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树》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给予树》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给予树》教学反思1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将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快乐学习意识: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快乐的。
在这节课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以“给予”为主线,从课题入手,层层深入,通过一个问题: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去统领全文。主线明了了学生就会学得轻松愉快了。
其次是在评价语言的激励性导向上,把评价语言与课文内容及生字词结合起来,在老师的激励下,课堂上小手如林,学生也体会到了给予是快乐的,学习是快乐的.。
二、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
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
三、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
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可回想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存在着不少需改进的地方:
(一)、词语的理解有许多不同的有效方法。
如“兴高采烈”我先让孩子们说说什么是兴高采烈,还可以通过换词“兴奋不已”“兴致勃勃”等来体会孩子心情的愉快。
(二)、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语言,善于捕捉意外之处
如,我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时,有位孩子说到我很惭愧,如果我再加以追问,也许,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三),对于孩子情感的激发,要从孩子的生活入手。
可能孩子们对于国外家庭的生活缺少了解,所以对于课文中的故事缺少亲近感,难以激起心灵的共鸣。
鼓励孩子们课前多多了解文章的背景资料,应该是个不错的办法。当然,让孩子们从更多的课外阅读中,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体会更为复杂的人物情感,则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最高明的举措。因为在课堂中,那些阅读面比较宽广的孩子依然能逐步接受老师的指导,较快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情感。如最后,当老师问:这样的“给予树”应该种在哪里?一些学生便能在文章内容的启发下,发自内心地说出:这样的“给予树”应该种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应该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给予树》教学反思2
《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忘掉语文本体,语言文字的训练也要做到扎实,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这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抓住文本主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详则略之,略则详之",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主旨,亦是灵魂。我以"除了洋娃娃,除了棒棒糖,金吉娅还给予小女孩,给予哥哥姐姐,给予我们什么"为重点,让学生多元地,多维地,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注重读说思结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并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在理解金吉娅为什么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时,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又如理解课文金吉娅对家人关爱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时,我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探究"沉默不语"背后的金吉娅的内心。在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小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什么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这是把读说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结果,很多学生既说出了对金吉娅的感激,又说出了对金吉娅的赞扬,同时还有爱心传递的回报。如有同学说:"亲爱的金吉娅,你送给我的洋娃娃,我已经收到了,我真不知怎样感谢你!我也要像你一样去帮助别人!"
上完此课,总还觉得学生虽能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有爱心,但并不很受感动。细想一下,并非我们的学生不懂感恩,只是他们缺少这样的体验。而要让学生有较深的体验,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完全进入到文本,与文本,人物进行三维的对话,应抓住语言文字,让学生自己走进,而不是被老师拖进去。如在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之前,可从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什么叫'一直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卡片上的内容。这时再出示卡片,也许有前面的铺垫,学生思维就可能一下子打开了。此后,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金吉娅为什么会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了。
《给予树》教学反思3
《给予树》这篇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
在教学中重点理解“给予”,但要理解着一个词语,这个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默读课文,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展现人物间的相互给予。如从“我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可以看出这是妈妈对孩子的给予;从“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可以看出这是兄弟姐妹间的相互给予等等。最后学生自然初品出“给予”就是“送、给”的意思。在解决问题“‘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描写给予树的句子。引导学生对“一直盼望”一词展开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得到洋娃娃?她希望洋娃娃能陪她做些什么?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因为小女孩很贫穷,买不起洋娃娃,所以盼望得到洋娃娃。”“因为她喜欢。”“因为她很孤单,她希望洋娃娃能白天黑夜地陪着她,和她玩耍。”从而感受小女孩那种盼望得到洋娃娃的急切之心。紧接着,我让学生再次想象“小女孩会在卡片上写些什么?”进而对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回答“‘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时,就能顺理成章地说出“给予树是一棵实现梦想、满足愿望的树。”“给予树是一棵让人如愿以偿的`树。”……同时也深一层地感受“给予”的另一层含义让人如愿以偿。当金吉娅所剩的钱只够买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时候,她的心情怎样?我让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沉默不语”、“低着头”想象金吉娅此时会想些什么,体验金吉娅作出选择时艰难矛盾的心情。从而品味“给予”不仅仅是送、给,让人如愿以偿,还意味着放弃、失去。
课已结束,但留给自己思考的东西却很多,我是第一次上三年级的语文课,心里既激动又紧张。在课后,孩子们告诉我,他们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里的乐趣。今后,我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多走进孩子们的生活学习,也许会有新的启发和收获。
《给予树》教学反思4
《给予树》这篇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帮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
在我们国家,也只有春节能和圣诞节相提并论了。一样的热闹,一样的.充满了欢乐。不同的是,在我们国家,小孩子都是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只是不断的得到礼物,但不会有人苛求送出什么。家长也不会让孩子拿着钱跑到超市去买礼品,就更不用提送礼品了。在春节里,得与失是相互的,孩子磕头,大人给压岁钱。超市也不会设计"给予树"这样的慈善创举,只是不停的促销。
《给予树》这篇课文展示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同时,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当然,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马上是新年了,能看到我们身边的金吉娅吗
《给予树》教学反思5
《给予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个主题单元“爱的奉献”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一个脉脉温情的故事。课文以爱贯穿始终,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由学生提出问题,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层一层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
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当金吉娅站在这样一棵神奇的“给予树”下,看到女孩的'卡片,她想到了什么呢?设计这个环节主要出于这样的目的:对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领悟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的行为,感受文字中所体会的情感。在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领悟力,对于金吉娅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气呵成。所以我将这个环节根据课文中金吉娅的语言,行为分成了几步。第一步:当看到卡片上小女孩的心愿,金吉娅第一反应是什么?第二步:思考金吉娅为什么说话时声音低,为什么会难过?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站在给予树下还想到了家人。第三步:金吉娅最终选择了女孩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内心的决定。这个心理活动的描述是充分联系了课文的文本,最后我出示“联系课文想象”,告知学生进行想象的方法。从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以课文为载体进行合理、完整的想象,效果不错。
在一篇文章里看到了这样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一个课堂就是一个心灵共舞的家园。”我还想说,一个课堂就是一棵给予树,这树上种满了师生相互探究、相互探讨的无穷乐趣;这树上也将结满师生共同进步和成长的累累硕果!
【《给予树》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给予树教学反思11-07
给予树的教学反思11-30
《给予树》教学反思01-01
给予树教学反思02-22
给予树教学反思优秀11-14
(优选)《给予树》教学反思11-20
给予树教学反思范文04-22
《给予树》教学反思15篇07-16
给予树教学反思(15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