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16 15:56:4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1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注重传授文言知识,学生的主体意识渐渐被淡化。本教学案例重视诵读对感悟文章的作用,离开了诵读,学生就难以去直接感受、体验文本,在诵读中质疑、探究是解决疑难、理解课文的好办法,学生思维的火花会在诵读中碰撞。

  另外,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情景的创设,能充分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新课标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案例改变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谈感受,积累体验,自主分析、感悟作品,还精彩于学生。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2

  《与朱元思书》一文是作者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全文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教学本课时,我主要设计思路是:让学生自读,在自我感知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学期培养的赏析作品的能力,由学生自己去多角度赏析,在赏析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这节课的准备和进行过程中,我至少深刻地领悟了以下两点:一是要提让学生有回答欲望的问题。要通过科学设置课堂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所提的问题若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又何愁课堂气氛不活跃呢?二是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潜力。过于简单机械的教学环节会让学生昏昏欲睡,而富于挑战性的.教学活动则会令课堂迸射最耀眼的火花。学生在教师别具匠心的铺垫和启发下会带给语文课堂极大的惊喜,而这份成就感也将伴随学生今后的学习历程,不断生发积极的心理暗示。

  这节课还用它的缺失促使我反省:在课堂前半段我语音生硬、语速过快、对学生的点评用语单一、课堂气氛偏冷;在课堂接近尾声的教学环节中,学生踊跃发言、情高涨,显然仍有佳作,我却没有多给学生一点机会,而是抢时间把自己写的话展示出来。在课后,我深深反思,发现之所以有这些缺失,仍是一种观念一种心理在作祟,那就是教师太把自己当回事。我过分地关注了自己,所以才会紧张,才会导致语速过快,才会导致对学生的点评过于拘谨死板;我过分相信自己一定比学生高明,所以才无视学生高举的手,偏要展现自己的风采。我一向自鸣得意于自己是一个非常尊重学生的老师,而这些真实的细节暴露了我骨髓深处的不平等。

  这是我一生无数节课中的一节,我会把它留给我的思考和领悟带到我的每一节课中去,我会用自己的行动捍卫课堂上真正的师生平等。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3

  开放性双主互动式教学模式是针对现代课堂教学的利弊探索教育改革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思想。它是从教学内容、方法、空间和时间上全方位强调双主、互动、开放。立足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立足于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和发现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做语文学科认知结构、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的指导者,做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的组织者,做学生释疑解难的点拨者,做创设情景唤醒学生情感的'激发者。

  在如今的课程改革浪潮里,师生课堂上的交流是开放的、双主的、互动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老师所追求的不仅是一种灵活多变交流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这种民主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以放飞,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催生语文课堂的生命与个性,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摇曳多姿,精彩纷呈。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开放双主互动中走向精彩。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4

  《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以至成诵。对于朗读的指导,首先在预习之前,我将文章给学生范读了一遍,要求学生标注字词的读音及朗读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要将课文读熟。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么大体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可要做示范朗读,学生中读得好的也可给同学们示范。

  在疏通课文这一环节,我没有一字一句地讲解,而是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疏通字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5

  1、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将文章给学生范读了一遍,要求学生标注字词的读音及朗读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要将课文读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上课时,在讲课文的过程中,也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反复地读,且速度宜慢,因为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

  2、在教学中,我能通过范读、领读、速读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四六句、对偶,并让学生自我总结,教师加以补充,使学生能对骈体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在这篇文中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再一次领略了富春江的美。

  4、这篇文章的难点是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望反”两句的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介绍作者生活的背景及个人经历,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说说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最后再作以总结。

  5、结合文章体裁,我引导学生朗读应从情感上再下功夫,不仅要注意语速,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感情,读出景色的优美,读出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和学生对景色的喜爱。

  总之,这节课既让部分学生能够直接从课本上找到答案,又要让学有余力的同学与其他同学对课文的知识点进行合作探究解决。既兼顾了中差生,又照顾了优生。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6

  以前,我上文言文时,一般是按照下列流程上的: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范读课文,教学生字词,翻译课文,处理练习。从教学的时间来看,翻译课文大约就占有百分之七十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多,可谓辛苦,学生打瞌睡的也多,无动于衷。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作了很多努力,现在算是找到了一点喜悦。

  我现在教《与朱元思书》一文,就没有花以前那么多时间去做翻译课文了。我把以前翻译课文的时间用来引导学生去学习课文。我是这样做的,我先范读了课文,让学生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让学生齐读课文,完成下面几个问题:1、课文紧紧围绕两句话来展开的,请从课文中找出这两句。2、课文着重描写了“自富阳至桐栌”的'“奇山异水”,哪些是描写山“奇”的,哪些是描写水“异”的?3、想想自己身边的山和水,与课文中描写的山和水作一比较,是否真如作者所说的“独绝”?接下来,我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文章的结构有“总——分”、“总——分——总”、“分——总”等,这篇文章是按哪种结构方式来行文的?最后,我让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的这些语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体会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一堂课下来,学生都在积极的动手、动口、动脑,没有人打瞌睡。上完了这篇课文,我没有一句句的教学生翻译,但学生却能翻译了。我感觉这堂课很成功,也符合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改的要求。

  这堂课的成功,有两方面的原因让我这样去尝试的;1、学校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在备课过程中我们组老师就讨论,研究文言文如何教学能让学生喜欢,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家都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去翻译课文,学生只是了解这篇课文的大概意思。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不知道。别的文言文,学生拿到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啰。于是,我便有将文言文教学中的翻译课文的时间解放出来的想法。2、看了《人民教育》中的《与魏书生同行》的文章。文章中讲道;魏书生在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学上了一节语文课,也是文言文,课题是《晏子使楚》。魏老师上这课时,也没有翻译课文。然而,上完这篇课文后,学生们都能翻译课文,听课的老师们都很满意。魏老师的课,给了我理论上的指导,坚定了我对文言文教学改革的信心。

  今后,我将继续这样去实践。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7

  结束《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的教学后,自己经过反思并做如下总结。

  一、成功之处

  1、对于这篇写景名文,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借助文章感受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在导入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了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并引用叶文玲的《乌篷摇梦到春江》中对于富春江的评价——俏、美、娇等评价性语言加以说明,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对于富春江有所向往。

  2、《与朱元思书》一文是初中教材中比较少见的一篇“骈体文”,在教学中,我通过范读、领读、速读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四六句、对偶,并让学生自我总结,教师加以补充,使学生能对骈体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在这篇文中的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了“望画说文”、“望文说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挖掘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领略了富春江的美。

  4、也许,这节课不足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富春江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表现力,我向学生推荐阅读叶文玲的《乌篷摇梦到春江》,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知识性的统一,体现了大语文观。

  5、自己觉得最大的成功在于在45分钟内,一直以音乐作为创设情境的最佳手段,在教师范读后,由学生来领读,学生自由阅读,学生速读,学生品读,讲解后组织学生选取自己较为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背诵识记,从而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传承经典。

  二、不足之处

  1、对于教材的挖掘不够。例如对于“奇山”的特点没有挖掘到位,没有使学生深入感受富春江的山的'奇、险、高。

  2、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个别时候存在着教师包办,不敢放手的倾向。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应加强的是自己的语文素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止一次感叹个别学生的语文素养之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更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8

  在教学中,我通过范读、领读、速读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的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在学生全面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再次播放多媒体,尝试让学生看画面写一段导游词,然后推荐几个学生上台当导游。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练习了导游词的写法,可谓一举多得。

  在这节课的准备和进行过程中,我觉得收获很多,不过也有遗憾,一是对文章的主旨挖掘不够深刻,二是对学生的导游词没有及时给予评价。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点亮学生智慧的火花,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9

  【背景】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囿于“精华”二字,强调知识接受,只注重把语法文法讲深讲透,而忽视了学习主体,让同学死记硬背,教师死输硬灌,同学生吞活剥,囫囵吞枣,使教学丧失了主体的独立性和发明性。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发挥同学的主动性、能动性。为了改变以往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独裁”地位,我在执教《与朱元思书》一课时,把翻译原文的工作交给同学,让他们对照课下注释或利用辅导资料,合作翻译原文,个别疑难词句可留到本节课解决。

  【优秀教案】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书信体写景小品,文字清新隽永,富有诗情画意,便于创设情景,激发同学兴趣。因此,执教此课时,我做了如下的优秀教案:调动经验,诵读课文——调动情感,进入情境──关注体验,积累感悟,启发引导,还精彩于同学。

  【教学片段】

  一、导入情境

  同学小组交流整合预习疑难,提出疑问:

  生:我对这个句子“急湍甚箭”中的“甚”字不太理解。

  师:赶快帮帮他。

  生:我觉得根据课下注释可理解为“比”的意思。

  生:我认为“于”字解释为“比”。

  老师适时解答疑难,其实,“甚”在这里可译为“胜过、超越”。

  生: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而文中的内容却是写景,这是不是不合理呢?还是另有目的。

  生:我觉得作者写景是为抒情。

  师:很好,看来情由景生这一点你深有体会,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探究问题,来诵读这篇美文,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二、诵读体验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当一当小老师,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

  同学纷纷举手,指定一名,同学评价。

  师: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会带给人美的享受,何况吴均在这封书信中描绘如此秀丽、壮美的景色,咱们岂能错过,跟老师一起来读吧!

  同学跟着我的语气、语调、语速,带着欣赏、陶醉的表情小声诵读,然后自由诵读。

  构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同学创设情境的气氛如何,直接影响着同学情绪感染的与否。

  师:根据你的学习经验,向大家推荐一下你背诵古文的方法。

  生:可以分段背诵,化整为零。

  生:我觉得根据译文背诵效果也很好,因为只有理解的东西记的才牢。

  生:既然文中是写景,它是有层次的,比方本文是先总写“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富春江景色,后分写异水和奇山,依照这个思路背就很清楚了。

  师:所谓背无定法,但我个人比较喜欢第三种,理解文章的脉络就很好背诵了。现在我们来想象:天空中万里无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颜色,我坐在小船上,随着江流飘荡,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从富阳到桐庐这一百多里水路,全是奇山异水,这在天下是独一无二的。请大家齐背第 1段。这么美的.景象作者是如何展现在我们眼前呢?

  生:这个问题我看出来了,“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了水的清澈,清的一望到底,“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出了水的急。

  生:我也比较喜欢这一句,用比喻、夸张修辞,抓住水急的特点,形象地写出了惊涛骇浪的气势。

  师:如此清澈、急湍的异水怎不令人神往,齐背第2段。

  生:写山抓住了山的高峻这一特点来写。

  师:请举例说明。

  生:高山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四句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山峰的高而险。

  师:对语句的品味很到位,诵读原句。

  生:我发现作者通过泉水声、鸟鸣声、蝉叫猿啼来写山的美,这组美妙的声音让人留恋忘返。

  师:不错,作者正是怀着对大自然的赞美、向往之情来描绘这美景妙音的。到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下面两句,齐读“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现在,我们就可以解答同学开头的疑问,书信中的写景目的是什么了。

  生:我知道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生:身处美景忘却俗世烦忧,放弃名利,表示了作者不追逐名利的思想。

  生:劝朱元思到大自然中来,唾弃名和利。

  师:这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齐背原句。

  构思:让同学以自身的感知为基础,以吟诵品味为情感投入和个性理解为切入点,最终达到同学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沟通”。

  师:谁自告奋勇背诵全文?很好,这使我想起一句名言:“花儿不敢开出自身的亮色,怎么能够立身于烂漫的春光中呢?”你们就是美丽的花朵,敢于开放出自身的亮色!下面我们积累古代诗词中描写山水的名句,谁来推荐?

  生: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生:山随平野尽,江如大漠流。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构思: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需有足够的语言积累,从某种程度来说,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同学积累的过程。

  三、作业

  本文与《三峡》作比较阅读,找出异同和两文相映照的句子。

  构思: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联系,前后关联,比较阅读,可以加强同学对课文的感知体验。

  【反思】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注重传授文言知识,同学的主体意识渐渐被淡化。本优秀教案重视诵读对感悟文章的作用,离开了诵读,同学就难以去直接感受、体验文本,在诵读中质疑、探究是解决疑难、理解课文的好方法,同学思维的火花会在诵读中碰撞。另外,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情景的创设,能充沛引发同学的想象,让同学谈自身对文本的理解。新课标中说:“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案例改变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尊重同学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同学谈感受,积累体验,自主分析、感悟作品,还精彩于同学。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10

  优点

  1、《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以至成诵。对于朗读的指导,首先在预习之前,教师将文章给学生范读了一遍,要求学生标注字词的读音及朗读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要将课文读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么大体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上课时,在讲课文的过程中,也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反复地读,且速度宜慢,因为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另外还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及段落间的停顿,尤其是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会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文字所描绘的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

  2、《与朱元思书》一文是初中教材中比较少见的一篇“骈体文”,在教学中,教师能通过范读、领读、速读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四六句、对偶,并让学生自我总结,教师加以补充,使学生能对骈体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在这篇文中的教学中,教师尝试运用了“望画说文”、“望文说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挖掘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领略了富春江的美。

  4、这篇文章的难点是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望反”两句的理解。教师考虑到学生以现在的生活阅历很难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如只讲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觉有些肤浅,所以教学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介绍作者生活的背景及个人经历,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说说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最后再作以总结。

  5、为拓展学生思路,教师让学生把作者换成自己,提出问题:假如是你去富春江游玩,请你写封信或打个电话告诉自己的朋友富春江的`壮丽美景。这一问题的延展,不仅要求学生对富春江的美丽景色要进行想象性扩写表述,还要求他们运用到信件格式或口语交际的知识。这对他们综合性知识的扩展进行了训练。

  缺点:

  结合新课堂改革的要求和中学文科组的课题要求,我个人认为在一些小环节上还存在以下不足:

  1、结合文章体裁,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应从情感上再下功夫,不仅要注意语速,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感情,读出景色的优美,读出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和学生对景色的喜爱。

  2、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加强,可在词语的解释上适当增加

  总之,难度既要让部分学生能够直接从课本上找到答案,又要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够引导其他同学对课文注释中没有的知识点进行合作探究解决。这既兼顾了中差生,又照顾了优生。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11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写景美文,结束新课后,我反思如下:

  1、对于这篇写景美文,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借助文章感受富春江的美景。在诵读时,我利用多媒体用古筝曲《高山流水》作背景音乐,搜集富春江图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对于富春江有所向往。

  2、针对“骈体文”,在教学中,我通过范读、品读、自由诵读等形式,咬文嚼字,让学生熟悉、理解、品味、鉴赏、记忆、积累,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引导学生品读经典、传承经典。

  3、对于写景美文,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尝试运用“赏景听读”“以景助讲”“望景生文”等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挖掘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在反复赏景中受到美的熏陶。

  4、针对课文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我联系历史资料,进行拓展延伸,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为了加强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训练,因此,我在“拓展延伸”与“课后作业”中做了相应的处理。

  遗憾是:时间分配得不够好,“温故知新”处利用了7、8分钟的时间,造成前松后紧,因此也冲淡了重点;如果能在此节省5分钟时间,“诵读”的训练能更突出一些,同时后面的设计的“弦外之音”及“拓展链接”的内涵才能挖掘到位,使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高洁情趣。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12

  镇沅恩乐镇中学张瑞玲 我十分有幸参加了此次“同课异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得到了李树萍专家和同行的指导关心,受益颇多,下面是我对这次讲课的一些反思。

  优点:

  一、重视导入。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如一幅水墨画,所以在文章导入部分,采用画面加音乐的形式来设置情境;可惜的是音乐因设备问题没有。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声色结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学生身边的奇山异水,优美的画面与配以悠扬的古筝曲《高山流水》情景导入。营造气氛,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二、注重朗读。《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背诵文章。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么大体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

  例如第一次设计让男生齐读,是男生相对读的不是很准确,让女生注意听,女生相对比较细心,让学生拿起笔来做记号,旨在培养学生的圈点勾画的习惯。 最后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强调容易读错的音解决难字词;第二次教师范读,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学生学习朗读的韵味及节奏。第三次一二组读课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习要求有:“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针对学生情况,先自主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懂的可以和同桌探讨,还可以询问巡视的老师。采用反译的方法检查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此部分问题设置有一定的梯度,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学生通过以上学习,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第1、2题难度较小,学生可以独立的完成,第3题难度比较大,需要学生小组合作一起质疑探讨。第五次全班齐读,要尝试根据减字背诵法背诵课文。朗读是学习文言文极为有效的方法。在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既不枯燥,又能培养语感。同时朗读还与联想想象有效结合,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背诵。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尽量做到熟读成诵。注重朗读。以读为本 ,体现散文教学特点。

  三、注重背诵。景东四中8年级(5)班是平行班。对于有一点文言文基础的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本篇文章内容简短,意思明了,在文章的理解层面上应该没有多大难度,但根据平行班的特殊情况,我还是尽量把目标定得低一些,力求在短短45分钟里背课文。

  四、注重写练。

  学完课文后 ,我因势利导,把课内知识向外辐射开来,让学生进行有机的训练。展出了一幅身边的山水图片,要求同学用笔仿照课文描写身边的奇山异水写成一段话。这就训练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它极大的拓展了课堂的涵盖面,扩大了训练量,增强了穿透力。通过课内外结合,进一步融汇了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感悟和能力得到提升,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缺点:

  结合新课堂改革的要求,我个人认为在一些小环节上还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点,原计划以朗读贯穿全文,但实际操作的时候,到了课堂后一半,由于时间关系也由于我有些紧张,第四个环节忘记了阅读,还有应该先让学生自由的朗读,然后再分各种形式的读,尽量采取全班齐读,本来想让学生们在熟读基础上进行背诵的,但最后也只是让学生有提示的背诵,效果没有完全达到,课堂的优美性打了折扣。

  第二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这本来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但是我带领学生条分缕析的同时忘记了体会这篇文章的美。语文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应该是美的熏陶。

  第三点,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加强,为了保证课堂的完整性,字、词、句的落实只是蜻蜓点水,强化字、词、句的落实和检测。

  第四点,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加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存在着教师包办,不敢放手的倾向。

  第五点,更要读出感对于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广阔的精神空间和施展的余地。同时还要以情激情,在激情中提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激情中激发感悟和创新。所以说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的情感更热烈一些,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第六点,加强普通话,每一天都要加强练习,多听多说,努力去掉乡音及不准的音。 总之,此次活动中让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也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虚心听取各位前辈和同事的建议,积极参加集体教研,主动思考如何让课堂更有效。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13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但这往往又是很枯燥的。因此,怎样让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能充满趣味,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应是教学之首务。教学中发现注重这几个环节的设置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一、重视导入。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如一幅水墨画,所以在文章导入部分,采用画面加音乐的形式来设置情境;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声色结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充分利用古文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介绍历史典故、人物故事、事件背景、成语由来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介绍苏轼咏富春江的诗歌等。

  二、注重朗读。朗读是学习文言文极为有效的方法。在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既不枯燥,又能培养语感。同时朗读还应与联想想象有效结合,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背诵。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尽量做到熟读成诵。《与朱元思书》最经典处在于,作者描写景物生动,形象,作者把富春江两岸如诗如画的'美景准确描摩出来了;文章的语言极精炼、有韵味。可以通过对本文的朗诵,让同学们深入感受到祖国语言之美,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小组合作。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有工具书的辅助,便于开展小组合作,调动学习主体的热情。再适当教以方法,开展以小组讨论、竞赛的形式,提供展示成果的平台,便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如《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修改稿的[合作探究,深入赏析]环节中,设置了两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并提供了展示小组讨论结果的平台,因此,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中一定要有思考和发现。在文言文的阅读上,不应只要求能读懂文章本身的内容,应鼓励学生深入阅读。更应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独立的、有创意的问题。赞赏学生个性化的发现,珍视阅读体验,总会有意外的惊喜。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14

  在一般情况下,讲授一篇古文,当从破题入手,以达到知人论、加深理解的作用,但这篇《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不是大家,介绍可满足于书下注释,至于书信的体裁,在文中也没有典型的体现,深究起来会流于繁琐,不利于初学,故可不做介绍。因此,讲授的重点宜在文本之中。所以我想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方法进行对文本的教学,利用自己制作的网页,并配以画面和音乐,再加上英特网,让学生进行自主地学习,想达到提高学生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的。

  一、完成本课的教学后,我觉得本文在教学时有几个方面还是实施得不错的

  1、利用由已知到未知,可以激情学生的兴趣:

  我让学生回忆前面所学过的文章:《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因是这四篇文章中有些语句的句式、内容、意境等有相似之处,可以让学生理解古代文章的传承与发展,以激发学生学习古代名篇的兴趣。另外,这些文章语言优美、朗朗上口,富有诗意。

  2、疏通文章,讲求学生自主,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具体讲授中,疏通文意是首要的。鉴于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本文的注释又比较详细,再加上网页中的注释,翻译文本的任务可以交给学生们。

  另外,有些资料,我也让学生自己查找,自己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

  此时,教师在新课程中的“主导性”地位也就体现了出来,也避免了教师强行要求学生识记的状况的发生。

  3、利用配乐、画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学与音乐,文学与美术,有着一定的渊源。好的文章,可以是一首优美的音乐,也可以一幅奇妙无比的图画。而本文从形式上是一篇骈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而本文从内容看,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的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

  所以本文我利用课件的形式,找了一些富春江的图片,并找了三首古曲:《平沙落雁》、《阳春白雪》、《渔歌唱晚》,其中《渔歌唱晚》的乐曲宁静舒缓,古筝琴声描绘出夕阳西下时湖边的美景及渔民喜悦的心情,这与本文的情景正好吻合。学生在乐曲声中齐读、自读,在朗读声中有不少学生和着音乐摇头晃脑,一副陶醉在其中的模样。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提高了对美的感悟能力。

  4、利用信息技术但没有抛弃传统教学中好的方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作为新形势下,我们教师应该好好把握这个“度”,不能只用信息技术,但也不能不用信息技术。所以我要教学本文时,在理清本文内容时,我利用板书进行教学。这样可以过到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上的交流。所以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很好地做好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工作这一环节,不然,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性”将会成为一纸空谈。

  5、利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可以更有效地使学生完成作业:

  学生现在喜欢用电脑,那么我们老师应该正确地引导学生利用好电脑,也就是说我们应当采用“疏”的形式,而不应当采用“堵”的形式。这个经验,我国远在大禹时期就已经知道了,可是现在我们教师为什么却还是做不到呢?

  所以本文的作业,我就以e-work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的作业寄到我的信箱。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利用自己喜欢电脑,也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的电脑,不至于让学生陷入到网络的垃圾堆之中去。

  二、在这节课的实施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现代教育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本网络课件,我是用了12个小时完成的,当然还不包括查找资料的时间。而且在本校,我的电脑应用技术在全校课任教师之中,还算是名列前茅的。那么加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应用,是摆在我们目前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2、语文教师的“全才性”越来越突出:

  语文学科所包括的内容可以说是各个学科都有的,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是对各方面的知识应当都有所知。另外,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文章所包含的音乐美、美术美、知识美等方面的内容,作为语文教师都应该具备。否则,只是单纯地拿个音乐,找张图片,然后做成课件,那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反而将会误人子弟。

  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点尤其重要。

  3、作为新形势下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信息库,至少应当有信息处理的能力。

  由于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对教材的处理不同,带来的是对教学资源的处理也不尽相同。

  所以新形势下,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信息资源库,以便于可以更快更好地处理信息。

  另外,我要查找资料时,充分利用了网络搜索引擎。但是很多教师却像我反映很难找到所要想找的资料,这就涉及到一个关键字的问题,这也可以说是信息搜索的能力。这点作为新形势下的教师应该加强。

  本课的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读、讨论、交流,多媒体的辅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但因水平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15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切实掌握文言基本知识,夯实文言基础。

  2.充分利用朗读与想象,培养文言语感,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鉴赏与写作能力。

  ㈡方法与过程目标

  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善于通过辨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文言字词;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等进行品读赏析。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文言字词,品味妙语佳句,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诵读法、归纳法、讨论质疑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一、在情境中,朗读再现

  1.导入

  展示富春江山水图片,配以悠扬的古筝曲《高山流水》,营造气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导语:同学们,这就是名闻天下的富春江,景色雄奇秀丽。早在1500多年前,就深深打动了旅程中的吴均,他在寥寥百余字的书信中,将这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今天,我们也来读读这封书信,跟随作者的笔触,饱览富春江的美景吧!

  板书课题:与朱元思书吴均

  2.朗读

  以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齐读、范读、听读等)来培养语感,初步感知内容。

  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可先由学生发现、质疑、讨论、总结,然后教师帮助归纳疏通。

  朗读提示:

  (1)读准字音黑板展示:

  缥(piǎo)碧急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泠(líng)

  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lún)横柯(kē)

  (2)读出节奏

  这篇课文大部分是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但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还有“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应重读“箭”和“奔”。

  (4)注意语速

  写景散文,应放慢语速,在舒缓的语调中,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二、在合作中,归纳疏通

  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通过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文言知识,并设置解答疑难和提交学习成果的环节进行归纳疏通,努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分小组,由组长带领,参考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

  2.划出疑难语句,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运用归纳法,小组共同完成重点词汇的整理,力求知新温故。

  4.各小组提出疑难问题,全班讨论解决或提交小组学习成果,全班共同分享。

  如:

  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返回。

  一词多义:绝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百叫无绝:停止以为妙绝:极

  重点词语:奔:飞奔的马;负:凭借;轩:往高处伸展;邈:往远处伸展;经纶:筹划……

  三、在品读中,质疑赏析

  阅读中有所思考、善于发现才能学有所得,教学中应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注重品读,通过适当的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去质疑、探究,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探讨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欣赏水平。

  赏析写景之妙:

  (1)巧用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表现景物特征,语言美。如“共色”、“缥碧”、“寒树”、“轩邈”、“泠泠”、“嘤嘤”、“疏条交映”等等,都很具有画面感,能激发想象,让人如见其景。

  (2)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如:形、声、色等。

  (3)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如:对偶、比喻、拟人等。

  (4)情景交融,溶情于景。

  (5)整体布局巧妙,结构安排得当。采用“总分”的形式结构全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板书:

  与朱元思书

  四、在创作中,拓展提高

  学有所得,更要学以致用。利用掌握的方法进行创作,才能真正提高。利用品读中领会的写景方法与技巧,活学活用,创作现代版的“我心中的富春江”。

  设置一个小小的游戏:设想你是富春江的导游,要求你用最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述富春江如画景色,力求打动听众,吸引他们报名参加富春江之旅。支持人数最多者获胜。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 导游篇:“美丽的富春江”。

  课堂实录片段

  三、在品读中,质疑赏析

  师:这篇小品文清丽脱俗,可圈可点,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现在,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品读品读,看看作者到底用了什么妙法使美景跃然纸上?

  生:仔细品读

  师(提示引导):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与小组讨论交流。

  生:展开交流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说说看,作者到底用了哪些方法来描绘景物的?

  生(1):我个人认为,原文的字词精致,富有表现力。

  师(鼓励地):很好,能具体举例说说吗?

  生(1):比如说“天山共色”,“共色”两字不仅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还暗含着形体感,让人仿佛眼前就现出:青青的山霭渐渐消逝,溶入蓝蓝的天空,慢慢合为一体……这境界是多么悠远又阔大。

  师(感慨地):说得真好!“共色”两个字就仿佛在我们眼前拉开了一幅画,可见作者用字多么精致。同样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还有吗?

  生(2):还有,像“缥碧”、“寒树”、“轩邈”、“泠泠”、“嘤嘤”、“疏条交映”等等,都很具有画面感,能激发人的想象,让人如见其景。

  生(3):我也很有同感,读着读着就不禁想起一些很美的诗词。读“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就会想起《三峡》中的“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读“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就会想起“疏梅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句。很美。

  师:(赞赏地)**同学分析的太棒了。除了字词富有表现力,具有画面感外,还有别的好方法吗?……(启发地)比如写景的角度、方法、修辞的运用……

  生(4)(举手):文中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这样文章显得更生动形象。

  师(点头):能具体说说吗?

  生(4):对偶到处都是。还有“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一句,是比喻;“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是拟人。

  生(5):我们小组认为写景角度的变化,也是一个好方法。分别从颜色、形状、声音各个角度进行描述。

  生(6):还有情景交融。看到这样的美景,作者想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避世退隐的心迹,很有陶渊明的味道。我想正因为如此,他笔下的景色才有一种澄澈透明的美。

  师:集体的力量真是伟大呀,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好。我想请教一下,你说,在这短短百余字的短文中,作者写了水、鱼、树、鸟、蝉等等这么多事物,为什么却没给人凌乱、堆砌的感觉呢?

  生(7):是因为结构安排得好,思路很清晰。这一点刚才我就提出过,但他们(指小组其他成员)否决了。

  师(惊奇地):为什么呢?

  生(7):他们认为景写得美,写得好与结构没有关系。

  师(转头问):大家认为呢?

  生(8):肯定有关系。就像画画一样,如果没有构思好,这里画一笔,那里画一笔,就算每一笔都很好,也不会是一部好作品。

  师:对,平常我们写作文不也有这方面的要求的吗?那,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这结构如何个好法。

  (教师与同学一起分析,共同完成板书)

  师生(分析):第一段,总述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括全景,总领全篇。

  第二段展现“水之异”。“水皆缥碧……直视无碍”描绘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描绘水之急。

  第三段展现“山之奇”。“夹岸高山……千百成峰”,用树之奇衬山之势,写出了山的峻峭;“泉水激石……猿则百叫无绝”,从听觉的角度,写出山之声的美妙;“横柯上蔽……有时见日”,从视觉的角度,在光与影中展现山之色。

  全文采用“总分”的形式结构全篇,多层次,多角度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板书:(边分析边板书)

  与朱元思书

  教学反思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但这往往又是很枯燥的。因此,怎样让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能充满趣味,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应是教学之首务。教学中发现注重这几个环节的设置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一、重视导入。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如一幅水墨画,所以采用画面加音乐的形式来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充分利用古文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介绍历史典故、人物故事、事件背景、成语由来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二、注重朗读。朗读是学习文言文极为有效的方法。在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既不枯燥,又能培养语感。同时朗读还应与联想想象有效结合,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背诵。

  三、小组合作。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有工具书的辅助,便于开展小组合作,调动学习主体的热情,再适当教以方法,开展小组竞赛,提供展示成果的平台,便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中一定要有思考和发现,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赞赏个性化的发现,珍视阅读体验,总会有意外的惊喜。

  点评

  这个教学片断的重点把握比较准确——即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文言字词,品味妙语佳句,提高审美情趣。从教学实录中看,授课教师基本上是落实了自己的教学设想,特别是对文章语言的品读,可以看出教师对文章的钻研和教师自身良好的素质,也可以看出学生活跃的思维。但从案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时安排”及“教学反思”的后两点上看,似乎教师想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精致的美文,上这样的课,把“合作学习”和“口语交际”“写作”等内容都拢进来,是否必要?建议“课时安排”为一节课。

  《沁园春 雪》(教学实录)

  赣榆县门河中学 王维

  师:同学们,在我们中国现代史上有一位伟人,中国人民无人不知道他,他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他是谁?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04-21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反思08-04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01-18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03-08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15篇03-19

与朱元思书的教案03-16

与朱元思书教案04-02

《与朱元思书》教案07-10

《与朱元思书》教案06-30

与朱元思书 教案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