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在教学中注重体会一: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在这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时光,可好友即将远行,分别时的恋恋不舍使人感到忧伤。阳春三月的美景与故人离别时的`忧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在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遐想,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借着一喜一忧让学生说说、演演临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再用言语、行动表达内心情感,融理解、感受、运用于一体。
教学中注重体会二:“带着朋友的句句叮咛,孟浩然毅然乘船东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独自站在江边远望,远望……他望到些什么?”以一个问题为发散点,给学生们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可以根据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当学生提到“孤帆”一词时,我马上设疑:“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
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用三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目的是开启学生思维,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最后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孟浩然,让他们的友情天长地久,引领学生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意境,与文章达到共鸣。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2
《猫》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细腻的语言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字里行间的流露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伊始,与同学聊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话题:同学们,大家都喜欢哪一种动物,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正当他们激情洋溢叙述时,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15、猫。
一、质疑切入、理清顺序
学习课文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学生如果能合理的存疑,一定会很投入地走进文本去解疑。因此,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充分地质疑,然后我进行归纳总结:老舍先生抓住了猫的什么特点来写?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猫的?学生带着自己地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反馈交流时,学生不仅能解疑,而且行文的线索也清晰可见,板书: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满月时淘气、可爱。
二、品读课文,方法引领
重点品读“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部分。
1、设疑: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它的古怪的?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出示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找出对应的'句子,勾画、圈点、批注,先自我体会。
3、小组交流。
4、全班反馈:课件出示“高兴………不高兴”的句子,让学生齐读、分角色读、教师指导读,学生很快地感受到了作者运用了对比、反语等手法来表现猫的性格古怪的;然后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继续默读课文,课件出示:“老实”,紧扣一个“可是”让学生体会猫老既贪玩,又尽职的事例反复朗读,并用“非……..不可”练习说话,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进一步感受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猫的古怪特点表现出来。过渡设疑:除了写了它的“老实和高兴,不高兴”课文还写了什么,引出猫的勇猛这个事了。通过以上的学习,我及时做好总结:作者是怎样把“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写得生动有趣的?水到渠成地引出了学法的指导,学生总结为:写总写,然后用具体的事例来突出特点。很好地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方法迁移学习“满月时淘气、可爱”。
三、整体感知、升华理解
当学完课文后,设疑:学生能够把大猫和小猫给我们描写的如此生动,他的秘诀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既是师生对话,也是与文本和作者的对话,更是升华了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很轻松地了解到了:仔细观察;抓住特点;积累材料。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猫》教学反思4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新课标》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头脑里的语言材料增多,语言水平自然提高。这是社会交际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认识、发展智力所必需。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都在于一个人具有深厚的语言积淀。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天我就是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积累有关重点词语,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采用先扶后教的方法,即先引领学生通过“老实”“贪玩”这两个词来体会猫的古怪性格,然后让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出其他表现猫性格的词语,并看看作者是怎么把这些矛盾词语连起来的?从而让学生有机会自己阅读,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如果每节语文课,我们语文老师都能花上几分钟的时间,做这样一件事情,相信学生日后将终身受益。
反思这节课,学生们学得兴趣较浓,猫的可爱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完全归功于学生能抓住文中的语言文字,通过朗读进行揣摩体会。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怎样将一个事物的特点写具体方面收获甚微。这到底该怎么办呢?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实践与努力探索。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3
《小木偶的故事》是一篇阅读课文,本文以“笑”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老木匠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小木偶因笑嘻嘻而受冤枉,被怀疑,遭误解;直到小女巫出现赋予了他所有表情,才让他真正获得了快乐。故事比较简单,趣味性较强,同学们理解起来并不是很难。
我们班孩子对于分角色朗读和表演非常感兴趣,这篇课文也比较适合分角色,所以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流程: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积累词语——表演课文内容——体会故事的深意。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发现有几组孩子不仅仅是在读课文,他们都在表演,对于文中一些表示表情的词语能够真的'表演出来。比如表演小红狐的王钰在读语句前,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还拍了一下饰演小木偶的李宇的肩膀,歪着脑袋将红狐的那种亲热体现得淋漓尽致;“那是我的,我的,我的!”另一组饰演小木偶的罗晗大叫到,让组员体会到什么是歇斯底里,也能够体会到当时小木偶的着急和生气;“呜呜……”这是什么声音呀?原来是周佳懿饰演的小木偶在“委屈极了”的时候不禁哭了起来。我看了他们的表演不禁感叹到孩子们真的有做演员的天赋呀!接着我让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表情的词语,因为同学们刚刚分角色朗读和表演了,所以对于课文内容相对来说更熟悉一些,他们细心地批画着,“板着脸、笑嘻嘻、愤怒、亲热、温柔、痛苦、伤心、着急、委屈、生气、龇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放声大哭”等表情词都被同学们找了出来,然后我让学生读词,以边读边做表情动作来理解词,孩子们在这一环节的兴致高涨,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轻松又收效好。他们对于这些表示表情的词语已经理解了,我就让几个人上台来表演,他们进入了那个角色,表演得很精彩,下面的观众都看得非常入神。对于故事的深意,同学们还是比较容易说出来,所以这一环节花的时间就不是很多。
不同的课文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管是哪种方法,都应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4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交流平台”让学生根据学过的课文进行想象,说一说文章中所描写的画面。再找出有关句子进行品析,学习作者在文章中想出画面、听到声音、闻到味道。“书写提示”结合课本中给出的三点提示指导学生书写。“日积月累”让学生自读诗句懂得大概意思。在初步感知后,可让学生反复诵读,直至背诵,还可通过抄写,帮助记忆。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的成功之处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力,开展自学。学生结成小组互相讨论,互相解决难题,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交流能力。
三、不足之处
“日积月累”对诗句的理解没有给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的时间,只是老师用口述的形式简单的说给大家,学生对诗句根本没有理解,以至于在背诵时死记硬背,感到困难。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教授“日积月累”时,我会采用课件展示的方法,用更现代化的方法渗透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5
“交流平台”安排的是根据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习惯。
“词句段运用”安排的是:1.为动物找到家。2.读两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日积月累”安排的.内容是积累气象谚语,进一步丰富语言积累。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交流平台”教学时,学生通过交流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
“词句段运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读两组出示的句子,比较第二句与第一句的不同之处,说一说加点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日积月累”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反复读一读这些谚语,把字音读准,想一想每个谚语的意思,不懂的成语借助词典加以理解。让学生想办法快速记住这些谚语,并积累其他气象谚语。
二、成功之处
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教学“词句段运用”栏目时,把动物的家用图片展示的方法呈现,学生很快就能根据图片找到对应的动物。
三、不足之处
教学“日积月累”时,需要结合一定的生活经验,学生因为年龄尚小,不能对谚语有深刻的了解。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多角度让学生去学习。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6
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教学中,我用课文中生动鲜明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真挚热烈的情感点化学生的认知,用凝练明白的语言愉悦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潜能。
一、抓准切入点,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因为“中华不振”。课堂上,我就是抓住这个切入点组织教学的。“中华不振”成了我解构、重组、整合本文的一条主线。
二、抓住“特写镜头”,落实思维、语言、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课文第8自然段是体现“中华不振”的特写镜头,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因此,我把这一段作为我教学中的一个突破口,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研读此段,让学生的`心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层层推进的情感。课堂上我指数名学生读此语段,然后不失时机地加以追问:读着读着,三个“可能是”的排比句的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的匣子,说得十分动情,学生的愤怒之火已被点燃,朗读一次比一次好,情感一次比一次强。
三、拓展文本,直面历史,激发学生对周恩来的热爱。
课堂上,学生的愤怒之火已被点燃。为了把学生这种情感引向另一个高度,设置了“如果你是周恩来,那么你会想些什么?”接着我创设情境多次让学生激情朗读周恩来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此时此刻,我仿佛觉得在我面前的都是一个个的少年周恩来,学生已真正把自己融入到文本之中了。最后能以文带诗,拓展课堂内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结束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课的教学,我静下心来,不断反思,总体来说,这次教学我严格按照“速度速记速写”的新的课堂模式,从而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7
结合我校的课题《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在教学《和时间赛跑》一文时,我预设了三个大板块。
首先让学生充分读文后,谈一谈自己与文中主人公相似的经历。学生的经历不同,据出来的'事例也各不相同,给课堂生成留下了空间。在板块二“品时间珍贵”中,对文本的反复读悟是基本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失去亲人的无尽忧伤,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的认识体验不同,提出的问题也不同,以问题促生成,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疏通了难题,深刻体会到时光易逝后,再让学生领悟该如何行动,学生用不同的话语表达了珍惜光阴,及早努力的共同心声。
在自己写座右铭的时候,有的同学写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名言警句,或者是“时光如流水,一去永不回”“时光如轻烟,逝去却无痕”等个性化的语言,课堂生成精彩纷呈。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8
本次“习作”要求我们写一篇观察日记,也可以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自己的收获。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习作”教学时,我积极地指导学生进行说的练习,从而为写好日记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掌握了读写音节后,我便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由说到写。通过学生现身说法的一读一讲,无形中让其他学生在欣赏中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之间互评作文的能力。
二、成功之处
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交流自己观察过的某个对象,通过足够的交流,使学生对自己要写的习作胸有成竹。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习作时,习作内容中语言不够丰富。虽然学生观察的对象很真实,但总有叙述平平的`感觉。四年级学生表达能力有限,积累不多,多数只能写出直观所能及的东西,这还需要在日常的口语训练中多下功夫,不断积累,不断创新。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我先是和平常一样对写作的一般技巧做一些要求。如:按顺序写、抓特点写、运用修辞手法等。枯燥的理论总是令人乏味的,所以此后,我也准备了许多的图片,让同学们能产生更多的研究兴趣,果然一些有趣的图片一出,他们瞬间精神抖擞了。有蚂蚁搬家的图片、有豆芽生长图、还有乌龟爬行图等等。写完后,同桌互评互改,修稿后全班交流。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9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自《爱的教育》,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每次教学略读课文,我都把它当成是一次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训练。
一、谈成功之处:
1.在教学中,注重学法的渗透,以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开展教学。
2.教学中,我淡化“悲痛”部分,强化“关爱”部分,紧抓“面对卡罗纳的悲痛,大家是怎么做的?谁最让你感动?画出让你感动的句段,写出自己的体会。”这一统领性的问题,贯穿全文重点部分,引导学生细细品读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时大家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甚至是每一个眼神,品词析句,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浓浓的爱意。整堂课下来,学生做到了抓住重点词句领会人物的主要情感,受到了关爱他们帮助他人的教育。
3.在课的拓展环节,我还适当渗透了怎样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体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样一种写法,从后面的习作训练可以看出,部分学生收获颇多。在深入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触摸语言,揣摩语言之后,让学生写下身边的爱的故事,讲读写进行有机的结合,加深了学生对作者写作方法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表达水平。
二、不足之处及整改措施:
有些地方处理方法不够的当。如“我”恍然大悟,那么之前“我”到底在心中怀着一个怎样的疑问呢?这样的.提问应该比“我恍然大悟,是顺应着课文中的哪一句话来说的”这个问题的指向更集中,并且相对于直接寻找句子来说,还包含了一个整理句子、理解句子、提出疑问的过程。再比如总结课文的时候,学生了解了课文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表达思想情感的语言特色,但是没有及时提升文本“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都关情”的精妙。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0
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常识性的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1、教学效果(思效)
作为科学常识性说明文,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上成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因此,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我带的班上学生朗读能力整体不高,于是我特别关注学生的朗读,分角色朗读三、四自然段介绍农耕社会和20世纪人们生活环境的句子,让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20世纪科技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在激情朗读后顺势教授说明方法,教学环节显得自然流畅。
但是,由于部分学生没有充分预习,在课堂上表现很被动,有游离课堂的感觉。
2、教学收获(思得)
(1)紧紧围绕中心句,启发学生阅读。
这篇课文的中心突出,内容较浅显易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中心句“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引导学生。让学生从读、听、看、说中感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展开想象:①“呼风唤雨”什么意思?②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③20世纪之前人类的生活又是怎样的?20世纪之所以与过去截然不同,靠什么?④你还能推测21世纪人类还将创造出哪些奇迹?……
从这一连串的问题中紧紧抓住中心句,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展开想象,大胆地表述。让学生从书本中所介绍的资料去认识20世纪的巨大变化,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快地从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感受20世纪的“呼风唤雨”。
(2)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训练朗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这句诗是个重点句,在学生充分了解了科学的巨大成就后来读,就自然明白它所表达出的内容和感情的不同。还有,为了让学生弄清“发现和发明”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我引导学生从文中找找看,并结合生活实际,辨一辨哪些成就是说“发明”的,哪些是说“发现”?这样的辩论,使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从课文学习中感受到了“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3、不足之处(思失)
学生对于“农耕社会”等知识一直都是半知半解的状态,正是因为学生太多的“不了解”,致使教师语言太多,问题过碎,让本可以简洁的教学环节显得松散。并且过多的'话也扰乱了学生的思路,剥夺了他们谈自己感悟的机会。
4、改进措施(思改)
诸如此类的课文,学生必须有课前的充分预习。学生只有在课前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才能更有效地参与课堂学习。20世纪有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和创造,现在已是21世纪,如果课前布置学生搜集、阅读21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又能培养学生的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1
【摘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它涉及到各个方面,既有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学生方面的影响,还有各种教学环境的制约。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当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探索和改进。才能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教育教学;构建;实效性;高效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又要高效的达成教学目标:即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方式来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一、精心备课是关键
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老师的主导下得以充分发挥。首先,把文本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我们要对教材有充分的理解,梳理出文章的思路与结构,用灵活的方法来处理教材,精心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对每堂课、每篇课文需要达到什么目标?用什么方法才能行之有效,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在哪里等情况,都要作精心的预设准备。才能确保教学过程的实效性。
二、确定目标,突出重点
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在课堂教学中,要围绕重点进行教学。例如:我在教《爬天都峰》这一课时,我把朗读感悟重点放在了对天都峰的高和险的理解,以及我和老爷爷相互激励的语句上。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险时,我让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这一段,在读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如:“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这一句体会天都峰的高;通过“挂”、“发颤”等词体会天都峰的陡。让学生理解“挂”这个词时,我让学生观察一下教室里,看看什么东西是挂着的?让学生体会到“挂”这个词使用的形象贴切。说到这我问学生,你们还记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吗?学生背诵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我用这里的“挂”,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挂”。接下来让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问学生:你觉得天都峰怎么样?有什么特点?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引出天都峰的高和陡。接着教师质疑:又高又陡、令人望而生畏的天都峰,“我们”怎样才能爬得上去呢?学生就会有兴趣地去探索下文中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我觉得,这里既有学法的指导,也为后文的理解起到渲染和铺垫的作用。同时,也是写法的渗透,作者重点描写天都峰的险,是为下文写怎样爬上天都峰埋下了伏笔。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正是因为有了天都峰的“险”,才有了爬天都峰的“难”。在困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鼓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就这样,一环紧扣一环,难点就在质疑和感悟中被突破了。
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技术,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感受文中的情感,培养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更多的成功和进步的机会。因此,课堂教学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要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组织教学,成为学习情境的创造者、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知道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上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质疑,去解决问题,发现规律,寻找方法,探究结果。课堂上,教师要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做的一切努力。有魅力的课堂教学就是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己探究的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2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以及课文优美的语言,在深入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先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地方,并说说美在哪,然后再读,深入感受美。
第一,为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设计了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石狮子有什么姿态,并说说游完颐和园后的感受。
第二,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学以致用,我设计了小练笔,让学生按游览顺序并抓住景物特点介绍校园。
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通过感悟“滑”字来体会昆明湖的静时,所用的方法不是很好。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教学反思3
别忘了,和孩子握握手!
听有经验的老师上课,我们都能看到他们在课堂上给予孩子的关怀。特别是后进生。如一个微笑,一个信任的目光,一句鼓励的话……孩子呢?他们充满自信之余,也会想到:老师是在乎我的我要好好表现!
可我认为除做到这些外,我们还应多和孩子握握手.让他们在和老师握手的一瞬间,心中播撒自信的种子.
今天我上第18课《颐和园》时,让全班孩子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理由.当让孩子们交流时,大部分都能比较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可对于胆小而又想表现自我的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这时他最需要的是鼓励.我说:“老师也很喜欢这部分,也有自己喜欢的理由,可都没有找到知己,真遗憾!我的'知己在哪?”话音刚落,一只小手慢慢地举起来.孩子说:“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我觉得那里一年四季都有花开。我好像闻到了花香。”“我终于找到知己了.握个手吧!交个朋友!”我兴奋地说。其他孩子情绪高涨,都有跃跃欲试的表现。接下来的时间这位“知己”比以往任何一节课都要专心.直到下课还跟在我身后,似乎还想说点什么.我微笑地摸摸他的头……
由此可见,我们不经意间的一个举动,给予孩子的却是无穷的力量!在孩子需要关怀、鼓舞时,别忘了和孩子握握手!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3
今天在阶梯教室上课《泉城》。就上课的情况谈谈自己的感受。
进入高年级以来,我渐渐地觉得语文课堂主题比较难把握。语文课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大问题而且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存在于每堂语文课之中的问题。
经常提到语文老师对教材把握的准确性。把握教材包含着哪些方面呢?是对教学目标的明确?是对教材内容的准确理解?对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这些都应该包含在里面。最重要的应该取决于教师对于文本的理解程度,归根到底还是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积淀。
语文课似乎是很简单,专业性不强,无非是读书写字。好像对于学生来说不教也会。我认为语文之所以让人感觉他专业性不强,原因还是在于执教者本身专不够业。包括自身修养,文化修养,专业技术;不仅如此最重要的是三方面的有利结合。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的学科,那是因为他的内容包罗万象,而往往执教者会把教语文放在感知内容放上面忽略了学语文是为了用语文。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4
9月25日,济源市全体青年语文教师进行了培训,本来以为这只是像以往培训一样,走马观花。到了现场才得知需要现场抽签进行同课异构。最终决定做课的是张小娟老师和史若兰老师。在济渎路学校,我们聆听了名师张小娟老师和青年教师史若兰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收获很多。张小娟老师的课内容丰富,注重基础,并且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青年教师史若兰仅仅用了短短的20分钟时间就备好了一节课,她的课上的扎实有效。
首先是张老师的课给人一种拂面春风的感觉,清新自然而又有条理。她通过复习老舍的另一片佳作《猫》来导入了《母鸡》的学习,并且也为后面对比这两篇文章的写法做了铺垫。那时我就在想,如果换做是我,可能就是通过《猫》来导入到新课文,仅此而已,那样肯定会缺乏新意。接着,她又让学生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想想:如果你要是写母鸡,你会写些什么?这个也是我们年轻老师所欠缺的,只是一味的教授,却没有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环境想象创作。紧接着,张老师让学生通读全文,体悟作者为什么讨厌母鸡,并特别注重朗读指导,并让学生学会通过揣摩重点词语来体悟语气。以前我们总会说“美美的读一下”,“读出高兴、失望、生气的语气”,但是却收效甚微。听了张老师的课,我才知道,通过让学生想象作者当时的情景、揣摩关键词也是指导朗读的好办法。本节课中有些地方让我印象深刻,在张老师讲解母鸡讨厌时,课文的`1、8自然段都是写母鸡声音讨厌,却为什么不放在一起?由于听课的时候我们还没有进行到这一课,其实如果换成是我来备课,可能也无法注意到这一细节。另外一个是拓展部分,辨析“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标点的变化是否合适,这个问题对学生偏难,但是在她的引导下学生们说的都还不错。拓展环节她还教给学生如何读名家文章。交给了学生一些使用的阅读技巧和写作方法。在这节课上,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成了学生的亲密朋友,学生再也不是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平时我们总是抱怨学生不灵活,现在细细想来,应该是和自己的引导方法有分不开的关系。
紧接着就是实战阶段了,在让学生通读课文总结母鸡有哪些让人讨厌的,孩子们表达不简洁,只会机械重复课文中的句子,不会灵活运用。这也是平时上课中的常态:不会概括总结,不会灵活运用。后面让孩子们对应找一找母鸡的优点,他们都能很快找到。但是要孩子们发挥想象说说“母鸡可能会怎么警告自己的小鸡?小鸡躲在妈妈的怀抱里会说些什么?”这种发挥性的问题只有经过小组讨论才会有比较创新的答案。后面拓展的问题,能不能把“我不敢再讨厌母鸡”换成“我不会再讨厌母鸡”对于他们来说很难,同学们都睁着为难的眼睛,最后我只能自己说出了问题的答案。
总的来说,这次培训收获不小,让我知道自己在教学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以后的培训中,我会更加认真听课,认真反思,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快提升。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
“邮票小,世界大”,邮票是时代的窗口,是国家的名片,是微型百科全书,包含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集邮是一项高雅文明的艺术收藏活动。它能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提升艺术欣赏水平,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化和多种多样。《美丽的集邮册》用诗歌的形式描述了邮票世界中祖国壮丽的河山和灿烂的历史文化,抒发了对祖国的赞美之情。
四年级的学生多数对邮票不太了解,在现实生活中邮票的运用也很少,倘若只是课前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很难让学生对邮票及集邮有相当的认识,也难以与课文形成情感共鸣。因而我提前半个月让学生去了解邮票与集邮,让其查找有关集邮的知识,并看看自己身边有没有集邮爱好者,了解他们对集邮的体会,并把自己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体会乐趣。这样,在学习本课时,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这一段时间的体会,去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对《美丽的集邮册》中描写的内容不再感到遥不可及。
本文以诗歌的形式、豪迈的.情怀,描绘了祖国壮丽的山河和灿烂的文化,将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浓缩于几枚邮票之中,感情强烈、意境优美、语言精炼、对仗工整。读着这些句子,脑海中会浮现祖国美丽的山河,心中自然而地会生起民族自豪感。
针对本文的这些特点,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找出对仗工整的句子,在朗读、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一说。有的说:“登蛾眉,看群猴嬉戏;游青城,听流水潺潺。”有的说:九寨风光无限好,黄龙山水也迷人。”……开展多层次的、多角度的朗读,如赏读、个人读、小组读、配合读、指名读等,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的同时引导学生想画面,联系有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进而激发其爱国之情。
文中所涉及的内容有壮丽的河山,悠久的历史,在教学中我应引导学生一一去感受其美丽,认识其价值。学生独特的感受得到了尊重,情绪自然高涨,学习效果才最佳。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8-03
小学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13
语文上册《观潮》教学反思03-29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8-11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篇08-03
语文上册园地四教学反思08-27
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教学反思08-06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猫》03-31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