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16 11:21:5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

  角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可是让学生说明白什么是角,就不够容易。所以教学中我的设计主要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重要理念。

  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角。联系实际,让学生观察、收集生活中有关角的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过程中,我围绕这个目标开展了让学生收集有关角的信息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学生在观察教材主题图,找出呈现在各种图形中的角,然后放飞学生的思维,在班上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角,通过三次找角的过程,学生对角的图形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同时深深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不可分。

  二、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基本特征,重视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角的涵义的形成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虽然简单,但是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并不容易,因此在教学中我实际了数一数、找一找、摸一摸、认一认、摆一摆等时间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建立角的表象。通过“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的小儿歌,既让学生对角的特征有深刻的认识,同时增加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角有了清晰的认识。

  三、引导学生在亲自活动中,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只和角的两边开叉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虽然孩子的语言表达不是很准确,但是其中的意思学生已经知道了。

  四、本节课中的不足。数学课堂的'节奏比较快,学生的思维也是比较敏捷的,在备课时我觉得,对学生已经出现的问题已经预设的比较全面,可是当学生回答的问题后,我还是觉得有些应接不暇,直接影响的就是教学智慧的发挥。由此感受,扎实备课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详尽,同时也要对所教的学生有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因势利导。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

  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编写,但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这就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几何图形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怎样去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认为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

  因此我先让学生说说想知道角的哪些知识,把学习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再选择其中两个问题,以拟人化的语言提出“角的家在哪里?”,“角长什么样子?”提出角的意义的悬念,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始,通过“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的活动,直观感知“角”。这个活动学生喜欢,既能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对它也是相当熟悉,但有可能混淆生活中的角和数学意义上的角,通过课前调查我了解到他们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个物体的边沿,或是转角的地方,就是角。”而这些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是本课的学习起点。

  从实物中抽象角,丰富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通过刚才的一系列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然后及时设计“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由于学生已经形成了角的正确表象,为了加深对角的特点的认识,我们又安排了“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身边寻找角。“其实在你身边就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你发现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也有角?”(“桌面上有角”;“书本上有角”;“红领巾上有角”……)然后通过同桌互相指一指、摸一摸的活动过程,既能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还能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性。孩子们纷纷举手“顶点尖尖的,有些刺手!”“边是平平的,很直,很滑!”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也能及时对某些错误的认识进行纠正与弥补。

  接着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小组活动时提供给学生纸条、各种形状的纸、绳子、小棒等好多材料,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材料做出角,学生展开活动时,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如:引导学生发现,活动角可以用来比较角的大小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还有的学生用一种材料不止做出了一个角,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这样,学生在"做"中学,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学生学习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比较角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思维。对教材重新整合,利用学生手中的活动角为引子,引出了比较角大小的三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在“做”角的活动过程中就引导学生发现角有大小;其次,课件出现不能一眼看出大小的两个角,发现可以利用重叠方法比较角的大小;然后是一眼能看出大小的角,引导学生发现可以用更多方法和工具材料帮助其比较大小;最后,用边长短不一(借用多媒体展示:角的两边像金箍棒一样变长变短)但大小相同的两个角比较,引导学生观察探究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如画角一段,教师不讲如何画角,而是鼓励学生自己画。开始,学生可能出现各式各样的画法,有的没顶点,有的边不直,有的比着现成的角描画。针对画角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想办法.最后,教师汇总同学们的想法,找到画角的方法一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面画两条线。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40页的内容及练习八中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3.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重点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角的画法。

  教学难点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一些表面有角的物品和三角板。教师准备小棒、三角板、纸、硬纸条、图钉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好,我们现在先一起玩一个摆小棒游戏。请一位同学上来摆,其他同学在下面摆。注意听老师的要求,先用四根小棒摆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教师巡视)

  师:你们摆出了什么图形?(正方形)

  师:好,现在拿走一根,再摆一摆又会是什么图形?(三角形)

  师:你们真能干,接着再拿走一根,像这样的图形又叫什么呢?(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教师先读,然后请学生读一遍。)

  二、新授

  师:在生活中,你在哪些物体的表面见过角呢?谁来说说?(让学生自由地讲,可以拿自己的东西说)同学们都说了许多,下面请同学们看看,在这美丽的校园里哪里有角?(老师的三角板,花工的剪刀上……)还有许多同学想说,请你们说说这些物品中哪里有角?(电脑显示第39页上方的三幅图)

  (一)动手探索

  师:刚才同学们都找出了许多物体表面的角,好,我们现在来试一试画一个角或做一个角,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硬纸条、图钉、彩色纸、尺子,还有白纸。如果你对角感觉还不是很清楚,可以再看看桌面上的物品,然后再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二)汇报,小结

  师:刚才有的同学做角,也有的画角,都很认真,那好,谁来说说你感觉角是怎么样的?(头尖尖的,两条直直的线……)

  师:我想问一下,刚才用硬纸条做角的同学,你们的'角可以活动吗?角是怎么变化的?(请学生上台演示可活动的角,角张开得大,角就大,角张开得小,角就小。)

  师:用纸折角的同学,你们发现了什么?(角折得越多,角就越小,相反则大)

  师:画角的同学呢?你们又有什么想说的?谁画得比较好呢,上来展示一下。

  师:好,刚才同学们通过做角、折角、画角,做出了不同的角(展示三种不同的角),你们发现了这些角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三)结合实践自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你们所做的和所讲的都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请教一位不说话的老师吧,请打开课本第39页,看第三行三个不同的角,自己看看。

  课件显示第一个角,教师点顶点,问:角的这部分是什么?然后点边,问:角的这部分叫什么?点另一边问:这又叫什么?

  出现另两角,问:谁来说一说,它们分别都叫角的什么?

  电脑显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好,请大家检查一下,你们刚才所做的角是不是都只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呢,找出来,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摸一摸角的顶点和边。

  师:好,下面谁来说自己做的角的顶点和边都在哪儿?(让做活动角的学生上来讲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小结

  师:通过我们的学习认识了角是怎样的图形,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一个角只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五)画标准的角

  师:我们知道了这么多关于角的知识,下面再来画一个标准的角。你可以先看书再画。

  (教师巡视)

  师:请画好的同学展示自己画的角,并讲给同学们听你是怎么画的。

  师:你画的顶点在哪儿?边在哪儿?(教师标出来,将之当做板书)好,下面请同学们再按这个同学的方法再画一个更好的角。

  师:大家真能干,又学会画角啦。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练习,看看你们是不是都掌握了今天学的知识。

  三、练习

  1.辨别下面的图形是否是角,不是的话,为什么?(图略)

  2.用自己的方法比较一下两个角的大小。(图略)

  3.数出下面角的个数。(图略)

  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教学内容,在准备此课前我就查阅了这课以往的教案,但都觉得过去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因为新的课程改革提倡的是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所以我在备课时,摒弃了以往从头到尾牵着学生学习的方法,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知识的活动。全课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入,在学生原有的对图形的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小棒摆图形,当摆到三角形时问:再拿走一根后是什么图形?从而自然地引入所学的内容。第二部分是活动实践并小结。第三部分是练习。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据自己对角的感受制作角、结合课本和实践小结角的特征、画角等几个部分。这里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识,自主学习,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也是整堂课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验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和对所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因为教师很难预料到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学中,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及时做出了灵活处理,没有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此时应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再问仅此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

  新课改给广大教师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们也在教学中根据它采取了许多新的方法,创设了许多情境。但仅此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从思想上时刻意识到学生自主参与、体验学习、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想,去做,去交流,去发现,从自己的成败体验中获取知识,这样的学习才是积极的、有价值的学习。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

  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画面的角及实物角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图形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和初步了解角的基本特征。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个层次使学生形成关于角的正确表象:

  一、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

  在课的一开始,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并通过观察实物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抽象数学知识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自由选择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发现角有大有小,从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进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操作性比较强,我设计了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通过指一指、折一折、摸一摸,动手操作具体感知角的顶点和边,了解角的组成,然后通过动手做一个活动的角,从动态中认识角的形状及大小变化,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建立了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

  三、给学生创设自由度较大的学习空间与时间。

  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尤其是做角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思维空间,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自由选择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发现角是有大小的,进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一层紧扣一层,层层都体现出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的自主参与。

  四、发挥想象,训练提高。

  这节课的练习是我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我让同学们在“蓝猫对话室”里和两位小朋友开开与心心一起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增加一道思考题,让学生比较数学课本表面上的角和课堂练习本上的角,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把练习放在学生感兴趣的一个情境中,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教材上练习八的习题穿插在整堂课中,避免了集中练习给学生造成的疲劳感,特别是在课的末尾安排学生利用角来创作画,将趣味性、创造性、思维性融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可谓一举多得。

  不足:

  第一: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学生在判断两个边长不一样便角的'大小一样的角时,决大多数学孩子都说这两个角是边长长的那个角大,这时我没有把两个角做成实物的形式从黑板上拿下来,重叠在一起比一比,如果这样学生就能更加直观的看出角的大小与它的边长无关。

  第二:我觉得在比较角的大小的时候也处理不好,学生折角后比较角的大小时,由于时间关系这个比的过程还太短,给学生提供的素材学生还不大会用,没有提供一些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探索的材料,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效果还不够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5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尤其是“角的大小与两边无关”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每一教学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先让学生在情境图中找角同时将角抽象出来(初步认知角的),接下来摸角(感受角),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造出角(创造角),其次再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最后让学生找找教室周围的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教师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其实我也在准备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虽然教学想法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用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三角尺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但学生回答大的三角板角大。后来在另一个班我立即作了调整,放手让学生来比较任意两个角的大小,学生有的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再出示钟面上两个相差不多的两个角,引导学生直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有的学生借用一个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来用重叠的方法比。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我先用实物剪刀做示范,把剪刀张开,角变大了,合起角变小了,剪刀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变。接着,我把黑板上画的一个角的一条边沿长,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没有变,再把另一条边延长,体会角的大小还是没有变。然后学生思考:如果把两条边缩短呢,这个角的大小会不会变?通过演示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还有学生提出,如果角的大小和边的长度有关,那剪刀的两条边就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那是魔法剪刀了。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当然这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6

  1.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听过了,便忘记了;看过了,便记住了;做过了,便真正掌握了。”基于此,为了使学生对于角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我设计了动手摸圆片,试着折角,比较角大小,用不同的材料小组合作创造角。在这里,学生的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后取得成功时是开心快乐的。

  2.认识角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动手动口动脑,设计了用生活中的角唤起学生对角的初步认知,然后汲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找生活和身边中的角,最后将实物中的角抽象出来,变成我们数学中要研究的角,可以说是露出了角的本来面目。

  3.比较角的大小方法以及角的大小和角两边张口大小有关系是认识角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我引导学生用活动角,通过拉一拉,玩一玩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了解角在什么情况下变大,什么情况下变小,再通过课件直观的演示,角的大小只和角的张口或者叉开的大小有关,验证了学生体验的感受。在老教材的教学中,角的大小和角的两边拉长和拉短无关是重点和难点,而新教材对这点没有特别的说明,实际上有意识的降低了难度,只是在练习安排了一题让学生通过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活动,所以遵循编写意图,感受形状相同的三角板,三个对应的角分别相等,不管三角板的边长短怎样,角的大小总是一样的。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只和角叉开张口大小有关。而在比较角的大小时候,目测不能明显的分辨哪个角大和哪个角小的时候,引导学生寻求具有实效性的方法进行比较,这部分知识其实对学生操作比较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引导点拨时很注重,因为重叠角的比较方法就是用量角器度量角的一种变式,同时也为下节课探究角的分类务实基础

  4.一堂课结束,反思起来确实感觉有很多不尽自己预想的地方。比如比较角大小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用同一个角或者其他带角物体,为参照,来比较角大小的思想,本想点拨学生多去探究感知的。又如在学生创作角后应该有及时评价,肯定学生创设的成果,对学生的鼓励性的语言有些吝啬。细致的反思起来还有很多不足。因为我知道对于认识角这部分知识在座的各位老师在设计和处理的过程中一定有各自独到之处,同课异构的模式异彩分层,但我会把更多的感悟和经验积累起来,内化为自己今后教学工作的有效资源。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7

  本节课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起始课,角对于学生来说,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他们会觉得尖尖的是角,但是对于角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因此我采用尝试、探究、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按照从形象直观到抽象运用这一发展的规律来设计教法。

  新授部分具体分五个层次来完成,第一层,从实物入手,让学生感知角的形状。第二层,找生活中的角。第三层,折角,找寻角的特点。第四层,画角。第五层,制作活动角,利用活动角的大小变化,引出与角的大小有关的条件。

  在这一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所有环节由教师制成的生动、新颖的多媒体课件巧妙连接,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尝试、探究过程中获取新知,形成能力。在学法指导上,自己十分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重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迪,多向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以及数学交流能力。

  本节课还存在不足,因为角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要让学生生动的记忆角的特点,必须要让学生动手摸角、指角、折角、画角和做角,因此操作性比较强,在此过程,课堂秩序比较混乱,而学生小组合作意识不强,自学能力培养不够,加上教师急于完成教学设计,角的大小比较这个难点没有得到突破。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做到抓重点破难点,有缓有急。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8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因为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因此教材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这单元的课上完了,通过后来的练习反馈,我思考这部分内容在教学时的一些优缺点,具体如下:

  优点:

  一、趣味性强。

  一直以来学生在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部分知识的时候都有一定困难,因为眼睛常常欺骗了我们,让我们感觉边越长角也越大,那么怎么样才能把这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具体化呢?这里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以故事“蓝角与红角比大小”为主题,以观看动画故事片来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是与角叉开的大小有关。

  二、善于借助身边的事物来组织教学。

  为了加深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我还用卡纸剪了一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角,借助投影仪把其中一个角放大,让学生来判断角是否变大啦?根据形象的对比知道,角的边变长了,但是角的大小没有变;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后,又借用教师用的大三角尺与学生的小三角尺上的角来对比进一步巩固。

  三、活动性强。

  这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也因此学生的兴趣高昂,能积极的参与进来,整个教学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缺点:

  一、学生对于角与直角的区分较模糊。

  通过练习的反馈,我发现学生在区分“角与直角”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也反思了这部分教学,在教学时,没有让学生参与到发现直角的过程中来,如果下次再上,我想这样,让学生在课后描出生活中的物体上的角,并且剪下来(每人收集中营4个),在通过小组合作把收集到的角集中起来,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找出这种特殊的角——直角。再让学生在身边的物体当中来找一找具有相同特性的角,也就是那些角是“直角”。这部分的失败让我知道,学生参与进来的知识会学习的更好。

  二、画图的技巧。

  在画角的练习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就是画不准(两条边没有交到顶点或是直角总是画了了90多度或是角不尖是圆的),这里主要是教学时没有注意传授学生画图的技巧,因为笔有一定的宽度,在教学时应告诉学生要稍稍移一些再画。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9

  本节课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经历──体验──探索”这一过程目标,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动手操作,掌握角的本质特征。现代数学教学致力于学生要知道怎么得到的,而不单单是结果,学生体会探究的过程。还有注意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情感体验,使学生投入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乐于学习,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升。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本节课学生亲自操作,创造出了不同的.角,通过展示交流,体验到创造出来的各种角虽然形状不同,但是它们的实质是相同的,即都有“一个尖尖的点和两条直直的边”。即用任何一种方法创造出来的角,反映的都是一般特征,体现了探索的普遍规律,因为每一个学生所创造出来的角的形状都不会完全相同,从不同形状的角中概括角的共性,保障了教学的严谨性和知识的可靠性。这样更容易学生掌握角的本质特点。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0

  课堂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活而不乱”,教师要掌握好“度”,适时“放”、适时“收”,不能一味地“放”。教学环节的次序不能颠倒,否则不能达到欲期效果。

  本节课,按照“摆角、拼角一一演角--折角-一观察感受角--画角-一角名称”的顺序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步步深化,效果较好。一节课,至少要有一处创新,否则会听之无味。

  不足:总有一部分学生误将角画成三角形。如果在拼摆的活动中加一项:用四根小棒可以摆出什么图形?三根呢?(三角形)两根呢?(什么也不能摆)教师可指出:这样摆成的图形叫-一角。这样,学生的印象可能更深一些,不至于出现这样的`错误吧。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1

  1、大胆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课一开始就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给图形分类,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形象的发现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教授新课做好了铺垫。在学习新知这一大块,又精心的设计了四个环节的学生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2、合理引导,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始终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样的自主学习中获得充分释放,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生共同体验了学习进程中的苦与乐。

  3、利用多媒体优势,把抽象知识直观化。

  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学这一学科是如此的严肃,最好不要失去机会把它弄得趣味化”。若利用课件在数学课中创设情景,可以营造出欢快的课堂气氛,能让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够直观形象的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画法,这样就能更好地完成学习过程。

  在教学环节中,值得我们思考的有很多,比如:怎样把握整个教学环节和有限课时的冲突,有没有更合理的环节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2

  前期教过《角的初步认识》后,感觉学生对角的大小掌握不是太好。究其原因,可能与之抽象化有关吧。因此,这次在教学角的大小时,我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力争把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演绎的更加形象、直观,以便于低年级学生更好的理解。在突破这一难点上我几经思考,试图找到一种既省时又实效的好教法。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切身体会:

  课始我用课件“红角和蓝角的争吵”来帮助学生形象演示抽象化知识:电脑会同时出现两个一样大的角,但有所不同的是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非常的短,当学生一口认定两角一大一小时,电脑便会形象演示两角通过移动重合,让学生感受两角是一样大的。这看似非常形象的.电化教学方式,始终会有一部分学生疑惑为什么两边长的角会和两边短的角一样大呢,所以很难向学生说服: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在提倡生活数学的今天,何不......我惊喜的实践着我的新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消化,而“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有没有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生争执,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上的一段实例:

  师:其实,在大家的身上也藏着角呢!谁发现了?

  生:两条腿叉开来是一个角。

  师:下面咱们就做个游戏,看谁的反映灵敏?

  师:把你的角变大。(学生两腿叉开的角度变大)

  师:你的两腿变长了吗?

  生:没有。

  师:把你的角变小,再变小。(学生把两腿叉开的角度变小,再变小。)

  师:你的腿变短了吗?

  学生哈笑:没有啊,老师!

  师:游戏好玩吗?刚才,你的角一会变大,一会变小,那你的腿有没有变长或变短?

  全体学生哄笑:没有。

  师:那你们说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还有关系吗?

  生异口同声:没有!

  师:对了,“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这样,通过从生活中捕捉最直接的、最有说服力的角,轻轻松松的很容易解决了这个教学多年的老大难。从而也启发了我,生活中的数学到处都有,只是我们的眼睛缺少发现。今后,我会利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尽可能的挖掘、开发生活中的数学,让生活更好的为数学服务,让数学更好的应用于生活。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3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精心设计每一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

  (一)认识角。教学时采用小组活动形式进行,每四位同学一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在引入部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折角”部分,先放手让学生去折,他们会利用手中的纸,折出很多大小不一的角。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把他们折的角收集起来,让他们自己来分类。学生会按角的大小来分,会按角的开口朝向来分,或者会按边的特点来分等等;通过小组讨论,汇报、演示,初步感受角有大小之分。我还注意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相结合,通过找身边的角,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二)比较角。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也是下了大力气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

  (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有变,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口”的大小有关。学生在活动中把本节课的难点轻而易举的突破了。

  (三)画角。画角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首先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画角,从画出的角可以看出学生画的.角都很规范,因此对他们画角的过程不做正确与否的点评。看完学生画的角之后,我再传授规范的画角方法,对以后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打下基础。

  数学课有很多的内容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我们要让数学从实践活动中来,再回到实践活动中去(即,学会运用数学的本领),这是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从这方面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认识角》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和其它几何图形的必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我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有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就会忘记;看过了,就会记住;做过了,就会理解”。所以在这节课,我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4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资料。这节课虽然资料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尤其是“角的大小与两边无关”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每一教学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先让学生在情境图中找角同时将角抽象出来(初步认知角的),接下来摸角(感受角),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造出角(创造角),其次再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最后让学生找找教室周围的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透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教师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忙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

  透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其实我也在准备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虽然教学想法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用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三角尺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但学生回答大的三角板角大。之后在另一个班我立即作了调整,放手让学生来比较任意两个角的大小,学生有的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再出示钟面上两个相差不多的两个角,引导学生直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有的学生借用一个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来用重叠的方法比。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我先用实物剪刀做示范,把剪刀张开,角变大了,合起角变小了,剪刀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变。之后,我把黑板上画的一个角的一条边沿长,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没有变,再把另一条边延长,体会角的大小还是没有变。然后学生思考:如果把两条边缩短呢,这个角的.大小会不会变?透过演示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

  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还有学生提出,如果角的大小和边的长度有关,那剪刀的两条边就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那是魔法剪刀了。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当然这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就必须会有收获!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重点:

  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的比较

  点:

  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的比较

  教学过程:

  3、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板画直角。

  师:你们能不能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下面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三、练习

  1、练习八的4—6题。

  2、第7、8题

  3、生活中的'数学。

  这里可以学生根据图中的提示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哪些地方用到角?什么时候会用三角板画角?

  4、回家以后找一些角,并用三角板量一量是不是直角。

  3、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板画直角。

  师:你们能不能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下面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三、练习

  1、练习八的4—6题。2、第7、8题

  3、生活中的数学。

  这里可以学生根据图中的提示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哪些地方用到角?什么时候会用三角板画角?

  4、(布置作业)回家以后找一些角,并用三角板量一量是不是直角。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6-13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2-11

《角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反思03-10

【热】《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3-22

【精】《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4-03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热】03-12

[精华]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7-07

[精华]《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7-05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优选)07-05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

  角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可是让学生说明白什么是角,就不够容易。所以教学中我的设计主要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重要理念。

  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角。联系实际,让学生观察、收集生活中有关角的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过程中,我围绕这个目标开展了让学生收集有关角的信息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学生在观察教材主题图,找出呈现在各种图形中的角,然后放飞学生的思维,在班上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角,通过三次找角的过程,学生对角的图形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同时深深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不可分。

  二、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基本特征,重视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角的涵义的形成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虽然简单,但是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并不容易,因此在教学中我实际了数一数、找一找、摸一摸、认一认、摆一摆等时间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建立角的表象。通过“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的小儿歌,既让学生对角的特征有深刻的认识,同时增加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角有了清晰的认识。

  三、引导学生在亲自活动中,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只和角的两边开叉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虽然孩子的语言表达不是很准确,但是其中的意思学生已经知道了。

  四、本节课中的不足。数学课堂的'节奏比较快,学生的思维也是比较敏捷的,在备课时我觉得,对学生已经出现的问题已经预设的比较全面,可是当学生回答的问题后,我还是觉得有些应接不暇,直接影响的就是教学智慧的发挥。由此感受,扎实备课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详尽,同时也要对所教的学生有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因势利导。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

  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编写,但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这就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几何图形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怎样去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认为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

  因此我先让学生说说想知道角的哪些知识,把学习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再选择其中两个问题,以拟人化的语言提出“角的家在哪里?”,“角长什么样子?”提出角的意义的悬念,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始,通过“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的活动,直观感知“角”。这个活动学生喜欢,既能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对它也是相当熟悉,但有可能混淆生活中的角和数学意义上的角,通过课前调查我了解到他们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个物体的边沿,或是转角的地方,就是角。”而这些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是本课的学习起点。

  从实物中抽象角,丰富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通过刚才的一系列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然后及时设计“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由于学生已经形成了角的正确表象,为了加深对角的特点的认识,我们又安排了“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身边寻找角。“其实在你身边就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你发现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也有角?”(“桌面上有角”;“书本上有角”;“红领巾上有角”……)然后通过同桌互相指一指、摸一摸的活动过程,既能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还能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性。孩子们纷纷举手“顶点尖尖的,有些刺手!”“边是平平的,很直,很滑!”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也能及时对某些错误的认识进行纠正与弥补。

  接着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小组活动时提供给学生纸条、各种形状的纸、绳子、小棒等好多材料,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材料做出角,学生展开活动时,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如:引导学生发现,活动角可以用来比较角的大小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还有的学生用一种材料不止做出了一个角,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这样,学生在"做"中学,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学生学习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比较角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思维。对教材重新整合,利用学生手中的活动角为引子,引出了比较角大小的三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在“做”角的活动过程中就引导学生发现角有大小;其次,课件出现不能一眼看出大小的两个角,发现可以利用重叠方法比较角的大小;然后是一眼能看出大小的角,引导学生发现可以用更多方法和工具材料帮助其比较大小;最后,用边长短不一(借用多媒体展示:角的两边像金箍棒一样变长变短)但大小相同的两个角比较,引导学生观察探究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如画角一段,教师不讲如何画角,而是鼓励学生自己画。开始,学生可能出现各式各样的画法,有的没顶点,有的边不直,有的比着现成的角描画。针对画角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想办法.最后,教师汇总同学们的想法,找到画角的方法一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面画两条线。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40页的内容及练习八中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3.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重点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角的画法。

  教学难点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一些表面有角的物品和三角板。教师准备小棒、三角板、纸、硬纸条、图钉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好,我们现在先一起玩一个摆小棒游戏。请一位同学上来摆,其他同学在下面摆。注意听老师的要求,先用四根小棒摆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教师巡视)

  师:你们摆出了什么图形?(正方形)

  师:好,现在拿走一根,再摆一摆又会是什么图形?(三角形)

  师:你们真能干,接着再拿走一根,像这样的图形又叫什么呢?(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教师先读,然后请学生读一遍。)

  二、新授

  师:在生活中,你在哪些物体的表面见过角呢?谁来说说?(让学生自由地讲,可以拿自己的东西说)同学们都说了许多,下面请同学们看看,在这美丽的校园里哪里有角?(老师的三角板,花工的剪刀上……)还有许多同学想说,请你们说说这些物品中哪里有角?(电脑显示第39页上方的三幅图)

  (一)动手探索

  师:刚才同学们都找出了许多物体表面的角,好,我们现在来试一试画一个角或做一个角,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硬纸条、图钉、彩色纸、尺子,还有白纸。如果你对角感觉还不是很清楚,可以再看看桌面上的物品,然后再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二)汇报,小结

  师:刚才有的同学做角,也有的画角,都很认真,那好,谁来说说你感觉角是怎么样的?(头尖尖的,两条直直的线……)

  师:我想问一下,刚才用硬纸条做角的同学,你们的'角可以活动吗?角是怎么变化的?(请学生上台演示可活动的角,角张开得大,角就大,角张开得小,角就小。)

  师:用纸折角的同学,你们发现了什么?(角折得越多,角就越小,相反则大)

  师:画角的同学呢?你们又有什么想说的?谁画得比较好呢,上来展示一下。

  师:好,刚才同学们通过做角、折角、画角,做出了不同的角(展示三种不同的角),你们发现了这些角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三)结合实践自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你们所做的和所讲的都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请教一位不说话的老师吧,请打开课本第39页,看第三行三个不同的角,自己看看。

  课件显示第一个角,教师点顶点,问:角的这部分是什么?然后点边,问:角的这部分叫什么?点另一边问:这又叫什么?

  出现另两角,问:谁来说一说,它们分别都叫角的什么?

  电脑显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好,请大家检查一下,你们刚才所做的角是不是都只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呢,找出来,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摸一摸角的顶点和边。

  师:好,下面谁来说自己做的角的顶点和边都在哪儿?(让做活动角的学生上来讲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小结

  师:通过我们的学习认识了角是怎样的图形,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一个角只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五)画标准的角

  师:我们知道了这么多关于角的知识,下面再来画一个标准的角。你可以先看书再画。

  (教师巡视)

  师:请画好的同学展示自己画的角,并讲给同学们听你是怎么画的。

  师:你画的顶点在哪儿?边在哪儿?(教师标出来,将之当做板书)好,下面请同学们再按这个同学的方法再画一个更好的角。

  师:大家真能干,又学会画角啦。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练习,看看你们是不是都掌握了今天学的知识。

  三、练习

  1.辨别下面的图形是否是角,不是的话,为什么?(图略)

  2.用自己的方法比较一下两个角的大小。(图略)

  3.数出下面角的个数。(图略)

  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教学内容,在准备此课前我就查阅了这课以往的教案,但都觉得过去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因为新的课程改革提倡的是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所以我在备课时,摒弃了以往从头到尾牵着学生学习的方法,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知识的活动。全课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入,在学生原有的对图形的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小棒摆图形,当摆到三角形时问:再拿走一根后是什么图形?从而自然地引入所学的内容。第二部分是活动实践并小结。第三部分是练习。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据自己对角的感受制作角、结合课本和实践小结角的特征、画角等几个部分。这里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识,自主学习,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也是整堂课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验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和对所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因为教师很难预料到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学中,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及时做出了灵活处理,没有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此时应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再问仅此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

  新课改给广大教师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们也在教学中根据它采取了许多新的方法,创设了许多情境。但仅此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从思想上时刻意识到学生自主参与、体验学习、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想,去做,去交流,去发现,从自己的成败体验中获取知识,这样的学习才是积极的、有价值的学习。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

  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画面的角及实物角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图形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和初步了解角的基本特征。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个层次使学生形成关于角的正确表象:

  一、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

  在课的一开始,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并通过观察实物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抽象数学知识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自由选择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发现角有大有小,从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进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操作性比较强,我设计了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通过指一指、折一折、摸一摸,动手操作具体感知角的顶点和边,了解角的组成,然后通过动手做一个活动的角,从动态中认识角的形状及大小变化,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建立了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

  三、给学生创设自由度较大的学习空间与时间。

  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尤其是做角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思维空间,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自由选择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发现角是有大小的,进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一层紧扣一层,层层都体现出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的自主参与。

  四、发挥想象,训练提高。

  这节课的练习是我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我让同学们在“蓝猫对话室”里和两位小朋友开开与心心一起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增加一道思考题,让学生比较数学课本表面上的角和课堂练习本上的角,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把练习放在学生感兴趣的一个情境中,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教材上练习八的习题穿插在整堂课中,避免了集中练习给学生造成的疲劳感,特别是在课的末尾安排学生利用角来创作画,将趣味性、创造性、思维性融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可谓一举多得。

  不足:

  第一: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学生在判断两个边长不一样便角的'大小一样的角时,决大多数学孩子都说这两个角是边长长的那个角大,这时我没有把两个角做成实物的形式从黑板上拿下来,重叠在一起比一比,如果这样学生就能更加直观的看出角的大小与它的边长无关。

  第二:我觉得在比较角的大小的时候也处理不好,学生折角后比较角的大小时,由于时间关系这个比的过程还太短,给学生提供的素材学生还不大会用,没有提供一些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探索的材料,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效果还不够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5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尤其是“角的大小与两边无关”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每一教学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先让学生在情境图中找角同时将角抽象出来(初步认知角的),接下来摸角(感受角),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造出角(创造角),其次再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最后让学生找找教室周围的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教师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其实我也在准备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虽然教学想法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用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三角尺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但学生回答大的三角板角大。后来在另一个班我立即作了调整,放手让学生来比较任意两个角的大小,学生有的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再出示钟面上两个相差不多的两个角,引导学生直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有的学生借用一个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来用重叠的方法比。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我先用实物剪刀做示范,把剪刀张开,角变大了,合起角变小了,剪刀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变。接着,我把黑板上画的一个角的一条边沿长,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没有变,再把另一条边延长,体会角的大小还是没有变。然后学生思考:如果把两条边缩短呢,这个角的大小会不会变?通过演示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还有学生提出,如果角的大小和边的长度有关,那剪刀的两条边就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那是魔法剪刀了。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当然这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6

  1.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听过了,便忘记了;看过了,便记住了;做过了,便真正掌握了。”基于此,为了使学生对于角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我设计了动手摸圆片,试着折角,比较角大小,用不同的材料小组合作创造角。在这里,学生的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后取得成功时是开心快乐的。

  2.认识角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动手动口动脑,设计了用生活中的角唤起学生对角的初步认知,然后汲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找生活和身边中的角,最后将实物中的角抽象出来,变成我们数学中要研究的角,可以说是露出了角的本来面目。

  3.比较角的大小方法以及角的大小和角两边张口大小有关系是认识角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我引导学生用活动角,通过拉一拉,玩一玩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了解角在什么情况下变大,什么情况下变小,再通过课件直观的演示,角的大小只和角的张口或者叉开的大小有关,验证了学生体验的感受。在老教材的教学中,角的大小和角的两边拉长和拉短无关是重点和难点,而新教材对这点没有特别的说明,实际上有意识的降低了难度,只是在练习安排了一题让学生通过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活动,所以遵循编写意图,感受形状相同的三角板,三个对应的角分别相等,不管三角板的边长短怎样,角的大小总是一样的。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只和角叉开张口大小有关。而在比较角的大小时候,目测不能明显的分辨哪个角大和哪个角小的时候,引导学生寻求具有实效性的方法进行比较,这部分知识其实对学生操作比较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引导点拨时很注重,因为重叠角的比较方法就是用量角器度量角的一种变式,同时也为下节课探究角的分类务实基础

  4.一堂课结束,反思起来确实感觉有很多不尽自己预想的地方。比如比较角大小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用同一个角或者其他带角物体,为参照,来比较角大小的思想,本想点拨学生多去探究感知的。又如在学生创作角后应该有及时评价,肯定学生创设的成果,对学生的鼓励性的语言有些吝啬。细致的反思起来还有很多不足。因为我知道对于认识角这部分知识在座的各位老师在设计和处理的过程中一定有各自独到之处,同课异构的模式异彩分层,但我会把更多的感悟和经验积累起来,内化为自己今后教学工作的有效资源。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7

  本节课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起始课,角对于学生来说,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他们会觉得尖尖的是角,但是对于角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因此我采用尝试、探究、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按照从形象直观到抽象运用这一发展的规律来设计教法。

  新授部分具体分五个层次来完成,第一层,从实物入手,让学生感知角的形状。第二层,找生活中的角。第三层,折角,找寻角的特点。第四层,画角。第五层,制作活动角,利用活动角的大小变化,引出与角的大小有关的条件。

  在这一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所有环节由教师制成的生动、新颖的多媒体课件巧妙连接,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尝试、探究过程中获取新知,形成能力。在学法指导上,自己十分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重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迪,多向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以及数学交流能力。

  本节课还存在不足,因为角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要让学生生动的记忆角的特点,必须要让学生动手摸角、指角、折角、画角和做角,因此操作性比较强,在此过程,课堂秩序比较混乱,而学生小组合作意识不强,自学能力培养不够,加上教师急于完成教学设计,角的大小比较这个难点没有得到突破。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做到抓重点破难点,有缓有急。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8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因为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因此教材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这单元的课上完了,通过后来的练习反馈,我思考这部分内容在教学时的一些优缺点,具体如下:

  优点:

  一、趣味性强。

  一直以来学生在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部分知识的时候都有一定困难,因为眼睛常常欺骗了我们,让我们感觉边越长角也越大,那么怎么样才能把这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具体化呢?这里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以故事“蓝角与红角比大小”为主题,以观看动画故事片来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是与角叉开的大小有关。

  二、善于借助身边的事物来组织教学。

  为了加深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我还用卡纸剪了一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角,借助投影仪把其中一个角放大,让学生来判断角是否变大啦?根据形象的对比知道,角的边变长了,但是角的大小没有变;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后,又借用教师用的大三角尺与学生的小三角尺上的角来对比进一步巩固。

  三、活动性强。

  这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也因此学生的兴趣高昂,能积极的参与进来,整个教学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缺点:

  一、学生对于角与直角的区分较模糊。

  通过练习的反馈,我发现学生在区分“角与直角”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也反思了这部分教学,在教学时,没有让学生参与到发现直角的过程中来,如果下次再上,我想这样,让学生在课后描出生活中的物体上的角,并且剪下来(每人收集中营4个),在通过小组合作把收集到的角集中起来,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找出这种特殊的角——直角。再让学生在身边的物体当中来找一找具有相同特性的角,也就是那些角是“直角”。这部分的失败让我知道,学生参与进来的知识会学习的更好。

  二、画图的技巧。

  在画角的练习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就是画不准(两条边没有交到顶点或是直角总是画了了90多度或是角不尖是圆的),这里主要是教学时没有注意传授学生画图的技巧,因为笔有一定的宽度,在教学时应告诉学生要稍稍移一些再画。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9

  本节课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经历──体验──探索”这一过程目标,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动手操作,掌握角的本质特征。现代数学教学致力于学生要知道怎么得到的,而不单单是结果,学生体会探究的过程。还有注意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情感体验,使学生投入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乐于学习,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升。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本节课学生亲自操作,创造出了不同的.角,通过展示交流,体验到创造出来的各种角虽然形状不同,但是它们的实质是相同的,即都有“一个尖尖的点和两条直直的边”。即用任何一种方法创造出来的角,反映的都是一般特征,体现了探索的普遍规律,因为每一个学生所创造出来的角的形状都不会完全相同,从不同形状的角中概括角的共性,保障了教学的严谨性和知识的可靠性。这样更容易学生掌握角的本质特点。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0

  课堂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活而不乱”,教师要掌握好“度”,适时“放”、适时“收”,不能一味地“放”。教学环节的次序不能颠倒,否则不能达到欲期效果。

  本节课,按照“摆角、拼角一一演角--折角-一观察感受角--画角-一角名称”的顺序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步步深化,效果较好。一节课,至少要有一处创新,否则会听之无味。

  不足:总有一部分学生误将角画成三角形。如果在拼摆的活动中加一项:用四根小棒可以摆出什么图形?三根呢?(三角形)两根呢?(什么也不能摆)教师可指出:这样摆成的图形叫-一角。这样,学生的印象可能更深一些,不至于出现这样的`错误吧。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1

  1、大胆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课一开始就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给图形分类,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形象的发现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教授新课做好了铺垫。在学习新知这一大块,又精心的设计了四个环节的学生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2、合理引导,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始终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样的自主学习中获得充分释放,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生共同体验了学习进程中的苦与乐。

  3、利用多媒体优势,把抽象知识直观化。

  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学这一学科是如此的严肃,最好不要失去机会把它弄得趣味化”。若利用课件在数学课中创设情景,可以营造出欢快的课堂气氛,能让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够直观形象的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画法,这样就能更好地完成学习过程。

  在教学环节中,值得我们思考的有很多,比如:怎样把握整个教学环节和有限课时的冲突,有没有更合理的环节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2

  前期教过《角的初步认识》后,感觉学生对角的大小掌握不是太好。究其原因,可能与之抽象化有关吧。因此,这次在教学角的大小时,我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力争把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演绎的更加形象、直观,以便于低年级学生更好的理解。在突破这一难点上我几经思考,试图找到一种既省时又实效的好教法。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切身体会:

  课始我用课件“红角和蓝角的争吵”来帮助学生形象演示抽象化知识:电脑会同时出现两个一样大的角,但有所不同的是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非常的短,当学生一口认定两角一大一小时,电脑便会形象演示两角通过移动重合,让学生感受两角是一样大的。这看似非常形象的.电化教学方式,始终会有一部分学生疑惑为什么两边长的角会和两边短的角一样大呢,所以很难向学生说服: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在提倡生活数学的今天,何不......我惊喜的实践着我的新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消化,而“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有没有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生争执,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上的一段实例:

  师:其实,在大家的身上也藏着角呢!谁发现了?

  生:两条腿叉开来是一个角。

  师:下面咱们就做个游戏,看谁的反映灵敏?

  师:把你的角变大。(学生两腿叉开的角度变大)

  师:你的两腿变长了吗?

  生:没有。

  师:把你的角变小,再变小。(学生把两腿叉开的角度变小,再变小。)

  师:你的腿变短了吗?

  学生哈笑:没有啊,老师!

  师:游戏好玩吗?刚才,你的角一会变大,一会变小,那你的腿有没有变长或变短?

  全体学生哄笑:没有。

  师:那你们说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还有关系吗?

  生异口同声:没有!

  师:对了,“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这样,通过从生活中捕捉最直接的、最有说服力的角,轻轻松松的很容易解决了这个教学多年的老大难。从而也启发了我,生活中的数学到处都有,只是我们的眼睛缺少发现。今后,我会利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尽可能的挖掘、开发生活中的数学,让生活更好的为数学服务,让数学更好的应用于生活。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3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精心设计每一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

  (一)认识角。教学时采用小组活动形式进行,每四位同学一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在引入部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折角”部分,先放手让学生去折,他们会利用手中的纸,折出很多大小不一的角。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把他们折的角收集起来,让他们自己来分类。学生会按角的大小来分,会按角的开口朝向来分,或者会按边的特点来分等等;通过小组讨论,汇报、演示,初步感受角有大小之分。我还注意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相结合,通过找身边的角,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二)比较角。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也是下了大力气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

  (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有变,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口”的大小有关。学生在活动中把本节课的难点轻而易举的突破了。

  (三)画角。画角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首先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画角,从画出的角可以看出学生画的.角都很规范,因此对他们画角的过程不做正确与否的点评。看完学生画的角之后,我再传授规范的画角方法,对以后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打下基础。

  数学课有很多的内容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我们要让数学从实践活动中来,再回到实践活动中去(即,学会运用数学的本领),这是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从这方面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认识角》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和其它几何图形的必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我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有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就会忘记;看过了,就会记住;做过了,就会理解”。所以在这节课,我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4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资料。这节课虽然资料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尤其是“角的大小与两边无关”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每一教学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先让学生在情境图中找角同时将角抽象出来(初步认知角的),接下来摸角(感受角),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造出角(创造角),其次再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最后让学生找找教室周围的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透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教师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忙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

  透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其实我也在准备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虽然教学想法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用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三角尺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但学生回答大的三角板角大。之后在另一个班我立即作了调整,放手让学生来比较任意两个角的大小,学生有的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再出示钟面上两个相差不多的两个角,引导学生直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有的学生借用一个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来用重叠的方法比。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我先用实物剪刀做示范,把剪刀张开,角变大了,合起角变小了,剪刀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变。之后,我把黑板上画的一个角的一条边沿长,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没有变,再把另一条边延长,体会角的大小还是没有变。然后学生思考:如果把两条边缩短呢,这个角的.大小会不会变?透过演示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

  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还有学生提出,如果角的大小和边的长度有关,那剪刀的两条边就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那是魔法剪刀了。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当然这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就必须会有收获!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重点:

  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的比较

  点:

  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的比较

  教学过程:

  3、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板画直角。

  师:你们能不能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下面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三、练习

  1、练习八的4—6题。

  2、第7、8题

  3、生活中的'数学。

  这里可以学生根据图中的提示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哪些地方用到角?什么时候会用三角板画角?

  4、回家以后找一些角,并用三角板量一量是不是直角。

  3、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板画直角。

  师:你们能不能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下面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三、练习

  1、练习八的4—6题。2、第7、8题

  3、生活中的数学。

  这里可以学生根据图中的提示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哪些地方用到角?什么时候会用三角板画角?

  4、(布置作业)回家以后找一些角,并用三角板量一量是不是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