15篇)07-10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汇编15篇)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