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可能性》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可能性》教学反思1
激发学生兴趣故事导入。不确定事件和确定事件学生早有很多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知道事件的发生有确定和不确定性,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这些事情,通过实验活动列表统计,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且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的数量有关。”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首先通过抓“生死”签的故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第二个环节是摸球的游戏“5红1蓝”在摸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可能性有大有小,可能性的大小与球的个数有关系,哪种颜色的`球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球的数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第三个环节小组合作进行摸球的实验,意图通过摸出球的次数的多少推测出袋子中哪种颜色的球多,哪种颜色的球少?最后设计了练习环节。
整节课学生都处在活跃状态,兴趣性很高,同时也涌现了很多个善于发现和思考的学生,张洪伟提出了“摸出的红色球的可能性大,并不是说下一次摸出的一定是红球。”给这节课带来了深刻的思考,让学生对可能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设计的练习题“红灯40秒,黄灯10秒,绿灯60秒”提出绿灯和红灯的时间差距太大,不符合生活实际。
给我一个提醒,设计练习题时不应该只从数学角度去思考,还应该练习生活实际。
《可能性》教学反思2
《可能性》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结合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判断,并能简单的说明理由,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学会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还会用“经常”、“偶尔”等词语描述一些事件的可能性。由于这方面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很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教学为主。在本课的`教学中一开始由猜谜的形式导入,当同学们猜中后,以此作为奖品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以周二班会课选节目作为情境创设,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这三种情况,明确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性,接着出示分别装着黑白棋子的盒子,通过操作,进一步的引导学生明确事件发生可能性与其数量多少有关。通过这两个活动后,趁热打铁,进行巩固练习,从同学们的反馈情况来看,掌握效果教好,就连平日里几乎不回答问题的同学都在积极的举手发言。
课后回顾整节课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1、导入环节用了两个谜语,略显多余,可将后面的小谜语去掉。
2、举例应切合实际情况,对于例题应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优化。
3、课堂看似热闹,实则是说的太多、做的太少。数学课堂应注重于教会学生方法,可以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进一步引导分析、得出结论。如果将第二个猜黑白棋子的活动让学生自己进行分组操作,效果可能会更好!
4、巩固练习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题型设计应有针对性、层次性。课堂上更多地是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还要让学生把学生的方法深深地留在脑海里,受用终身。
《可能性》教学反思3
师: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盒子,盒子里放有9个黄球和一个白球,如果让你从中摸一个,可能摸到什么球?先把你的猜想写下来(师发纸)。想不想验证你的猜测,每个小组选出1名组长负责。游戏的规则是:先请第一个小朋友摸出一个球,看准颜色后在记录单上作记录,如果是白球,就在记录单上写A,如果是黄球,就写B。然后放回去,再让别的小朋友摸,摸的次数要达到20次。注意:一个同学摸完要做好记录,再放回盒子;摸的时候,轮流来,不要争,更不要把球掉在地上,要团结协作,互相谦让。
师:当游戏停止时,各组统计一下黄球、白球分别摸到了几次,填在记录单上。看看通过摸球,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一)、小组活动开始,学生轮流摸球,并进行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二)、汇报。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摸球结果。
生1:我们组摸出的黄球次数多,白球次数少。
生2:我们组摸出的黄球次数多,白球次数少。
生3:我们组和他们的'结果一致。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发现了盒子里因为黄球与白球的个数不一样多,摸出来黄球与白球的可能性就不一样。黄球多,摸出来的次数就多;白球少,摸出来的次数就少。也就是说,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板书------大小)
《可能性》教学反思4
这节课我是通过猜想—验证—判断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现实生活中存在不确定的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常遇到的现象,也是学生特别感受兴趣的事情,而这种现象又和可能性的大小问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我在课的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抽奖游戏,让学生亲自参与抽奖活动,在摸球中发现摸出的红球比摸出的绿球次数多,对抽奖箱产生了“问题”,从而积累到关于预测可能性的经验。同时,学生在摸球、猜测中对可能性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可能性的大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中,我为学生设计了多次的摸球环节。第一个摸球实验是让学生摸可能性不同的情况,学生操作后发现两种球个数不同时,哪种球多哪种球摸到的可能性就大。在做第二个实验时,我就更加大胆,整个实验过程都是通过学生自定标准,自行操作一步步完成的。学生在操作后进一步发现,两种球个数相同时,摸到的可能性也基本相同,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实验中运用数据分析,比较鉴别、汇总统计,设想判断等一系列方法,理解并体会到可能性大小是可以预测的。
生活中的推理》是北师大版第五册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之一。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生活中的事件和现象的确定及其可能性的大小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确定的事情,用“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不确定的.事情。下到英牙乡所执教的三年级班,学生比较积极、主动地在游戏中探索,对推理活动兴致较高,部分学生对简单的推理已具有一些自己的经验。我利用教材创设的淘气、笑笑、小明参加兴趣小组的情境,组织学生经历对生活中某些事件或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简明的表格记录法以及生动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初步掌握一定的推理方法,能比较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将推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并激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努力探索,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愉悦。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经历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应用意识。在借助列表整理信息时,对生活中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了推理,培养了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基本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可能性》教学反思5
统计与可能性
教学内容:课本第71-74页的内容。(奖牌给哪组)
知识目标:
1.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
2. 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
1. 让学生通过讨论“奖牌给哪组”,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
2. 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平均数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教师播放一段录像:两个小组在相同的时间内进行投篮比赛,最后老师把比赛的结果用简单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并提出思考:到底奖牌要分给哪一组?
2. 学生讨论并汇报。有的学生说,第一组投中的总数多,应该发给第一组;有的学生提出相反意见,因为第一组的'人多,第二组的人少,不公平。从而得出应该要看平均每个同学投中几个球。
3. 揭题。
二、探索新知。
1. 让学生尝试解答。
2. 生汇报。
第一种解法:分别用“总数÷人数”的方法,计算两个小组平均每人投中篮球的个数。
第一小组平均每人投中(5+6+5+4+5)÷5=5(个)
第二小组平均每人投中(6+5+6+7)÷4=6(个)
第二种解法: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
3. 师小结:通过研究奖牌发给谁这道题,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如何计算平均数?
4. 拓展:生活中,应用平均数解答的数学问题还有很多,谁能举例?
三、巩固练习:
1. 做书本第72页试一试。
本道题解题的关键是要分析前三天的销售量与今天的进货
量之间有什么联系。根据前三天卖出冰糕的平均数来进货的,但不是唯一的。比如,可以联系气温的升高,可以联系休息日等问题。
2. 做书本第73页练一练第一小题。
先让学生尝试解题,再汇报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可以在统计表上直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
《可能性》教学反思6
“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由于概率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目的是渗透一些概率的思想。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活动贯穿始终,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因此在课始部分,通过创设摸奖的情境,复习以前学习的有关可能性的知识,为学生学习新知奠定基础。新知学习部分,先通过例题1“猜左右决定由谁先发球”引导学生认识这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由此想到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以此为桥梁,将可能性由以前的定性描述过度到定量刻画,这也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紧接着,组织学生完成“试一试”,通过摸球,继续感知在摸球过程中每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可以用同一个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而例题2的学习比例1提高一个层次,为了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魔术表演中常见的扑克牌为载体,让学生对新知产生浓厚的好奇心,从而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整堂课始终为学生创设各种游戏活动,让其在经历一系列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可能性大小的体验,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意义和方法。
2、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
在本节课的练习中,设计了一组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为学生学以致用创造了条件。如通过猜左右的方法决定发球权来判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从不同的摸奖活动方案中认识中奖率的大小,让学生感受到概率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
3.注重对知识的深层挖掘。
试一试的.第(1)小题是要学习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结合学生的多种思考方法,让其体会到解决问题时方法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因此,在学生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时,提出如果任意摸一个球,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七分之三,可以怎么装球?此时,学生思维处于极度活跃状态,也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中,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学数学,就犹如鱼与网;会解一道题,就犹如捕捉到了一条鱼,掌握了一种解题方法,就犹如拥有了一张网;所以,“学数学”与“学好数学”的区别就在与你是拥有了一条鱼,还是拥有了一张网。而六年级学生已经有较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了,因此,在课堂上,要培养其善于思考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拥有一张网,去捕获所有的鱼。
《可能性》教学反思7
“可能性”问题是生活中常见问题,但将抽象出来用于教学中学生初次接触较为陌生,因而,教学中要提供大量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充分体验,教师尽可能在提供猜测、实验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在合作探索、验证中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教学时,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积累关于预测可能性的经验,了解事件出现的可能性,认识事件出现的随机性。因而我设计的思路是猜想——实践——推测——验证——应用的学习活动为主线;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活动中,首先让学生做游戏,猜一猜活动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环节我采用了“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比一比等初步了解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情况。第二步我采用的是摸球的游戏。这个过程从教材上看是先让学生看摸的球的颜色,然后在让学生进行猜测、实践最后验证的过程进行的。我在试教的过程中发现让学生先知道摸的球的颜色,在让学生进行摸球,特别是摸同一种颜色的球,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我在这个环节中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摸球,通过多次的.摸出来的球的颜色,在让学生进行推测桶里装的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这样学生的思维可能要活跃些。
《可能性》教学反思8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把9张数字卡片打乱顺序后摆在桌子上,随机抽取一张,抽到每张数字卡片的可能性都是1/9,而单数有1,3,5,7,9,共5个,所以抽到单数的可能性是5/9,同理,抽到双数的可能性是4/9。可见,这个游戏对小芳而言是不公平的。那么小芳一定会输吗?有的聪明的孩子马上想到:虽然游戏规则对小芳不利,但根据随机事件的特性,小概率事件也是会发生的,所以在一次试验中并不能断定小芳就一定会输,这里的可能性5/9和4/9都是一个理论值,是在大量重复试验下抽到单数和双数的频率的极限,只能说明小芳输的可能性很大,尤其是在该游戏大量重复进行试验时,这一点会表现得更明显。
因此,在独立的一次游戏中,小芳还是有可能获胜的。那怎样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呢?很多同学想到:可去掉一张单数卡片或再增加一张双数卡片,从而使得摸到单数和摸到双数的可能性都是1/2,就实现了游戏的公平。那是不是只有这种加卡片和减卡片的方法呢?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1-9这九个数,发现5正处在中间位置,5前面的有4个数,后面也有4个数,聪明的孩子马上想到:如果摸到大于5的卡片小明赢,如果摸到小于5的卡片小芳赢,如果摸到卡片5游戏重来。通过这样一番思考学生真正理解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游戏公平性,加深了对可能性的理解,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可能性》教学反思9
人教版教材编写中在三年级上册中初步认识了可能性,学生学会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还会用“经常”、“偶尔”等词语描述一些事件的可能性;而本册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同时通过与已有知识的对比,使学生扩大并加深对 “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与已有知识的对比,使学生扩大并加深对统计知识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利用统计与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今天我对本册《可能性的大小》的例1进行了教学,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认识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并会求简单的事件发生的`概率,重点:感受等可能性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我就本课的教学进行以下几点的反思:
1. 课堂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随机事件的课,需要实验的验证,体验和感悟的。例1是教学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我采用了“猜想——验证——感悟”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建构“可能性大小”的原始经验,得出猜想,
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再组织学生进行验证。例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数据得出结论。因此,学生自己实践的过程中得出了正确的的结论,并能描述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练习设计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知识应用时,我采用了书上的三道练习题,自己又选择了一道,这些练习题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游戏中,让学生感觉很亲切,学生不仅解决了可能性大小用分数来表示,还能够自己设计游戏转盘,让游戏更公平,从而引出只有在可能性相等的情况下,游戏才会公平。
3.教学活动过程采用动手活动,能放能收。
往往老师在上课时,都特别害怕学生操作,害怕操作不容易控制,打乱教师的教学过程,导致教学任务完不成。但是我在教学实践中,越发发现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自己获得的知识最不容易遗忘,所以开始教学这个班时,只要需要学生操作活动交流的,我一定会让他们去做,慢慢地,学生的操作活动都在我的掌握之中,只要把活动要求给学生明确,他们知道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学生都会按照要求去完成的。
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还不错,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处理最后一道题在检测导结时,后一道题创设题,难度有些大,没有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这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反思,我想在我们的课堂上更多地是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可能性》教学反思10
1、课前交流很重要
因为是第一次给五(2)班的孩子上课,为了调节气氛,也为了培养好的课堂习惯,课前我习惯性地和孩子们进行交流。可能是因为我第一次和他们交流,我觉得大家放不开,不能很好的表现自己。
2、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活动,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收获。
枯燥的讲授,不止是孩子们不喜欢,我们也不喜欢。数学较之语文更理性,也更枯燥。我们要把这些枯燥的东西变得更灵性,更生动。游戏就是个很好的载体。这节课的摸球奖、掷筛子和玩飞行棋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并且每个游戏过程都能让孩子们自发地思考,我认为设计这样的游戏是可行的,但在操作过程中,因为事先考虑不周全,也因为个人课堂教学机智更待加强,所以最后的游戏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3、数学课堂教师应该思路清晰,每一个环节都要有设计的意图,应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4、数学教师要做到语言精炼
第一次上课,耿华老师就告诉我,可能性的语言一定要精炼。简明扼要是一个方面,少重复学生的'说话是另一个方面。一直记着,一直努力控制自己。这节课前半部分我就用的时间很长,越到课堂的后面,可能性大小上面,就强调的少了,学生掌握的也不太好,有待修炼呀!
5、可以调整的地方。
(1)在课堂的总结时,应该结合孩子们的学习体会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2)将判断生活中的例子和学生举例放到一起练习。
(3)玩飞行棋。有的孩子可能不会玩,教学时要求要更明确,可以考虑先让孩子们读懂要求,再请一个小朋友示范。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最后还应该有一个汇报交流和评价。
《可能性》教学反思11
一、源于生活导入,使学生感受亲近的数学知识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不确定现象, 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使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概率知识太抽象了,怎样使这一知识深入学生的生活,让我们的教学过程更直观呢?这堂课一开始,我设计了老师和学生玩“猜牌”这一游戏情境,简单而有效地突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以至引导学生直奔这堂课的主题“可能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牌”“摸球游戏”“小小设计师”等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游戏中玩中学,乐中悟,获得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直观感受,从而获得有用的概率基础知识,并用来解释生活现象,更为全面地分析问题,作出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
三、加强活动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进行“摸球游戏”之前,教师先进行个示范摸球以及“友情提示”的出示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小组合作“摸球游戏”的顺利进行起了事到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活动中应用知识,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交流,更加深刻的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可能性》教学反思12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追求有效的课堂,课堂中有效的数学活动才能促使学生在过程中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怎样做才能让我们的数学活动更有效更有价值呢?在执教五年级上册的《可能性》一课时,在组织有效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下面我就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有效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进行反思。
一、有效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篇不仅很快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本课一开始,我就结合学生喜欢做游戏的特点,创设了到游乐园玩一玩的情境,很自然地吸引学生参与到新知的探究中来。并利用帮助两个小朋友解决谁先荡秋千的矛盾,这一生活中常见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可能性的学习有了新的期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践证明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二、准确把握教材,理解编写意图,紧紧抓住活动的目标,了解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有效设计教学活动。
本单元内容是对三年级上册《可能性》这部分知识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 可能经常偶尔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安排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等可能性事件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是紧密相联的,因为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本质上就是参与游戏的各方获胜的机会均等,用数学语言描述即是他们获胜的可能性相等。
因此,我力求围绕等可能性这个知识的主轴,以学生熟悉的抛硬币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猜想、实验、验证,学会了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明白了为什么可以用1/2表示硬币正反面出现的可能性。通过游戏直观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逐步丰富对等可能性的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并通过探究游戏的公平性,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可能性》教学反思13
一、教材分析:
《可能性的大小》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我通过玩一玩、猜一猜、说一说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确定与不确定的现象。
二、教学反思: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我反思如下:
1、数学知识生活化。
“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教学设计中,不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游戏情境导入新课,游戏活动结果浅而易见,便于学生回答问题,还捕捉了大量的“生活现象”,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2、课堂教学活动化。
本节课以活动贯穿始终,教师真正实现了角色的转换。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玩一玩—猜一猜—说一说”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断体验与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性。同时,又让学生将活动中出现的现象及时抽象概括出来,上升为数学知识,体现了学生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学生学习自主化。
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这节课的设计着眼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导”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每个环节中,都是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学生学得生动而充满活力,主动而富有个性。
尽管本节课比较成功,但由于缺乏教学经验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说,在提出每个问题后应该多指名学生问一些为什么,又比如在一次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后教师没有及时总结出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再比如说没有总结出“一定”、“不可能”用来描述确定事件或现象,而“可能”用来描述不确定事件或现象等等。
“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我今后的努力方向是在课堂中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让小组合作,让多媒体教学手段真正的用到实处,让课堂朴实而不沉闷,活泼而不浮华。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思考,希望各位老师能够多多地提出宝贵意见。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少走弯路,不断的提升自己。谢谢!
《可能性》教学反思14
一、背景分析
“可能性的大小” 这一教学内容是新课程标准增加的概率知识内容,是课程改革后首次在小学数学课程中(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106~107例3、例4、例5;北师大三年级上册第84、85页)出现的,从而相关的教学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以往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学思路大同小异,基本是通过“猜想—验证”这一模式来进行教学,主要是“猜想‘哪种颜色球多,摸到可能性就大’→验证‘果然如此’”,以此让学生来感受“可能性的大小”,并且为了防止试验的意外,刻意回避小概率事件的发生,老师准备材料时特意让学生从“黑球9个、白球1个”这样特殊情况中摸球,以此来验证黑球多所以摸出来的黑球果然也多。
二、案例片断简述
[现象]真的意外吗?
老师在一个盒子里放入3个黄球和1个白球,问:如果连续摸10次,你觉得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1:7次摸到黄球,3次摸到白球。
生2:我猜是8次黄2次白。
生3:我觉得是9次黄1次白。……
师:你们为什么这样猜?
生:因为盒子里黄球有3个,而白球只有1个,所以我觉得摸到黄球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师: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谁猜得合理?(生齐喊:摸摸看!)
教师指名让一个学生上来摸,其他学生记录。最后,大大出乎意料,结果竟然是7白3黄。
教师非常尴尬……
[分析]实际上摸球意外结果的出现,这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正是学生对于“可能性的大小”与“可能性”辩证理解的契机,难道这一结果真的大大出乎意料吗?--没有,从可能性的'角度去看,这一问题是非常正常的,甚至于10次摸出来全部是黄的都有可能。试问:如果这10次摸出来结果真的是黄的要多,那么学生就验证了黄的摸出来可能性要大吗?学生就没有问题了?难道用摸10次的结果就能说明可能性的大小了吗?
[现象]“统计”是好办法吗?
1、教师在盒子中放入1个白球和3个黄球,请学生猜想一下,摸球10次的结果会是怎样?
2、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后问:要知道谁的猜测比较合理该怎么办?
3、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摸10次,请先摸好的组上台将数据填到汇总表中。
4、观察汇总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统计总数后你又发现了什么?
[分析]用全班汇总结果分析而把某一组出现的小概率事件掩盖起来,这样的教学表面看似乎没有了问题,学生不管摸出来情况怎样,只要最后一统计汇总,你的个别意外得服从全班统计的结果;但是从可能性的角度看还是存在摸出来白的反而多这种可能,这时老师该怎么办?同时也忽视了对学生出现的偶然性现象的分析与研究,这对学生可能性以及大小的深入理解不能说是一大遗憾。
三、教学思考
1、“可能性的大小”能“猜想--验证”吗?
概率是一个既难教又难学的内容,毕竟因果关系更习惯,逻辑思维更清晰。对错误概念的研究显示,一些错误概念(如预言结果法:将概率很大等同于一定会发生,概率很小等同于一定不会发生,50%概率等同于“不知道”或“不能决定”。)都与因果思维有关,它们顽固而难以改变。
学习可能性的大小不宜简单地用解决确定性问题的“猜想-验证”模式教学,因为从理论上说,实际上黑球可能性大,所以摸出来的黑球要多,但实际上师生希望用有限的摸球次数球来验证是验证不出来的。
《可能性》教学反思15
今天上午,在学校录播室观摩了三节数学课,可以说这是一次视觉与听觉的盛宴,让我收获颇丰、受益匪浅,也深受感动。下面就《可能性》一课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可能性》在小学数学里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属于“统计与概率”的概率范畴,概率的基础是随机现象,这就要涉及到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会用“可能”“一定”“不可能”词语描述这些事件。
本节课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总的来说有几大亮点:
第一、用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
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的感知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秦老师紧扣教学目标创设了一连串的活动:猜硬币、石头剪刀布、抽签、摸球等活动,让学生在经历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知识蕴藏其中,深刻体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比如:抽签表演节目环节,秦老师说“让我们走进现场直播,观看小明、小丽、小雪会抽到什么节目”,秦老师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营造了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第二、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这节课开始,秦老师让学生“猜硬币”,“猜猜硬币在老师的左手还是右手”,体会硬币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首次认识可能,接下来抽签表演节目,三个节目抽之前、抽之后的结果进行对比,你会发现什么?逐渐让学生认识到不确定的事情应该用“可能”来描述,能确定的事情用“不可能”或“一定”来描述。知识结构安排合理,教学环节紧凑,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尤其是老师设计的练习题(涂色),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练习巩固中,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悟,极大地培养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第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各种游戏活动中感知数学知识,领悟数学魅力,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学生交流能俯下身子,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一定的亲和力,语言平缓清晰,速度适中,非常从容的教态,让我们感知秦老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在“做数学”。
纵观这节课,秦老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个人认为,秦老师如果能把关注学生的情感以及与评价激励语,做得更到位的话,本节课会更有序,更精彩。
【《可能性》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可能性教学反思10-26
可能性的教学反思10-26
可能性教学反思04-09
《可能性》教学反思05-13
《可能性》教学反思06-15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反思05-21
可能性大小教学反思05-25
《可能性》教学反思(精选27篇)06-21
《可能性》教学反思15篇05-26
《可能性》教学反思 (精选14篇)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