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荷花》教学反思

《荷花》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12 18:09:1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荷花》教学反思15篇(合集)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荷花》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荷花》教学反思15篇(合集)

《荷花》教学反思1

  《荷花》这篇课文以“我”的感受力为线索,写出了荷花的美。文章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公园里一池美丽多姿的荷花和“我”观赏荷花时的细腻、真切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我在教学时围绕“初闻花香──再赏花姿──幻化荷花”的思路,引导学生品读、感悟。为了不破坏它的整体韵味和美感,我设计的第一课时重点是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第二课时重点是理解、积累和运用。

  我在课中,力求让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让学生思考,讨论来解决,学习任务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如荷花美在哪里,怎么读出荷叶的美来,写荷叶与写荷花之间的关系等等,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虽然也调动了起来,可就是不能达到预设的目标。

  我在不断实践和总结,现在有了一点收获,学生的积累显得贫乏,因而课堂语言的表达也就显得贫乏。而且学生的积累有了,但是学生的迁移不够。因而要将阅读充盈于整个语文教学,加强学生的积累和学会运用。

《荷花》教学反思2

  叶圣陶先生写的《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文章语言文字优美,意境也美。而如何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荷花的美丽,如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语言文字的优美,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一、借助多媒体,朗读感悟,体会优美的语言。

  为了让学生能身临其境,赏心悦目,好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态的荷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重点抓住了“冒”字,让学生换词。通过与“长”“伸”“钻”“探”“抽”“挤”等词的比较,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出“冒”字用得好,好在它不仅写出了荷叶的多、大、圆,还写出了荷花旺盛的生命力,拟人手法的运用还表达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接下来,多媒体里出现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一朵有一朵的姿态,正在盛开的,将要盛开的,含苞欲放的,在碧绿的荷叶衬托下,随风摇摆,生机勃勃,学生也像叶老一样被陶醉了。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个人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似乎自己也变成了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

  二、抓住留白,发挥想象,指导说话写话。

  课文第四小节中有一处留白:“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抓住了最后的.省略号,问学生,还有谁会告诉我些什么?提醒学生抓住清晨荷塘的时间和地点的特点,展开大胆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回答:“蝴蝶飞过来,告诉我她要为我授粉。”“小鸟飞过来,告诉我,今天早晨它看到的事情。”“一只小青蛙跳到荷叶上,告诉我在池塘游玩的乐趣。”等等。

  作者站在荷花池边,产生了无限美好的遐想,他动情的描述也打动了我们。如果此时,你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孩子们有的看到了游人荡舟荷叶间,听到了他们的欢歌笑语;有的想到自己变成了一朵荷花,正在翩翩起舞。

  这节课,我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受到熏陶。但自己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课堂教学中,点拨语、评价语等语言设计,还不够到位,必须好好斟酌,应该更有针对性。今后要努力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荷花》教学反思3

  <荷花>是一篇非常美的文章,我很喜欢。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美,我先花了一节课的时间来朗读,等学生读的很熟了才来讲。

  学习第二段时,学生在体会“冒”字是否用的好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有的.学生认为“冒”字用的好,不能替代。有的学生认为“冒”字好,但用“钻”字也可。不过大家都认为“长”不好。我没有表态,让学生自己辩论。双方意见相持不下,讨论得很激烈。最后我说,那我们来查字典,看看两个字的意思有什么不一样。通过比较字意,学生认识到还是“冒”的意思比较贴切。

  今天学习第三自然段,我说:“现在你们就是一朵荷花,在阳光下亭亭玉立,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们闭上了眼睛,一会有些孩子举起了手:“老师,我看到了许多人在观赏我们。”又一个孩子说:“我看到蝴蝶飞来了,在我身边舞蹈。”我欣喜地说:“你的想象力真丰富。”很多孩子举起了手,“我看到了一只青蛙跳到我身边,呱呱地叫。”“我看到了一位画家在画画,画出了美丽的我们。”。。。。。学生们高兴地说着,笑着,沉浸在美好的想象中。

  下午我改学生的小练笔,写一种花,学生是周末回家写的。大部分学生写的不错,但是仿写课文的痕迹非常浓。想到他们才开始写植物,仿写未尝不可。一个学生写的特别有意思,他说看三角梅的时候想到:小荷才露尖尖脚,早有蜻蜓立上头。他把这句改为:小花才露点点红,早有蝴蝶露上头。我觉得写的很好。部分学生估计是看了作文书,还知道升华中心,升华到喜欢花的品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描写花时没有顺序,以及描写得不够详细。明天重点讲这方面。

《荷花》教学反思4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风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它的语言文字美,描写的景物美,产生的意境也美。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感情朗读以及对语言文字的体悟,激发学生喜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课文中写荷花的句子,或是你认为很美的句子,找一找,画一画,并说一说,由此展开小组讨论学习。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还结合第二自然段安排了背诵训练。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的美跃然纸上。图文对照,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词汇的积累,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

  但是,课后,当我静下心来,再次审视自己的教案,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却发现了许多遗憾之处。

  首先,课文中的两幅插图虽然十分精美,但我却忽视了这一教学资源。只是让学生简单进行了观察。如果在教学中,能适时地让学生来说一说图中的荷花,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下荷花。我想学生对荷花的情感定能更上一层楼。

  其次,虽然课堂上注重了对语言文字的体悟和训练,或者说引导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把握,但是缺乏朗读的指导,没有注重学生的.朗读。比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备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这个“冒”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呢?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冒出来?学生懂得“冒”有长、钻、伸的意义,我又相机让学生想象这些百荷花冒出来想干什么?引导学生想象荷花不经

  意间钻出水面,亭亭玉立的盎然生机。学生能有自己的体会,但是我却忽略了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千篇一律用齐读的方式扼杀了学生的体会。

  最后,我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点拨语、评价语等语言设计,必须好好斟酌,应该将教学环节设计的更有针对性,更能兼顾全体学生。 我想,只有认真思考,努力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荷花》教学反思5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赞美了荷花的美丽,再现了如诗如画的大自然美景。

  教学本课我引导学生多层面的了解文本内容,通过欣赏荷花美,品读荷花美,边读边想象荷花美,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了共鸣,获得了审美体验。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出示《荷花》图片,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揭示课题。学生交流后引入:课文中的'我又是怎样看荷花的?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再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表现荷花的“美”。学生的自主选择,随机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以“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学习,这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状美,学生最感兴趣。边读边想这一段,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的体会。在表现荷花不同的姿态时,我让学生用动作感受三种不同形态的荷花,学生就很容易地把描写荷花的长势、各种姿态的语句背诵下来了,积累了课文中的精彩句段。在通过课件的播放荷花池美景,使学生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我是抓住“冒”字进行教学的,,让学生给“冒”字换个词(长、钻、伸、露、探、冲),理解“冒”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从“冒”字你体会到什么?(“冒”写出了荷花的亭亭玉立、生机盎然,又写出了荷叶的茂盛。)

  三、在教学第4、5自然段作者的想象部分时,我采用师配乐范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意境中感受到荷花的美,并把自己当成一朵荷花把学生的情感融入课文作者的感情。

《荷花》教学反思6

  语文是一种语言学习,具有工具性的特点;语文又是母语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紧相连,有着深广的人文性特征。而我们的教学应该是这两者的和谐统一吧。这节课,我通过听读看想说做写等多种方法与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在期待与快乐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一开始的音乐放飞想象,激发了学生探知的欲望,然后引领着学生走入文本,产生独特的体验。在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时,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想象,也可边听边做上动作,体会蜻蜓、小鱼的`快乐,感受荷花池边如梦如仙的美。最后以给荷花姐姐和大自然写信的形式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想说的话,这一不常见的学习方式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这一课体会最深的是学生把书读得很好,因为课前我让学生进行了充分地预习,也利用早读课指导过他们如何去读这篇课文,在这样一个基础上上这一课,感觉特别好,少了课堂上烦琐的朗读指导,荷花似乎更美了。苏教版语文教材主编张庆先生多次强调指出:阅读教学,应强化初读,学生课文不读熟不开讲。我不知道我对此的理解是否确切,但我按我的理解去做了。我想,不管对与不对,只要学生高兴学、学得也高兴,那我这堂课就是有收获的。

《荷花》教学反思7

  今天,我教学了叶圣陶写的一篇文章《荷花》。这是一篇写景散文,课文描写了公园里盛开了一池美丽的荷花,荷花有各种各样的姿态以及我看荷花时的感受。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课文中描写荷花美的各种姿态的句子,开始反馈学习情况了,同学们纷纷举起了小手,说出了正确答案,看来同学们自学情况还真不错,我心中暗自想到。一位同学说:“老师,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冒’是什么意思?”我一听这个问题问的好啊,我就说:“同学们,你们说这个‘冒’字用的好吗?还可以换成哪些词?”班里顿时叽叽喳喳的说开了,有的说可以换成长,有的说可以换成伸、钻、探。我觉得同学们的思维此时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看着同学们意犹未尽,我又问道:“白荷花从荷叶丛中冒出来想干什么呢?”一个小女孩站起来说:“她想看看我们这个精彩的世界”,她的回答给我带来惊喜,这时另一位同学好像也理解了课文说:“她想出来透透气。”在他们俩的`激发下,同学们都踊跃的举起了手,“她想出来展示自己美丽的舞姿”,“荷花想出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荷花想出来看看美丽的大自然”。瞧他们说的多好,我不由得为他们鼓起了掌,我拿起了书,读起了课文,同学们也纷纷拿起书和我一起读了起来。此时,我和我的孩子们都已被叶圣陶笔下的荷花深深的陶醉了!

《荷花》教学反思8

  《荷花》这篇课文以“我”的感受力为线索,写出了荷花的美。怎样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来欣赏这种美呢有位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值得效法的。

  她先指导学生理清了课文记叙的顺序:闻荷花——看荷花——赞荷花——变荷花——看荷花。

  接着,指导学生理解“看荷花”这节课文是怎样写出荷花的美的。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的学生说:“这荷花开放的姿势各不相同。有的将开,有的半开,有的全开。真美!”有的学生说:“荷花的颜色也很美,那碧绿的叶子,洁白的花,嫩黄的莲蓬,太好看了。”还有的学生说:“荷叶‘挨挨挤挤’的,荷花在叶子间‘冒’出来,花骨朵‘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一切显得那样生机蓬勃,美极了!”

  然后,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把在“看荷花”这节课文中感受到的荷花的姿势美、颜色美、动态美,充实到“赞荷花”这节课文中去,再要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课文,这样,学生在读到“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的时候,那赞美之情就溢于言表,把这一池花读“活”了。

  最后,这位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化为课文中的“我”,化为池中的一朵荷花,身历其境,一阵风吹来怎么样,风停了又怎么样,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怎么快乐,小鱼告诉我昨夜做的是什么好梦。

  有的学生说:“我变成一朵全开的荷花,向四周一看,好像兄弟姐妹都欢聚在这里,我们穿的是雪白的衣裳、碧绿的裙子,好看极了。一阵风吹来,我们都情不自禁地摆动衣衫,抖动裙子,跳起优美的舞来。”有的学生说:“一只蜻蜓轻快地飞到我身旁,愉快地对我说:‘荷花姐姐,我一清早就闻到你们的清香,看到你们美好的舞蹈。在你们身边飞行,真快乐!’”

  听了这一节课,我想:这篇教材的教学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达到审美的目的.。但这位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在“变荷花”这节课文上花很大功夫,学生为什么都能展开如此丰富的想象呢我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悟出了这么几点:

  1.丰富的想象必须以鲜明的表象为前提。这位教师之所以在“看荷花”一节的教学上花较多的精力,是为了让学生对荷花的美有所感知,从而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鲜明的表象。这样,才能运用这些表象展开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

  2.丰富的想象还必须以深切的感受为基础。鲜明的表象为想象提供了材料,但光有材料还不能张开想象的翅膀。只有学生对这事物有了深切的感受,才能给这材料注入生命的活力,才能使鲜明的表象在强烈的感情催化下活跃起来,升腾起来。所以,这位教师紧接“看荷花”之后,就尽力引导学生在“赞荷花”上下功夫,用赞美之情把美好的形象和丰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看上去是到了“变荷花”一节才引导学生想象,其实,引导学生想象的教学贯穿在课文教学的全过程。到了“变荷花”这节,便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3.有感情地朗读,能把内部感受转化为外部语言,是把学生导入情境,引起感情共鸣,过渡到想象的重要手段。这位教师就是把分析、议论、朗诵交织在一起,逐步向想象推进的。

《荷花》教学反思9

  1、积极利用游戏教学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检测了学生掌握的情况,为新课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采用实物教学更能直观化,更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学习单词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的热情,记忆单词比较快、准确。

  3、在实践过程中不仅指导了学生参与动口,而且自己也主动参与学习,为学生作了带头榜样作用,自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能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敢于交流,即是说错了,我也正确地引导进行表达自己的感受。

  4、能主动为学生创造交流的环境和氛围,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尽情地发挥,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荷花》教学反思10

  【教学反思一】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上完《画杨桃》一课,感觉今天的课堂上同学学得特别认真投入,课堂学习气氛浓厚,这让我感到一丝欣慰。我想,今天能收获这难得的一点喜悦,可能缘于以下几个方面吧。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导入环节,我说:“小朋友们,你们见过杨桃吗?”有四五个同学举手。我接着问:“那吃过杨桃的举手?”有两个人说吃过。于是,我就请他们介绍杨桃的样子和味道。因为绝大部分的小朋友都没见过杨桃,所以大家听得格外认真。接着,我说:“大家想看一看杨桃吗?”大家齐声说:“想”我请大家打开课文,仔细观察插图。继而,请大家阅读课后的“资料袋”,读后请大家交流了解到的关于杨桃的信息。大家兴趣高昂,发言踊跃。从谈“杨桃”入手,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通过这一环节的有效教学,小朋友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堂注意力高度集中了,由此我感到从现实生活出发激发学生兴趣要比教师平淡的叙述效果好得多。

  二、给足时间,充分读书。

  在初读课文时,我布置的三个自读课文的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思考:“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同学们怎样评价我的画?老师怎么做、怎么说?”3、提出不懂得问题做上记号。用五分钟时间完成。在孩子们读书的过程中,我随机给予个别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或提示,帮助他们真正做到[ ]带着问题来读书。五分钟时间到了,可是还有大部分同学没完成好,于是,我又给了他们三分钟时间。后来,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发现以上几点要求大部分小朋友都完成得不错。

  所以我想在初读课文这一教学环节给孩子们充分的读书时间是十分必要的,当孩子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了解以后,之后的学习才会轻松,他们才会有学习兴趣。同时,这一过程,还能培养学生[ ]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初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学情参考。

  三、抓住两次对话,读中感悟心理

  本课有两处语言非常有特点,即老师和同学的两次对话。两次对话的内容是相同的,同学的回答更是一字不差。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于是,在教学中,我引导孩子们在文中划出这两处句子,然后,我将他们呈现在小黑板上让他们比较、朗读。小朋友通过比较,发现标点不同,语气也不一样。在朗读中体会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前后心情的变化:之前,孩子们自以为是,得意洋洋,语言中带着嘲笑,而后来发现自己错了,觉得不好意思,很惭愧,说起话来支支吾吾了。

  这一环节的处理既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能让学生透过文字想象人物的神态,体会人物情绪的变化,在读中感悟作者的心理,在读中把握感情基调,在读中深化自己的理解。

  四、两者比较,体会道理

  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是理解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段话讲了三点意思:一是看杨桃的角度不同,样子就不一样;二是讲看到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不要忙着嘲笑别人;三是讲应该实事求是。为了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了这段话之后,我就请小朋友把老师的这段话与课文开头爸爸说的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了样。”进行比较: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学生通过比较,明白了“实事求是”的道理。接着再思考:老师的话那几句更父亲说的不一样?通过读书比较,理解了“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意思及道理。

  比较是阅读教学中一种常用而且有效地教学方法。通过比较,孩子们轻松地理解了老师说的话,领悟了其中包含的道理。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深入解读教材,挖掘文本中有着内在联系的内容灵活整合,往往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交流感悟,深化认识

  在孩子们领会故事揭示的道理之后,接着,我引导孩子们联系生活讨论,谈学习、生活中类似“画杨桃”的事情或自己的感受。有个孩子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一次,在做课堂作业本时,看题目是“收藏屋”,并且下面有一条长长的横线,于是根据以往经验,想当然的就把文中的好句给摘录下来了。可是后来检查时仔细读读“收藏屋”下的子题目才发现要求收藏的是文中的好词,嗨,白忙一场!在孩子们交流后,我将《题西林壁》一诗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引入,孩子们对“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往往结果会不一样”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时时注意将学语文和生活紧紧联系起来,学生一定会喜欢语文,热爱语文的。

  【教学反思二】

  本来早上并未打算讲《荷花》的,想着周五了,把第4课的阅读课讲了吧。回办公室途中,看到师傅再讲第3课,遂决定走进去仔细听一节。

  本是自己设计了板书的,看了程姐的板书就改用程姐的`,因为师傅的板书条理清晰,内容涵盖丰富。真真的好极了。第一节课听完,第三节课乘着热乎劲回班就讲。

  “想到春天就想到燕子,看到池塘就会想到什么植物?”生:“荷花”“好,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想象你就是文中的我,走,去荷花池那游一游。”

  找生读第一段后再找生读第二段,“读完这一段,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荷花?”生:“叶子很多“,”哪看出来的?生:“挨挨挤挤的”“还有圆、大。他说是碧绿的大圆盘。“荷花还很美。黄色的、花骨朵、小莲蓬。”“同学生说的都对。第二段分别从荷花的样子、姿态描写出荷花的多和美。(板书)“同学们看,泡泡里说冒字用得好。哪好?体会出什么了?”生:“冒说明荷花出现的突然,而且叶子很多,荷花从叶子中长出来。”第二段讲了荷花的静态美,第四段荷花随风起舞了,那是“动态美。”

  为什么一池荷花成了一大幅活的画?孩子们的答案更是出奇,“因为荷花很美,而且荷花还具有动态美。非常有生命力,所以说他像一大幅活的画。”

  第四段作者加入了自己的想象。生“他把自己当成了荷花。”如果你是荷花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会和谁聊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大胆假设。

  最后,作者有感而发,表达了自己的感想。为什么我忘记了自己在看荷花?生“因为我陶醉在荷花里了,荷花太美了。”

  一节课学生思维很活跃,各种我以为比较难的点,在他们看来都成了小菜一碟了。只是“冒”这个字孩子们体会出了生长的突然,并未感受到荷叶的多,这是花与叶对比而来的。看起来稍复杂一点。课后练笔处理的仓促,下次改进,调节时间。整篇文章先从荷花的样子、姿态。描写出荷花的静态、动态美。然后加入想象与感想。情景交融,美不胜收。

《荷花》教学反思11

  自提倡素质教育到全面贯彻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阅读教学中我们欣喜的看到,课堂活起来了,个性突出来了,创新多起来了,这是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观的体现。但纵观目前的阅读教学案例不难发现人们对“课改”环境下教学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前不久在我集团总部任教研究主任的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来我校送课,教学了三年级的《荷花》。教学中体现的深刻的教学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们的阅读教学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一、重基础,“写字教学”贯穿始终

  目前阅读教学追求“个性”“创新”成了一股时髦的风,“写字教学”常常被人们忽视,平时的教学中尚能在课尾提一提并布置学抄写默写,但在“课改”研讨课之类的阅读教学中越来越成了麟毛凤角了,生怕学生的“创新”的热情,弘扬的个性受到它的破坏。在于老师的课上“写字教学”不仅受到了重视,而且贯穿在整 个教学过程中。

  如于老师在导入新课后即板书课题,他是这样教学的,“请同学们一起看一下?荷花?怎么写的”。随即在黑板上书写,“?荷?字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何?字”。“现在我一起读题目。”这样的写字教学一点不刻板又起到了识字的效果,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学过程中的也是这样。

  于老师让学生把课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下来,然后指名学生把自己划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一个学生写了“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字。于老师相机进行写字指导。“这位同学?冒?字写得很好,很正确。对学生的好的写字习惯给予表扬,激励和引导学生注重写字“?冒?字的上部的两横不封口的不要写成?曰?字,随后又书写?帽?字”,“这个字很形象,你看眼睛上(书写?目?)戴着一顶帽子(画个半圆,再画两横作帽沿),帽口是不能封死的,又因为帽子是布做的要加个?巾?字 旁,这就成了一个?帽?了”。形象

  的“字理教学法”即教会了学生识字,更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是真正的“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课程最后于老师和学生一起把文中的生字书写了一遍,提出了一些注意点,并让学生认真描红才结束此课。

  二、读书要读出“味”来

  以前的阅读教学往往以“讲解”为主,而剥夺了学生“品读”“体味”的权利,现在的一些阅读教学则因追求“创新”和“个性”而剥夺了学生“品读”“体味”的机会。《荷花》的教学为“呼唤回归阅读权”的阅读教学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教学中于老师介绍了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语言清淅流畅,平实淡雅,写景状物细致优美,耐人寻味。然后说:“《荷花》就是一篇描景的?美文?,我们要能读出他的?美味?来”。这给阅读教学下了一个总的要求,然后又介绍方法说:“古人把读书叫估?煮书?(板书),书越?煮?才越有?味?”。在“煮书”过程中,于老师分三步走进行教学。首先是熟读课文。“现在请大家认真读课文,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课文读熟(板:熟读)。”在读书过程中于老师边巡视边指导让学生读进去,然后指名几位同学读文。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于老师要求学生再品读课文。

  “同学们,请你们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板:“品读”),把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或语句划出来。”“同学们读得很仔细划得认真,再请你把自己体会的`内容批注在旁边。”这里于老师提出更高要求,继续“煮书”,深入“体味”。在“品读“的过程中于老师让学把一些好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当“品读”告一段落后,让学生共同交流从划出的词语中“体味”到了什么,并让学生练习如何把体会到的东西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品读”逐渐进入了高潮,“煮”出的味道越来越美了。如:

  一个同学在课文第一部分划出了“赶紧“这个词,并说到:

  “我体会到了,?我?迫切的心情,巴不得一下子跑到,同时也好像?闻?到了塘里的荷花的淡淡清香,荷花一定美极了。”(赢得了同学们一阵掌声)。于老师继续引导,“你能把迫切又美的感受读出来吗?”他试着读到:“赶──紧──”(“赶”字读得很急切,“紧”字则舒缓,赞美的读出)。

  于老师这时竖起了大姆指,然后又带领大家读了两遍。此外于老师还引导学生“品读”了“挨挨挤挤”、“冒”、“饱胀”、“翩翩起舞”等关键词语及第四自然段中的优美语句。在细细“品读”读出“味”之后,于老师再让学生美美地读课文读出“美味”来。(板“美读”)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于老师给予指导,并范读,如第四自然段要轻声读,用气读,带着想象读。通过于老师的引导学生不仅自己陶 醉在优美的文中,听者也被深深的吸引了。

  三、适当的“创新”

  适当的“创新”或说“创新”要适当。“创新”是好事,是课改倡导的核心,但在一些课堂上,常常一“创”不可收拾,沾边的不沾边,恰当不恰当的统统称之为“张扬的个性”,有“创新”。归究其原因,这是没有在扎实的基础上追求“创新”,没围绕文章或字、词句、段的中心意思去“创新”。前面叙述中我们已经感觉到了在于老师教学中,学生通过“熟读”“品读”“美读”课文,与“文本”进行了扎实充分的对话,创新思维非常活跃,产生的创新成果也与“文本”相贴切。

  再如,在教学到“有的还是花骨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一句时,于老师播放课件让学生说说“花骨朵”是怎样的,有的学生说:“含苞未放”、“含苞欲放”,还有的学生道:“含苞羞放”,这时于老师又竖起了大拇指夸她想得好,既贴切,又运用了拟人的方法使“花骨朵”羞答答的形象栩栩如生。像这样“创新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多处,每一处都让我感觉到“油然而

  生”,“水到渠成”。这才是课改体现的“创新教学”。

  以上三点是笔者听课后油然而生的自我反思,于老师的课展示了教学艺术的无穷的魅力,表达他对阅读教学的深邃的思想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究体会。

《荷花》教学反思12

  本课的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态美。为后面作者展开想象提供了生动形象的依据。在教学中,我以“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的学习,着力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想象荷花的美,并能有滋有味地读出美。我先让学生找出这段的总起句和具体写荷花的三句话,进行教学。这三句话的教学我分三步走:

  1、让学生在图上指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

  2、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开,有的全开了,有的将要开。并拿它与课文原句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读,想象荷花的美。

  3、以“荷花是那样的美,谁能把它读得很美很美呢?”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在教完这三句话后,引导学生抓住写荷花特点的词语教学写荷叶的句子,通过看图,指导有感情读,想象一池荷叶长势之美。而“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我是抓住”冒“字进行教学的,教师在图上直观演示后,让学生给“冒”字换个词,理解“冒”的意思,在让学生说说从“冒”字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又抓住“冒”练习有感情朗读。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相应的画面。

《荷花》教学反思13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风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它的语言文字美,描写的景物美,产生的意境也美。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感情朗读以及对语言文字的体悟,激发学生喜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课文中有二幅精美的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几种不同形状,不同姿态的白荷花和碧绿的荷叶,色彩清丽,充分展示了荷花洁白素雅的'本色。尤其是那幅特写图,准确生动地展现了荷花初放、盛开、花骨朵儿的三种形态。在教学第2-3自然段时,我充分利用这两幅图,让学生图文对照通过观察图画,品读课文,点燃他们情感的火花。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还结合第二自然段安排了背诵训练。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的美跃然纸上。图文对照,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词汇的积累,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

  在教学第4、5自然段作者的想象部分时,我采用师配乐范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意境中感受到荷花的美,并把自己当成一朵荷花把学生的情感融入课文作者的感情。

  但是,课后,当我静下心来,再次审视自己的教案,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却发现了许多遗憾之处。

  首先,课文中的两幅插图虽然十分精美,但我只是让学生进行了观察。如果在教学中,能适时地让学生来说一说图中的荷花,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下荷花。我想学生对荷花的情感定能更上一层楼。

  其次,对语言文字的体悟不够,训练不到位,或者说对有些重点字词的理解,把握不准。比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备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这个“冒”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呢?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冒出来?学生懂得“冒”有长、钻、伸的意义,不过用“冒”又比这些词好,可具体好在哪里似乎很难用语言来表达。虽然小结时,我点明“冒”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竞相开放的盛况和它们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它比其它字更为传神地写出了荷花不经意间钻出水面,亭亭玉立的盎然生机。但从学生的表情来看,很多学生还是似懂非懂。

  最后,我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点拨语、评价语等语言设计,必须好好斟酌,应该更有针对性。

  我想,只有认真思考,努力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荷花》教学反思14

  《荷花淀》,作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小说单元的一篇文章,我从小说的三要素着手进行授课,着重依托这篇课文来强调人物形象赏析,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下面是我对这堂课的反思:

  反思一、关于课前准备的'自我反思

  在备课时,我对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了综合分析,明确这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它应达到的效果,开发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资源和资料。这堂课要充分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前学生的预习,把课文相关内容快速的过滤一遍。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加深难度。

  反思二、关于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

  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本单元是小说单元,我牢牢抓住三要素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尤其是人物小说作为小说的中心要素,因此是本堂课的重点。但是由于学生对小说阅读在方法上还有待提升,因此在理解人物形象这一环节就显得比较吃力了。

《荷花》教学反思15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

  它的语言文字美,描写的景物美,产生的意境也美。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感情朗读以及对语言文字的体悟,激发学生喜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首先是学习生字词。三年级的学生生字词还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学会学好。我利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识记生字新词,并着重指导“蓬、翩、蹈”等字的书写,效果很好。

  课文中有二幅精美的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几种不同形状,不同姿态的白荷花和碧绿的荷叶,色彩清丽,充分展示了荷花洁白素雅的本色。尤其是那幅特写图,准确生动地展现了荷花初放、盛开、花骨朵儿的三种形态。在教学第2—3自然段时,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态的荷花,再配上优美抒情的乐曲,深深吸引了学生的眼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我还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还安排了背诵训练。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的美跃然纸上。图文对照,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词汇的积累,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

  不足之处:首先,对语言文字的体悟不够,训练不到位,或者说对有些重点字词的理解,把握不准。比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备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这个“冒”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呢?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冒出来?学生懂得“冒”有长、钻、伸的意义,不过用“冒”又比这些词好,可具体好在哪里似乎很难用语言来表达。虽然小结时,我点明“冒”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竞相开放的盛况和它们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它比其它字更为传神地写出了荷花不经意间钻出水面,亭亭玉立的盎然生机。但从学生的表情来看,很多学生还是似懂非懂。

  其次,我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点拨语、评价语等语言设计太单一,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必须好好斟酌,应该更有针对性。交流讨论的也不够充分,老师讲的过多,应该多让学生说,说出孩子自己的理解。

  通过这次录课,我发现了自己课堂教学中很多的不足,一定要加以改进,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荷花》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荷花教学反思01-26

《荷花》教学反思06-14

荷花教学反思12-30

(必备)《荷花》教学反思07-11

《荷花》教学反思【热】07-11

(热门)荷花教学反思07-10

《荷花》教学反思[热门]07-11

语文荷花的教学反思01-06

【热】《荷花》教学反思07-05

(精品)荷花教学反思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