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认识教学教师反思

认识教学教师反思

时间:2022-04-09 14:58:3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认识教学教师反思

认识教学教师反思1

  这一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比较成功,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首先我抓住学生年龄特征,用音乐引出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认识教学教师反思

  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我还根

  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习,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在干什么。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了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

  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索性。教学中设置了许多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求得新的发展。

认识教学教师反思2

  我在教学“6、7的认识”时,创设了很多情境,引导同学们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起6、7的数概念。同时,在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首先,我创设学习情境:拿出一面小鼓,请同学们听鼓声感知数数,用鼓掌来表示正确的'个数。老师先敲5下,学生拍掌次数与它同样多;再敲5下,让学生拍掌次数比它多1下、2下。问:最后两次拍了几下?这样,全体学生都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感受到了6、7这两个数概念。

  接下来,让同桌合作,分别拿出6、7根小棒,在课桌上任意摆图形,摆完后,用数字卡片标出用了几根小棒。学生们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跟同桌一起摆出了各种漂亮的图案,有:花,向日葵,六边形,七边形,路等等。这项活动不仅让学生从图抽象到了数,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思维,体会到了用数学的乐趣。

  在区分基数和序数时,我首先请一组同学在讲台上站一排,从左右两边分别报数,请左起7位同学向前一步,第七位同学出列;再请从右起6名同学右手,第6名同学蹲下。再请每组的同学分别排一行,每位同学轮流象老师这样指挥。这样,在活动中,区分了几和第几的意义,突破了学习的难点。同时,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发散性。

  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在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中,感受到了认识数的乐趣。

认识教学教师反思3

  1、时间观念的建立,还需想办法真正内化。尽管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身体验、经历了1秒、1分。但要真正理解、内化这些单位时间,从而建立时间观念,如14秒、90分、45分的理解、迁移。我想在感受1秒、1分时,还应让学生当场迁移、扩展,并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相联系,才能真正最终建立时间观念,并会迁移、应用。

  2、认读时刻这一环节,作为教学的重点,还显得较薄弱,需加强。尽管学生有生活经验,但在认识好钟面,认识单位时间1秒、1分、1小时后,能否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并转化为能力,还需细细考虑。如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几大格是几小时,如果及时让学生发现时针走几大格多是几小时多,这样便能自然想到多多少,再看分针;几大格缺一点点,几时还不到,应是前一格的小时再多几分。这样会更利于学生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3、对于钟面的认识不够形象、深入。本课中,时针、分钟、秒针的认识是通过一部分学生的回忆介绍展开的,不够形象直观,使另一部分学生印象不深刻,以至产生了不少的错误。课堂上如能让学生再找找各自的特征,如时针短而粗,分针比较长,秒针最长、最细,这样学生记忆深刻,在认识时刻时会更直观,减少一些不必要错误,当然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4、在操作动手的时候,引导学生的思维同步发展、提高。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在动手、操作,但并不能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收获。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动手操作之前,一定要让学生真正明确任务,带着问题去动手、去操作、去发现,本课中,多次安排了学生操作动手,但真正能得到收获,获得成功体验的人不是很多,如果活动前的问题或要求更明确点,目的性更强些,效率肯定也会提高。当然,教学是一门永远遗憾的艺术,本节课肯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还需更认真深入地反思与完善。

认识教学教师反思4

  1、有关0的加减法,主要根据0可以表示没有来进行计算。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动态真实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思维,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课堂呈现出生成发展态势,数学中再现生活,问题中感悟数学。

  2、在探讨0的加减法的规律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很好的发挥空间。时我先设计了几道同类的算式让学生做,再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算式,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得较好,并且有些学生能按顺序把5以内的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及相关算式都讲出来。

  3、在上这个教学内容后,有一深刻的感受,学生的学习习惯对教学效率的影响占的比重实在高。在一(4)班的教学记录是以上两点可以说的,但在一(3) 班,根本无法进行0的'加减法规律的教学,一些学生思维涣散,纪律涣散,注意力涣散,你说怎么进行思维的深层次的探索?我得想想办法。首先,在两个班要用不同的方法,因为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尝试以下方法:1、教学设计的不同:三班必须要用上生动有趣的幻灯加上生动明快的语言进行教学,让图像、语言等情景引起学生无意注意,从而进行有效教学。四班可以加些动手操作的内容,因为习惯已有保障;另外,继续做好深层次思维的引导,争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开发学生思维,多出数学尖子生;再者,鼓励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来回答问题,多鼓励,多引导,争取能让每节课上得有声有色。2、教学组织方法的不同:采用一种最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激励措施来组织三班的教学,我觉得可以另外设一套激励措施,如课堂纪律加星制度。在一张长条纸上写上名字,再在每节课前贴到黑板右侧,每节课都用正字法打星,每周根据正字统计数发奖,前十名5笑脸,第10到20名3笑脸,20到30名2笑脸,30到40名1笑脸,进步10名以上再加2笑脸。笑脸可以换红苹果,红苹果可以换绿星卡这些都不变。试试看,希望能够有效果。努力,少说抱怨的话,智慧地努力工作,要让大家都认为纪律不好课难上的班数学也能教好才是有本事。

认识教学教师反思5

  《面积的认识》这一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面积的认识》教学反思。而面积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的含义,我从生活入手,让学生观察黑板面和数学书的封面,说说哪个的面比较大?哪个的面比较小?感知物体的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找身边物体的面并比较它们的大小,通过物体面的大小比较揭示物体表面的面积。我出示了面积大小差不多的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学生观察,说说哪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小?仅凭直观有的学生说是正方形面积大?有的说长方形的'面积大?有的说相等?我说有的时候不能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要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一节课在看一看,画一画,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不知不觉结束了。在这节课中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加深了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教学反思《《面积的认识》教学反思》。

  第一,充分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空间,让学生去亲身感受、亲自动手、亲自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让学生比一比数学书表面和练习本表面、教师手掌面和学生手掌面、两个图形的面的大小,然后通过对比较过程的小结来理解面积的含义。

  第二,及时地去发现并认可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灵活处理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课堂生成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利用已非常了解的七巧板知识突破面积含义中对“封闭图形的大小”的理解,利用七巧板图板面积大小和七巧板拼图体会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第四,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大小这一活动有多种比较策略,因此课前我准备的比较工具多样,学生的思维会更宽阔,比较的策略也会更加丰富多样。

  值得深思和改进之处:

  有关环节中的问题设计,是否真正留给了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值得考虑。

认识教学教师反思6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的认识,能看着钟面说出几时几分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

  一、成功之处

  (1)在引入新课时,我设计了新年倒计时……以学生喜欢的`情境,吸引住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引出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2)、在体验1秒的长短时,我让学生自己讲一些一秒能完成的动作:我能拍一下手、我能眨一下眼、我能合一下书……然后展示搜集的有关“一秒能做的事情”的图片,如计算机能计算4万亿次等,让学生感受一秒的“神奇”。

  (3)、在探究“1分=60秒”时,我让学生观察视频,体验一分钟的过程,秒针每走一格,同时滴答一响,让学生亲眼盯着钟面上的秒针转动了一圈,让学生感觉秒是可以看到、可以听到、可以感受到的。起到了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的作用。

  二、问题反思

  1、讲课语速稍慢,同时应注意节奏变化

  2、面向全体同学的提问,应照顾到每个同学“这节课还有谁没回答问题”,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回答问题的机会,比如一些简单的问题,就可以让大多数人都能回答。

  3、问题不够深入、准备内容略少,总是担心讲不完课,以至于在备课时删去一些内容导致课堂时间把握的不够好。

  4、在让学生体验一秒钟后,应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感受5秒针,如5秒钟能写多少个汉字等

  5、让学生体验60秒时,设计的活动未达到预期效果,应该设计一些更具体容易实施的:跳绳多少次?写几首古诗?跑几圈?

  6、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少

  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该重视“经历”、“体验”、“探索”这个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尽快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我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增强自身素质。

认识教学教师反思7

  在《认识桌面》一课的教学中,沙老师在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从学生的学习用品入手导入课题,孩子们是那么自然的投入,他们没有了对于这门课陌生的压力,变得轻松自然,脸上充面学习的热爱,目光中展现了求知的激动。

  在教学中沙老师始终贯彻了“自主学习”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是受教育者,更是实践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和实践是教师无法代替的。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一名引导者、组织者。于是我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每一个人都积极地、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沙老师设计了通过观察与发现,了解计算机“桌面”的内容。而观察与发现是有指导性的。从共同观察大屏幕中的同一桌面到学生各自计算机的桌面,归纳出桌面应该有的共有特征。每个桌面都有图标、状态栏、开始菜单、鼠标指针。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提高。沙老师通过三个小层次的设计(1)自学尝试(2)示范演示(3)集体尝试。让学生从书本上获取信息,理解方法,学会技能的过程。采用大家试一试,尝试启动,“开始”菜单里的“画图”的程序,使学生真正掌握方法和技能。最后通过练一练再次巩固了技能。使学生尝到自主学习的乐趣。逐步转变学生的思维,培养能力,发挥了团队的协作精神。在分层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三个阶段的好方法的运用。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信息科技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孩子们来说才刚刚起步,在他们的脑海中只有游戏、玩。然而,沙老师在课上所要留给学生的是一种思想上的认识,在启发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认识到这是一门探索信息科技的课程,它会引领着我们展开对现代信息技术领域的探索,探索学习方法、掌握学科知识,提高自身能力,整个学习过程中体验有探索的乐趣。

  整堂课,沙老师带着这样的思想开展教学,教学中她和学生们一样是充满自信和快乐的,感受这门课给与的思想。

认识教学教师反思8

  《你家怎么走》是一首诙谐的歌曲,整首歌是用说唱的形式。由于中秋节调休,因此有几个班已经在我班前面上过这节课了,大一班的李老师是用让孩子认节奏,再分组对唱的形式来上这节课的,大四班的郝老师则是用图示的形式让孩子看图学唱的。

  仔细分析这首歌,我觉得目标应该定位在“学会有节奏地说唱歌曲,并尝试根据节奏创编歌词。”因为这首歌并没有什么难度,在孩子熟悉了它的`节奏之后,可以让孩子尝试创编歌词。

  准备:

  原本是想用实物展台,也从郝老师那里找来了她画好的图,但比较之后,我觉得还是在磁性黑板上画一幅更大些图,这样能让孩子们看得更清楚。

  实录:

  1.活动开始,复习上次学习的歌曲《小孩不小歌》。

  2.接着,我就告诉孩子们,“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但是这首歌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歌不一样,请大家仔细地听,说说哪里不一样?”将电脑中的录音放给孩子们听,然后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总结出两点,一是这首歌没有唱,而是念出来的,二是歌曲里加上了“1,2,3”。

  3.我请孩子们边听歌曲边用手拍出节奏,熟悉歌曲的节奏。

  4.看图理解歌词。

  5.用对唱的方式练习歌曲。

  6.创编歌词。

  正如我预料中一样,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这首歌曲,并能熟练地根据节奏进行表演,而在后面的创编环节,我在地图上分别标出喜羊羊和小兔的家,请幼儿扮小兔创编歌词,邀请喜羊羊来帮做客。由于每个孩子都想尝试,我先让孩子们分组,组内进行交流。在集体交流时,我提醒孩子们要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说唱,我扮演喜羊羊和他们进行对唱。因为黑板上有图画的提示,孩子们很容易就创编出了歌词,在几次修改之后,终于变得顺口了。这时,我又将邀请的对象改为“村长”,再次请孩子们创编。

  7.延伸,我请孩子们想想去自己的家怎么走,可以编一首歌,邀请自己的好朋友去自己家做客。

  反思:

  1.这节活动的教案设计是用路线图,我经过权衡,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幅较大的路线图,但是孩子不能感受到方位的变化,对“左、右”的方位不太了解,而是用“向上、向下”来表示。如果改到地面上,在地板上画出路线图,也许孩子们会更清楚方位的变化。

  2.这首歌曲其实和当下比较流行的rap有些相似,在活动结束时,可以让孩子欣赏一两首rap歌曲,感受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

认识教学教师反思9

  上了《6和7的认识》后,我更加体会到兴趣对于孩子们学习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我以“趣”为中心,设计课堂教学。

  一、创设新颖、有趣的童话情境。

  《6和7的认识》这节课相对来说知识点较多,包括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7物体;掌握6、7的数序、大小,会读、会写6、7;知道6、7表示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其中知道6、7表示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们掌握这些知识点,教材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素材,有师生打扫教室的'情境图、尺子、数金鱼图,还有利于学生从图像抽象出数的点子图、小棒图。

  由于教材呈现内容相对来说较多,相互之间的缺乏联系,对于新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6、7岁孩子的有效注意时间短,如果我们在一节课内呈现的内容、形式、太多了,所以我设计了“七个小矮人”这一众所周知的童话形象引入本课,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学习《6和7的认识》。

  二、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的数学教学除了使学生正确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外,关键的一点是要让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不是枯燥的。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1、动脑的乐趣。

  在学生已经摆出6个圆片的情况下,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摆出7个圆片。让学生们猜一猜,摆的最快的小朋友是怎样摆的。通过学生动脑操作、叙述,使他们充分感知6与7的联系。

  2、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课中我设计了“听口令做动作”这一游戏使学生明确基数与序数的区别。

  从课堂教学效果看,达到了预设的要求,整节课学生学得轻松快乐,但也存在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在基数序数意义的区别这一环节。虽然我让学生以活动形式,渗透基数与序数的含义,但二者的区别学生只是浮于表面上的感知。反思教学,如果让学生对“前6名同学蹲下,第6名学生举手”进行反复强调就可以让学生能更进一步的明确二者的区别。

认识教学教师反思10

  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的一次发展。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并不难,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这节课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创设情境,产生冲突。首先教师从旅游准备食物出发,出示图片,让学生把这些食物公平的分给两个小朋友,学生自然想到要平均分,4个苹果,2瓶矿泉水学生很容易分好了,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得半个,教师提问:半个能有什么数表示呢?学生就产生疑问了,这时就表明半个可以用分数二分之一表示,揭题:认识分数(几分之一)。

  第二部分是自主探索感悟新知。(一)探究二分之一;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提到的二分之一是怎么得到的呢?教师揭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二分之一。教师追问:那还有半个蛋糕可以怎么表示呢?学生都会用二分之一表示。接着请5位左右的'学生出来说一说二分之一是怎么得到的,强调平均分。接着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说明各部分的意义,接着对着自己的同桌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接着出示小练习:判断图形阴影部分是否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情调平均分)。(二)创造二分之一;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长方形制片折一折、突出它的二分之一,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得到三种不同的折法,教师质疑:为什么折法不同,但阴影部分都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呢?学生想到都是把这张纸通过对折,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表扬肯定。(三)创造几分之一;提问:你还能把这张纸折一折,涂出它的几分之一吗?学生活动,学生会得到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等分数。接着通过小练习进行巩固。

  第三部分是初步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学生拿出小圆纸片,折一折,涂出它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并且比较大小,学生动手操作,根据图形大小得出二分之一大于,观察图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同一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每份就四分之一越小。教师接着出一张平均分成8份,涂出其中一份的圆形纸片,学生会用八分之一来表示,教师立刻抛出问题:你能比较二分之一与八分之一、四分之一与八分之一的大小吗。学生根据结论,比较大小。接着联系想想做做。

  第四部分是练习应用,巩固提高。通过想想做做达到练习的目的。

  第五部分是全课总结。学生自述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分,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如何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整节课思路还算清晰,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是在练习的思维含量上做的还不好,在学生能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要有一定层次的提高,同一练习题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挖掘,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某些细节上如语言的表达还要进一步精炼。

认识教学教师反思11

  今天上的是《圆柱的认识》,从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自我感觉不错。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就想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行探究与合作交流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上课之前,又一直忐忑不安,教学任务能完成吗?带着这种不安开始上课,随着教学内容的进行,我这种不安也随之消失,学生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

  在本节课中,我从问题入手,组织学生围绕观察感知圆柱的有关特征后,展开验证性的.操作活动(主要验证两个关键问题:“底面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和“侧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进行验证。方法由学生自定,完成后全班交流。从活动后的反馈来看,活动效果较好。如在验证“两个底面是面积相等的圆”这一知识点时,学生不但验证成功,而且方法也较多。一种是说量一下底面圆的直径,直径相等,他们的周长、面积相等。第二种用线围,量圆柱的底,量出底的周长,再用此线量一量另一底面周长,用的线长度相同,说明两底面相等。还有学生想出了个相当简单的方法:把圆柱的底面画下来,然后把圆柱的另一底面直接与画在纸上的圆进行比较。体现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对“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这一特征进行验证中,效果也相当不错,有的小组沿高剪,得到长方形;有的小组斜着剪,得到平行四边形。由于我准备的疏忽,剪开的图形没有出现正方形的情况,这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沿高来剪,还有可能出现正方形的情况。并说明如是正方形应具备的条件。学生的验证,使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领会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宽与原来圆柱的底面周长、高之间关系的教学变得顺其自然了。

认识教学教师反思12

  1、数学应是现实的,是生活化的,是儿童乐于做的。

  角是一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认识角,有助于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自主构建角的概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认识平面图形的一般方法。

  鉴于二年级学生仍然喜欢听故事,我设计了故事《小明的一个星期天》,通过小明把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渗透到故事情节中,创设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把数学知识趣味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角,用学具做角,再通过学生做出来的角进行比一比从而认识比较角大小的方法。学生也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重视合作学习,提供学生的交流空间,增强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做一做、折一折环节,让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活动。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课堂上,一些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受到别人的启发,打开了自己的思路,同样获得学习成功的满足。

  不足之处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1、教学过程中,语言艺术不够精炼,表达技巧有待加强。

  2、教学过程中遇到突然停电(课前没有预想),虽能转换讲解方式,但却没能很好地捕捉学生提供的教学资源并加以利用,所以此环节的教学有些不足,学生的理解也受到局限。

认识教学教师反思13

  《加法的认识》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5以内加法的第一课时,也是新教材改版以来新增内容。本课是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分与合》等知识以后来学习5以内的加法的。本教材通过气球、小松鼠等创设了丰富有趣的情境,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来加深对加法的理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还要掌握“+”与“=”号,的读法和写法。同时,本节课也是学生今后学习10以内加法的认识及更大整数加法的基础,因此,让学生认识并能够理解掌握加法的含义意义重大,对其今后的学习非常重要。

  加法的含义是“一个数与另一个数合起来是多少的运算”,在其概念中,“合起来”一词是概念的关键,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依据新课标的“四基”要求,注重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我在课前创设了三个活动过程,一个是符合学生实际的“跳呼啦圈”、第二个是摆小圆片、第三个是合并气球,通过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加法的概念,体会“合起来”的重要含义。所以在三个活动结束之后,我将三个活动的语言描述综合在一起,并将“合起来”一次重点标注,希望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提炼出加法的概念。当学生对加法概念有个初步认识之后,让学生再结合情境图说说加法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及加法算式的含义,并能够体验加法算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由于我从工作以来,一直担任高段教学任务,今年自从担任一年级数学课程以后,我一直努力探究低段的教法学法,努力了解学生学情。经过近一个月的探索尝试之后,我虽小有收获,但仍然不能尽快掌握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方法。在本次公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就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仍然按照高段的教法来授课,并未能真正了解学情,掌握教法学法,导致本节课的重难点未能突破。对于“合起来”一词,我力求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可往往事与愿违。后来,我的一位同事,在给我评课过程中讲到,一年级小学生的思维直观简单,我们不能够让他们进行过多的探究与思考,老师的示范与讲解对一年级的学生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在我课后思考中也是感触比较深的。另外,整节课的时间分配很不合理,导致“头重脚轻”,以至于后来习题练习时间不够,导致学生不能够对新知及时巩固强化,同时,这也是我一直经常有的错误,看来我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急需提高。

  “教,然后知不足;学,然后知困”。是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之路中,我仍需不断地打磨自己、升华自己、丰富自己,尽快的适应低段的教学,在今后的日子中,我将与我的学生共同成长、共同提高。

认识教学教师反思14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上好这节课对激发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课时中,重点是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那么就需要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摸一摸、滚一滚、搭一搭的过程中,直观感受各立体图形的本质特征和外观特点。所以我在教学设计1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让几个学生一起边玩边学,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非常浓厚了。同时,像这种在多种感官一起体会到的图形的'特点感受也不容易忘记,便于记忆和回顾。

  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而从形象到表象的建立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把形象这一步让学生感受得彻底和深刻了,那么形成表象和进行抽象就会容易很多了。再者,我把从形象到表象的过程用课件展示出来,也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再联系实际找一找身边的立体图形,那么学生就会对这些立体图形有更亲切的感受。

  值得思考反思的问题:

  1、为了体现学生主体,所以要关注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地参与与实物的操作过程中,但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好动,一拿到物体后,就不停地在摆弄,有部分学生就根本不会正确地按要求进行活动,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有时难以控制。

  2、学生参与操作观察需要一定的时间,思考问题需要时间,合作交流需要时间,比较总结需要时间,但时间不够,还有课堂纪律等问题出现,所以只能在一些教学环节中草草了事,如何安排学生有效地灵活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一个需要好好考虑的问题。

认识教学教师反思15

  1、在学生操作将毛线拉直的时候让同桌相互比较一下,说一说,孩子很自然的就发现了线段是有长短的。

  2、在认识长方形中的'线段的时候,让孩子用水彩笔画出折痕,其实可以清晰的看出不仅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物体里面也存在着很多条这样的线段。这样对后面组合图形中的线段辨析会有一定的帮助,区分边和线段的区别。

  有个别孩子还沿着对角线折了一下,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提出“这条线段那么长,在这个长方形中会是最长的线段吗?”这个疑问,孩子非常感兴趣,迫不及待的就想到用尺子量一量去验证。

  3、对于“4个点连接每两点话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这个问题,一般老师总会引导孩子说出“有序”思考,学生也会体会到有序的思考会更好,但是什么是有序,如何有序,是学生的难点,所以,再让孩子充分发表意见以后,是否可以总结一下,从一点出发,按照一点方向连接其他的点。

【认识教学教师反思】相关文章:

认识教学反思02-20

认识比教学反思09-17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09-16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02-08

认识倍数教学反思02-14

认识6教学反思12-15

认识内能教学反思02-20

“认识米”教学反思02-21

面积的认识教学反思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