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秦兵马俑》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
秦兵马俑, 主要讲的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教学目标有两个,1、我能正确认读8个生字。2、我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能说出秦兵马俑的特点。通过学习从而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秦兵马俑有什么特点和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介绍清楚特点。
自学指导一 (1)自由朗读课文,如有认识的字,可以同桌商量,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2)画出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句话,想一想,这句话在文中起的'作用。(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熟练的读课文)
出示后,学生很快按自学指导要求进行学习,检查时,先检查了生词认读情况,学生掌握的还算可以,而检查课文时,学生课文还有点很生,按正常情况,我会让学生反复的地读,直到把课文读熟,再进行下个环节,可今天因为有听课的老师,我没有这样,这是对学生课前了解得不够,只是草草的走了过程。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2
第一课时,我把重点放在词语意思的理解上,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对词语的意思理解得会更加深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了三个词语“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绝无仅有”。首先,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作者对兵马俑的.高度评价和赞美,学生很快找出了含有这三个词语的句子,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了词语的意思。然后,读课文,看看课文的那些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兵马俑的“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绝无仅有”。这样,把词语的教学和课文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其次,我抓住“规模宏大”的特点进行了讲解与朗读指导。
第二课时,我抓住“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进行教学。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通过让学生表演,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兵马俑进行朗读指导,学生学习兴趣高,思维活跃。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通过反复地阅读课文,懂得全文是围绕“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来写的。紧接着能抓住这句话展开自读探究。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了解到文章是用详实的数据来说明秦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以及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的特点。但对于介绍秦兵马俑类型和个性特点这一部分内容,在汇报学习成果时我只让个别的学生说,教学完本课我认为这种形式并不能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我想在这个环节上如果让学生以填表格的形式来学效果应该会更好。
在教学本课时,因为缺少秦兵马俑的各类图片,学生单单通过读课文,还不能真切地感受到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以及我们国家能拥有这样的意思珍品是多么的.了不起。因此在畅谈阅读感受这个环节中,当问到学生:“领略了这么壮观的场面,又欣赏了这么鲜明的形象,大家心中对兵马俑涌起怎样的情感?”时,有个别学生回答:“没有”。我只能建议学生有机会要亲自到西安的秦兵马俑去走一走,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番。我想如果能找到一些相关的图片对教学效果一定大有帮助。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4
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感触颇多,收获良多。
1.认真研读教材,感悟文本的魅力。
很多老师不太相信自己,读教材之前习惯先读教学参考书,认为只有这样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才能准确把握。我的观点是:教学参考书不是教师的“圣经”,优秀教师的教案蓝本也不必当作“神祗”来膜拜。每一遍读课文相信自己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新的理解。我常常在引导学生预习的时候抢着读课文,就是出自这种见猎心喜的心态。
《秦兵马俑》这篇课文自己以前也教过,也曾经听许多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教过,但对课文的印象并不是很深刻。只记得这篇文章条理十分清楚,是指导习作的好范文。备课组活动之前,我细细地品读了课文的语言文字,在字里行间流连,在不同的兵马俑之间徜徉,我似乎真的听到了他们细微的呼吸,感受到作者狂热的心。我读到以前未曾读到的很多东西。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读进去,忘掉自己;走出来,揣摩写法。
2.学会引导,顺学而导
以前备课的时候,经常有这样的.困惑:我的问题提出去,不知道学生会有怎样的答案。往往不知道下面该如何设计引导的语言,因而感到无比的为难。上本课之前教研组里有很多其他老师已经体验了教学过程,他们毫不吝啬自己的教学感悟,我是最后一个上课的应该算是最心中有底的了。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需要达到怎样的目标,我已经心中有数。再归结到文本上,哪部分内容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我也了然于胸。这种在不断地教研中,揣摩课堂教学的感受真是妙不可言。课堂上我心中有答案,抛开了原先设计的引导语言,我顺着学生的回答引导,一步一步把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提升,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获得了感动和激动。
3.让学生用笔思考
教学设计中原本在第十自然段设计了写的练习,但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学生没有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用笔去思考。不过在汇报交流五至九自然段的时候,我让学生对文中介绍的文字进行补白,展开自己的想象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兵马俑介绍具体,很多学生已经进行了用笔思考的尝试。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学生的学习状况很令人欣喜。我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已经随着文本的情感在震荡,在共鸣。介绍的时候,有点欲罢不能的感觉,所以在这里耽误了很多之间。这也是我课堂教学中总不能收放自如的原因。
4.在文章的精妙处,给学生品读涵咏的时间
这一点是我今天教学本文的一大遗憾。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又是一课时完成教学内容,我总是担心自己不能在一节课时间之内完成教学任务。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力求精练紧凑,连自己的教学语言也显得比以往要干脆很多。所以在重点部分,特别是课文的第十自然段,让学生品读涵咏的时间很少,所以举手发言的面还不广,只是一些平时语感很好的同学能够瞬间跟上我的思路。
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更深入的研读教材,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准确地把握教材的关键,注重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让学生从多角度得到发展。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5
本课时的重点就是联系课文资料,体会兵马俑的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从而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所以,本课时的教学,我还是以过渡段为中心,由复习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入手,然后自然过渡到重点段落(4―9),引导学生体会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
针对这一教学重点为,我主要设计了三个大问题: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他们有着怎样的鲜明形象?仔细读读课文,选取你喜欢的一个兵马俑介绍给大家,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然后由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保证必须阅读时光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这一部分的教学,学生的兴趣倒是比较浓厚,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可由于交流汇报占了许多时光,学生阅读感悟的时光倒是少了,给人的感觉像是在做表面文章。我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问题设计得不够合理,而且教学没有抓住重点。每个自然段的教学时光几乎是平均分配,教学节奏没有变化。或许,在教学中,我能够先以“将军俑”为例,具体分析一下他的鲜明形象,并指导学生朗读,然后再让学生照样貌来介绍分析其它的兵马俑。这样做才是真正“授之以渔”,而且也不至于让学生的`阅读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
另外,秦兵马俑的出土震惊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是秦文化的缩影,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我想,仅仅凭书上的介绍和几张图片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肯定是不够的。还就应利用一些教学资源,让学生对秦兵马俑有更多的了解。而在这点上,我做的也不理想,因为课前没有让学生收集更多的关于秦兵马俑的资料,只是教教材,而没有做到“用教材”,没有开发和利用更多的教学资源。
《秦始皇兵马俑》这篇课文写的是古代文物,介绍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地理位置,壮观的建筑物和兵马俑的军阵、神态,指出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是我国考古史上最大的发现之一。这篇课文语言精练、词语丰富、段落清楚,从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来讲是训练学生丰富语言和运用段落大意归纳课文主要资料的好教材。但这篇课文写的是古代文物,对于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其见识少,缺少主观性认识,对教材的理解又是一个难点。
我在教学《秦始皇兵马俑》这篇课文是采取了这样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审清题意,读通课文,给课文分段。2、初步学会本课生字、新词。3、学习第1、2、3自然段,完成作业本上的第1、2题。第二课时:1、了解兵马俑的神态和它的出土在考古史上的价值。2、归纳课文主要资料。3、能用“也许”“似乎”造句。本课的重点是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资料。难点是课文第二段,秦始皇兵马俑军阵这一段的课文理解。所以,我在突破这个难点是作以下尝试,先让学生报名参加:①军事家、②文学家、③美术家、④导游哪个组,并给每个组出了题目:①军事家:你认为秦始皇是怎样安排军阵的?②文学家:作者在观察军阵时是怎样观察的?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下来的?③美术家:你能把这幅军阵图画下来吗?④导游:你能给来兵马俑博物馆参观的游客写几句导游词吗?然后分组进行活动,最后各组交流。由于是大家自我喜欢的题目,讨论时大家十分热烈,交流时也个性认真,其效果也比较好。
透过这一课时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学生喜欢学的,有兴趣的参与其表现也比较用心,受到的效果也比较好。因为,我安排了四个小组,让学生参与到自我喜欢的、感兴趣的小组中进行学习,所以,学生们学得快乐,收到的效果也比较好的。
2、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潜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课文,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潜力。
3、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潜力,让学生参与当军事家、文学家、美术家、导游的活动,让他们参与了活动,让他们尽自我的潜力去发挥,去创造,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潜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潜力。
透过本课教学,我体会到语文教学本身是训练学生语言文字,培养学生想象,创造,表达的潜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但如何进行这一方面的训练和培养,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尝试和探索,使自我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使学生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得到培养。我决心今后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尝试,是自我的教学业务水平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6
1、信息整合开拓学生视野。本堂课是一节信息技术整合的课型,课堂上,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结合课文内容,搜集了大量的兵马俑的资料、图片,以及有关录象。学习过程中,适时地出示这些图片、录象,很快把学生带入了学习氛围。这些电子资料,如秦兵马俑中一、二、三号坑的介绍和图片,各种神态的兵马俑像,有关兵马俑的录象……为学生更真切地了解秦兵马俑提供了视觉材料,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看的同时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2、给学生台阶,教会他们“说”。这篇课文是一个让学生学习写作说明文的很典型的`教材,文章从教学生从各个角度来观察事物,并运用了许多说明方法,其中,想象尤为突出。如第10自然段围绕“神态各异”作者对兵马俑的神态进行了细致地观察,并进行了丰富而合理的想象。考虑到学生对战争的场面不太熟悉,学习第10自然段时,我出示两张典型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想象,让学生模仿书上的句型“有的……有的……”说一段话,这样,既给了学生一个台阶,又真正把网络教学和语文训练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动口说出自己的看法,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激发学生联想,让大脑“活”起来。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我善于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奇思妙想”、“别出心裁”,这样就能给学生留下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学完课文后,我播放一段秦与赵国的被神化了的长平之战,这场战争充分显示了秦人的先进的战略战术和智慧。看完录象,请学生说说自己此时的感受。再出示兵马俑的图片,请学生说说,你好像听到他们再说些什么。这样,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探求,多角度思考,多情景描述,多情节描写,去求异,使思维纵横扩散;去求佳,使思维聚合收敛,以引发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思维产生突破性的飞跃和敏锐的顿悟,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但这堂课,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学生发言不够热烈。
2、老师既要上课,又要操作电脑,还要与学生进行交流,常常会顾此失彼,弄得手忙脚乱。
3、学生学得不够深刻。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求学生浏览这么丰富的资料,学会选择,准备交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课堂上,学生只能从文字上说出兵马俑之价值,内心其实没有深刻的体会。语文课必须带领学生细细品读,把学生情感引发出来,才能把重点、难点解决。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7
执教了《秦兵马俑》一课,感触颇多。纵观我的整个教学过程我认识到了以下几点:
1、创造了看的机会,让学生的眼“活”起来。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可以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把生活中的情境带入课堂,给学生创造多看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在上《秦兵马俑》一课时,我收集了许多有关兵马俑的资料,图片,如秦兵马俑中一、二、三号坑的介绍和图片,各种神态的兵马俑像,有关兵马俑的录象……
大大增加了语文课堂的信息量。给学生的“看”创造了机会,使学生的.眼睛活了起来。这一切,都为学生更真切地了解秦兵马俑提供了视觉材料,让学生在看的同时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2、创造了说和做的机会,让学生的嘴和手“活”起来。
我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质疑,如此一来,学生的口动起来了,问题多起来了,创新的思维活起来了。如通过速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课文共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进行详细介绍。又如教学完第10自然段,让学生模仿“有的……好象……”
说一段话,真正把网络教学和语文训练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让学生动手动笔画一画,圈一圈,演一演,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提高能力。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8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我们教师不能一味灌输,我们所需要做的是顺势牵引,体现出学生课堂的主体性。《秦兵马俑》这一课课堂上遵循了这一规律,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收获着成功的快乐。
一、紧扣目标,品词析句,教学目标第三条,要求通过品读关键词语,想象感受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篇课文中出现了大量的成语,在课前我要求学生预习、熟悉,在课堂上,把这些词语放到句子教学当中,帮助学生加以理解,这么做,是为了让学生学生更快捷更真实地理解词语。然后通过朗读再现学生的情感。这也是对教学目标第二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深入推进,让学生在理解中感悟,感悟中体会情感,然后通过诵读,感受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这是一篇说明文,在教学当中,有必要帮助学生了解常用、基本的说明方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在第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概括文章写了什么的一段话。不难发现,第三自然段是文章的一个过渡段,“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找到文章哪些段落写规模宏大,哪些段落写种类众多、个性鲜明,再加上一头一尾,帮助学生理解这篇文章是总分总的构段方式。说明方法的教学渗透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在理解规模宏大时,要求学生读出文章的句子,教师顺势列出句子中的一系列数字,让学生来发现教师列出的是什么,学生很快能发现作者是通过一系列数字来说明规模宏大,学习“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在理解类型众多的时候,课文中有一句“陶马与真马一般大小”,两个词“陶马”“真马”,在这里,为什么还要写“真马”呢?一句话为什么写了两个事物,帮助学生发现把这两个事物”进行比较,能让人感受到“陶马”到底是多大,学习“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一味的灌输与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发现,学生的收获定有所不同,如何让学生能方便快捷地发现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敏锐的目光,独到的文本解读,精妙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因势而导,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收获,收获着成功的喜悦。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9
今天上《秦兵马俑》,不知道为什么,一看到这个标题,心中蓦然想起若干年前曾看过的一部影片《古今大战秦俑情》。心中涌动着一种莫名的情愫,很喜欢这篇课文。
文章的结构很明显,我先从中心句入手,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个句子。然后我们来理清课文的条理。阅读1自然段,重点让学生理解“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然后再由这两个词引入下文。理解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时,重点采用了学生自读,勾出让他有这种感受的句子,然后感情朗读。感觉学生找的也比较准,读的也还到位,唯一的'缺憾是没有多媒体课件,不能让他们亲眼目睹,虽然结合了书上的图片,但那种震撼的感觉自然也就缺了几分。
在理解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时,本来想采用学生自学自己喜欢的那段来学习,但在看书上的图片时,学生爆发了争执。认为是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的都大有人在。于是,我决定改变学习方法。我让他们自己仔细阅读三段文字,找出属于自己的根据。学生静下心来,细细读文章,有几个性急的没有读完就想说,也被别人批评,让他们仔细读课文。我很高兴地看着他们细读课文,然后在很多孩子举手时,没有立即让他们说,让他们自己讨论。学生立刻热烈地讨论起来。没过一会,居然达成了共识,教室里孩子们“武士俑”的呼声喊成一片。然后我再请孩子起来阐述理由。在孩子们说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不但细读了课文,仔细观察了图片,而且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他们的理由不但充分,还有一些我没有注意到的地方,看来这部分的内容在他们自己的学习中解决了,我只是让他们感情朗读比赛,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在学习兵马俑的神态时,受上面的启发。我也让他们自读,然后让学生做神态,让别的学生来猜,把猜到的句子读出来,并且对表演的人的表演提出建议。对于后面的省略号,我让学生说说还会有哪些神态,学生说的很多,然后我让他们写下来。
在学习最后一节的时候,主要还是让学生们读后感悟,学生们谈的不错。我想:很多时候,我们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0
课文4-9自然段介绍了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教学这一部分资料时,我先让学生自读描述各种兵马俑的句子,感受各种兵马俑的特点,用词语概括。然后组织交流,并把全班同学认可的词语写在黑板上相应的俑的下方。学生学习兴趣高,思维活跃,写了不少词。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环节过后,我让学生为你最喜欢的兵马俑作代言,这时学生的`兴趣更高了,从他们的描述中,我清晰地感受到这样的研读是有效的,学生的阅读理解与表达潜力得到了训练,同时在理解表达的过程中一些形容人物的词得到了积累与运用。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1
最遗憾的事好几次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时经过西安,却没有好好下去感受华清池的温润,感受白马寺的沧桑,感受兵马俑的雄壮。至今最念念不忘的,最想去的就是西安,那个地方有一股神奇的魅力吸引着我。总觉得身为中国人,不去看兵马俑,枉为炎黄子孙的感觉。因此,每次上这一课的时候,总是注入较多的情感。
课文《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本课时的重点就是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兵马俑的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从而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纵观这堂课,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体现在下面几点:
一、看一看,让眼睛活起来
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可以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把生活中的情境带入课堂,给学生创造多看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电子教材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有序排列,大大增加了语文课堂的信息量。给学生的“看”创造了机会,使学生的眼睛活了起来。
在上《秦兵马俑》一课时,我在电子教材中收集了许多有关兵马俑的资料,如秦始皇和秦文化的介绍,如秦兵马俑中一、二、三号坑的介绍和图片,各种神态的兵马俑像,有关兵马俑的录象,这一切,都为学生更真切地了解秦兵马俑提供了视觉材料,让学生在看的同时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二、说一说,让嘴巴活起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我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质疑,如此一来,学生的口动起来了,问题多起来了,创新的思维活起来了。如通过速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课文共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进行详细介绍。又如教学完第10自然段,让学生模仿“有的,有的,”说一段话,真正把网络教学和语文训练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动口说出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做一做,让小手活起来
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能力。只有知识内化了,才能说知识就是力量。课标指出,语文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自觉地探索知识的奥秘,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提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同桌互相合作,浏览拓展阅读中的文字及图片等,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兵马俑进行深入研究,说说他们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网络课的互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但遗憾的是,我没有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探究结果,整合计算机课上所学的知识,并动手制作成演示文稿,然后在向同学们汇报时,用演示文稿展示学习收获,这样可以使同学们用眼、用耳分享其学习成果。
课堂上,电子教材的介入,改变了以往语文课单一的听、说、读、写模式,为学生创造了做的机会,使学生的手“动”了起来。
四、想一想,让脑子活起来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我善于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奇思妙想”、“别出心裁”,这样就能给学生留下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语文教学中,教学生从多方面探求,多角度思考,多情景描述,多情节描写,去求异,使思维纵横扩散;去求佳,使思维聚合收敛,以引发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思维产生突破性的飞跃和敏锐的顿悟,即突发奇想,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当然也有遗憾的地方,这一堂课下来,因为时间的缘故,没有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仿写,丢失了一次较好的练笔机会。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内容的安排,还是时间的利用上还要引起注意。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2
《秦兵马俑》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该课文直接从两方面详细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生动细腻地表现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的特点。文中既有说明、描写的文字,也同时有作者的丰富联想,使我们如临其境,深深地体会字里行间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在本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四字词语成为重点,积累四字词语,同时在教学中,始终围绕秦兵马俑的规模、类型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器宏伟气势,培养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通过阅读本篇课文,可以充分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这也恰恰成为本篇课文教学中的难点。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贯穿着让学生以文带文为主线的学习方法,按照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参与课文的学习,谈谈本文的内容,感受疑难点,完全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参与到本课的教学内容上,融入课堂,感受课堂的'活跃氛围。
上本课时,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教学目标缺少应有的知识、目标不明确不够清晰,存在着一味的借用教参的目标,感觉自己的教学目标不稳重不敢用,这样的借用反而使得自己没有按照自己本班的实际情况去上课,而不能够很好的把握教学目标的大致内容,使得学生也没有头绪;二、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如何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上课时就忘记了挑出四字词语让学生去造句运用体会,这也正是在教学经验方面不够成熟所造成的遗忘。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3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堪称“世界八大奇迹”之一。规模宏大的兵马俑不仅是秦军强大力量的缩影,更是一代文化的缩影。《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课文的背景内容厚重博大,易于联系拓展,尽情挥洒。课文语言精美,思路缜密,易于教师极尽品评体悟之能事。
《秦兵马俑》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描写细致,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体会课文的语言来发挥想像去触摸兵马俑各具个性的丰富形态,激发学生的情感,但是相对于生活阅历浅显四年级学生来说,未免还是显得有些抽象。考虑到这样的因素,我根据课文内容精心选择了一组将军俑、武士俑、车兵俑、马涌等不同类型兵马俑的特写图片,请学生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拉近了学生与这多年前的珍贵历史文物的距离。这篇文章的解构结构严谨,起、承、转、合,环环相生,丝丝入扣,易于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结构等关键处的联系自读自悟,又快又准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如开篇作者即说兵马俑在世界上是“举世无双”的,结尾说兵马俑“绝无仅有”,前后呼应。中间通过过渡段:“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连接了前后两部分,介绍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我通过理解这些总起句、中心句和过渡句,带领学生理清了文章脉络,从而又快又准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作者的写法上,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描写兵马俑时“好像”前后的内容分别为实写和虚写,作者通过想象把静态的兵马俑写活了,让我们都能感受到兵马俑形象生动的形态。用这种方法让学生们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学会写作的方法,起到阅读和写作的双重培养。在理解完“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一句后,再以此句为线索回荡全文,感受每一种类型兵马俑的精美,感受兵马俑整体构思的精美──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最后,抓住首尾呼应的“绝无仅有、举世无双”两个词语,体会兵马俑所凝聚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以及作者的自豪、赞叹之情,总结升华学生对兵马俑的.认识。
不足之处:
(1)导入太长,逻辑混乱。我先联系之前学过的课文作为导入,接着介绍了兵马俑的历史背景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反响,但是这个先后顺序有些乱,可以先介绍反响和地位,再结合图片说明历史背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在课堂调控上,介绍“规模宏大”部分用的时间太多,各个环节的联系不紧凑,使得这篇自读课文没能在一小时内上完。
(3)另外,作为自读课文,我扶的太多,放得不开。在讲解几种类型的兵马俑时,先讲了将军俑,之后的几种本想让学生自学的,结果还是不由自主地讲解了。以后可以试着用小组讨论后提问或者填表格的方式完成。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朗读全文
法国前总结希拉克说过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今天就让咱们凭借着文字这种神奇的工具来走近它吧!
指名朗读正音。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借助课后练习,理清文章的写作结构。
课后练习:
“这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具体介绍秦兵马俑的?”文中是用哪句话来把它们连接起来的?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哪些地方可以让你感受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朗读相应的语句。
五、学习第三——八自然段
课文中介绍了几种兵马俑?让学生体会到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六、总结课文
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祖先们为我们创造了引以自豪的历史,我们不能总生活在历史中,也要通过我们的努力为这辉煌的历史画上绚丽的一笔。
【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空落落的,很冷静,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还是要把自己的.上课体会记下来。
1、准备还算充分: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上这节课之前,我查阅了在量的资料,对兵马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所以在课堂上感觉游刃有余。适时给学生介绍了一些相关的知识,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如:介绍了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率领大军,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国家,从而让学生们明白,军队在秦代的重要地位。
另外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做到了心中有数。
不充足的地方,是没有对细节的语言进行斟酌,语言比较贫乏,比如在形容将军俑的时候,只想到用“威风凛凛”来形容这位将军,而成功有时就决定在细节之处。自己事先想着到时肯定会有词语来表达的,可是到时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2、这节课上朗读也不少,可是有几次是重复无用的读。比如在读走近兵马俑整体来观看的那一部分,我也领读了,但是在学生们已经感觉到规模宏大的时候,还是又读了,感觉重复无用。
以后读要做到心中有数,读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效果,都要心中有数,不到位的时候要多读,读到位了就要通过。这样可以节省一节课有效的时间。
3、这节课的评价没有及时跟上。比如在常旭东读完将军俑那一段时,我的心里当时就感觉到了将军俑的气势,可是当时忘记对他进行肯定了,现在感觉很遗憾。说明自己在课堂上随机应变的能力欠缺。
4、这节课,很让我感觉到高兴的是:听完课的老师感觉到我这节课有气势了。有了这点的评价让我有点欣慰,因为以前的课堂,总是感觉到自己不投入,以那种心态想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上很难的。听了他们的评价,我可以稍稍鼓励一下自己了。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5
《秦兵马俑》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课前,我在班上作了了解,谁也没去过西安(包括我),为了多一点感性认识,我上网去查了很多资料,发现了很多很多感兴趣的内容。我觉得都很好,都想把他告诉学生。我花了将近半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浏览网站,课外还布置了学生去看一看相关连接上的内容。学生还真学得兴致勃勃。
冷静下来看,我不由地发现这种热闹背后似乎缺少了些什么。我发现追求了信息的量,却不能保证信息的质。课堂上我较大容量地增加了编外材料,却因此忽略了手中教材。由于时间仓促,在学习教材内容时,教师来不及引导学生对课本中规范严谨的.语句作细细品味欣赏,只仅仅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浅层理解上,兼顾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却在不经意中冷落了其“工具性”。于是乎,课文中的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事物的方法来不及去领会了,那些丰富而合理的想象也没时间去欣赏了,文中颇值得推敲的、很有文言色彩的词句也不去琢磨了,语文课上得不再具有原汁原味的“语文”味儿,而变成了“走马观花”、“信息博览”。这与我“充分运用网络优势,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的美好愿望”有些背道而驰了。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秦兵马俑的教学反思04-06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06-02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08-15
教学反思《秦兵马俑》03-22
秦兵马俑的教学反思02-15
《秦兵马俑》的教学反思04-11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06-15
秦兵马俑优秀教学反思02-17
语文秦兵马俑教学反思02-23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精选3篇)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