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图形规律》教学反思

《图形规律》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22 17:46:1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图形规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图形规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图形规律》教学反思1

  《图形中的规律》,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认识方程》这单元的后续学习内容的第一课时,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新增的内容,也是教材改革的新变化之一,《图形中的规律》教学反思。它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本节课我预设了五个数学活动方案:

  1、课前活动。

  2创设问题情境、直奔主题。

  3、探究规律,体验方法。

  4、应用规律。

  5、课堂小结。

  有效的数学活动意味着教师需要唤醒、引导、促进和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断引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这是数学活动有效进行的“发动机”。首先,教师所应做的是在摸清学生的知识底蕴的同时,给予学生学习的推动力,激发学习的内在需要。因此,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能用9根小棒摆出个数最多的三角形吗?”摆小数目的三角形学生可能用肉眼观察的方法一下子就能说出答案,而到大数目可能一下子说不出来,这个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起了学生的认知上的冲突,初步让学生体验探索发现规律的必要性。以“猜想—验证”的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猜摆20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

  2、培养自主思考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确实能做到主动,独立地学习,十分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即教学内容的结构和学习方法的结构。在教学中教师要用结构的.观点去分析和研究教材,指导学习方法,给学生主动学习的“工具”,并使之形成后续学习的动力。课堂上,我先让学生4个人为一组来想办法,说说你想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再通过“友情提示”对学生的方法及时进行梳理和指导。

  3、及时提供充分的探究时空,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探寻规律。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适时进行数学化。学生探究后,我及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发现,表达所摆图形的个数与所需要的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让学生亲身经历“从具体形象表示——用数学语言描述——用数学模型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化”水平。

《图形规律》教学反思2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反思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有规律的事物,以及事物有规律的变化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从数学的角度来讲,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方法,更多的是要通过探索、归纳、猜想、解释、验证才能得到结果。教材中加入《数学好玩》这一综合与实践活动,重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中的规律》这节课内容,设计了“摆三角形”和“点阵中的规律”两个探索活动。

  这两个探索活动都体现了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都是从简单问题入手,找出规律,从而来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都与连续奇数有关。因此本节课我以“猜数游戏”导课,感受数字的规律,通过学生回顾有规律排列的数,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索规律的欲望,从而揭示课题。紧接着我让学生同桌合作摆10个三角形,并边摆边填写表格,其中就隐含着图形中的规律,学生有图可依、有表可据;要求他们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通过数图中小棒的根数和看表中数据的规律,均可得出摆10个三角形需要21根小棒。

  学生的摆、填、数、看中有思考,是规律悟出的基础,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时,让他们从不同角度探索不同的规律,要求把发现的三种规律不仅用算式具体地体现出来,而且结合图形对这些算式(规律)作出正确合理的几何解释。正因为如此,规律在学生自主探索中呼之欲出了,且思维清晰而有条理,学生的回答将课堂引向了精彩,将全体学生的思考由感性引向了深刻、理性。《图形中的规律》这一教学内容看起来似乎与学生很陌生,与其他知识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一节相对独立的数学活动课,其实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如,一年级的找规律填数,二年级的按规律接着画,以及四年级探索图形的规律,都是逐步将数形结合在一起,将知识进行进一步提升。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在生动的情景中找出图形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与归纳概括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的意识。

《图形规律》教学反思3

  本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以及数形结合下的简单的数字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通过物品的有规律的排列,使学生初步感知简单的排列规律,并会根据规律找出下一个物品。体验数形结合的规律特征,能用数字表示图形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再培养学生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能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达规律。通过涂色、摆一摆、画一画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规律美,以及规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性。

  本课主要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创造的教学方式,由浅及深,环环相扣。以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图引入,让学生充分观察并感知图中的事物,如:彩旗、小花、灯笼、人物的排列规律。同时也使学生感知颜色是有规律的排列的。教师的问题中涉及“排列”二字,让学生初步理解排列的含义并为后面的“重复排列”这个概念做铺垫。为了让学生能更亲近新知,设计了让学生上来摆一摆的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引入了本节课的难点“以某某为一组重复排列”的完整数学语言的表达。再结合学生们的作品以及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多说一说,使学生逐渐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及能完整的表达规律的排列。通过观察同学们的作品也使学生发现,同一种物品能摆出各种各样的规律。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找规律的方法以及体验规律的不同变化,在此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层次分明的小游戏,如:学生做操,拍掌游戏,让学生充分掌握到找规律的方法以及体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可以有规律。为了使本课的学习不枯燥,让学生将生活与课堂联系起来,在教室和生活中找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练习实际的能力,也培养的学生的观察能力。

  不足之处在于,教师的提问不够准确,学生没有听清老师的提问而答非所问。教师应用简洁明了的问题,提出问题的重点使学生理解;在设计习题时没有避免矛盾,比如:在教师拍手时,这个规律可以说113,也可以说成23,在这里学生课下的反馈使我明白,习题的设计要贴近实际知识并要经过反复练习研究再确定是否可用。

《图形规律》教学反思4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页例2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发现、探究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能合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 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很好地实现从图形变化规律的认识过渡到数字变化规律的认识上来。

  教学准备:

  情境挂图、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找规律。

  第1题,接着再画出5个珠子。

  第2题,按规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图形。

  第3题,在横线里填数。

  471013

  200180160 120

  2、游戏:接规律画几个图形,让你的同桌接着画下去。

  3、导入: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 教学例2

  a、仔细观察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b、出示例2的小正方形,你能看出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吗?拿出学具试一试。

  (1)让学生边摆边算,找出规律。

  (2)小组合作交流想法。

  c、谁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

  d 、括号里应填几?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

  (1) 括号里应填16,再摆16个正方形

  (2) 我们根据正方形的个数的特点:1+1=2,2+2=4,4+3=7,7+4=11,11+( )=( ),肯定是11+5=16

  学生汇报后,师进行小结。重点说明:例2数列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

  2、 你可以仿照例2的规律自己创造出一些拥有这些规律的图形吗?

  3、 展示你创造出来的'规律,并汇报你的规律是什么?

  三、深入探究,应用规律:

  1、四人小组讨论,你能找到其中隐藏着的秘密规律吗?

  出示课件:请你接着往下画一组。

  2、你找到规律了吗?请告诉大家应该填几?为什么?

  (出示课件)巩固练习题

  (1)括号里的数字是什么?

  1、1、2、3、5、8、13、21、()、55

  (2)96、()、24、12、6、3

  四、教学效果测评:

  1、独立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你找到了什么规律?

  2、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17——p118页(完成练习二十三)3—7题

  第3题,先让学生说一说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4题,让学生先观察数轴上的数排列有什么规律,然后指名交流,再在书上填写。

  第5、6、7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并同时渗透数轴的知识和数位的知识。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不但找出了图形的变化规律,还找出了数字的变化规律。每组图形的个数是怎么变化的,就有了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

  六、拓展提高 ( 出示课件 )

  按规律填数:

  (1)1248( )( )( )

  (2)1347 11 ( )( )( )

  (3)1 4 9 ( )( )( )

  (4)你能判断出动画挡住几个圆吗?

  反思:

  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直观形象、动静结合、既节省教学时间,又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使学生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对突破重、难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课堂开始用了三题情境图,分别引导孩子从颜色、形状、数量、去观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吸引学生。接下来P.116页一个正方形、两个正方形、4个正方形,7个正方形、11个正方形-------引导学生自己“找”规律,学生很快根据图形这些规律,接着我马上引导还有数字规律,其它规律找等等。从中得出结论。我还能能让学生从观察规律、发现规律,引导“联系生活”。这样思维的训练,有层次性、递进性。在情境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空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得到发展。

  总之,整节课对学生有提示性、启发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教的常规与学生学的常规都严谨有序。学生参与的面要广,从教学形式到教学内容都吸引着学生津津有味地参与学习。

《图形规律》教学反思5

  这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时内容。本单元充分体现了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感悟、发现规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

  在教学《稍复杂的图形变化规律》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中应注意: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课的开始,我创设了帮助小红解决问题这一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这一情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了一条手链的珠子是有规律呈现,但掉了2颗珠子,问掉的是哪2颗珠子。使学生充满好奇心和探索心,紧接着利用课件中颜色鲜艳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注意力一旦集中起来,教学效率就提高。

  二、动手操作,探索规律并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时的内容具有活动性、探究性和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利用学具自主探究的摆一摆、说一说,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图形排列中重复的部分,此外我很注重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即找已知条件,找解决办法,最后检验这3个步骤。

  三、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通过创设整个故事情节,让学生按规律摆一摆、画一画、涂一涂、说一说等一系列环节,对“规律”的感知,体验得到进一步加强。

  总的来说,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不错,学习积极性比较高。但是,对于这节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不足:

  1、尽可能的引导学生用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2、小组动手操作交流这一块,要让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去说去做。

  3、展示环节,可以让多几个学生上讲台展示并汇报。

《图形规律》教学反思6

  《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标》提出: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为此本课一开始就创设了两个游戏:一个是猜小棒,另一个是拍手。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小棒的颜色和拍手的次数引出要学习的.内容与规律有关。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课标》提出:“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本课在让学生猜摆17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时,注重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允许学生数和算。只要学生能准确地找出方法,就都给予肯定。让学生探究图形个数与小棒根数的关系,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可能隐含的规律。

  三、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课中在找规律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采用独立探索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四、学用结合,边学边用

  学用结合,边学边用,是这节课的结构特点,规律归纳概括后,设计了相应的数学问题作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实践应用中深化规律的认识。如根据要摆的三角形个数说出小棒的根数或根据小棒的根数说出要摆的三角形的个数。让学生能灵活应用本节课所学规律进行解答,是深层次的应用,这种应用不仅能启迪学生灵活变通所学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图形规律》教学反思7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为此本课一开始就创设了游戏:猜小棒,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小棒的个数和三角形的个数的关系引出要学习的内容与规律有关。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本课在让学生猜摆10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时,注重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允许学生数和算。只要学生能准确地找出方法,就都给予肯定。让学生探究图形个数与小棒根数的关系,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可能隐含的规律。

  三、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课中在找规律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采用独立探索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四、学用结合,边学边用

  学用结合,边学边用,是这节课的结构特点,规律归纳概括后,设计了相应的数学问题作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实践应用中深化规律的认识。如根据要摆的三角形个数说出小棒的根数或根据小棒的根数说出要摆的三角形的个数。让学生能灵活应用本节课所学规律进行解答,是深层次的应用,这种应用不仅能启迪学生灵活变通所学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图形规律》教学反思8

  《图形中的规律》,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认识方程》这单元的后续学习内容的第一课时,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新增的内容,也是教材改革的新变化之一。它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操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从而发现图形中的规律,并解决相应的问题。通过摆图形、找出图形中的规律,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摆,小组讨论总结这样连摆图形的规律。这样效果会比较好。

  有效的数学活动意味着教师需要唤醒、引导、促进和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断引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这是数学活动有效进行的“发动机”。首先,我们教师所应做的是在摸清学生的知识底蕴的.同时,给予学生学习的推动力,激发学习的内在需要。因此,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这样连续摆10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呢?”摆小数目的三角形学生可能用肉眼观察的方法一下子就能说出答案,而到大数目可能一下子说不出来,这个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起了学生的认知上的冲突,初步让学生体验探索发现规律的必要性。其次,以“猜想—验证”的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猜摆10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2、培养自主思考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确实能做到主动,独立地学习,十分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即教学内容的结构和学习方法的结构。在教学中教师要用结构的观点去分析和研究教材,指导学习方法,给学生主动学习的“工具”,并使之形成后续学习的动力。课堂上,我先让学生2个人为一组来想办法,说说你想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再对学生的方法及时进行梳理和指导。3、及时提供充分的探究时空,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探寻规律。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适时进行数学化。学生探究后,我及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发现,表达所摆图形的个数与所需要的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让学生亲身经历“从具体形象表示——用数学语言描述——用数学模型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化”水平。

《图形规律》教学反思9

  《探索图形的规律》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发现一些简单图形摆放的规律,通过探究图形的规律,培养学生发现规律,总结归纳规律的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抛出问题后,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己得出答案,如果有问题教师予以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仍有些不足。现总结本节课教学的优缺点如下:

  一、优点:

  1、本节课的设计合理,思路清晰,问题设置由浅入深。由摆n个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需要多少根小木棒总结出n个n边形需要小木棒的根数,这是这节课的亮点。

  2、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不是一味的讲。

  3、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对于学生的观点,让学生自行质疑提问,学生面向学生,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缺点:

  1、教师的引导语言还不够精炼,以至于个别的问题没有启发出学生的思维。

  2、课堂语言不够严肃,出现了几句和课堂无关的话。

  3、有两处没有耐心的等学生思考出答案就进行了提示,没有锻炼好学生的思考力。

  4、小组讨论时间有些不足,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探究出了答案。

  5、课堂预设不够丰富,在学生提出独特的.想法的时候,教师的应变有点慢。

  6、还应该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会有些许的遗憾,但是每一节公开课对于我来说都是一次提升,虽然仍有很多的不足,但是我在众多教师观摩的情况下仍然展示出了这节课教学的优点,说明我还是进步的。我不能因为这节课的教学中出现了些许的不足而丧志信心,更不能因为拥有了这些优点而骄傲自满。以后教学工作中的每一节课都是我展现优势改正缺点的平台,既然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那我就让缺憾变的最小吧。

《图形规律》教学反思10

  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图形的变化规律”这一课时,以学生喜欢的“联欢会”为主线展开教学,通过“举行联欢会”—“布置教室”—“观察教室的设计”这一过程,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增强相互合作的意识。

  在教学找规律的'方法时,强调规律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身边的事物只要出现了三次或三次以上,就是有规律的。其实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有规律的每组图形之间画上虚线,让学生充分理解规律就是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从而使学学会找规律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调整课堂教学,而不是让学生按照事先预想好的教学过程参与学习。教师不能完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环节进行,教学时富有弹性,以便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灵活调整。

《《图形规律》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图形规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反思05-24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反思01-13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反思5篇06-14

《找规律》教学反思12-04

《找规律》教学反思05-21

找规律教学反思06-09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03-06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04-01

找规律教学教学反思11-22

《对称图形》教学反思07-11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图形规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图形规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图形规律》教学反思1

  《图形中的规律》,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认识方程》这单元的后续学习内容的第一课时,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新增的内容,也是教材改革的新变化之一,《图形中的规律》教学反思。它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本节课我预设了五个数学活动方案:

  1、课前活动。

  2创设问题情境、直奔主题。

  3、探究规律,体验方法。

  4、应用规律。

  5、课堂小结。

  有效的数学活动意味着教师需要唤醒、引导、促进和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断引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这是数学活动有效进行的“发动机”。首先,教师所应做的是在摸清学生的知识底蕴的同时,给予学生学习的推动力,激发学习的内在需要。因此,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能用9根小棒摆出个数最多的三角形吗?”摆小数目的三角形学生可能用肉眼观察的方法一下子就能说出答案,而到大数目可能一下子说不出来,这个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起了学生的认知上的冲突,初步让学生体验探索发现规律的必要性。以“猜想—验证”的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猜摆20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

  2、培养自主思考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确实能做到主动,独立地学习,十分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即教学内容的结构和学习方法的结构。在教学中教师要用结构的.观点去分析和研究教材,指导学习方法,给学生主动学习的“工具”,并使之形成后续学习的动力。课堂上,我先让学生4个人为一组来想办法,说说你想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再通过“友情提示”对学生的方法及时进行梳理和指导。

  3、及时提供充分的探究时空,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探寻规律。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适时进行数学化。学生探究后,我及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发现,表达所摆图形的个数与所需要的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让学生亲身经历“从具体形象表示——用数学语言描述——用数学模型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化”水平。

《图形规律》教学反思2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反思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有规律的事物,以及事物有规律的变化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从数学的角度来讲,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方法,更多的是要通过探索、归纳、猜想、解释、验证才能得到结果。教材中加入《数学好玩》这一综合与实践活动,重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中的规律》这节课内容,设计了“摆三角形”和“点阵中的规律”两个探索活动。

  这两个探索活动都体现了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都是从简单问题入手,找出规律,从而来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都与连续奇数有关。因此本节课我以“猜数游戏”导课,感受数字的规律,通过学生回顾有规律排列的数,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索规律的欲望,从而揭示课题。紧接着我让学生同桌合作摆10个三角形,并边摆边填写表格,其中就隐含着图形中的规律,学生有图可依、有表可据;要求他们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通过数图中小棒的根数和看表中数据的规律,均可得出摆10个三角形需要21根小棒。

  学生的摆、填、数、看中有思考,是规律悟出的基础,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时,让他们从不同角度探索不同的规律,要求把发现的三种规律不仅用算式具体地体现出来,而且结合图形对这些算式(规律)作出正确合理的几何解释。正因为如此,规律在学生自主探索中呼之欲出了,且思维清晰而有条理,学生的回答将课堂引向了精彩,将全体学生的思考由感性引向了深刻、理性。《图形中的规律》这一教学内容看起来似乎与学生很陌生,与其他知识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一节相对独立的数学活动课,其实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如,一年级的找规律填数,二年级的按规律接着画,以及四年级探索图形的规律,都是逐步将数形结合在一起,将知识进行进一步提升。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在生动的情景中找出图形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与归纳概括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的意识。

《图形规律》教学反思3

  本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以及数形结合下的简单的数字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通过物品的有规律的排列,使学生初步感知简单的排列规律,并会根据规律找出下一个物品。体验数形结合的规律特征,能用数字表示图形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再培养学生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能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达规律。通过涂色、摆一摆、画一画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规律美,以及规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性。

  本课主要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创造的教学方式,由浅及深,环环相扣。以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图引入,让学生充分观察并感知图中的事物,如:彩旗、小花、灯笼、人物的排列规律。同时也使学生感知颜色是有规律的排列的。教师的问题中涉及“排列”二字,让学生初步理解排列的含义并为后面的“重复排列”这个概念做铺垫。为了让学生能更亲近新知,设计了让学生上来摆一摆的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引入了本节课的难点“以某某为一组重复排列”的完整数学语言的表达。再结合学生们的作品以及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多说一说,使学生逐渐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及能完整的表达规律的排列。通过观察同学们的作品也使学生发现,同一种物品能摆出各种各样的规律。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找规律的方法以及体验规律的不同变化,在此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层次分明的小游戏,如:学生做操,拍掌游戏,让学生充分掌握到找规律的方法以及体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可以有规律。为了使本课的学习不枯燥,让学生将生活与课堂联系起来,在教室和生活中找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练习实际的能力,也培养的学生的观察能力。

  不足之处在于,教师的提问不够准确,学生没有听清老师的提问而答非所问。教师应用简洁明了的问题,提出问题的重点使学生理解;在设计习题时没有避免矛盾,比如:在教师拍手时,这个规律可以说113,也可以说成23,在这里学生课下的反馈使我明白,习题的设计要贴近实际知识并要经过反复练习研究再确定是否可用。

《图形规律》教学反思4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页例2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发现、探究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能合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 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很好地实现从图形变化规律的认识过渡到数字变化规律的认识上来。

  教学准备:

  情境挂图、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找规律。

  第1题,接着再画出5个珠子。

  第2题,按规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图形。

  第3题,在横线里填数。

  471013

  200180160 120

  2、游戏:接规律画几个图形,让你的同桌接着画下去。

  3、导入: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 教学例2

  a、仔细观察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b、出示例2的小正方形,你能看出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吗?拿出学具试一试。

  (1)让学生边摆边算,找出规律。

  (2)小组合作交流想法。

  c、谁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

  d 、括号里应填几?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

  (1) 括号里应填16,再摆16个正方形

  (2) 我们根据正方形的个数的特点:1+1=2,2+2=4,4+3=7,7+4=11,11+( )=( ),肯定是11+5=16

  学生汇报后,师进行小结。重点说明:例2数列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

  2、 你可以仿照例2的规律自己创造出一些拥有这些规律的图形吗?

  3、 展示你创造出来的'规律,并汇报你的规律是什么?

  三、深入探究,应用规律:

  1、四人小组讨论,你能找到其中隐藏着的秘密规律吗?

  出示课件:请你接着往下画一组。

  2、你找到规律了吗?请告诉大家应该填几?为什么?

  (出示课件)巩固练习题

  (1)括号里的数字是什么?

  1、1、2、3、5、8、13、21、()、55

  (2)96、()、24、12、6、3

  四、教学效果测评:

  1、独立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你找到了什么规律?

  2、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17——p118页(完成练习二十三)3—7题

  第3题,先让学生说一说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4题,让学生先观察数轴上的数排列有什么规律,然后指名交流,再在书上填写。

  第5、6、7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并同时渗透数轴的知识和数位的知识。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不但找出了图形的变化规律,还找出了数字的变化规律。每组图形的个数是怎么变化的,就有了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

  六、拓展提高 ( 出示课件 )

  按规律填数:

  (1)1248( )( )( )

  (2)1347 11 ( )( )( )

  (3)1 4 9 ( )( )( )

  (4)你能判断出动画挡住几个圆吗?

  反思:

  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直观形象、动静结合、既节省教学时间,又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使学生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对突破重、难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课堂开始用了三题情境图,分别引导孩子从颜色、形状、数量、去观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吸引学生。接下来P.116页一个正方形、两个正方形、4个正方形,7个正方形、11个正方形-------引导学生自己“找”规律,学生很快根据图形这些规律,接着我马上引导还有数字规律,其它规律找等等。从中得出结论。我还能能让学生从观察规律、发现规律,引导“联系生活”。这样思维的训练,有层次性、递进性。在情境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空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得到发展。

  总之,整节课对学生有提示性、启发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教的常规与学生学的常规都严谨有序。学生参与的面要广,从教学形式到教学内容都吸引着学生津津有味地参与学习。

《图形规律》教学反思5

  这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时内容。本单元充分体现了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感悟、发现规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

  在教学《稍复杂的图形变化规律》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中应注意: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课的开始,我创设了帮助小红解决问题这一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这一情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了一条手链的珠子是有规律呈现,但掉了2颗珠子,问掉的是哪2颗珠子。使学生充满好奇心和探索心,紧接着利用课件中颜色鲜艳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注意力一旦集中起来,教学效率就提高。

  二、动手操作,探索规律并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时的内容具有活动性、探究性和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利用学具自主探究的摆一摆、说一说,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图形排列中重复的部分,此外我很注重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即找已知条件,找解决办法,最后检验这3个步骤。

  三、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通过创设整个故事情节,让学生按规律摆一摆、画一画、涂一涂、说一说等一系列环节,对“规律”的感知,体验得到进一步加强。

  总的来说,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不错,学习积极性比较高。但是,对于这节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不足:

  1、尽可能的引导学生用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2、小组动手操作交流这一块,要让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去说去做。

  3、展示环节,可以让多几个学生上讲台展示并汇报。

《图形规律》教学反思6

  《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标》提出: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为此本课一开始就创设了两个游戏:一个是猜小棒,另一个是拍手。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小棒的颜色和拍手的次数引出要学习的.内容与规律有关。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课标》提出:“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本课在让学生猜摆17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时,注重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允许学生数和算。只要学生能准确地找出方法,就都给予肯定。让学生探究图形个数与小棒根数的关系,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可能隐含的规律。

  三、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课中在找规律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采用独立探索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四、学用结合,边学边用

  学用结合,边学边用,是这节课的结构特点,规律归纳概括后,设计了相应的数学问题作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实践应用中深化规律的认识。如根据要摆的三角形个数说出小棒的根数或根据小棒的根数说出要摆的三角形的个数。让学生能灵活应用本节课所学规律进行解答,是深层次的应用,这种应用不仅能启迪学生灵活变通所学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图形规律》教学反思7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为此本课一开始就创设了游戏:猜小棒,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小棒的个数和三角形的个数的关系引出要学习的内容与规律有关。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本课在让学生猜摆10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时,注重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允许学生数和算。只要学生能准确地找出方法,就都给予肯定。让学生探究图形个数与小棒根数的关系,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可能隐含的规律。

  三、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课中在找规律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采用独立探索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四、学用结合,边学边用

  学用结合,边学边用,是这节课的结构特点,规律归纳概括后,设计了相应的数学问题作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实践应用中深化规律的认识。如根据要摆的三角形个数说出小棒的根数或根据小棒的根数说出要摆的三角形的个数。让学生能灵活应用本节课所学规律进行解答,是深层次的应用,这种应用不仅能启迪学生灵活变通所学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图形规律》教学反思8

  《图形中的规律》,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认识方程》这单元的后续学习内容的第一课时,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新增的内容,也是教材改革的新变化之一。它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操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从而发现图形中的规律,并解决相应的问题。通过摆图形、找出图形中的规律,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摆,小组讨论总结这样连摆图形的规律。这样效果会比较好。

  有效的数学活动意味着教师需要唤醒、引导、促进和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断引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这是数学活动有效进行的“发动机”。首先,我们教师所应做的是在摸清学生的知识底蕴的.同时,给予学生学习的推动力,激发学习的内在需要。因此,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这样连续摆10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呢?”摆小数目的三角形学生可能用肉眼观察的方法一下子就能说出答案,而到大数目可能一下子说不出来,这个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起了学生的认知上的冲突,初步让学生体验探索发现规律的必要性。其次,以“猜想—验证”的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猜摆10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2、培养自主思考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确实能做到主动,独立地学习,十分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即教学内容的结构和学习方法的结构。在教学中教师要用结构的观点去分析和研究教材,指导学习方法,给学生主动学习的“工具”,并使之形成后续学习的动力。课堂上,我先让学生2个人为一组来想办法,说说你想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再对学生的方法及时进行梳理和指导。3、及时提供充分的探究时空,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探寻规律。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适时进行数学化。学生探究后,我及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发现,表达所摆图形的个数与所需要的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让学生亲身经历“从具体形象表示——用数学语言描述——用数学模型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化”水平。

《图形规律》教学反思9

  《探索图形的规律》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发现一些简单图形摆放的规律,通过探究图形的规律,培养学生发现规律,总结归纳规律的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抛出问题后,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己得出答案,如果有问题教师予以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仍有些不足。现总结本节课教学的优缺点如下:

  一、优点:

  1、本节课的设计合理,思路清晰,问题设置由浅入深。由摆n个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需要多少根小木棒总结出n个n边形需要小木棒的根数,这是这节课的亮点。

  2、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不是一味的讲。

  3、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对于学生的观点,让学生自行质疑提问,学生面向学生,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缺点:

  1、教师的引导语言还不够精炼,以至于个别的问题没有启发出学生的思维。

  2、课堂语言不够严肃,出现了几句和课堂无关的话。

  3、有两处没有耐心的等学生思考出答案就进行了提示,没有锻炼好学生的思考力。

  4、小组讨论时间有些不足,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探究出了答案。

  5、课堂预设不够丰富,在学生提出独特的.想法的时候,教师的应变有点慢。

  6、还应该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会有些许的遗憾,但是每一节公开课对于我来说都是一次提升,虽然仍有很多的不足,但是我在众多教师观摩的情况下仍然展示出了这节课教学的优点,说明我还是进步的。我不能因为这节课的教学中出现了些许的不足而丧志信心,更不能因为拥有了这些优点而骄傲自满。以后教学工作中的每一节课都是我展现优势改正缺点的平台,既然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那我就让缺憾变的最小吧。

《图形规律》教学反思10

  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图形的变化规律”这一课时,以学生喜欢的“联欢会”为主线展开教学,通过“举行联欢会”—“布置教室”—“观察教室的设计”这一过程,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增强相互合作的意识。

  在教学找规律的'方法时,强调规律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身边的事物只要出现了三次或三次以上,就是有规律的。其实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有规律的每组图形之间画上虚线,让学生充分理解规律就是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从而使学学会找规律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调整课堂教学,而不是让学生按照事先预想好的教学过程参与学习。教师不能完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环节进行,教学时富有弹性,以便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灵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