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07 12:34:5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精华]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青山不老》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叙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的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的创造了一块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的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经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目标一共有两个:

  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能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说出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这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经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如:我记得文章有这样一句话: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黄土和绿树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

  高年级文章幅长,如何做到长文短教,找准重点句,引导学生品读是一种常见教法。如何避免学生在阅读重点句子时流于表面,避免学生眼中仅有棵树而忽略整片林呢?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子时,引导学生一次次研读,一层层地推进,也是一种常见策路。这样的策略能让文章构成一个整体,让一个问题牽一发而动全身。例如: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学生的回答是:“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难道不是了不起的奇迹吗!"学生说出了他的理解:作者用列数字的方法,说明了老人创造出了奇迹。可是,我没有就此罢休,还继续“穷追猛,问:创造奇迹的是些什么人?那里的环境是怎样的?学生经过联系上文,结合生活实际,展开联想等方式读懂吧,明年过古稀之年的老人,在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地区植树造林的不容易,在反复朗读,中学生对于奇迹的理解就更加丰满了。他不再只是数字说明的问题,环境恶劣,参与绿化人员的势单力薄的反衬,更能让人体会到老人的了不起。从这个教学处理策略让我明白。

  这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另外一个特点是课堂动静结合,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

  回顾这一节课,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两个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比较好。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我先把阅读提示出示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先让学生理解老人所处的环境,明白老人所处的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辛。再结合学生搜集到的图片,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要想植树是非常不容易的。然后学习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通过前后对比,让学生明白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崇高品质。从而有效地达成了目标一。在达成目标一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明白了,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不老,就永远不会老,又达成了目标二。

  2、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留给学生,为何课本有精读课,有略读课,就是让学生先学会精读课,知道如何自己去理解,从哪些方面入手,然后将精读课所学到的方法用到略读课中,结合课文前面所给的提示,逐一进行攻破,给出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小组合作交流的时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课前让学生先自主进行预习,包括读课文、查找作者资料、查找文章背景、解决生字词等。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预习,提高他的学习能力。

  当然这节课我的不足之处也有不少,我还有一些不好的地方需要再次改进。

  第一,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过于单一,由于是公开课,上课时比较紧张,学生回答后,直接就让他们坐下了,没有对他们所回答的答案进行具体的评价,以后我会在这个方面进行改进。比如:“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想的真全面”;“你不仅回答正确,还对上一位孩子进行了正确的评价”;“你的普通话真标准”;“你的声音真好听”等。这其实不仅仅是老师课堂评价语丰富了,而且孩子们从老师的表扬中找到了自信,越来越敢回答问题,敢去思考问题,学习的能力也能逐步得到提升。

  第二,提问面过于集中,我这节课总是叫那些举手的孩子,而忽略了那些腼腆的、不好意思的孩子,其实如果叫他们的名字,他们站起来也一定会回答的很出色,以后我会多在这方面注意,照顾到每一个孩子,争取在课上把每个想发言的孩子都提问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不仅如此,还从侧面要求了每位孩子都要认真听讲,因为老师随时都可能提问到你,你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能跑神,不能注意力不集中。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景,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清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的。有时候,还要向学生示弱,在我看来,示弱是一种智慧,省了我是事,帮助了他们的提升。今后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上出一堂更好的课我也会更加努力,力求上好每一节课。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2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3

  用真心点燃真情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早晨,和南楼小学六年级四班的同学一起学习了《青山不老》一课。到现在心情还是难以平复,不知为什么那么容易感动,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的过程,那位老人的形象一直在我眼前盘桓,他的坚毅不屈、无私奉献、拳拳爱心……当然,更令我佩服和感动的是眼前这群孩子,你听他们的学习心得多么深刻:“老人15年如一日创造了这片奇迹,他把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无限的价值——不老的'青山。老人的精神真的好令人佩服!”“多么无私的老人,他已经与这片青山融为一体,相互依存,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

  课文学到最后,孩子们对老人的那份情怀已然透彻地理解,于是就势让孩子们有感情地读,在悠扬的乐声中,那片绿意荡漾的山林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一个女孩子说:“我仿佛听到了鸟儿在唧唧喳喳地歌唱,歌唱这美丽的绿洲,歌唱它们美好的家园”“我仿佛看到了每一片树叶都闪动着生命的光”一个女同学补充;“我还听到了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好美!”小胖墩儿真挚地表达内心的感受。

  至此,孩子们对老人15年如一日创造的这片山林充满了喜爱,对老人充满了敬重与钦佩。读到作者梁衡看着老人的背影,鼻子不禁一酸这句时,同学们的情感已经达到高潮,有人说:“老人给子孙留下了一座青山,同时也留下了一种永远不灭的精神——无私奉献、坚定执着”;有人说“是啊,这精神就像文章中那句话‘有了这黄土,绿树才得以生长,有了绿树才守住了这片土。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就像老人和这片青山,互依互存”“老人已经把自己的生命融入这片热土!”

  最后,用诗人臧克家的一句诗作为这节课的结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全班齐颂八个大字——“青山不老,精神永存!”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4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共7个自然段,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一课时上完了,结合学校提出的“高效”课堂的精神,以及一文两堂四环节的模式,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围绕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以组为单位,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执着精神,板块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学生自主,读悟结合。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快速读文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孩子们在组长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拓展提升。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孩子们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不足: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孩子视觉上的冲击,那样才会更形象地理解险恶的环境,品味老人无私奉献、执着坚守的精神!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5

  青山不朽是一篇背景清晰、重点突出的略读文本,即通过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了解青山不朽的意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本文的难点在于理解青山永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体现的精神。通过这门课的教学,我了解到略读课文不像精读那样严格和详细,但在阅读方法上,它并不排除精读的重点。重点仍然需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

  本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我紧紧抓住文中的三个问题:

  老人创造了什么样的奇迹,创造了什么样的环境,谈论“青山不老”的含义。全班围绕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另一个特点是课堂上动静结合,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本课程的主要缺点是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相对单一,指导语言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言表达缺乏情感,学生课堂阅读不到位,学生小组讨论时间不够,教师缺乏情感性阅读指导,同时阅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不允许学生阅读自己应有的.情感。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让学生在更多的时间里体验课文,与课文对话。今后,我会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给大家上更好的一课。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6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我来反思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设计了许多小的问题,让学生明白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进而通过重点句的品读理解青山不老的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和重点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朗读,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基本完成了学习任务。

  存在不足:

  1、课堂缺少评价,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引导不到位。

  2、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较多,但是老师指导的不到位,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3、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4、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上完这一堂课,我认识到了略读课文应该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势必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地 阅读。可以说:略读课,就是学生学得更自主、更开放;老师说得更少、更精到。为此,今后我会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同时深入研究课本、教参,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争取上好每一堂课。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7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课文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这节课的不足主要还是我的'课堂评价语言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达缺乏深情;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老师缺乏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8

  《青山不老》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主题下的第四篇文章,这是一片略读课文,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充分自读自悟,并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学生在结束时都有自己的感悟,我让学生填空:抚着这块石碑,我想(对马爷爷说:“”;看着这片树林,我想(对全世界说:“”

  其中王欣源写道:抚着这块石碑,我想感激地对马爷爷说:“马爷爷,您的这种绿化祖国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让我们敬佩。您瞧!这就是您千辛万苦种出来的树林!多么辽阔,多么美丽啊!马爷爷,虽然您人已去世,但您的精神在我们心中永垂不朽!”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自豪的对全世界说:“你们看!我们祖国土地多么翠绿!我们祖国人民精神多么伟大!我们的伟大人民马爷爷告诉我们‘青山是不会老的!’他的精神永远是宝贵的!”

  马国栋写道:我想发自内心地对马爷爷说:您真伟大,只一个人就在那里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为保护环境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我真不知道您是怎样坚持15年的,要是我,一定受不了每天那么枯燥的生活……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深情地对世界说:你们看,这么大的一片树林,其实是由一个瘦弱的老人种植的,你们能想象吗,就是这样一个老人,创造了这样的奇迹;就是这样一个老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植树;就是这样一个老人,经过15年的努力,终于将荒芜的'土地变成了清新的、耀眼的绿色!

  胡妍写道:抚着这块碑,我想敬佩地对马爷爷说:马爷爷,您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青山。您不顾这里的恶劣环境,不论生活多么艰苦,您始终坚持植树。因为您知道,这条山沟需要您不断地种树绿化。您和青山是密不可分的,这青山养育了您,于是您用尽一生的精力来回报青山对您的养育之恩,您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奇迹般的创造出了这片绿洲,您的精神将永垂不朽!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认真地对全世界说:贪婪的人类啊,如果你们还不知觉醒,继续砍伐树木,那么这个世界上的绿色,将会一点点地从我们眼前消失。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身边的绿色,让世界变成一片充满生命的绿洲!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9

  新课标对略读课文的学习目标定位:资料上做到3点:

  1、粗知大意,这篇课文讲的是这些人和事。

  2、增长见识。(世上竟有这样的情和景,人和事)。

  3、有所感悟,(感受、启迪)。

  方法上:要求自读自悟为主,教室更加放手。

  目的上:

  1、训练学生略读本事,不要求咬文嚼字。

  2、将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到略读课文上,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

  我执教的这一课,目标定位十分的准确: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能提出问题。

  2、利用导读抓住三个问题:想一想这些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创造的,联系课文资料,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抓住这3个问题,引导学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开讨论交流。来解决问题,并因势利导地帮忙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地句子。

  ⑴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属。

  ⑵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我的价值,他已经将自我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个问题,经过写一写。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真正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略读课文教学,我收获不少。我明白了:

  1、粗知不是浅知:

  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能够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浅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句、学词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2、自主阅读也不是自学:

  略读课文应当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当有更多的交流自我读书心得的机会。略读课上,学生学得更自主、更开放。教师说得更少、更精到。但略读成为一项教学活动的时候,作为教师势必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地阅读。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0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我结合学校提出的“高效”课堂的精神,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选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概括大、小环境的特点等设计,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概括,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体现了语文的`工具行。

  五、课堂反馈及时

  课堂上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反馈,课堂的最后5分钟,出示自己设计的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这些练习针对性强,是本堂课的重点,学生完成的情况较好,说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有效的学习。

  六、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分页标题#e#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若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表示环境的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可以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较多,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较多,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我看来,“高效”的课堂更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从高效来看,在这一节课中似乎有了一点儿踪影,可是高效的语文课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实,而且是有艺术性地展开,我的课堂中是缺失的,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势必要创设一些情境,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可是一堂课40分钟,要实现高效,应怎样处理呢?今后要积极摸索。

  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更好的课。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1

  早晨,和南楼小学六年级四班的同学一齐学习了《青山不老》一课。到此刻心境还是难以平复,不知为什么那么容易感动,和同学们一齐学习的过程,那位老人的形象一向在我眼前盘桓,他的坚毅不屈、无私奉献、拳拳爱心……当然,更令我佩服和感动的是眼前这群孩子,你听他们的学习心得多么深刻:“老人15年如一日创造了这片奇迹,他把自我的双手、用自我的生命换来了无限的价值——不老的青山。老人的精神真的好令人佩服!”“多么无私的老人,他已经与这片青山融为一体,相互依存,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课文学到最终,孩子们对老人的那份情怀已然透彻地理解,于是就势让孩子们有感情地读,在悠扬的乐声中,那片绿意荡漾的山林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一个女孩子说:“我仿佛听到了鸟儿在唧唧喳喳地歌唱,歌唱这美丽的绿洲,歌唱它们完美的家园”“我仿佛看到了每一片树叶都闪动着生命的光”一个女同学补充;“我还听到了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好美!”小胖墩儿真挚地表达内心的感受。

  至此,孩子们对老人15年如一日创造的这片山林充满了喜爱,对老人充满了敬重与钦佩。读到作者梁衡看着老人的背影,鼻子不禁一酸这句时,同学们的情感已经到达__,有人说:“老人给子孙留下了一座青山,同时也留下了一种永远不灭的精神——无私奉献、坚定执着”;有人说“是啊,这精神就像文章中那句话‘有了这黄土,绿树才得以生长,有了绿树才守住了这片土。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就像老人和这片青山,互依互存”“老人已经把自我的生命融入这片热土!”

  最终,用诗人臧克家的一句诗作为这节课的结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全班齐颂八个大字——“青山不老,精神永存!”

  我想孩子们走出课堂时,心境依然是不平静的,从他们的眼中、脸上,还有中午打来的电话。期望经过一节课能带给孩子们一些终身受益的东西,带给他们学习的热情、完美的情感和好的学习方法。这样,我的心里会感到多么慰藉。

  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是第四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经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结合这节课的设计和培训教材中的教学反思技能,反思自我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目标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领航者,这节课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创造的?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课堂从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到重点语句的深刻理解,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比较条理,线条清晰流畅,突出了重点。

  二、充分自学,以学定教

  课堂以自学提示统领,“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充分给学生放时间自主学习,学生经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学生边读边想,只见他们圈、划,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能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下,能充分自主学习,便于教师作进一步有针对性的指导点拨。

  三、联系实际,突破难点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我引导学生从概括老人的奇迹,用自我的话说说对老人的看法,从初步的认识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真正让学生从读中感悟老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我的价值。他已经将自我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重点语句的出示,让学生理解“另一种东西”的真正含义,也进一步从中体会老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执着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适时训练,及时反馈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我校实行高效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从教学中,词语的听写,到文章重点语句的填写,再到交流心语,抒写我心,以及课下的环保宣传语的.设计无一不时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及时检查与反馈!仅有课堂真实地反应出学生的学习情景,才能让学生有效的学习。

  五、ppt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中从巍峨青山的图片到文章重点句子以及目标,学习提示的出示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学媒体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在课堂上真正起到了事倍功半的作用!

  存在不足及改善办法:

  1、从教学设计上看,整节课的设计比较饱满,害怕有什么遗漏之处,这样面面俱到就在课堂教学中显得环节紧凑而重点处理有些仓促。一节课的时间不够用了。我想既然是略读课文,教师就应当放手让学生运用本组课文以及已有学习方法学习略读课文。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结合文章注释“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感悟自然环境的恶劣的理解还是离学生的现实经验比较遥远,如果教师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环境的图片,会给学生理解更加形象化,能够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的课堂评价语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对学生的评价仍是衡量教师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4、课堂上学生的感情朗读较多,可是教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结合文章的重点语句,学生齐读的形式较多,离应有的情感学生的朗读还有必须的距离!仅有加深学生的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本事,增强语感的训练才能使朗读更有效!

  在我看来,教学设计往往参杂着许多教师的完美愿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高效”的课堂更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景,在注重高效的同时,文本的情感该如何落实就滞留了,更谈不及文体的艺术体现了。作为困惑,我想教师必要时要创设有效情境,既要节省时间,又要到达预期的效果还需不竭地努力!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2

  这片课文主要是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描写的山林景象,院子里的绿意浓浓,山的绿意盎然,山野的録树成荫描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习品读。然后引导学生去理解老农是在什么样的情況下去创造奇迹的,从而去理解老农开辟山林、绿化家园、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和情怀,在此基础上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课前我先让学生收集关于晋西北的'相关资料,了解绿色作物在那里生长的不易。教学的时候又让学生围绕老农创造了什么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況下创造奇迹的,以及你是如何“青山不老”的含义的这三个问题展开自学,自学就是为了给了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自主性。而且让孩子们在自学的时候动笔,圏圈画画,注点评,写下心得体会。引导他们交流的时,我注意把握重点,引导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我让孩子们进行了一个小练笔,把自己想对老农说的话写下来。

  孩子们写的很有特色,注意了各自的侧重,有的赞扬老农坚持不懈地改造山林,有的敬佩老农抛弃个人的利益甘愿在清苦的环境中改造山林,有的惊记老农所创造的奇迹总之,这次的小练笔孩子们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人,但是带给我们的感动是真实的,是无穷的。不知道在教学中我有没有把这份感动帯给学生,但是我想,读他的故事,对孩子们却是一种真实的心灵的涤荡!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3

  《青山不老》是一篇阅读课文,而语文阅读教学其实就是一种对话,而对话的实质在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走进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壮、或优美、或激昂的美的过程。对于略读课文,这应该放手让学生透进语言文字自主感悟。

  上《青山不老》这一课时,我在总结前几篇阅读课文教学和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后,试着把握好阅读读文教学的“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教本”变成“学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略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体现课程理念创设了条件。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是否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

  通过本节课证明,学生是不能完全放手的。因为小学生,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与学习方法的运用都离不开老师适时、适当的指导。但是,略读课文也不能过多的指导,以前我总是放不开手,生怕学生什么也不会,而过多给予引导,这样就大大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了。

  本课教学时,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问题“老人在什么情况下创造了奇迹”和难以理解的句子,“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等,进行启发,把握引导学生的“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同时本课还找准了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

  联系实际、际深入思考是本课的`一个成功之处。通过本个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第一个是开课开始增强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联系资料或实际情况谈晋西北沙化现象,引发思考。第二个是在感爱老人生活艰辛时,让学生联系自己家庭生活情况想象如果只有“三间房”什么家具也没有的情况下您会怎么过?还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的爷爷在子女三番五次接他进城而他却坚持在山里生活时,你会对爷爷说些什么?通过这种想象,使学生体会老人的精神。

  教无定法,但对阅读课文老师的恰当引导会让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的。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4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这一课的阅读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为我提供了这篇课文学习的流程:默读—思考—交流。

  根据提示,我把课堂教学分成了四个阶段:

  一是初读阶段。请学生轻声读课文,扫清朗读障碍。

  二是默读自悟阶段。我请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解决问题。

  三是汇报交流阶段。我请学生先来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学生都找到了第4自然段中的“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我追问:“为什么说这是个奇迹呢?”把学生引入“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的交流。这个问题的交流侧重于抓住重点词句“常”“肆虐”“盘踞”“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感悟自然环境的恶劣;又通过“就剩一人”“离世”“过世”“81岁”“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来感悟老人生活的不易。

  在引导学生理解“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入的体会,我出了一道算术提让学生计算。一亩=667平方米,3700亩=2467900平方米。如果我们的教室是60平方米,那么就有41131间教室那么大,如果我们的学校有70间教室那么大的平面,那么就有588间学校那么大。学生通过计算,发出了惊叹,我问:这是个奇迹吗?学生异口同声:“真是个奇迹啊!”他们还在回味。

  第四阶段是引导点拨阶段。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是本文的中心,也是需要“精”处理的地方。我为这个点设计了几个台阶:先请学生说说老汉改造山林的作用(品读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山林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的理解奠定了基础;理解“另一种东西”,通过“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体会到这“另一种东西”是——老人与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最后水到渠成理解“青山是不会老去”的含义。

  这堂课我比较满意是因为学生学得比较轻松,而且目标也完成得比较到位。细想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成功的原因在于抓住了学习重点,有略也有精。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略读如果只任学生自己去着手,而不给他们一点指导,很容易使学生在观念上发生误会,以为略读只是‘粗略’的阅读,甚至于是‘忽略’的阅读……”因此略读也需要精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5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谈收获: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以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存在不足:

  1、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以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2、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反思2

  这片课文主要是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描写的山林景象,院子里的绿意浓浓,山沟的绿意盎然,山野的绿树成荫描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习品读。然后引导学生去理解老农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去创造奇迹的,从而去理解老农开辟山林、绿化家园、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和情怀,在此基础上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课前让学生收集关于晋西北的相关资料,了解绿色作物在那里生长的不易。教学的时候让学生围绕老农创造了什么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以及你是如何“青山不老”的含义的这三个问题展开自学,自学的时候给了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自主性。而且让孩子们在自学的时候动笔,圈圈画画,批注点评,写下心得体会。引导学生交流的时候我注意把握重点,引导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我让孩子们进行了一个小练笔,把自己想对老农说的话写下来。

  孩子们写的很有特色,注意了各自的侧重,有的赞扬老农坚持不懈地改造山林,有的敬佩老农抛弃个人的利益甘愿在清苦的环境中改造山林,有的惊诧老农所创造的奇迹……总之,这次的小练笔孩子们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山野老农只是一位普通的人物,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却不能让人为之感动,为之敬佩,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含辛茹苦的坚持;老农的身上没有熠熠生辉的光环,但是他那种造福人类,造福子孙的精神却能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一名普普通通的老人,但是带给我们的感动是真实的,是无穷的……不知道在教学中我有没有把这份感动带给学生,但是我想,读他的故事,对孩子们却是一种真实的心灵的涤荡!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精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02-11

(经典)青山不老教学反思05-24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03-24

青山不老的教学反思02-17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06-13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精品】07-06

关于《青山不老》教学反思08-24

(优选)《青山不老》教学反思07-06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优秀)07-10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精华]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青山不老》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叙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的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的创造了一块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的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经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目标一共有两个:

  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能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说出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这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经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如:我记得文章有这样一句话: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黄土和绿树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

  高年级文章幅长,如何做到长文短教,找准重点句,引导学生品读是一种常见教法。如何避免学生在阅读重点句子时流于表面,避免学生眼中仅有棵树而忽略整片林呢?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子时,引导学生一次次研读,一层层地推进,也是一种常见策路。这样的策略能让文章构成一个整体,让一个问题牽一发而动全身。例如: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学生的回答是:“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难道不是了不起的奇迹吗!"学生说出了他的理解:作者用列数字的方法,说明了老人创造出了奇迹。可是,我没有就此罢休,还继续“穷追猛,问:创造奇迹的是些什么人?那里的环境是怎样的?学生经过联系上文,结合生活实际,展开联想等方式读懂吧,明年过古稀之年的老人,在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地区植树造林的不容易,在反复朗读,中学生对于奇迹的理解就更加丰满了。他不再只是数字说明的问题,环境恶劣,参与绿化人员的势单力薄的反衬,更能让人体会到老人的了不起。从这个教学处理策略让我明白。

  这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另外一个特点是课堂动静结合,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

  回顾这一节课,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两个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比较好。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我先把阅读提示出示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先让学生理解老人所处的环境,明白老人所处的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辛。再结合学生搜集到的图片,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要想植树是非常不容易的。然后学习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通过前后对比,让学生明白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崇高品质。从而有效地达成了目标一。在达成目标一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明白了,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不老,就永远不会老,又达成了目标二。

  2、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留给学生,为何课本有精读课,有略读课,就是让学生先学会精读课,知道如何自己去理解,从哪些方面入手,然后将精读课所学到的方法用到略读课中,结合课文前面所给的提示,逐一进行攻破,给出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小组合作交流的时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课前让学生先自主进行预习,包括读课文、查找作者资料、查找文章背景、解决生字词等。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预习,提高他的学习能力。

  当然这节课我的不足之处也有不少,我还有一些不好的地方需要再次改进。

  第一,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过于单一,由于是公开课,上课时比较紧张,学生回答后,直接就让他们坐下了,没有对他们所回答的答案进行具体的评价,以后我会在这个方面进行改进。比如:“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想的真全面”;“你不仅回答正确,还对上一位孩子进行了正确的评价”;“你的普通话真标准”;“你的声音真好听”等。这其实不仅仅是老师课堂评价语丰富了,而且孩子们从老师的表扬中找到了自信,越来越敢回答问题,敢去思考问题,学习的能力也能逐步得到提升。

  第二,提问面过于集中,我这节课总是叫那些举手的孩子,而忽略了那些腼腆的、不好意思的孩子,其实如果叫他们的名字,他们站起来也一定会回答的很出色,以后我会多在这方面注意,照顾到每一个孩子,争取在课上把每个想发言的孩子都提问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不仅如此,还从侧面要求了每位孩子都要认真听讲,因为老师随时都可能提问到你,你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能跑神,不能注意力不集中。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景,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清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的。有时候,还要向学生示弱,在我看来,示弱是一种智慧,省了我是事,帮助了他们的提升。今后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上出一堂更好的课我也会更加努力,力求上好每一节课。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2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3

  用真心点燃真情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早晨,和南楼小学六年级四班的同学一起学习了《青山不老》一课。到现在心情还是难以平复,不知为什么那么容易感动,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的过程,那位老人的形象一直在我眼前盘桓,他的坚毅不屈、无私奉献、拳拳爱心……当然,更令我佩服和感动的是眼前这群孩子,你听他们的学习心得多么深刻:“老人15年如一日创造了这片奇迹,他把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无限的价值——不老的'青山。老人的精神真的好令人佩服!”“多么无私的老人,他已经与这片青山融为一体,相互依存,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

  课文学到最后,孩子们对老人的那份情怀已然透彻地理解,于是就势让孩子们有感情地读,在悠扬的乐声中,那片绿意荡漾的山林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一个女孩子说:“我仿佛听到了鸟儿在唧唧喳喳地歌唱,歌唱这美丽的绿洲,歌唱它们美好的家园”“我仿佛看到了每一片树叶都闪动着生命的光”一个女同学补充;“我还听到了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好美!”小胖墩儿真挚地表达内心的感受。

  至此,孩子们对老人15年如一日创造的这片山林充满了喜爱,对老人充满了敬重与钦佩。读到作者梁衡看着老人的背影,鼻子不禁一酸这句时,同学们的情感已经达到高潮,有人说:“老人给子孙留下了一座青山,同时也留下了一种永远不灭的精神——无私奉献、坚定执着”;有人说“是啊,这精神就像文章中那句话‘有了这黄土,绿树才得以生长,有了绿树才守住了这片土。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就像老人和这片青山,互依互存”“老人已经把自己的生命融入这片热土!”

  最后,用诗人臧克家的一句诗作为这节课的结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全班齐颂八个大字——“青山不老,精神永存!”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4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共7个自然段,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一课时上完了,结合学校提出的“高效”课堂的精神,以及一文两堂四环节的模式,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围绕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以组为单位,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执着精神,板块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学生自主,读悟结合。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快速读文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孩子们在组长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拓展提升。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孩子们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不足: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孩子视觉上的冲击,那样才会更形象地理解险恶的环境,品味老人无私奉献、执着坚守的精神!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5

  青山不朽是一篇背景清晰、重点突出的略读文本,即通过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了解青山不朽的意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本文的难点在于理解青山永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体现的精神。通过这门课的教学,我了解到略读课文不像精读那样严格和详细,但在阅读方法上,它并不排除精读的重点。重点仍然需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

  本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我紧紧抓住文中的三个问题:

  老人创造了什么样的奇迹,创造了什么样的环境,谈论“青山不老”的含义。全班围绕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另一个特点是课堂上动静结合,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本课程的主要缺点是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相对单一,指导语言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言表达缺乏情感,学生课堂阅读不到位,学生小组讨论时间不够,教师缺乏情感性阅读指导,同时阅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不允许学生阅读自己应有的.情感。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让学生在更多的时间里体验课文,与课文对话。今后,我会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给大家上更好的一课。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6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我来反思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设计了许多小的问题,让学生明白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进而通过重点句的品读理解青山不老的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和重点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朗读,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基本完成了学习任务。

  存在不足:

  1、课堂缺少评价,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引导不到位。

  2、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较多,但是老师指导的不到位,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3、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4、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上完这一堂课,我认识到了略读课文应该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势必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地 阅读。可以说:略读课,就是学生学得更自主、更开放;老师说得更少、更精到。为此,今后我会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同时深入研究课本、教参,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争取上好每一堂课。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7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课文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这节课的不足主要还是我的'课堂评价语言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达缺乏深情;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老师缺乏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8

  《青山不老》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主题下的第四篇文章,这是一片略读课文,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充分自读自悟,并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学生在结束时都有自己的感悟,我让学生填空:抚着这块石碑,我想(对马爷爷说:“”;看着这片树林,我想(对全世界说:“”

  其中王欣源写道:抚着这块石碑,我想感激地对马爷爷说:“马爷爷,您的这种绿化祖国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让我们敬佩。您瞧!这就是您千辛万苦种出来的树林!多么辽阔,多么美丽啊!马爷爷,虽然您人已去世,但您的精神在我们心中永垂不朽!”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自豪的对全世界说:“你们看!我们祖国土地多么翠绿!我们祖国人民精神多么伟大!我们的伟大人民马爷爷告诉我们‘青山是不会老的!’他的精神永远是宝贵的!”

  马国栋写道:我想发自内心地对马爷爷说:您真伟大,只一个人就在那里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为保护环境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我真不知道您是怎样坚持15年的,要是我,一定受不了每天那么枯燥的生活……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深情地对世界说:你们看,这么大的一片树林,其实是由一个瘦弱的老人种植的,你们能想象吗,就是这样一个老人,创造了这样的奇迹;就是这样一个老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植树;就是这样一个老人,经过15年的努力,终于将荒芜的'土地变成了清新的、耀眼的绿色!

  胡妍写道:抚着这块碑,我想敬佩地对马爷爷说:马爷爷,您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青山。您不顾这里的恶劣环境,不论生活多么艰苦,您始终坚持植树。因为您知道,这条山沟需要您不断地种树绿化。您和青山是密不可分的,这青山养育了您,于是您用尽一生的精力来回报青山对您的养育之恩,您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奇迹般的创造出了这片绿洲,您的精神将永垂不朽!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认真地对全世界说:贪婪的人类啊,如果你们还不知觉醒,继续砍伐树木,那么这个世界上的绿色,将会一点点地从我们眼前消失。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身边的绿色,让世界变成一片充满生命的绿洲!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9

  新课标对略读课文的学习目标定位:资料上做到3点:

  1、粗知大意,这篇课文讲的是这些人和事。

  2、增长见识。(世上竟有这样的情和景,人和事)。

  3、有所感悟,(感受、启迪)。

  方法上:要求自读自悟为主,教室更加放手。

  目的上:

  1、训练学生略读本事,不要求咬文嚼字。

  2、将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到略读课文上,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

  我执教的这一课,目标定位十分的准确: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能提出问题。

  2、利用导读抓住三个问题:想一想这些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创造的,联系课文资料,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抓住这3个问题,引导学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开讨论交流。来解决问题,并因势利导地帮忙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地句子。

  ⑴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属。

  ⑵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我的价值,他已经将自我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个问题,经过写一写。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真正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略读课文教学,我收获不少。我明白了:

  1、粗知不是浅知:

  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能够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浅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句、学词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2、自主阅读也不是自学:

  略读课文应当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当有更多的交流自我读书心得的机会。略读课上,学生学得更自主、更开放。教师说得更少、更精到。但略读成为一项教学活动的时候,作为教师势必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地阅读。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0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我结合学校提出的“高效”课堂的精神,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选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概括大、小环境的特点等设计,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概括,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体现了语文的`工具行。

  五、课堂反馈及时

  课堂上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反馈,课堂的最后5分钟,出示自己设计的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这些练习针对性强,是本堂课的重点,学生完成的情况较好,说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有效的学习。

  六、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分页标题#e#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若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表示环境的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可以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较多,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较多,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我看来,“高效”的课堂更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从高效来看,在这一节课中似乎有了一点儿踪影,可是高效的语文课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实,而且是有艺术性地展开,我的课堂中是缺失的,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势必要创设一些情境,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可是一堂课40分钟,要实现高效,应怎样处理呢?今后要积极摸索。

  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更好的课。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1

  早晨,和南楼小学六年级四班的同学一齐学习了《青山不老》一课。到此刻心境还是难以平复,不知为什么那么容易感动,和同学们一齐学习的过程,那位老人的形象一向在我眼前盘桓,他的坚毅不屈、无私奉献、拳拳爱心……当然,更令我佩服和感动的是眼前这群孩子,你听他们的学习心得多么深刻:“老人15年如一日创造了这片奇迹,他把自我的双手、用自我的生命换来了无限的价值——不老的青山。老人的精神真的好令人佩服!”“多么无私的老人,他已经与这片青山融为一体,相互依存,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课文学到最终,孩子们对老人的那份情怀已然透彻地理解,于是就势让孩子们有感情地读,在悠扬的乐声中,那片绿意荡漾的山林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一个女孩子说:“我仿佛听到了鸟儿在唧唧喳喳地歌唱,歌唱这美丽的绿洲,歌唱它们完美的家园”“我仿佛看到了每一片树叶都闪动着生命的光”一个女同学补充;“我还听到了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好美!”小胖墩儿真挚地表达内心的感受。

  至此,孩子们对老人15年如一日创造的这片山林充满了喜爱,对老人充满了敬重与钦佩。读到作者梁衡看着老人的背影,鼻子不禁一酸这句时,同学们的情感已经到达__,有人说:“老人给子孙留下了一座青山,同时也留下了一种永远不灭的精神——无私奉献、坚定执着”;有人说“是啊,这精神就像文章中那句话‘有了这黄土,绿树才得以生长,有了绿树才守住了这片土。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就像老人和这片青山,互依互存”“老人已经把自我的生命融入这片热土!”

  最终,用诗人臧克家的一句诗作为这节课的结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全班齐颂八个大字——“青山不老,精神永存!”

  我想孩子们走出课堂时,心境依然是不平静的,从他们的眼中、脸上,还有中午打来的电话。期望经过一节课能带给孩子们一些终身受益的东西,带给他们学习的热情、完美的情感和好的学习方法。这样,我的心里会感到多么慰藉。

  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是第四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经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结合这节课的设计和培训教材中的教学反思技能,反思自我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目标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领航者,这节课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创造的?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课堂从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到重点语句的深刻理解,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比较条理,线条清晰流畅,突出了重点。

  二、充分自学,以学定教

  课堂以自学提示统领,“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充分给学生放时间自主学习,学生经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学生边读边想,只见他们圈、划,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能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下,能充分自主学习,便于教师作进一步有针对性的指导点拨。

  三、联系实际,突破难点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我引导学生从概括老人的奇迹,用自我的话说说对老人的看法,从初步的认识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真正让学生从读中感悟老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我的价值。他已经将自我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重点语句的出示,让学生理解“另一种东西”的真正含义,也进一步从中体会老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执着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适时训练,及时反馈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我校实行高效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从教学中,词语的听写,到文章重点语句的填写,再到交流心语,抒写我心,以及课下的环保宣传语的.设计无一不时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及时检查与反馈!仅有课堂真实地反应出学生的学习情景,才能让学生有效的学习。

  五、ppt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中从巍峨青山的图片到文章重点句子以及目标,学习提示的出示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学媒体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在课堂上真正起到了事倍功半的作用!

  存在不足及改善办法:

  1、从教学设计上看,整节课的设计比较饱满,害怕有什么遗漏之处,这样面面俱到就在课堂教学中显得环节紧凑而重点处理有些仓促。一节课的时间不够用了。我想既然是略读课文,教师就应当放手让学生运用本组课文以及已有学习方法学习略读课文。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结合文章注释“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感悟自然环境的恶劣的理解还是离学生的现实经验比较遥远,如果教师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环境的图片,会给学生理解更加形象化,能够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的课堂评价语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对学生的评价仍是衡量教师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4、课堂上学生的感情朗读较多,可是教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结合文章的重点语句,学生齐读的形式较多,离应有的情感学生的朗读还有必须的距离!仅有加深学生的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本事,增强语感的训练才能使朗读更有效!

  在我看来,教学设计往往参杂着许多教师的完美愿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高效”的课堂更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景,在注重高效的同时,文本的情感该如何落实就滞留了,更谈不及文体的艺术体现了。作为困惑,我想教师必要时要创设有效情境,既要节省时间,又要到达预期的效果还需不竭地努力!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2

  这片课文主要是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描写的山林景象,院子里的绿意浓浓,山的绿意盎然,山野的録树成荫描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习品读。然后引导学生去理解老农是在什么样的情況下去创造奇迹的,从而去理解老农开辟山林、绿化家园、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和情怀,在此基础上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课前我先让学生收集关于晋西北的'相关资料,了解绿色作物在那里生长的不易。教学的时候又让学生围绕老农创造了什么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況下创造奇迹的,以及你是如何“青山不老”的含义的这三个问题展开自学,自学就是为了给了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自主性。而且让孩子们在自学的时候动笔,圏圈画画,注点评,写下心得体会。引导他们交流的时,我注意把握重点,引导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我让孩子们进行了一个小练笔,把自己想对老农说的话写下来。

  孩子们写的很有特色,注意了各自的侧重,有的赞扬老农坚持不懈地改造山林,有的敬佩老农抛弃个人的利益甘愿在清苦的环境中改造山林,有的惊记老农所创造的奇迹总之,这次的小练笔孩子们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人,但是带给我们的感动是真实的,是无穷的。不知道在教学中我有没有把这份感动帯给学生,但是我想,读他的故事,对孩子们却是一种真实的心灵的涤荡!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3

  《青山不老》是一篇阅读课文,而语文阅读教学其实就是一种对话,而对话的实质在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走进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壮、或优美、或激昂的美的过程。对于略读课文,这应该放手让学生透进语言文字自主感悟。

  上《青山不老》这一课时,我在总结前几篇阅读课文教学和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后,试着把握好阅读读文教学的“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教本”变成“学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略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体现课程理念创设了条件。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是否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

  通过本节课证明,学生是不能完全放手的。因为小学生,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与学习方法的运用都离不开老师适时、适当的指导。但是,略读课文也不能过多的指导,以前我总是放不开手,生怕学生什么也不会,而过多给予引导,这样就大大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了。

  本课教学时,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问题“老人在什么情况下创造了奇迹”和难以理解的句子,“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等,进行启发,把握引导学生的“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同时本课还找准了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

  联系实际、际深入思考是本课的`一个成功之处。通过本个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第一个是开课开始增强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联系资料或实际情况谈晋西北沙化现象,引发思考。第二个是在感爱老人生活艰辛时,让学生联系自己家庭生活情况想象如果只有“三间房”什么家具也没有的情况下您会怎么过?还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的爷爷在子女三番五次接他进城而他却坚持在山里生活时,你会对爷爷说些什么?通过这种想象,使学生体会老人的精神。

  教无定法,但对阅读课文老师的恰当引导会让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的。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4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这一课的阅读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为我提供了这篇课文学习的流程:默读—思考—交流。

  根据提示,我把课堂教学分成了四个阶段:

  一是初读阶段。请学生轻声读课文,扫清朗读障碍。

  二是默读自悟阶段。我请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解决问题。

  三是汇报交流阶段。我请学生先来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学生都找到了第4自然段中的“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我追问:“为什么说这是个奇迹呢?”把学生引入“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的交流。这个问题的交流侧重于抓住重点词句“常”“肆虐”“盘踞”“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感悟自然环境的恶劣;又通过“就剩一人”“离世”“过世”“81岁”“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来感悟老人生活的不易。

  在引导学生理解“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入的体会,我出了一道算术提让学生计算。一亩=667平方米,3700亩=2467900平方米。如果我们的教室是60平方米,那么就有41131间教室那么大,如果我们的学校有70间教室那么大的平面,那么就有588间学校那么大。学生通过计算,发出了惊叹,我问:这是个奇迹吗?学生异口同声:“真是个奇迹啊!”他们还在回味。

  第四阶段是引导点拨阶段。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是本文的中心,也是需要“精”处理的地方。我为这个点设计了几个台阶:先请学生说说老汉改造山林的作用(品读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山林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的理解奠定了基础;理解“另一种东西”,通过“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体会到这“另一种东西”是——老人与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最后水到渠成理解“青山是不会老去”的含义。

  这堂课我比较满意是因为学生学得比较轻松,而且目标也完成得比较到位。细想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成功的原因在于抓住了学习重点,有略也有精。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略读如果只任学生自己去着手,而不给他们一点指导,很容易使学生在观念上发生误会,以为略读只是‘粗略’的阅读,甚至于是‘忽略’的阅读……”因此略读也需要精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5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谈收获: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以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存在不足:

  1、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以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2、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反思2

  这片课文主要是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描写的山林景象,院子里的绿意浓浓,山沟的绿意盎然,山野的绿树成荫描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习品读。然后引导学生去理解老农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去创造奇迹的,从而去理解老农开辟山林、绿化家园、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和情怀,在此基础上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课前让学生收集关于晋西北的相关资料,了解绿色作物在那里生长的不易。教学的时候让学生围绕老农创造了什么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以及你是如何“青山不老”的含义的这三个问题展开自学,自学的时候给了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自主性。而且让孩子们在自学的时候动笔,圈圈画画,批注点评,写下心得体会。引导学生交流的时候我注意把握重点,引导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我让孩子们进行了一个小练笔,把自己想对老农说的话写下来。

  孩子们写的很有特色,注意了各自的侧重,有的赞扬老农坚持不懈地改造山林,有的敬佩老农抛弃个人的利益甘愿在清苦的环境中改造山林,有的惊诧老农所创造的奇迹……总之,这次的小练笔孩子们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山野老农只是一位普通的人物,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却不能让人为之感动,为之敬佩,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含辛茹苦的坚持;老农的身上没有熠熠生辉的光环,但是他那种造福人类,造福子孙的精神却能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一名普普通通的老人,但是带给我们的感动是真实的,是无穷的……不知道在教学中我有没有把这份感动带给学生,但是我想,读他的故事,对孩子们却是一种真实的心灵的涤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