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论语》教学反思

《论语》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16 14:36:0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论语》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教学反思

《论语》教学反思1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论语十则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②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论语十则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教案 ) 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xx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积累、拓展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十则教案课后反思: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我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的课堂实践活动。读懂——能见“言”而知“意”;读熟背诵——熟悉文言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形成语感;积累词句——特别是古今不同的词语和句式。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论语》教学反思2

  记得温xx曾在《仰望星空》中写道:“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人,总是需要仰望点什么,仰望高山,会更加坚定你前行的目标:;仰望星空,会让你的胸襟更加开阔;仰望明月,会让自己的心灵有所归依。一直以来,很喜欢于丹,喜欢她的厚重与渊博,喜欢她的风韵与大气,喜欢她的侃侃而谈,喜欢她的娓娓道来。因为喜欢于丹酣畅淋漓的讲解,而喜欢上一直仰视的孔子,一直昂首观之的《论语》。教《论语十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三年前,五年前,都曾经教过。然而以前的教似乎只是为了工作,只是为了上课,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而今的教,却是一种仰望之下的`思索,一种与圣贤之人对话的平和。在百家讲坛的影响下,重新审视《论语》,真的有一种常读常新之感,有一种春风扑面之感,一种“不亦乐乎”之感,有一种心底说不出来的感动与温暖。重新翻阅《论语》,你会发现,每句话都是那样的浅显,又是那样的深奥,朴素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思。

《论语》教学反思3

  《论语十二章》是古文中的名篇,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论语》的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在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章时,先让学生充分谈论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态度、对待错误的态度、为人处世以及如何看待时间流逝等话题,再过渡到课文时,学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启发。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论语》十二章的内容相当广泛,两者联系,尤其是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

  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能课文背过,但默写时,常出错。因此,要加强书写,巩固训练。

《论语》教学反思4

  在这次的教学中,我收获很多。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踊跃发言。从中我看到了学生的热情,也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有看到的现象。也思考了很多,有了一些看法。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孔子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在论语教学中,我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我在课堂上给每一个机会,不会因为学习好就多叫谁,也不会因为谁学习不好就冷眼相看。谁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要遵循新课程中的理念,学生才能在此基础上得到更多的发展。

  三、教学中,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

  在这次的论语教学中,我知道就算是再差的学生也会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老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说:“你的看法是错误的。请下一位同学回答。”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论语》教学反思5

  《论语》教学已接近尾声,惭愧的是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对于这个新课程我并没有采用很新的教法,主要采用的还是教师串讲的古文传统教法,所以关于《论语》的文化内涵也主要是以我的评析为主。但今天在上《高山仰止》篇的时候,我尝试了“学生评《论语》"的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昨天用一课时疏通字词的基础上,我布置了一个回家作业,让学生在《高山仰止》篇中挑选一则自己读来最有感触的章节进行评点,在章节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心得。今天的课一开始,我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课文上能有思考过的痕迹,我又给了学生三分钟时间进一步整理思路,组织语言。接下来我就把话语权交给了学生,想不到学生的点评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能对一章内容进行多角度评点,又能将多个章节融会贯通,结合起来评点,既能读出《论语》的积极意义,又能读出其中的局限性,思想的光芒实在另我惊喜!

  比如第5.22章,学生既能读出编者把这章放在《高山仰止》篇的用意,又能结合对孔子身平的了解,从政治目的方面分析这章。

  又如第11.13章,对孔子这句“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学生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有学生认为孔子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这话说得过于直接,欠方法性;而另有学生认为正是这样直接毫无掩饰的话语,可以看出孔子与学生的关系亲密,是师生,更是父子。

  再如第19.23章,关于孔子的学说叔孙武叔不能理解的问题,有学生就联系到了现在经典文学无人问津,快餐文学畅销的问题,呼吁同学要静下心来读经典。

  当然,有些学生的点评由于对文本理解的偏差,说的是“歪理”,但绝大多数能切中要害,有的甚至不逊于某些大家,而且学生的有些评点是我在备课过程中没有想到的,却也能让我感觉言之成理,让我真切得感觉到了“教学相长”的涵义。

  总之,一次简单的尝试,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很多时候我们老说学生不会说,是我们没有放心让学生说。我相信:给他们一个平台,他们的思想将光芒万丈!

《论语》教学反思6

  苏洵的《六国论》为传统名篇,历来选作教材。这次教学《六国论》的目的是培养同学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合作探究的能力,并在议论文的写作上作些试验。在方法上,主要是引导学生发挥主体地位,积极参与课堂,快乐学习。

  这次上课的大体流程是:先由同学们朗读课文,纠正字音,接着简介苏洵的情况,同学们合作探究文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找出重要的字词句的知识点,小组成员发言,其它小组同学补充纠正,根据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与参与质量打出小组及个人得分,最后由教师归纳强调本节所学知识要点,并点评总结小组的评比结果,给予表扬和督促。最后布置完成作业:巩固文中总结出的字词句等知识点。

  我对这节课的感觉是:整体上同学们能按我设计的`程序进行合作探究与质疑,同学们课堂表现积极,发言踊跃,气氛热烈,不时出现同学们和老师快乐的笑声;教学目标基本完成,课堂最后有些赶时间,主要是同学们发言的语言准备不够严谨,枝节问题强调过多,影响了教学进程;同事们对本节课也能认可,感觉本节课是成功的。

  讲本次课的收获与存在的问题是,收获有:

  1、合作是教学快乐的钥匙,这个合作既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又有同学们上课时的合作探究,枯燥的学习因合作而充满欢乐,倦怠的工作因合作而激情再现。

  2、巩固落实很重要,之所以个别同学语言不严谨,最后环节有些赶时间,主要原因是个别同学对内容没有进行认真的讨论,课前预习不够深入。

  3、有压力就会产生动力,要讲课的压力促使自己精心准备,收获课堂的快乐,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要有一定的压力才会进步提高。存在的问题是:准备充分了要流畅地把教学流程完成需要长期的锻炼,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还掌握得不够熟练,课堂也会出现一些没有预料的情况,合作探究的评比标准和细节还不完美,教学流程还不够娴熟,表达不流利,课堂也有些因听课的人多而拘谨的情况。

  今后的想法是:要把这种良好的教学模式坚持运用到课堂中,教师同学们都参与,收获上课与学习的快乐,相信随着教改的深入与不断科学化与精细化,同学们的学习和教师的生活将会充满阳光。

《论语》教学反思7

  《〈论语〉十则》是初一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一直是初中生颇感厌烦的事情,初一学生又是刚接触文言文,在本堂课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我首先搜集了许多有关孔子的知识和图片,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转入对文本的学习,我觉得这个开头很好,效果也不错。

  可是,要理解这篇文言文,兴趣只是个好的开端,主要的是朗读品味,真正理解它的内涵。对于这篇文章的内容,好多学生在小学时候都会背诵,所以背不是问题,关键是怎样读出文言文的味道来,在教学过程中,读的指导要到位,示范性的朗读太少,学生的情绪就不能很好的调动,他们的朗读也就无法达到读出情味的要求。我找了一个好的朗诵例子,让学生听,跟着读,然后自己反复朗读,慢慢地学生进入了状态。然后引导学生去理解。

  我觉得这一课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并吸收前人思想中的精华和有益于自己的思想修养的部分。所以我觉得教学重点不在于逐字逐句的翻译,而在于掌握主要的字词理解,把握课文大意,理解文中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修身养性的道理。因此,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没有一点点地讲,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试着理解,有不懂的在小组合作中去解决,经过这两个环节,还有不懂的问题,拿到班里来答疑,结果我发现学生参与多了,兴趣也高了,主动提问的多了,站起来答疑的同学也多了,基本不用老师去解答,学生们互相补充,大部分问题就解决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也掌握的特别熟了。我想,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这一课的成语句子也许会在他们的脑海中突然闪现,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觉得,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还是要读,反复的读,读出它的味道来,不是讲出它的味道来,在读的过程中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老师只是起到引导点播的作用。

《论语》教学反思8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就像镜子一样,从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看一个人的朋友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怎么样。所以,交什么样的朋友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四年级的小学生,一般10岁左右,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还不足,所以,这时孩子和哪些同学成为好朋友很重要,因此选择《论语》中关于“交友”的'两则言论,一则希望用经典浸润孩子心灵,培养他们诵经典学经典的热情;二则希望能够引导孩子在人生的道路结交一些让自己完善品德,提高修养,丰富内涵的益友。

  学习第一则,通过诵读,借助注释、故事、抓关键词理解句子含义,使孩子熟读成诵;然后小结学法,学法的小结重在指导孩子自己能够用学到的方法学习国学经典中的篇章。

  学习第二则,先让学生按照第一则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小组交流学习,然后进行展示汇报,评价,小结,感情朗读。这样设计,是为了学习方法的巩固实践,让孩子在习得内容的同时获得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中遵循了国学教学原则:取舍有度,化繁为简;言意兼得,古为今用。落实了诵读积累,从读准字音到读出节奏、读出语气,直至读出韵味。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国学课课堂氛围十分轻松,孩子参与积极,大大激发了他们读经典,学经典的热情。

《论语》教学反思9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论语》十则教学反思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多记语句,学习时要一句一句来理解,同时还要背诵,加以体会运用。因此,安排了两课时学习。在设计时,利用多媒体来展示重点,方便了教学;激趣导入,也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所帮助。其重点就是对句子的理解和背诵。

  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就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翻译课文,给了学生方法(留、补、删、换、调 )。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如字音、节奏等。

  在教学中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等。在对十则内容的理解时,学生尝试用翻译的方法进行说大意,老师明确大意,使学生既对重点字词加深了理解,又明白了全句大意。并使学生自我理解每句的含义,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

  老师的任务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爱读,百读不厌,浸润其中,涵咏体味,无形中受到文言文的熏陶感染。

  本课的教学,注重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体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初步尝试,肯定学生的自我学习成果,如第一课时第五个环节的教学,就是学生学以致用的体现,特别是学习方法、态度、为人方面对自身的影响与熏陶感染,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的目的,也是传统文化气息濡染自我的过程与外化,是个性的体现、张扬。并且,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提供了展现自己的舞台。同时,课外积累相关学习的名言,将课内伸展于了课外,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信息的.能力。由于有了第一节课的基础,所以第二课时就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文言文教学不但要设计好教学方案,从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能力入手,从了解课程标准入手,如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要顺畅地朗读课文、理解常用的实词与虚词借以理解句子的大意、背诵规定的篇目等。本设计就是最好的体现。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还主要要让学生多读、合作理解句意、积累文言字词、学以致用、感染熏陶、张扬个性。

《论语》教学反思10

  我经常反思的是我如何做人,总是想着变坏一点,可是到现在也没有变坏,真是气死我了。我一般情况下我对于教学是不反思的,因为我认为我讲的好,学生能听明白,只要把我说的记住就行了。有什么反思的呀?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我的水平和能力。因为有好多人有不会的题都向我请教。但是对于这一课的教学我还真得反思一下自己了。

  我曾经在一周前让两个班的学生把原文背下来,再默写一遍。我知道,他们肯定没有几个人背,照书抄上就完事了,我也没有追究这事,我的'本意就是让他们有个印像。等讲完了理解了再背也不迟呀。

  这课的知识含量很多,但我不想讲的太多,讲多了也听不明白,还不如让他们知道准确的意思呢。再知道文中哪些是学习方法哪些是学习态度哪些是个人修养就完事了,按照这个标准我讲了这一课。

  我先在十班讲的方法如下:我讲学生听记背并指出了个别的重点词句,只用了半小时讲完了课,再用余下的时间背原文和译文。在第二节课时我就开始考他们记的情况方法如下:全班分成四组,每组第一个背会的人是这个组的组长,第二三个可以帮组长考查其它组背的情况,但他们之间的考查是是互相制约的,不可能发生私情。把背会的组的票数画上“正”字。在背完以后可以选择大家公认的“水货”从新考查,结果所谓的“水货”是“无水”的纯“行货”。这样分出了各组的真实水平。全班有三十四人全背会的。我感觉这个小组评比的方法不错,打算在九班也这样做。

  说实话到九班我有点头疼,不能讲了,到现在我上了四节课了,可能是上节课说多了大脑缺氧了吧。怎么办呢?只好先让学生自己学一下了,我说给十分钟时间想尽一切办法把大意搞清楚,最后由我确定统一的译文,当我讲完的时候就下课了。只有一节课的时间背了,能背会吗?我心里有点没有底了。但也别无选择了。但也有了小的调整方法如下:我先留出了作业,让背会的并查完的同学做作业或背其它内容,不让他们无事可做。对于背会的同学不画这个小组的得标票,而是采用实名加序号方法这样对于背会的同学一目了然,我想这样可以更大的刺激他们的积极性,满足虚荣心,没办法只有投其所好了。在下课时这个班有四十五人全背会了。我在想:平时我对十班同学印像更好一些,他们学习更务实成绩会更好一些,可是今天为什么是这样呢?难道我平时看错了吗?在少用十五分钟的情况下竟然有十人的优势?难道真是方法的差距吗?看来只有在下一次课时再试一下了。

《论语》教学反思11

  记得有一位名师曾经说过:“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次探险。尤其是教者对学情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这种探险之路往往会超乎想象的艰难。”去年11月,参加“语文理想课堂与教师专业发展名师论坛”执教《<论语>十二章》(重读)一课,就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一种超乎想象的艰难。

  因为事先和主办方沟通不是很顺畅,一直到上课之前,我始终不知道所执教的学校、班级学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一直到学生走进了教室,学生甚至还不知道我们这堂课要上什么内容。在课前几分钟简短的师生交流中,我才发现,这堂课我所面对的学生,原来都是一些农村的留守儿童,根本就不是我原先设想的城市寄宿制学校的学生。这些全寄宿的留守儿童,因为家庭教育的长期缺失,绝大多数孩子几乎都不善于和别人沟通交流,看到课堂上那么多陌生的老师,不少学生怯生生地半天也讲不出一句话来。更没有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学生走进教室,我发现,竟然有一半人只是带了一本书,其他诸如课堂笔记、语文学习常用字典词典等必须的工具书什么都没有,甚至还有两个同学连书写的笔都没有。

  面对着这样一群完全超出我想象的学生,如何开启我的《<论语>十二章》重读之旅?首先在我上课的心理上就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所以,我还是首先从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开始,尽可能地降低起点,让学生重温《<论语>十二章》一课所学的字词句,力求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让经典走进生活,走进心灵。所以,原定5-8分钟的“温故知新”的复习检测环节,在我这堂课上足足花去了25分钟。即便如此,待字词复习基本落实,指导课文朗读环节,依然有不少学生,读破句,读不准字音,甚至还有极个别学生仍然把《论语》的“论”读作lùn。所以,经过复习梳理,朗读指导,一节课的时间大约已经过去了35分钟,而原本预设的一堂经典重读课的三个环节:读进生活,读出感悟;读进心灵,读出智慧;读透文字,读出发现。本节课上只实施了第一个环节:“读进生活,读出感悟。”而原本精心预设准备让课堂出彩的两个教学环节,根本就没有能够实施。课堂就在充满遗憾中结束了。

  回顾这一次艰难的历险,开始心中似乎有一种难言的失落。一节倍受关注的公开课怎么会上成这样一个结果?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反思,我们的课堂究竟应该依据什么教学?是依据自身课前精心预设的教案,还是依据课堂真实的学情?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一展教师自我的风采,还是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道理似乎很简单,但真的当我们遭遇的时候,能不能果断做出正确的.选择,依然是考验我们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值得庆幸的是,这节课,我没有固守着预设的教案,也没有置真实的学情于不顾,去一味地展示自我,而是果断的舍弃了自我欣赏的教学环节,让课堂回归它真实的面目。这样的一堂公开课也许拿其它许许多多的公开课相比,既没有行云流水的旋律,也没有高潮迭起的情节,实在是太平淡无奇,找不到一丝亮点。但在我的心中却是一种别样的珍藏。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每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都会充满艰难与挑战,如何化解危机,需要智慧。而每一次危机的机智化解,其实就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成长。

《论语》教学反思12

  文言文的教学关键有三点: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二是心灵的语感很重要,这种语感并不在于教师语法的精细分析,而是学生自主探究。三是朗读指导,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从而体验文言文的美。

  学生初读,理清文章中的'字、词读音,如“论”“省”等多音字,文中应该怎么读?理清文字障碍后自由读,借助教材中的释义能自译成白话文。然后分组讨论,每一章节所讲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理解后,分组进行背诵比赛,背诵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如何停顿。学生自主进行归类学习:一是多音字有哪些?二是通假字有哪些?三是古今义有哪些?四是特殊句式有哪些?五是重点翻译的句子有哪些?六是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分类,完成课后第一题。”《〈论语〉十二章》作为这一单元的压轴文章,分段为章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三个方面,以语录体形式呈现,结构简单,句式精炼,但意境深厚,值得细细品读。

《论语》教学反思13

  《论语》十二章是经典名篇,我在执教完毕后,发现自己仍然没有很好把握文言文教学要领,现在反思如下。

  先从教学环节说起,我设计的环节有:导入—检查展示—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点评—理解性检测—应用性检测—齐读课文,学以致用—课堂小结。但在上课过程中,我感觉仍是先松后紧。因对学生能力估价过高,对课前的预习检查过细而耽误了一些时间,所以后边的两个教学环节完成很粗糙,这是我经常犯的毛病。经过同事们的议课和帮助,我认识了如下问题:1、教学内容安排过多,教学环节要精简,提前对学生的预习要深入检查。2、适当降低教学目标与要求,对初一学生刚学古文要培养学习兴趣。3、幻灯片制作要精细,去掉有关六章翻译的幻灯,保留七张即可。4、对学生翻译再做精细指导,比如词性活用的字——时、日、传、乐,“而”的转折、承接关系的用法。5、学生翻译展示之后的指导应有重点,让学生积累文言词汇应给示范。

  结合“339”大循环教学模式的精髓来谈,我这节课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学习特点,但是仍然不够完美,先做如下反思:1、检查预习环节设置太多,可以把个人展示——抽学生上黑板板书易写错和易读错的生字和四人小组组长检查课下注释录入课文中的自学情况并通报以及教师讲解或学生讲解易写错和易读错的生字放到课前进行。节约一些时间来进行翻译指导。2、小组展示翻译之后,除了学生评价,教师也要及时强调重点并做细致指导。例如,第三则和第五则的翻译理解。3、小组代表展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的.字之外,教师要做示范归纳,让学生有路可循。4、可以把理解性检测和应用性检测同时布置给学生,简化教学环节,待学生讨论后交流展示。这样可以节约一点时间,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将课堂环节设置成各种形式的活动,例如:《论语》常识知多少(抢答赛)—《论语》翻译P赛—文言词汇积累袋—《论语》格言大派送—《论语》格言积累赛。

  针对文言文教学,我得到的感悟有:

  1、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2、文言文字词积累要有方法,先让学生去理解,再去积累,不能死记硬背。

  3、文言文教学的课堂笔记要具体指导,不要让学生乱写一起,把书挤满浑然一体,建议用双色笔做笔记。

  4、这次意外的收获是课堂上四人学习小组展示交流都很积极,以后我要经常给学生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大胆展示,并及时表扬鼓励。

  5、文言文的背诵指导要及时,不能让学生感觉文言文的背诵太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

《论语》教学反思14

  我认为学习《论语六则》的目的旨在让学生了解并吸收前人思想中的精华和有益于自己的思想修养的部分。所以我们的教学重点不在于逐字逐句吃透课文,而在于把握课文大意,理解课文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做人道理。

  而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好像真的在学生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了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去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了我们的祖先,去学习、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课就没有白上。

  说到我的教学过程,那么在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预习了语录的相关内容。上课我注意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加大读的力度,例如散读、齐读、领读、个人读、小组读。通过读的训练,同学们对课文就容易把握。为后面的'讲解奠定基础。从读入手,这样也就更好地是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和内涵。

  因为《论语》都是文言文,又是大思想家的理论,在学习上有难度,后来经过研讨,学生积极的解决疑难,还很顺利。《论语》渗透着教学方法、学习态度、做人修身,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此时正是需要这一教育的时候。

  我认为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有的同学对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2、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深入钻研、虚心请教,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论语》教学反思15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课文所选的六则《论语》都是孔子一些关于学习的言论,包括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这些观点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着明显的指导意义。因此我把学习重难点定为:(1)掌握基本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的释义;(2)在理解文言基础知识,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用文中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鉴于此,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五步:

  (1)课程导入。我采用的是激趣导入法,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枯燥的文言文产生学习的热情。

  (2)孔子及论语简介。这一部分我主要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对孔子和《论语》的崇敬之情上,在导入的基础上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顺势介绍孔子的成就和影响。并用北师大教授郭家齐的话引入对《论语》的学习。

  (3)朗读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需多读,特别是像《论语六则》这样要求背诵的文章。这篇文言文学生易读错的字比较多,因此第一次朗读我首先安排教师范读,学生正音,第一遍学生的朗读主要以读准字音为目的,之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语气、语速等。在后面的课文分析中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我觉得在这一节课中我对朗读的`处理比较好,每一次都有明确的目标。

  (4)疏通字词,翻译句子。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又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在这一节课字词的疏通上,我用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疏通字词,这样既能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概念,又能帮助学生有条理的疏通文中的重点字词,在填写的过程中又能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这成功的体验可以激发他不断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这节课的翻译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进行,我感觉这种方式效果比较好。

  (5)理解课文。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并能更好的把它运用到日常学习中,对课文的理解我主要做两步,一是分析课文中的教育思想,这一部分主要还是学生说,我主要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加深理解。考虑到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太好,在这一部分我先针对本班学生平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并用文中知识解决问题;后联系即将到来的期中考,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知识,按设定格式写一段话来劝诫或鼓励身边的同学或自己。我觉得这个拓展还是比较必要的,让学生将所学转化为所有,这也是我本节课的重要目标之一。

  这节课整体感觉比较顺畅。不足之处在于:课上我的诱导嫌多,学生的情感没有充分的展示出来;此外,在个别环节的时间安排上不够紧凑,使得对课文的分析不够深入。对此,我今后一定注意,加以改正。

【《论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论语》教学反思08-08

论语教学反思11-11

论语教学反思15篇03-09

《论语》教学反思(精选20篇)09-23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04-21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范文通用02-03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合集11篇]12-01

《论语》教学设计05-12

论语教学设计03-11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教案人教版一等奖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