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4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教学反思 篇1
教学完“百以内加减法”后,在测试题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目:妈妈到商场买东西,满100元就返50元代金卷,妈妈还能买什么?这是此题中的第三问,而在前两问中,孩子们已经求出了妈妈买了些什么,用了多少钱。但是,当我看到第三问的回答时,我不觉愣住了,能够正确的回答出此题的同学是平时几个爱到处跑的,还有两、三个爱动脑的同学。
这道题描述的是目前最常见的、最吸引**的家务事。依我事先的猜想,也许孩子们也曾亲生经历或目睹过,凭他们的生活经验,答案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我甚至想象了孩子们给自己的答案摆出一大堆理由。可惜,最后的结果却让我不得不觉得沮丧。
这是怎么啦?我们学数学可以用来解决生活问题,可就这么一件小事,每个家庭几乎天天发生的事情,孩子们却无从先手。看着孩子们各种各样的答案,我陷入了沉思。现在的数学都是正儿八经的让学生做“学问”,做“数学”,却没有更多的让学生走近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课本与生活实际脱节。假如在数学课上,经常出现与生活有关的知识,孩子们又何尝会无从下手哪?同时也让我更加明确,在数学习题的练习中,让孩子们多到生活实际中去自己发现与书本相关的数学,真正地使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最主要的还是要与家长多多的联系,探讨出最能让孩子参与生活的好办法,这样才能让他们在用中学,学中用。
《连加》教学反思
100以内两位数的《连加》本节课的重点是用竖式计算连加的方法,同时体验多样化的算法。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本课内容我精心设计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课。
体育比赛非常注重运动员的参与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了学生的参与,才能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和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引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才能真正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在《连加》这堂课中,我用拍球游戏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在热烈的气氛中,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找出解决方法,在以前的学习基础上,列竖式解决问题,突出重难点,并及时引导学生转向另一个重点:“你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积极地参与,踊跃地回答,找出了很多种方法,从而做到了抓住“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参与。
另一方面在本课我结合了生活中的实践,注重了亲身体验,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尤其还注重了精神激励,刺激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及时做好活动后的小节,对好的给予精神上的鼓励,还辅以“纪念品式”的物质刺激。通过评价,学生既认识了别人,也认清了自己。尽管活动结束了,但参与意识更浓烈了。课结束以后,有很多淘气的孩子对我说:“老师,这节课太有意思了!”
在本节教学中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1、拍球游戏在数数时存在误差,学生参与拍球的少,喝彩的多。
2、小组讨论展开的不够,有些形式化。
3、语言上欠简洁。
4、列竖式时应该身先士卒用尺子,起到表率的作用,并且没有强调等等。
总之,一堂课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我无悔的的选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都要力争每节课精雕细琢,备好课,上好课,因为细节决定成功!
数学教学反思 篇2
数学概念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以及它们的本质属性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它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深深感到学生在运算中发生错误,解题能力差,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某些数学概念掌握得差。只有组织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才能起到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形成概念
概念是从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必须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或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得感官的直接认识。例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铅笔盒和一块黑板擦,问学生谁大?紧接着,又让学生观察两个棱长分别是2厘米和4厘米的方木块,问学生哪个大?通过这样比较,学生初步获得了物体有大小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概念的本质属性.拿出一个梭长是4厘米的正方体空纸盒,先将梭长是2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学生便清楚地看到这方木块只占据了盒子的一部分空间,然后把一个梭长为4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正好占满纸盒的整个空间,学生又从这一具体事例中获得了物体占空间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就能较自然地导出:物体所占有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这一概念。
二、创设求知情境,导人新课
从教育心理学中知道,“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兴趣”是内在的`动机,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离开了这种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可能有主动进取精神,注意力也不易集中,更说不上积极思维,这样就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去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努力创设求知情境,让学生产生探求数学知识的强烈兴趣,使必要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语言来逐步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学生由被动接受数学知识转化到主动地去猎取知识,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为教学新概念创造良好的气氛
三、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深化概念
课堂练习是教学上的反馈活动,是学生对教师输出信息的反映信号。学生通过练习,不仅可以起到巩固概念、深化概念的作用,而且通过练习可以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精心设计好练习题并及时评讲、纠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我们在概念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及教学规律,合理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来进行教学,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以使学生概念清晰、能力增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教学反思 篇3
古语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学知识,更要学方法。清华网校的学习方法栏目由清华附中名师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和附中优秀学生学习心得组成,以帮忙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的,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事半功倍。
数学是一个人的学习生涯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学科,也是高考科目中最能够拉开分数层次的学科,所以学好数学,无论是对高考,还是对以后学习工作都起着重要作用。那么高一新生在学习上刚刚踏入新阶段,如何去除初中时养成的不适宜高中学习的习惯,又如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呢?我们应注意以下三点:
(1)注意和初中数学知识的衔接。这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差别十分大,从原本的实际思维转入抽象思维,需要一个大幅度转变。这就需要重新整理初中数学知识,构成良好的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再根据高中知识特点,较快的吸收新的知识,构成新的知识结构。
(2)认真理解,反复推敲思考高中各知识点的涵义,各种表示方法。容易混淆的知识,仔细辨识、区别,到达熟练掌握,逐步建立与高中数学结构相适应的`理论本质与思考方法,切忌急于求成。
(3)经过学习,要努力培养自我观察,比较抽象,概括本事初步构成运用知识准确地表达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本事;培养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认识世界打下基础。
我们应试时,时常发现厌试心理,有时会有些紧张,这是很正常的。但过分紧张也会导致考不好,所以平时应把练习当作考试,但考试时则平视为练习,心态好了,成绩自我就上去了。
如何减少解题失误,这是一个考高分的关键。失误少了,分数就会溅涨。这需要学生的仔细观察与认真阅读题目,抓住题目重点、题心,并围绕重点、题心研究其他条件与答案。其次,研究要周全,避免出现遗漏情景,各个方面都要研究到,这需要平日思考事物的长期积累。
考试考得不好,这是常遇到的问题,心境沮丧是正常心理,但不能持久下去。要将答案听彻底,记下,并与自我的解题思路相比较,发现不一样之处,或不要之处并记于心里,这样对于下次考试则很有好处。
数学教学反思 篇4
一、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
正确理解题意是能否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题意。今天在教学第一道例题时,我用课件展示:“金色的秋天来到了,小朋友们到郊外去游玩,4个小朋友正一起追赶着一只美丽的蝴蝶,还有2个小朋友在干嘛呢?原来她们正在观察草地上的昆虫呢?那么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呢?随即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小朋友从动画中很快理解了题意,正确列出了算式,同时也明确了大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义。
二、要让学生明确要求的问题
明确所要求的问题是能否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例题时,除了让学生仔细观察,还注重让学生去找到问号,知道要求什么。因为在图画式解决问题中,问题的答案都是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如书上的“向日葵”图,它不但清楚地展示了两个条件——原来有7个向日葵,已经摘下了3个,图上还有问题的答案(有4个还没有摘下)。学生因为有“一图两式”的基础,答案往往有二种:7-3=47-4=3,所以,让学生明确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明确了问题后,让学生再把条件和问题结合图画说一说,如:原来有7个向日葵,摘下了3个,还剩几个。这样做的'话,学生就会少出现这样的错误了。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将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中观察图意、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得关注学生叙述题意时的语言表达能力。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上面说具体操作是先让优秀学生说,然后是中等学生,最后是稍差一些学生模仿说。这样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孩子都能准确地发现问题、叙述题意以及最后列出算式了。不过对于这部分比较复杂知识,还需要多多练习。
数学教学反思 篇5
数的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基础,所以计算教学又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成功之处
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数感,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用数来交流表达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所以在数与计算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在课标的指引下在复习知识时还是延续了上节课的复习方法,教材由浅入深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形成知识的结构体系。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基本的'运算、运算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估算的知识、运算的顺序掌握还是非常好的。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回顾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掌握运算顺序,深化对运算定律的认识,并能够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回顾估算的方法,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解决现实问题,能够学以致用。
二、不足之处
1、学生在计算中对于加减乘法计算掌握较好,但是有个别同学在除法计算,特别是小数除法计算中还是出现不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位置就进行计算,还有就是小数点的位置书写不正确。
2、在解决问题中虽然学生知道解题步骤,但是对于复杂一些的问题。
三、再教设计
解决问题依然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在复习中还要循序渐进,在学生的疑难处解开学生心里的结。
数学教学反思 篇6
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以统一化的集体教学为特点,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设的全班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一致性为前提,教学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而是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特优或学困)给予特殊政策;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数学教学反思 篇7
《通分》这节课是在最小公倍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我采用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设计上我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动脑思考,动手验证,突出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通分知识的全过程。
充分的知识基础是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基础,因此,新课开始引导学生复习求最小公倍数和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填空练习,都是为通分打基础。有了扎实的知识基础,探究的'成功才会成为可能。而且我还精心设计了三组比较分数大小的练习题,一组是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一组是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第三组的两个分数分母不相同,分子也不相同了,学生不能运用旧知直接比较,引出了一个新问题:怎样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触及到本课的核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激发学生认识知识的主动性和思维的创造性。
但在本节课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
1、我在教学时关注了各个层次的学生,可教学任务的完成却受到了影响。
2、没能使学生在充分的练习中使新知得到“消化”,自己没有准确把握本节课的时间分配。
3、缺少教学机智,没能抓住课堂中的生成资源。
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完善自己。
数学教学反思 篇8
新课标强调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这种能力的培养。新课一开始,就出现生动、美丽的“秋游”的故事情境,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大胆地探索,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感受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明确大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义,怎样在问题情境中去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在图画应用题的教学中,抓住教材中的教学要点,突出图画一一语言一一算式三位一体的教学,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形成一定的表象。在复习8、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之后,应用题的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都需要学生在图画中找出。教学的切入点在引导学生找出条件和问题,复习大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思,然后根据条件和问题的关系,写出算式和结果。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图画、语言、算式三者中突出了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的有机组合。通过教学和练习,使学生初步知道一步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解答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文字应用题打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叙述图意时,却总是把要求的问题直接说成了答案,如“原来有7个向日葵,摘下来3个,还剩4个。”我意识到,是我之前的数学,认识加减法时用3句话叙述图意时,没有让学生提问题,使得学生对现在的学习造成了负迁移,显然这以前的教法是存在问题的。后来我就只有多次强调这个“?”的含义,最后才使得大部分学生能正确说出问题。
数学教学反思 篇9
小学三年级,正是过渡时节。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但是,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对于优生有的聪明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我班的卢昭,她就是非常聪明。我经常在中午出题留给他们做。由于她的不细心,很少全做对。所以我就用这点来教育她不要总认为自己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如果打击她一次上课就能好几天。所以对于优生上课也应该多关注一些。
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讲哪啦。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
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不止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并且要想他们成功就得在课下时间多帮助他们。本身他们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的进步。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除了这些我觉得有一种方法对任何学生都实用那就是————竞赛。竞赛可以使参赛者加足马力,镖着劲儿去争、去夺,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所以我就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差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因此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从而达到进步的目的。但将竞赛法运用于差生的转化一定要巧妙灵活一些。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但由于差生也“好脸儿”、“爱面子”,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取胜的机会,便自动退出了竞赛,这就达不到激励其志的目的了。但要对症下药,针对他们的优点展开各式各样的活动。
在教学中,我长期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优势”、义务教育的普及,他们一帆风顺进入初中。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但学习处处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心中的天平失衡,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在学心上就不见进步。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但是,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课堂开放过度,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数学教学反思 篇10
一、试卷的总体的特点
本次数学试题覆盖七年级下学期几乎全部的内容,考察内容比较全面,同时考察内容也比较注重基础试题,整个一份试卷都是基础题,只不过第3题和最后一题得分率太低了,真有所谓“要把分数放在每一个学生的口袋里”的那种感觉。在此基础上,本次试卷还能做到突出重点,如图形的全等、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考察内容相对较重要,所以考察的也较多,图形全等涉及习题有4、8、15、19(1)、20,总计分值25分;二元一次方程组涉及习题有12、18、23,总计分值为19分。整份试卷的结构还算稳定,分值分配还算合理,期中考试以前的内容共40分,这和我们估计的3:7的比例稍有出入。试卷全面考查了《课标》规定的知识要点,能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七年级学生在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成的水平,考试结果是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等水平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二、试卷的得分情况和主要失分情况分析
这次我校数学平均分为86.9分,本次试卷分析采取的是抽样调查的方式,共抽取了10个班中的5个班级,总人数为265人,下表是得分的情况。
123456789101112
92%88%50%98%88%99%97%92%95%93%92%89%
13141516171819(1)19(2)20212223
89%100%88%95%92%95%83%95%96%90%69%54%
第1题、第2题主要考察同底数幂的运算和合并同类项的知识,比预料之中要稍差,特别是(-3)-2这题,负指数在转换时很多同学漏写了符号,(a-1)2÷(1-a)这题主要是考察底数互为相反数的时候,可以转换为同底数的运算,但转换时要考虑指数的奇偶性,错误率相对较高。第3题失分率较高,主要原因是学生审题不清造成的,“四周向外扩展了20米,”应该是长和宽各增加40米,结果很多同学还是认为长和宽只增加20米。选择题13题失分的主要还是因为学生对样本、总体、个体、样本容量的概念等要注意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第15题主要是因为学生不能把可能相似的两个三角形抽象出来,但是由于这题采用的是选择题的形式,而不是说理题的形式,所以相对来说难度也降低了。第19(1)失分率相对较高,主要错误集中在画出与原三角形有公共边这一问。第22题主要是学生在写全等三角形时,没有注意对应顶点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个也许并不是因为学生没有注意,而是因为学生受了图形的迷惑,根本没有看出哪个顶点与哪个顶点对应,还有一个失分的重要原因是试题的`试问形式造成的,第一段文字说明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何谓“放置变换中心”,并且还告诉我们这两个三角形是如何重合的,所以在第2问“并任选一对给予说明”时,很多同学是仿造第一段文字说明的形式,回答的是这两个三角形经过怎样的变化可以重合,而不是围绕“如何全等”进行说明的,这样理解的同学也并不少,一个班平均到有3个左右。最后一题失分的主要原因倒不是因为学生不会想,而是因为学生不会写,基本上只作了自己内心的分析,而没有把这个过程写下来,这样就造成了失分。还有部分学生是因为在平时的练习中,由于做过类似习题,所以根本没有考虑那么多,认为只要能作出一种情况就可以了。
三、试题对今后教学的指导意义
1.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解题基本方法的掌握
从试卷来看,部分学生失分还是由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不够牢固所造成的。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一定要落实到位,熟悉各种表述方式,正确使用数学符号;将基础知识打扎实。
2.继续围绕主干知识,突出重点
在复习中仍要进一步围绕主干知识进行专题复习,做到重点突出,对每一个问题都要讲情楚、讲全面、讲透彻,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练习的量,确保学生该得到的分数能够拿到手。
3.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
对于重要的思想方法,例如分类讨论法等,在平时学习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点滴积累,细心体会,理解其实质及应用;作业书写要规范化,不可随心所欲,该用什么符号就用什么符号,表述要清晰。
4.习题要精选,针对性要强
通过对试卷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平时的训练题的选择不能盲目,要精挑细选,加强试题的针对性,既要涉及面广,又要突出高考的重点、热点内容;以专题形式复习,既要重点内容重点讲解练习,也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在专题复习过程中可以适当做一部分模拟试卷,只有准备充分,才能不失分,少失分,多得分,得高分。
数学教学反思 篇11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在现实课堂中有的教师要求学生依靠单纯的记忆、模仿、训练只是有利于学生应试,而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概括能力的发展帮助很小,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了。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和听课后的收获浅谈一下对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重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
高效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二、 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1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例如,教学数学广角,我就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用小石头来引入课题,小石头是学生们平常爱玩的小玩具。我让他们感觉到,他们的小游戏都可以跟数学有关。
2创设故事情境: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而且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我就设计了老师去旅游时看到猴子,编了一个小猴子给妈妈分饼吃的故事。故事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然后用问题引出了课题。学生兴趣倍增。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3创设挑战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创设游戏情境: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
5.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不是都让学生去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发现,这种发现本身就是创造。例如,在教学体积时,我利用学生学过的课文《乌鸦喝水》,并动手拿一个瓶子根据课文故事情节,做一个实验给学生看,让学生以看到的现象发现规律。
6创设实践情境: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可以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三、 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四、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总之,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高效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础上。
数学教学反思笔记
泰戈尔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却反而说世界欺骗了我们".我们面对的是少年儿童,是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珍爱他们.
1.和谐课堂,快乐学习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园地,教师工作的根据地,我们应该重视课堂教学.把和谐带入课堂,使课堂充满活力.只有在宽松、平等、和谐、生动、充满活力的氛围,才能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创造思维。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应把愉快与热情传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心情愉快充满激情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
2.生活课堂,更有意义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永远无法割舍.离开生活的数学是苍白无力的.数学只有在实践中得以延伸.生活是数学的生命之源.
教师应尽力创设情景、创造条件,将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思维.如我们学习《四边形》一章中,判断“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还是平行四边形”咋一看没错.但通过实践动手操作就会发现“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不一定还是平行四边形”.
3.灵活课堂,轻松学习
学生不是学习机器,教师应合理科学安排.改变超强度、大题量、机械训练,用时间加汗水提高成绩的陈旧做法,要提倡精讲精练.只讲思路、讲方法、引导自己去发现、去探索,把学生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培养激励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如教学“一个钝角中去掉一个锐角,剩下的是什么角”就不能固定一个答案.再如估算“390×15”答案可以是7800,也可以是8000.凡事不可一概而论,要学生灵活掌握及运用.而实际生活中如“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大约准备多少钱?”算式49×104这里49看作50,但104则看作110不能看作100,这样才合理更实际.
面对应用题不得死板硬套,应掌握方法,有些题有多种解法.有的题可从问题着手,有的题则从已知条件着手.只有掌握了方法,举一反三,就可做到轻轻松松学好数学.
数学教学反思 篇12
一个班上总有几个让老师特别操心的“孩子”,我的班上也是如此。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对于这种现象我没有过多的在意,对于他们的严重违纪行为我也只是说几句,总感觉自己没有经验,不知道如何处理恰当,现在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有时候把我气急了也就是小小的惩罚他们几下就算罢了,还怕处理重了影响学生情绪。对于非正式群体就更没办法了,感觉他们基本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无拘无束似乎已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而我只是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批评他们几句,教育几句,希望他们从此改正,但效果却是因人而异,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词语:因材施教。(反思:制定严格的课堂规章,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共同执行。可通过召开班会,对学生进行事件和情感教育,以增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融洽关系。)
小学教学,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更多的是照顾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一年级的孩子,具体的形象思维占据主体,因此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准备实物,也就是教育学上所讲的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多用这些实物去刺激他们的`大脑,扩展他们的思维,用具体的实物去帮助孩子们思维的延伸,这有助于他们抽象思维的开发与培养,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俗话说,手脑并用,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们走向社会,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手上动的多,见的多,脑袋里才装的多,到时可供提取的才会多。教学上的多动手做,多动脑思考,这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孩子们的想象思维,为其创造插上翅膀。(反思:多收集教学挂图,教学模具,多制作教具,有机会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制作教学器具,让学生更好的观察、思考,更好的掌握知识。)
数学教学反思 篇13
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评价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应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数学新课标教学反思。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互相质疑、互相欣赏、互相帮助才能把学生吸引住在多层次学习活动中,每一环节都有学生对同伴的质疑与帮助。学生回答得好,其他的学生也能热情地给予掌声肯定。在自我评价中,有的学生自信地肯定了自己的表现,有的学生谦虚地对自己提出了希望。在质疑环节中,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价值的问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欣赏、互相评价、相互帮助和自我评价、自我激励,使学生既学会了学习又学会了做人,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1、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数学教学反思 篇14
垂直与平行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走在宽广的大街上,还是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环顾左右应该都不缺少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鉴于此,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用铅笔摆一摆,让学生在白纸上去画不同位置的两条直线,然后从学生的作品中选出代表性的画法进行分类,从而引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再通过让学生去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的现象,加深学生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最后通过找、摆等环节,在学生进一步认识垂直与平行的同时,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感受数学的.意义。
1、在课的开始阶段,我先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在一个很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接着,又出现了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怎样?请同学们睁开眼,把你想象到的直线的位置画出来。这样,以空间想象为切入点,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无限大的平面内出现两条直线,并要求学生把想象出的两条直线画下来,直接进入纯数学研究的氛围,创设这样纯数学研究的问题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感染和吸引学生,并有利于学生展开研究,特别是为较深层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础,做好过渡,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产生兴趣。
2、让孩子在体验中去感悟知识。在引出平行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我紧接着追问了一句:为什么要加上“互相”两个字?问题一抛出,我就后悔了,因为孩子们刚刚才对“平行”有大致的概念,马上让他们去说“为什么”,可想而知,学生被我问得一头雾水,只有很少几个学生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说几句。后来在评课的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有同感。作为比较抽象的概念性知识,必须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去感悟,如光用口头解释,只会事倍功半。其实,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只是在出现的时机上还应再考虑、再斟酌。我校周老师建议,这个问题其实在让学生说了两条平行直线的关系以后,再抛出这样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3、准备的教具使用不充分,我在白纸上画了一组平行线, 让学生观察是否平行,然后左右对折白纸,让学生观察两条直线是否还平行,由于太仓促,只有部分学生能够看出并理解两条直线不在同一平面了,如果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再去想象一下,效果会更好。
4、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环节,两条直线互相垂直顺利完成,孩子掌握不够好。
四、对“鱼”与“渔”的思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经常挂在嘴边,在自己的课堂上往往是教着教着,忘了“授渔”的事儿,一门心思扑到“授鱼”上去了。听了两节区名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给了我深刻地启示。执教老师的精彩设计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了深入。给我最深的印象的是知识和方法并行,在简单中挖掘“不简单”。教师不仅仅是在“授鱼”,传授知识,更是在“授渔”,教给方法。执教老师从“零件”和“关系”两个方面研究平面图形的方法。课一始,老师提出了研究的方法,我们在认识一个图形的时候,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研究。一是看这个图形含有多少个零件?(板书:零件)二是看零件和零件之间有哪些关系?(板书:关系)然后通过学生小组活动交流,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是研究一切图形的方法。这正是老师设计的精彩之处。教给了学生这个方法后,对后面的学习认识梯形、三角形、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打下了基础。
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学生每一个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学生实验验证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寻找验证的方法。这些任务都是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自己动手合作完成的。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研究中更加主动,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也会更加印象深刻。
我们经常强调学生的经验,实际上我们小学数学就是经验的数学,每堂课都给学生这样的训练,对他将来的发展是有益的,同时我们老师也得到了解放,“教是为了不教”自然也就会得到实现。在听课过程中也产生了这样的思考和困惑。在我们数学课堂上什么样的内容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提出来也供大家讨论。
五、如何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说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学期新接了两个四年级的新班,发现很多孩子都缺乏认真的品质,更缺乏认真检查的习惯,做完作业就交,好像只要写完了就万事大吉了。可交上来的作业总是这错那错,而改错又要跑几趟,老师指一个改一个,同样的错误就不知道一起改。我在反思他们错误的原因,平时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
首先要认真、正确地审题。正确审题是做对题的关键。要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在审题时,把重点的字、词点出来,要明确题目让我们做什么;一道题到底有几个要求,每个要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一步一步地有序完成。如:在估算部分的《课外作业》上有一道练习题,是让学生先估算,再准确计算,很多孩子都想当然地估算完了了事。在学习画平行四边形的高时,有一道作业题的要求是给下面的平行四边形画出两条不同的高,由于学生不认真审题,不是..
只画了一条高,就是画的两条高都是相同的,只是位置不同,借此机会,我又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审题。只有在典型题例面前,才更有说服力。
其次是要教会学生检查题目的方法。很多学生所谓检查就是把题目从头到尾看一遍,其实是走马观花,一点用处也没有。不同的题型检查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如:填空题、选择题检查时不要看自己的答案,重新做一遍,看是否和刚才做的一样;计算题要用验算的方法检查:可以重算一遍,也可以利用逆运算检验等,如果是方程,就把未知数的值代入方程检验;应用题必须先弄清题。
【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数学教学反思02-12
《数学》教学反思11-06
数学教学的反思01-01
数学的教学反思02-26
数学的教学反思12-27
数学教学反思11-13
数学教学反思05-08
数学教学反思06-12
【热】数学教学反思10-10
数学教学反思【热门】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