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桥》教学反思

《桥》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20 08:23:1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桥》教学反思(汇编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桥》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桥》教学反思(汇编15篇)

《桥》教学反思1

  摇着摇椅,听着涛声,岁月流过眉间这是一篇语言生动的说明文,又是站在一个画家的'角度来写的,12桥之美教学反思。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因此,重点就放在梳理文章思路和把握事物特点上。

  首先自读,至少找出五个写桥之美的句子,用“请大家看到,桥之美在于”句式说话。

  然后展示,边找边读。

  针对上述句子,教师提问:一般的画家认为桥之美美在什么?吴冠中先生认为桥之美美在什么?围绕这个想法,作者写了哪些桥?这些桥都美吗?

  梳理清楚这些以后,再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和结构。

  学生们的思绪在教师的引导下渐趋明晰。

《桥》教学反思2

  《桥》这一课,讲述了面对洪水来临村里的老党支书临危不乱,镇定的指挥村民有序上桥,并让自己的儿子排在最后,为村民搭起了一座生命桥,而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回想自己刚拿到课文时和组内老师一起研究,觉得文章中的这个老支书真是一位高风亮节舍己为人的好支书。但是想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沉浸在文章情景当中可不太容易。后来同组的徐老师先在一班讲了这课,她在讲课中让学生先找描写洪水大的句子然后再理解老汉的言行,朗读课文。听课后我想文中的老汉是在面临不断上涨的滔滔洪水中做出的决定,理解他的言行决不能把当时的情景与行为割裂开。于是我设计了“认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情况紧急的句子用“——”标出;然后找出描写老支书的语句用“~~”标出,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这样一个大问题。然后让学生认真把课文读进去,从全篇着手,走进当时那个令人惊心动魄的黎明。

  在备课中,我自己既是老师又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就假装学生的样子画一画,答一答。有时还故意答错问题难为自己一下。比如,如果学生没有找当时描写雨大的句子怎么办,我要用怎样的`语言把学生引入到文章中描写雨大的段落;学生没谈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我怎样引入等。总之我把自己能想到的答案问题以及引导衔接的语言都写了下来,记了下来。另外我还要找到课文中可以朗读表达感情的朗读点。既要读还要读出新意读出效果,我设计了师生对读对话(7—13段)、换词读(把小伙子一词换成儿子14—23段)。做完这些后我多少做到心中有些底了。

  可是自己在备课中也存在着很多疑问。对于文章的结构,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起到的令人震惊感叹的效果怎么能自然的引到课文中以及关于洪水的小录像片什么时候用最好都还没有想的很明白。课上,对于“老汉像一座山”这句学生体会的还不够深入,要是再体会体会加上老师点拨,读起来效果会更好。另外就是课文的结尾的处理,课中在体会老汉形象时学生已经理解了一些,但结尾如果给学生树立一些优秀党员形象,让学生更清楚的明白像老支书这样的党员在人民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这一个而有很多很多。这样党员的形象就鲜明的树立起来了。总之,备好课是讲好课的根本,深入研究教材是备课的根本。自己的想法还有很多不妥之处,希望与老师们共同探讨。

《桥》教学反思3

  4月22日我在建新街小学给五二班讲了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16课《桥》一课。课上完了,自己的感受还是很多的。

  回想自己的备课过程,我深深地感受到深入的钻研教材的重要性。

  《桥》这一课,讲述了面对洪水来临村里的老党支书临危不乱,镇定的指挥村民有序上桥,并让自己的儿子排在最后,为村民搭起了一座生命桥,而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回想自己刚拿到课文时和学校的老师一起研究,觉得文章中的这个老支书真是一位高风亮节舍己为人的好支书。但是想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沉浸在文章情景当中可不太容易。我想描写洪水的句子对于反衬出老支书的品质十分重要,文中的老汉是在面临不断上涨的'滔滔洪水中做出的决定,理解他的言行决不能把当时的情景与行为割裂开。可是只有三十分钟,怎样取舍?于是我设计了用填空回顾当时的山洪暴发的情境,用图片、声音、语言描述给学生直观的感知,为老支书的出场埋下伏笔。然后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老支书的语句用“~~”标出,联系上下文感受老支书是一个怎样的人?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这样一个大问题。然后让学生认真把课文读进去,走进当时那个令人惊心动魄的黎明。

  在备课中,我自己既是老师又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就假装学生的样子画一画,答一答。有时还故意答错问题难为自己一下。我把自己能想到的答案问题以及引导衔接的语言都写了下来,记了下来。本课让学生入情入境的读,才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激起情感共鸣,真正有所感悟。既要读还要读出新意读出效果,在备课时我找到课文中表达感情的朗读点,我设计了读出“老支书的镇静”“老支书在村民心中的形象”等不同层次,我还紧扣“如山”一次让学生体会威信如山、镇定如山、父爱如山,使教学过程更加凝练。

  对于文章的结构,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起到的令人震惊感叹的效果怎么能自然的引到课文中?我在第一遍学完课文后,以哀伤的音乐,引出我的朗读,以我的朗读又引出学生的朗读,激起了学生的情感,有的学生眼睛湿润了。在情感达到高潮时,我设计了回文读。抓住矛盾点“揪”和“推”,“瞪”和“推”以及“吼”剖析老汉心理,从父亲角度丰富老支书的形象。接着设置如果你在老支书的坟前,你会怎样追念老汉,会怎样说?把学生带到几点老汉的场景中,学生情动而辞发,道出了对老汉的敬仰,以诗歌“一座山”让老汉回味老汉,以感动中国的中国共产党员的视频深化桥的主题,由点及面,让学生更清楚的明白像老支书这样的党员在人民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这一个而有很多很多。这样党员的形象就鲜明的树立起来了。给学生以激励、启发,学生总结出这是一座生命桥、连心桥。最后教师小结在人民心中这是不朽的桥、伟大的桥颇具震撼力的结束本节课。

  不足之处是由于本课学生已经学过了,因此思维还是产生了一些思维定势,学生自学环节如果再多给孩子们一两分钟学生的学会更扎实。

  总之备好课是讲好课的根本,深入研究教材是备课的根本。自己的想法还有很多,不妥之处希望与老师们共同探讨。

《桥》教学反思4

  《赵州桥》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实验教材第五册中的一篇说明文,着重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最后写作者由衷的赞美,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课文语言准确简练且不乏生动,它从建筑艺术这个侧面介绍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我们要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构造特点,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适值学校开展三课活动,我主讲《赵州桥》一文,课上我大胆尝试,挖掘文

  一、自主学习,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课前,我布置全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可查找课外书籍,上网查询等)搜寻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桥或与赵州桥的资料,并将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以待上课教学时用。这次的课前预习,我没有让学生做单调的查字、组词等练习,而是尽可能地去收集自己所需的材料,并加以整理、归纳,无形中就给了他们课外阅读、分析归纳能力的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质疑解疑,轻轻松松学课文。

  教学时,一开课,我就说要带他们到赵州桥去看看,并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演示赵州桥的全景,这样马上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读完课文后,都知道了什么?待学生七嘴八舌把自己知道的说出来后,我又提了一个问题:“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一提出,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把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提出来,我将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归纳。随后,就让同学们分成小组,将课前收集的资料拿出来,看看能用自己现有的资料解决哪些问题。在学习小组中,同学们相互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交流,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同时也领略到了成功的喜悦。给予充足的时间讨论后,接着学生在班级进行交流。通过小组进行合作解决问题,学生能够知道赵州桥的建筑特点和设计上的最大特点是拱上加拱,这样的构造既坚固,又节省石料。

  本情感因素,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上的教学要求,以及重难点,就在同学们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轻轻松松地完成了。当然,这样的教学要求老师有较高的素质和应变能力,来及时帮助学生解答难题和纠正学生在问答中不对的地方。

  三、一扶一放,突破重点理解句子。

  教学过程中,对于句子的教学我采用的是“一扶一放,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因为文章的“雄伟”、“壮观”两段都是采用先总后分的写法。

  “赵州桥非常雄伟。”是一个总起句,本段围绕“雄伟”展开具体描写。教学时我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这种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而后学着这种写法,进行练写。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前面讲的内容是“坚固”,后面讲的内容是“美观”。作者用这种表达方式,使文章显得脉络清晰。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这句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课文怎样具体描写桥的美观?”(这样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还锻炼了学生品评语言的能力。)

  四、激发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文,文章的情感不易被学生察觉。教师要适时拨动文章之情,引领学生之情,通过教师的情感,在学生情感和文本情感之间架起一座畅通无阻的桥梁,而文中第一段中的'词语“世界闻名”则是一个最好的切入点,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都是它得以世界闻名的原因。因此,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一语言因素,从文字中去感悟作者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因素。

  在教学赵州桥美观的特点时,我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出几幅桥栏板上雕刻着精美图案,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给我们描述一番,当他们感到的确很美时,再问:这么美的图案,我们该怎样读出来呢?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后,便能读得有滋有味。

  再如,当介绍完赵州桥的概貌和特点时,我要求学生谈谈自己听完后的感受,为自己的祖国有这样的赵州桥,为自己拥有如此充满智慧和才干的祖先感到骄傲,他们对赵州桥充满了向往之情。当学生都表示从内心中涌出一种自豪、骄傲的感情时,我便要求学生带着这种自豪、骄傲的感情去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便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教学手段的运用,主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在学习中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对问题主动地去进行探究,去领略自行解决问题的喜悦,让学习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件乐事。

  总之,我虽然掌握了一些新课标的理念,但如何用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如何在今后的教学行为中更好地践行新理念,仍需要我不断尝试、不断总结、不断反思!

《桥》教学反思5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一开始上课我就通过声情并貌地朗读将学生带到了1999年9月22日,并通过环境的渲染来反衬小钱的处境。学生在这种情境的创设下,一入课堂就有感觉,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他们对小钱的关怀与同情之心。

  二、词语的学习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实际来选择。

  本课的词语有很多。在选择时,我主要挑选了学生易错的词语如:白血病、辗转、间隔、骨髓等,尤其是髓的读音不仅是学生,就连我们大人都非常容易读错,很难纠正。课堂上我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巩固字音,为后面读文扫清障碍,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理解记住。对于凋谢、绽放、含苞等词语,我让学生用话来造句子,在句子中理解。并配以图片使学生理解他们的不同含义。

  三、借助对比感悟,深化课文理解

  作者在细节描写上多次运用对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在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朗读:将“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与杭州的美景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景色虽好而小钱的生命却即将逝去的悲哀。

  四、不足与遗憾.

  在课文学习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表达不够充分,例如:重点理解"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美好,可贵,体会到生命将逝的悲哀,感受到骨髓移植的必要性,急迫性.应读出这些感受来,学生朗读时并没有把这种情感通过声音表达到位.课堂上这一环节就让学生读了两遍过去了,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三:

  这节课首先让学生读课文,并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来逐步地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学生的表现比原来课堂上要好得多。也许是施加了压力的原因。不足之处在开始部分讲海峡的时候,应该准备一份中国地图,或者用投影展示一下,学生理解起来会容易一些。因为是第一课时,有些内容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学生读的还不够,没有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而且没有给学生单独朗读展示的时间。

《桥》教学反思6

  《桥》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两条线来展开。第一课时,我首先播放了一段山洪暴发的视频,让学生描述,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洪水和雨水的句子自读自悟。学生很快地抓住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等句子,充分感悟了当时危急的情况,对人们当时的恐惧之感就体会更深刻了。再来读,紧张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在第二课时,我又再次播放山洪暴发的视频,接着询问,在这危急时刻,你会怎么做,当学生回答后,自然地以老汉的言行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学生很快地找到描写了老汉的句子。“他像一座山。”“老汉突然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通过“冲、揪、凶得像豹子、像一座山”等词的体会,学生也就体会到了老汉的不殉私情,舍己为人。再来讨论老汉可能会喊些什么,学生也都能说了。对于小伙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汉的一揪一推,更是含义深刻,令人回味。

  整堂课来讲,通过自读自悟,一位老党员的光辉形象已经深深地留在学生的心理。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所以到最后,要求谈感受,把“桥”放进去时,学生也说出了这其实是一座“生命桥”、“希望桥”、“救命桥”、“感人桥”……

《桥》教学反思7

  《家乡的桥》这篇课文,主要通过描写家乡桥的形状多姿多彩,桥名的趣和桥所带来的乐趣这三方面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在设计教学时,我力图使传统与创新走向融合,既抓重点词,句,段的教学,体现对语文优秀传统的回归,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精神世界也得到丰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

  一、回归传统,重说写技能的教学

  认真而又扎实地教学说话和写作,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它应贯穿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在教学"撷取"时,我则是出示了王维的整首诗,学生自然而然也就明白了词的意思,为了理解"刚劲有力,飘逸潇洒"这两个词,我让学生逐一欣赏了篆,隶,楷,草四种不同的字体,然后再让他们亲身去体会,去感悟。为了帮助学生完成本篇课文的重点:利用小标题复述课文,我专门对其中的难点句子:或……或……或……或……,有的……有的……设计了练本领的练习。为了进一步领会课文的主旨: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我还设计了迁移练习,借用学过的古诗来替作者表达思乡之情,从而达到学习上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整合不同的知识点。

  这样的教学我发现在课堂中所花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很多时候只是需要你老师稍加点拨,对学生却帮助很大。关键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关注这一点,要做一个有心人。

  二、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与新课程接轨

  语文教学是有情感,有生命的,语文课改倡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受到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本课语言优美,意境也很美,但没有故事情节,学生很难产生阅读兴趣,更别说产生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试图通过想象,感受,表情朗读等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体验,共同去感受美,表达美。

  课文的第四节主要写桥不但美在多姿多彩,更是美在桥名的趣和桥名字体的各具特色上。在感受桥名字体的特色时,我则出示在网上找到的"如意"二字的篆,隶,楷,草四种不同的字体的写法,边读句子边欣赏字体,学生仿佛亲身经历般,边读边赞叹,既掌握了文本的内容,理解了桥名字体的美,又欣赏了书法艺术的美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上,尽管我为学生创设了优美的意境,着重训练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能力,学会了按照小标题复述课文,也领略到了课文所传递的感情。但是我觉得最大的缺憾是缺乏对朗读的指导。孩子们的`朗读

  确实没有达到我预先想到的效果,那种江南水乡的悠悠文化的韵味还没有读出来。学生没能更好的读出意境,主要是教师从始致中都没有读的指导。教师只是在创设情镜中下了功夫,感染了学生,但是要读出韵味,语言情感还需要给予引导和点拨的。如:古筝曲相伴,读充满美感的桥名,或急或缓,或扬或抑,教师应点拨到位,激发学生语言情感。此外,在学习"乐园"和"造型"两部分时,我是设计了让学生根据第四小节的学习方法小组自学的形式,交流时以组合朗读和复述的形式完成的。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比较紧张,这一个环节没有很扎实地进行分析,朗读。在课后的作业反馈中,我发现学生学习得不扎实。

《桥》教学反思8

  “只有尝试去做你还未掌握的事情,你才会有所成长。”这是为期两周的学校教研活动对我的最大启迪。张丰的作文课,江丽鸿的解读课,让我顿悟,如果我想真正的在教学上有所进步成长,就要自己跨出探索的那一步,勇敢地面对挑战。

  这次我挑战的是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五大内容之一,它“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然而在实际教学当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对综合性学习普遍较为忽视。我也是在本学期才真正意识到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并尝试着进行专项训练。借着此次教研周的契机,我将《说不尽的桥》展示成果的环节作为公开课的内容,目的只有一个,明确以这样的方式来上综合性学习是否可行。

  其实把综合性学习的展示环节作为公开课是很讨巧的事,因为展示课,“教师是导演,学生个个是主角”,乍一看,颇有课改的味道。但仔细推敲之下,我的课实际上是“形似而神不似”。

  1、“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立、自为、自律。学生参与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参与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然而此次综合性学习,主题是我提前设定的,活动过程是我提前设计的`,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得不够充分。不过,我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等下学期开始,我就可以尝试着一步步放手。

  2、“展示交流是学生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巧妙安排,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说实话,此次综合性学习,我并没有“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比如说,每个小组展示后的“教师小结”部分,就可以让学生评价总结,但为了公开课的总体效果,也因为时间关系,我最终选择了自己说。以后的活动,我就可以尽量让学生自己评价,也许还能发现更多学生的思维小火花。

  3、“作为一门新课,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多样,花费的时间也比较多。”

  像我这堂课,就让学生用三个周末做准备,(其实也可以不用那么长的时间)常态化教学确实较难。但我认为综合性学习的次数不必很多,每学期有四到五次比较专项的训练就可以。否则,让学生感觉这是一种学习负担就不好了。不过,对于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倒可以额外布置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活动。

  4、新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要整体发展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次我就设计了一个“写桥”的活动环节。但在指导学生寻找小组里最符合介绍性这个特点的文章时,我发现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学生不会写说明文。当然学生一直以来训练的都是记叙文,且说明文接触的也不多,不会写也情有可原。不过,这也就突显了作文指导课的必要性。在此,我也想对张丰老师敢于上作文公开课,表示赞赏。自08年开始,我就苦于寻找作文公开课,我很想从中获得比较可行的作文教学模式。然而直至今日,这样的愿望才得以实现,可见作文教学这根硬骨头有多难啃。我想,在今后的综合性学习当中,我还是会设计写的活动,而且写的形式会更多一些。

  尽管我的课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我并不灰心,因为我愿意不懈地探索。有人说:“语文老师不是教语文的,而是教学生学语文的。”我觉得这句话特别在理,也许这就是我要探索的方向。

《桥》教学反思9

  《七彩桥》这一课选取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艺术》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架起沟通的桥》的内容。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桥”这一思路展开教学。通过欣赏生活中的“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再通过歌唱音乐中的“桥”使学生的兴趣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学会认识歌谱,只有认识了歌谱才能更加准确的唱好歌曲。在学生唱会歌谱的基础上,再开始歌词的加入。当学生把歌曲学的差不多的时候,为了避免学生厌烦情绪的`产生,我采用了分组歌唱及分角色歌唱。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又被调动了起来,学习气氛马上又得到了提高。在学生唱会歌曲的基础上我又开始了基本乐理知识的教授,包括:调号、拍号以及歌曲中出现的切分音。当学生学会这一切的时候,再让学生带有感情的把这首歌曲唱一遍.整堂课结束在欢乐的气氛当中。

《桥》教学反思10

  《飞夺泸定桥》是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篇主体课文,本单元以“红军与长征”为主题,选编了《飞夺泸定桥》《丰碑》《草地夜行》诗歌《七律长征》。“能说会写”和“语文七色光”围绕长征主题,让学生通过搜集讲述长征故事,阅读革命故事书籍,写读后感等,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学习长征精神,珍惜今天幸福生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紧扣“飞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事件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事件的方法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以下以方面处理较好:

  1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古人云“学贵有疑”,因此在齐读课题后,我就引导学生“课题中哪个字引起了你的注意?你有什么疑问?”学生们马上抓住“飞”和“夺”提出: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怎样夺桥的?故事中是谁向谁夺桥?然后马上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课文,展开学习。

  2努力渗透写法。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教学中我在组织学生交流回答课前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就逐渐渗透了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这样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作的方法,实现了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

  3整体处理课文。在精读部分,我紧扣课后习题,提出:默读课文,说一说,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过程中,哪些场面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用这样一个大的问题统领全文,实现长文短教。在交流中学生们能够抓住红军夺桥时的表现体会红军的勇敢,能够抓住红军冒雨行军的场面体会红军的机智和不怕困难,理解文章主旨。

  仔细思量,我觉得还有以下地方处理不当:

  1在时间安排上不够合理。由于课文较长,在自由读和指名读后就已过去了十一分钟,再交流主要内容就一堂课过半,所以后面精读部分时间很紧,没有指导学生把一些重点语句读细读好,如描写桥险的.句子,描写红军飞速行军中生动的比喻句,只是读了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铺桥前进的句子。如果充分指导朗读,不仅对理解文章有帮助,更为后面复述和习作中的缩写奠定基础。

  2细节上处理不当。比如当学生理解了“飞”就是速度快的意思时,我就应及时追问,在文中指什么?让学生答出在文中就是指红军必须快速前进,抢在敌人之前到达泸定桥,顺势板书“飞速行军”。为后面节省时间。再比如在初读小结时没能说出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应点明。

  3本节课提问的数量不多,但在交流中碎小的问题还应减少,感觉越是急于让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就越急于提示追问,就显得碎了。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提升不够及时、到位,有时急于抢说。学生课文预习不够好,回答问题的完整性、条理性有待于加强训练。

  4如果能用课件补充一些资料,如关于飞夺泸定桥的背景资料,播放飞夺泸定桥的视频就能将学生带入情境,课堂气氛会更热烈些。

《桥》教学反思11

  如今,一些观摩活动中的公开课往往喜欢采取一反常态的做法,越来越追求观赏性。做课者过于注重卖座率,上给领导和老师看,忽视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听课时,往往缺乏用辨证的眼光对待各种各样的观摩课,时而会盲目崇拜,机械照搬,不考虑学生、自己的实际就开始上移植课。课堂之精髓:新的设计、新的流派、新的方法……却让一线老师一脸茫然,陷入尴尬。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听课体验:听听激动,回来一动也不动。是真的不动吗?其实不然,很多时候是不知如何去动。我不止一次想过,要是有机会让我来一次全篇课文的教学,那该多好!机会来了,市教研室赵胜勇老师给我发了一个短信,推荐我在4月15日到遂昌做一次高年级全篇课文教学尝试。欣喜之余,不免陷入沉思,作为一个学科带头人,我拿什么奉献给我的老师呢?常态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该做些什么?下面,我将自己上课前前后后的一些想法作简单梳理,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一、关于教学背景的分析

  《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甚至牺牲了自己儿子的生命。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也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文章生动感人,但由于其所叙述的事件离现实生活比较远,要使学生深入感知人物形象是有一定难度的。赞可夫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您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因此,我反复研读文本,查找了大量相关资料。努力走进文本,使自己的思想与主人公、作者产生共鸣。

  同时,我分析了现有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一些问题,比如:重视课文的内容分析理解,忽视字词指导的落实;重视重点句段的分析,忽视篇章结构的渗透;重感悟,轻视学法指导等现象。综上考虑,在努力夯实语文双基的基础上,将人文性渗透其中,使语文课堂成为在老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净化心灵的乐土,是我本次课堂力求达到的。

  二、关于教学目标的研制

  教学目标不明确,语文教学将失去方向。课时教学目标是一堂课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然而,查阅教师的备课笔记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自己不会独立设计教学目标,而只会盲目照搬、照抄《教参》、《教案集》上的教学目标。即使自己设计的教学目标,大都形式五花八门,内容随意。走进课堂,则发现一些教学目标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教学目标归目标,教学活动归活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两张皮的现象非常突出。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从课后设计的思考题出发,依据单元导语要求、文章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特别是文章中那些有规律、有特色的语言)、高年级阅读教学目标以及五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我编制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词,正确读写“放肆、搀扶、祭奠”等词语,丰富词语积累。

  2、在引导学习课文中,培养学生据义定音以及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3、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过程中,通过抓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逐渐丰满文中“老汉”的形象,从中感受到老共产党员在危难面前“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格。

  4、积累课文特色语言,领悟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三、关于教学内容的确定

  长期以来,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比较关注“怎么教”,却很少有人关心“教什么”。课堂上,教的往往是那些没有用的或用处不大的东西。老师能选择价值大的内容进行教学少之又少。崔峦老师代表全国小语会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和内容分析说再见”,意思是说再见后,我们应该做什么?也就涉及到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问题。对此,我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思考:一、从文本角度看,这篇文章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人文内涵有哪些特点,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年段目标可以选择哪些有价值的内容来教学。二、从生本看,学生学习这个文本的原有基础是什么,哪些他们已经掌握或自己能够掌握,哪些是需要重点学习的。因此,我选择确定以下教学内容:

  1、通过前测发现学生课文句子中的多音字“倒、奔、没”念错,词语“祭奠”不太常用,难记。书写错误率高。因此,我把学生能根据字的意思选择正确读音及生字新词读写正确作为教学内容之一。

  2、五年级上册单元导语中都有这样的阅读要求“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字样。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是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老师反映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存在很大的困难,我认为五年级下册应继续做好利用文本指导学生,有效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于是,概括主要内容成了教学内容之二。

  3、课文第一部分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描写洪水的句子生动形象,是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短句“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环境描写简练、准确、生动,语言表达极富表现力,这些句子要不仅让学生知道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从中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奥妙。

  4、学习一篇文章不仅应该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还应该知道怎么写的,怎么表达。高年级注重篇章教学,本文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在叙事过程中穿插环境描写,成功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要让学生体会这些写法的作用。

  5、本册课文中有三组课文都是记事写人的,学习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刻画人物特点的方法是一个教学的重点内容。小说《桥》高潮部分重点抓住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两个关键词“揪”、“推”。“揪”、“推”就是《桥》这篇课文中关键的“字(词)眼”,应该在这两个词上做足文章,引导学生产生矛盾冲突、思辩,让学生感受老汉——村党支部书记在灾难面前,将生的'希望留给群众,不徇私情、无私无畏的崇高品质;体会把最后一丝生的希望留给儿子——父爱的伟大,体会共产党人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有丰富情感的人。这样抓住重点词理解感悟,让学生形成阅读能力。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指导和训练。

  四、关于教学策略的选择

  确定教什么之后,如何更好把这些内容教授给学生,用什么教学策略让学生更大限度的理解内容、领悟含义就显得相当重要了。思考再三,我决定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以读为本,体验感悟。“读”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浙江省语文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力求在课堂内达到读通、读懂、读好三个层次的要求。每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应保证在10分钟以上。朗读与默读并重,能根据教学需要并结合教学情境指导学生的朗读、默读、诵读和背诵。”课堂上,让出大量的时间给学生读书,让学生真实地读,充分地读,有层次地读。如在自由读中整体感知,第一部分教学以读代讲,划出描写洪水和暴雨的句子自由读,理解句子中想象朗读,放回句子中读出洪水肆虐、势不可当。划出村民逃生句子读出村民慌张、情况危急。老师学生对读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精读“冒死指挥”“桥塌殉职”段落时,仍然是以读为本,默读划出感动的词句,抓住重点词句品悟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读,回归整体读。通过默读、个别读、引读、齐读等方式,用话语点拨,用评价激励,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形象。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主要内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阅读教学中精读感悟环节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课文,就有这样的训练要求: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体会父母之爱。《桥》是一篇记事写人的文章,文中细节描写到位、传神。如“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等等,本篇课文应该继续引导运用学过的一些方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通过抓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逐渐丰满文中“老汉”的形象,从中感受到人性最好的品格——用自己的生命为别人换取生的希望。

  五、关于教学过程的实施

  1、人人参与才是有效的课堂

  学生都是平等的。每个学生又都是活生生的有差异的个体。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充分注意到这些个体差异,就会使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讨论交流要面向全体学生,每一道题目都要吸纳后进生、成绩好的学生,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给足读书时间,留足静思默想的时间。课堂不能只是尖子生的表演,学生人人动口动手才是始终的追求。特别注重学生的过程性学习,譬如指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请学生讲了以后,让学生评一评,教师小结方法。这时最重要的是要采用不同的形式,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等。争取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将指导训练落实到位。总之,不让一个大脑偷懒,不让一个孩子成为听客!

  2、当堂作业当堂反馈

  是否每个学生都达成了教学目标?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第6条指出:课内书面作业时间一般不少于10分钟。每堂课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浙江省编写的配套作业——语文作业本紧扣课后练习要求,是达标的底线,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好资源,我在课堂上利用6、7分钟的检测,当堂反馈。在课堂上真正培养学生正确、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的能力,同时在运用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课堂作业就不会留到课外,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3、变教学形式

  在第一次试教中,我一句一句地呈现句子,教法单一,学生读句子后紧接着问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最后指导朗读。这样的教学,句子脱离了语言环境,肢解了文本,学生只知写了什么,却不知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在第二次试教中,关于句子比较出现五次,引导换词理解也多次呈现,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学生视觉疲劳,教师牵得太多。于是,最后的公开教学中,句子比较精简为两处。让学生领悟文章一大表达特色时:“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与“黎明的时候,轰隆隆的雷声又响起来,紧接着,一道闪电像划破了天空。不一会儿,黄豆大的雨点从天而降,打在地上劈里啪啦直响。一霎时,雨点连成了线,“哗”的一声,大雨就像天塌了似的铺天盖地从天空中倾泻下来。”在比较中学生明白,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两句话。既表现出了雨之大,而且让我们感受到雨势凶猛。语言非常简洁、精炼,给我们如此丰富的画面和联想。另一处是文章最感人处:“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与“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引导学生思辩矛盾之举“揪”与“推”,走进老汉内心深处,对老汉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句子“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的教学。则根据学生对回答设疑,作者为什么不把洪水比作“野马”“受惊的野马”,却比作“一群受惊的野马呢”,来体会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的教学,则有意识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冲、揪、吼,像只豹子”进行理解体会。

  4、改教学主导问题

  阅读教学,都免不了要给学生提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问题设计得好,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价值。要针对全篇、全段的内容,设计能够提挈全篇、全段的问题,以引导学生从不同层次的整体上认识课文。在第一次试教深读感悟环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引导学生:默读7至23自然段,划出描写老汉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用心体会句子中表达出“他像一座山”的丰富内涵。在感受深的句子旁边写批注。老汉指挥撤离段落学生理解没问题,到了文章高潮部分,我要学生体会出父爱如山,学生无从着手。课后一想,找出表达出“他像一座山”的丰富内涵的句子。问题表述太深奥,指向性不明。如果用“为什么说老汉像一座山?”学生思考或许就会清晰一些。于是,在第二次试教时,我根据课后思考题“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把阅读提示改为:默读课文7-23自然段,细心读一读课文描写老汉“冒死指挥、桥塌遇难”段落。用笔划出自己被深深感动的场景、句子、甚至是词语。并在感受深的句子旁边写简单的批注。这个阅读要求的设计,从课后思考题出发,指向性明确,覆盖面大,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就大,参与度高,较好地发展了思维能力。另外,我觉得自己多处从学生学习写法的角度设计的问题是可取的,如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写出山洪的凶猛、可怕?村民们是怎样逃生的?看看文章是怎么写的?等等。

  此板书体现第二课时教学思路,扣住“一座山”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展开教学。首先,疯狂肆虐的洪水、乱哄哄的人们与老汉是站在木桥前、盯着人群对比,体会老汉镇静如山。接着,让学生想象平时老汉为村民做了些什么?老汉沙哑喊话后,村民依次奔上木桥。体会老汉威信如山。最后,抓住一对反义词“推”、“揪”,比较老汉两次“吼”感悟“父爱如山”。

《桥》教学反思1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述了同一时光海峡两岸的两个不一样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盼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另一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李博士以及医护人员在余震的危险中做着抽取骨髓的手术,他们的努力是为了大陆青年能够早日得救。

  在设计教案时,我紧紧地抓住了两个“静静地”以及“同一时刻”这三个关键词。让学生明白就在同一时刻大陆和台湾同胞为了小钱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们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一、抓两个“静静地”,给学生呈现两副画面

  1、走进小钱的内心

  要分析一个人的内心,首先要分析文字。因此我把“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个句子作为重点句进行解读,目的是让学生走进小钱的内心。

  学生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小钱病情严重,体会到了他的无奈,体会到了他的痛苦。之后我又让他们想想如此痛苦、无奈的小钱他需要什么。孩子们立刻找到他需要骨髓,并且也找到了适合他骨髓的人。

  有了适合的骨髓后他的'内心又有了什么变化。学生们很快想到了一个词“期望”。正因为有了期望,他的生命有了可能,此刻他的内心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孩子们很快想到这时的小钱内心是充满期望,充满期盼。

  2、走进台湾青年的内心

  抓住“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个关键句子。首先让学生说说当他躺在病床上时,外部的环境是怎样样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当时他所处环境的危险。把学生带进地震这可怕的情境中去。

  之后我问孩子们,假如你在这么可怕的环境下,你会想到些什么?目的是为了走进青年的内心。他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都会担心自我的生命以及自我家人的生命安全。但他“为什么不去看看自我的家人,仍旧这么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呢”?学生很快找到“他明白,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期望,期盼着他的骨髓。”这个关键句子。

  二、用“同一时刻”串起画面,体会爱的伟大力量

  这个故事发生在同一时刻,两幅画面的联结点是“同一时刻”这个关键词。因为有了小钱的痛苦、无奈以及期望,才有了台湾青年的那份坚定以及奉献。他们两个人的内心是在同一时刻展此刻学生面前的。

  在课前我曾出示台湾海峡的画面,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在如此宽的海峡上要架构一座桥是不可能的。但是事实上,这座桥架设成功了。而且就在小钱以及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的那个时刻架设成功的。他的成功源于青年、李博士、医护人员以及许多海峡两岸人们的关心与帮忙。他们的帮忙就是海峡两岸同胞间的爱。而且这是建立在许多生命上的爱。而这座桥不仅仅是生命桥,也是友情桥、连心桥、爱心桥。到那里学生也明白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其实就是爱的力量。

  因此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我设计了一个深情呼唤这座桥的环节:“让我们一齐再来深情地读一读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让我们再带着青年的爱读一读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让我们带着台湾与大陆同胞的爱读一读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一次又一次的递进过程中,这座桥不仅仅跨越了这台湾海峡,也跨进了每个孩子的心中。

《桥》教学反思13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99年的真实的故事。语言朴质而生动,洋溢着浓浓的真情。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向李博士一样的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从而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1、理解词语。通过这段时间的了解,学生没有理解词语的方法,于是我就想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个训练加进来,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词语。例如,“凋零、花苞、绽放”这三个词,学生都知道他们是描写花的,但在本文中的用意不是很明了。于是就把这三个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在体会“18岁,是个美好的年龄”基础上,明白这三个词在文中是在写小钱的生命,马上就要结束,进而理解小钱的不幸。

  2、概括主要内容。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用简练的话概括主要内容是个难点。针对这篇文章来说,学生很难概括完整,于是我就想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个困难。仔细研究发现,只要抓住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再弄清楚他们之间的发生的事情就简单多了。于是,在教学中我就确定这样分两步走,通过老师的板书,给学生一个扶手。从课堂上来看,对于课文内容的概括,学生也真正的经历了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

  3、以感动展开重点段落的学习。我先让学生找找事情发生的特定情境,是在大地震过后,余震不断的危险情况下发生的,然后再找出令自己感动的语句?随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研读、自我感悟。学生以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表现为研读点,独自阅读、独立思考。在学生交流之中,引导学生想象手术的'情景,从词、句中体会不同人物的心理,从而带领学生深入的体会课文的情感,引起和作者的共鸣。

  4、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在经历了一次次与文本的对话之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很深入了,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慎重考虑之后,我决定不用课文后面的设计——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中国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青年说些什么,而改为写感谢信。因为这个训练,学生思维的空间更广阔,而且会使学生收获更丰富的情感。

《桥》教学反思14

  今天去马村进行教研活动,他们安排是同课异构。讲授的是五年级的一篇课文《桥》。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本单元主题为“他们让我感动”,其他几篇文章均为革命传统教育故事。本组单元训练重点为两个方面:一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两位授课教师,都能抓住了训练的重点展开教学。都是通过找重点句,对重点句中的重点词的理解感悟,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表达方式的渗透,第二位老师,相对的引导的到位。两位老师切入点不同,所进行的`教学设计,相对侧重点就有所不同。两位老师对本文的教学难点: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目?基本都是一带而过。没有让学生理解了,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读。如果学生能够读的入情入境,说明他已经理解了文本。对于洪水的肆虐可以借助视频演示,让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直观形象的感悟,对重点词语加以点拨,剩余时间都可以去钻研文中老汉的形象。老汉的形象角色理清了,对于文章为何以《桥》就会很容易理解。

《桥》教学反思15

  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99年的真实的故事。语言朴质而生动,洋溢着浓浓的真情。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像李博士一样的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从而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像含苞的即将凋零的花朵,他在静静地期待着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一、在品味课文时,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小钱的不幸,悲伤与绝望,朗读时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学生在读的时候,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声音上扬,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我能够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并给予恰当的范读,用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二、在课文讲授中,忽视了对部分关键词语的感悟。比如“唯有”,虽然读了句子,但没有对“唯有”进行深入挖掘,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用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样对课文的内容就挖的更深了,就能让学生体会到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

  三、课文的主题是颂扬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和爱心,但是对于这个主题的点拨和深化还不够。

  四、自身应变能力不够灵活。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评价语言比较单一,有些语言不够干净利落,这些还需在教学中多多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正视自己的不足,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桥》教学反思10-18

桥的教学反思02-25

桥教学反思06-15

《桥》教学反思(精选)07-09

《桥》教学反思02-19

《桥》教学反思【精】07-06

桥教学反思【优秀】07-09

语文:桥教学反思08-23

语文桥的教学反思02-16

《桥》教学反思(精品)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