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20 16:06:2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荐】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荐】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1

  通过“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的教学,让我体会到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课件等手段的确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而学生主体作用也有所体现。在讲授《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时,我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部分内容做为一课时来学习,其余内容放在课下学习。并设想了改进措施。

  本课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由学生完成,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体验、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相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

  (二)通过实验的方式突破重点与难点。我设置了一组学生探究实验——燃烧的条件,一个演示实验——磷的燃烧,一个学生演示实验——灭火演习。让学生在实验中去体验、去感受,使学生能通过身边常见的物质,简单的化学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降低了难度,使学生较轻松的得出燃烧的条件,并分析出灭火的方法。教师的演示实验,使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更准确、深刻的认识。灭火的实战演习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

  (三)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景。影片的引入,直观、形象、生动,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消防队员灭火片段的放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灭火的方法有更深刻地了解,学生表现强烈的极大的兴趣。

  (四)充分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利用燃烧为人类服务。根据燃烧条件得出灭火方法,分析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及所用原理。实战演习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生活能力。火中逃生方法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增长了学生生存本领,使其受用终生,使化学知识更有效的应用于生活。

  不足:一是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有的时候不够简洁,提出的系列问题有的还有待进一步着商,使问题点拨恰到好处;二是学生的参与度尽管较以前的课堂有所提到,但力度还不够,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增强自主性。三、对学生的第一个实验即猜想影响燃烧的要素时,实验是我都给设计好的了,学生只需做实验即可轻易得出,限制了他们的思维的发展,课后我想完全可以只提供药品和仪器,让学生小组去设计实验,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做的具体好处我认为是:让学生从从燃烧现象探究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想。四、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如果重上这节课,我会一开始就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认为我再课堂教学中没有更合理适度的掌握好放与收,也就是说驾驭课堂能力还要进一步增强。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②了解易燃物和易燃

  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③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教学难点:

  (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

  (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回顾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创设情景】通过PPT课件展示7幅与火有关的图片。

  【教师引导】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火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了解火,用好火显得特别重要。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燃烧与灭火》

  【观看】

  【思考并回答】略

  燃烧的定义及特征

  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燃烧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

  【布置任务】同学们找到了哪些燃烧事例?请与大家交流。

  【提问】根据以上事例,同学们能否归纳和描述什么是燃烧?

  【提问】燃烧具有什么特征?燃烧究竟需要怎样的`条件呢?请根据自己对燃烧的了解,做出一些猜想。

  【布置任务】同学们根据以上猜想通过自己10分钟的探究活动寻找物质燃烧的条件。并将结论填写在学案上。

  【小结】燃烧的条件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根据燃烧的条件示意图完成课堂练习。

  创设情景,让学生根据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水火相容》

  【演示实验】白磷在水中的燃烧。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演示实验】多次点燃一支蜡烛,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熄灭。

  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灭火的原理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感性认识,总结灭火的一般原理与基本方法。

  分析小结练习

  【小结】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学会基本的防火、灭火及火灾现场的自救方法。教导学生珍爱生命,回馈社会,报效祖国。

  师生一起庄重承诺:珍爱生命、防止火灾、学会自救、远离伤害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3

  模块开发与课时设计的反思:

  本模块的设计分为5个课时,本节课的内容是第一课题的第二课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了解气体与空气混合发生爆炸的条件以及如何防范爆炸的发生。

  从整体的模块内容来看,此课程内容是衔接该课题第一课时的内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并为整个模块(第七单元燃料与热量)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中的安全意识做了进一步的强化。由于第一课时中围绕燃烧的条件展开,灭火的原理即破坏燃烧的条件,学生在经过了课时一的学习后,对于爆炸的条件与预防爆炸的措施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学生已具有的认识水平上围绕爆炸条件展开。对于整体的模块来说,课题一中的两个课时教学内容算为独立的一个内容,考虑到这点,又紧密结合学校近期进行的消防演练与当天凌晨发生震惊全国的上海公寓大火等事件,在对两课时内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学生尽心了安全意识培养的过程,并通过实验证明为何采取弯腰姿势逃离火灾区。

  在课时安排上,结合第一课时中的内容,本教学设计将爆炸的条件、控制爆炸的方法以及总结性结语——树立安全意识作为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从实际的教学效果上看,选择此内容统整为一个课时,紧凑又具有连贯性不论是教学内容上还是学生思维上。但是对于本课时中的最后部分——树立安全意识的教学内容,虽然属于整个第一课题中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对于学习完第二课时可以放在此处,但是经过实际的教学过程之后,发现与第一课时的内容教学贴近。因此,建议可将此部分作为第一课时内容的加深与知识强化,也可以单独列出一个模块,即化学与生活,在学生已有的对于燃烧与灭火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地科学探究。

  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反思

  1、问题的语言叙述有待提炼:

  本教学设计主要采用设疑的方式,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而过渡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因此要使学生能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与思考中的话,设疑的梯度与语言的准确度就要精心设置。

  其中疑问的梯度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学生基础而定的,是在前一问题的认识基础上,能促使学生达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本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情,调动起他们的生活经验与兴趣,最大限度的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其中。因此,疑问提出的方式与用什么语言描述的疑问就显得很重要。

  在本课中,有几处疑问设置的语言值得推敲。

  ①有关燃烧定义的提出

  由于这一课时接在燃烧与灭火的第一课时后的,因此需要内容上连接。

  另外,前一课时中学生了解了燃烧的条件,但是对燃烧的概念并没有明确。因此,本设计在复习前一课题燃烧三个条件的基础上,引出燃烧的概念。在实际教学中,设想让学生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以及学过的几种物质燃烧的现象来逐渐认识燃烧的概念。但是设置的问题是“什么是燃烧?燃烧是什么现象?”从课堂是实际反馈来看学生并没有立刻回答出,而是需要教师的指引,如“从燃烧的三个条件来考虑,是什么和什么物质发生了反应?”虽然有关燃烧的定义与概念是人为定义的,学生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与强化,但是可以加深他们对这种类型问题的思考方式。

  反思修整意见:可以这样设置有关“什么是燃烧现象或燃烧定义”的问题。先复习燃烧的三个条件,然后点燃一支蜡烛(现象),并同时设疑“你能不能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来对燃烧下一个定义呢?”。这时学生的思考方式就会转变,起码他们有了答案的出发点。“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氧化反应”,接着展示几幅有关铁与氧气、木炭与氧气、硫与氧气的反应现象,“燃烧在反应现象上又有什么共同点呢?”这样的话,就对燃烧的现象有了一个完善即“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剧烈的氧化反应。”

  ② 有关粉尘爆炸极限问题的叙述

  在认识粉尘爆炸的实验原理中,教学设计先从可燃性气体发生爆炸的原因入手,再清楚发生爆炸的条件是什么。随后通过生活中警示图的认识过渡到面粉厂发生爆炸的分析,这时引导学生从发生爆炸的条件分析爆炸的.原因。由于学生在前一课题中已经了解到物质能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因此分析爆炸的原因也可以从满足爆炸的条件方面去思考,即从“面粉是不是可燃物、有没有遇到明火、有没有达到爆炸极限”等三方面。对于“可燃物”和“明火”这两个方面学生能较易掌握,但是对于“达到爆炸极限”认识还需要提高。课堂中对这一内容的处理采取了先从两个实验(堆积和扩散开的两种状态面粉的燃烧)的对照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现象就越剧烈。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及思考得出的结论来帮助学生理解粉尘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发生爆炸。从课堂反应的效果来看,学生的反应并不是很积极,反馈一般。

  反思修整意见:因此思考对粉尘固体爆炸极限的认识,可结合先前气体的爆炸极限来认识,如设置问题“结合气体的爆炸极限,你是如何理解面粉等可燃性固体粉尘的爆炸极限的?”给学生在难度较大的问题上设置一个梯度,或指明某一个方向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问题并回答出来。

  2、对于教学内容的总结性评价不当

  本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学校前一周进行的消防演练作为一个引入内容,通过在演练中逃生采取的方式来进行探究实验,探究为什么采取弯腰的姿势逃离火灾区。实验通过将烧杯罩住燃着的两只长度不同蜡烛的熄灭,研究在火灾空间里的上方与下方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不同来说明为何采取弯腰的姿势进行逃生。这一内容很好的将这一课题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了,教学设计最初的设想是在第二课时结束时将此内容作为一个对学生安全意识培养的教学内容,但是在有关“易燃物易爆物安全知识”的内容结束后,似乎对到这部分内容的过渡欠缺了学生思维转换的考虑,没有给学生这堂课内容(第二课时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的总结性结语就直接进入这一课题的总结,这样就显得不太适合。

  反思修整意见:在解释完面粉爆炸的原因后,进行这节课内容的小结,通过习题进行巩固,再进入培养安全意识的教学内容中。

  如在这一幻灯片后加一个有关易燃物易爆物安全知识的练习题。

  3、探究实验中对学生的主体性倡导的不够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在进行化学知识传教的过程中需结合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如果是教师给出了实验仪器、实验操作步骤的话,那这无异于用实物的方式进行直导式教学。学生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一些规范性的操作。

  在这几课中,设置的学生实验就欠缺了对学生在化学实验中主体性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独立思考空间的给予。而好的学生实验应是激发学生兴趣后,给出实验目的,提供实验器材,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方式或思维方法进行解决问题。

  反思修整意见:基于以上对化学实验作用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位置的考虑,建议给这个实验中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如:提出前一周学校进行的消防演练,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采取弯腰的姿势逃出火灾区呢?’先让学生自由讨论才,猜测出初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验证你的猜想的话,具体我们该如何做。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达到对目标的完成。

  但是鉴于教学时间上的考虑,此教学内容可作为一个专门的专题提出来,如“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将在“燃烧与灭火”中遇到的一些有关实际问题的解决专门做一个课题研究,给出充足的时间由学生自己支配。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4

  在讲授《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时,我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部分内容做为一课时来学习,其余内容放在课下学习。并设想了改进措施。

  本课的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由学生完成,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体验、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相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

  (二)通过实验的方式突破重点与难点。我设置了一组学生探究实验——燃烧的条件,一个演示实验——磷的燃烧,一个学生演示实验——灭火演习。让学生在实验中去体验、去感受,使学生能通过身边常见的物质,简单的化学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降低了难度,使学生较轻松的得出燃烧的条件,并分析出灭火的方法。教师的演示实验,使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更准确、深刻的认识。灭火的实战演习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

  (三)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景。影片的引入,直观、形象、生动,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消防队员灭火片段的放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灭火的方法有更深刻地了解,学生表现强烈的极大的兴趣。

  (四)充分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利用燃烧为人类服务。根据燃烧条件得出灭火方法,分析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及所用原理。实战演习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生活能力。火中逃生方法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增长了学生生存本领,使其受用终生,是化学知识更有效的应用于生活。

  不足之处及改进设想:

  (一)虽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课堂的开放度不够,仍然是学生按照教师的.设计的思路活动,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还没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教学环节设计还需进一步改进,燃烧条件的得出,和磷燃烧的演示实验交换前后顺序,更顺理成章,更符合逻辑。

  (三)实验设计还需改进,水中白磷的燃烧,可用盛氧气的集气瓶将其扣住,可防止白磷燃烧的产物逸到空气中。

  (四)在学完燃烧条件后,若由学生讨论钻木、放大镜起火的原因,干的着、湿的不着、纸锅烧水的原理,会更加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对燃烧条件认识更加深刻。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5

  以学生自主探究解决“燃烧和灭火”的课题为中心,从学生熟悉的事物、现象等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讲台、实物、图片及实验等各种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由学生提出探究目的、方案,并用查资料、讨论和实验验证,得出了燃烧与燃烧的条件,进而迁移到探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间的辨论存疑,引发了学生思维的冲突。如:放热、发光是否是燃烧,物质是否都能燃烧等。而活动与探究、师生间的多向交流与展示达到了实验解惑的`目的,实现了资源共享,且形成了共识,如燃烧是有条件的。拓展研究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其科学素养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如燃烧的条件除课本上知识外,还与物质的状态(木炭与酒精)、形状大小(木块与刨花)等因素有关。创设的教学情景既生动、真实而又可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学生的自主活动较为充分,参与面广(人人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的积极性高,学生的能动性和聪明才智一次次被激发,又一次次被展示,学生的学习情绪饱满、课堂效益高。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6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人类第一次接触到化学就是无意识的利用了火,学会了燃烧。

  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微课视频等教学手法综合应用。让学生学习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从而得出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这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很多伤痛的事实,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此外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通过适当的练习,理论结合实际,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化学来源于生活。最后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本课的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由学生自行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得出。

  上课时,先以高中教材演示实验——吹气生火,提起学生的.好奇心,紧接着发问,为什么吹口气棉花团也燃了,滴几滴生活中常见的水棉花团也燃了,是为什么就燃烧起来了?引发学生思考,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然后紧接着微视频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揭露问题核心,逻辑思维严密,通过问题层层递进,总结知识。然后回过头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来揭秘刚才的趣味实验,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加兴趣和信心。紧接着用辩证的思维引出,知道“生火”还得学会“灭火”,学生分组实验,自主探究灭火的原理。最后科教视频展示火场自救和逃生,加强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这次教学的优点是:

  1、课堂引入的实验十分震撼,学生兴趣浓厚。因是高中教材的演示实验,危险系数小,完全可以用于初中化学。

  2、大量应用微视频,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大大缩短了演示实验时间,使课堂容量增强,后排同学也能清晰看到实验现象。

  3、教师演示实验是基于课本实验的改进,使知识进一步加深,并减少了实验污染。

  4、课后练习源于生活中的实例分类,和学生息息相关,学生做题兴趣浓厚!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1、演示实验时,一定提醒学生吹口气后要稍微等待一下,不要盲目紧接着吹第二口,并且尽量回避让女生上台操作;

  2、学案方面,在分析A、B、c时,温度应该加以本节课知识前提,改为:着火点40℃<外界温度80℃;

  3、课件方面,在探究如何灭掉一支蜡烛的时候,可以把蜡烛熄灭的方法改进为:学生提到一点就点一下特定的地方,从而呈现。不要最后一起呈现显得比较笼统;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目标。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结合学校的资源设备,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结合学生分组实验,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并且从学生的课后练习上反应出来,也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7

  本节课教材的安排是从燃烧现象和实验入手,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我在备课时考虑,学生在生活中和前期的化学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也具备一定的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如果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感性认识、知识和能力储备,抛开课本的教师演示实验进行探究的做法,做一个思维的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起新知识,然后把实验设计和操作都交给学生,从思维上提高一个层次,帮助学生实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我先让学生自己整理有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反应现象等各方面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得到燃烧的共同特点,之后,请学生将这些共同特点整理为一句话,即可得到燃烧的概念。在概念的基础上,推导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就是水到渠成的了。整个过程,学生通过已有的各种储备,在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整理的过程就是让知识系统化的过程,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不仅如此,当学生建构出燃烧概念后,我及时大力肯定学生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极大的鼓舞了学生,让他们从自主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收获自信和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在此过程中,有一个地方处理不合适,如果让学生总结共同特点的'时候,直接告知学生,这样总结出的共同特点就是燃烧的概念,问题的导向性更明确,学生的思路也清晰。

  接下来是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燃烧的三个条件和灭火的方法,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石子、纸片、木炭、二氧化碳等一些物品,设计对比实验轻松得到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并演示了多种灭火的方法,在展示的时候也能清晰表达从实验操作到观察现象到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由此看出,只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给他们充分的信任,孩子不仅学的快,更能学的好!

  学生已经用常见物质探究获得了燃烧条件,课本原有的用红磷和白磷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我就处理成演示实验,学生对课本中本实验设计的讨论问题可以脱口而出,由此证明学生对燃烧条件掌握的非常好。我还对此实验做了实验改进,把白磷和红磷装在试管中,用气球套住试管口,然后将试管下端浸泡在热水中,这样,白磷燃烧的有毒白烟就不会扩散到空气中,避免空气污染。

  本课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教育和珍爱生命的教育,我在这里安排了一个动画视频,让学生在看书的基础上再看视频,加深印象,有利于学生的终生所需,也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化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服务生活。但是,在安全教育上,本节课也有一个疏忽的问题,本节课安排的学生实验设计许多易燃物,学生的课桌上也有许多书本没有完全清理,我没有及时强化学生清理课桌上的纸张等易燃物,留有安全隐患,在今后的课堂中要注意相关问题。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8

  经过一段时间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和实践,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关注学生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有难度梯度的问题来逐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而不是老师念,学生写和记;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讨论和思考,教学中不能为了教学进度而忽视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殊不知赶进度会使学生的某个知识点掌握不清反而会影响教学的进度。

  二、学生课前预习

  之前有一种学习方法叫“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预习主要是让学生对于本课题的知识点有个大体的.认识,并确定自己听课的重点在哪里,而学生往往是不会课前预习,如果老师给留下预习某一课题的作业,学生经常只是简单的看看书,起不到预习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印发一些“预习学案”或者在导学案中加入预习部分来帮助学生达到预习的效果。

  三、注重知识的落实

  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之中表现很积极,但是课后习题却不会做。我分析,主要是这部分学生在听课中偷懒了,跟着别人的话后音来回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这部分学生,多多鼓励学生自己站起来回来,而不是集体回答。

  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通过努力和不断改进,相信自己会进步的地更快!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9

  九年级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逐渐领悟到课改的新理念中强调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要使学生喜欢化学,首先要让他们感受到化学知识非常有用,其次要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有效利用实验等手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再次要提供他们利用化学知识进行实践的机会。《燃烧与灭火》这一节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比较接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分析和设计,实施教学后有不少感触。

  一、教材分析:

  《燃烧与灭火》一节内容中包含燃烧的概念、燃烧的条件、爆炸、灭火的原理、常用的灭火方式、常见灭火器、等内容。分两课时完成。首先我将燃烧和灭火作为第一课时内容,燃料充分燃烧作为第二课时。因为燃烧与灭火自然顺延的,分开教学,在探究上有脱节,所以尽管第一课时内容较多,但因为前后联系学生应该很快得出结论。关于灭火,教材中着重强调火灾的危害和灭火的原理,课后练习中提出了一旦发生火灾的应急措施,内容相对比较简单。

  本节第一课时的重点应该是燃烧及燃烧的条件。但我认为,灭火在知识点上可以作为燃烧的延伸,但在实际生活中消防知识却非常重要,在技能目标上必须加上对消防知识的应用。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认真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的起点知识。学生对燃烧有一定的认识,但从未用科学规范的语言描述过燃烧。学生知道一旦发生火灾可以用水、灭火器才等进行灭火,但经历过火灾的学生没有,使用过灭火器的学生也没有。在教学设计中,我将消防知识的`传授也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

  学生准备:由于本节内容生活中比较常见,我提前请学生收集有关火的用途、火灾的危害以及常见灭火器材、灭火方法的有关信息。

  三、教学后记:

  1、从实际出发,寻找学生学习兴奋点,调动学习兴趣。

  引言部分,我出示了一张火灾的图片,引导学生假如突发这样的火灾,你被困在其中,你知道如何应对吗?这引起了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强烈欲望,学生的第一个兴奋点出现。紧接着学生交流了什么是火,什么是燃烧,提供学生施展的舞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课题被自然引出。可以说所有没有学生开小差。

  2、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和方式,引领学生学会观察、学会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化学实验。

  在讲燃烧的条件时,我通过三种物质的对比试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课本实验本身没有粉笔头这个物质,我通过改进后,粉笔头无论多高温度,都不会燃烧,学生一下就总结物质必须有可燃性,这是燃烧的一个重要条件。

  3、设计问题,层层深入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问题又是创新的前提,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产生于好奇和质疑,在一开始就利用一个对比实验的不同现象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的注意力专注于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得到了物质燃烧的条件,然后又从燃烧的条件引入灭火的原理;从灭特殊物质的着火到商场宾馆突发火灾的灭火方案,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创新精神的培养渗透于问题之中。特别是在强化问题的教学环节中,不是去解决一个普通的问题,去复现已学知识,而是从油的着火,电器的着火,图书馆的着火这些特殊环境的火灾的扑灭的角度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不会止于问题,才会发现新的问题。

  4、消防知识的实际应用,深受欢迎

  在灭火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我采用了实验教学。把火灾发生时的正确求救、自救方法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自己进行总结。100%的学生能掌握课堂学到的消防知识,整堂课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结束。

  5、存在问题:

  课件应再多插入一些火灾自救图片,或录像这样会让学生记忆更深刻,灾难随时可能发生,学习到应对灾难的本领至关重要。知识结束后,应进行火灾演练,看学生能否利用所学知识逃生,这样会更好。

  总之,经过《燃烧与灭火》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学生的求知需要是教师的突破口,生活的实际内容是科学知识的切入口。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的需求,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10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燃烧和灭火》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讲完《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我认为不足之处有:做“活动与探究”演示实验时因为没有吸干白磷上面的水使实验延长了3min,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为此我着重对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1、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11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本课的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由学生自行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得出。

  上课时,先以小魔术-----魔棒点灯,提起学生的好奇心,紧接着发问,为什么不用火,而用玻璃棒就能点燃酒精灯呢?引发学生思考,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然后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得出结论,然后回过头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来揭秘刚才的魔术,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加兴趣和信心。最后展示火场逃生72字口诀,加强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些不足:在讲灭火的方法和原理时,让学生自主探究后说出所用的方法及理由,最后将不同的方法按照相同的理由归类,这个学生自己归类,得出结论更好,而不是由我去归类。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作为了解性内容,就不花费过多的时间去一一讲解,简单提出,然后布置学生课下去看。还有就是火场逃生72字口诀,改为由学生齐声朗读出来,效果更好,印象更深。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结合本校的资源设备,结合学生分组实验,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12

  在本周,我进行了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一课的教学,从这节课中我受益匪浅的地方很多: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在课堂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生活实际和知识应用为背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学生熟悉的化学变化——燃烧入手,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燃烧的条件,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通过实践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探究活动的过程。

  我也尽量充分的利用探究实验、交流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重点、突破难点,调动学生的感官与思维,交互式讨论等教法也使学生有很高的参与度。总的说来,实验探究课,目标通过探究达到同时得到探究问题的方法。对教材的处理上,与生活体验相联系,让学生感悟知识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设计思路和出发点是好的,改变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摸式,给学生的时间加大,教师只是引领,课堂上能充分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建构新知识的欲望,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是由于个人能力及水平有限,使教学环节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放手的幅度不够大,演示实验发生了点小意外,白磷在纸上着火了,由此教育学生白磷的`着火点低要保存在冷水中,用剩的药品不能随便丢掉,避免失火…..有些问题处理的不够到位等。

  单单就教学过程而言,我的感受还是很深的,把主动权放手给学生,给学习成绩中差的学生带来了机会、点燃了希望、有了用武之地,他们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提出的问题比较尖锐,给我们提供可探究的问题。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知识储备,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能将学生零散的知识点连线成网,再给学生一个张扬自己个性的空间,那么,我们的课就不缺乏亮点,不缺乏继续探究知识的兴趣,感谢这些学生也感谢教材编写者及教研员老师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使我们的教学相长。这是我这节课最深的感受,也是我今后将要努力的方向。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13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后一单元,是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后,对新知识的再次学习,也是对前面知识的升华与运用。这课题的知识与日常生活与生产联系非常紧密,如果学生被动接受不难,我们教学时应积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方法来主动学习为好。

  二、学情分析:

  1、本课题学习之前,学生已有了一定化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有自学这一块知识的基础。。

  2、本课题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要求下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意图。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科学探究的步骤与方法,让学生自己提出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验证→实验分析与问题讨论 →新知归纳→ 习题反馈 →及时小结。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概述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通过对多种燃烧现象的分析与综合,认识燃烧的条件,锻炼分析综合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不断地进行思辨,以此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注重学用结合的思想,学以致用,进行消防教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人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很好的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含义;

  2.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防火安全意识。

  四、教学重点

  通过对多种燃烧现象的分析与综合,认识燃烧的条件

  五、教学难点

  应用燃烧的条件解释灭火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烧杯、蜡烛、铝片、火柴、白磷、红磷、盐酸、饱和的碳酸钠溶液、

  铁架台、坩埚钳、镊子等

  七、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第二课时: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八、教学过程:

  教师演示:点燃一张纸

  :这张纸怎么了?这种现象叫什么?

  :这张纸着了。这种现象叫燃烧。

  :除了纸可以燃烧之外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燃烧?

  :…...

  :那时因为这些物质都是可以燃烧得。

  :那是不是所有可燃物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燃烧呢?

  :为什么在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燃烧,开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

  :……

  :为什么这时水中的白磷能燃烧?

  :……

  :通过刚才的讨论和实验,我们知道燃烧的三个条件是:氧气、可燃物和一定的温度(就是物质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让一根火柴燃着有那些方法?

  :……

  :加热铜片,火柴燃着。

  :燃烧有对人有利的一面,例如做饭、取暖,在工业上高温加热、炼钢等,都需要燃烧产生的热能。燃烧是否总是对我们的'生活会有利呢?

  :……

  :燃烧确实是对我们的生活会有利,但它对人也显现出有害的一面,比如火灾会烧毁财物,危及人的生命,造成巨大的损失。我们掌握了燃烧的规律,在需要燃烧的时候,就要努力创造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再不需要火,那我们怎么办?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灭火的知识

  :用什么方法灭火?为什么能灭火?

  :

  :使火与空气隔绝;降低温度,使温度低于着火点;清除掉可燃物。总之就要设法破坏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习题见投影。

  九、板书设计: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一: 燃烧和灭火

  一、物质燃烧的条件

  (三个条件同时具备)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

  2隔离氧气或空气;

  3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原理:破坏燃烧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

  十:教学反思:

  1、采用这种实验探究活动、问题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一定得积极表现,主动参与,效果一定会很好。

  2、通过组织学生自学活动、实验探究,讨论等方法使学生理解、接受有关燃烧与灭火等新知识,然后及进用习题加以巩固提高。

  3、运用提出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验证→ 实验分析与问题讨论 →新知归纳→ 习题反馈 →及时小结的教学过程,学生反映积极,效果也很好。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14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发挥了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老师的引导地位,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资源,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化学就再我们身边,我们的身边处处有化学的理念;能根据学科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生的亲自实践中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建构知识。

  不足:一是课堂上教室的语言有的时候不够简洁,提出的系列问题有的还有待进一步着商,使问题点拨恰到好处;二是学生的.参与度尽管较以前的课堂有所提到,但力度还不够,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增强自主性。三、对学生的第一个实验即猜想影响燃烧的要素时,实验是我都给设计好的了,学生只需做实验即可轻易得出,限制了他们的思维的发展,课后我想完全可以只提供药品和仪器,让学生小组去设计实验,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做的具体好处我认为是:让学生从从燃烧现象探究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想。四、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如果重上这节课,我会一开始就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认为我再课堂教学中没有更合理适度的掌握好放与收,也就是说驾驭课堂能力还要进一步增强。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15

  1.教学目标的设置:

  “燃烧与灭火”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设置主要体现在“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以及“了解灭火的基本原理”。这两点充分围绕了课程标准中对该部分的内容要求。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上,需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再具体地设置教学目标。由于本节课是作为青年教师比武的一堂比赛课,因此,在生源方面选择了优班,其学生基础较好,学生的发散思维较强。对于这样的学情,个人认为需要在“了解燃烧条件”的基础上再拔高一个台阶,即从实验设计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的能力。如“铜片上白磷燃烧”的实验,可以在设置问题“如何在该实验装置的基础上改进,使得实验的实施更加环保?”。虽然我们不可能通过一个知识、一个实验以及一堂课来完全提升学生的化学实验的能力,课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一点一点的向学生灌输化学实验中我们应具备的能力以及能掌握的化学实验知识。

  另外,在贴近生活方面,我选择了“灭火毯”。灭火毯的.主要灭火原理是将灭火毯扑在燃烧物上,以隔绝空气(氧气)来达到灭火的。但是这个灭火毯的灭火原理与使用方法与我们课的前半部分的“酒精灯洒到桌面上”以及“燃气管着火用淋湿的被褥盖住来灭火”的学习效果是相似的。

  反思修整意见:建议在这个地方,应选择另外一种新型产品或灭火设备,本着提高学习内容层次的目的进行教学,或许会使整堂课显得有松有驰,有易有难。或者这个地方可以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行教学,但是教学时间不宜过长。

  2.对于“吹灭蜡烛”的灭火原理考虑不周:

  学生在“熄灭蜡烛”实验比赛的基础上,找到了几种灭火的方法。其中“用嘴吹灭”蜡烛的灭火原理,同学们想到的一点都是“吹出的气体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但是在我的设计中却忽略了这一点作用,只是考虑了“吹出的气体使得烛火周围的温度降低了”,破坏了燃烧的第三个条件。因此,在学生答道“二氧化碳”这一作用时,教师应给予极高的评价与认可,再引导他往破坏灭火原理的方面去思考。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忽略了学生,遏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急于将课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反思修整意见: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做教学设计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该如何具体地实施出来呢?从这堂课中,我得到了一丝启发。充分了解学情,不仅仅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以及思维方式。以他们的思维方式去想问题,从他们的角度去解释问题,给予他们充分的讨论与思考的空间,允许他们之间或者他们与老师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这样,学生才不会做课堂上的教师铺好路的走路人,而是自己开拓新的捷径。学生从他们自己的思维多方面理解会更加加深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在课堂上高校的学习状态。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05-15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范文04-05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12篇08-23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汇总15篇】05-15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集锦[15篇]06-20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06-10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推荐12-15

《氢气的燃烧与性质》教案03-07

蜡烛燃烧的教案设计01-05

前后教学反思《前后》教学反思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