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文言文》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1-12-28 13:17:4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文言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文言文》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反思1

  一字

  1、多音字

  多音字就是字音异读,往往不同的读音在不同的句子当中有不同解释,例如:《为学》中“为之则难者亦易矣”的“为”,读wei,是做的意思,是动词,而表示“因为”,“为了”,“被”的意思则读作wei,是介词。又如“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衰”解释减少,读“cui”,但这个字更多的'地方用作“衰败”,“衰退”读作“shuai”。

  2、通假字

  读古文时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句子里的某一个字,从本义和引申义都讲不通,但读字音,看字形似乎跟另一个意义可讲的通的字相同或相近。如果去查字典有这么一条“通X”或“同X”说明句子里原来那个字是借字,“通”或“同”后面的字是本字,这种现象叫做通假字。初中出现的通假字可以例举一些,让同学们有所体会。如《两小儿辩日》当中,“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卖油翁》当中,“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尔”通“耳”(罢了)。

  3、形近字

  形体相近而意义不同的形近字,在初中课文当中,平时稍不注意往往会混淆,造成默写中错误频率较高,因此稍做整理,引起同学们重视。如《狼》中暇—假,径—经,《黔之驴》中博—搏,技—枝等。

  二词

  1、古今词义不同

  语言中的词汇是社会现象最直接的反应,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它的意义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例如“闻”古代解释:用耳朵听,现代解释:用鼻子嗅。“无赖”古代解释:无所事事,现代解释:流氓,放刁等流氓手段。

  2、一词多义

  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叫做引申义。例如,“亡”由“逃跑不见”引申出“物质丢失和人的死亡”再引申出“国家的灭亡”。

  3、语法地位的不同

  “之”一般情况下,作助词解释“的”,但也可以作动词用,解释“往”,“到”例如“吾欲之南海”,“吾”是主语,“南海”是名词,断定“之”是动词。

  经过整理再结合平时的练习,同学们脑子从模糊变为清晰,学习起来也得心应手,并且还学会从课内迁移到课外,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同,大大提高了学习古文的效率,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的进行反思,力求更好的提高同学们语文水平,进一步培养同学们对祖国语言博大精深的热爱。

《文言文》教学反思2

  1.文言文教学,还应该以“读”为主。《口技》的描写极具画面感,教学过程中运用朗诵学习法,以“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一文多读,每个人都参与,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层层推进,多种角度。在多读、读熟的基础上,来感知、理解课文。

  2.字词教学还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一点是不变的。但是,由老师讲还是学生自主去掌握,其效果是不同的。文言文字词的.串讲,向来是枯燥乏味,也是老师和学生最怕的一个环节。所以,我们可以转变一些方法,提供材料让学生自主去探究,通过合作讨论,解决字词问题。

  3.因为《口技》文字较为浅显,内容的趣味性也强,所以学生理解起来并不会太难。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些能由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都有学生自己去把握。如让学生自己查阅作者作品信息,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理解文章大意等。这样便可以教会学生知识同时,更教会他们一种学习的方法。

《文言文》教学反思3

  现代文中一些沿用多年的陈腐篇目多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时文佳作。在整套教材中文言文就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毫无疑问新教材中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怎样才能教好文言文,一直是语文教师的困惑。在传统教学中,有的教师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一段一段地读,一句一句地讲,一字一字地解,整堂课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他们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毫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采用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文言文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读”: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其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

  诵读的初始阶段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就某一段或整篇进行诵读,在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断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诵读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的诵读若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程度,对于下一步的“译”有很大帮助。

  二、“点”:

  教师适当的“点拨”。在学生熟读之后,由教师点拨文中的`重要知识点,特别是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例如:《愚公移山》中的“虽有之死,有子存焉”,“虽”古义为“即使”表示假设关系,它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虽然”;“智叟亡以应”中的“亡”是通假字,它通“无”,“没有”的意思;《晏子故事二篇》中“自取其病”的“病”,课文中的意思是“侮辱、没趣”;《闲情记趣》中“鞭数十,驱之别院”中的“鞭”,古义是“用鞭子抽打”的意思;又如:《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是一个典型的倒装句式,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为“有何陋”。像这些例子,对于中学生来说,不宜过多地讲语法特点,只要让学生掌握该词在中怎么理解就行了。另外,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文章中,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它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同。这就是所说的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词类活用现象。那么,教师应先告诉学生那个词在中的理解,再将它与前面学过的用法加以比较,进而弄清它们的不同之处。如《亡羊补牢》中的“亡”在中是“丢失”的意思;在《扁鹊见蔡桓公》中“使人索扁鹊,已亡秦矣”中的“亡”是“逃跑”的意思。这样一比较,学生就明白了。在文言文中,一个词有多种用法。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等,这些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分析,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三“译”:

  就是翻译课文。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环。在初中阶段,翻译文言文一般都以直译为主。第一步是用现代汉语词来替代文言词语,这就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形式。如“以虫蚁为兽”可初步译作“把虫子蚂蚁当作野兽”。再如:“见二虫斗草间”,对译后为“看见两个小虫争斗草间”。很显然,这个句子不仅意思不明确,而且还缺少成份,不通顺,读着也拗口。这时,就要采用第二步了,该补充成分的要补充,该补足音节的要补齐,该调整语序的要调整,上面列举的“看见二个小虫争斗草间”,整理之后应为“(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此外,但还应注意,把译句放到文原中去,看看它与上下文是否连贯顺畅,如不连贯顺畅,就在与其相连的句首或句末,添加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使其全篇通畅连贯。如“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译作“让它们冲着烟雾飞鸣(我把这个景象)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不能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那样,即不符合新的《语文标准》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议”:

  即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议一议文章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就从标题入手,告诉学生:“记”表明是“记叙文”;“承天寺”表明地点;“夜”表明时间;“游”就是“游玩”。学生就会说:“这个标题就是‘记叙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意思”。有的同学又会问:“为什么夜晚去承天寺游玩呢”,“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他的心情怎样”?……此时,教师只要结合背景稍加点拨学生就明白了:“写于苏轼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政治生活上遭受了很大挫折,但并不悲观,看到窗外美丽的月色,便起身去寻张怀民一同赏月。他看到“(月光)照在庭院里好象积水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给人一种清新、空灵的感觉。最后由衷地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也”的感慨。其中,有被贬谪的悲凉落寞,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达观处世的态度,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讲到这里,对于奇特的想象,新颖奇妙的比喻,稍加点拨学生便心领神会了。

  以上活动,宜采用边读边议的形式进行。当然,也可能有些学生会提一些无关紧要或毫无意义的问题。此时,教师要把握住文章的记叙线索和全文的主旨,不能让学生扯得太远,也不可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论不休。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探讨,又要有原则性、有重点地指导,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学生学会了读书的方法将会终身受益。

  五、“引”:

  把所学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把学生引向更高的层次。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前面四个环节的学习,却不能满足,而应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教改后,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学的精品,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都值得我们去揣摩。因此,仅仅解决了语言文字关,了解了其中的大意是远远不够的。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过程。由粗知文章的内容,到了解文章的结构,到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再到能复述文章的大意,最终能够感悟到透过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文章的情感熏陶和感染。随后,说出自已的心得、看法或疑问,作出自已独到的评价,提高自已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并借鉴古人的精美语言和构思技巧,用以指导自已的写作实践。

  由于采用以上五个环节进行了文言文教学,所以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同时还使他们受到了美的熏陶。这样以来,学生爱学、乐学。成绩自然会稳步提高。

  当然,解读文言文,教师应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去学习,从方法到途径,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我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光靠课堂学习是非常有限的,教师还应激励学生广泛地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如《史记》《汉书》《聊斋志异》《搜神记》等名著。这样不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大有裨益,同时也能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现代文的能力。

《文言文》教学反思4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是带着满怀的信心去教课,但是,教学效果不尽如意。

  成功之处:刚开始,我还很有秩序地进行课堂教学。如:先让孩子们深入了解什么叫文言文,而且,读文言文应注意什么。(读文言文语速放慢,停顿得当)。

  不足之处:到了真正逐句逐字理解时,我慌了。便没有了条理。当时教课当中,出现了混乱的现象。如:我指导不到位,学生说的也不到位。更让我头疼的是,我的思路全然不在。自认为准备充分的我,当时简直像无头苍蝇——乱撞。

  改进措施:本人必须在心理素质上过得去。要时常去学习,填补自己的.知识空缺。而且备课得细致。不仅备教材,还得备学生。

  总的来说,因我的表现极差,使得课堂也就有了前所未有的现象——随意性大。没有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最后,引用曾经某个领导跟我说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次教学反思:你这样很辛苦!你在走歪路!!

《文言文》教学反思5

  周4听了孟祥海老师的一堂文言文教学展示课,后又一起做了评改,觉得受益不浅。

  就课堂教学设计上来看:

  1、流程设计条理清楚,充分体现了我校的课改路子,教师在过程推进中都照顾到了点面的平衡。

  2、任务项搭配合理,既是整篇文章的展现,又适合小组合作的实际。

  3、交流展示有张有弛,学生参与的多,质疑的多,解决问题多,很好的发挥了交流的功能。

  4、教师参与适时有效,在小组交流展示过程中,特别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总结,这一点,孟老师i做的非常到位,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当然,也有需要改进之处,一个是在回顾已学知识时,最好能够用问题的形式来展开,这样更有利于引出本课的任务;二是课堂上学生读的少了些,就这个问题,大家做了很好的交流,我们认为,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实现,不一定局限于课文或段落,可以使小组中的`题项,甚至是同学们的答案。

  相信,通过这样扎实有效的听评课活动,我们的课改步伐会更加稳健,更加有力,也会走的更远。

《文言文》教学反思6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可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塞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在本节课上,教者不求句句串讲、字字落实,而以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为主,教给学生读的方法(知人论世读书法)、译的方法(信达雅的翻译原则)、背的'方法(线索背诵法),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较好的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发现,在读读背背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

  本节课主要是突出朗读训练。常言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课文读得熟,再抓住“读”这一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读促学。

  “新课标”试行以后,语文教学中增加了对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而且提出了初中生要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前,打开学生的思维,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启发学生,引导探究。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发现质疑,积极思维。最后结果是否与教师的预想吻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启发思维探究的过程,答案可以丰富多彩。这节课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在探讨有的问题时,教师总情不自禁地想将学生引向自己的预想答案,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探究的能力。今后还应该在这方面加以注意和改进。

《文言文》教学反思7

  第五单元是文言文单元,有三篇是讲读课文,两篇自读篇目。我主要采取讲读课文重点学习,以教师指导为主,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自读篇目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检验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现分别加以具体介绍:

  讲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注重阅读古文的指导与训练。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可以大略知道文章内容,同时亦可逐渐建立对文言文的语感。读的过程是有层次渐进的,首先要求读准,即不准出现错读、漏读、添读的现象。接着就要求读出节奏、停顿和语气。在揣摩中体会思想与情感,考虑读法。这一层有更高的难度和要求,如果不对课文有较深的理解是无法掌握好阅读的节奏和语气的。因此在阅读中要针对文中的一些不同类型和语气的句子要专门挑出来与学生共同分析揣摩与体会,探讨合适的读法。这一点在古文教学中要始终加以强化。如我教《鱼我所欲也》时专门把这几句挑出来让学生讨论读法: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表判断、确定)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表反问)

  3、万钟/于我/何加焉!(表感叹,否定)

  4、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表陈述)

  二、注意对学生适时地进行情感的感染,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

  如教《鱼我所欲也》可教导学生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当出现了种种诱惑,当出现了生与死的考验时该如何选择的道理。教学《出师表》让学生明白诸葛亮的知恩图报,至诚,不图名利。教《墨池记》使学生明白了技能与学习的.精深靠的是象王羲之那样的专心致志和勤学苦练,勉励学生学习这样的精神就一定可以取得各种成功。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由于古文距离今天年代久远,在理解文义上存在很大的文字障碍,考虑到学生有一定的古文基础和积累,所以初三学生有一定的自学基础。我主要采取以下办法指导学生自学:

  1、利用书中注释大致弄懂文章内容,通过提问反馈学生把握文章的情况。

  2、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3、针对文章中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的学习。

  4、学习积累、整理文言文基本的实词、虚词,帮助学生发现文言文特殊的语言特点,以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便于更好的学习。

  四.注重通过练习以达到巩固记忆。

  设计有针对性的习题以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背诵指定的文段,作好检查。

  五、对于学生作业里反馈的学习情况有区别地对待。

  如果是出现了普遍性的理解偏差,就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纠正和补救;如果是个别学生出现的失误,就把他们单另叫到一块个别进行指正并帮助他们找到造成失误的原因。

《文言文》教学反思8

  众所周知,文言文阅读在升中考中所占的比例很重,连同古诗词背诵和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共占了28分,我想这对于普通班的学生来说,更像是一场死伤惨重的战役。如何带领这42名弱兵克敌制胜,将伤忙情况减至最低,是我本学期教学计划的重头戏。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文言文教学亦然。针对班级中后进生较多文言文基础较薄弱以及班级语文课上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了语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设计,常常分析文言文中的语法现象,找出规律加以分析,强加练习巩固成效。就以我今学期上的公开课——《文言文词汇复习》为例,总结一下我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上的几点思考。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只有文言文的常识基础夯实了,才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阅读追求。所以我并没有急着为赶进度而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而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系列文言文复习方案。先从简单的词汇现象,再到特殊的几种句式,最后到必考课文的过关等等,像环环相扣妙趣横生的惊险探险,让学生全程体验的是成功掌握文言文的乐趣而不是以往雾里看花的枯燥乏味。

  在文言文词汇复习上,我针对新课改后淡化语法、句法的特点,绕开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烦琐的句子成分,运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设计了一节文言文词汇复习课,旨在解决文言文中常见的词汇现象,如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因为这些知识点,由于淡化语法后,学生在初中阶段只作了解认识,很多时候在考试中出现某个学生遗忘的词汇时,学生不能从记忆库中搜索信息去答题而又掌握不到方法去解决,所以我分门别类地为学生讲解每种现象的由来、意义,再利用文言文课文中的典型例子作详细分析,让学生理解原理,找到规律,举一反三。通过该节课,我感觉到学生热情澎湃的参与和他们通过归纳规律所得到的恍然大悟的喜悦,同时他们的收获也在告诉我教学中化繁为简的重要性。

  课上首先投影升中考对文言文的要求,让学生对文言文考点有个明确的认识,对考题有个清晰的概念,这样可以为文言文复习做到有的放矢。其次,为每一种词汇现象作归类,让学生对先前混淆的文言文知识有一个归纳梳理的思路。再次,在文言文复习尽可能多地通过形象典型的例子去分析词汇现象及总结分析方法。整节课难点在于词类活用现象分析,因为学生对语法知识知之甚少,他们只懂得几种简单的词性如名词、形容词、动词,但却不懂得什么是状语、什么是介词、什么是宾语,甚至连什么是主语都摇头叹息。

  针对他们语法知识薄弱的情况,在课上我没有立刻对各种语法成分进行分析,而是抽取本节课所用的状语成分来稍加分析,在分析什么是状语的时候,我只轻轻地带过概念,为免造成同学们对另一个概念的模糊,在投影概念的时候,我故意把“状语是用来修饰形容词或动词的成分”中的“的成分”删去,只投影“状语:用来修饰形容词或动词”,由于同学们对形容词和动词比较认识,于是我直接用实例来对该概念进行形象分析,我举了《陈涉世家》中的“狐鸣呼曰”来分析,让同学们在该句中找出什么是动词,虽是普通班的学生,但他们还是不约而同地回答动词是“鸣”,解作“叫喊”,学生的`这一回答让我十分满意,然后我就顺藤摸瓜,问学生那么在这句中哪个词语修饰动词“鸣”,他们中思维比较灵活的马上答到是“狐”,于是其他反应稍慢的同学看着状语的投影概念,也像如梦初醒一般,在脑里回旋着“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的词语是状语”,结果同学们都明白了在这句中“狐”为什么解作“装狐狸”,原来是由名词活用成状语了。清晰概念,找到规律以后,我就投影了更多的典型句子如“将军身被坚执锐”、“神弗福也”、“劳其筋骨”等,让学生们自己思考分析,把属于词类活用的找出来,经过一轮的思考,同学都能找到答案。在课堂结束之前,我对如何分析词汇活用的方法加以分析,让学生们掌握一种分析思维,以防中考中出现词类活用解释而学生记不牢的问题。最后,为了巩固效果,我以初二文言文课文《小石潭记》倒数二、三段等比较多词类活用的现象逐一找出,结果同学们都能用所学的方法逐一找出。

  总之,该课给我的收获是:

  1、文言文复习必须循序渐进,有的放矢;

  2、文言文复习课程设置最好能化繁而简,迎合学生接受能力;

  3、尽可能多地运用形象例子作方法讲解,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我想在文言文复习中要是能做到以上几点,文言文复习教学就事半功倍。

《文言文》教学反思9

  本模块内容经过一个学期的施行和不断修正不断完善,在运行过程中总体上比较顺畅。老师们觉得操作起来不繁琐、不太难,虽然开始时花了不少精力,后来习惯了就顺畅多了,学生也由开始的不适慢慢变得适应了,而且学习积极性较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具体实施中,我们觉得本模块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工作程序化。能按计划全校统一步调、全级统一内容,有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2、内容系统化。对从初一到初三进行全程设计,而且内容不重复,每周一篇,全学期20篇,全年40篇;一个学生在校读三年则有120篇的学习、训练机会。学生通过这样长期地、不间断的学习和训练,突出了知识的反复、反馈,符合认知规律,再结合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梯度安排,避免了平时常态下时而有、时而无的训练状况,使训练变得有规划有计划,措施落实有力,训练效果有保障,三年下来相信学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3、内容科学化。一是内容按照孝悌篇、知耻篇、厚仁篇、忠义篇、礼仪篇、尚廉篇、诚信篇、志学篇等来选择阅读材料,进行系统化设计,强化中华传统美德、传统文化的熏陶作用。二是学案的设计较为合理较为科学,基本上按照“提前阅读、弄懂短文意思、研讨包含了哪种传统美德或优秀的传统文化因素——解释重要字词——翻译重点句子——个别句子断句训练——内容理解简答题——结合实际谈读后感受、所受启发”这样的程序设计学案,既对初中语文考试有较强的.针对性,又符合本课题、本“精品课程申报项目”的总体目标要求,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4、可检查抽查、操作性强。

  具体操作时按所编辑的校本教材中的内容,各年级各个班每周于周一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抄录课外文言文篇目一篇,学生周一或周二用专门的积累本抄写好,开始自学或研读;三周下发学案,学生自学及其小组内研读;周四或周五内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用于学生自学展示。这样的流程老师可检查,学生小组内也可进行自查。学校每半个学期举行一次以班为单位的、学生全员参与的竞赛,各年级决出1/3的一等奖班级,1/3的二等奖班级,以及获奖学生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这样引入班级竞争机制,可激发学生的班集体荣誉感,激发任课老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当然也能激发起优秀学生获奖的欲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科组每年还会结合本课题适当地安排一些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比如读后感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一方面可加强对其中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也有较多的值得探讨、值得改进的地方。如:

  1、如何才能防止学生不真心投入、流于形式、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出现呢?一是要善于组织小组开展学习,二是利用好“展示、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的环节。在学生自学效果展示的时候,对表现积极、表现较好的同学加分并计入小组总得分中,引入小组竞争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如何防止因形式单一、久而久之而产生厌倦感呢?一方面内容要把握好,可不断变换选文的主题,按八个或更多的篇目打乱顺序,随意安排。二是强化小组内学习与讨论,答案评讲时不固定、呈现多样化。三是强调谈读后的所受的感悟和启发,结合自身事例、自身经历作评议、谈感悟。

  3、在进行阅读训练的基础上,如何去不断小结、不断总结规律、不断提升能力的问题。可针对各种重点、难点题型的答题要领,如句式、字词解释的答题要领、句子翻译的答题要领、断句的要领、启发感想题型的答题要领等,都有待予以系统性、科学性的指导,有待进一步去探讨、去完善。

《文言文》教学反思10

  初中语文中文言文教材共选编文言文40篇,古诗61首,约占教材的三分之一。因学生平日接触文言文读本少,文言词语古今义变化大,有一字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加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故读懂文言文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一篇文章要么读不明白,要么读明白了用白话文说不出来,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不够,重难点句子理解不准确,学生对文言文感到头疼。在学习中都有这样的体验:学通学懂了就有兴趣和信心,再难都不怕;学不懂有困难,越发没有兴趣和信心,更不愿学。从现在语文教学来看,很多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都很重视,花费课时多,讲解细致全面,但教学效果一直不够理想。我想,要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多朗读文言文语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很有道理的,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自己悟得的,比老师教、被动记效果要好得多。在读过几遍之后,若仍有部分词句不理解,可查阅词典、字典,或请教他人,这时,你想要知道这些知识,就会格外用心,记忆也会格外深刻,就像人饿了吃什么都香一样。同时,对于自己真正不会的知识一定要及时记笔记,反复记,达到熟练,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因课时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差,学生对课文朗读得很不够,对课文太陌生,即使老师讲解得再详细、再全面,因学生不会的知识太多,也会记不全,记不牢,课文背诵更是因为理解障碍而难上加难,或死记硬背,或勉强记忆,学习效果自然就差。

  二、多整理、多积累文言词语。文言文多是记录古代的生活,现代人多比较陌生,加之语言的变化,文言文的词义与今天差距较大,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词义也有固定的,多积累自然就会熟悉。一般而言,实词意义较单一,如“走”为“跑”,“书”为“写”,“尝”为“曾经”,“布衣”为“百姓、平民”,“牺牲”为“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等等;虚词意义较为复杂,如“之”的用法有七种,连词“而”表示的意义关系有六种,只要熟悉用法含义,做到心中有数,再遇到词语,根据语言环境去判断辨析,自然会容易的多。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后,教师给学生整理古今义差别较大的文言词语和用法较多的文言词语是必要的。对于难以理解的句子一定要对重点关键词反复记,才会掌握。

  三、多背诵一些文言文名篇,这对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积累文言文词语是很有帮助的。

  四、多阅读一些历史小故事,历史小说,了解丰富的历史背景,对读懂一些文言文很有帮助。毕竟文言文多记录的.是历史事件,知道故事内容再读文章就容易读懂了。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按照上述方法认真学习文言文,还是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的。可时间一长,学生又忘记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文言文阅读面有难色,每次检测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失误。针对这种情况,在复习备考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努力:一是认真梳理文言文考点,加强四种题型的训练,即常见文言虚词(考纲列15个)的意义与用法;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用法;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言语句的翻译。二是利用早自习有计划的安排学生阅读文言文,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下面的注释,对照原文逐字逐句翻译,复习课后习题涉及的相关内容,并对一些重点课文进行检测;三是选择重点课文进行复习指导,采用比较阅读等方法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的复习。

  总之,我觉得文言文教学应多在读懂文本上下工夫、想办法,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文言文教学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文言文》教学反思11

  《文言文两则》讲述的都是古代故事。《学弈》通过两个人学棋过程的对比,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两小儿辩日》通过描写两个孩子围绕太阳争论的过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这两篇文言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已经具有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所以我设定了结合两篇课文的学习继续培养这一能力。在断句、朗读方面仍需要加强指导,培养文言文语感。

  上完这节课之后,我觉得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不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不讲古汉语知识,而是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课文,让学生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和讲故事的形式加强对文章理解。

  2、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

  3、传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我采用回顾以前是如何学习文言文的,因为自己发现的会记得更牢一些)即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文章说明的道理,简化为六个字是:熟读、理解、感悟。

  4、教给学生如何谈感悟。即“悟”就是悟道理,“感”就是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感”要与“悟”相对应。

  5、规范了板书。以前语文教学很少有板书,现在发现有板书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为了能把书写板书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讲课之前,把板书设计熟记于心,还在纸上练了好多次。

  6、得启示。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学生自认而然得到启示。

  总的来说,感觉这节课上的轻松,顺畅。学生学得很投入也很开心.

《文言文》教学反思12

  在上学期,自己有机会承担了2次语文公开课,分别是与香港语文教师交流中所承担的公开课《答谢中书书》及20xx.11.23在学校教学公开周所承担的《记承天寺夜游》。在这两次的公开课的课文选择上,自己有意识地选择了文言文,想通过两次的公开课,对自己的文言文教学和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作一个促进。在两次公开课完成后,自己再到广州观摩了由省教研厅组织的文言文教学比赛展示,收获良多。

  两堂公开课下来,同行对自己的鼓励很大,我们的吕涤元科长说,在教学上,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上课流畅,课堂效果好。香港同行觉得对学生点拨到位。外校听课老师说:听我的课“舒服,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很好。”……同行们对我的极高的评价,正是自己在教学上一直所追求的,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心里确实高兴。

  总结自己的这两节文言文的教学,有几点值得继续发扬坚持的:

  1、课堂上坚持贯彻语文“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的落实。

  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的教学,都一直坚持贯彻语文“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的培养。个人觉得,培养学生的 “听、说、读、写”的能力永远不会过时,而且也应该是我们让学生学习九年语文所应该收获的成果,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

  在文言文教学中,把“听”“落实到诵读、分析中。“听”示范朗读模仿,“听”同学发言再谈自己看法,让学生在学会倾听中有所获。进而在模仿中“读”,学会一些朗读的方法(停顿、重音、语气、语调),在课文分析中通过“听”老师的点拨,与同学的交流,整理自己的思路,组织文字,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甚至“写”出来。

  在《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两篇文章都有写景的内容,但让学生把握写景内容侧重点是不一样的。《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美文,重点让学生能够学会一些写景的方法,写出能使人“身临其境”的“仙都”。那么,在教学设计中,安排学生学习文中从视觉的转换的角度,从时间转变的角度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写景方法,描写校园一处最让你心动的景色。同学们即堂完成的片段作文写作,发掘了许多“默默无闻”校园美景,并写出很多词句优美的语句,同学们的观察力和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让人惊讶。《记承天寺夜游》侧重让学生领会文中写景的语句所创设的意境,因此,在课堂上安排学生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月色,体会写景语句的妙处,让学生体会“人景相融”的境界。

  2、培养学生养成文言文预习的习惯。

  为了让课堂的.学习质量提高,扫除文字解释的障碍,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结合注释、自读提示的基础上,自主疏通文意,阅读并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句,借助工具书进行自我解答,并做记录,同时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答各自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老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进行翻译的基础上,解决学生的翻译难题,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文言文教学“文”与“言”相结合。

  文言文中的 “文”是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包括文章、文学、文化。“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和作用,具体包括词语的积累、古代汉语的语法、文言文的诵读方法、解读方法、文言的语感等。文言文教学“文”与“言”相结合。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应让学生学会文言文翻译的一些方法,让学生离开课堂也能欣赏到更多的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结晶的文本,在没有语言障碍的基础上,还原凝练语言背后深层次的东西,从而获得精神上的陶冶与心理上的愉悦。

  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特别要思考在课堂上还存在的遗憾,需反思不足:

  1、关注学生不同个体的意见表达。

  2、加强课堂教学的敏锐性,捕捉教学契机。

  3、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及时做好课堂教学任务的调整。

  教无止境,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文言文》教学反思13

  《五柳先生传》是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下面,我仅从五个方面来进行回顾和反思。

  一 分析学情,激发兴趣

  针对大多数学生不大喜欢学习文言文的现象,我首先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入手,自然地过渡到陶渊明,再让学生结合以往所学说说“心中的陶渊明”。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能与新知识形成一定的比照效果,自然地导入到课文的学习。

  二 突出朗读训练。

  抓住“读”这一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力求体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俗语的内涵,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读促学。让学生诵读、美读、跳读、研读,含英咀华,读出美,读出发现。

  三、分析文章,免入俗套

  在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上,为了避免落入俗套或者杂乱无章,我采取了限制格式但不限制内容的品析方法,让学生既放得开(可任取文中的语句)又收得拢(收拢到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上)。让学生分成几组自由辩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巧妙地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尊重学生,创设氛围

  创造了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并及时的给予赏识。如此以来,使整堂课具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勃勃生机,让我更惊喜的是,几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他们一改“金口难开”、“冷眼旁观”的'做法,积极的发言。

  五、走出预设,拓展思维

  在回答问题时,本以为学生会落入我的“圈套”,按照我的标准答案来回答,却没有想到课堂却走出了我的预设。他们各抒己见,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让原来只是一个看似很普遍的问题,牵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活跃异常。的确,创设学生感兴趣,答案具有不确定性,能引起争议的话题,不仅能让学生有发挥的余地,而且能使学生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发表意见,并从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

  要改变语文课堂这种沉闷的氛围,问题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不但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而且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比如,“你喜欢五柳先生吗?请说出理由”此问题的设计是在学生全面了解五柳先生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训练,让学生结合现实对五柳先生的为人进行评析发表看法,让学生能辨证地看事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落实“教书育人”中的“育人”这一环节。

  六、授人以渔,注重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可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塞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在这堂课上,不求句句串讲、字字落实,而是贯之以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尤其是教给学生知人论世读书的方法,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力争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发现,在读读背背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比如,“试分析五柳先生和陶渊明的关系”这一拓展性练习的设计,意在沟通课内外的联系,沟通本课与学生以前读过的陶渊明诗作的联系。此题没有统一答案,重在引导学生课外查找有关资料,谈自己的看法。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有利于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有关陶渊明资料的能力。谈自己的看法,同时又是一种口语表达的练习。

  七、当然,课堂存在的瑕疵很多:课堂不够活跃等。

《文言文》教学反思14

  语文教学四大板块:语言积累、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其中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的教学,我自信没有问题,而另外两大板块的教学秘诀仍在继续探索中。今天就最近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得失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权作自我梳理与交流,望能得更多专家、同行们的指点。

  在小学及初中的七、八年级阶段,语文教材的编排基本是把文言文混编于现代文单元之中,不做独立的单元分配。但到了九年级以致高中往上,文言文的分量明显加重,而且独立成为一个或两个单元。这个时候,要求学生识记的字词注音、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以及翻译、背诵内容,当然还有对课文思想内容、写作手法的解析铺天盖地而来,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学起,老师也是东抓西拽,难分重点,惟恐有所遗漏。像《陈涉世家》、《出师表》这样比较复杂的课文常常讲了四五节,还觉得没讲透。我自己也是自从进入文言文单元以来,就仿佛红军长征进入草地的感觉,茫茫无垠,漫漫无边,大费周折。

  我的困惑是翻译要不要完整地去通,如何让学生牢记住所学知识。准确地说是,我对死的知识缺乏更好的办法,因为从内心讲,我这个人就是讨厌死记硬背的。但现在无论中招、高招考试,对文言文这一块的要求都是必须准确掌握实词解释和重点句翻译,当然还包括精典文章背诵,这个现实你无法回避,必须拿出有效的对策来。

  记得在讲解现代文的时候,我总是能灵机一动,想到很好的切入点,然后引起学生们快活而热烈的争论,很轻松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可这个感觉为什么一到文言文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原来,我把功夫都花在了对文意的疏通上,因为文言文与现代文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学生对文言文存在着文字障碍啊。我以专注于讲解,就把文言文阅读课上成了枯燥的搬石头课——一个个学生鲜见的文言词语此刻变成了学习道路上阻碍我们前进的拦路石,我们不能不放慢速度,耐心地去清除这些路障。在清除的过程中,快乐渐变成了枯燥,我的课堂魅力也就没了。学生学得累,记得累,我讲得累,验收得累,这可不是我所愿意看到的局面啊!赶紧想办法。通过向同组和其他组老师们的讨教,我渐渐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想法,我准备在教学中做如下调整:

  一、强调多读。文言文难懂是因为我们现代人基本已经不用文言语法,它完全成为了一种存留于古代典籍中的语言系统。要想深入到这种系统中,并窥其细貌,那就只有熟读才是其惟一的入门之路。就像我们学习英语或其它外语,不读能学会吗?读的过程中,老师加强对学生诵读语音、语气、语调、语速的`具体指导,使学生初步建立对文章大意的理解,这一点对下一步详细解读课文意义重大。诵读课文时,老师要随时纠正学生常犯的一些错误,比如,故意把全篇都读得声音特别大;语速太快,赶着往前走,来不及去思考、调整;故意带拖腔,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感等等。

  二、按现代文一样来切入,设问,引导学生思路。其实,无论文言文、现代文重点都还是要研究文章思想内容的,不能翻译、解词完就万事大吉。既然是研究文章内涵,那么古今并无不同,我们依然可以用研究现代文的办法来进行。为什么要先研究文章内涵,再安排字词句的梳理?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根据平时教文言文时观察到的一个现象,学生们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其实很想直接去探究文章内容,而不耐烦听老师啰里啰嗦地去细解每个字词。这说明,学生们的阅读心理是希望先窥课文之全貌,再去了解行文之细节的,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先去探讨全文大意。虽然此时,还有很多障碍横在学生们面前,但既然大家愿意去探究课文,那扫除障碍的动力也就有了,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有目的、有方向地扫除一些障碍,而且这些障碍也往往是全文的重点所在。这样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三、在理清文章脉络和大意的基础上,再来啃硬骨头——解决字词句中的难点。在已经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最后我们来打通译及语法研究这个硬仗,这时候,学生们的思维已经活跃起来,心里也有了个底儿,困难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这个时候,在老师的引导下,全班同学可点面结合,详略区分地做好字词句的学习工作。

  四、识记知识要点可让学生总结。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让学生自己梳理知识点,学生们会记得更清,印象更深。验收知识既要有每课后验收,还要有每单元验收。这一点,全组老师要精诚合作,向外国语中学老师学习,聚合集体力量,把每单元要点拿出来,对学生过关。课堂学习的成果最终是要靠一一过关来保证的,过关的方法因人因班而异,相信老师们都各有高招,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教学法思考,尚不成熟,具体实施后,我会再成文与大家共享!

《文言文》教学反思15

  这堂课在文言文教学中尝试作些改变:

  ①少了课文串译这个环节,但课前通过发放字词注释、翻译等资料,学生早自习自读,班级讨论,总体感知课文依然存在,而且文中重点词句也都能一一突破。

  ②在学生动手表演之后,让表演者谈感想,这样就能更深入地理解文中所要揭示的道理。

  ③以设计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谈谈从文中学到的道理,围绕中心,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答案果然是丰富多彩的。

  ④板书设计突出中心,对联形式展示文章中心内容既全面又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堂课可以说是是在常见中阐发异见,是旧说中翻出新意,在平常处见到奇崛。因为“熟能生巧”的道理太通俗太明了。自以为层层深入的哲理分析学生早已耳熟能详了,只不过学生毕竟是学生,他没有选择的自由,他必须听从老师的教导和指令,把熟悉当作陌生,把浅显当高深,努力配合。但是,这之前,我曾对自己做的这一切深信不疑,现在就按着过去的思路,作一些检视。

  从课后的教师评议来看,本次教学的目标是达到了,通过浅显的文段,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教学设计是科学的,因为每一个环节都各有目标,思维的准确性、严密性、发散性、流畅性都得到了训练;教学内容的重组是合理的,课内截取了两件事、四个词、五个句子,落实目标,不蔓不枝,课外精选了两个文段,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借以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流畅性。但本人对这次公开教学并不满意,自觉学生参与的面并不广,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

  比如要求想见“睨”、“颔”、“忿”、“笑”这四个词代表的人物的心理话动时,让学生以卖油翁或是陈尧咨的口吻说出来(带表演性质),学生却只是分析其心理活动(不能身临其境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在我的多次提醒点拨下,学生的回答才基本上扣住了人物的身份和当时的情景。如“睨”的心理:“射箭的道理和我沥油不是一样吗?才十发九中嘛,又没有百发百中”。 以设计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谈谈从文中(包括课外选段和故事)学到的道理,围绕中心,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这一目标也根本没有达到。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四个,一是已进高三,同学不爱开口,加上有很多教师听课,其中有老老师,学生有点心理压力;二是我本身可能也有心理压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待加强,引导和点拨缺乏行云流水之态;三是教学目标定位可能在学生的“兴趣盲点”上,对于《卖油翁》这类“小儿科”的文章,以为太容易,学生兴趣不大,但对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缺乏了解,要讲出“熟能生巧”里这么多的道理,心理和认知的准备不足,所以又显得太难;四是教案编制太重预设,目标、环节、问题,丝丝入扣,环环紧逼,缺乏张弛四个原因中,可能后两个是主要的而且后两个给我们的启示更大,达成教学目标和保护学生思想自由空间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教学定位如何选准兴趣点,避开盲点?值得好好探索。是常态的课堂更容易逼近教学的真实,还是这样上课精简却容量大于现代语文课堂更有利?

【《文言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文言文教学反思12-29

文言文教学反思02-27

文言文的教学反思01-01

《文言文》语文教学反思07-25

教学教学反思11-10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05-17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5-24

教学及反思12-27

教学的反思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