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10 07:33:5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热)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

  今天是跟岗以来第一次上课。早上第四节在八(10)班上,上之前已听了同行两位学员的课。上完后,我对本次的教学提出如下反思:

  1、课件制作不够科学,部分页面颜色搭配不科学,造成后面学生看不清楚;

  2、缺少视频、音频,教学效果打了折扣;

  3、时间把控不到位,前松后紧;

  4、师生互动不够热烈,未能较好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略显沉闷;

  5、讲授过多,学生本人活动较少,未能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讲练结合,更好地贯彻课程改革理念,更好地处理好教学内容多与时间少之间的矛盾,适当增加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鼓励学生自学,提高课堂效率。要寻找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去授课。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2

  面对课改热潮的冲击,刚开始只是“任尔东南西北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心态,但如今,时代的发展需求,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入,改革课堂教学,尤其迅速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下面是笔者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教学模式的审视

  1、学习方式的改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2、教学方式的改变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之间无条件的平等,而是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观点、人格、情感等,同时又要高于学生,教师始终是首席地位,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

  3、教学目标的.改变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具体根据教学内容关注不同的目标,“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4、互动状态的改变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活动的外表下内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二、教学载体的审视

  1、文本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因此“探究”教材,不仅是学生的任务,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更重要,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只有教师深刻洞悉教材,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引领学生剖析文本,也才能真正使师生与文本作者形成对话。

  2、教具

  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手段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手段冲淡了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实质内涵的特质,难免有“做秀之嫌”,流于形式。

  3、教师

  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或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或对文本作适当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身为教师,“路漫漫其修遥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雪莱有一句名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遥吗?”,其实现在,沐浴第二轮继续教育的东风,享受国家重视义务教育的雨露,正是大力推动新课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美丽春天。每一位语文教师,真的应该在这阳光灿烂、鸟语花香的春天,顺应时代的东风,高举课改的大旗,小而言之,为自己的事业,开创火暖的夏季;大而言之,为祖国的未来,播种火红的秋天。多一份反思,就会多一份清醒,多一份进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要不断反思,与时俱进!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3

  已经初二了,班级里的孩子们依然故我:周杰伦依旧迷得死去活来,逢新版必买;女孩子头上的发夹,色彩斑斓,样式百变,每日放学必集结成堆,交流新得;自习课上,三教九流,忙着学的、忙着乐得、忙着说的、忙着闹的,老师身影一现,顷刻风平浪静,接下去便有傻坐的,神游的,盯着书一节课不翻页的,成绩下来,满室长吁短叹。垃圾扔了一地,问谁扔过,请前来打扫,满室寂寞,你看我,我看你,都说:是他!没有是我。课间偶遇兄弟年级的班主任见我揶揄笑曰:“又来信了。”作为班主任我好不尴尬。气极,伤心大呼:素质,素质都哪儿去了?严格管理兼慈爱宽容、诲人不倦又补习不断,既而荐良方,树榜样,无奈何,耕耘辛勤,只能使表面秩序井然,并不能改变其本质。家长求救之声仍时时耳闻。家长寄希望于老师的教育,而我举目四望,无数教育者曾尝试过的“良方妙计”皆是治人之道,理人之策。外力的束缚,在当今这繁华的的事实面前,多么苍白?------生活的精彩,学习的艰辛,你怎能让这些懵懂的孩子守住一颗好奇而不安分的心?

  教育中的外力,决非打开成功教育之门的钥匙。人之自救是其生存之道,人之自育是其发展之本。唤醒孩子沉睡的心灵,唤起自我教育的渴望才是教育的至高境界。

  “我们对一个人直到成年都搀他走路,用过多的玩乐和满足去喂养他,这样做只能在它的精神里播种空虚于无聊。”[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环视四周,我们的孩子们,自私、虚伪、逃避责任、生活目的模糊、喜爱浮华与安逸,他们自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你是最重要的。你是最棒的。这没错。但这似乎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果我们这样说:孩子,你与这世上每一个人一样,都是重要的;孩子,只要你努力不懈,你就是最棒的。那该是怎样的一番教育天地?我们要唤醒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对自己、对他人的尊重;我们要唤醒一个孩子对人生奋斗、对高尚无私的渴望。这让我想起一句话:“追求卓越珍藏在我们内心深处,人人都可以释放它的神奇来,只要我们知晓用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方法启动自己的心灵和躯体。”故而,我理解了孩子们在人生路口上的茫然无措,作为一个引导着我要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进取心、自尊心、自律心、责任心。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给学生教育自我比安排他怎样度过星期天困难的多,要抓住他的手不放直到他走出校门,一下子被摆脱了各种校规和限制的自由空气陶醉的不知所措,那要困难和复杂的多。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能解决上述困难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我是语文教师,很自然的,我从语文教学的角度选择了教育的途径。每周四下午作文课,我们要结合课内学习进行一些课外知识的扩充。我选择了讲故事的形式。对于十四岁的孩子们来说,这仍是很令人兴奋的。第一则故事讲的是《磨房里的马和驴》:磨坊里有一匹马和一头驴,每日一同生活、一同劳作,并无不同。但这驴子磨磨时眼是蒙着的。一日,马儿有幸被玄奘大师选中,经历了千难万险,十年成一事,终于完成使命胜利归来。与驴子老友见面,甚是欢喜,尽言其十年来路上的所见所闻,驴子很是羡慕说:“你真是了不起,吃了那么多的苦、走了那么长的路才会有如此多的见识呀。”马儿却说:“老兄此言差矣。咱兄弟俩走的路可是一样长啊,您不是在磨坊里也辛辛苦苦走了十年的路吗?”听到这儿,一些灵气的孩子抿嘴笑了。我问他们笑的缘故,他们回答:“老师哪里是在说驴,其实在说人。”我也乐了,追问:“怎么就由驴变成人了呢?”几个调皮的孩子说道:您要借这驴子,说我们中有些人只知道每日瞎忙活。此时我不再笑了,他们毕竟已经长大了,有些时候是很敏感的。讥讽不是目的,启发才是追求。我正色道:“大家想过白马和驴子同样的忙碌,而命运却为何截然不同吗?”全班陷入了沉思,我喜欢这种笼着思想的课堂静谧时光。“是因为白马有明确目标,驴子只会稀里糊涂的在原地打转。”一个女孩站起来说。我又忍不住想笑,是很快乐的,“那你看我们班级中,有多少人准备好了去作万里远行的‘白马’呢?”他看了看四周的同学红了脸说:“丁聪是,李烨是,以后还会有更多的人是。”那一刻,班级寂静无声,很多孩子红了脸在沉思。

  第二则故事出自《每个人都有一个宝藏》一文,我读道:“人,包括别的动物,在生命危难的瞬间,释放出来的自我挽救的能量是巨大的。美国科学家坐的”青蛙实验“几乎人人皆知:在锅底用温火慢慢加热,青蛙悠哉游哉的在水里漂游,等到水热的不能承受时,却在也跳不出来了。相反,将一只青蛙猛掷进滚开的沸水中,他却能倏忽越起而逃生。可是,为什么平日里,我们没有发现自身的这种潜能?而非要等到危难来临,才发出无奈与惊奇的慨叹?---不言自明:是懈怠!是对时光流逝的蓦然、对安乐享受的沉溺和追逐!因为懈怠,让我们失去拼搏的勇气;因为贪图享乐,让我们在也决不出潜存的危机,从而像只温水中的青蛙一样,慢慢的被社会淘汰了。”读到这儿,我觉察,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现出一种光彩---我想那是触动心灵的一种沉思。我继续读道“‘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再也不要抱怨日子的平淡无奇,回头好好审视一下你自己,你都是怎样度过你的每一天,每一分钟?如果你仍旧放任你的步子在大街上闲逛,仍旧在书桌前发呆消磨光阴,那就赶紧停住,去试着做一点有用的事吧。孩子请你相信: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巨大的宝藏,那里面蕴藏着无坚不摧的能量和威力。开发需要你自己,当你把自己置身于悬崖的边缘而无时不有一种切肤的危机感的时候,你就拿到了开启宝藏的钥匙。”停顿了片刻,我对沉思中的孩子们说:“下面的阅读内容由你们自己安排”直至下课教室里无一人讲话,无一人发呆。一改往日的浮躁与喧闹。

  教育中不存在一次教育就成就一个人一生教育的奇迹。但我想假如,我能在故事中叩响孩子的心扉。近来班级中的孩子有了一些变化:叫嚷着少了,静思者多了;地上的糖纸少了,积累本上的文字多了,闲散者少了,匆忙者多了;要求照顾的少了,给别人讲题的多了-----我悄悄的注视着这些变化,心里想:“自我教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让一个人关心另一个人,让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让他决心让这世界因自己的人生而美丽。孩子,我要唤醒你的心!”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4

  教语文这些年,虽然没有外出参加过什么比赛,但每年都会在校内出公开课。每次出公开课之前,我都是上网搜索,查找优秀教学设计和教案,看一些名师授课实录,把可以借鉴的环节拿过来为我所用,也就是用别人的教学设计拼凑成自己的。课件也是直接下载,甚至按照课件设计教学。由于不是自己备课,没有备教材,没有备学生,所以虽然自以为设计巧妙,教学结果却往往不理想。

  那时曾百思不得其解,同样的方法和思路,为什么名师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成为优质课,而我用起来却是漏洞百出?“拿来主义”为什么不适用于模仿名师教学?为什么“抄课”之路走不通?

  学名师是古往今来成名师的捷径之一。向名师看齐,学名师上课,可以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快速提高教育教学技巧,少走弯路,少摔跟头。只是我们究竟向名师学什么?是单纯的“复制”、“粘贴”,还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以至打造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是我原来不曾想过的问题。

  邯郸学步的故事家喻户晓,它告诉我们:一味的模仿别人,最终只会迷失自己。有人崇拜李镇西老师,处处模仿,却总是不得要领,最后竟然疯了。这虽是个案,却也警醒我们,简单“抄课”,自己的教育教学之路只会越走越窄,最终走进死胡同。这也就是名师一堂精彩的优质课到我们这变得一团糟的原因,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不同,我们的文化底蕴与名师差距太大,我们只会预设,我们只会按部就班的牵着学生走,我们是把名师的思想“复制”下来,在课堂上“背诵表演”,只有皮毛,没有精髓。我们只关注自己的演技,却忽略了观众也就是学生的需求,只要我们演完了,就万事OK,至于学生学到什么,与我们无关。

  有人说学名师上课,如学写文章一样。好文章人人喜爱,可是如果因为自己喜欢,就原封不动地抄袭,就会成为“文贼”。我们可以模仿文章的写作手法、结构布局、语言风格、整体构思及文章体裁,就如同学生学课文一样,研读分析之后,找到可供借鉴学习之处,最后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如果学生把别人的`作文全盘照搬过来,或者用我们“抄课”的方式,每篇作文中提一段,凑成一篇作文,我们一定不会同意。

  吴非的《不跪着教书》中提到语文教师要有自己的风格,只是一味地“抄课”,何来风格?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向名师学习,需认真研读,习得名师精髓,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还需提高自身素质,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走出“抄课”岁月,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5

  课前反思,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

  一说起反思,有很多老师自然会想到课后反思,但对课前反思却忽略了。笔者说的课前反思,包括新学年(学期)开始时对学年(学期)教学目标的确立,对课程教学计划的安排,也包括每课上课前对教材内容的选取与舍弃、补充与延伸,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思考,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对教学方法的确定,对教学媒体的使用,对教学想象的设想,对探究问题的筛选,对学生参与的预测,对教学效果的初评,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失误、困境的解决与把握等等。这些反思都要求教师在课前一一思索,并在备课及教案上反映出来,不留盲区,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做到胸有成竹去上课,有的放矢去引导。

  例如笔者在上《在山的那边》一课前,就反思过这首诗是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的第一堂语文课,所以此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进行初中语文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学习规律、学习注意事项等方面的指导与点拨,并把这些指导与点拨的内容有机的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去,比如:预习、学习、复习、听课、探究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作笔记、查找资料、发表文章、课后小记等方面。我还反思由于学生阅历浅、联系实际的人生背景不够,课前搜集一些名人的人生经历用于课堂上去启发学生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让学生学习名人在面对困难、挫折时不灰心丧气,而坚持不懈的努力去克服困难,从失败中勇敢地站起来,在艰难曲折中不断的求索,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人生理想。关于朗读训练,我也反思在朗读训练中需要给学生以切实具体的指导,要克服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不注重朗读指导的缺点,可在课堂上以一个片段或一两个句子作为例子来指导,一句一句的教,一遍一遍的导,可以对一个词的读音、语气、语调单独指导,让学生有勇气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停顿恰当,初步读出语气,还可以播放从外面购买的、教师的、学生的朗读录音带,让学生跟读,以纠正不够准确的地方。这样的反思,有利于教师更进一步的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更好的把握新课程,更快的提高教学质量。

  课中反思,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有了课前反思,还要有课中反思,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反思,不断调整,不能按照课前制定的教学方案一成不变的上下去,而要按照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参与方式、探究效果、整体状态进行灵活的引导,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完善,确保每一堂课的顺利、高效进行。

  例如:笔者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在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后,是不是就可以结束呢?不行,我们对一篇文章不能老是从一个角度去读,正如评价一个人不能单从一个方面去说,从不同角度的对同一文章进行探究可以提高阅读的质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课堂上,可以就某一人物、某一情节或其他方面提出问题对课文进行多角度阅读。我在引导学生归纳中心后,向学生提出探究问题:此文除了中心思想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可探讨的问题呢?学生兴趣很高,在文中不断的找啊,找啊,在老师的适时点拨下终于有了结果,那就是:第一个问题,作为父亲,应该怎样教孩子脱险?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课文中父亲的做法相同吗?你更喜欢哪一种?说出你的想法及理由。第二个问题,你们喜欢杰利吗?说出你的意见及理由。第三个问题,你们怎样评价4个孩子?大家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既活跃了课堂,又对课文加深了理解,岂不是两全其美吗?这样的课中反思,有利于挖掘出课文的深意,有利于多角度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

  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

  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写学生的新见解新思路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过就其自身而言,就是师生心灵的共同交流与沟通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且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例如:一位我在导读《九寨沟》这篇课文时,有一位学生突然问:“老师,五彩池能不能游泳?”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正是儿童极富好奇心的可贵天性,决无丝毫恶意。学生们议论纷纷,但我很高兴,借机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我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确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决于四个基本条件,一是池子的大小,二是池子的深浅,三是池水是否干净,四是池底有没有障碍物。让我们来仔细读课文,查资料,看看课文以及资料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信息?”这样的点拨,学生就不难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这样,不仅鼓励了学生敢于大胆提好奇的问题,而且也借“疑”释疑,深读了课文,又提高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效果很好。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并把学生的新想法、新见解做了记录,更深刻地认识到:语文课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见很不容易,作为老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不能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6

  本学期以来,语文教研组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主导,狠抓常规管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新课程教育,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收到了较为明显的实效。

  开学之初就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认真学习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及最新的教育理论,学习教务处、学部下发的各种文件,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材既要讲得精,又要渗透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在学习内容上,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人文、自然和社会、人生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道德艺术各个领域。认真开展新课程的备课交流活动,做好备课组的组织工作。通过听课、评课、分析研究,找到不足,研究对策,很好地落实了课堂效率。重点研究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如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如何全面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课堂上不仅有漂亮的板书、精彩的教案、完美的课堂设计、精心制作的精美课件,还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资源,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了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本”,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设情境、情景,让学生多动、多思,展开联想,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形成了有“生命”的课堂。教师的教学行为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我们组织参加了市区、学校组织的.各项语文活动,如:昆明市中学生语文知识竞赛,初一年级“我爱北大附中”征文竞赛,初一、初二年级“爱我中华、爱我家乡、爱我附中”演讲比赛,初一教师说课比赛。开展了中学部语文教师人人参与的自编、自导课本剧的活动,写字比赛、朗读比赛、手抄报比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掘了学生的潜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学校和年级的好评,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青年教师胡伟参加官渡区初中语文教师说课比赛,获得了一等奖,为个人,学校赢得了荣誉。为此,官渡区教研室把说课活动的优胜者的展示课集中在我校举行,有近200位各学科的教师参加,充分的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声誉。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7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个性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潜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光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立刻理解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光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我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我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状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我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超多的时光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到达什么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8

  经过几周的教学工作体验,感到有一条原则较重要,即让赏识走进语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爱学语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已经在提出问题,敢已经在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已经在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三、阅读教学,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已经在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四、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体现自己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中总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写随笔,观察日记,读后感,观后感、周记。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

  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作文评语以鼓励为主,当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

  那么以后作文,学生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的展现或表现自己了。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效果明显,并能很快提高写作水平。这是我最近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点思考,现作以上总结,供大家参考、指点。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9

  前几天,我和刘老师正好集体备课到《叶公好龙》这篇文言文。对叶公只喜欢龙的艺术,见到真龙却又极度恐惧的这一行为,我们有不同的见解,就像爱画虎的画家一样,如见到真虎也必定会逃之夭夭,是人之常情。如只谈个人看法,我从中领会的是“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现象,要通过现象看本质。”刘老师和我也有同感。

  但《教师教学用书》中有一个重点提示“从文中体会到做人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不可弄虚作假的精神。”学生理解是多方面的,如何引导他们去领会这个重点呢?

  在上《叶公好龙》的'第二课时时,孩子们从“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中领会到叶公对龙艺术的喜爱,又从“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领会到对真龙的恐惧,把两部分进行比较理解,要孩子们谈谈自己对叶公的看法。

  结果就有了四种观点:

  1、不要当爱慕虚荣的人。

  2、做人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的人。

  3、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4、叶公的行为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的。

  这时,唐××发言了,“既然我们有这么的同学都赞成叶公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我想作者在写作时也能想到这点,但从文章结尾来看,作者好像故意逃避这个观点,为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句“为什么?”使孩子们又再一次进入文本,因为他们已养成习惯,相信从文中能找到答案。接着,我是这样引导孩子们的:

  1、这篇课文是以什么语气来写的?

  生:嘲笑。

  生:讽刺。

  2、好,能感受到讽刺之意。哪个句子体现出这种意味?

  生: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3、太棒了,既然是以讽刺的意味来写,作者肯定有他的目的,那他的目的是什么?

  生:他似乎是刻意想让我们明白什么道理。

  4、那他是想让我们明白什么呢?或是想让我们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呢?

  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作者是有意让我们从中体会到做人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不可弄虚作假的精神。接着,孩子们热情高涨,谈到了生活中这种“叶公好龙”似的现象。对什么叫寓言故事也加深了认识。

  感谢我的孩子们,同时也感谢我自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的真理得以实施,终将得到回报。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0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这样做肯定不对,要破“课堂为中心”。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这次课程改革,要建设开放

  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也就是说,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课内阅读教学中决定了语文课文的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课文应当是精品,文质兼美,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有一定的典范性。因而课文也就成了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的载体,为重要的是课文能够使学生掌握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使学

  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它类似文章的学习阅读。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二者必须相互结合,互补互助。课文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真正做到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当前应当重视的是,课堂上,特别是低年级课堂上,过于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用大量的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语文的时间,结果快乐有余,收效不大,没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这是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至于课外语文活动,有的`目的不明,组织不利,时间花了不少,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收获不大。这就需要加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加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要切实可行,讲求实效。

  语文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是语文能力。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基础不仅是扎实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的。培养创

  新能力,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丰富的想象力。怎样培养呢?比如,在识字教学中培养独立分析、识记字形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读文章想画面的能力,激活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和个人见解,说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观察,鼓励发现,提倡写个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练习。

  当前我们教师应当警惕的是,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存在盲目追求新异的现象。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1

  半个学期过去,期中考试成绩已公布,我就做了深入的分析。通过思考,我感到首要改革的是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

  首先,说说阅读。

  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

  例如:《行道树》一文作者张晓风,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作品迷人的地方,一则在总是微笑轻柔的姿态,永远善意的呈现事与人之间的关系,甜美中不失条理。二则擅于将身旁切近实际的经验,由小见大,亦由杂乱中理出天地自然造物者的灵机与训诫。行道树是在与环境的和睦相处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娱乐和心灵的满足,那么,我们为什么单单只将它看成一个奉献者呢?它也可以是一个理想的追求者,或者说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者。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其次,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

  无可否认,教学参考资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节省了我们查阅资料的时间,帮助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但我们应当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参考就不能是标准,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实际教学的指挥棒,更不能将之奉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论的文字的摆弄,而疏于对文章本身的独立思维。

  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

  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把看教学参考资料当作是与教学参考资料的编者、作者合作探究,互补互启,那么教师才会真正理解新的教学方式的深刻意义,及优秀教材和学生人文体验过程中教师的关键与枢纽作用。

  第三,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激活点,才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第四,注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挖掘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依附于课文载体实现的。它的实现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在教学中,我充分关注教学对象的情感体验,并抓住了课文与学生的情感契合点。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改中提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是停留在中心思想、主题的归纳上,而应面向生活,走进社会,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地展现自己的喜怒哀乐。

  第五,有效互动,积极评价,营造民主氛围

  我十分注重倾听,然后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

  如:在品味词句的环节,有些同学在分析时暴露出对部分修辞手法还没掌握,认为“有仿佛就是比喻”之类的情况,我即时给予纠正。每堂课的前五分钟演讲,我总是让学生对演讲者积极评价,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前一个学生介绍罗嗦,但我更关注于她的优点———用了很多课本中的词语,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回顾生字词时,学生们完成得十分出色,我笑说:大家是否已经知道我的正确答案了?怎么那么正确的!当然,在某些题目的处理上,我认为还有欠完善的地方,值得推敲;在讲课时,感情的投入与感染能力还有待加强。

  我认为只要坚持“享受语文,感受生活”的教学观念不动摇,终有一天,语文也会成为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科目。我将为此而继续努力!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2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肯定不对。要破“课堂为中心”,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比如:七年级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不能轻视,因为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七年级学生开始练习写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作为七年级语文老师就应该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七年级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七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课,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希望能冲破“瓶颈”的新天地。反思语文课堂中的几种现象:

  1、自主的价值在于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主导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够的铺垫,学生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过程可也不能忽略结果,探究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解决。

  3、盲目活动很可怕。虽然新课标强调对话,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并不等于在课堂中阅读理解的过程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来完成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语文学科要有语文

  学科的特色,语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视。盲目综合,把语文上成科普课、生物课、思想政治课不可取。不管在课上扩充的是什么材料采用的什么活动,其落脚点都必须为听说读写服务,为积累语言,沉淀语感服务。

  5、课本不能丢。不能拿着新课标中提倡否定“课本中心”的说法当尚方宝剑,完全忽视文字本身所承载的价值观念,文化背景,去追求所谓的“新意”“创新”还有什么意义?纯粹的“大胆的说”进而“编造的说”而完全忽略文字本身,忽略文字的背后,语感和语言的挖掘从何谈起?

  总而言之,教学反思能够激发自己的情趣,磨练自己的毅力,培养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联想与想象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千万不能忽视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3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的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我为教师们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呈现的新颖的、生动的精彩课堂喝彩,也为教师们在实施新课程时所突现的问题忧虑。下面综合我自己对新课程下的语文课而引发的主要问题与思考做几点看法:

  一、过于注重“情感熏陶”,忽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由于传统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双基”,使得过去的语文课堂比较呆板。《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重要内容,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因此,新课程下的语文应由过去重知识传授发展到现在注重学生内心灵性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我们应借课文这一载体,努力创设情境,培养和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灵人格。

  二、过于重视学生的互动体验,课堂缺乏理性引领和客观评价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体验式学习。为此,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一方面,过去那种在课堂上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的方式逐渐被教师们摒弃;另一方面,凸显学生主体、关注师生交往的“互动”式课堂,越来越成了教师们的课堂追求。于是,小组活动开展起

  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得很。学生有着前所未有的表达机会。可是,当我仔细观察这些课堂的时候,却觉得有些不大对劲:所谓“自主、探究、合作”,就是自由说话。教师东瞧瞧、西望望,成了旁观者。课堂活动缺乏严密的组织,更缺乏教师理性的引领和评价。热闹的一堂课下来,学生说得很尽兴,但实际上教师却没有真正完成该课的教学任务。

  三、过于重视教学形式和方法,课堂缺乏教学智慧

  新课改下教师非常重视教学形式和方法的设计。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不少教师的教学设计都很好,形式丰富,手法多样。但总给我一种华而不实、缺乏语文教学智慧和内容的感觉。 小学语文教改的路程还很漫长,我们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提升。让我们一起在反思中鼓起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和信心,把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推向更高的台阶!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4

  教学反思:文言文

  话说学习语文最头痛的就是文言文、课外阅读理解和作文。听到这里,有些同学可能已经猜到了,没错它们三位已经从小学跟过来啦!相信我,挣扎是没有意义的,不如赶紧充实自己,才能打败它们。

  文言文这个难缠的“小坏蛋”一直以来都是同学们的一块心病,想要学好它,平时的积累是关键!尤其是书下虚实词的注释和特殊句式,一定要熟练掌握。除了课内学过的,同学们还可以在课下读一些短篇的文言文来丰富自己的实词量。如《世说新语》中文章,都是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在阅读过程中,要准备一个笔记本,把自己还不太熟悉的实词积累下来,这样才能够事半功倍。

  教学反思:阅读理解

  课外阅读理解在我们初中的语文考试中已经悄悄的升级了。分成了文言文、说明文和记叙文三个部分。对,你没听错!文言文的考查也有课外的呦,所以平日里的阅读和积累就更加重要!说明文部分,主要考查的是说明方法的掌握和审题的仔细,所以不用担心,只要你把文章中的关键信息都划出来了,那么正确答案就就已经再跟你招手啦。记叙文部分的考查难点主要在于赏析划线句子、加点字含义和段落作用的分析。这里就需要开动你的小脑筋了,不要只顺着一个方向想,要多点开花,才能把得分点答全。

  教学反思:作文

  作文……这真是一个伤心的话题,对于一些同学来讲,写作文是痛苦、是灾难、是想起来就头痛的“讨厌鬼”。之所以会这样,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素!材!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积累生活中素材呢?很简单,准备一个小本本把生活中令你有所触动的事情都记录下来。要知道生活处处有惊喜,缺少的只是一支把它们保留下来的笔罢了!除了积累生活的.素材之外,想要写好作文,阅读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下和假期的时间多多阅读一些文学作品,将其中一些好的词句和段落积累下来,进行仿写练习,假以时日,作文将再也不会是你的“头号强敌”。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有的功夫都在平时。所以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加油吧!迎接全新的挑战吧!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5

  随着意味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又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尽管在每次培训中,我都能认真参加,刻苦钻研,对语文这门课程性质;语文读、说、听、写四种基本能力培养;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以及教学实践中综合实践性学习等方面,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理念系统,有比较正确教育观、学生观和自我发展观。

  在具体新教材使用,教学过程中,能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尤其重视培养学生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尽量让每堂课都有琅琅读书声、能点燃学生思维碰撞火花,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地享受到多资多彩精神生活。新课程理念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真正在教学中,自主合作可以组织,但在探究方面存在一定困惑和难度。一分组,学生自主合作,这样自由度大,学生在规定教学时间内不可能完成最基本学习任务,再加上探究方面学生缺乏课外资料收集、阅读,探究不出新意,也就不能建构新知。

  通过学习“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内容,才知晓其中奥秘:新课程自由度大,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要有创造性实施力,恰当合理地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要对教材有重新整合能力。新教材安排课时内容具有灵活性,这就需要教师要认真观察、了解、分析学生,密切联系生活,要立足于人培养,我认真反思了几年来语文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就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语文素养。一个要点是面向全体,落实到人人;一个要点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语文素质。在今后相当长时间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共识和不懈追求。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

  在这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理解往往是多元,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需要。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语文实践中培养。以往我们有一种失之偏颇认识,认为学生语文能力形成,要靠系统讲授语文知识,要靠在严整体系指导下一步一步语文训练。我们忽略了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这一基本事实,忽略了母语教育诸多特点。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有本质不同。母语教育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这些是母语教育得天独厚条件。因此,学习母语应有别于学习外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丰富多彩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语文实践,一要采取多种多样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实践机会;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资源和大量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能力。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还体现在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如,利用汉字感情色彩强烈优势,重视语感培养,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又如,利用汉语言文化沉淀丰厚优势,丰富语言积累,增加文化储备。总之,语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过程与方式根本目,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主人,发展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感情,使每个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各种形式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重要组成部分。从学习专题提出,到学习过程安排、学习方法确定,乃至学习成果呈现,学生有更大自主性,有更多实践机会,有更大创造空间。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发挥。语文综合学习,看重主要不是学习成果呈现方式,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过程,是在一次次综合性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语文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这些既是十分重要语文素养,又是现代人必备基本素质。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教学方式。教师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而削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学习给予有力指导、引导、辅导,使学生学习成为有效学习、高效学习。其重点,一是提供交互式学习平台,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要点有: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学习语文方法。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语文课程。

  建设开放富有活动课程体系,是这次课程改革目标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所谓大视野,即语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育要有时代气息,世界胸怀,超前意识,无论从观念、内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时代需要,成为名副其实21世纪语文课程。

  所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语文教育观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语文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语文教科书增加选学、选读、选做内容,教科书给地方、学校留有补充乡土教材空间,而且鼓励教师开发、利用取之不尽语文教育资源。在课程实施上,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教学形式。可以说,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语文课程体系,已成为深化语文教育改革当务之急。可以预见在不久将来,语文课程内容,由于地方、学校、教师参与开发,将成为源源不断、经常更新一泓活水;语文课程体系,由于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将变得开放、创新,充满活力。在新课程改革理念光照下,新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人文环境,倾注更多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维生素;新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神韵去滋润孩子们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无穷乐趣;新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生命历程,共创人生体验;新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人格、深邃思想和美好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情思美感,体验语言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新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体验到学习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快乐。

《(热)初中语文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4-13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0-12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反思10-25

【优选】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7-05

【荐】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6-23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推荐)07-08

[实用]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7-08

(精品)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7-08

[优选]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7-08

(实用)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7-08

(热)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

  今天是跟岗以来第一次上课。早上第四节在八(10)班上,上之前已听了同行两位学员的课。上完后,我对本次的教学提出如下反思:

  1、课件制作不够科学,部分页面颜色搭配不科学,造成后面学生看不清楚;

  2、缺少视频、音频,教学效果打了折扣;

  3、时间把控不到位,前松后紧;

  4、师生互动不够热烈,未能较好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略显沉闷;

  5、讲授过多,学生本人活动较少,未能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讲练结合,更好地贯彻课程改革理念,更好地处理好教学内容多与时间少之间的矛盾,适当增加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鼓励学生自学,提高课堂效率。要寻找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去授课。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2

  面对课改热潮的冲击,刚开始只是“任尔东南西北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心态,但如今,时代的发展需求,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入,改革课堂教学,尤其迅速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下面是笔者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教学模式的审视

  1、学习方式的改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2、教学方式的改变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之间无条件的平等,而是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观点、人格、情感等,同时又要高于学生,教师始终是首席地位,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

  3、教学目标的.改变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具体根据教学内容关注不同的目标,“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4、互动状态的改变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活动的外表下内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二、教学载体的审视

  1、文本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因此“探究”教材,不仅是学生的任务,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更重要,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只有教师深刻洞悉教材,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引领学生剖析文本,也才能真正使师生与文本作者形成对话。

  2、教具

  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手段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手段冲淡了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实质内涵的特质,难免有“做秀之嫌”,流于形式。

  3、教师

  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或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或对文本作适当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身为教师,“路漫漫其修遥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雪莱有一句名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遥吗?”,其实现在,沐浴第二轮继续教育的东风,享受国家重视义务教育的雨露,正是大力推动新课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美丽春天。每一位语文教师,真的应该在这阳光灿烂、鸟语花香的春天,顺应时代的东风,高举课改的大旗,小而言之,为自己的事业,开创火暖的夏季;大而言之,为祖国的未来,播种火红的秋天。多一份反思,就会多一份清醒,多一份进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要不断反思,与时俱进!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3

  已经初二了,班级里的孩子们依然故我:周杰伦依旧迷得死去活来,逢新版必买;女孩子头上的发夹,色彩斑斓,样式百变,每日放学必集结成堆,交流新得;自习课上,三教九流,忙着学的、忙着乐得、忙着说的、忙着闹的,老师身影一现,顷刻风平浪静,接下去便有傻坐的,神游的,盯着书一节课不翻页的,成绩下来,满室长吁短叹。垃圾扔了一地,问谁扔过,请前来打扫,满室寂寞,你看我,我看你,都说:是他!没有是我。课间偶遇兄弟年级的班主任见我揶揄笑曰:“又来信了。”作为班主任我好不尴尬。气极,伤心大呼:素质,素质都哪儿去了?严格管理兼慈爱宽容、诲人不倦又补习不断,既而荐良方,树榜样,无奈何,耕耘辛勤,只能使表面秩序井然,并不能改变其本质。家长求救之声仍时时耳闻。家长寄希望于老师的教育,而我举目四望,无数教育者曾尝试过的“良方妙计”皆是治人之道,理人之策。外力的束缚,在当今这繁华的的事实面前,多么苍白?------生活的精彩,学习的艰辛,你怎能让这些懵懂的孩子守住一颗好奇而不安分的心?

  教育中的外力,决非打开成功教育之门的钥匙。人之自救是其生存之道,人之自育是其发展之本。唤醒孩子沉睡的心灵,唤起自我教育的渴望才是教育的至高境界。

  “我们对一个人直到成年都搀他走路,用过多的玩乐和满足去喂养他,这样做只能在它的精神里播种空虚于无聊。”[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环视四周,我们的孩子们,自私、虚伪、逃避责任、生活目的模糊、喜爱浮华与安逸,他们自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你是最重要的。你是最棒的。这没错。但这似乎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果我们这样说:孩子,你与这世上每一个人一样,都是重要的;孩子,只要你努力不懈,你就是最棒的。那该是怎样的一番教育天地?我们要唤醒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对自己、对他人的尊重;我们要唤醒一个孩子对人生奋斗、对高尚无私的渴望。这让我想起一句话:“追求卓越珍藏在我们内心深处,人人都可以释放它的神奇来,只要我们知晓用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方法启动自己的心灵和躯体。”故而,我理解了孩子们在人生路口上的茫然无措,作为一个引导着我要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进取心、自尊心、自律心、责任心。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给学生教育自我比安排他怎样度过星期天困难的多,要抓住他的手不放直到他走出校门,一下子被摆脱了各种校规和限制的自由空气陶醉的不知所措,那要困难和复杂的多。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能解决上述困难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我是语文教师,很自然的,我从语文教学的角度选择了教育的途径。每周四下午作文课,我们要结合课内学习进行一些课外知识的扩充。我选择了讲故事的形式。对于十四岁的孩子们来说,这仍是很令人兴奋的。第一则故事讲的是《磨房里的马和驴》:磨坊里有一匹马和一头驴,每日一同生活、一同劳作,并无不同。但这驴子磨磨时眼是蒙着的。一日,马儿有幸被玄奘大师选中,经历了千难万险,十年成一事,终于完成使命胜利归来。与驴子老友见面,甚是欢喜,尽言其十年来路上的所见所闻,驴子很是羡慕说:“你真是了不起,吃了那么多的苦、走了那么长的路才会有如此多的见识呀。”马儿却说:“老兄此言差矣。咱兄弟俩走的路可是一样长啊,您不是在磨坊里也辛辛苦苦走了十年的路吗?”听到这儿,一些灵气的孩子抿嘴笑了。我问他们笑的缘故,他们回答:“老师哪里是在说驴,其实在说人。”我也乐了,追问:“怎么就由驴变成人了呢?”几个调皮的孩子说道:您要借这驴子,说我们中有些人只知道每日瞎忙活。此时我不再笑了,他们毕竟已经长大了,有些时候是很敏感的。讥讽不是目的,启发才是追求。我正色道:“大家想过白马和驴子同样的忙碌,而命运却为何截然不同吗?”全班陷入了沉思,我喜欢这种笼着思想的课堂静谧时光。“是因为白马有明确目标,驴子只会稀里糊涂的在原地打转。”一个女孩站起来说。我又忍不住想笑,是很快乐的,“那你看我们班级中,有多少人准备好了去作万里远行的‘白马’呢?”他看了看四周的同学红了脸说:“丁聪是,李烨是,以后还会有更多的人是。”那一刻,班级寂静无声,很多孩子红了脸在沉思。

  第二则故事出自《每个人都有一个宝藏》一文,我读道:“人,包括别的动物,在生命危难的瞬间,释放出来的自我挽救的能量是巨大的。美国科学家坐的”青蛙实验“几乎人人皆知:在锅底用温火慢慢加热,青蛙悠哉游哉的在水里漂游,等到水热的不能承受时,却在也跳不出来了。相反,将一只青蛙猛掷进滚开的沸水中,他却能倏忽越起而逃生。可是,为什么平日里,我们没有发现自身的这种潜能?而非要等到危难来临,才发出无奈与惊奇的慨叹?---不言自明:是懈怠!是对时光流逝的蓦然、对安乐享受的沉溺和追逐!因为懈怠,让我们失去拼搏的勇气;因为贪图享乐,让我们在也决不出潜存的危机,从而像只温水中的青蛙一样,慢慢的被社会淘汰了。”读到这儿,我觉察,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现出一种光彩---我想那是触动心灵的一种沉思。我继续读道“‘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再也不要抱怨日子的平淡无奇,回头好好审视一下你自己,你都是怎样度过你的每一天,每一分钟?如果你仍旧放任你的步子在大街上闲逛,仍旧在书桌前发呆消磨光阴,那就赶紧停住,去试着做一点有用的事吧。孩子请你相信: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巨大的宝藏,那里面蕴藏着无坚不摧的能量和威力。开发需要你自己,当你把自己置身于悬崖的边缘而无时不有一种切肤的危机感的时候,你就拿到了开启宝藏的钥匙。”停顿了片刻,我对沉思中的孩子们说:“下面的阅读内容由你们自己安排”直至下课教室里无一人讲话,无一人发呆。一改往日的浮躁与喧闹。

  教育中不存在一次教育就成就一个人一生教育的奇迹。但我想假如,我能在故事中叩响孩子的心扉。近来班级中的孩子有了一些变化:叫嚷着少了,静思者多了;地上的糖纸少了,积累本上的文字多了,闲散者少了,匆忙者多了;要求照顾的少了,给别人讲题的多了-----我悄悄的注视着这些变化,心里想:“自我教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让一个人关心另一个人,让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让他决心让这世界因自己的人生而美丽。孩子,我要唤醒你的心!”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4

  教语文这些年,虽然没有外出参加过什么比赛,但每年都会在校内出公开课。每次出公开课之前,我都是上网搜索,查找优秀教学设计和教案,看一些名师授课实录,把可以借鉴的环节拿过来为我所用,也就是用别人的教学设计拼凑成自己的。课件也是直接下载,甚至按照课件设计教学。由于不是自己备课,没有备教材,没有备学生,所以虽然自以为设计巧妙,教学结果却往往不理想。

  那时曾百思不得其解,同样的方法和思路,为什么名师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成为优质课,而我用起来却是漏洞百出?“拿来主义”为什么不适用于模仿名师教学?为什么“抄课”之路走不通?

  学名师是古往今来成名师的捷径之一。向名师看齐,学名师上课,可以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快速提高教育教学技巧,少走弯路,少摔跟头。只是我们究竟向名师学什么?是单纯的“复制”、“粘贴”,还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以至打造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是我原来不曾想过的问题。

  邯郸学步的故事家喻户晓,它告诉我们:一味的模仿别人,最终只会迷失自己。有人崇拜李镇西老师,处处模仿,却总是不得要领,最后竟然疯了。这虽是个案,却也警醒我们,简单“抄课”,自己的教育教学之路只会越走越窄,最终走进死胡同。这也就是名师一堂精彩的优质课到我们这变得一团糟的原因,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不同,我们的文化底蕴与名师差距太大,我们只会预设,我们只会按部就班的牵着学生走,我们是把名师的思想“复制”下来,在课堂上“背诵表演”,只有皮毛,没有精髓。我们只关注自己的演技,却忽略了观众也就是学生的需求,只要我们演完了,就万事OK,至于学生学到什么,与我们无关。

  有人说学名师上课,如学写文章一样。好文章人人喜爱,可是如果因为自己喜欢,就原封不动地抄袭,就会成为“文贼”。我们可以模仿文章的写作手法、结构布局、语言风格、整体构思及文章体裁,就如同学生学课文一样,研读分析之后,找到可供借鉴学习之处,最后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如果学生把别人的`作文全盘照搬过来,或者用我们“抄课”的方式,每篇作文中提一段,凑成一篇作文,我们一定不会同意。

  吴非的《不跪着教书》中提到语文教师要有自己的风格,只是一味地“抄课”,何来风格?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向名师学习,需认真研读,习得名师精髓,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还需提高自身素质,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走出“抄课”岁月,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5

  课前反思,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

  一说起反思,有很多老师自然会想到课后反思,但对课前反思却忽略了。笔者说的课前反思,包括新学年(学期)开始时对学年(学期)教学目标的确立,对课程教学计划的安排,也包括每课上课前对教材内容的选取与舍弃、补充与延伸,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思考,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对教学方法的确定,对教学媒体的使用,对教学想象的设想,对探究问题的筛选,对学生参与的预测,对教学效果的初评,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失误、困境的解决与把握等等。这些反思都要求教师在课前一一思索,并在备课及教案上反映出来,不留盲区,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做到胸有成竹去上课,有的放矢去引导。

  例如笔者在上《在山的那边》一课前,就反思过这首诗是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的第一堂语文课,所以此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进行初中语文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学习规律、学习注意事项等方面的指导与点拨,并把这些指导与点拨的内容有机的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去,比如:预习、学习、复习、听课、探究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作笔记、查找资料、发表文章、课后小记等方面。我还反思由于学生阅历浅、联系实际的人生背景不够,课前搜集一些名人的人生经历用于课堂上去启发学生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让学生学习名人在面对困难、挫折时不灰心丧气,而坚持不懈的努力去克服困难,从失败中勇敢地站起来,在艰难曲折中不断的求索,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人生理想。关于朗读训练,我也反思在朗读训练中需要给学生以切实具体的指导,要克服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不注重朗读指导的缺点,可在课堂上以一个片段或一两个句子作为例子来指导,一句一句的教,一遍一遍的导,可以对一个词的读音、语气、语调单独指导,让学生有勇气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停顿恰当,初步读出语气,还可以播放从外面购买的、教师的、学生的朗读录音带,让学生跟读,以纠正不够准确的地方。这样的反思,有利于教师更进一步的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更好的把握新课程,更快的提高教学质量。

  课中反思,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有了课前反思,还要有课中反思,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反思,不断调整,不能按照课前制定的教学方案一成不变的上下去,而要按照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参与方式、探究效果、整体状态进行灵活的引导,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完善,确保每一堂课的顺利、高效进行。

  例如:笔者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在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后,是不是就可以结束呢?不行,我们对一篇文章不能老是从一个角度去读,正如评价一个人不能单从一个方面去说,从不同角度的对同一文章进行探究可以提高阅读的质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课堂上,可以就某一人物、某一情节或其他方面提出问题对课文进行多角度阅读。我在引导学生归纳中心后,向学生提出探究问题:此文除了中心思想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可探讨的问题呢?学生兴趣很高,在文中不断的找啊,找啊,在老师的适时点拨下终于有了结果,那就是:第一个问题,作为父亲,应该怎样教孩子脱险?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课文中父亲的做法相同吗?你更喜欢哪一种?说出你的想法及理由。第二个问题,你们喜欢杰利吗?说出你的意见及理由。第三个问题,你们怎样评价4个孩子?大家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既活跃了课堂,又对课文加深了理解,岂不是两全其美吗?这样的课中反思,有利于挖掘出课文的深意,有利于多角度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

  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

  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写学生的新见解新思路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过就其自身而言,就是师生心灵的共同交流与沟通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且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例如:一位我在导读《九寨沟》这篇课文时,有一位学生突然问:“老师,五彩池能不能游泳?”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正是儿童极富好奇心的可贵天性,决无丝毫恶意。学生们议论纷纷,但我很高兴,借机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我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确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决于四个基本条件,一是池子的大小,二是池子的深浅,三是池水是否干净,四是池底有没有障碍物。让我们来仔细读课文,查资料,看看课文以及资料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信息?”这样的点拨,学生就不难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这样,不仅鼓励了学生敢于大胆提好奇的问题,而且也借“疑”释疑,深读了课文,又提高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效果很好。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并把学生的新想法、新见解做了记录,更深刻地认识到:语文课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见很不容易,作为老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不能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6

  本学期以来,语文教研组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主导,狠抓常规管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新课程教育,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收到了较为明显的实效。

  开学之初就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认真学习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及最新的教育理论,学习教务处、学部下发的各种文件,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材既要讲得精,又要渗透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在学习内容上,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人文、自然和社会、人生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道德艺术各个领域。认真开展新课程的备课交流活动,做好备课组的组织工作。通过听课、评课、分析研究,找到不足,研究对策,很好地落实了课堂效率。重点研究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如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如何全面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课堂上不仅有漂亮的板书、精彩的教案、完美的课堂设计、精心制作的精美课件,还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资源,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了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本”,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设情境、情景,让学生多动、多思,展开联想,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形成了有“生命”的课堂。教师的教学行为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我们组织参加了市区、学校组织的.各项语文活动,如:昆明市中学生语文知识竞赛,初一年级“我爱北大附中”征文竞赛,初一、初二年级“爱我中华、爱我家乡、爱我附中”演讲比赛,初一教师说课比赛。开展了中学部语文教师人人参与的自编、自导课本剧的活动,写字比赛、朗读比赛、手抄报比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掘了学生的潜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学校和年级的好评,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青年教师胡伟参加官渡区初中语文教师说课比赛,获得了一等奖,为个人,学校赢得了荣誉。为此,官渡区教研室把说课活动的优胜者的展示课集中在我校举行,有近200位各学科的教师参加,充分的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声誉。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7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个性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潜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光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立刻理解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光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我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我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状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我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超多的时光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到达什么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8

  经过几周的教学工作体验,感到有一条原则较重要,即让赏识走进语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爱学语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已经在提出问题,敢已经在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已经在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三、阅读教学,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已经在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四、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体现自己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中总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写随笔,观察日记,读后感,观后感、周记。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

  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作文评语以鼓励为主,当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

  那么以后作文,学生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的展现或表现自己了。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效果明显,并能很快提高写作水平。这是我最近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点思考,现作以上总结,供大家参考、指点。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9

  前几天,我和刘老师正好集体备课到《叶公好龙》这篇文言文。对叶公只喜欢龙的艺术,见到真龙却又极度恐惧的这一行为,我们有不同的见解,就像爱画虎的画家一样,如见到真虎也必定会逃之夭夭,是人之常情。如只谈个人看法,我从中领会的是“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现象,要通过现象看本质。”刘老师和我也有同感。

  但《教师教学用书》中有一个重点提示“从文中体会到做人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不可弄虚作假的精神。”学生理解是多方面的,如何引导他们去领会这个重点呢?

  在上《叶公好龙》的'第二课时时,孩子们从“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中领会到叶公对龙艺术的喜爱,又从“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领会到对真龙的恐惧,把两部分进行比较理解,要孩子们谈谈自己对叶公的看法。

  结果就有了四种观点:

  1、不要当爱慕虚荣的人。

  2、做人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的人。

  3、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4、叶公的行为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的。

  这时,唐××发言了,“既然我们有这么的同学都赞成叶公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我想作者在写作时也能想到这点,但从文章结尾来看,作者好像故意逃避这个观点,为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句“为什么?”使孩子们又再一次进入文本,因为他们已养成习惯,相信从文中能找到答案。接着,我是这样引导孩子们的:

  1、这篇课文是以什么语气来写的?

  生:嘲笑。

  生:讽刺。

  2、好,能感受到讽刺之意。哪个句子体现出这种意味?

  生: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3、太棒了,既然是以讽刺的意味来写,作者肯定有他的目的,那他的目的是什么?

  生:他似乎是刻意想让我们明白什么道理。

  4、那他是想让我们明白什么呢?或是想让我们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呢?

  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作者是有意让我们从中体会到做人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不可弄虚作假的精神。接着,孩子们热情高涨,谈到了生活中这种“叶公好龙”似的现象。对什么叫寓言故事也加深了认识。

  感谢我的孩子们,同时也感谢我自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的真理得以实施,终将得到回报。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0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这样做肯定不对,要破“课堂为中心”。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这次课程改革,要建设开放

  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也就是说,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课内阅读教学中决定了语文课文的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课文应当是精品,文质兼美,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有一定的典范性。因而课文也就成了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的载体,为重要的是课文能够使学生掌握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使学

  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它类似文章的学习阅读。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二者必须相互结合,互补互助。课文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真正做到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当前应当重视的是,课堂上,特别是低年级课堂上,过于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用大量的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语文的时间,结果快乐有余,收效不大,没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这是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至于课外语文活动,有的`目的不明,组织不利,时间花了不少,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收获不大。这就需要加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加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要切实可行,讲求实效。

  语文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是语文能力。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基础不仅是扎实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的。培养创

  新能力,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丰富的想象力。怎样培养呢?比如,在识字教学中培养独立分析、识记字形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读文章想画面的能力,激活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和个人见解,说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观察,鼓励发现,提倡写个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练习。

  当前我们教师应当警惕的是,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存在盲目追求新异的现象。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1

  半个学期过去,期中考试成绩已公布,我就做了深入的分析。通过思考,我感到首要改革的是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

  首先,说说阅读。

  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

  例如:《行道树》一文作者张晓风,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作品迷人的地方,一则在总是微笑轻柔的姿态,永远善意的呈现事与人之间的关系,甜美中不失条理。二则擅于将身旁切近实际的经验,由小见大,亦由杂乱中理出天地自然造物者的灵机与训诫。行道树是在与环境的和睦相处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娱乐和心灵的满足,那么,我们为什么单单只将它看成一个奉献者呢?它也可以是一个理想的追求者,或者说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者。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其次,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

  无可否认,教学参考资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节省了我们查阅资料的时间,帮助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但我们应当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参考就不能是标准,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实际教学的指挥棒,更不能将之奉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论的文字的摆弄,而疏于对文章本身的独立思维。

  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

  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把看教学参考资料当作是与教学参考资料的编者、作者合作探究,互补互启,那么教师才会真正理解新的教学方式的深刻意义,及优秀教材和学生人文体验过程中教师的关键与枢纽作用。

  第三,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激活点,才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第四,注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挖掘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依附于课文载体实现的。它的实现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在教学中,我充分关注教学对象的情感体验,并抓住了课文与学生的情感契合点。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改中提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是停留在中心思想、主题的归纳上,而应面向生活,走进社会,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地展现自己的喜怒哀乐。

  第五,有效互动,积极评价,营造民主氛围

  我十分注重倾听,然后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

  如:在品味词句的环节,有些同学在分析时暴露出对部分修辞手法还没掌握,认为“有仿佛就是比喻”之类的情况,我即时给予纠正。每堂课的前五分钟演讲,我总是让学生对演讲者积极评价,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前一个学生介绍罗嗦,但我更关注于她的优点———用了很多课本中的词语,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回顾生字词时,学生们完成得十分出色,我笑说:大家是否已经知道我的正确答案了?怎么那么正确的!当然,在某些题目的处理上,我认为还有欠完善的地方,值得推敲;在讲课时,感情的投入与感染能力还有待加强。

  我认为只要坚持“享受语文,感受生活”的教学观念不动摇,终有一天,语文也会成为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科目。我将为此而继续努力!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2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肯定不对。要破“课堂为中心”,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比如:七年级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不能轻视,因为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七年级学生开始练习写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作为七年级语文老师就应该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七年级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七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课,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希望能冲破“瓶颈”的新天地。反思语文课堂中的几种现象:

  1、自主的价值在于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主导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够的铺垫,学生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过程可也不能忽略结果,探究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解决。

  3、盲目活动很可怕。虽然新课标强调对话,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并不等于在课堂中阅读理解的过程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来完成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语文学科要有语文

  学科的特色,语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视。盲目综合,把语文上成科普课、生物课、思想政治课不可取。不管在课上扩充的是什么材料采用的什么活动,其落脚点都必须为听说读写服务,为积累语言,沉淀语感服务。

  5、课本不能丢。不能拿着新课标中提倡否定“课本中心”的说法当尚方宝剑,完全忽视文字本身所承载的价值观念,文化背景,去追求所谓的“新意”“创新”还有什么意义?纯粹的“大胆的说”进而“编造的说”而完全忽略文字本身,忽略文字的背后,语感和语言的挖掘从何谈起?

  总而言之,教学反思能够激发自己的情趣,磨练自己的毅力,培养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联想与想象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千万不能忽视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3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的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我为教师们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呈现的新颖的、生动的精彩课堂喝彩,也为教师们在实施新课程时所突现的问题忧虑。下面综合我自己对新课程下的语文课而引发的主要问题与思考做几点看法:

  一、过于注重“情感熏陶”,忽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由于传统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双基”,使得过去的语文课堂比较呆板。《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重要内容,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因此,新课程下的语文应由过去重知识传授发展到现在注重学生内心灵性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我们应借课文这一载体,努力创设情境,培养和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灵人格。

  二、过于重视学生的互动体验,课堂缺乏理性引领和客观评价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体验式学习。为此,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一方面,过去那种在课堂上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的方式逐渐被教师们摒弃;另一方面,凸显学生主体、关注师生交往的“互动”式课堂,越来越成了教师们的课堂追求。于是,小组活动开展起

  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得很。学生有着前所未有的表达机会。可是,当我仔细观察这些课堂的时候,却觉得有些不大对劲:所谓“自主、探究、合作”,就是自由说话。教师东瞧瞧、西望望,成了旁观者。课堂活动缺乏严密的组织,更缺乏教师理性的引领和评价。热闹的一堂课下来,学生说得很尽兴,但实际上教师却没有真正完成该课的教学任务。

  三、过于重视教学形式和方法,课堂缺乏教学智慧

  新课改下教师非常重视教学形式和方法的设计。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不少教师的教学设计都很好,形式丰富,手法多样。但总给我一种华而不实、缺乏语文教学智慧和内容的感觉。 小学语文教改的路程还很漫长,我们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提升。让我们一起在反思中鼓起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和信心,把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推向更高的台阶!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4

  教学反思:文言文

  话说学习语文最头痛的就是文言文、课外阅读理解和作文。听到这里,有些同学可能已经猜到了,没错它们三位已经从小学跟过来啦!相信我,挣扎是没有意义的,不如赶紧充实自己,才能打败它们。

  文言文这个难缠的“小坏蛋”一直以来都是同学们的一块心病,想要学好它,平时的积累是关键!尤其是书下虚实词的注释和特殊句式,一定要熟练掌握。除了课内学过的,同学们还可以在课下读一些短篇的文言文来丰富自己的实词量。如《世说新语》中文章,都是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在阅读过程中,要准备一个笔记本,把自己还不太熟悉的实词积累下来,这样才能够事半功倍。

  教学反思:阅读理解

  课外阅读理解在我们初中的语文考试中已经悄悄的升级了。分成了文言文、说明文和记叙文三个部分。对,你没听错!文言文的考查也有课外的呦,所以平日里的阅读和积累就更加重要!说明文部分,主要考查的是说明方法的掌握和审题的仔细,所以不用担心,只要你把文章中的关键信息都划出来了,那么正确答案就就已经再跟你招手啦。记叙文部分的考查难点主要在于赏析划线句子、加点字含义和段落作用的分析。这里就需要开动你的小脑筋了,不要只顺着一个方向想,要多点开花,才能把得分点答全。

  教学反思:作文

  作文……这真是一个伤心的话题,对于一些同学来讲,写作文是痛苦、是灾难、是想起来就头痛的“讨厌鬼”。之所以会这样,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素!材!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积累生活中素材呢?很简单,准备一个小本本把生活中令你有所触动的事情都记录下来。要知道生活处处有惊喜,缺少的只是一支把它们保留下来的笔罢了!除了积累生活的.素材之外,想要写好作文,阅读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下和假期的时间多多阅读一些文学作品,将其中一些好的词句和段落积累下来,进行仿写练习,假以时日,作文将再也不会是你的“头号强敌”。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有的功夫都在平时。所以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加油吧!迎接全新的挑战吧!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5

  随着意味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又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尽管在每次培训中,我都能认真参加,刻苦钻研,对语文这门课程性质;语文读、说、听、写四种基本能力培养;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以及教学实践中综合实践性学习等方面,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理念系统,有比较正确教育观、学生观和自我发展观。

  在具体新教材使用,教学过程中,能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尤其重视培养学生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尽量让每堂课都有琅琅读书声、能点燃学生思维碰撞火花,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地享受到多资多彩精神生活。新课程理念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真正在教学中,自主合作可以组织,但在探究方面存在一定困惑和难度。一分组,学生自主合作,这样自由度大,学生在规定教学时间内不可能完成最基本学习任务,再加上探究方面学生缺乏课外资料收集、阅读,探究不出新意,也就不能建构新知。

  通过学习“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内容,才知晓其中奥秘:新课程自由度大,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要有创造性实施力,恰当合理地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要对教材有重新整合能力。新教材安排课时内容具有灵活性,这就需要教师要认真观察、了解、分析学生,密切联系生活,要立足于人培养,我认真反思了几年来语文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就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语文素养。一个要点是面向全体,落实到人人;一个要点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语文素质。在今后相当长时间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共识和不懈追求。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

  在这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理解往往是多元,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需要。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语文实践中培养。以往我们有一种失之偏颇认识,认为学生语文能力形成,要靠系统讲授语文知识,要靠在严整体系指导下一步一步语文训练。我们忽略了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这一基本事实,忽略了母语教育诸多特点。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有本质不同。母语教育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这些是母语教育得天独厚条件。因此,学习母语应有别于学习外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丰富多彩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语文实践,一要采取多种多样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实践机会;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资源和大量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能力。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还体现在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如,利用汉字感情色彩强烈优势,重视语感培养,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又如,利用汉语言文化沉淀丰厚优势,丰富语言积累,增加文化储备。总之,语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过程与方式根本目,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主人,发展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感情,使每个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各种形式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重要组成部分。从学习专题提出,到学习过程安排、学习方法确定,乃至学习成果呈现,学生有更大自主性,有更多实践机会,有更大创造空间。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发挥。语文综合学习,看重主要不是学习成果呈现方式,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过程,是在一次次综合性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语文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这些既是十分重要语文素养,又是现代人必备基本素质。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教学方式。教师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而削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学习给予有力指导、引导、辅导,使学生学习成为有效学习、高效学习。其重点,一是提供交互式学习平台,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要点有: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学习语文方法。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语文课程。

  建设开放富有活动课程体系,是这次课程改革目标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所谓大视野,即语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育要有时代气息,世界胸怀,超前意识,无论从观念、内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时代需要,成为名副其实21世纪语文课程。

  所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语文教育观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语文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语文教科书增加选学、选读、选做内容,教科书给地方、学校留有补充乡土教材空间,而且鼓励教师开发、利用取之不尽语文教育资源。在课程实施上,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教学形式。可以说,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语文课程体系,已成为深化语文教育改革当务之急。可以预见在不久将来,语文课程内容,由于地方、学校、教师参与开发,将成为源源不断、经常更新一泓活水;语文课程体系,由于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将变得开放、创新,充满活力。在新课程改革理念光照下,新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人文环境,倾注更多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维生素;新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神韵去滋润孩子们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无穷乐趣;新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生命历程,共创人生体验;新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人格、深邃思想和美好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情思美感,体验语言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新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体验到学习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