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13 18:01:4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草原》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原》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原》教学反思(15篇)

《草原》教学反思1

  《草原》这篇课文收录在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就设计了听歌想像美景、品读优美句子、美图配佳句、看录像感受人情美、上网查资料了解草原等环节。

  单纯地通过语言来想像从没见过的景色是比较枯燥的,而且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上课,我就请一位家乡在内蒙古的善于歌唱的女同学唱了一首蒙古族的《祝酒歌》,美妙的歌声马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积极发言描述自己通过歌声仿佛看到了什么,我顺势要求他们用完整、优美的语言说说想像中的草原,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感受到文中优美的语言,这时很自然的就引用、或模仿课文的句子,很自然的达到积累优美语言的效果。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最终让学生在一种融洽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并得到全面发展,取得学与教的最佳效果。所以我重点设计了“美图配佳句”这个教学环节,利用大量从网上搜集的草原风光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写得十分优美的、需要重点理解的句子。我首先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在小组中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为他(她)选的句子配上一幅图片,制作成演示文稿,并结合图片谈谈自己的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所描写的意境,但他们脑海中抽象的画面怎样具体地再现在其他同学面前呢?再用语言来描述的话一方面不可能超越语言大师的范本,另一方面未免枯燥,所以我利用网上大量的图片资源,让学生选出他们认为最适合所选句子的图片。设计这个环节有个目的:一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并通过图片再现在学习伙伴的面前;二是让学生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我们不是通过字典来理解什么是“渲染”、“勾勒”、“一碧千里”、“茫茫”,而是通过鲜活的、真正的草原风光让学生感受到老舍先生所感受到的美景。但又不单纯是感受,学生选图片的过程,实际是他们对文章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交流意见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也都得到了锻炼。但在指导朗读这一环节上,应该在朗读的层次上对学生做出渐进的要求,如“谁来读?他读的怎么样?谁读的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谁能读的更好?(指读得好的学生)我们像他一样读。”而不是单纯的谁再来读,以这样更能促进学生在朗读上的相互学习和进步。

  “美图配佳句”这一设想看似操作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几点值得注意:

  1、虽然是设计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但是整体上还是应该以语文课的要求为主,不能为应用媒体而应用媒体。试教时就有这样的问题,我将“找句子、配图片、读句子”几个环节作为一个整体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就忽略了朗读,一找到句子就进行配图,结果大半节课都用在了计算机操作上,语文课上得像计算机课了。在修改教案时我就将任务环节细化,逐一分配下去,并以比赛的形式限定制作演示文稿的时间,这样以来学生的注意力就转移到朗读、理解上来了。

  2、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是为语文课服务,应尽量减少学生可能会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单调重复的技术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事前做好准备工作,如为了节省学生制作演示文稿时输入文本所用的时间,我事先就做好一个演示文稿,装在学生机里,里面就有课文中优美的或较难理解的句子,学生只要选出它,直接插入图片就完成了。

  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受限于教师机、学生机这个机房形式,展示某个学生作品的速读太慢,不用每次都等上差不多半分钟才能展示一个学生的作品。如果可以利用专题使教师、学生甚至是家长之间实现相互的实时交流甚至是相互点评。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使学生不仅可以在小组内面对面的交流,还可以有更高层次的借助的零距离、多层面交流。

  多媒体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课件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复杂的、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中展开学习,展开讨论,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自信。通过一个阶段的实验,我真切地感受到多媒体教学所带来的成功喜悦,利用多媒体教学,不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与知识牵手,将学生带入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殿堂,为他们以后的终生学习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知识海洋。

《草原》教学反思2

  草原这一课是一直以来的经典之作,无数名师都讲过,能出彩的都在第一自然段,可是我们组内要求都讲第二课时。自己一个人在备课时就觉得没有出彩之处,找不到突破口,所以就按照常规的讲法来备,没有什么新意。星期二第一节在五(1)班试讲,让组长刘洁琼老师来试听了,经过刘老师的指导,帮我解决了备课时的一大难题。

  第一部分也就是第一自然段,写了草原的风景美。第二至五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了草原人民的人情美。可是在第二自然段的前半部分还在介绍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风景。当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2—5段,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学生很容易说出:热情好客。然后过渡:我们想要见到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之前,先要随老舍一起欣赏一下初入草原的美景,之后再进入感悟热情好客,当时我也觉得有些反复、不流畅。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将先后顺序颠倒一下,由复习第一段的.风景美直接出示写景的语段,品读完之后,再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剩余部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这样处理既自然流畅,又让后面的内容紧密连成一体。(DX)

《草原》教学反思3

  一、教材分析:

  《草原的早晨》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的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

  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在草原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繁荣兴旺的新气象。。本文意在培养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文章条理清楚,语句流畅,文字优美生动,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也是对学生情感熏陶的好课例。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针对低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并

  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7个绿线条的生字只认不写,认识1个新偏旁(厂字旁),会写“原、无、门、打”。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

  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设计这一课时,紧紧围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破重难点”。

  1、以读为本,创设情境,感悟朗读,体现语文课上的书声朗朗。

  2、以鼓励性评价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体现课堂评价的激励作用。

  3、体现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四、说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

  小朋友,几天来,我们跟着春风姐姐游了美丽的小池塘,逛了花儿盛开的梅花山。今天,我们要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出示草原视频……这是哪儿呢?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草原 学习生字“原”,宽宽一个“厂字头”,下半部分是白下面一个小,注意下半部分与“泉”的区别。谁来读好这个词?读准字音。

  3、简介草原,导入课题:草原是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放牧的地方。那里的风光非常优美,那里的人民勤劳勇敢。当春天到来的时候,那里的景象更不一般,尤其是在春天的早晨。板书:5、草原的.早晨

  谁会读这个课题?指名读,听出来他哪个音读得特别准?“晨”是个前鼻音,又是个轻声。谁再来读。我们一起来读。

  4、理解课题: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吗?引导学生根据课

  题进行质疑。

  5、教师以语言描述创设情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草原的早晨吧。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自由轻读绿色线和田字格中的生字,然后再读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

  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碰到难读的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1)多媒体出示词语:

  先逐个指名认读,相机正音;说说难读的字,分清前后鼻音,再一个词领读, 一行领读。去拼音开火车读读。

  绿色通道里的词:

  鞭声 黎明 宁静 铺满 新绿 跨上 骏马

  先一个词领读,再一行领读,去拼音开火车读。

  3、再次轻读课文,读通句子,做到:不添、不漏、不错、不破,遇到难读的

  句子多读几遍。

  4、检查自读情况:

  (1)交流:本课共有几个自然段?(三个自然段)

  (2)指名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根据实际情况,师生共同评议,

  随机校读,重点指导读好几个较长的句子: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第二自然段的

  第一句话及第三自然段的一句话。

  (3)请读得好的学生介绍方法。

  (4)同桌互相读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互相纠正。

  (5)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想,你现在又知道了什么?交流时指导学生用课文中

  的句子说话。

  (6)集体朗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原、门、无、打。

  1、出示生字 学生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交流记忆方法:重点指导学生把“原”的下面部分与“泉”区分清。

  3、指名分析生字的结构和摆布,并说说书写注意点,同时教师在田字格内示范

  书写,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随着进行书空。

  4、学生练习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5、反馈纠正:展示学生的作业并进行点评。

  《草原的早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会写“原、

  门、无、打”四个生字。

  3、初步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快乐。

  教学重难点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草原的美丽。

  2、学习生字,并练习正确、规范地书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

  小朋友,几天来,我们跟着春风姐姐来到了美丽的小池塘,爬上了花儿盛开的

  梅花山。今天,我们要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出示草原视频??这是哪儿呢?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草原 学习生字“原”,宽宽一个“厂字头”,下

  半部分是白下面一个小,注意下半部分与“泉”的区别。谁来读好这个词?读准字

  音。

  3、简介草原,导入课题:草原是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放牧的地方。那里的风光

  非常优美,那里的人民勤劳勇敢。当春天到来的时候,那里的景象更不一般,尤其

  是在春天的早晨。板书: 5、草原的早晨

  谁会读这个课题?指名读,听出来他哪个音读得特别准?“晨”是个前鼻音,又

  是个轻声。谁再来读。我们一起来读。

  4、理解课题: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吗?引导学生根据课

  题进行质疑。

  5、教师以语言描述创设情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草原的早晨吧。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生自由读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碰到难读

  的字可以多读几遍,做到:不添、不漏、不错、不破,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1)多媒体出示词语:

  wú yuán pū xīn

  无边 草原 铺满 新绿

  biān dǎ lí níng jìng

  鞭声 打破 黎明 宁 静

  yáng yǒng juàn m?n bang

  羊儿 涌 出 圈 门 蹦跳

  mù mín kuà jùn zhuī gǎn

  牧 民 跨 上 骏马 追 赶

  chù d?ng

  远处 飘动

  先一个词领读,再一行领读,去拼音开火车读。

  (2)交流:本课共有几个自然段?(三个自然段)

  (3)指名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根据实际情况,师生共同评议,随机校读,重点指导读好几个较长的句子: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及第三自然段的一句话。

  (4)请读得好的学生介绍方法。

  (5)同桌互相读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互相纠正。

  (6)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想,你现在又知道了什么?交流时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话。

  (7)集体朗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原、门、无、打。

  1、出示生字、 学生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交流记忆方法:重点指导学生把“原”的下面部分与“泉”区分清。

  3、指名分析生字的结构和摆布,并说说书写注意点,同时教师在田字格内示范书写,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随着进行书空。

  4、学生练习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5、反馈纠正:展示学生的作业并进行点评。

  《草原的早晨》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草原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要让学生感悟到草原之美,并进一步把感受到的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一定的困难。多媒体展示图片及草原风光视频给学生展示了草原风光,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帮助学生构建起草原的概念。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语言来说说自己的感受。面对一篇优美的教材,如何吃透它,让教材变为 “学”材,从单纯地研究如何“教”转到如何“学”上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实现语文教学的素质化。我要求自己先把课文读通,读透,读好,真正读出味来。又通过多种形式掌握字词句,凡须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的,自己先要感得深悟得透。在教学中我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着力于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帮助他们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 独立获取和运用知识的兴趣、愿望和能力。在这一节课上,由于自己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把握用时过多,导致课堂上学生写字时间的不足,在上课时不能更多的关注全体学生,尤其表现在学生回答问题方面:教师在设计问题以及在课堂上与学生生成问题时,应首先以学生思维及角度从实际出发考虑。所以我也更加清楚地知道,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首先自己得把教材,教案深熟于心,只有这样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才能与学生的配合游刃有余,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受教育的孩子,正所谓“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草原》教学反思4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说明,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因此,要全面完成小学音乐教育的任务,小学音乐课就不能不重视音乐欣赏这一环节。笔者认为音乐欣赏至少有四个方面的益处。

  一、享受音乐,美化人生。

  二、通过音乐欣赏,可以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例如在欣赏《草原放牧》时,我看到很多学生和着那欢快、活泼的音乐旋律,随心所欲地摇晃着脑袋,扭动着身体,一副活泼、神气的样子,自己仿佛就是音乐中的小主人,到草原上放牧,高兴得蹦来跳去。我不禁为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所激动,更为音乐欣赏的魅力而折服。

  三、通过欣赏我国民族音乐作品,有助于弘扬民族音乐艺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例如欣赏琵琶名曲,《十面埋伏》逼真地描绘了气势磅礴的'大战场面;《彝族舞曲》是以优美抒情的旋律和粗扩强悍的节奏,描绘了彝家山寨迷人的夜色和青年人舞蹈欢乐的场面。我给学生做示范,学生欣赏。琵琶是我国民乐中的瑰宝,学生通过欣赏,可以引起自己对民族音乐的兴趣。通过欣赏,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激发了他们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热爱伟大祖国、建设伟大祖国的豪情壮志。

  四、通过音乐欣赏,使学生接触古今中外,风格各异的经典之作。

  许许多多的音乐作品是经过锤炼、考验的艺术生命力较强的精品。例如在欣赏柳琴、阮、三弦、筝、扬琴等等。学生欣赏后,可以开扩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鉴赏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草原》教学反思5

  《草原赞歌》这首歌曲具有典型的蒙古族短调民歌特征,a羽调式,旋律起伏不大,节奏规整。歌曲多采用“X·X X X”和“X XX X X”的节奏,具有草原骏马飞奔的节奏特点,表达了赞美草原的喜悦情感,使人感到欢快活泼。在这一课教学实践中,主要有以下的收获“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

  一、主动参与

  进行了以下思路的设计:

  ①通过唱歌乐曲,表达音乐情感具有不同作用的各种音乐要素。

  ②通过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片段的欣赏,让学生感受、音乐对表达歌曲情感的不同作用。

  ③通过对《草原赞歌》听赏,以及对其旋律、速度、节奏等要素的进一步感受、分析和理解,通过自由创编和小组练习等活动,学习歌曲。

  ④根据乐曲情境,学生共同活动,即兴地选择各种表演形式进行综合展示汇报。

  在活动中,我没有过多干预学生,始终处于指导地位。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运用原有的音乐知识,在活动中去感受、分析、理解和巩固,并自由地组合、运用这些音乐知识为自己的创作实践和表现活动服务。

  二、合作学习

  教学活动也是一种交往活动。教学过程成为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际交往过程。各种交往关系的处理是否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和谐发展的环境的关键问题。

  在《草原赞歌》一课的教学中,将小组学习方式较好地运用于课堂上,形成了一个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愉快的氛围。小组内由于每个人学习音乐的条件、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不同,他们的学唱也呈现丰富多样的结果。而由于各小组间处于一种相对平等的竞争状态,所有的小组为了能很好地表现自己,都积极地和同学配合,协调自己的创作,都愿意通过合作,使自己小组的成果超过其他小组。通过我与各组的平等交流和适时点拨,有效地指导了学生的创造与合作、协调了课堂成果的多样和统一。为学生充分发挥个体能力、协调创作中的个体与群体关系以及师生间平等交往,创设了宽松的环境与和谐的氛围。

  教师采取“合作学习”,充分肯定学生的表现,精心呵护他们的创新,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现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良好的学习愿望,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既学会了表现自己,也学会了与人合作。

《草原》教学反思6

  《草原》是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我将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段,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展开想象,感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美好意境。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感受自然风光美时,让学生找找第一段中的景物,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什么?体会“一碧千里”这个词语,让学生说说这种情景。关于“渲染”和“勾勒”这两个中国画的专业术语,我出示了两幅中国画,让学生对比比较,学生就能体会到老舍为什么用“渲染”这个词语。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还设计了写话练习,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句式练习写话。体会人情美。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迎客待客

  话别)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学生默读课文时,就能从文中的语句感受到蒙汉情深。这些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语言的练习中,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以下不足的地方。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教师语言还不够优美,激励评价还应更有针对性。

  3.课堂上读的层次和形式还应更多样一些,有效一些。

《草原》教学反思7

  《草原》一课是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淳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上课伊始,我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激发了学习兴趣。课程结束,以歌曲结束,让学生再次受到美的熏陶。第二步,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景美。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第三步,选精彩段落感悟人情美。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整体来看,本课完成的较为理想。

  不足之处:学生放手不够,教师点拨语、总结语缺乏感染力。

《草原》教学反思8

  《草原》一文教学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自读自悟,达到“情由景生”的效果。

  一、从整体入手,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草原的景美,营造审美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二、从学生的感悟入手,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朗读体会,想象情景和联系生活,体会草原的.美丽。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凸现了语文学习途径的多样化。

  三、理解了作者的思路,走进课文中所描写的情景,使学生真正受到感染,体会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四、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学生在体会了景美和人美之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对文章的理解得到升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草原》教学反思9

  本课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加强了有感情朗读的指导。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的确给同学们带来了感官上的饕餮盛筵:草原一碧千里又不失秀美的风光;马疾驰,车相随,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的场景;敬酒联欢的热闹场面。特别是第一二段草原风光的描写十分出色,课堂上做到了句句细品,段段精读,而且趁热打铁,做到了当堂背诵,效果特别好。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也比较到位,课前做到了充分的预习,课上带着浓厚的感情来学习,来品析,草原的景色仿佛就在眼前,充分给了学生美的享受。

  本文的语言十分优美,而且充满瑰丽的.想象和奇妙的比喻,应该在写法上引导学生多借鉴。但是本课只注重了品读,没有细细分析语言到底美在那里,这样学生的写的收获会相对较少。另外草原的风光毕竟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遥远,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边启发边想象,还应该就着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改换一些比喻。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就像|……”以加强语言的训练。

《草原》教学反思10

  《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描写了牧民早晨在草原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繁荣兴旺的新气象。本课意在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的心情。文章条理清楚,语句流畅,文字优美,是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受语言优美、获得阅读快乐的好课例。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和低段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主要在以下两方面进行探索。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多感官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再加上草原对于我们江南水乡的孩子们来说还是很陌生的,这使学习本课有了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适时创设情境,使文本更加生动、丰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课始就播放一段有关草原的视频,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对草原有了直观的了解;再如理解“黎明、宁静、新绿、回荡”等词语是难点,课件的视觉冲击加上老师语言的描述,使这些教学上的难点迎刃而解。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全身心地感悟草原风光美丽,体会牧民生活的`欢乐,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喜爱之情,从而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多种方法随文识字,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xiaoxue.xuekeedu.com

  识字教学时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本节课我以文本为载体,依托文本引导学生随文识字。教学中我采用多样化的识字形式让识字与阅读有机结合,在多样性、趣味性的语境中,引导学生快乐识字,感受汉字的魅力。在对学生的认知有了充分的估计上,对每个生字各有侧重,有的字音是重点,有的字形是重点,有的字义是重点。如:遍顺口溜记“原”(草原是个大工厂,里面出产白小羊);演示象形字“羊”的文字变迁;利用古文字记忆“牧”的字形、字义;从而引出“民”的组词,记忆“民”的笔顺等。这样做优化了学生主动识字的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

《草原》教学反思11

  《草原》是一篇文质兼美,情工作室上传的:凭借教材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感浓郁的文章。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草原,为那里的美丽风光所陶醉,被热情的蒙古人民感动。不但描绘了草原的风景如画,而且抒发了自己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中我注意了凭借教材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激发表达欲望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课上,我首先以一首《敕勒歌》引入,学生在吟诵古诗中,激起了解草原的兴趣。接着,我范读了全篇课文,在范读中学生认真倾听,有了自己的感受,各个急于表达,并不由自主地也读起了课文。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多种形式朗读,大胆想象,乐于表达

  课文是学生学习的版本,它应该属于作者的感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贴近作者的感受,应该进行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给学生创造草原意境的气氛。我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走进课文,从而真正理解课文。再选一名同学朗读,大家闭目倾听,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副副画面后,他们争先恐后地述说自己的想象,乐于表达的闸门一打开,犹如奔腾的河水,学生的想象力令我折服与欣喜。

  三、培养语感,准确表达

  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习用词的准确、精练、贴切。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词义、句意。如,我出示简易的草原图与中国画后,学生轻松地理解了“渲染”和“墨线勾勒”;联系生活经验感悟“一碧千里”“并不茫茫”,并从中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生活,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适时仿照作者的比喻手法,进行仿写练习。学生既领悟了草原羊群的美,又练习了准确、生动的表达。

  四、尊重主体,自由表达

  通过小组交流、全班讨论,学生对草原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刻后,我鼓励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如“你来到草原后会干写什么?”学生兴奋之情溢于笑脸之上“我要痛痛快快的跑几圈”“我要无拘无束地纵情高歌”“我要骑上骏马自由奔驰”……

  五、回归现实、创意表达

  当学生真正领略了草原的美丽后,我以向蒙古小朋友介绍自己家乡的方式来练习表达。静静地想一二分钟后,小手高高地举起来,自豪之情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其中不乏精彩的语句,更多的是流露出对家乡的喜爱。

  我欣慰,学生的表达能力有了提高;我惊喜,他们笔下也会生花;我惭愧,他们的潜力以前挖掘得不够,给予他们表达的机会不够。

  本课不足之处:

  如果课上以录音配乐朗读,会更使学生入情入境;如果以课件真实地再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会让学生有更切身的深刻感受,激起对草原的渴望与热爱之情。

  课上有的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还不到位,个别学生显得胆量不足,需要为其增加锻炼的机会,并纠正表达时有语病的学生。

《草原》教学反思12

  器乐曲《草原放牧》是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的第一段。共分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节奏轻快活泼,旋律灵活,速度较快,刻画了小姐妹俩欢快、活泼的放牧的情景。第二主题音调宽广起伏,速度缓慢,表达了对美丽家乡和幸福生活的赞美。

  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们认识琵琶,了解琵琶的相关知识,知道琵琶的演奏姿势,在听了草原小姐妹的故事后,孩子们对都对两姐妹产生了崇拜之情,乐曲有两个主题旋律,两个旋律有明显的不同,第一段速度较快、情绪很欢快,第二段速度较慢、情绪比较抒情,这些很多孩子都能感受出来,教学中,我还让孩子们通过线条或图形表现两段音乐的不同,有些孩子表现非常好,1班的李若涵同学说:“第二段音乐是悲伤的、难过的”,所以他的创作中用很多“点”表示眼泪,还有同学第一段音乐用“点”表示欢快、跳动的,第二段音乐用“线”表示优美、连贯的,这些都让我感受到音乐的强大力量。

  同样的“点”可以表示跳动,可以表示眼泪,这取决于我们怎样理解、怎样表达,音乐带给我们的发散的.思维、自由想象的空间,值得我们认真地聆听、真切的感受,原本是通过聆听,自由表达,然而很多孩子却人云亦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及与音乐相结合的表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草原》教学反思13

  许是因为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投入了太多的专心,亦或是上课的过程中自己太过于精力集中,成功的讲完这一堂课看着听课的老师们微笑着满意的走出课堂时,一阵心慌,一阵晕眩,一阵身心疲惫。设计这种以作文教学的方法贯穿整篇课文的教学这一想法,是学生开始进入三年级,开始接触作文就萌发出来的。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能有这种别出心裁的创意是我自己以前也没有想到过的,主要是学生三年级之后一直想在作文教学上有所突破,也许是整日冥思苦想如何进行作文教学的缘故吧,于是就有了这种渗透写作方法的创新教学。

  整堂课上的很成功,学生认识到了先概括描述后具体描写的写作方式,学会了如何运用过渡段过渡句,学会了描写一个优美的事物要用上一些优美的词语,用上比喻句等形象的修辞手法。

  也出现了一些非意料中的事情,开始的检查读生字词,没有想到叫起来开火车读的一部分学生对一些生字的读音都不够准确。第二组出现的五个多音字很多学生都读不准字音。关于这一环节,课前设计时没有想到会有障碍,认为学生一遍就能读准确,强调一些注意事项很快就过去的。现在想想以往听的.一些公开课,这一环节都毫无障碍的顺利通过纯粹是花架子,那么多的生字,学生怎么可能全体都一下子就脱离音节熟记认识呢?而要上成实实在在的一堂公开课,就免不了要花费一些时间知道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教学,通过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来背诵课文,这一点做得很成功。野草、野花、湖水都是静止不动的,这种描写叫做静态描写,作者通过描写展现了草原的静态美,由此引导学生猜出相对的会飞会跑的事物的描写就是动态的描写,这一步做的非常成功。找出做桥梁作用的过渡段,认识过渡段的作用,也很成功!

  由于陌生的生字比较多,多音字比较陌生,指导读准字音上计划外指出了几分钟的时间,显得最后学习过渡段的教学环节显得有些仓促。

《草原》教学反思14

  《锡林郭勒大草原》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广阔,美丽而又充满生机的草原图画,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每每读到此文,我都会被草原的美景深深吸引,怎样让我的学生也产生这样的感受呢?为此,我精心备课,设计了多样的教学方法,引领着我的这些从未见过草原的学生通过研读文本,感悟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一步步走进这沃野千里,绿草茵茵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一﹑展示色彩艳丽的图画,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教学开始我播放草原色彩艳丽的图画,草原上各种湖水、野花、动物活动的图片等,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带着这种感觉来从文字上来感受草原的广阔,美丽。使学生眼中有图,心中有话,并能激发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体会草原上牧民的生活时介绍蒙古族的民情生活,这些资料的融入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草原、对牧民的生活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由于有了这些资料的铺垫,学生很快理解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能说出有哪些动物在活动,对草原的喜爱不言而喻。结尾和小牧民一起歌唱,在歌声结束教学,使学生觉得意犹未尽。

  二﹑抓住重点词,句来进行品读。

  整堂课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充满了新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体现。学生自读自悟,介绍大草原的美丽、广阔、欢腾,品味其中的重点词句。孩子们抓住“清亮、一洼洼”感受湖水的清透;通过“开满”“各种各样”“清香”等词感受野花的多、美、香。抓住“一直”“铺向”来理解草原的广阔。

  三﹑放飞想像,感受美景。

  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还不够,若要亲身感受草原的景色就要披文入境、发挥想像。在学习野草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通过抓住“满眼绿色”想到草很多,我问“假如此时你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昵?”学生说“野草很多,很多,到处都是绿绿的青草,真漂亮!我又继续引发学生想像那绿绿的青草一直铺向远方,都铺到了哪里?学生答:“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很远很远的地方,望不到边”。

  此时,我出示了一张图片,说“那青青的`野草一直铺向远方,仿佛与蓝蓝的天空连在了一起,多辽远啊!”这张图片及教师的语言给了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此时再让学生朗读则读出了草原的广阔与美丽。

  在学习湖水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感受到湖水的神奇是难点,我用两组句子进行对比,让学生谈有什么不同感受:

  1、草滩上嵌着清亮的湖水。

  2、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学生体会到了第二个句子不仅写出了湖水清透干净,还写出了湖水很多,但学生并没有感受到湖水的神奇。于是,我请大家轻轻把眼睛闭上,我来描述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丽,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当然,课堂教学是难以完美的,本教学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需要改进:

  1.教师语言的感染力不够,导致有部分学生发言不积极。

  2.在介绍欢腾的草原这一节,没有更深的理解“欢腾”的世界。

《草原》教学反思15

  一)优点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能打破常规,从现象到原因层层探究,遵循学生(从形象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特点,最后联系现状提出草原文化拯救,上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堂课设计逻辑严密,层层深入水到渠成。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师生互动较好。

  (二)不足

  1、教学活动设计缺乏创新,看视频模拟旅游,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师生问答形式较传统。

  2、教学过程中,由于板书设计位置不准确导致与幻灯片的播放顺序未匹配,使教学环节出现瑕疵,如果幻灯片播放顺序做成超链接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今后要注意。

  3、最后一个环节拯救草原文化这一活动,在操作过程中没有落实到位,一方面固然有时间因素,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教师本身在设计时考虑欠周到。

  (1)如果草原环境进一步恶化,会对草原文化带来什么影响?

  (2)为了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和草原文化,你有哪些建议?”两个问题将第一个问题一笔带过,重心放于第二问,其实关于第一问的探讨更有利于学生对草原与草原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今后要深入思考,周全考虑。

【《草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草原》教学反思02-13

《草原》教学反思04-05

《草原》的教学反思04-08

草原教学反思05-01

草原教学反思06-13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08-30

草原上教学反思02-22

藏北草原的教学反思03-06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07-24

《草原牧歌》教学反思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