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雨霖铃》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雨霖铃》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雨霖铃》教学反思1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重新强调回归体验、回归心灵。每一篇文章,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一个词汇,注重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获得心灵共鸣,从而得到美的享受,这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强调学生的主观感受,让学生获得心灵的共鸣,古典诗词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古典诗词由优美文字构成,饱含优美的意象组合,意境幽深,汇聚了很多语文要素。不讳言的说,诗词鉴赏课是一种让人陶醉的演绎。
诗词赏析是学生,尤其是我们的学生学习的难点。诗歌教学该以何种方式才能发挥最大的课堂实效性,是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思考的内容。在上完《雨霖铃》后,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课教学中的所失。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以词作的.内容把握和情感体验为重点,以诵读、品味为手段,以学生选曲吟唱为能力提升的切入口,力图通过意境的创设以和师生共同感悟达到预设情感体验目标,同时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主要分成三大块:首先是知人论世,主要是背景、作者介绍;其次,是作品的品读和理解,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和对作者抒情方式的分析,尤其注重意境创设和语言的体悟;最后,是选曲吟唱,相和而歌的环节,选择《送别》一曲的曲谱,引导学生填词歌唱,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这样一种富有趣味的尝试。教学环节的一些失误总结如下:
1.诗词的讲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接触文本,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既要训练诵读,又要训练鉴赏表达,感觉时间很紧张,不够舒展自如。
2.在课堂上,教师一定不能只做客观的引领者,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所讲授的文本之中,因为只有和文本产生了情感共鸣,才能把真实的情感注入进课堂中,真正地和文本和课堂融为一体,才能引领学生获得美的体验。我在课堂上很多时候情感投入的并不够,特别是朗读上不够到位,这一点,作为语文教师的弊病,一定要加以改善。
3.在引导学生感悟词人表达情感的教学中,稍显生硬。学生拥有感情、拥有感知感情的能力以及拥有发现美、表达审美体验甚而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必须达到的各个阶段的目标。我奢望能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变成灵动的语言。
4.学生讨论不够充分,应给予更充分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们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雨霖铃》教学反思2
诗词赏析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高中阶段的学生在领悟作者表达方式,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能力较强。诗歌教学该以何种方式才能发挥最大的课堂实效性,是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思考的内容。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词作的内容把握和情感体验为重点,以诵读、品味为手段,力图通过意境的创设以和师生共同感悟达到预设情感体验目标,同时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主要设计了“重朗读,抓意象,品语言,析手法,明感情”这五个教学环节。教学环节的一些得失总结如下:
一、激趣环节:
在课堂一开始我通过多媒体展示送别画面,背景音乐设置相关歌曲,营造离别感伤的氛围,使学生受到思想的感染和情操的'陶冶。
二、朗读环节:
读一直是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方法,读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因此,我就以学生集体朗读、个人朗读、教师带读的方式来进行。
三、意象与语言环节:
我先让学生在课本上划出诗中所用的意象,然后要求学生调动所学来分析意象,相当一部分同学表现得非常积极。有的意象,学生能找出来,但是分析不好,这时我能用浅显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思考解读,如“骤雨”,我问学生下骤雨前,天气怎样,人的感觉如何,诗人写骤雨是为了什么。有的意象是学生根本不会,如“千里烟波”,这时也是以老师引导为主。
四、手法环节:
新课堂教学首先要求学生要“活”起来。怎么让课堂活跃,前提是你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更好的探究欣赏。在这一方面,因为学情的限制,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不够充分,今后应给予更充分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们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雨霖铃》教学反思3
古诗词是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活力和人文精神。在上完《雨霖铃》后,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课教学中的所得所失。
一、朗读环节: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以朗读为突破口,能较好的品味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读一直是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方法,读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在介绍完作者之后,就以学生自由朗读、个人朗读、教师示范、集体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这也让学生感受到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给学生提供了诗歌朗读的指导。
二、诗词鉴赏环节。我在课堂一开始就呈现了一些关于离别的诗歌,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等等,这些诗歌都是以前学过的,重新朗读,既是一种很好的复习,又为本课的已经创设作铺垫。在语言赏析中,我也注意到引用一些诗歌来使丰富这堂课浓浓的诗歌意境之中。我感觉这种无形中的渗透远比直白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尚有一些我还没有兼顾到的问题,比如:
1.诗词的讲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接触文本,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既要训练诵读,又要训练鉴赏表达,感觉时间很紧张,不够舒展自如。
2.在引导学生感悟词人表达情感的教学中,稍显生硬。学生拥有感情、拥有感知感情的能力以及拥有发现美、表达审美体验甚而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必须达到的各个阶段的目标。我奢望能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变成灵动的语言。
3.学生讨论不够充分,应给予更充分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们有更大的施展空希望在我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探索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改观我目前的不足。
《雨霖铃》教学反思4
柳永的《雨霖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重新强调回归体验、回归心灵。尤其是诗歌更要注重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获得心灵共鸣,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创设情境、符合考纲、整合知识、有效评价,这些都是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我觉得自己还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将这些要求全部落实到课堂教学的环节中。因此,我便结合所讲课文的特点,将情境创设作为落实高效课堂的主要手段。
明确了这一方向之后,我开始精心的准备课件、反复推敲教学语言、选择适合的朗诵配乐,希望可以通过这些手段在课堂上营造出词人柳永想通过《雨霖铃》传递给我们的意境。但是,在进一步分析课文之后,我发现,我所做的工作,都只是表面功夫。学生如果对诗词本身没有较深入的理解,那么这一切外在的东西都是没有载体的。因此,我改变了方向,将问题设计作为创设情境的重点,或许能获得相对好一些的收效。因为,恰当的提问,可以引导着学生探究文本,主动思考,从而揣摩出诗词的味道。
于是,我开始在教案中加入问题设计的环节。针对不同的诗句,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执手相看’的动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暮霭沉沉’的设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寒蝉凄切’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面对‘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景象,诗人会想到什么?”等等。可是在第一次试讲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反应十分不好,大家对我所提出的问题并没有积极回答,思考问题的热情程度也不高,课堂氛围呆板压抑。
面对这样的状况我开始反思原因,是学生对这篇课文本身不感兴趣吗?我翻看了一些学生的教材,发现他们的教材上记了大量的笔记,这证明学生们对这一课是很感兴趣的,他们希望对这首词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只是在课堂上没有进入充分思考的'状态,只是简单直接地接受了老师的想法。导致了学过以后对于诗歌的印象并不深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没有调动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指点下,我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到问题的设计上。我发现,我所设计的问题没有梯度性、区分性。很多问题的设计是雷同的,让学生感觉回答完一个问题后,剩下的问题就无话可说了。此外,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让学生不知道从哪个角度思考。
也就是说表面上出现了学生不与老师互动的问题,而实际上,这个现象的原因是问题设计不科学。
针对这个问题,我将我所设计的问题做了修改。将原来的问题改成“词的上片没有写‘情’却处处含情,是如何表现的?”、“‘念去去’一句出现在婉约词中是不是显得不协调?”、“‘经年’二字有怎样的味道?”、“‘虚设‘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经过这样的改动,在第二次上课的时候,我自己感觉课堂的效果比第一次好一些。至少学生们开始进入了思考的状态,他们开始不再排斥我的提问,基本上都能努力的在课文中找寻问题的答案。
但是,课堂气氛沉闷的问题仍然存在,学生们虽然在思考,但是却不能够的得出较好的答案。这个问题又一次引起了我的反思。是不是问题设计的太难了,让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呢?在通过对老教师的咨询,我体会出,这次的问题出在环节设计上,缺少了让学生反复朗读、品读诗词的过程,那么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自然就不。
所以,高效课堂不仅需要科学的问题设计,更需要学生对于课文的品读,以读促解,以读促悟。
《雨霖铃》教学反思5
诗词赏析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诗歌教学该以何种方式才能发挥最大的课堂实效性,是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思考的内容。在上完《雨霖铃》后,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课教学中的所得所失。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词作的内容把握和情感体验为重点,以诵读、品味为手段,以学生选曲吟唱为能力提升的切入口,力图通过意境的创设以和师生共同感悟达到预设情感体验目标,同时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主要设计了“重朗读,抓意象,品语言,析手法,明感情”这五个教学环节。教学环节的一些得失总结如下:
一、激趣环节:
在课堂一开始我就以“黯然神伤者,唯离别也。”入题,要求学生说出以前学过的一些关于离别的诗歌,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等等。这些诗句都是以前学过的,重新朗读,既是一种很好的复习,又为本课的创设作铺垫。结果有的学生说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有的学生说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课堂气氛活跃热烈。
二、朗读环节:
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以朗读为突破口,能较好的品味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读一直是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方法,读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因此,我就以学生集体朗读、个人朗读、教师带读的方式来进行。.对于学生朗读的指导,我不是硬性的示范,而是用提问启发的方式来进行。我问学生“对长亭晚”,该如何划分节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念”字是什么意思?这时该怎么读才识合适的?“今宵酒醒何处?”既然是个问句,要不要停顿。学生很快的豁然开朗。
三、意象与语言环节:
我先让学生在课本上划出诗中所用的意象,然后要求学生调动所学来分析意象,相当一部分同学表现得非常积极。如谢予舜同学解读“寒蝉”,能够把寒蝉的两层内涵(一是透露季节是秋天,而是渲染凄清冷落的离别氛围)分析得很到位。有的意象,学生能找出来,但是分析不好,这时我能用浅显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思考解读,如“骤雨”,我问学生下骤雨前,天气怎样,人的感觉如何,诗人写骤雨是为了什么。有的意象是学生根本不会,如“千里烟波”,这时也是以老师引导为主。
四、手法环节:
这个环节的实现,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结合语言的讲解。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动作神态细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设问,“年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虚写等,这个环节的教学应该说是顺畅的。
五、明情环节:
很多学生都知道是“伤离别”,但是往往忽略了“自古”二字。因此,我问学生“自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这2个字,引导他们思考诗作的情感范畴。
六、修正作业:
上课之前,我布置了预习作业,上了课,尚有3分钟,我要求学生自己修改预习的作业,看看那些地方是做错的,要修改;哪些地方是写的不够的,要补充。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尚有一些我还没有兼顾到的问题,比如:
1.诗词的教学,向来要求以读带悟,要求教师一定不能只做客观的引领者,而需要投入真情,把真实的情感注入进课堂中,真正地和文本和课堂融为一体,以自己的范读来感染学生,但是由于教师本身的朗读素质和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的朗读不够充分,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这一点,作为我的弊病,以后一定要加以改善。
2.在课堂上,尽管有学生的活动,但是大多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不够充分,今后应给予更充分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们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3.课堂上学生的鉴赏表达较少,因此我设计了修正作业的环节来补充。
《雨霖铃》教学反思6
教学是门失败的艺术,而我在这种艺术当中不停地摸爬滚打,积累失败的教训。
先谈谈我这次的授课吧。
柳永的《雨霖铃》,一首送别诗,词意本身不难理解,重点是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表达出来。所以我安排的重点是学生活动和发言。
英才一班是一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的班级,平时学生上课状态好,愿意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发言积极,思维活跃,所以我自认为让学生分析品味后发言交流是符合学情的。
但是,不测是学生看到教室后面坐着20位老师和领导,出现了紧张和压抑情绪。不论我怎么引导孩子们就是不敢发言。课后我问了不少学生原因,他们给我的答案很一致,那就是怕回答错了给我丢人……。我感动与学生的懂事,但是也开始反思自己的问题。
为什么学生这么害怕答错?从上第一节课开始,我就就告诉他们,在语文课堂上无所谓对错,只要是敢说,并且言之成理都是值得肯定的。表面上看这种话,似乎是在鼓励学生发言,但是另一种心理暗示可能就是他们必须言之成理,还有就是我始终把他们当做学生,当做孩子,他们可能会说错,没有把他们真正当做课堂的主人。所以,问题在我。
其次,评课老师提出我放手的问题太宽泛:1. 几分钟相互讨论,然后提出问题,不论是字面,还是理解上的疑惑,举手发言,共同讨论。2. 选出你感觉最精彩的句子,并一起讨论这句话为什么给人这种感觉。
我的设想是在学生提问和分享的过程中,把学生望情感方面引导,提到意象,引出意象反映出的情感,分析句子(重点是:执手相看泪眼,就无语凝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我就适时进行补充,这样情感理解,名句欣赏,情境关系,虚实关系就会在相互探讨中逐渐明朗。
但是,学生却始终都不敢张口说话。或许我的问题太大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但是这两个问题确实是我常规课堂上最常见的问题,通常的课文我都会提问这两个问题,要说理解应该不是难度。好不容易点一个学生回答,又总是不在状态,引导很久也说不出什么,在这个环节纠结太久,导致我我后面的环节没有展开,即
1.为这首词加个词题
2.提取这首词的`意象,改为诗歌或者散文
这是展示学生能力的环节,也是亮点所在,通过这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以及在汲取知识之后活学活用的能力。但是这个环节没有展示,只作为课后作业留给了学生。
这样来看,除了前面的背景、读两个环节在我控制范围之内之外,虽然主体部门在我的引导下基本完成,但是气氛沉闷,没有达到预期。作为主体部分和亮点的两个环节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
这门失败的艺术被我展示的淋漓尽致。
其实在发现学生的气氛不对时,我就应该及时调整策略,既然学生不说,我就不要再继续问,改为提问对某句话的理解,由我来掌控重难点,这样学生会有的放矢,或许敢开口发言。这里体现出我的教学机智不够,这方面的能力尚需要不断去磨练。
《雨霖铃》教学反思7
这学期,我所教授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第二单元共有八首词的学习内容。古诗词是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强调回归体验、回归心灵。每一篇文章,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一个词汇,注重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获得心灵共鸣,从而得到美的享受,这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至高境界。诗词赏析是学生,尤其是我们的学生学习的难点。诗歌教学该以何种方式才能发挥最大的课堂实效性,是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思考的内容。在上完《雨霖铃》后,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课教学中的所得所失。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课堂主要分成三大块:首先是知人论世,主要是背景、作者介绍;其次,是作品的品读和理解,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和对作者抒情方式的分析,尤其注重意境创设和语言的体悟;最后,是选曲吟唱,相和而歌的环节,引导学生填词歌唱,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这样一种富有趣味的尝试。教学环节的一些得失总结如下:
一、朗读环节:以朗读为突破口,能较好的品味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读一直是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方法,读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在介绍完作者之后,就以学生自由朗读、个人朗读、教师示范、集体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这也让学生感受到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给学生提供了诗歌朗读的指导。
二、诗词鉴赏环节。我在课堂一开始就呈现了一些关于离别的诗歌,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等等,这些诗歌都是以前学过的,重新朗读,既是一种很好的复习,又为本课的已经创设作铺垫。在语言赏析中,我也注意到引用一些诗歌来使丰富这堂课浓浓的诗歌意境之中。我感觉这种无形中的渗透远比直白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1、在教会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时,我比较注重传统的教法和学法。主要让学生从“抓意象、领会意境,到把握感情”这一思路来进行学习。如《雨霖铃》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先找意象,如“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等,品味意象所构造的意境“凄切悲凉”的特点,再找找词中直接表现情感的词句,这样下来,学生就基本把握了全词的要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发现了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融情于景”等。
2、在讲解诗词的过程中,我会详细分析词中关键性的语句。可以通过对其中的重点语句的讲解、赏析,拓展学生想和联想的空间,补充词意的空白,从而更好的把握词中营造的艺术境界。
3、联系词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中国古代文人虽然有着各不相同的人生经历,但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往往有着相似之处。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的分析鉴赏方法,在了解词人的思想倾向的基础上把握全词的'思想内容。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尚有一些我还没有兼顾到的问题,比如:
1.诗词的讲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接触文本,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既要训练诵读,又要训练鉴赏表达,感觉时间很紧张,不够舒展自如。
2.在课堂上,教师一定不能只做客观的引领者,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所讲授的文本之中,因为只有和文本产生了情感共鸣,才能把真实的情感注入进课堂中,真正地和文本和课堂融为一体,才能引领学生获得美的体验。我在课堂上很多时候情感投入的并不够,特别是朗读上不够到位,这一点,作为语文教师的弊病,一定要加以改善。
3.在引导学生感悟词人表达情感的教学中,稍显生硬。学生拥有感情、拥有感知感情的能力以及拥有发现美、表达审美体验甚而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必须达到的各个阶段的目标。我奢望能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变成灵动的语言。
4.学生讨论不够充分,应给予更充分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们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对于《雨霖铃》的教学,有成功之处,也有最后反思的四点都是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我只能说,追寻没有止境,吾辈尚需努力。
《雨霖铃》教学反思8
一.导入
课前大家都诵读了柳永的《雨霖铃》,下面请大家完成一道高考题,请一名同学将答案写在黑板上,其余同学写在自己的课堂作业本上
(2010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学生写出答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书写正确,“那”不能写成“哪”)
二.讨论
问题:为什么词人说“更那堪”?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人世间往往如此,为什么柳永说他“更那堪”,有什么非常之处呢?
学生走进文本,寻找“更”的佐证依据
点拨:这句话是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抒发了词人对离别的感伤之情但诗词中的情感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这首词在词的下阕开始就直接表达出情感,它是建立在上阕重点描写的基础上的大家要对上阕进行仔细阅读和分析,才能体会到“更那堪”的含义
明确:这首词上阕是描写了离别的场面,这是“即事抒情”的表达方式词人把离别之事选择在一个深秋的傍晚的一场暴雨之后,“寒”字更显离别场面的凄清,“初”字更能突出离别的急促与无奈离别之时告别话语千万句齐涌心头,但一个“竟”字的转折又道出离别之人的心情伤悲,“无语”则是一个极致,用“无声胜有声”可谓恰如其分
除眼前之景外,词人还通过想象别后情境,遥远的行程之后,前途未卜,世事难料,“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绵长无期有了这样“冷落的清秋节”,自然这种离别的感伤则显不同寻常了
不仅如此,下阕所写“今宵酒醒何处”,酒深情更重,即便“良辰好景”也是虚设徒劳,因为今日一别,从此知音难觅
通过以上的分析,“更”字才有据可依,才有根可寻
三.拓展
文本的学习不是一个固定的学习,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挖掘文本,研究文本,运用多角视觉,进行专题式阅读专题式阅读可以指定式阅读和自助式阅读指定式阅读是教师确定主题,学生根据主题进行阅读,开展讨论,再总结出阅读体会,这种阅读,具有鲜明的指向性,体现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的主体,而不是放任自流,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自助式主题阅读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体阅读选择和确定主题,进行探究,这种阅读比较强调学生的自主和主动意识,自助式阅读不是学生天生具有的,它是在指定式阅读的基础上培养起来的,而且在学生自助式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也离不开教师提供的帮助
1.指定式阅读
举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人称“千古俊句”,“俊”在何处?明确(要点):运用“点染”,意象鲜明,情景交融
2.自助式阅读
在大家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每个人自己确定一个主题,查阅资料,准备交流阅读主题不要求大,可以是对本词的整体欣赏,或与其他词的比较,也可以对一句话或一个字词进行局部推敲
操作:每个学生根据确定的`主题列成提纲,将班级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个人先在小组内进行一次交流,交流后再由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参加班级交流每个学生将自己的主题阅读写成书面文字
四.反思
这样的阅读指导非常有利于学生增强阅读意识,培养阅读能力但在实际过程中,比较多的可能会出现学生沉默、教师急躁的情况,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或不能有效回答问题,教师按捺不住,缺少“等待心理”,急于代替学生在这里,教者觉得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1.发现与驾驭教师要善于将预设与生成进行有机地结合,要巧妙地发现学生提出的能激发思考的问题,同时面对学生的问题,尤其是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具备足够的驾驭能力,既要能放得开,又要能收得回2.积极尝试与循序渐进无论是指定式阅读,还是自助式阅读,教师要带领学生勇于尝试,让学生在尝试中培养阅读意识,对于这种尝试教师要有循序渐进的意识,不能苛求一蹴而就,无论是对于指定的问题,还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学生的见解与看法可能都会是肤浅的,学生的能力就是从肤浅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练就的3.放手与点拨指定式阅读与自助式阅读的阅读主体是学生,教师要有放手的意识,要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要有过程把控、适时点拨的意识,表面看两种阅读研究的方式,前者倾向于教师,后者倾向于学生,但实际上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教师的点拨是贯穿于学生阅读研究的全过程中的
《雨霖铃》教学反思9
核心提示:诗词赏析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诗歌教学该以何种方式才能发挥最大的课堂实效性,是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思考的内容。在上完《雨霖铃》后,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课教学中的所得所失。...
诗词赏析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诗歌教学该以何种方式才能发挥最大的课堂实效性,是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思考的内容。在上完《雨霖铃》后,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课教学中的所得所失。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词作的内容把握和情感体验为重点,以诵读、品味为手段,以学生选曲吟唱为能力提升的切入口,力图通过意境的创设以和师生共同感悟达到预设情感体验目标,同时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主要设计了“重朗读,抓意象,品语言,析手法,明感情”这五个教学环节。教学环节的一些得失总结如下:
一、激趣环节:在课堂一开始我就以“黯然神伤者,唯离别也。”入题,要求学生说出以前学过的一些关于离别的诗歌,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等等。这些诗句都是以前学过的,重新朗读,既是一种很好的复习,又为本课的创设作铺垫。结果有的学生说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有的学生说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课堂气氛活跃热烈。
二、朗读环节: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以朗读为突破口,能较好的品味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读一直是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方法,读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因此,我就以学生集体朗读、个人朗读、教师带读的方式来进行。.对于学生朗读的指导,我不是硬性的示范,而是用提问启发的方式来进行。我问学生“对长亭晚”,该如何划分节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念”字是什么意思?这时该怎么读才识合适的?“今宵酒醒何处?”既然是个问句,要不要停顿。学生很快的豁然开朗。
三、意象与语言环节:我先让学生在课本上划出诗中所用的意象,然后要求学生调动所学来分析意象,相当一部分同学表现得非常积极。如谢予舜同学解读“寒蝉”,能够把寒蝉的两层内涵(一是透露季节是秋天,而是渲染凄清冷落的离别氛围)分析得很到位。有的意象,学生能找出来,但是分析不好,这时我能用浅显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思考解读,如“骤雨”,我问学生下骤雨前,天气怎样,人的感觉如何,诗人写骤雨是为了什么。有的意象是学生根本不会,如“千里烟波”,这时也是以老师引导为主。
四、手法环节:这个环节的实现,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结合语言的讲解。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动作神态细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设问,“年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虚写等,这个环节的教学应该说是顺畅的。
五、明情环节:很多学生都知道是“伤离别”,但是往往忽略了“自古”二字。因此,我问学生“自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这2个字,引导他们思考诗作的情感范畴。
六、修正作业:上课之前,我布置了预习作业,上了课,尚有3分钟,我要求学生自己修改预习的作业,看看那些地方是做错的,要修改;哪些地方是写的不够的,要补充。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尚有一些我还没有兼顾到的问题,比如:
1.诗词的教学,向来要求以读带悟,要求教师一定不能只做客观的引领者,而需要投入真情,把真实的情感注入进课堂中,真正地和文本和课堂融为一体,以自己的范读来感染学生,但是由于教师本身的朗读素质和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的朗读不够充分,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这一点,作为我的弊病,以后一定要加以改善。
2.在课堂上,尽管有学生的活动,但是大多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不够充分,今后应给予更充分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们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3.课堂上学生的鉴赏表达较少,因此我设计了修正作业的环节来补充。
《雨霖铃》教学反思10
这首《雨霖铃》,是我相当喜欢的词,可是,真正要教学,还是比较难,难不在于内容(意象、意境),而是在于学生对于情感的理解。而且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也强调回归体验、回归心灵。每一篇文章,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一个词汇,注重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获得心灵共鸣,从而得到美的享受,这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做了一些尝试。我把课堂主要分成两大块:首先是知人论世,主要是背景、作者介绍;其次,是作品的品读和理解,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和对作者抒情方式的分析,尤其注重意境创设和语言的体悟。
不足之处:
1、在引导学生感悟词人表达情感的教学中,稍显生硬。总是感觉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够。
2、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够。可以将乐曲融入诗歌教学,让学生在配乐中评读《雨霖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受到思想的感染和情操的陶冶,并使诗歌潜入心扉。也可以设置一个选曲吟唱,相和而歌的环节,引导学生填词歌唱,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这样一种富有趣味的尝试,让语文真正深入他们内心。
《雨霖铃》教学反思11
准备了很长时间的一节课,终于结束了。虽然课后与学生交流,他们也觉得课堂效果还不错,但我个人觉得很多方面做得还不够好。简单列举如下:
1.角色转换不成功,高三综合症严重。
一年没教高一了,突然间抛开专题的讲解,而去引领学生分析诗词,忽然间不知从何下手了。不管是中间的引导,还是课堂语言的组织,总也脱不开高三的影子。这是本次上课最大的感受,也是本节课最大的败笔。正是由于角色的转换不成功,使得我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点拨不够到位,给学生留下的思考交流的时间比较紧促,而所有这一切又致使学生的课堂生成不够精彩。
2.文本接触不深入,诗歌韵味不够浓。
对于诗词的讲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接触文本。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既要训练诵读,又要训练鉴赏表达,感觉时间很紧张,不够舒展自如。在课堂上,教师又不能只做客观的引领者,更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所讲授的文本之中,因为只有和文本产生了情感共鸣,才能把真实的情感注入课堂中,真正地和文本和课堂融为一体,才能引领学生获得美的体验。在课堂上,情感的投入还不够,特别是朗读上不够到位。这一点,在以后的课堂上一定要加以改善。
鉴于以上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注意引导学生,给予他们恰如其分的提示,以及更充分的讨论时间,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雨霖铃》教学反思12
给这届学生讲解《雨霖铃》,正好是在天气渐暖,柳絮纷飞的,春雨微濛的暮春时节,文理科分班刚刚结束,整个校园高一学生之间里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感伤气息。这一切都为《雨霖铃》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情感氛围。于是,我在导入时播放了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快就把就把学生们的思绪拉到课堂上来,然后又由“长亭”、“古道”自然过渡到柳永歌咏离别的这首《雨霖铃》上来。接下来的教学环节顺理成章:畅谈作者,师生互读,配乐朗诵,由声入境,尽情地去感受曲词的情韵之美。
接下来的工作该是教师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地去找意象、品情感、析手法、评语言。这届学生也赶上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校也实行了将尽一年的时光,有迷茫,也有收获,更重要的是它为我的语文教学工作悄起一扇门,打开了一扇窗,开阔了我的视野,也使我更加快乐地带领着学生在语文的百草园中感受到更多奇异的芬芳。
新课程“基本理念”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和审美的创造力。”于是,我把对诗词的鉴赏分析设置成了一道开放行的题目:小组合作,任选一个角度(从意象、情感、技巧、语言方面)对本词进行赏析,言之成理即可。学生们热情很高,我的工作则是到更小组去做点拨,引导。大约十分钟后,各小组准备好了自己的答案。意象组的同学找到了:寒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点明共同特点是凄美。情感组的同学认为:全文抒发了一种离别之痛和羁旅之愁。技巧组的同学看出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语言组的同学说出了轻新、自然、优美。这些答案有的是在我的点拨下得出来的,有的在具体的'表述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在此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地开动了脑筋,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掌握了鉴赏诗词的方法,收获了快乐,学会了合作。正所谓是“受之于鱼,不如受之于渔”。
接下来的环节是“说出记忆中离别的故事”(要求:用诗词名句回答)如:白居易《琵琶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苏轼《水调歌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运用与课文情感意象相似的诗词作答,同类比较,再次让学生领悟词凄婉的情感之美。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最后,布置作业:选择某种景物写几句话,赠与昔日的好友,寄托自己的一种思念之情。
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
1、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身边的一是一物,才会变为一种很好的语文资源,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2、应该想办法让语文学习变成一种学生愿意主动参与的活动,课堂开放,才能能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其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语文教学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如果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只用重视实践,语文学习才会对学生的生活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雨霖铃》教学反思13
《雨霖铃》观摩公开课已经上完了,但是,本课教学过程的许多环节却值得反思。
《雨霖铃》所在的单元“心灵的歌吟”是在《基础模块》(上)“漫步古诗苑”单元教学的基础上的古诗文教学单元。大纲教学建议:一、以“读”为核心,从参读到诵读到美读、比读、议读,到最后的研读;二是注意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形象,重在运用“想象还原式鉴赏法”,通过引导学生感悟,并用语言表述画面意境。
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不少诗词,对于诗词鉴赏的方法和诗词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了解本文融情于景的`手法并不难,重点就在于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而品赏这首宋词的真挚感情和凄凉的意境,相对困难在于了解本词中典型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的写作手法。
因此,在设计之初,我就将重点定位在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本词用富有特征性的事物,创设情景交融的意境以及本词虚实相济的特点。
这堂课最初的设计是想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辅助教学,这也是我正在研究的一个课题,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诗词的学习中去,但是,借班上课的班级没有电子白板设备,因此,只能重新设计教法。
对照大纲要求,我将本课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品读”和“赏析”两个方面。首先由“析题”引导学生简单了解本词内容,然后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朗读,并品味词中作者的感情,从课堂反应来看,“品读”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但是,在课文“赏析”这一环节,我的设计显得比较粗糙,学生并不能很好的配合我,将词的意境通过自己的语言很好的描述出来;特别是在词的下阕分析中,学生不能准确找到那个千古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反而在其他几句中绕圈子,结果浪费了不少时间,也影响了最后的收尾教学。
随后的点评中,学科带头人潘莉萍老师建议我在这个问题上用一句话就能解决,也就是——在肯定学生的讨论观点的基础上,直接明确给出观点,自古以来,多数人认为这句是名句。一句建议,豁然开朗。
今后,如果再次上这一课的话,我将依据学生学情,进一步设计“赏析”这个环节,多准备几个预设方案:如果学生整体水平较高,我将设计让学生分析每一句话,并最后比较得出哪句是千古名句;如果学生水平一般,那么就直接给出答案,再与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这句是千古名句,并适当引导学生从“情”、“景”两个角度来分析,这样,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还原式鉴赏能力。
《雨霖铃》教学反思14
诗词赏析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高中阶段的学生在领悟作者表达方式,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能力较强。诗歌教学该以何种方式才能发挥最大的课堂实效性,是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思考的内容。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词作的内容把握和情感体验为重点,以诵读、品味为手段,力图通过意境的创设以和师生共同感悟达到预设情感体验目标,同时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主要设计了“重朗读,抓意象,品语言,析手法,明感情”这五个教学环节。教学环节的一些得失总结如下:
一、激趣环节:在课堂一开始我通过多媒体展示送别画面,背景音乐设置相关歌曲,营造离别感伤的氛围,使学生受到思想的`感染和情操的陶冶。
二、朗读环节:读一直是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方法,读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因此,我就以学生集体朗读、个人朗读、教师带读的方式来进行。
三、意象与语言环节:我先让学生在课本上划出诗中所用的意象,然后要求学生调动所学来分析意象,相当一部分同学表现得非常积极。有的意象,学生能找出来,但是分析不好,这时我能用浅显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思考解读,如“骤雨”,我问学生下骤雨前,天气怎样,人的感觉如何,诗人写骤雨是为了什么。有的意象是学生根本不会,如“千里烟波”,这时也是以老师引导为主。
四、手法环节:新课堂教学首先要求学生要“活”起来。怎么让课堂活跃,前提是你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更好的探究欣赏。在这一方面,因为学情的限制,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不够充分,今后应给予更充分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们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雨霖铃》教学反思15
昨天听了一节雨霖铃,反思如下。
《雨霖铃》一课到底应该教些什么呢?教师的学习目标设计的是:1、了解柳永的创作风格2、体会该词的画面感3、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4体悟情感,当堂背诵。
个人认为,这几个学习目标多有可商榷的地方。首先,关于创作风格的问题。仅仅通过《雨霖铃》一词来了解刘永词的创作风格,似乎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固然《雨霖铃》是柳永的名作甚至是代表作,但是,仅仅通过这一首词来了解他作词的创作风格似乎不可能窥一斑而见全豹。风格这种东西,如果不是经过对多首作品的赏鉴分析和归类,要想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似乎不大可能。
其次,体会画面感这一学习目标似乎没有必要。词有个别称叫做“诗余”,苏轼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词作也能够表现画面感,并且很美的画面感。但是这种体会画面感的目标放在整体感知或者赏鉴上片上更合适,单列学习目标似乎太单薄了。当然也可能,将这个环节设计的非常出彩,比如,穿插进去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让学生再现原诗获得美感也是可行的。但能否出彩还很难说。
再次,情景交融这一概念是属于抒情方式还是属于运用寓情于景这一抒情方式之后大道的艺术效果,迄今为止并无定论。对于这些不能让大多数人认可的界定比较模糊的概念还是以回避为妙。否则处理起来,容易传递给学生错误的知识信息。
最后,关于当堂成诵的'问题。这一目标很小,如果通过学生多次朗读品味,不难实现,假如放在初中教学中还可以,在高中课堂还将之作为学习目标似乎有点简单了。
那么,《雨霖铃》一课,应该设计哪些学习目标呢?个人认为,词的教学在高一必修一上略有涉及,但是古典诗词还是第一次出现高中生面向前,所以指导诵读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读出情感,读出美来就是成功。单从指导诵读这一角度来说,这节课做的还是不够的,教师范读后,学生齐读,然后就没有了,缺乏教师指导诵读的环节,比如节拍重音停顿等等,没有涉及,另外学生本身读的也不多。其次,这首词,美在分别场景的难舍难分,美在虚写别后情景。因此个人感觉,这两点应该是着力点,多下功夫。
关于柳永的背景介绍,必不可少,但是如果过多过长实属多余。导语设计有疑问,那种一上来就揭帽子的做法容易让学生一眼看穿课堂内容,不容易引起学生好奇心,也不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整体感知方面,不能通过“找出词中所表达的情感”这一简单问题忽忽而过,解决这个问题和整体感知是两码事,可以预见的是,即便学生不读上片,也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话,整体感知就是空谈了。
【《雨霖铃》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雨霖铃教学反思02-26
《雨霖铃》教学反思04-22
《雨霖铃》教学反思04-06
雨霖铃的教学反思04-05
雨霖铃教学反思14篇02-27
《雨霖铃》说课稿11-30
《雨霖铃》教案06-22
雨霖铃说课稿07-02
雨霖铃高中教案02-26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