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
《新年的礼物》这一课是《道德与法治》上册书的最后一课,对于上学快满一年的新生,每个学生都肯定会有不同的变化,有些变化十分明显,大家能够轻而易举地发现,有些变化是非常细微的,需要老师来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变化,除了教师通过语言上的引导,同伴之间的相互启发,在课堂教学之中,还可融入了评价,通过课堂口头评价、动作评价以及贴纸评价,激发学生发现自我进步的积极性。学生的变化也表现在不同方面,有的是习惯上的变化,有的是学习态度上的变化,有的是管理自己的能力更强,也有的是自信心的变化等等。班级中较为活跃的同学,在班级中存在感较强,受到老师表扬的机会也是较多的,这类学生对于认识自我的`进步,比较容易,也能更快地进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他们能比较清楚地知道这些变化,而每个班级都会有存在感较弱的学生,这类的学生通常在班级中不声不响,自我认识和自信不够,他们不太会发现自己的进步,也缺少点评别人进步的勇气。针对这类学生,在课堂评价中,需要老师更多关注,并引导其他学生发现这类学生的进步,通过同桌互评和贴纸互赠,来激励这类学生,让这类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
对于大部分独生子女来说,由于从小生活在较为幸福的家庭环境中,对于自己需求的事物,总能轻而易举的获得满足,因此,孩子的感恩意识普遍不强,对于那些来自于身边人——老师、同学、家长甚至陌生人的付出,大多疏于观察,习以为常,在这堂课的教学中需要老师唤醒他们的感恩之心。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尤其是一年级儿童,让儿童乐于在生活中探究与分享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课堂教学活动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活动和游戏中得到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并从中得到能力的发展和情感的交流。了解自己一年来的变化,对学生身心发展来说,还是非常必要的。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2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我在教学《团团圆圆过中秋》时把以下几点作为本次教学设计的基础,并实施的。
一、以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活动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以学生现实生活作为背景,本次教学活动设计为三块:画月亮、聊中秋和叙真情。让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体会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没拘泥于教材,从孩子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指导,让孩子从自己已有生活体验中感悟中秋的意义,从而初步懂得珍爱亲情、友情,能积极、愉快地生活。
二、把了解学生作为教学基础。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要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必须把了解学生作为教学基础。
在教学《团团圆圆过中秋》之前,我有疑问,中秋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学生对这个节日了解的情况怎样?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生能接受那一层面的知识?要解决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了解学生所在班级的状况与家庭背景。于是我对所教的班级做了一下调查,了解到这班学生对实际生活的中秋节了解不是很多,只限于知道要吃月饼,对于其他中秋知识知之甚少。针对学生的知识盲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传说、习俗及学过的相关诗歌。使学生初步了解中秋节的相关知识,并在活动中体会中秋节的意义。二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有限,在试教中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孩子不能将故事说清楚,基于对学生的了解,我只要求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的名称,搜集故事时,也只要求学生和家长一起上网观看中秋节的有关故事,只汇报故事名称,就像目录一样,提供给没看过的同学,指引他们也去观看。其次是搜集和中秋或月亮的诗歌,类似的诗歌很多,我考虑到学生的识字水平,就固定了搜集渠道,只要求学生从自己学过的课本当中去找,进行朗诵,感受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另外布置搜集任务时,我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在学生能力与任务难度上做了对应调配,发挥学生特长,激发学生潜力。
三、重视活动准备与指导。
体验是低年级儿童主要的学习方式,所以本次教学在教学方式上以活动体验式为主,通过生活情景的回忆交流,进而导行,使学生感受亲情与团圆。使学生在亲身参与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升华。
在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的运用上,根据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对中秋节的认知状况,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或视频资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来辅助重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前通过多种途径,访谈或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课上通过学生的活动体验和课件的播放,帮助学生直观感受。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都是在成人的指导下,通过图书、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儿童的兴趣和水平进行组织与指导,确定搜集的目标和范围,将得到的资料按要求,以孩子熟悉的方式,即制作汇报卡片进行整理、利用、交流。
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路人,要想将孩子引向预想的目的地,没有了解,没有准备,没有方法,是不能引领孩子找到正确的道路的,甚至会偏离方向。所以只有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关注孩子的成长历程与学习能力,才能帮助孩子们拥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成为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3
《应对自然灾害》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了解人们为了保证农业生产与自然灾害所做的斗争,体验人类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可贵品质,懂得合理利用自然条件的重要性。这节课我力争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自然灾害的资料,包括自然灾害的产生原因,各种灾害对农业和人类的破坏,以及人们的预防方法。课上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去探索、发现、了解自然灾害,对自然灾害的特点、种类、危害有一种感性认识。在实际上课时,从学生的交流来看,搜集的资料比较集中在常见的几种,如旱灾、水灾、雪灾和地震等,而对蝗灾、风灾和沙漠化等资料了解的甚少……·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能及时礼补充,从而也提醒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会学生搜集资料时要注意广度。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4
《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是《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父母负担”中的第三课。根据课程标准“我的家庭生活”的第二条“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心家庭生活,主动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而编写。本课由“我的家庭贡献”“我也有责任”两个话题构成,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是不可缺少的,家人之间的相互陪伴、相互关心、相互支持,是家庭成员对家庭的贡献。作为孩子,我们对家庭也要有自己的贡献。家庭的事情大家都来做,作为家庭一员,孩子在家庭中也有责任,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承担这些责任、怎样才能做好。
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重要的场所,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与家人朝夕相处,关系密切,儿童从家人那里得到了细心的照顾,感受到了温暖,他们是家庭的重要成员,这种家庭关系容易使学生把家人对自己的照顾视为理所当然。但他们又普遍缺乏对家庭做贡献的意识,不会做贡献,责任感不强,有责任意识而难坚持落实。很多孩子认为在家庭中,家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自己多以享受为主,付出很少。对于自已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因此,教材通过设计家庭贡献、家庭责任的内容,意在提升学生的家庭意识,增强学生为家庭做贡献、为家庭尽责任得思考和行动。从而,落实课程标准“我的家庭生活”中要求学生关心父母长辈,关心家庭生活,有一定家庭责任感的内容。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紧密结合学生的真实经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用现实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家庭贡献与责任的理解,使其懂得如何为家庭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承担家庭责任,进而更爱自己的家庭。
本节课的活动安排主要围绕“我的家庭贡献”这一主题展开,循序渐进地推进活动实施。教学内容紧扣教材文本,在教学中有目标、有层次地完成教学活动。教师先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各有贡献,再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家庭贡献,同时对这些家庭贡献加以分辨取舍,进而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为家庭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一步步打开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走向实践,击破教学难点。本节课还设计了一组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如你来家里谁来烧饭,你家里有没有遇到烦心事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可以为家庭做贡献,为学生学以致用创造了条件。
在“家庭任务袋”活动环节,如能留足时间让学生深入讨论,活动的效果可能会更好。教师只有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经验,注重学生的现场生成,使课堂真正变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与对话,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在教学互动中,抓住学生在家庭贡献问题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得教学符合学生实际。如果在如何为家庭做贡献部分,能够设计更高层面的统整活动,将陪伴、关心家人,为家务事出主意,联络家人情感的三个内容整合在一起,在师生互动中自然引入学习内容,课堂会行云流水般自然,教学效果也会更加润物细无声。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5
9月18日上午非常荣幸参加了二年级新教材培训暨江宁区青研班研训活动,更加有幸在这次活动中执教了《大家排好队》第一课时。听完两位学科带头人的新教材解读讲座和研修班成员的交流指导,让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深刻的反思,也进一步加深对部编版新教材的理解。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整体性把握教材核心主题
面对新教材的内容,作为教师首先应从整体上认识教材,明确教材的核心主题是什么。每一课教材内容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存在于一定的单元主题,而单元的主题也是围绕一定的教材编写理念。比如二上道德与法治教材,整册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公共意识、培养公共能力,分散到四个单元的教学中。所以在教学中,要弄清一课的教学目标,必须联系单元甚至整册教材的整体目标。比如,我在备《大家排好队》这一课时,一开始简单地认为排好队仅仅是个人文明好习惯的培养,但在仔细读了新教材的教参解读和教学师父的指点之后,突然茅塞顿开,原来我们教学还要有长远的眼光,更要懂得整体性架构和理解教材,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潜润学生成长的目的。
二、灵活把握教材内容
两位学科带头人的单元教材解读与建议中,无一不提到教材中的.各个版块内容使用问题,教材仅仅提供一个范本,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各个学校、地区的学情来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内容怎么用、何时用,还取决于本节课教学的目的。比如说教材中的副版教材,有的是补充教材内容,有的是递进深化目标,在使用时必须有目标意识。
三、清晰目标,深化体验
方老师说得切中要害,一堂课应明确这几个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指向的是教学的目标,一堂课是解决什么问题的,在备课时叫应该明确,在上课时要牢牢记住这一。“教什么”是教学中的具体内容,“怎么教”的是教学的具体手段和策略。
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而在《大家排好队》第一课时的执教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发现生活中人们排队的地方、想象不排队会怎么样,在解释排队的好处时,我还播放了一些视频,本来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来体验,可是却忽视了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学生无法从视频中感同身受,也就不会对排队的意义有深入了解。道德与法治教学本身就是活动与体验的课程,任何道德与意识的生长必须发自内心的感悟,因此,教学中如果不能有效引发学生的体验,那样的教学将大打折扣。本次教学也给了我深刻的教训与启发。
四、注重生活智慧的培育
德法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最终培养的是学生的生活智慧。在每一次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生活智慧的培养,比如在《大家排好队》这一课,不仅要帮助学生认识排好队的意义,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问题,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思辨,引发学生对未来的生活的思考,最终指导生活中的问题。
本次研训活动,我不仅进一步认识理解了新教材,更是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一定的审视。教学中,我的“问题意识”欠缺,总是问题引导不到位,对于教材内容具体把握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思考。今后,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争取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观察与风有关的一些生活现象,了解并体会风在生活中的作用及人们对风的利用。
2.通过感受风,了解风的特点,初步知道风产生于空气的流动。
3.培养学生热爱的大自然的情感和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观察与风有关的一些生活现象,体验风吹动的感觉。
重点难点:
1.感受风的特点,知道风产生于空气的流动。了解风在生活中的作用。人们对风的利用。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活动准备:
有关大自然中的“风“的课件、五个装满水的.杯子、乒乓球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引入主题——吹羽毛
1.师:小朋友,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好吗?大家看,这是什么?对,这是一根羽毛,老师想请两们同学来比赛,看看谁能使羽毛在空中待的最长,让羽毛最晚掉下来。
2.请两位学生上台比赛。
3.师:小朋友,刚才的比赛中是什么让羽毛在空中飞来飞去的?对,这就是风。今天,老师把风娃娃请到了我们的教室,让他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好不好?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风儿吹轻轻吹》。(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感受风,发现风。
1.师:风娃娃天天和我们在一起,但风娃娃可喜欢捉迷藏了,粗心大意的小朋友看不见风娃娃,细心肯动脑筋的小朋友就可以找到它。小朋友,你们能找到风娃娃吗?
2.出示课件师:老师看见风娃娃把河水吹皱了,风就躲在河水里。我找到风娃娃了,就在旁边画颗*。小朋友,你们也能像老师这样的到风娃娃吗?好,请小朋友在四人小组里一起找风娃娃吧!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风娃娃,边找边说风娃娃藏在哪里?
②集体交流,指名学生说。
生:风藏在小朋友的头发和衣服那儿,因为小朋友的头发和衣服都被风吹起来了。......
3.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还能在教室里、校园里、生活中找到风吗?
生:旗杆上的国旗在飘动,说明有风。生:风把窗帘吹动了。生:小朋友在草地上放风筝,风筝飘起来了,说明有风。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风姑娘决定带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感受风。
4.小朋友,刚才我们看到红旗在飘扬,是用什么看见的?听以竹林和海浪的声音,是用什么听见的?小朋友,我们除了可以用眼睛、耳朵找到风娃娃外,还能用什么发现风的存在呢?①师:(师喷香水)同学们闻到香味了吗?是用什么闻到的呀?
②师:看,这是什么?师用扇子给学生扇扇风,是用什么感受到风的呀?(皮肤)
三、探究风的成因。
师:你们真是细心聪明的孩子,风娃娃很喜欢你们,也愿意和你们交朋友。但你们知道他是从哪儿来的吗?我们一起做个实验吧!1.请一个学生上台吹气球。其他学生看看气球的变化。
2.师:这些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风)我们一吹气球,风就跑到了气球里,气球就变大了。(师把气球里的气慢慢的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吹在皮肤上的感受)刚才气球里的风又跑出来了,吹在你们身上又是什么样的呢?(凉凉的)。
3.师总结:是呀,风就是天天和我们在一起的空气,动一动一转身就变成了风。风就是一种流动的空气,所以风既看不见又摸不着。
四.制造风。师:我们知道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而形成的。它的用途可大了,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的快乐与方便。于是人们开始利用一些工具制造人风了。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制造风,跟风娃娃一起玩游戏?(想)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准备了一些能制造风的工具以及能表现风存在的物品,请小朋友们等一下拿出来。比比哪个小组想的方法最多,好吗?(好)现在开始吧。
1.学生动手制造风,表现风。
2.交流制造风的方法。
五.风与我们的生活师:小朋友,你们都是细心观察生活的孩子,大自然里的风确实很有意思,当风温顺时,人们可以利用风做很多事情,风能为我们做些什么事呢?
1.四人小组讨论。
2.小组汇报。
生:夏天很热,我们可以利用风乘凉。生:风可以帮助植物传播种子。生:我们可以利用风发电。师:小朋友,风确实可以为我们做很多事情,不过有时风也会发脾气,老师这边有一些图片,请小朋友睁大仔细看。
(课件展示有关沙尘暴、台风、龙卷风的图片)
师:小朋友们,请你们想一想,这是风娃娃的错吗?
(交流,让学生明白是乱砍树木造成的。)师:我们应该怎么做?生: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生:我们要保护环境。生:不能乱砍树林。
师:小朋友们,我们只有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才能让风姑娘成为我们的好朋友,专门为我们做好事。小朋友们,你们能做到吗?生:能!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风的形成及特点,也知道了风可以为我们做好事,也可能会给我们带来灾害,但老师相信有了小朋友和我们人类的共同活动,我们能利用风为我们做更多的事情。
解,增添生活情趣,并展现和提升自己的智慧。)
六.作业
1.课下继续寻找风,并把它画下来。
2.准备好做小风车的工具和用品
教学反思:在游戏中感悟。让学生回归自然,去感受风,去追逐风,与风儿尽情地玩。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真正的放松,在游戏中,学生全身心参与,口动、脑动、情动、行动,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风带来的乐趣。并在玩中发现,在发现中玩,使教学得以更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并体会风在生活中的作用及人们对风的利用。通过感受风,了解风的特点,初步知道风产生于空气的流动。培养学生热爱的大自然的情感和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观察与风有关的一些生活现象,体验风吹动的感觉。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7
由于心智尚不成熟和缺乏生活经验,四年级学生易受外界影响,在购物时往往缺乏独立的判断能力。他们有时会被商品的包装所吸引,有时会因为同伴买了某种商品而盲目攀比,有时受广告、动画片、流行读物等影响,很可能凭直觉提出购买要求而没有考虑实际需求。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反思自己的消费愿望,学会提出合理的购物要求。
当今社会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对家庭和学校教育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有的父母以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作为疼爱孩子的主要方式,导致孩子的物质欲望不断膨胀。有的父母以物质奖励作为鼓励的重要手段,易造成孩子片面地以追求物质利益为学习动机。有的父母自己花钱大手大脚,不知节制,孩子也容易沾染铺张浪费的习气……当前,中小学校园里出现了互相攀比、盲目赶时髦等现象。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消费,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养成节俭的消费习惯。
第一个板块的话题是“那些我想要的东西”,从学生想要的东西人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反思自己向父母提出的购物要求是否合理,从而辨明合理与不合理的购物要求。同时,教材还从方法上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比较、自我克制,能够理性地做出购物选择。第二个板块的话题是“学会合理消费”,通过比较有计划的消费和过度消费的不同后果,让学生认识到合理消费的好处。同时从方法上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开支,能够做到量入为出,在生活中实践科学合理的消费观。两个板块之间是递进的关系,先是从认知上,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合理与不合理的购物要求,认识到合理消费和过度消费的不同后果,再从行为上引导他们学会合理开支,做到节约和合理消费。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消费,养成节俭的消费习惯。
在教学时,要注意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消费,从他们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需求人手,让他们观察现实中的消费行为和方式,总结和思考不同消费方式带来的后果,从而帮助学生对什么是实际需求形成明确的概念和认识,这是合理消费的二是引导学生学会制订合理的开支计划,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如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状况等,设计可操作性强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充分而又真实的体验,培养他们的节俭意识,使他们懂得量人为出的消费原则,做到有计划、合理地消费。
引导学生辨明自己的合理要求和不合理要求,并学会克制自己的不合理要求。在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学生来说,希望父母能够满足自己的愿望,为自己购买喜欢的物品,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要求时,不宜用道德标准进行衡量和评价,而应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小心思”,适时进行指导和帮助,完成教学目标。
四年级学生有自己的购物要求,但是平时很少反思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有需求”是自然的、正常的,只是“需求的具体内容”值得探讨。首先,教师应以温和、非指责的态度,引导学生关注、反思自己的要求,分析这些要求被允许或者被拒绝的原因,总结合理要求的特点。这一环节帮助学生从认识层面懂得有些要求是合理的,有些要求需要及时“刹住”的。接着,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对于那些应该“刹住”但是很难“刹住”的念头,应该怎么办呢?这时需要引入具体行为的指导,让学生的心态和情绪得以调控,并意识到运用有效的方法可以做到自我克制,打消不合理的念头。
可以课前让学生准备自己及家庭的消费调查表(一周或一月),可以从饮食、衣着、日常用品、学习、休闲等方面了解自己及家庭的消费情况,结合教材第40页和第41页的内容,分小组讨论和交流,哪些消费属于有计划消费,哪些属于过度消费,分析二者分别会带来哪些后果,让学生对合理消费和过度消费的后果有充分的认识和切身的体会。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订和实施教材设计的春游午餐计划,也可以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懂得量人为出,做到精打细算,初步学会合理开支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个人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家庭经济负担、我国国情、社会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思考如何合理消费,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科学合理消费观的认识。
总之,本课的内容对于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消费很有帮助。第一,在“知”的层面,学生初步学会了如何区分合理和不合理的购物要求,知道了合理的有求不仅有物质方面的,还有精神方面的,他们的认识得到提升。第二,在“情”的层面,学生懂得体贴父母,体会父母工作的艰辛,甚至从国情、社会责任的高度反思自己的购物要求,他们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升华。第三,在“行”的层面,学生初步学会了如何克制自己不合理要求的基本方法,提高了自控能力,积累了生活智慧。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8
目前,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许多事情都由家长包办代替,自立自强的精神非常缺乏。在成年以后,他们是难以独立于生活,成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的。课程标准的第一部分“成长中的我”部分强调:“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自尊自强”部分进一步强调:“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树立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远大志向,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而《少年能自强》一课正是让学生了解如何才能培养自强的品质的一课。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生当自强》的第二框。在第一框中,学生了解了什么是自强,自强对个人成功的重大意义,并通过自强和自弃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强应从少年始。所以第二框少年能自强,少年怎样能自强就是水到渠成。教学过程分析: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采取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方式来教学,生生互动主要形式是合作学习,小组讨论。首先,是以残奥会开幕式上一曲《永不停跳的舞步》的主人公小李月自立自强的成长经历导入,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认识到“少年能自强”。我觉得这一点做的比较好,因为小李月就是和学生一样的同龄人,她面对灾难的从容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但是有一点没有考虑到,就是在谈过感受之后没有让学生引申到自己,人人都有理想,当自己遇到困难之后也应该向小李月那样走一条自立自强之路。这样主题就得到了升华。然后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提纲,让学生了解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并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对于简单的问题,学生能自行解决,对于较难的问题,则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同学们集思广益、各抒其见。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看法交融在一起,经过碰撞和讨论,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不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对于学生讨论之后还存在的疑惑,我再通过事例分析的'形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由于担心时间问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我把它去掉了,就是让学生说一说当他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他应该怎样做,怎样才能自立自强。等上过课后,我才意识到这是的失误,因为这应该是整课的落脚点。
这节课我是以导学案的形式上课,导学案是一个新的课题,这次上课也是一次尝试探索。这样的方式,能真正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9
《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的第一课,本单元旨在引导通过调查和研究,了解身边的污染,并通过实际行动,改善我们的生活,共同保护绿色家园。并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改善生活质量与环境,文明生活。《我所了解的环境污染》分为两个部分,首先通过对塑料的研究,了解塑料带来的便利以及白色污染的危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生活当中去发发现其他的污染,并从自身做起,找到降低污染切实有效的办法。
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难题之一,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绝大多数学生对身边环境污染了的了解仅处于感知层面,初步知道我们生活的环境出现了很多污染现象,但对环境污染的来源及其带来的严重危害缺乏认识。因而,本课确立了“认识、体会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增强环保意识”的目标。
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认识塑料制品、寻找身边塑料制品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塑料制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再以“塑料为什么会被广泛应用”
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更深层的思考。教师让学生将生活中的塑料制品带到课堂,通过“摸一摸”“闻一闻”“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清晰地总结出塑料具有轻、薄、防水、有弹性、相对便宜等特点。这样探究出来的结论是鲜活的,是充满生活气息的,使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获得的。
教师围绕教材中的《塑料袋漂流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补充了一些新闻、案例、科学小常识,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塑料,但塑料垃圾的危害又如此之大,我们该怎么做?”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辨,学生很快就认识到“减塑”是最好的办法,小组讨论后,学生总结出很多金点子。
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有明晰的设计意图,如:
1.通过谜语,卡通人物“塑料朋友”将化身孩子们的学习好伙伴,建立塑料与学生之间朋友般的对话关系,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共情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孩子大量交流见过的塑料制品,再次感受塑料与人们生活的息息相关,并为探究塑料制品的性能,做好准备。
2.再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帮助学生运用一定的探究方法,去了解塑料制品的性能,经过探究典型的塑料制品活动后,学生能够感受到塑料制品的性能优良。再通过图文资料补充其他领域塑料的广阔运用,能够让学生更加认识塑料应用广泛、性能优良。
3.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截取他们实际日常生活中家里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统计数据以及相关的新闻视频和图片,用事实来引导学生感受,过量使用和随意丢弃造成了大量的塑料废弃物污染问题。从而丰富学生认知,增强环保意识;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小组互相交流,对“白色污染”的危害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再适时补充相关数据、图片资料,把塑料垃圾的危害引向深入,尤其是动物受到伤害的图片资料、“白色污染”视频的补充,更是将学生迫切想要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的情感激发出来。通过辨析英国媒体对塑料制品垃圾袋的评价,将学生对已学的塑料的优点和危害融入其中,自然巩固学生学习的成果。同时这种方式,也增强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让他们学会用辩证的方式来看待现象。也让学生明白造成“白色污染”的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人类的不合理使用。
4.学生的道德行为只有回到真实的生活中才能得到强化和巩固,让学生对于减塑这块,自己该怎么做的问题自由交流,为下面设计我家的减塑方案作铺垫;出示一些新型的塑料包装替代品,让学生明白现代社会正在不断地进步和更新,也为激发学生日后去创造更多新型的塑料制品而努力的情感;组织学生交流制定减塑措施是个前奏,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日常生活中,每天执行自己设计的减塑方案进行打卡加星的实践热情,并且让家人一起落实到行中去。
5.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帮助学生懂得并牢记,从身边的小事开始,践行减塑。通过小结导语引发学生对下节课学习的向往。
6.从身边的事物而起,回忆日常生活中的做法,了解农药残留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从而对农药污染有初步认识。
7.了解农药污染产生的原因,认识农药污染的危害,从而提出可行的减少农药污染的建议。
8.交流身边的环境污染现象、成因、危害等方面调查结果,交流减少污染的建议。从法律(条例)层面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9.总结课堂,提升对保护环境意义的理解,深化对美好环境的向往与崇敬。
环保意识为环保行为提供了动力,但环保意识转化为环保行为需要实践。所以,需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切入,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探究污染产生的原因,以及问题解决的路径,逐步提升环保行动能力和环保的责任感。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0
在经过两个月的教学,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我的反思如下:
一、指导预习,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预习是让学生了解课堂内容非常重要的一步,尤其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大致了解,知道重点是什么,疑难有哪些,问题在哪里。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效地进入课堂。
首先,教师必须在讲授新课前,预留五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统一进行预习。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课堂的主要内容,直接指出这节课的页码和段落。
最后,预习将就的是指导方法,先给学生指出这节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书中要求的问题浏览通读全文,梳理点出问题的答案,勾画重点,并将问题与答案做读书笔记。
二、紧扣课标,展示课堂教学
(一)生动的引出教学主题。
第一、用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第二、用周围的新鲜事导入,贴近生活;
第三、用时事导入,让学生多了解时事,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四、用问题导入,让学生产生疑问,自主解决问题;
第五、用名言警句导入,启发学生思考,合作探究。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多读课外书,多看新闻,不断的扩大自己的视野,这样才能使课堂变得生动。
(二)多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播放声像资料鲜活、生动、真实、直观,其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望尘莫及的。七年级的学生的所见的东西很少,有些东西说了以后他们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只有亲眼所见,这样就有必要让我们借助一些现代教学手段来上好一节道德与法治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选择切合教材内容的音像、图片、文字材料,让学生仿佛亲临现场,缩短距离感,激发了解事件原委的愿望,及情感上的共鸣。如果在教学中再创设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妙趣的益智游戏等,把学生带进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使其会学、愿学和乐学。这样,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句话说明了质疑问难的重要性。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思考,质疑问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入发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是教与学的全过程。我们必须要:
第一、深刻把握教材,依据文本设计问题;
第二、密切联系实际,认真分析解决。教师必须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分析、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教师要注意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把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环境”与社会的“大环境”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客观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分析原因,探求解决途径和办法,拥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
(四)指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以及背诵。
在教学过程中,每学完一节课内容后,都给学生留五分钟,让他们对本节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在下节课的.时候再给予复习巩固。
学生最怕的就是背诵,枯燥无味,背了就忘。教师也可以让背诵形式变的多样。可以采用填空法,把学生需要记忆的内容“挖空”,让学生当堂训练和竞赛。也可采用列知识树的方法,让学生创新思维,整合知识,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总之,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名道德与法制课的教师只有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学生实际,从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符合学生的实际,使道德与法治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才能提高教学效益。五月份《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付书艾
通过这三个月的上课、做练习题,发现大部分的学生的理解、总结归纳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一)在某些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一些如“情景剧”“辩论课”“讨论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在课堂上真正实施时,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是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学生只把它当做娱乐了,没有严肃对待这些小活动,这与课前没有准备工作有很大关系,临场发挥对他们而言还有点困难。今后再设计这些活动,课前一定组织好人,准备一下。让学生们在开怀大笑之后,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指导他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心理品格等方面的问题。
(二)讲习题,我原来采用的方式就是抽一列学生来回答,有错误的同学用手指出示他们错误的答案(选择题),然后我再给他们讲解。原来讲习题方式学生还是处于被动地位,不是现在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这样学生的能力依然得不到提高,所以对于一些适宜学生解说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去琢磨着讲出来,这样既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也能使学生体验和同学一起分享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即我就说,好吧,你们说!虽然刚开始他们说得磕磕巴巴,甚至说不出来,但几次讲解之后,他们也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了。
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和改进:
一、利用情境创设法教学尝试中,注意引用有针对性和新颖性的案例和故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小组的合作探究做好准备。
二、在合作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尝试中,利用“感性认识能力”到“深层领悟能力”的过程与发展,以座位相邻的几位同学为合作学习小组,让他们成为协同共事协同研究的团体,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三、将探究的问题,策略条件开放,使学生开阔了探究,设计的空间,并采用多种教学活动形式,如资料分析、演讲、讨论、谈生命价值的体现感受,写箴言、诗歌欣赏等,调动了学生全感官的参与,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获得了亲身体验和感悟,真正达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1
在“装扮我们美丽的家一—教室”这活动中,我随时注意观察孩子们的劳动表现,并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特别是那些平时不喜欢参与劳动的学生,只要他有一点点进在“装扮我们美丽的家教室”这活动中,我随时注意观察孩子们的劳动表现并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特别是那些平时不喜欢参与劳动的学生;只要他有一点点进步,我就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在这个活动中,我还注意了学生团结精神的培养,合作精神的发挥并鼓励孩活动中学到东西,在活动中改正缺点,在活动中发现优点,在活动中互相学习,真正地做到在活动中成长。
金西“我是小小保洁员”这个环节是我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情况悠出的调整。本来,“小小保洁员”是安排在“装扮我们的教室”的前面但我想,如果将这一环节放到装扮我们的教室后面说服力会更大紫名因为,在装扮我们的教室以后教室富定会比较乱。肯定会有多!同时,我在这个活动中非常注意引导孩子们去感受自己动手的乐趣收获以及给班级带来的变化等等方面的引导。还注意对平时的卫生习惯加以教育和引导!
学生在上完这一环节以后,真的变了很多。从后来他们的讲究卫生,注意班级的环境保洁等方面都可以看出这样的转变。这说明,我的调整和教学是有一定实效的活动,是孩子最好的成长舞台!这是我上了这次课以后的最大的、最深的感受。通过这次课,我真的觉得,只要我们真正的了解了学生,真正的愿意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的能将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只要我们敢于这样做,并能想出有效的调动他们的方法,孩子们是不会黎们失累的;我再他们令让我们座动在这次的课中。学生们本来就喜欢适的要加上又是自己动手打扮自己的教室,他们更是热情高涨,所以,在这节课中,学生们都能很好地管理自己,都能很好地完成老师交给的各项任务,并能创造性的发挥,他们真的从这节活动课上学到了不少的东西!我也通过《道德与法治》更加清楚地知道了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
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2
我针对低年级孩子的可爱与懵懂,只会调皮,对于班级里的是都很有兴趣,尤其是值日生,都很喜欢当,可是生活经验有不足,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以及认真倾听并理解任务性的语言,能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我针对孩子们的`兴趣,抓住孩子们发生的问题,精心设计了这一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带领学生通过对视频和情境表演的解读中了解了值日生应该做哪些事情,激发了做好值日生的意识和愿望。并发放值日生标记,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学一学,在我的梳理下进一步建构自己对值日生的认识,在学做值日生的过程中巩固了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言行相一致。在认知的基础上发展经验,遵循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我在活动中自始至终创设了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注重亲身体验,注重学生自主间的交流,让孩子在活动中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分享同伴的经验,在集体中学习与发展。互动热烈,充分感受了值日生是为大家服务的,萌发了当值日生的自豪感。
不足:个别孩子上课不够专注。课前对学情不够充分。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3
《健康看电视》是统编版教材《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万花筒》的第一课。看电视这一话题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有生活体验,也有话可说,所以这一课的课堂气氛从一开始就非常活跃。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从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他们经过前三年课程的学习,对电视等新媒介接受较快、依赖度高,再加上自制力虽形成但不持久,对人和事物的认识逐渐摆脱形象思维的特点,初步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
而电视作为日常化的现代媒介之一,给青少年带来了空前的信息压力。有些青少年沉溺其中,被电视所绑架,出现信息处理上的茫然状态。如何增强他们对电视信息的辨别能力、过滤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学会合理地有效使用已成为重要的教育问题。虽然,现代社会要让孩子懂得闲暇是基于自由的`,但自由并不意味着放纵、无约束,从电视媒介的角度出发,正确处理看电视和其他生活的关系,培育健康、积极的看电视习惯是本课目标所在。
本课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在讨论、分享中发现电视带给我们的好处以及不科学、不健康的看电视方式带给我们的弊端。在讨论和分享中掌握一些健康看电视的原则和方法。这一课旨在通过课堂的讨论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烦恼。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电视”,同时学会把握好“度”。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板块:“神奇的‘宝盒’”引领学生分享交流自己喜欢的电视栏目来发现电视中的各种“宝贝”;“眼睛的‘抗议书’”主要通过一封眼睛的“抗议书”引出不科学的看电视方式对我们眼睛的伤害,以及对身体的其他伤害;“别让它抢走太多”,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电视虽然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但是需要我们“健康”地“寻宝”,不能因此而失去和家人的交流、和同伴的玩耍等,否则就是得不偿失。
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课前汇报的形式引入看电视的话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内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看电视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看电视的时段、姿势等,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对话交流,使他们认识到健康看电视的重要性,以及电视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另外,在教学中还巧妙地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交流看电视的距离、时长、光线等问题,从而完成了增情感、明道理的目标。这样,让教学面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促进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从而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从“说理”到“实践”的转变,使得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水到渠成,能够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达到目标要求。
纵观整节课,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寓体验与活动,因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显得活跃,但也因活动内容多,时间略显不够。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4
本课重在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国家意识,理解国庆节的由来及含义,崇敬革命英雄,并对其深怀敬意;能识别自己国家的象征,“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并在实际行动中做到会唱国歌,自觉遵守升国旗时的基本礼仪;初步培养学生参加节日活动的能力,能从日常生活中积累学习资源,主动探索,能用自己的方式,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国家是非常抽象的大概念,如何将这个概念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衔接,从而真正初步产生对国家的认同,是本课的`重难点。部分学生已经知道国庆节是哪一天,知道国旗、国徽,会唱国歌,能以画画、唱歌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祝福和热爱。因而,课堂需要以此为基础,提升国家意识,强化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情怀。课前,教师充分了解学情,课堂中采用小老师讲解等方式,发现学生认识、情感中的生长点,再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引导。我们也可以通过同伴之间的感悟分享,提高全班学生对国庆节及相关知识的认识,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
爱国主义教育比较抽象,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认知水平有一定的距离,因而,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爱祖国、爱人民很容易成为空洞的口号。如何让爱祖国、爱人民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中的行为,需要我们思考。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展开,如认认国旗、找找国徽、学学升旗礼仪等具体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国家的尊严,理解国家象征的神圣,以此体现我们对祖国的热爱,并让学生懂得爱国要从实际行动做起,比如:升国旗时行注目礼,少先队员敬队礼;保持严肃,不随意讲话,身体不随意扭动;唱国歌时要有精神,声音洪亮,等等。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5
本课书与“世界共发展”在全书中的逻辑定位是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即承接了“我们的共同世界”,也为“未来的我们”做好了铺垫。知识间的内在逻辑是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发展阶段,需要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中国新的发展,并且以自身的发展推动世界的前进。即机遇与挑战并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携手促进发展→为世界带来美好。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国内国际形势的思维方式;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忧患意识,培养爱国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迫切需要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本节课内容思路清晰,不难理解。主要学习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机遇,二是挑战。对机遇的学习可从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两个角度来学习,选取典型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接受;对挑战的学习,从三个方面进行学习,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旨在引领学生看到中国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新风险、新挑战,强忧患意识,愿意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03-07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05-15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07-02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精华】06-22
(推荐)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05-16
(必备)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05-21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优秀10-25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5篇)11-06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5篇09-02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