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认识钟表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
由于认识时间都是比较抽象、枯燥的内容,要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设计时结合了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学习,因此我都准备了大量的钟表模型来上课。在引入部分我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采用了现在最受学生欢迎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儿童节目中的故事人物作为中心线贯穿整节课。在课堂上出现卡通人物作为教学元素,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如在导入中我首先播放一段《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视频,然后将卡通元素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再运用拼图比赛的方法进行新课导入,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气氛。我预先准备了钟面材料,选出一男一女,让他们到黑板上自由地拼。根据他们简单的生活经验,他们基本上可以拼出钟表的模型,这样就顺其自然地引入了正题,从而达到揭题的目的,学生不但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更能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的目标。
接下去再让学生观察拼出来的两个钟表,找出相同的东西(12数字、分针、时针),我再对分针和时针的特征进行小结,强调分针和时针运动的方向,让学生明白什么叫做“顺时针”,并且引导学生怎样去记忆这12个数字的位置。最后出现美羊羊的卡通人物引出一道巩固钟面知识的练习,学生学习的热情再次高涨起来。
认识钟面后的环节是认识整时。这一环节是本课重点,我设计了卡通人物懒羊羊出场,再把学生带入卡通剧中,从懒羊羊7点起床,到1点的午休,最后到4点放学的三张情境图。由于是学生心目中喜爱的人物并且与他们的生活相密切,所以他们会注意情境图上的每一部分,包括钟面,这是结合学生的需要和实际而设计的。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懂得不要懒床,给学生渗透了珍惜时间的情感教育,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
探究知识的活动完成后,我设计了四组巩固练习题,由浅入深:
首先是由老师“拨一拨”,学生说一说;
练习2是由学生拨一拨,学生乙说一说;
练习3是“写一写”,用两种表示法写出时间;
练习4是摆一摆,在黑板上出示钟面模型,根据时间补上分针或时针。
以上的练习设计充分利用了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但在整节课中,我发现有以下几点还需要有待改善:
首先是在介绍钟面知识时没有介绍钟面有12个大格;当在讲授认读整时时,许多学生用日常口头语把几时说成几点,甚至把“几时”说成“几点时”出现两个单位,我并没有去认真思考如何把这个错误及时纠正;
其次没有把认整时的重点讲透,我应该把“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好好的渗透给学生,但我一两句话就略过了;对于中下生还是没有掌握好;
最后在讲解读写整时时,没有把冒号左边和右边分别代表什么意思没有说清楚。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不断的努力,向有经验的老师取经,改善我在课堂上的不足之处,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有效。
从整节课来看,学生们都在轻松愉快中度过,并且我也比较重视操作的能力培养,把枯燥抽象的时间转化在形象直观的模型钟面上,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2
《认识钟表》一课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一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把这课作为家长开放日的公开课。但是由于准备的'不是很充分,对教案没有熟透,加上略有紧张,导致这节课完成的非常不好。
一、情景引入。
我以帮助懒羊羊按时起床,送它一个小闹钟引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钟。这一部分完成的还可以。
二、认识钟表。
(一)认识钟面:让学生充分观察钟面,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如果多媒体课件能够按照学生发言的顺序依次呈现,效果会更好。在认识分针和时针时,可以适当板书,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认识整时:给学生三个钟面,找一找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让学生发现当分针指向12的时候就是整时,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请小朋友同桌合作,一个小朋友拨钟,一个小朋友读出时间,加深对整时的印象。这一部分,我认为自己对整时的概念还不够强调。在拨钟之前,可以自己先示范拨钟,再让学生拨一拨,而我却采用了十分简单的多媒体方式。
(三)整时的写法:介绍2种整时的写法。虽然写法简单,但从学生课后的作业完成情况来看,他们掌握的不是很好,这与我上课时没有强调有很大的关系。比如电子表示法,那两点如何写好,如果我稍微强调下,学生可能写得更美观些。
三、综合应用。
1、小明的一天;
2、两个特殊的时间:12时和6时;
3、大约8时;
4、钟表的演变。这一部分,我讲的还是太快了,基本上每题只是点到,没有深入。可能导致学生对钟表的认识和印象不够深刻。
总之,我认为这节课有太多的地方需要改进。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3
在“认识钟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已经有了一些钟表的知识:如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看动画城的时间……虽然这些认识是浅显的,但仍为学生学习“认识钟表”提供了经验基础。
因此,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在自制的小钟上拨时刻,再让学生对所拨的时刻进行观察,想一想整时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通过比较,概括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规律。
2、创设学习情境。
把对时刻的认识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习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的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3、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数学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在“认识钟面”这一环节中,主要通过同桌合作的形式,学生拿出学具钟,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然后和全班同学交流。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实际教学中看出,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4、充分体验“生活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理解并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4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按照《新课程标准》中的有关精神为指导,转变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力图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关注:
1.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课开始,让学生欣赏一段音乐《在钟表店里》,猜一猜是什么声音,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让学生定下心来,并顺利过渡到新课的学习。去喜洋洋的钟表店欣赏各式各样的钟表,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因为喜洋洋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个动画人物,将日常生活中的动画人物引入课堂,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激发其学习兴趣。
在学会了认识几时后,设置了“帮老师忙”的环节,这样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心理距离,同样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起到了一个示范的作用,为接下去拨钟表的游戏做好了铺垫。“小小报时员”的游戏更是吸引了他们的热情,低年级的学生都很好胜,不愿输给别人,都想在这个环节中好好表现,在游戏的过程中很好地加深了对几时的认识。
在认识大约几时的过程中,首先作为评判员,为喜洋洋和懒洋洋的赴约时间作出判断,喜洋洋遵守时间早到了,而懒洋洋则没有遵守时间,他迟到了。在这样的评断过程中,学生能自觉地认识到要做一个遵守时间的人。
同时,给能够积极思考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并回答正确的同学给予鼓励,奖励一朵“小花”,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无穷的乐趣。
2.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相对比较弱的,很多时候没办法把自己的想法很好地表达出来,遏制了思维的发展。但是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表达能力的激发,同时也是数学思维的激发。
在认识时针、分针这一环节时,就安排了几个说的活动,让学生一起说“分针长,时针短”,又让学生同桌说一说,个别说,还让学生在自己的小钟表上找一找,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同桌说一说,个别说一说,注重了学生说的过程。
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几时,关键是能说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在学生总结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后,让全班同学一起说一说这句话,同桌说一说,个别说一说。并且要求学生在认读钟表的时候能够说出这句话,使知识内化。
同样,在认读大约几时时,师生共同总结出认读方法“接近几时,可以称为大约几时”后,我也安排了学生自己说一说,由于是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语言表达也及时得到了巩固,所以在认读的过程中,学生都能说得很到位,这是语言得到内化的结果。
3.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上”,本节课教学设计中始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纳,构建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在认识钟面时,并不是老师直接介绍,而是让学生观察钟面,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钟面上的12个数字;说一说钟面上两根较粗的针的名称,并能区分出来。
在总结几时的认读方法时,学生通过观察三个时刻钟表分针和时针的指向规律,找出三个钟表指针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发现规律,归纳方法。分针都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而认识大约几时时,通过判断喜洋洋没有迟到,是因为七点没到一点,喜洋洋就到了图书馆。而懒洋洋迟到了,是因为他七点超过了一点才到图书馆。从而在自主认读的过程中,老师稍作引导,师生共同总结认读方法,接近几时,可以称为大约几时。在情境中自主探索,突破难点,学生自主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扎实、灵活。
总之,这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位置,学生始终处在一个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中,使教与学融为一体。但是不管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操作中都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空间,期待大家的批评和指点。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今天,在高师附校听了一节一年级的《认识钟表》,这节课,教师能用适合孩子的谜语去导入,课中也出现了孩子们喜欢的动画,但是从孩子们的回答来看,这些知识显然对于孩子们很简单,但是教师依旧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这显然是这节课最大的一个不足。
片段一:
师出示课件,上面有各种的钟表,其中有一个电子表。
师:大家看看这些钟表,哪个不同呢?
生1:这个不同,那些是手上戴的,这个是摆的钟表。
师:你是这样认为的呀。
生2:我认为这个不同,它没有表带,是一条链子的。
师:你是这样认为的呀。你们看看这个电子表,是不是和别的不一样呢?
生茫然看着老师点了点头。
【评析:这个环节显然学生不清楚老师究竟想说什么,所以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观点来说的,学生说的都是生活中的经验,显然没有按照数学角度去思考。电子表示没有时针和分针的,其他的钟表都有时针和分针。如何能让学生说出这样的话呢?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另外在教学的环节上缺少了必要的层次。假如讲了时针和分针之后再出示这样的环节,肯定是水到渠成的问题。】
片段二:
师出示一个钟面,说:你看这个钟面上,数字宝宝都不见了,谁能帮数字宝宝回家呢?
生1:我可以找到,先给1找到,然后依次2、3、4……
师:我就不知道1在那个位置,怎么才能找到帮助我找到1呢?
生2:先确定12就可以了。
师:12在哪里?
生2:在最上面的正中间。
师: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又问:还有哪些数字重要呢?
生3:3、6、9
教师依次标注,最后完成了数字到钟面上教学环节。
【评析:钟面上如何表示,是学生的事情,学生怎么找,有他们各自的办法,我们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看看对不对,然后让学生展示,这样既让人人动手,又让孩子们汇报有了素材,比这样空讲要好的多。教师展示的`是成人的想法,不是孩子的想法,这点教师体现了以知识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教师教给学生,不如学生自己教给自己。】
片段三:
师:钟面上除了数字,还有什么?
生1:有时针、分针、秒针。
师:我们只学时针和分针。时针是什么样的?分针是什么样的?
生……
【评析:学生已经知道时针、分针、秒针,说明学生对这个知识已经不陌生,那么教师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选一选、画一画,然后再说一说呢?学生是21世纪的学生,教学方法停留在上个世纪,这样的反差我们意识到了吗?学生会的,就让学生说一说,这一点必须做,不用含糊的。】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钟表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从课前与学生的交流可以发现,由于生活中经常接触钟表,所以大部分学生对钟表上的时针、分针,甚至秒针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生活中的整时有一定的感性生活经验。但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往往是笼统的、片面的,只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没有形成可操作性的认识时间的思维方法。因些,在设计本课时,一方面要抓住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要引领学生经历认识钟面和认识整时的过程,注重体验和感悟,让学生掌握看时间的一般方法,然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巩固和深化。我在设计本课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胆表达,在主体探究中学会认钟表的方法。
过实际教学,反思如下:
一、处理较好的方面
1、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整节课我利用精美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猜谜语”也是一年级学生这个年龄的小朋友最喜欢的,所以,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猜谜语”中导入,接着用课件展示多姿多彩的钟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钟表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连的,一方面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整体上建立钟表的感性认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注重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方面我在认识钟面及整时中充分体现了,首先:课件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看看钟面上都有什么?借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有关钟表的经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认识钟面,在这个环节中,我完全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能很详细地汇报自己的发现,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钟表再次观察。在学生对钟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开始进行教学——认识整时,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观察、交流,以及练习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重视动手操作实践。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课标倡导的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由于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学习。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实物钟面,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让学生动手拨一拨,课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拨钟表,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的机会。
二、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
2、提出的问题方向不够明确。如在让学生观察三个钟面,让学生找出三个钟面的异同点时,我让学生说说从三个钟面上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就提得太泛了,使学生抓不住要领,答不到点子上。应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去问,比如问时针和分针指在哪里,有什么共同之处,这样答问的范围便受到了限制,才不会产生歧义。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充分估计学生在理解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摸清抓准、切中要害,使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
3、课堂中,学生举手发言的面还不够广。
4、我觉得我的语言还不够精炼,如果我的语言能更激情、丰富些,尤其是激励学生的语言再丰富些,这样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教学中仅仅教会学生书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热爱数学,主动学习数学。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要不断地学习,使自己在课堂上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5
【实践前反思】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本学期数学教材有所改动,删去了认识半时的内容,而市教研室又增加了认识电子钟表的内容,面对这些变动,首先,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知道钟面上有12个数、12个大格、时针、分针,会看钟面上的整时,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会看电子钟表、大约几时,知道过一小时后是几时。第一课时分三步来实现教学目标,第一步通过看钟面模型,并结合多媒体课件来认识时针、分针,达到初步认识钟面的目的;第二步通过归纳总结,来突破“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这个教学难点;第三步通过实践应用小明的一天、《快乐过关》的游戏等认识整时和它的两种表示方法。第二课时分四步来实现教学目标,第一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学看电子钟表时间,并通过归纳总结,了解看电子钟表的方法;第二步通过卡通故事情境来突破“几时过一点,快几时了”这个教学难点;第三步通过多媒体课件分针走动让孩子更形象地了解过一小时是几时;第四步通过“快乐闯关”的练习游戏设计巩固两节课内容。
为了巩固新知,我在第一课时中安排了动手操作环节,通过师生互动,尤其是学生动口说时刻动手拨指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第一课时的最后,结合学生日常的作息时间,引导他们合理安排时间,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在第二课时让学生树立遵守时间不迟到的观念。
【实践中反思】
第一次研磨
再好的理论都是要经过实践检验的。第一次研磨在一(2)班进行,通过实际教学,我才发现现实效果与预先设想存在一定差距,有许多不足之处,反思如下:
1、语言平淡乏味,缺乏儿童化趣味,不能很好地吸引孩子,导致孩子的注意力分散。教师语言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抓住”学生的耳朵,用抑扬顿挫的语调、生动活泼的话语吸引孩子。
2、缺乏渗透给学生独立读题的意识。在做练习以前,应该鼓励有能力的孩子自己读题,给全班孩子渗透独立读题意识,为以后学生独立读题做好心理和能力上的准备。
3、课堂不够开放,有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感觉,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回答不出来,我包办代替的多,给人满堂灌的感觉。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时间看似很好理解,学生理解得却很困难,课堂上我也让学生动手去拨,去和同伴探讨交流,但是做得不够突出。大部分时间还是由我牵引着学生学。
4、板书不够清晰明了。
【实践后的反思】
第二次研磨
第二次研磨,在我校一(1)班进行。结合第一次研磨的分析,再结合精品课程成员们给我的帮助,我再重新思考,重新设计,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这一次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比第一次要好,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孩子注意力集中了。调整了自己的语言,课堂用语更儿童化,更有吸引力。
二、在课堂上较上节课放手了,让学生自由去探索的机会多了,不再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了。
三、板书经过再设计,更清晰明了,突破难点。
四、课堂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及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在课堂中我设计的过关练习,即时体现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很好的。由此可见学习效果不错。
但在本课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是需要我们去继续思考的。比如:
1、学生学习习惯需加强培养
由于一年级学生人小,许多习惯还没有养成,如:课堂上当我提出问题时,有些小朋友不举手很快地说出答案;许多学生不会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拿上笔就写写画画不停等。
2、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待加强培养
部分学生习惯性地说“短针”、“长针”,还有一部分学生习惯说“3点、4点”等。
为使自己的课堂效率能有所提高。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最主要的,我还应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交流的机会,要相信自己的学生。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6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是一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虽然有部分小朋友能说出整时,但由于孩子平时对时间的关注很少,也没有什么时间概念。就好比在上课前,我问孩子:你知道现在大概是什么时间吗?很多学生心里其实是没底气的,有说10点,有说1点,可见学生的时间观念还是比较薄弱的。所以大部分一年级学生对钟表的了解还是很少的。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整时,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借助学生好奇的心理以猜谜语吸引学生,导入新课,接着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钟表,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又拉近了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发现、突出主体
在新课部分,我以渐进式的教学方式来指导学生发现钟面的三个特点:
1、钟面上有12个数字,还观察了这12个数字的位置特点;
2、有两条不同的针(强调又长又细的是分针,又短又粗的是时针,特别指出我们现在只学习时针和分针,不涉及秒针。;
3、有12个大格子。这样,学生基本了解钟表的外部结构。接着进一步让学生讨论交流三个钟面的的共同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着12,当分针指着12时,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比一比、拨一拨、写一写等多种形式进行整时的教学。在这过程中,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整个教学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学生在我的带领下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
学生对于“早睡早起”、“看电视”、“睡懒觉”等情节都有切身体会,通过“你想对小明说什么?”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进行认识与评价,既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把对珍惜时间和养成良好作息习惯的教育融入学习活动之中,关注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不足与提高
整堂课下来感觉练习的形式过于单一,一直采取了一种教师出示时间学生读、写的形式,试着变换一种角度——教师读时刻,学生拨时刻的形式。我想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会看不会拨的情况出现,更能有效的增强教学效率。另外我觉得还可以增加一定的互动环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能活跃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语言也是一种吸引他们的地方,在这一点上我还是不能做到很好的把握。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锻炼,努力使自己更好地成长起来。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7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认识钟表》第一课时的教学,我主要依托绘本故事展开教学活动,希望学生能够在故事情境下学习到新知识,但根据课前的学情调查,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时期都对钟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知道时针短又粗、分针长又细,知道钟面上又12个数字,一天24小时等简单的知识。那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增加他们的课堂注意力,依托绘本故事展开教学就显得很有必要。在认识钟表表面时,我让学生通过自己平时对钟表的认识、记忆说一说钟表的特点,较好地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演示指针运动方向时让学生自己用手演示指针运动方向,然后给学生讲解“顺时针”这个生活常用词语的来源于哪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接下来,通过老狼先生一天的'行程安排让学生自己说出时间,在此时学生说的还是口语化的时间表示方法,如:9点、10点、12点,然后由老师告诉学生如何用数学语言来规范的表示这些时间,让学生体会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再通过观察这几个时间点时时针与分针在钟面上的指向得出整时的概念及指针特征。但本节课也有一下几点地方没有达到预定目标:板书没有不够及时且不全面在让小组活动拨钟表环节,老师没有在学生活动前进行正确的示范,虽然本节课巡视时未发现学生有不会拨或者拨不对的现象,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老师还是应该在学生首次学习拨钟时夯实正确的第一印象。学生小组活动后应让学生板演一下拨钟,或者老师用错例示范让学生订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本节课的授课,我深深认识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角色出现——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结合低段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用中感受数学之美,体会数学思想的无处不在。因为作为一名老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而能力的发展,必然要有思想的带动,让数学思想逐渐在学生脑海中萌芽进而带动能力的培养,这才是让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8
一、目标明确
撰写公开课教案前,首先要研读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了解教学内容的来龙去脉,并根据课标、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目标应包括三项内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达到的程度;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想情感的渗透。当然,在描述教学目标时,以上三个方面可能会有融合。
接下来要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重点”是针对学科教学内容而言的,即教师要把教学重心放在哪里;“难点”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言,即学生可能存在的认知困难;“关键点”是针对教学法而言的,即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标,又能克服学生的困难,是上述二者的综合考虑。
以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时分的认识”一课为例。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如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2)在操作、观察活动中学会看钟表,能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并初步概括、交流读时刻的方法。
(3)体验、类推1分钟、1小时的长短,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4)在经历用时间描述生活现象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钟面上的时刻,经历体验时、分长短的过程,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正确地读出钟面的时刻,初步总结读时刻的方法。
【教学关键点】
创设具体情境,激发认读兴趣;结合学具课件,掌握认读技能;体验时分长短,建立时间观念。
二、流程清晰
教学流程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具体规定了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及实施方法。结合多年来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研究,我们梳理出了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大致的教学流程。
以新授课为例,我们提倡用两条线贯穿整堂课,一条是情境线,一条是探索线。情境线表现在课堂教学的外在形式上,让学生在解决由连续情境产生的一连串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形成技能。而探索线则是课堂教学的实质,解决问题的过程遵循以下基本流程。
■
对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如概念、计算、规律性质、解决问题、测量、统计、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可能性、综合与实践等,我们还总结、提炼出不同的教学流程。以概念教学为例,我们提炼的基本教学流程如下:
■
撰写公开课教案时,如果能够合理运用教学流程,对每一大环节进行精要概述,将会使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清晰。当然,以上教学流程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完善,还可进行必要的调整、增删、穿插、整合,大流程下还可以有小环节。比如,上述“时分的认识”一课,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2.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1)尝试读出时刻
(2)认识钟面
3.借助素材,总结方法
(1)总结读时刻的方法
(2)总结写时刻的方法
4.体验感悟,内化概念
(1)体验1分钟的长短
(2)推想1小时的长短
5.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6.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其中在“总结读时刻的方法”这一环节中,为了既能体现“方法由学生总结”这一理念,又能体现教师必要的帮扶,我们确定了“初步感知方法――尝试运用方法――概括总结方法”三个由浅入深的步骤。教学设计如下:
总结读时刻的方法
(1)初步感知方法
课件出示8时20分、8时50分两个时刻,让学生准确认读,初步感知方法:时针过了8就是8时多,分针指向4就是20分、指向10就是50分,合起来看就是8时20分、8时50分。
(2)尝试运用方法
再次出示8时52分钟面,引导学生准确读出这个时刻,并说出认读的方法。
继续出示第7、10、20个节目开始的时刻,学生认读:9时15分、9时32分、10时15分。
(3)概括总结方法
提出问题引导思考:我们认读出这么多的时刻,你能总结出认读时刻的方法吗?
组织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进行全班反馈。
引导学生借助前面已有的素材进行抽象概括,并总结出认识时刻的方法:先看时针是几时多,再看分针是多少分,合起来看就是几时几分。
上述教学流程,在三个小标题的引领下,教学过程一目了然,层次清晰地体现出学生方法的'获得是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
三、预设充分
教学设计不是记录流水账,在设计某一个环节的时候,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要预见到学生可能的反应,并准备相应的教学方案。这就需要教师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
比如,在本节课“分析素材,理解概念”这一环节,如果直接按照教材的设计,先认识钟面,再读“8时31分”这个时刻,就体现不出认识钟面的必要性。为此,我们调整了教学顺序,先让学生“尝试读出时刻”,再进一步“认识钟面”。而在“尝试读出时刻”这一过程中,如果让学生只试读“8时31分”这一个时刻,可能会出现“大部分学生都能脱口而出,而小部分学生也是囫囵吞枣地能跟着读出”的这种实际情况,学生仍然产生不了“进一步认识钟面”的需要。为了突破认识钟面的必要性,我们确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尝试读出时刻
(1)试读8时31分
谈话:8时30分联欢会正式开始了,让我们来看看第一个节目开始的时刻吧。(出示第一个节目开始的时刻)
请学生读出时刻,并追问是怎么知道的。
(如果学生对8时31分试读顺利,将引出继续试读8时52分这一时刻)
(2)试读8时52分
谈话:这个时刻你还会读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当学生对这个时刻的表达出现困难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钟面上的大格小格。
小结:看来要想准确地读出时刻,就要弄清楚钟面上大格和小格的关系。
2.认识钟面
……
预设时可以在教学设计文本中呈现出“学生可能”的情况和“教师对策”的预案。预设的有效性就体现在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既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自然地引出了对概念的理解,又激起了学生对新知的探索兴趣。
四、意图明显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作为一名教师,反思要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学反思分教学前的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和教学后的反思。教学前的反思,主要在学情分析和教学设计;教学中的反思,主要在合理调控教学进程;教学后的反思,主要是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设计每个教学环节之后,都应该结合课程标准理念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针对教学设计运用了哪些方法,简明概括地反思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
还是以“分析素材,理解概念”这一环节为例。在第一个教学过程“尝试读出时刻”之后,可以撰写如下的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入,通过对认钟面知识的回忆,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通过试读8时52分这个时刻,使学生产生研究钟面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如第三个环节“借助素材,总结方法”,在教学了“总结读时刻的方法”“总结写时刻的方法”之后,撰写的设计意图如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素材,探究认读时刻、写时刻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事例,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设计意图的撰写,一是体现出执教者随时随地的反思,二是容易让听课者尽快了解执教者的想法。撰写教案时思考“设计意图”,再配合执教之后的“课后记”,对教师成长的作用是巨大的。叶澜教授说的“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就是表达这样的道理。
五、行文严谨
教学设计要做到简繁得当,行文严谨。一是要注意和教学实录的区别,不要过详。如果把教案写成讲话稿,上了课就会照本宣科,就难以处理好课堂生成的内容。二是不能过简。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突破?教师如何进行指导点拨?学生有哪些活动?都要在教学设计中清晰地呈现出来。
下面是“时分的认识”第一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提供素材”前后两次试教的教学设计对比:
第一次试教,教学设计呈现的都是教师与学生直白的对答,给大家的感觉更像是教学实录,学生完全按照教师事先预设好的轨道行进,教师牵引着学生的痕迹过重。第二次试教,教学设计中常用到“谈话、引导、追问”这些词语,教学过程显得更加清晰明了,即使不听课只看教学设计,大家也能很清楚地了解教师要在本环节中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进入情境交流的话语用“谈话”进行描述,在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的话语用“引导”来表述,而要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想法,则用“追问”来体现。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尊重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还能简明扼要地体现出教学的层次,实现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另外,在教学设计的撰写中,课件、插图、练习内容适时的呈现,有时比用文字更能清楚明了地帮助听课教师理解执教者是如何达成教学目标的。比如在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这个环节时,如果用文字表述分针的运行四种情况,比较繁琐,但是呈现一个课件片段插图,就能清晰说明这个环节的设计:
认识时间单位
(1)观察分针,认识1时=60分
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针的变化,从12开始走到1、2、9、11分别是几分钟。
在此,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得出具体的时刻,并进行适时的评价。
(学生可能会运用数格、乘法口诀、减法等多种方法得出答案)
引导学生发现:分针指在不同的位置,选择用不同的方法,就可以正确、快速地读出时刻。
追问:分针又走回到12,刚才走的这一圈是多长时间?
■
(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可能会说出是60分或1小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1时=60分)
小结:分针走了1圈是60个小格,是60分钟,也就是1小时。
(2)厘清分针与时针的关系,进一步认识1时=60分
课件的呈现生动地展示出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及不同层次练习题的设计,一目了然的呈现形式配合教学设计做出的具体说明,使得教学设计实效性更强。
六、回顾全面
每堂课要结束的时候,教师往往要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但是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存在“全课总结”走过场的现象,以短短的一句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草草了事,教师预设学生的收获也是零乱的、发散的,大多仅仅限于对所学知识的重复概述,而忽视了对学习方法等隐性知识的梳理。
我们认为,整堂课的回顾总结,要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来进行,要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建构知识网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要让学生回顾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总结及时进行补充和提升。“时分的认识”这节课“全课总结”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时、分的认识,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全面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学生有可能会谈到:认识了时、分;学习了读、写时刻的方法;时间很宝贵,要珍惜时间等)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将本课知识与以前学习的知识相联系,从而初步形成知识建构的意识。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9
时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对于即将步入小学的大班孩子来说,认识钟表,加强时间观念,懂得爱惜时间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我组织了《认识时钟》这个数学活动,之后我发现幼儿对时钟的学习兴趣很浓,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首先第一个环节,利用小故事激起幼儿兴趣,引出课题。形象地将时钟里的三根针比喻成大哥(时针)长得黑黑的,矮矮地,人们最爱问他几点钟;二哥(分针)长得黑黑的',个子比较高,本领大,他走一圈能带大哥走上一小段路;小妹妹(钞针)长得可苗条了,细细长长,穿一身红衣服,她喜欢不停地转着圈跳舞。听完故事后许多孩子猜出了,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钟。紧接着出示一座正在走动的钟,并让幼儿观察,回答故事中的大哥、二哥、小妹妹分别指什么。最后总结归纳,利用说学法强调大哥叫时针,二哥叫分针,小妹妹叫秒针,重点让孩子们知道时针与分针。
第二个环节,认识整点,并用儿歌的形式回答老师现在x点钟。在这种环节中我出示了一座不走动的时钟,引导幼儿先观察并认识钟面上的1—12数字,然后再将时针、分针都拨到12上,将分针拨一圈,让幼儿观察时针有什么变化(走了一格),引导幼儿说出时针指向“1”就是一点钟。就这样反复地拨几次直至两针重合。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要想知道几点钟,首先看时针。接着利用儿歌的形式,教会幼儿与老师一问一答:老师拨出整点后问:小朋友,请看好,现在时钟几点了?幼儿答:老师,老师看好了,现在时钟x点钟。本环节通过琅琅上口的儿歌更加深了幼儿对整点的认识。
第三个环节是玩钟,以上两个环节都是老师的说教,孩子们都有点坐不住了,一个个跃跃欲试,我马上请孩子们自由拨针玩,大家都很兴奋,然后我提出了“请拨几点钟”的口令,并且自己也拿钟示范。通过实际操作巩固了孩子们对整点的认识,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最后一个环节添画时针、分针,请幼儿完成添画时针、分针的作业,并且强调了时针画短点、分针画长点,孩子们完成的很好。
整个活动遵循《纲要》中指出的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认识时钟时,为幼儿准备充足的材料,使幼儿感受时钟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钟对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在练习时,不但激发了幼儿探究事物的兴趣,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活动。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0
《认识钟表》中“认识半时”这部分知识时,课前预设很充分,上课时学生的表现也不错,能积极探讨,总结规律,但是在实践练习时,虽然大多数同学都作对了,但还是有部分同学做的不准确,看半时不准确,画半时知道分针指向6,不知道时针到底应指向哪里。
下课后,我及时的进行了反思,觉得自己在让同学探究看半时,画半时时过于重视分针指向哪里,对时针的位置和方向探究的不够明确,没有把这部分的探究当做难点来突破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我设计了一堂延伸课,利用这些课堂生成的错题资源,引导学生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找出它们产生错误的共性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探究半时的时候时针应该指向哪里,需要注意的是什么,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我们更准确的画出半时时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可以让第一节课就画的比较准确的同学用它们的`方法,它们的语言来来进一步阐述,一帮一交流,沟通。
设计富有层次的习题及时检验并加以巩固,按照这个思路,第二节课上的很成功,学生找到了错误的原因,并自己总结出了看半时,画半时的技巧和检查方法,扎实了看半时,画半时的方法,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1
本册教材第七单元安排的认识钟表主要有以下资料:
(1)认识钟面,明白钟面上有2根针,分针又细又长,时针又粗又短;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
(2)学会了认整时的方法,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3)学习了认大约几时了,也就是快几时了和几时过一点儿。
(4)学会了简单的时间计算,1小时前是几时或再过1小时是几时。
(5)在钟面上画指针,能区分出分针长,时针短。
本单元资料整理复习时,我先让学生同位合作,边翻看课本边想一想本单元学习了什么资料,学生回答异常好,基本上这些知识点都想到了,一年级的小孩子能做到这一点真的很不容易了。
回顾本单元的教学,主要是注重经过让学生动手拨时间,来加深印象,巩固认识本单元的知识点。我们班的家长统一用班费给每个孩子买了一个钟表模型,认识钟面,认识整时,都是借助钟表模型形象的完成的。学生认识了整时后,我让学生同位合作,反复的在钟面上拨整时,一人说一人拨或是一人拨一人认读。认识大约几时的时候,我说一个时间,也是反复的让学生拨,播完后同位再比较有什么不一样,例如9时过一点儿,有的学生分针指到1,有的学生分针指到12和1之间,总之,我给学生总结:几时过一点儿,分针一般数了12,在12和1之间,指到了1也能够,可是一般最多不超过1,超过了1就不数一点儿了。快几时了,分针一般也是差一个大格到12。我还布置学生回家和家长一齐拨钟表认时间,学生学习兴趣异常浓厚。
经过反复的拨钟表练习,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掌握十分好。
11、音乐课《在钟表店里》课后教学反思
音乐新课标提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该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该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的关系。在《在钟表店里》这一课中,我体现了两个层次的教学。
一、童话结合、情景体验
1、在导入教学过程中,我引用“童话故事”里的“乘飞毯”。“让我们乘上音乐飞毯去一个神秘的地方”。然后用猜谜语的形式引入聆听音乐。“可是小飞毯给我们出了个难题,必须猜对了这个谜语才能让我们坐呢?”通过谜语对钟表的了解,展示了这节课的主题。
2、“猜猜我们到了哪儿”通过一段音乐的欣赏,展示课件《在钟表店里》。“钟宝宝们的歌声真好听,原来他们是在为音乐会准备前奏曲呢!夜晚即将来临,钟宝宝们的晚会开始了,让我们也一起去参加吧”。
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能带着兴趣、带着向往的学习,从而大大的增强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而且不马上揭示主题,是为了不束缚孩子们的想象力,检验孩子对音乐的理解。课件展示钟表,这样比较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从有兴趣的体验里获得知识的能力,把学习看成是愉快而有意义的事。
二、自主合作、创作表现
音乐创作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在音乐教学中,有好多内容适宜于学生开展模拟性实践,进行发散性创编,教师必须善于捕捉这种时机,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创作尝试,通过创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在实践中创造。“除了今天我们听到的钟表声,生活中还有那些声音?教师小节并导入下一环节;“接下来,让我们来当一回校园的音响师,请你给我们学校不同的时间安排合适的声音”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讨论。分小组给学校的每个时间段选择自己喜欢的、合适的声音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应用音乐的意识,从而懂得享受美好的音乐生活。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关于“音乐源于生活,音乐回归生活”。
本课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整节课在师生、生生的热烈互动完成的。尤其是音乐表演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参与热情、以及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与想象。都有很好的发挥。因此我想。在这节课中为他们营造的这个小小的舞台,给他们在心灵的某个角落埋下一颗与音乐相关的神秘种子。在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校园音响师”是本课音乐性的回归和升华。她它不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音乐回归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创设地应用声音、音乐,而且这一环节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是有实践基础的,因为学校的铃声就是用不同音乐来代替的整个教学我以感受和体验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了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始终处于愉悦的气氛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采用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
12、音乐课《在钟表店里》课后教学反思
《在钟表店里》是一首通俗易懂的世界管弦名曲,作者用乐器出色地模仿各种挂钟、闹钟、怀表走时、报时的声音。内容浅显生动,使人容易联想到钟表店里热闹的景象,这是我选择开展这次音乐欣赏活动的意图。
在开展本次音乐活动的时候我使用了童易软件,使得整个音乐教学非常的有趣生动。因为这首乐曲惟妙惟肖地刻画了钟表店里恢的景象,与软件中的内容很吻合,幼儿容易表现,而且有挖掘潜力,可供幼儿进行模仿创编。
从幼儿的情况来分析,我们的大四班靠近八一小学,每当八一小学上课下课的铃声声响起,小朋友就情不自禁地模仿,大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能将乐曲同生活中的经验结合在一起。
在活动开展前我让家长带领自己的孩子去上街参观钟表店,倾听钟表声音,观看钟表形象,积累了很多表象经验,通过让幼儿对钟表的初步接触,激发他们进一步了解的`兴趣。从环境方面,我们在自己的班级中让幼儿带来自己喜爱的钟,把活动室布置成钟表王国,幼儿置身其中在玩中学。让环境发挥潜在的情感渲染作用。
从教学具选择方面,教具选用音响带和钢琴弹奏。它们各有所长,音响带形象生动,和声效果优美,整体性强。用于幼儿整曲感受和表现,钢琴弹奏清晰明了,随机性强,用于分段欣赏,学具上选用生活乐器进行节奏打击(例如碗筷、勺杯、盘子等),新鲜的自然音乐,容易吸引幼儿,能让幼儿产生急于打击的欲望。
在活动的最后一起唱《我家的钟儿会唱歌》。整个活动完成的很好,幼儿的兴致很高,很快乐!收获很大!
13、音乐课《在钟表店里》课后教学反思
《在钟表店里》是小学三年级下册音乐中的一首乐曲,这首乐曲是世界三大描绘性主题音乐中的一首。这首乐曲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在一个钟表店里,墙上挂着挂钟、闹钟、怀表等各种各样的钟表,它们发出有规律的滴答声和嚓嚓声。表店里的工人在这里忙碌而又愉快的劳动着……,不时的有顾客来买钟表或修理钟表,店里的工人热情的服务赢得了大家的赞同。八音盒凑出的乐曲表达了深夜群星闪烁,月亮姑娘张开灿烂的笑脸,给世界万物唱着悦耳的摇篮曲,大地上显出一派宁静、优美、祥和的气氛。这时钟表店里的钟表们也都玩累了,开始休息。工人们也都下班回家休息了。第二天,钟表店里又恢复了前天的工作状态,因为有了晚上的休息调整,工人们干得更卖力了……
这是一节音乐欣赏课,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投入欣赏活动中。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要利用他们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采用各种灵活教学手段,从而让他们获得乐曲所表现的情感,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形象。低年级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因而在上这一阶段年龄欣赏课时,我充分利用他们灵巧的形体、自然的嗓音,通过视听、律动、情境表演、节奏乐敲击等相结合的喜闻乐见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欣赏教学,激发和培养孩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孩子对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音乐的美感。在这节课上我采用了以下的方法,让孩子们对音乐欣赏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调动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生活的前提。我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用心听赏,充分发挥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在本节课上,我将听赏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渗透到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从听听、想想、说说、演演、敲敲、讲讲等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的情绪,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开拓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对音乐的表现力。
三、为音乐匹配打击乐器,培养节奏感。
节奏是音乐的心脏。可见节奏在音乐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如果专门练习节奏的话,三年级的孩子可能会没有兴趣。但是在这么好听的音乐中,引导学生自己为音乐匹配打击乐器,并随音乐拍出节奏,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不仅培养了乐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还加深了对乐曲的理解。
四、律动的加入,活跃了课堂气氛。
我利用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强、表现欲强以及参与活动热情高的特点。让学生把音乐变成一个情景剧,用动作把音乐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音乐的内容,还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虽然整节课上让孩子们听了几遍音乐,但是每次欣赏音乐都带着不同的任务去听,所以孩子们没有感到乏味,而是觉得很高兴的度过了这节课。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在欣赏第一部分的主题音乐时,孩子们一时没有听准主题旋律出现的次数,我又让他们听了一次,所以课堂拖了几分钟。
音乐欣赏课不好上,但是上好了很有意思,以后我要多多听赏名曲、全面的理解名曲,只有这样才能更清晰的引导学生去倾听。
14、《角的初步认识》课后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四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本节课的优点:
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认识角时,我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导入,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这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学生在拉动活动角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守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因此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巧妙的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本节课有待改进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可以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可以帮助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判断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必须是直直的。但实际反馈时,上来展示的第一组用毛线拉成了一个三角形,第二组用毛线和吸管拉成了一个“T”型,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后来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其实这是很好的生成资源,可以和练习中的数角联系起来。我没有好好利用,实在是可惜。
15、《认识平年闰年》的课后教学反思
《认识平年、闰年》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判断平年和闰年。课上我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平年、闰年排列的一般规律,学生很快就发现每4年会有一次闰年,知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就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但是按照往年的教学的经验,第一个难点是在实际判断中,我发现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有点迷糊,不知所以。原因就是对平年、闰年排列的一般规律没有一个探索的过程,观察的时候不够仔细,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安排了根据二月天数来填表的一个研究过程,使学生发现平年、闰年排列的一般规律,并且平年和闰年的判断跟数字“4”和“400”有密切的联系,发现这个规律之后,同学对判断的方法就基本掌握了,第二个难点是计算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对四位数除以一位数不是太熟练,更别说四位数除以整百数了,再者有的学生由于学习上的惰性使然,你再怎么强调他也懒得写竖式计算,又怎能不迷糊呢?因此,我在教学上重点放在计算上,特别板书了四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而四位数除以整百数的时候,我引出四位数除以整百数比较复杂,用现有知识比较难算,所自然引用简便方法计算,这样对于中下生的难题便解决了。
从课堂课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我惊喜地发现,学生在判断一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时,他们不再迷糊了,他们会以自己喜欢的便捷的方法,很快地说出自己判别方法和结果,让我不由心里一乐,原来有些时候,让学生经历一些探索过程就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资源,是教师创造好的“支点”的关键所在。教师善于利用多种方法、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个“支点”,得到的将不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结局,学生将会把利用这一个个“支点”旋转出一个绚丽的大舞台!
最后,我在教学设计上安排了一段介绍“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实际时间365天5时48分46秒……”的视频片段,学生听的很认真,并不时表露出疑惑、顿悟、惊喜,充分挖掘学生探索科学知识奥秘的兴趣。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2
在“认识钟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已经有了一些钟表的知识储备: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看动画城的时间……虽然这些认识是浅显的、感性的,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层次也是不同的,但是仍为学生学习“认识钟表”提供了经验基础。
为此,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在自带的小钟上拨出自己喜欢的时刻,再让学生对所拨的时刻进行分类,再想一想整时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通过比较,异中求同,最后概括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规律。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主动生成了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
2、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
把对时刻的认识与现实有趣的情境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习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的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3、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数学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在“认识钟面”这一环节中,主要通过同桌合作的形式,学生拿出学具钟,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在合作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实际教学中看出,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4、充分体验“生活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了“说说你或你的家人喜欢的电视节目几时开播”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前半堂的教学过于拖拉,耽误了不少时间,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全部完成,今后在这方面要注意。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3
在“认识钟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已经有了一些钟表的知识:如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看动画城的时间……虽然这些认识是浅显的,但仍为学生学习“认识钟表”提供了经验基础。
因此,教学时我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在自制的小钟上拨时刻,再让学生对所拨的时刻进行观察,想一想整时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通过比较,概括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规律。
2、创设学习情境
把对时刻的'认识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习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的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3、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数学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在“认识钟面”这一环节中,主要通过同桌合作的形式,学生拿出学具钟,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然后和全班同学交流。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实际教学中看出,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4、充分体验“生活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特意安排了让学生拨上学、放学时刻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理解并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全部完成,今后在这方面要注意。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4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朋友(教师出示钟表模型)--钟表(学生纷纷说出)。钟表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说说你都在什么地方见过钟表?(学生回答略)
(说明:让学生说说在哪儿见过钟表,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我们要学习的是生活中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
二、新授
1、认识钟面。
师:钟表作用可大了!它可以帮助我们利用好时间,对我们的学习、生活都很有帮助。先让我们观察一下,它上面都有什么呢?(用手示意钟面)
生1:上面有1、2、3……这些数字。
生2:上面还有时针、分针。
师:谁能上来指一指哪个是分针?哪个是时针?
(学生上来指一指。)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说说分针、时针什么样?
生:又细又长的是分针,又粗又短的是时针。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分针什么样?时针什么样?(说得慢一些,给学生留有想象的时间。)
(说明: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探索事物的兴趣。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接着交流,再指一指,初步认识钟面。)
2、认识整时、半时。
师:钟表作用很大,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安排时间。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小明的`一天是怎么安排的。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你能读出上面的哪个时间呢?
生1:我能读出小明起床的时间是六点。
师强调:这个时间读作六时,你是怎么读的?
生1:因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所以是六时。
师:你说的真棒!我们奖励你一枚小图标。(贴图标)谁能用她交给我们的方法来读读这几个钟面上的时间?
生2:小明上课的时间是8点。(有学生纠正:8时。)
生3:小明吃午饭的时间是12时。
生4:小明踢球的时间是4时。
师:我们知道了: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小明出了两个时间考考大家,你能又快又准地读出来么?(出示钟面1)
生:3时。(师贴钟面,板书:3时)
师:这个呢?(出示钟面2)
生:5时。(师贴钟面,板书:5时)
师:同学们你们真厉害!刚刚老师没有教,你们就知道怎么读了。(出示多媒体课件)刚刚这几个时间读过了,还有两个时间呢,谁来读一读?
生1:小明上学的时间是7时半。
师:你又是怎样读的呢?
生1: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7和8之间,所以是7时半。
师:你更厉害了!不仅会读整时,还会读半时呢!谁能用它的方法读读这个时间?
生2:8时半。
师:你说说你是怎样读的?
生2:因为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8和9之间,所以是8时半。
师:小明又出了两道考题想考考大家,试试吧!(出示钟面3)
生:3时半。(师贴钟面,板书:3时半)
师:最后一个。(出示钟面4)
生:6时半。(师贴钟面,板书:6时半)
师:刚才大家认时间认得很准。现在老师说几个时间,请你在学具钟面上拨出来。2时。说说你是怎样拨的?(找一个学生说,其他学生评。)再拨一个:2时半。谁愿意到前面展示一下?(用展示台展示,其他学生观察,评价。)
(说明: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小明一天的生活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让他们在熟悉、亲切的生活情景中主动探索新知。在教学形式上,让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有机地结合。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不仅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3、小结。
师:通过小明的一天,我们学会了认识钟面上的时间。(板书:小明的一天)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当分针指着6,时针
过了几,就是几时半。现在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呢?
生1:我学会了认识时间。
生2:我们要爱惜时间。
……
师:说得真好!
三、巩固练习
1、91页第2题。给钟面和时间“找朋友”。(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2、小调查
师:再过几天,也就是11月7日这天是我们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了,请同学们做一个小调查:看看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你可以做个观察记录,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可以把时间记录下来,也可以用画钟面的形式表示出来。
(说明: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练习知识,发展思维,做到练中有乐,乐中见效。把所学知识向生活延伸,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
反思:
“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新课程理念。首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让学生说一说在哪儿见过钟表,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我们要学习的是生活中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创设“小明的一天”的情景等,这些环节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探究去发现。其次,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让学生说一说:你早上大约几时起床?晚上大约几时睡觉?你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做“小调查”等,这样,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5
《认识钟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十单元的资料。这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是以后学习时分的基础。一年级学生已经储备了一些认识钟表的生活经验,因此大多孩子会看整时,但这些经验只是粗浅的、感性的,对不同的孩子来说层次也是不同的。
一、利用生活经验
钟表在学生生活中就应是随处可见,十分熟悉的东西。因此,抓住学生对钟表的已有认识,从一开始的谜语导入,到你明白钟面上有些什么,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并逐渐规范数学用语,比如学生交流的长针、短针,生活中常说的几点钟等。在认识几时后,请学生根据画面及所示的时间用完整的话说说“在什么时候的几时小朋友在干什么”。使学生掌握比较严谨、规范的数学语言,逐渐提升学生的认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认钟表》的设计着力体现了这一理念。个性是学习大约几时时,透过小明和妈妈看电影这一事情,明白“快到7时”和“7时刚过”都能够说成是“大约7时”。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学生感觉十分亲切自然,学得也个性认真和投入。最后的“钟表修理匠”练习,既搞笑味性,又很好地巩固了数学知识,同时还使数学有了鲜活的生活味。
二、注重动口、动手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钟面上的.几时和大约几时,并能根据相应的时间在钟面上拨出来。因此,在教学时个性注重让学生动手拨一拨、动口说一说。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如老师说学生拨,老说拨学生说,同桌合作一人说一人拨等。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并能归纳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三、巧设儿歌点题
在新课结束时,我把整课的资料概括提炼成了一首儿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孩子们很是喜欢。
叮铃铃,叮铃铃,时钟叫我早早起。
滴答滴,滴答滴,时钟催我上学去。
分针指在十二上,时针指几读几时。
快到几时刚过几时,都可说成大约几时。
认识时钟真搞笑,珍惜时间寸光阴。
钟表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认识钟表》这一单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有不同程度的接触,有些学生会认读,并掌握本单元所要求的内容,有些同学对钟表的知识不会,在课堂中学生是第一次认识钟表与时间。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了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
认识钟面时,让学生认识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有哪些数字,怎样排列,然后利用课件闪动,如果只是单纯地通过视觉去感知,让学生形成表象是不够的。我在教学时希望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能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因此让同学们每人课前准备一个钟面的学具,学生在看一看,亲手摸一摸、拨一拨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同学们通过观察钟面、拨动转钮会发现:秒针走得最快、分针走得比较快、时针走得最慢;分针比较长、时针最短;秒针最细、分针比较粗、时针最粗;小朋友还知道了三根针走的方向。
另外,在引导学生将时间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时,通过出示挂图演示小明的一天时间安排,使学生将小明的一天与自己的一天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感知时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总的来说,这单元教学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09-17
认识钟表的教学反思09-20
《钟表的认识》教学反思09-22
《认识钟表》的教学反思09-25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05-04
认识钟表课后的教学反思03-01
数学《认识钟表》的教学反思02-07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2篇04-11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3篇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