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
由于心智尚不成熟和缺乏生活经验,四年级学生易受外界影响,在购物时往往缺乏独立的判断能力。他们有时会被商品的包装所吸引,有时会因为同伴买了某种商品而盲目攀比,有时受广告、动画片、流行读物等影响,很可能凭直觉提出购买要求而没有考虑实际需求。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反思自己的消费愿望,学会提出合理的购物要求。
当今社会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对家庭和学校教育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有的父母以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作为疼爱孩子的主要方式,导致孩子的物质欲望不断膨胀。有的父母以物质奖励作为鼓励的重要手段,易造成孩子片面地以追求物质利益为学习动机。有的父母自己花钱大手大脚,不知节制,孩子也容易沾染铺张浪费的习气……当前,中小学校园里出现了互相攀比、盲目赶时髦等现象。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消费,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养成节俭的消费习惯。
第一个板块的话题是“那些我想要的东西”,从学生想要的东西人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反思自己向父母提出的购物要求是否合理,从而辨明合理与不合理的购物要求。同时,教材还从方法上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比较、自我克制,能够理性地做出购物选择。第二个板块的话题是“学会合理消费”,通过比较有计划的消费和过度消费的不同后果,让学生认识到合理消费的好处。同时从方法上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开支,能够做到量入为出,在生活中实践科学合理的消费观。两个板块之间是递进的关系,先是从认知上,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合理与不合理的购物要求,认识到合理消费和过度消费的不同后果,再从行为上引导他们学会合理开支,做到节约和合理消费。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消费,养成节俭的消费习惯。
在教学时,要注意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消费,从他们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需求人手,让他们观察现实中的消费行为和方式,总结和思考不同消费方式带来的后果,从而帮助学生对什么是实际需求形成明确的概念和认识,这是合理消费的二是引导学生学会制订合理的开支计划,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如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状况等,设计可操作性强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充分而又真实的体验,培养他们的节俭意识,使他们懂得量人为出的消费原则,做到有计划、合理地消费。
引导学生辨明自己的合理要求和不合理要求,并学会克制自己的不合理要求。在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学生来说,希望父母能够满足自己的愿望,为自己购买喜欢的物品,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要求时,不宜用道德标准进行衡量和评价,而应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小心思”,适时进行指导和帮助,完成教学目标。
四年级学生有自己的购物要求,但是平时很少反思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有需求”是自然的、正常的,只是“需求的具体内容”值得探讨。首先,教师应以温和、非指责的态度,引导学生关注、反思自己的要求,分析这些要求被允许或者被拒绝的原因,总结合理要求的特点。这一环节帮助学生从认识层面懂得有些要求是合理的,有些要求需要及时“刹住”的。接着,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对于那些应该“刹住”但是很难“刹住”的念头,应该怎么办呢?这时需要引入具体行为的指导,让学生的心态和情绪得以调控,并意识到运用有效的方法可以做到自我克制,打消不合理的念头。
可以课前让学生准备自己及家庭的消费调查表(一周或一月),可以从饮食、衣着、日常用品、学习、休闲等方面了解自己及家庭的消费情况,结合教材第40页和第41页的内容,分小组讨论和交流,哪些消费属于有计划消费,哪些属于过度消费,分析二者分别会带来哪些后果,让学生对合理消费和过度消费的后果有充分的认识和切身的体会。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订和实施教材设计的春游午餐计划,也可以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懂得量人为出,做到精打细算,初步学会合理开支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个人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家庭经济负担、我国国情、社会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思考如何合理消费,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科学合理消费观的认识。
总之,本课的内容对于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消费很有帮助。第一,在“知”的层面,学生初步学会了如何区分合理和不合理的购物要求,知道了合理的有求不仅有物质方面的,还有精神方面的,他们的认识得到提升。第二,在“情”的层面,学生懂得体贴父母,体会父母工作的艰辛,甚至从国情、社会责任的高度反思自己的购物要求,他们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升华。第三,在“行”的层面,学生初步学会了如何克制自己不合理要求的基本方法,提高了自控能力,积累了生活智慧。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2
教虽有法,但教无定法。根据学情选择教法真是十分重要。道德与法治首先是一门道德教育课程,这是课程的基本性质;其次是一门智力教育课程;再次是一门公民教育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不仅是对初中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初中生的必修课程,是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途径。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必须坚持学生主体,优化教学过程;必须充分联系时政与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
一、工作任务:
1、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初二14、二15、二16班两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初二14班学生62人,初二15班63人,初二16班61。这两个班,我于初二接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发展极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
2)学生普遍表现为厌弃学习。学习主动性特别差,大部分学生不主动完成作业,个别学生上课还睡觉。
3)学生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较差,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互动性差。
2、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提纲式的扼要简述)。
1)抓新课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
2)抓时政治教学:根据情况在课堂上临时添加进行。
3)抓专题复习: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
4)抓综合练习:进行综合练习、模拟抽考。
5)抓培优辅差和习惯养成。
6)抓学月检测、半期检测、期末考试。
二、工作中的做法:
1、让教材烂熟于心,就会熟能生巧。
坚持认真学习,关心生活,关注时政,全面掌握知识点、充分把握考点,这应该是一个政治教师最基本的素养,只有做到了这些要求,教学才会游刃有余。在这个方面我下了许多功夫,甚至想到哪一课,大脑就会清晰的出现知识结构和重难点、考点、学生易错点等,便于在教学中随时与学生形成互动问题。
2、让学生喜欢我。
“亲其师,信其道”真是一点不假,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才乐意与老师沟通交流,学生就会喜欢你的课。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非常重视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关注每一个学生,积极面对人生。
从我接新的班级的第一节课开始,我就坚持这个观点。怎么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这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难题,事实上我还是做得很肤浅,但只要我要任教,就会是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初二3个班的.道德与法治考成绩居校综合第一,就是我“做学生喜爱的教师”有力的证明。
3、我的课让学生得到最多。
⑴课前:能够认真严格的执行学校制定的教学常规内容。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教学进度、目的、重点、难点、相统一。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本学期查找大量资料,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重点坚持备学生、备方法,下载和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课件,坚持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实效性。
⑵课中:充满热情上好课:以热情、和蔼、轻松、认真、合作的态度去面对学生。课堂上,能适时引导,积极鼓励,参与合作,激发思维,指导探究,注重实践。坚持学生主体不动摇,让学生尽量自我生成知识,坚持精讲多练,联系生活,关注时政,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坚持使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学生喜闻乐见,课堂容量增大,知识生动直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⑶课后:注重自我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主要反思:学习效果如何?师生互动是否成功?学生生成性知识是否突破?教学手段与方法是否恰当等等。注重培优补差,加强对后进生的转化。
4、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一学期来我能够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我从不迟到和早退,从未私自耽误一节课,以积极的态度,严谨的作风来完成常规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各个时期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自始自终恪尽职守,在本职工作岗位上默默的工作着。
三、工作中的不足:
一学期来,工作虽然很辛苦,但也充满了欢乐,虽有成绩但也有不足。
1、认为道德与法治课不是主要学科,这样就得想办法,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多种有效的方法,去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案,应面对全体学生充分的调动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
2、要经常去鼓励表扬,改变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能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起到思想政治课的作用。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关注后进生,加强对后进生的转化。
3、认为道德与法治是开卷考试学科,翻开书抄就是,不注重读书与记忆,这恰恰走入了误区。
四、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不仅要努力做学生的良师,还要做学生生活中朋友。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关注后进生,给他们更多的赞赏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成绩迎头赶上。
(1)更新课改观念,改进教学方式
教材的设计和抽考、中考的命题要求,要求我们尽快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所以我们的教学不仅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还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2)注重夯实基础,大力提高能力
重视和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读记,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比较,把握其内在联系;同时要明确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与具体的要求,对照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对知识进行学科内和学科之间的整合。
(3)掌握学习方法,规范书写答题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的指导,强化归纳综合的训练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向他人学习所长,用以补己之短,要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多方面涉猎各种知识,丰富自己,贴近学生,争取下学期取得更大的收获。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3
《变废为宝有妙招》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的第二课,本单元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从身边可触可感的资源出发,理解时代的主题——绿色与环保,并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改善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文明生活。《变废为宝有妙招》关注生活常见的现象——垃圾,学生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所见所闻,进行辨析讨论,从而理解政府推行的垃圾分类政策。对回收再利用废弃物,变垃圾为资源,减少垃圾量,减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激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将废弃物再利用。个人和国家共同努力,从而为改善生活质量与环境,尽到自己的力量。
四年级学生对垃圾暴增的现状及其为好没有深入的了解,对垃圾与资源两者之间的联系缺乏认识和体会。因此,本课从垃圾问题入手,引导他们明白垃圾其实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再利用有重要意义,从而树立新的资源观,辩证地看待垃圾与资源问题。由此,本课将“了解垃圾暴增的现状和危害”“认识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再利用的意义”设定为目标。
变废为宝是垃圾变资源的重要途径。具体如何变废为宝,岁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实践的过程。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喜欢动手创造,且创造能力不断增强的特点,为他们构建动手创造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利用身边的垃圾去探索、创新,实现有创意地节约资源和再利用资源。因此,本课确立了“学会有创意地节约资源和再利用资源,并逐步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的良好习惯,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生活方式”的`目标。
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要关注学生的下列情形:
1、在探究暴增的垃圾来源时,注意让学生在课前做好调查:家庭和学校一天产生的垃圾。教学时,可将学生的调查情况作为教学资源,引导他们进行统计和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垃圾的暴增与每个人都有关,明白自己也是垃圾制造者。
2、在探究来及暴增的危害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目前对垃圾的处理方式以及垃圾中蕴含着大量资源的现实,让学生认识到垃圾和资源以及人类的关系,例如,垃圾侵占土地、污染水源,有些垃圾也是放错位置的资源等。
3、在进行“减少垃圾”“变废为宝”部分的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分享活动交流减少垃圾的经验;在“帮垃圾找家”活动中学会垃圾分类及其意义;在参与变废为宝的创意实践活动中体会为什么说“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教师要尽量让全体学生行动起来,提升他们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如在研究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活动中,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然后在全班展示。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互相评价,例如,一组学生展示后,让其他组同学说说哪些做法与这组相同。在此基础上,再展示还有哪些不同的做法,还有哪些废弃物可以再利用。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可以让学生学会有创意地节约资源和再利用资源。
4、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希望学生能够认识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再利用的意义,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生活方式,逐步养成节约资源的好习惯。由于四年级的学生缺乏对垃圾与资源关系的足够认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构建一个贴近生活、激创意的生活空间。
教师通过不同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身边的垃圾资源去创造,实现有创意地节约资源和再利用资源,并让学生把自己的创意应用于自己的生活,让环保生活化。
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还应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在课堂教学及活动中,只有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会保护环境的具体方法和措施,他们才能真正在生活中践行环保,绿色生活。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4
9月18日上午非常荣幸参加了二年级新教材培训暨江宁区青研班研训活动,更加有幸在这次活动中执教了《大家排好队》第一课时。听完两位学科带头人的新教材解读讲座和研修班成员的交流指导,让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深刻的反思,也进一步加深对部编版新教材的理解。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整体性把握教材核心主题
面对新教材的内容,作为教师首先应从整体上认识教材,明确教材的核心主题是什么。每一课教材内容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存在于一定的单元主题,而单元的主题也是围绕一定的教材编写理念。比如二上道德与法治教材,整册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公共意识、培养公共能力,分散到四个单元的教学中。所以在教学中,要弄清一课的教学目标,必须联系单元甚至整册教材的整体目标。比如,我在备《大家排好队》这一课时,一开始简单地认为排好队仅仅是个人文明好习惯的培养,但在仔细读了新教材的教参解读和教学师父的指点之后,突然茅塞顿开,原来我们教学还要有长远的眼光,更要懂得整体性架构和理解教材,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潜润学生成长的'目的。
二、灵活把握教材内容
两位学科带头人的单元教材解读与建议中,无一不提到教材中的各个版块内容使用问题,教材仅仅提供一个范本,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各个学校、地区的学情来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内容怎么用、何时用,还取决于本节课教学的目的。比如说教材中的副版教材,有的是补充教材内容,有的是递进深化目标,在使用时必须有目标意识。
三、清晰目标,深化体验
方老师说得切中要害,一堂课应明确这几个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指向的是教学的目标,一堂课是解决什么问题的,在备课时叫应该明确,在上课时要牢牢记住这一。“教什么”是教学中的具体内容,“怎么教”的是教学的具体手段和策略。
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而在《大家排好队》第一课时的执教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发现生活中人们排队的地方、想象不排队会怎么样,在解释排队的好处时,我还播放了一些视频,本来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来体验,可是却忽视了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学生无法从视频中感同身受,也就不会对排队的意义有深入了解。道德与法治教学本身就是活动与体验的课程,任何道德与意识的生长必须发自内心的感悟,因此,教学中如果不能有效引发学生的体验,那样的教学将大打折扣。本次教学也给了我深刻的教训与启发。
四、注重生活智慧的培育
德法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最终培养的是学生的生活智慧。在每一次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生活智慧的培养,比如在《大家排好队》这一课,不仅要帮助学生认识排好队的意义,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问题,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思辨,引发学生对未来的生活的思考,最终指导生活中的问题。
本次研训活动,我不仅进一步认识理解了新教材,更是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一定的审视。教学中,我的“问题意识”欠缺,总是问题引导不到位,对于教材内容具体把握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思考。今后,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争取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5
这次阳光课堂展示,三课达标验收,兄弟学校观摩三者合一的情景化模拟教学活动,实施教学与课件目标结合,学生与教师合作,课外与课内衔接展示的教学,我也是围绕学校品德课的教研课题 “支撑教学目标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 引导学生情景表演下课后的安全活动,让我们分别从老师与学生的角度结合课件设计教学,体验教学过程。
一、对备课的反思
在模拟教学过程中,我在其它班级试讲了三次,教案也根据课堂情况修改了多次,在教案设计的过程中,我根据学校的.阳光课堂教学设计的四个步骤:1、目标导航,尝试自学2、汇报交流,梳理学点3、重点引领,突破难点4、总结运用,巩固提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也设计了四步,并且每一步都有设计思路说明。为此,我得到了一个启示:每个班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都不同,备课,不仅要备好教学内容,还要备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和原有的知识水平、性格、兴趣爱好等特点。认真做好这一点,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1、目标情景化导航,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一开课教师请学生闭着眼睛听歌曲《课间十分钟》,情感体验烘托主题导入新课,教师再提问请学生想一想:课间十分钟你们都在做什么?我这样设计由“课间十分钟”的歌曲引入新课,让学生在歌曲播放的情景中闭着眼睛回想下课后自己活动的场景,这样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回答问题又能积极主动,也能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汇报交流体验感悟,梳理学点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件提示,请学生看书28—29页图片,告诉老师:书中的小朋友课间十分钟在做什么?你看书后还需要老师给你解答什么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以及质疑的问题及时调整好教学难点,做到和下面一个环节环环相扣。
3、重点引领,突破难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梳理成四个学点:
(1)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的课间活动的图片引导孩子们说一说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接着教师播放情景化的课件让他们明白课间活动合理有序,安全文明,突破教学难点。
(2)当学生知道课间要做安全文明游戏之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明白还有少数学生课间做不文明、不安全游戏,那可危害很大,我们都不去做。通过小调查视频播放使学生明白哪些行为不文明,不安全,不能做,知道课间要开展有益的安全文明活动,懂得活动中要遵守秩序和规则。
(3)教师围绕学校品德课的教研课题 “支撑教学目标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 引导学生情景表演下课后的安全活动,师生在活动中突破教学难点。
(4)教师推波助澜引导学生分组创新设计课间活动,使课堂达到最顶峰。
4、总结运用,巩固提高:
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小结,孩子们在情景解说中“学了就去做”,学生在听到铃声后快乐安全游戏,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尽管情景化模拟教学过程在激趣中有趣,在活动中升华,但是课堂是个不断磨砺,使之
精准的过程,对此,我们都有持之以恒的信心!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6
《大家一起来》是道德与法制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的内容。本课就是以对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与本单元的其他三课是并列的。
课程标准强调培养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要求学生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乐于合作。
而合作并不在一年级孩子的认知中范畴中。一年级学生还没有合作的意识,不知道如何做才是合作。而且现在学生多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及个性都比较强,在合作中,当与别人意见不一致时,总希望别人听从自己的意愿,甚至不愿意合作。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我设计了一根手指那苹果、找一找、拉小球和听故事四个环节。以孩子喜欢的游戏、图片、活动和故事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认识的.许多事情需要大家一起来合作才能完成;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感受怎样做才是合作,发现分工与配合。由于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课堂上学生处于主体激活状态,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学生知道合作需要分工与配合是本课的难点,因此在拉小球环节我用问题“怎样才能把小球都拉出来?”、“一起拉行不行?”,来引导学生,最后突破难点。
由于教学中突出了活动性和体验性,学生参与热情高,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更轻松,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指导性也就更强些。所以在听故事环节,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也是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良好反馈。
当然,我的教学中还存在不足。比如,教学语言欠缺精炼,问题设计能力有待提高,小组活动教学收放不够自如。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需要在这几方面加强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7
《少年有梦》这节课,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学生刚进入中学,处于适应期,对生活充满期待,梦想符合学生这个心理阶段的特点,也符合他们的心理需要。但学生的新期待是不清新的.首先切入点要找准。教育目标不宜放得过高,选择的材料要切近学生的生活,通过一些学生熟悉的名人或伟人的事迹。让学生感受梦想的力量,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其次,多媒体教学激发孩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以上两点,我把本节课的切入点,放在让学生感受梦想的力量,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本节课从材料,图片,紧紧围绕感受梦想的力量,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体会个人梦想与时代脉搏及中国梦之间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1、 教学内容要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播放音乐《怒放的生命》,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教学情景。
2、本节学生活动较多,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本节课上,由于时间原因,学生说的时间短,谈得不透。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8
毋庸讳言,道德与法治课是初中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它不仅是中考科目之一,而且对学生做?“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思一学期时间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指导预习,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预习是让学生了解课堂内容非常重要的一步,尤其是对于初一的学生,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大致了解,知道重点是什么,疑难有哪些,问题在哪里。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效地进入课堂学习。
首先,教师必须在讲授新课前,预留五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统一进行预习。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课堂的主要内容,直接指出这节课的页码和段落。
最后,预习将就的是指导方法,先给学生指出这节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书中要求的问题浏览通读全文,梳理点出问题的答案,勾画重点,并将问题与答案做读书笔记。
二、紧扣课标,展示课堂教学
(一)采用多种方式生动的引出教学主题。
第一、用?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兴趣;第二、用周围的新鲜事导入,贴近生活;第三、用时事导入,让学生多了解时事,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第四、用问题导入,让学生产生疑问,自主解决问题;第五、用?名言警句?导入,启发学生思考,合作探究。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多读课外书,多看新闻,不断的扩大自己的`视野,这样才能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二)多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资料鲜活、生动、真实、直观,其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望尘莫及的。七年级的学生所见的东西有限,有些东西说了以后他们有时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只有亲眼所见才明了,这样就有必要让我们借助一些现代教学手段来上好一节道德与法治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选择切合教材内容的音像、图片、文字材料,让学生仿佛亲临现场,缩短距离感,激发了解事件原委的愿望及情感上的共鸣。
如果在教学中再创设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妙趣的益智?游戏?等,把学生带进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使其会学、愿学和乐学,这样,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达到课堂的高效性。
(三)师生互动,巧妙引导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句话说明了质疑问难的重要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思考,质疑问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入发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是教与学的全过程。我们必须要做到:第一、深刻把握教材,依据文本设计问题;第二、密切联系实际,认真分析解决。教师必须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分析、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师要注意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把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环境?”与社会的?“大环境?”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客观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分析原因,探求解决途径和办法,拥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
(四)指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以及背诵。
在教学过程中,每学完一节课内容后,都给学生留五分钟,让他们对本节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在下节课的时候再给予复习巩固。
学生最怕的就是背诵,枯燥无味,背了就忘。教师也可以让背诵形式变的多样。可以采用填空法,把学生需要记忆的内容?“挖空?”,让学生当堂训练和竞赛。也可采用列知识树的方法,让学生创新思维,整合知识,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总之,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一名道德与法制课的教师,只有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学生实际,从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探索,才能使道德与法治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才能提升素质教育,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和魅力课堂。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9
本课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万花筒》的第二课。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同时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提升自己的网络素养。《网络新世界》这一课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新世界很精彩”,在这个版块引导学生感受互联网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的产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第二板块是“新世界有规则”,这一板块有两个部分,一是了解如何保护自己,学会网络安全防护的小技巧;二是做到不损害别人,了解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第三板块是“网络游戏的是与非”,在交流辨析中明确网络游戏的利与弊,同时在模拟网络游戏设计师的活动中,掌握一些避免网络游戏带来不良影响的小方法。
本学校虽然是农村学校,但是本班级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已经开设信息技术课。学生到了四年级,已基本掌握文字输入、上网搜索资料、制作简单PPT等技能。因此在上课之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了丰富的关于网络发展、服务和安全等方面的资料。
这些学生出生在网络时代,又生活在网络比较发达的今天,对网络生活已经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课安排学生课外运用网络搜索大量资料,同时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学生结合搜索到的视频、数据、案例等资料,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交流讨论,让学生明白在网络世界里要避免泄露隐私,远离不良信息,慎重网上交友,学会保护自己。
通过听音频谈感受,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发布虚假信息的危害,做到不伤害他人。渗透法治教育,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资料,让学生明白网络的世界也是受法律保护的,网络世界也是有规则的。将学生所学与已有的经验融合,从自控的角度以及借助技术手段创造健康的网络环境两方面,思考避免沉迷于网络游戏的方法,自然地巩固并检测学习成果,达成教学目标。
学生对没有网络的年代缺乏亲身体验,教师设计了排队购票的课堂体验活动,让学生感知传统购票方式的弊端,在对比中更强烈地受到互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在教学中,再现学生已有的`游戏经历,帮助学生关注网络游戏的好处,比如:网络游戏能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让身心得到放松;网络游戏丰富的形式和内容,充满趣味性;益智类、知识类的网络游戏可以增强灵敏度和大脑灵活度;在网络游戏中能感受到有别于现实世界的刺激……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游戏也有很多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地方,不需要谈游戏色变,实现课堂与生活的无缝链接。
在教学中,为了避免教学停留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让学生感觉“吃不饱”,教师在本节课对教材内容作了适当拓展和提升,让学生不只是简单感知互联网这张大网在我们生活中的存在,还要体会到互联网带给社会各个领域的巨大变革和发展,激发他们投身建设幸福美好网络新世界的动力。
本节课的教学让教师和学生都受益匪浅。在启发学生想象互联网不断发展的未来社会时,学生兴趣浓厚,天马行空。当学生表述不够具体时,教师就巧妙引导大家一起来丰富充实。有的学生表达很精彩,让大家获得了很多启发。学生们到体验网络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精彩!
同学之间互动交流引发出的活力,是课堂教学的真正魅力,或许也就是网络新世界的魅力。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父母的爱从而突破本课重点难点,在最后作业设计的环节把课堂延伸至家庭,意在为孩子创造一些不父母直接交流、沟通的机会,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表达对父母的爱,融洽不父母的关系。整节课的设计我认为还是比较成功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学生调查、质疑、探究,最后理解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同时我也迚行了情感的升华,培养了孩子的感恩之心,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但是在授课中,我发现,一部分学生还是不敢表达,怕说错话,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单亲的'原因,没有全部参不迚来,这时,老师就要多鼓劫学生,引导学生,这一点我做的还不够。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从和他们的交流中找出突破口,不断启发引导他们把话讲清楚说具体,创设情境,陪他们一起用心感受。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1
进入新学期,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也正式进入了法治专册的学习。八年级下册着重学习我国宪法相关的内容,新教材的编写较之以往有了一定的差别,因此对老师、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对此,针对这一段时间的教学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准备、出现的问题、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材分析
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要求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观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青少年法治教育专册教材编写建议》进一步明确,青少年法治教育要以宪法教育为核心。本册教材以宪法精神为主线,重点进行公民意识与国家意识的教育。宪法关系的实质内容是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宪法的核心精神就是授予并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因此,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成为构建本册教材内容体系的逻辑起点,也是第一单元的逻辑起点。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宪法原则,帮助学生懂得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引导学生了解宪法组织国家机构、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宪法的核心价值是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认同宪法价值,理解宪法精神,增强宪法意识。
本单元还讲授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制度、国家机构、人民当家作主的途径和形式、我国人权事业的进步、公民享有广泛的基本权利、宪法对国家权力的规范和限制等内容的基础上,本单元有意识的进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使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感,发展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在初中阶段,随着生活领域的扩展、生活经验的增长以及行为能力的增强,他们不仅要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面对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还要在国家生活中以公民身份面对和处理与国家的'关系。在生活实践中,他们更深切的感受国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更深刻地体会公民身份的含义,更深入地思考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宪法规范因其原则性,似乎与学生生活难以发生具体联系。学生首先会问:宪法是什么?宪法与我有什么关系?宪法有什么用?宪法是如何实施的?作为公民,我与国家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维护宪法权威?因此,在这一时期,着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使之形成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公民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在课前需要准确把握教学定位,认真熟悉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把握好初中阶段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同时教师还需要一定的宪法知识储备。第一单元涉及到宪法学概论方面的内容。事先学习中国宪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认真研读我国现行宪法,掌握我国宪法的作用和价值。
课前要了解学情,可以通过调查和访谈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教材涉及的宪法知识的认知程度以及生活中队宪法性实例的关注情况,根据学生是实际情况来开发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学生在上课前提前预习,不仅要预习本课教材内容,而且要阅读教材目录,初步感知初中法治专册的内容,初步思考教材课程内部之间的联系。如果有条件的话准备宪法文本,将本单元所引用的宪法法条标记出来,并认真阅读。最后在课前可以收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例,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学习。
四、出现的问题
(1)法律语言的不熟悉
本册为法治专册,是初中法治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一册。在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涉及到很多宪法法律条例,其中还有很多与宪法相关的法律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因为比学生更为熟悉法律条例,能熟练使用法律语言来进行教学,但很多学生可能第一次大量接触法律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法律语言还需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过渡阶段中教师能明显感觉的学生的“反应慢”、“听天书”的问题。
(2)陌生的知识体系
与七年级的学习内容相比较,八年级的知识学习的更加深入,前面我们学习了与人交往相关的知识以及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道德方面的内容学的要更多一些,与法律知识相比较,道德内容在自小学习生活环境的熏陶下学生们理解起来更为容易。但进入八年级我们开始学习法律知识,再思考问题方面我们不在第一时间过多的思考道德方面的影响,大多数是以法律依据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第一单元学生刚接触庞大的法律体系,他们的知识框架还在构建中,部分学生可能因此学习法律知识觉得有些困难。
(3)历史遗留的坏毛病
在进入八年级之后,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存在的某些问题。如:课堂上学习积极性不高、作业完成度不高、get不到老师讲解的重难点等。这一类问题的出现有一定阶段性表现,与班上学生最近的学习氛围,老师的教导都有联系,现阶段这个问题不太严重,但如果不引起重视反而会对接下来的教学埋下隐患。
五、教学反思
(1)针对学生对法律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慢,法律语言不熟悉的问题,需要老师更加耐心和细心的教授和指导。可以小组内学生们自己制作知识框架图,通过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一方面学习新知,另一方面也能够锻炼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
(2)针对历史遗留问题,不可否认对班级制教育来说这是不可避免的,这需要教师始终怀着对教育的热忱,耐心思考现阶段的教学问题以及适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即使学生们在进入八年级之后各方面能力有所提升,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老师更要注重学生思想方面的变化,及时沟通引导,很多时候思想工作做到位了这些“小毛病”也会随之化解。
最后,对于教育事业,对于学科教学工作,教学理念和方法永远都在更新,教师应该跟着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不断改进。希望通过这次反思能够给下阶段的教学提供清晰的思路,通过反思和改进使我的教学变得更好。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2
过去的一个月,我积极适应新的教学工作要求,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并完成。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过去一个月的教学工作作出以下总结和反思,从中寻找差距,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
九年级教材以核心价值观、国情国策教育及国际发展、全球观念为线索进行设计,理论性强、内容量大、综合性强、思维力度大、思辨性强。基于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又高于学生的具体生活,尤其是农村学生,学生不熟悉,易不理解。于他们而言有难度有挑战,于老师而言更有很大的挑战。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立德树人”,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新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 教师要为学生搭建活动平台,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主体性要得到充分发挥,能力要得到培养。”
初三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特殊的阶段,面临对未来的选择。教师不仅要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利用多样化并且适合初三学情的教学方法来增强他们对社会、国家及世界发展现状的感知和分析能力,认同道德与法治科目的重要性。还应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特有的'价值观念,对自己的未来、人生有规划。
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
一、整体感知教材是基础
整体感知教材有利于教师在授课时深入浅出,做到知识点讲解能够融会贯通,避免片段化、碎片化教学,割裂知识点的贯通性。如在讲授九年级下册“中国的机遇和挑战”这一课时,一方面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九.上的知识的回顾,因为九上知识就是在阐述我国自身发展的机遇与现存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原有的知识上进行深入学习,培养大局意识,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着眼于本课已有的四大活动“运用你的经验、探究分享、阅读感悟、拓展空间”,深度专研选择恰当的活动进行开展,避免多而杂,做到“精、准、狠”,课堂才会高效,学生专注力才会持久,兴趣不会磨灭。
二、生活化的教学是关键。
在教学时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会导致学生缺乏兴趣,不参与课堂活动,教师一言堂,道德与法治课毫无生机。要改变此况,教师教学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教学生活化,教师教学时,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播放视频、新闻事件、音乐和图片;开展辩论会、诗歌朗诵、小品表演等活动,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可以朗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进行导入。还可以结合时政热点,设立问题,采用课堂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有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寻找伙伴,成立小组,共同探究,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模式,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体”,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得到充分发挥,打破传统教师一张嘴- -统天下。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思辨力和感悟力。
三、认真备课
学好反思认真备课,坚持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认真设计教学方案。做到课前有方案,并制作各种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并认真按时搜集每课的知识点。
四、虚心请教
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教法。
五、认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做到精度精炼,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
六、指导预习,为课堂打下基础
预习是让学生了解课堂内容非常重要的一步,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大致了解,知道重点是什么,疑难有哪些,问题在哪里。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效地进入课堂学习。
首先,教师必须在讲授新课前,预留五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统一进行预习。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课堂的主要内容,直接指出这节课的页码和段落。
最后,预习将就的是指导方法,先给学生指出这节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书中要求的问题浏览通读全文,梳理点出问题的答案,勾画重点,并将问题与答案做读书笔记。
七、紧扣课标,展示课堂教学
(一)生动的引出教学主题。
第一、用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第二、用周围的新鲜事导入,贴近生活;
第三、用时事导入,让学生多了解时事,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四、用问题导入,让学生产生疑问,自主解决问题;
第五、用名言警句导入,启发学生思考,合作探究。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多读课外书,多看新闻,不断的扩大自己的视野,这样才能使课堂变得生动。
(二)多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播放声像资料鲜活、生动、真实、直观,其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望尘莫及的。有些东西说了以后他们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只有亲眼所见,这样就有必要让我们借助一些现代教学手段来上好一节道德与法治。通过多媒体选择切合教材内容的音像、图片、文字材料,让学生仿佛亲临现场,缩短距离感,激发了解事件原委的愿望,及情感上的共鸣。如果在教学中再创设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妙趣的益智游戏等,把学生带进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这样,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句话说明了质疑问难的重要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思考,质疑问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入发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是教与学的全过程。我们必须要:
第一、深刻把握教材,依据文本设计问题;
第二、密切联系实际,认真分析解决。教师必须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分析、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师要注意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把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环境”与社会的“大环境”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客观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分析原因,探求解决途径和办法,拥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
(四)指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
在教学过程中,每学完一节课内容后,都给学生留五分钟,让他们对本节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在下节课的时候再给予复习巩固。
总之,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使其乐学、善学并把所学知识用于指导具体行动,达到知行统一,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名道德与法制课的教师只有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学生实际,从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符合学生的实际,使道德与法治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才能提高教学效益。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3
《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的第一课,本单元旨在引导通过调查和研究,了解身边的污染,并通过实际行动,改善我们的生活,共同保护绿色家园。并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改善生活质量与环境,文明生活。《我所了解的环境污染》分为两个部分,首先通过对塑料的研究,了解塑料带来的便利以及白色污染的危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生活当中去发发现其他的污染,并从自身做起,找到降低污染切实有效的办法。
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难题之一,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绝大多数学生对身边环境污染了的了解仅处于感知层面,初步知道我们生活的环境出现了很多污染现象,但对环境污染的来源及其带来的严重危害缺乏认识。因而,本课确立了“认识、体会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增强环保意识”的目标。
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认识塑料制品、寻找身边塑料制品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塑料制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再以“塑料为什么会被广泛应用”
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更深层的思考。教师让学生将生活中的塑料制品带到课堂,通过“摸一摸”“闻一闻”“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清晰地总结出塑料具有轻、薄、防水、有弹性、相对便宜等特点。这样探究出来的结论是鲜活的,是充满生活气息的,使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获得的。
教师围绕教材中的《塑料袋漂流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补充了一些新闻、案例、科学小常识,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塑料,但塑料垃圾的危害又如此之大,我们该怎么做?”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辨,学生很快就认识到“减塑”是最好的办法,小组讨论后,学生总结出很多金点子。
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有明晰的设计意图,如:
1.通过谜语,卡通人物“塑料朋友”将化身孩子们的学习好伙伴,建立塑料与学生之间朋友般的对话关系,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共情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孩子大量交流见过的塑料制品,再次感受塑料与人们生活的息息相关,并为探究塑料制品的性能,做好准备。
2.再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帮助学生运用一定的探究方法,去了解塑料制品的性能,经过探究典型的塑料制品活动后,学生能够感受到塑料制品的性能优良。再通过图文资料补充其他领域塑料的广阔运用,能够让学生更加认识塑料应用广泛、性能优良。
3.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截取他们实际日常生活中家里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统计数据以及相关的新闻视频和图片,用事实来引导学生感受,过量使用和随意丢弃造成了大量的塑料废弃物污染问题。从而丰富学生认知,增强环保意识;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小组互相交流,对“白色污染”的危害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再适时补充相关数据、图片资料,把塑料垃圾的危害引向深入,尤其是动物受到伤害的图片资料、“白色污染”视频的补充,更是将学生迫切想要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的情感激发出来。通过辨析英国媒体对塑料制品垃圾袋的评价,将学生对已学的塑料的优点和危害融入其中,自然巩固学生学习的成果。同时这种方式,也增强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让他们学会用辩证的.方式来看待现象。也让学生明白造成“白色污染”的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人类的不合理使用。
4.学生的道德行为只有回到真实的生活中才能得到强化和巩固,让学生对于减塑这块,自己该怎么做的问题自由交流,为下面设计我家的减塑方案作铺垫;出示一些新型的塑料包装替代品,让学生明白现代社会正在不断地进步和更新,也为激发学生日后去创造更多新型的塑料制品而努力的情感;组织学生交流制定减塑措施是个前奏,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日常生活中,每天执行自己设计的减塑方案进行打卡加星的实践热情,并且让家人一起落实到行中去。
5.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帮助学生懂得并牢记,从身边的小事开始,践行减塑。通过小结导语引发学生对下节课学习的向往。
6.从身边的事物而起,回忆日常生活中的做法,了解农药残留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从而对农药污染有初步认识。
7.了解农药污染产生的原因,认识农药污染的危害,从而提出可行的减少农药污染的建议。
8.交流身边的环境污染现象、成因、危害等方面调查结果,交流减少污染的建议。从法律(条例)层面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9.总结课堂,提升对保护环境意义的理解,深化对美好环境的向往与崇敬。
环保意识为环保行为提供了动力,但环保意识转化为环保行为需要实践。所以,需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切入,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探究污染产生的原因,以及问题解决的路径,逐步提升环保行动能力和环保的责任感。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4
在本节课中,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他们理解了风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了在极端天气中保护自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表演的方式,学生们很喜欢这种方式,在表演中,学生们进一步理解了所学内容,他们的学习效率很高。
我很善于评价学生,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增强了自信心,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
不足:
1. 有个别学生在学习上不够主动。
2. 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改进措施:
1. 我们应多关注学困生,要多提问他们。
2. 教师要让学生们多看书,应开阔他们的视野。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5
回溯历史,人类呼吸过战争的硝烟,经历过战争的惨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很多国家意识到和平的可贵,尤其是中国,会更加珍惜、努力维护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人类共识。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帮助学生树立全球意识,增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意愿。课本脉络清晰,从感知战争的'残酷入手,体会和平来之不易,从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启发学生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本课框题“推动和平与发展”,“谁”推动和平与发展?值得思考。国际组织、世界各国、中国、个人,每个主体都是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教学要思考,突出中国在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起的作用,帮助学生初步梳理全球意识,启发学生在维护和平与发展问题上的自我思考。
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对战争的认识仅停留历史学科的史料呈现、新闻简讯或者报刊中的文字,不能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性,会觉得生活在和平年代是理所当然的。同时,学生会认为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个话题,离自己的生活太远。不具备全球视野和全球意识。此外,对中国对外投资的看法不一,缺少全面、发展、理性看待。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03-07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05-15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07-02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优秀10-25
(推荐)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05-16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5篇09-02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5篇)11-06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16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集锦15篇)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