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凡卡》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凡卡》教学反思1
1、教师没有做到以学定教:
课堂上在突破难点,凡卡在乡下的乐更反衬出凡卡的苦,此时我的引导不不到位。没有充分引导学生读出爷爷和凡卡在乡下的苦。所以课堂上有学生认为爷爷会来接凡卡,让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主要是我备课不充分所致,课堂反应不机智。
2、学生缺少自我探究的机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体现得不够明显,教学设计中学生自我探究时老师的引导不够,学生的通篇思考驾御的能力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中我要不断磨练自己,深入备课,讲课时灵活处理教案,以学定教,心中有数,使得自己尽快达到师生互动,共同提高。
3、情感教育不突出:
虽然作者抓住了课文重点(第八自然段)的教学。学生也融入到了文本之中,通过有层次、有梯度的朗读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了震撼,体会也不是架空的。确确实实学到了语文知识(用词的准确及表达方法)。
《凡卡》教学反思2
六年制小语第十二册的《凡卡》,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写的一篇小说。根据该文的特点与本文的教学要求,阅读训练的重点应是:指导学生着眼细节,精读细嚼,深入体味,从而较深刻地理解,受到思想感染。教师在学法指导上应抓住以下三点。
一、以具体事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细节的意义
细节是文章表达方法中的一个概念,学生尚未接触过,因此在教学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白其意义。这里的意义包含着两层意思,即细节的概念及其作用。
在讲读本课的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时,宜于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让学生阅读本段,粗知其内容之后,便提出问题:在这段中,哪些地方写得最具体最细致呢?请找出有关的句子。当学生找出他担心地朝门口昏暗的神像这些句子之后,教师再问:这些句子说的是什么意思?请概括性地说出来。当学生回答后(他十分担心被人发现),教师可在黑板上板书:
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又斜着眼看了那昏暗的神像
他十分担心被人发现
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比较:前、后两组句子,哪组最能反映凡卡的心理?为什么?在让学生充分讨论之后,教师可以这样总结:大家说得对,下面的句子写得笼统、平浅,未能形象地反映出凡卡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而上面的句子(原课文的)能抓住凡卡担心地看门口、窗户、神像等富有特征性的细微末节来写,这就充分反映了他对老板害怕至极的心理状态。
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即概括出细节的概念:像这样能抓住人或物某些富有特征的细微末节,加以细致地刻划的描写,就叫做细节。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几种描写方法,引出细节描写有景物细节、场面细节、肖像细节、行动细节、心理细节、语言细节等几种,并简单说说细节的作用:能刻划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理、推动作品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的思想、描绘作品的典型环境等。要求学生在阅读本课下面四大段时要着眼细节,体味细节。
二、指导学生掌握发现细节的方法
要善于发现细节,就必须掌握一些基本方法。根据细节的特征,以及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实际知、能水平,可以通过指导,使学生掌握如下几种发现细节的方法:
其一,围绕本课(或某段)中心去发现细节
细节描写是为文章(篇或段)的中心思想服务的。作者往往在能够突出中心的地方作细节描写。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围绕中心去发现富有特征性的细微末节的描写。本课主要是通过写凡卡的`悲惨遭遇,去揭露沙俄时代的社会的黑暗,反映旧俄罗斯人民过着牛马般的生活、悲苦而无望的呼喊。从整课着眼,便可发现凡卡做学徒时受折磨的那些细节。从某段来说以第二大段为例,主要是写凡卡想象爷爷替日发略维夫老爷守夜的情景,以及回想着农村的生活。据此内容,便可发现对爷爷的肖像、行动的细节描写,以及对景色的细节描写。
其二,根据本文(或某段)描写特点去发现细节
从全篇来说有对凡卡和爷爷的肖像、行动、心理的细节描写,有对农村、莫斯科等地的环境细节描写。以第五段为例,该段文章的主要特点是:细致地写了凡卡把信投进邮筒,以及他做了一个美丽的梦的情景。根据这特点就能发现其行动细节和心理细节。
其三,从写作技法中找细节
细节描写往往运用对比、象征、拟人、比喻、夸张、简笔勾勒等方法,因此在阅读时要注意课文中哪些地方运用到这些技法进行描写,辨别这些描写是否是细节。例如第三大段中写凡卡和爷爷去砍圣诞树的情景,采用了夸张的手法,使其气氛充满着轻松、愉快、欢乐,因此这是一段栩栩如生的细节描写。
三、精读细嚼,深入体味
1.抓住重点词句,精读细嚼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细节中的重点词句,精读细嚼,领会其含意。以教学本课第三段为例,最重要的是找出描写凡卡受折磨和渴望自由的细节的重点词语:揪、揍、随手、直戮、简直、没有、一点儿、别想、只好、受不住、慈悲、离开对这些词语,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咀嚼,品味其含意揪、揍、随手、打、直戳,揭露了老板和老板娘的凶狠、毒辣、残忍,反映了凡卡的无比痛苦;别想、只好,反映了凡卡的非人生活;受不住、慈悲、离开,反映了凡卡渴望自由的心情。本段中,还有描写环境的细节和爷爷肖像的细节,都应指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句来研读。
2.对照互比,领会妙处
教师在指导学生领会某一细节的意思的基础上,把细节描写改成一般叙述性的文字,然后把两者对照互比,从而领会细节的微妙之处。
3.深入体味,受到感染
在指导学生阅读细节,了解其意思的基础上,即要指导学生对细节深入体味:用自己的身心去感受形象,不由自主地进入细节描写的意境,使自己的心与作者的心沟通、共鸣,从而受到熏陶。还要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表情复述),做到:在朗读(或复述)过程中,脑子自然地浮现细节中所描写的凡卡受苦受难的悲惨情景,心理产生对凡卡的无比同情。这样,就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与教育。
再则,在学生对上述的细节理解意思之后,还可以指导学生展开联想:同学们,假如你是凡卡,在那样的悲惨境况下,你会怎样想呢?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进一步启发:事实上,你们现在是生活在幸福的社会主义国家里。那么,在读过这些细节之后,你此时此刻的心情怎样?通过这样指导,不但使学生深受教育,而且也使他们掌握了这种对细节深入体味的方法。
《凡卡》教学反思3
本节课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有感情朗读,理解凡卡悲惨的遭遇,体会文章的中心以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凡卡》由于是一篇短篇小说,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我在教学中采用以点带面,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引导: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哪些地方最能反映凡卡生活的悲惨和内心的痛苦?抓住学生的情感世界,接着精读细读:凡卡受了哪些罪,你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目的之在于读懂内容。目的之二在于感染情绪,使学生的心始终与凡卡的心紧紧贴在一起。如果你就是凡卡,你会怎样诉说?指导学生把心放进去,有感情地朗读,提高朗读能力。
接着引读了10、15自然段,这样一来,原来一封长信,就浓缩在几个重点段上,再放手让学生朗读,从中悟情明理,既节省了时间,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再通过学习插叙部分,让学生领悟反衬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提问为什么穷人无论在城里或乡下都同样过着痛苦的日子,让学生追根求源,知道凡卡的信不止是真情告白,他向爷爷哭诉了自己所受的种种苦难,还是一纸血泪控诉,他向人们控诉了俄国沙皇的黑暗统治和资本家的冷酷无情,激起同学们对沙皇政府的痛恨。接着让学生自学第三部分,领悟美好结局背后暗示着的悲惨命运。最后拓展延伸,设想《凡卡梦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激发学生对凡卡的同情和祝福。
《凡卡》教学反思4
本学期第四单元都是外国名著,期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是最为了解的,因为安徒生的童话学生从小就开始读,但是对于另一篇短篇小说《凡卡》学生还是相对来说比较陌生的,在教学之初我没有让学生先讲述预习后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是先通过一个《凡卡》的动画引入,把课文中繁琐的人物事件简化成学生最感兴趣的动画片,直接感悟到主要内容,另外在动画之后也没有按照往常习惯的去切入课文内容讲授,而是列出一张人物名字及身份的归纳式名片,其目的也是由于课文内容较长,里面涉及的人物较多,而外国人的.名字又都很长,学生读起来很费劲,甚至于不知道谁是谁,所以在授课前设计了一张这样的游戏名片,让学生把小说中的人物及身份先弄清楚,这样对于学生再去理解课文中要体现的人物特征就更容易了。而学生也再找人物身份名字的同时等于再次把课文浏览了一遍,也就解决了课上读课文时间不够用的问题。
另外,在弄清课文内容后,我采用的换位思考的方法进行教学,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凡卡,如果是你遇到这样的情境你会想什么?会怎么做?学生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想要逃走,有的说想要找妈妈,可是后来经过大家探讨,根据当时的背景,这些都是不可行的,很自然的总结了凡卡命运的悲惨,学生感叹凡卡命运的同时,我借机布置了凡卡故事的续写,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凡卡的命运一个可能的结局,虽然没有限制字数,但是学生们很积极的完成了续写,因为与其说是作业练笔,不如说是学生为自己喜欢的故事编结局,他们获得了主动权,怎么会不乐在其中呢。
《凡卡》教学反思5
讲完这一课,总觉得太仓促,因为这两节课是连着上的,我便一鼓作气讲完了。回想起来,太快了,不应该为了赶时间、赶进度仓促结束本课。有收获,也有失落。
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找出信的内容,把写信的内容连起来读几遍,充分感受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然后出示重点段第8、10、15自然段,同桌互相合作,品读这三个段落。
从凡卡吃不饱、穿不暖、住不好、经常挨打受气四方面体会凡卡的凄凉生活。再结合现实,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内心的感触。许多同学觉得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实在太幸福了,决心利用大好时机好好学习,思想教育得到升华。
第二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标出文中凡卡回忆乡下生活的段落,男生、女生轮读,熟悉课文内容以后,画出表现凡卡欢乐心情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理解,知道凡卡只有在爷爷身边才会感到快乐,所以凡卡希望回到爷爷身边的心情是迫切的。
接着我问学生课文为什么要插叙这些内容?学生多半回答不上来,经过老师的提示方才有同学说是对比、衬托的写法,用凡卡在乡下的快乐衬托他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课文以梦结尾,凡卡的爷爷究竟能不能收到这封信呢?
我引导学生从醉醺醺的邮差和不详细的地址来体会结果,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但是仍然有同学认为总有好心人把凡卡赎出来的,我首先肯定他们的心地善良,再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给学生讲凡卡的命运是不可能改变的。
有一点我疏忽了,文中出现了凡卡的三次叹气,在课堂上我只顾着让学生找凡卡写信的'内容和乡村回忆的部分,忽略了作者的叙述部分。凡卡的三次叹气非常重要,可以体会到学徒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让他痛苦万分,更能激起学生对凡卡的深切同情。
总体感觉,讲得不细致,像文中有些细节描写应该引导学生重点揣摩,像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凡卡在写信前,为什么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几眼?为什么又斜着眼看了一下那个昏暗的神像?都匆匆忙忙地过去了。这是备课的疏漏,讲过之后,觉得自己太不应该了。
《凡卡》教学反思6
昨天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整理了凡卡写给爷爷的信。今天一开课,我就从信入手,读了信后,让学生说说凡卡在信里最想表达的是什么内容。显而易见是述说自己在鞋铺学徒生活的苦难和一而再再而三地恳求他爷爷来接他回乡下。
先重点研读了书信的第二段内容(课文第8自然段),先扯碎分成“述说与恳求”两部分,再把悲惨生活分成“挨打、挨饿、挨冻”三部分,再重读挨打的一系列动词“揪、拖、揍、戳……”感受该不该挨打,该不该挨这样的打。然后再合并,把两部分连起来朗读与体会,有一位女孩自告奋勇把哀求的部分读得特别入情,掌声响起。
接着仍从书信中寻找这样哀求的语句:“亲爱的爷爷,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理解“没有指望”,用指望造句;结合课文哪些地方写到了狗,怎么连狗都不如?孩子说“城里的狗一点也不凶”是因为吃得饱,待遇好。“乡下的狗能低着头跟在爷爷后面,而凡卡却一个人在遥远的城市里受罪。”还有文章的.最后写到“泥鳅摇着尾巴”说明很快乐,而凡卡没有!
读了这些以后,我问孩子们有什么想问的。学生A:他们在乡下过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把凡卡送到莫斯科来做学徒?于是引出了凡卡唯一的亲人——爷爷的生活。在回忆的部分中写到了两处有关爷爷的。起先孩子觉得爷爷的生活还可以,能在大厨房里睡觉,不像凡卡“睡在过道里,小崽子一哭,还要摇那个摇篮”;爷爷有羊皮袄穿得也不错。现在的孩子无法一下子理解那个社会的穷人生活。我再强调地读了一遍“白天在厨房里睡觉”细想,怎么在厨房里睡觉,怎么睡?同时也指了俄国的地理位置,结合课文“冻了的山林喳喳地响,爷爷冷得吭吭地咳,他也跟着吭吭地咳”这一句感受那里冬天的气候,一件“宽大的羊皮袄”能在晚上御寒吗?学生受了启发后,有的从“65岁,瘦小”等处进一步感受到了爷爷的无能为力。学生B:爷爷为凡卡在乡下找个工作,何必要送到城里来?学生C:鞋铺的学徒生活那么悲惨,为什么不让他做其他的工作?学生D:他们这样对待凡卡,当地警察怎么不管?学生看似天真的提问,但为我点明了教学的灯,关键在于让学生认识这个黑暗的社会,这个不平等的制度。有学生在书信的最后写上了日期“20xx年4月27日”,他们懵懂的是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于是我们想到了过去所学到的有关孩子悲惨命运的课文,那个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个被活活打死的“小音乐家扬科”,还有被马车轧死的“小珊迪……孩子们终于明白了凡卡在哪里做什么样的工作都逃不出悲惨的命运!
这么一节支离破碎的课,把那么长的一篇课文给完全扯碎了。但我觉得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的对话中,他们对课文的感悟还是在层层深入。吴非在《不跪着教书》中说语文是最有灵性的科目,孩子马上要毕业了,学了六年语文,教他们学会读书、学会思考该是我们语文老师的最终目的吧!
《凡卡》教学反思7
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它交织着写信、回忆、侧面烘托三条线索,多层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错综复杂的事件关系,便构成了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我从整体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学生的情感世界。待学生完成自习预习,了解课文大意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初读课文,你对本文有什么总的感受? 目的是让学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个身心沉浸在这一氛围中,以缩小教学因时间、空间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难。同时明确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者采用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表现手法,来突出同一个中心:沙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这样抓住关键,直奔要害,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
其次,有意识地把文章按线索破为三大块,为突破重点做好准备,我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再采用以点带面、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引导: 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哪一点最让你感动? 这是抓住学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们不难得出共识:向爷爷述说悲惨学徒生活一段。
接着精读细读: 凡卡受了哪些罪? 凡卡的叙述使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 目的之一在于读懂内容;目的之二在于感染情绪,使学生的心始终与凡卡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而明确此种描写细腻、逼真的写作手法。
再继续抓住情感: 试想一下,凡卡写到这儿是一种什么心情? 发散学生思维,培养想像力,进一步感染学生的情绪。 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会怎样诉说?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提高朗读能力。 凡卡苦苦地哀求爷爷带他回去,这一内容信中多处出现,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凡卡痛苦的心情。 这样一来,原来一封长信,就浓缩在一个重点段上,再放手让学生朗读,从中悟情明理。既节省了时间,又发展了学生的品评鉴赏能力!到此,教学的第一板块结束。
我们除了凡卡的语言叙述和城乡生活的对比中感受到他悲惨的命运外,你还能从文中哪些内容体会到凡卡生活的悲惨,内心的痛苦?这一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自然导向第三板块。而且稍微拔高了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他们获得探求知识的乐趣。学习好的同学动动脑子可能会想到凡卡写信前后的心情,中下等同学可在老师的.提示中得到启示,进而明白:原来文中细致入微地刻画凡卡写信前担心、害怕的神情;写信中多次叹气;写信后还做了一个好梦,也充分地表现了凡卡悲惨的命运。到此,教学第三板块结束。
最后,把三大块有机地结合起来。 同学们,看着板书,联系刚才所讲的内容,说说作者是什么样表达中心,突出凡卡悲惨命运的? 此时,学生的脑海中已有清楚的三条线索:信中诉说悲惨学徒生活,揭示了中心;回忆往事,对比现实,衬托出中心;结尾的美梦,暗示了文章的中心。到此,教学任务全部完成。
这样,抓住情感因素,以朗读法为主,以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为辅,交替使用,使学生不但理清了文章纵横交错的三条线索,感悟到了相互之间的关系,而且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击中要害,还使学生在朗读、讨论中深切感悟到语言的精髓,做到了教师教是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凡卡》教学反思8
教《凡卡》这课时,我引导学生带着课后的三个问题进行默读,然后交流。更多的还是依据学生的学情生成新的教学思路,随机调控课堂,感觉非常满意。平时上语文课,我很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我比较喜欢使用朗读,在我看来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阅读方式。《凡卡》是教材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个单元的训练重点就是默读,前一篇课文的教学我没使用默读,也没提及默读。
因为平时在观察高年级学生读课外书时,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采取默读。从某种角度讲,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大,随着年级的提高,随着知识面的拓展,在阅读书报时,都会自然而然地喜欢用默读的方式。当然这种默读还是无意识的,比如要有意识地提高默读的速度,要有意识地边默读边思考,还需要教师的点拨。《凡卡》一课的教学是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如何默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
学生对课后三个问题的精彩交流,也是超乎我的预想的。尤其是第二处问题(第一课时:为什么凡卡给爷爷写信乞求爷爷带他回家?第二课时:多数同学认为凡卡受尽折磨、苦不堪言,生不如死,但是有一个同学却认为凡卡很坚强,你认为凡卡到底有没有坚强?)的交流,具有“史无前例”的突破!多数孩子一开始都认为凡卡的学徒生活“再也受不住了!”“我就要死了!”“只有死路一条了!”“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只看到凡卡悲惨遭遇的一面,却没有发现凡卡骨子里还隐藏着坚强的另一面!不少人在可怜凡卡的同时,唾骂的是鞋店的老板、老板娘、几个伙计,怪罪的是黑暗深重的资本主义社会。这课的教学,我没有引导学生去同情凡卡,也没有引导学生去唾骂和怪罪,学生的交流中已经蕴含这些了,我为何还要再去强化这些呢!因为这些都不能触动我和学生的心弦,不能撞击我和学生的心灵!
凡卡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始终保持着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始终坚信能够回到爷爷身边;在经受折磨和屈辱之后,凡卡顽强地挺过来了;虽然凡卡的忍受力达到了极限,甚至想到了死,但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生存,他没有自暴自弃!这就是凡卡的坚强!这就是震撼人心的坚强!我和学生被凡卡的坚强感动着,不断地感动着……
此课的教学,前后的两个课时相互“链接”,融为一体,默读中的三个问题贯穿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由三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默读完之后,依次交流,学生的默读成果分类板书。每一个问题的解答,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在“矛盾”之处生成新的问题,这里的新问题是对原问题的深层思考,可以留给第二课时,因此不必马上解决。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巧置悬念,吊吊学生的胃口。胃口吊一次还不够,还要吊第二次,第三次,学生都快坐不住了!第二课时学生的浓烈兴趣依然不减。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话:“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更多的新问题出课堂。”这一课的教学我不就是在实践着这一个理念吗?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走入文本,带着成功的喜悦走出文本,引发新问题后,学生再次走入文本,带着胜利的喜悦再次走出文本!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活跃的状态,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自然而亲昵,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在享受着语文。第二课时的末尾虽然没有再产生更新的问题,但是凡卡超乎寻常的坚强,为自由而生存的坚强已经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里,引发的将是更加深刻的问题,留给学生的将是一生的思考。
《凡卡》的教学,默读与交流交替进行,学生不断地在文本中走进走出。每一次进出,学生都有新的发现;每一次交流,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启发;每一次产生新的问题,学生总是兴致盎然,兴趣大增。我想这就是理想的语文课吧!“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语文课也应该像说评书那样,经常带给学生“意犹未尽”的享受!
《凡卡》教学反思9
《凡卡》一课篇幅较长,文章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在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由于本课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复杂,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提高教学效率,抓住重点和难点朗读、体会、想象。
早读时,学生提前读了课文,上课伊始,在快速浏览课文后,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和写法有个大致的了解,理清课文“准备写信----写信------寄信”这一线索。然后对作者及写作背景跟学生做了简单的介绍,因为这是一篇外国文学作品,时间久远,学生对当时的沙皇俄国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清楚,了解后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体会会更深刻。课外资料的补充,孩子在课堂上更感兴趣。孩子们静静地听完后,我直奔中心,让他们把文中信的内容的部分做上标记,然后重点去朗读8、10、11、12、15自然段,先说说对凡卡的了解,从学生的回答中,我感受到孩子们能够从语言文字中感悟凡卡生活的悲惨,他很可怜,他渴望美好、幸福、自由的生活。有了整体的认识以后,小组交流:凡卡在信中写了什么内容?细读信的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了解到凡卡在老板家过着怎样的生活,从挨打、挨饿、睡不好觉感受凡卡痛苦悲惨的生活。九岁的凡卡在鞋匠家里过着非人的生活,没有自由、没有尊严,所以他才写信乞求爷爷赶快带他离开。学生还从“第八自然段中给爷爷下跪、两个感叹号、两处省略号、十一自然段中写到莫斯科是个繁华热闹的城市、十五自然段中说自己的生活连狗都不如”等很多点滴的细节中体会到凡卡所受的折磨和痛苦达到了极致。偌大的城市,却没有一个孩子的生存之地,由此折射出的是沙皇俄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学生体会得比较到位,但是感情朗读却不敢夸奖。从第8和15自然段的朗读,听不出凡卡生活的悲惨,感受不到凡卡很痛苦地在向爷爷诉说。通过指导,把“揪、拖、揍、捞、直戳”这几个词读重音,心里想象着自己就是小凡卡,你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向人倾诉自己心中的痛苦。读书,就要走进文本,把自己融入故事中,身临其境才会想人物之所想,说人物之所感。
接下来的环节比较简单,让学生了解:课文除了凡卡的信,向爷爷诉说他在鞋匠家的痛苦生活,还写了什么?默读信以外的其它段落,知道了凡卡还回忆了乡下生活:和爷爷一起守夜、回忆了家乡美丽的夜景、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快乐时光。让学生明白作者这样穿插着写,更突出了凡卡在城里当学徒的痛苦生活。这部分的穿插描写,对突出凡卡痛苦的心情,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讨论故事结局的时候,通过写信封的几个自然段,知道上面没有写明具体的地址,爷爷肯定收不到凡卡的信,肯定不会来接他的`,与信里凡卡渴望,乞求爷爷接他的心情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了凡卡命运的悲惨,就这一点小小的夙愿都实现不了。那么,凡卡后来的命运到底会是怎样呢?文章最后的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以做着甜蜜的梦结束了,但梦总会醒的,凡卡醒来后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布置作业,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写。
阅读时,有学生提问,为了不打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体会,课堂上我没有解释。想专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再让学生读一读课文,说说后来发生的故事。然后把一些问题放在最后解决。也便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以后,今天回家通过查资料等方式先自己解决。
问题1、文中凡卡为什么有两个不同的名字?
问题2、文中10、11自然段,只有前引号,怎么没有后引号?
第一个问题,凡卡有两个名字是因为:俄罗斯人的姓名书写时,名在前,姓在后,中间用间隔符号隔开。“凡卡”是名,“茹科夫”是姓。“凡卡”是“伊凡”的爱称,相当于我国小孩名字前加个“阿”字或者“小”字,叫成“阿—”或“小—”。这种爱称一般只限于在亲人或者亲戚之间使用,故凡卡在给爷爷写信的末尾署名为“伊凡?茹科夫”。
第二个问题,是因为10、11、12这几个自然段连续引用凡卡写的信,所以第11、12自然段只有前引号,没有后引号。要告诉学生,这是在连续使用引号的段落时,中间的段落只用前引号,后引号可以省略。
《凡卡》教学反思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生字词,理解重点句子。
1.按照凡卡写信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通过凡卡写信的内容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
4.看图想象凡卡的悲惨遭遇,写片断:《我与凡卡比童年》。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自主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向学生进行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解决办法:采取感情朗读课文,分层理解,抓重点词、句进行品折的方来突出重点。
2.凡卡的悲惨遭遇是由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信中凡卡的回忆这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写的。分清这三部分内容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解决办法:通过预习,熟读课文,让学生分清这三部分内容。
3.课件,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实际,与凡卡比童年,写片断是本文教学的又一个难点。
解决办法: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再结合课件说说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遭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童年是怎样的。采用对比法或夹叙夹议的手法写片断。标题:我与凡卡比童年。写信交流。通过鲜明对比进一步体会凡卡生活之苦,自己童年之幸福,不合理的社会之黑暗、丑陋,社会主义祖国之光明美好。激发学生憎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爱社会主义的祖国之情。
三、学生活动设计
1.预习生字,熟读课文,回答课后问题。勾划重点词、句,联系课文解释。
2.学生自悟、分组讨论,交流,文中哪些句段的描写最突出凡卡的悲惨遭遇。
3.观察文中插图,发挥想像,写片断。
4.质疑问难。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检查预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二)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正音:
(2)字形笔顺指导:撇、匠、糖。
(3)解词:
打搅:打扰搅乱。
暖炕:北方人用砖或土坯砌成的睡觉用的长方台,上面铺席,下面有孔道,跟烟囱相通,可以烧火取暖。
别墅:在郊区或风景区建造的供休养用的园林住宅。
(4)读出你最受感动的段落。
(5)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2.学生质疑。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学生解题。
《凡卡》是以人名命题,主要人物是凡卡。
(2)简介作者及背景。
小说《凡卡》的作者安东·巴甫洛维奇·契河夫(1860—1904年),出身于小商人家庭,做过店员,当过学徒。
契诃夫生活在十九世纪末期,是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代,整个社会处在一个动荡、崩溃的时期。契诃夫的作品无情地揭露沙皇制度的腐朽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3)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简要说出课文主要写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体会到凡卡是个怎样的孩子?当时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课文主要写凡卡写信的事。凡卡是个孤儿,九岁去当学徒,学徒生活非常痛苦。当时社会非常不合理)
你还懂得了什么?
4.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提示:课文按写信的顺序写的,可按“写信前——写信——写信后”分为三段。用“‖”标出。
(1)学生默读,讨论分段。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段(1~2)讲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他们去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准备写信。
第二段(3~5)具体写凡卡写信的内容及他的.联想。
第三段(16~21)写凡卡写信封,寄信和寄信后做梦。
5.扩展:给各级编小标题。
6.作业:①熟读课文。
②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师点拨,突出重点。
(二)教学过程
1.回忆上节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讲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
(2)课文采用什么方式来叙述表达凡卡的悲惨生活?
2.默读课文,分清作者叙述、凡卡写信的内容、凡卡写信时的联想这三部分。用( )标出凡卡信的内容部分。
3.指名读凡卡写信的内容(第二段)。思考:凡卡在给爷爷写信中写了哪些内容?根据信的内容说说凡卡受了哪些苦?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1)学生边读边勾划、分组讨论。提示:可根据“他写道”、“接着写下去”、“他继续写道”、“凡卡接着写道”把信的内容分四层来理解。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层写凡卡思念爷爷;第二层写凡卡受尽折磨;第三层写凡卡受不住了;第四层写凡卡没指望了。)
4.重点学习第二层。(第八小节)
(1)指名读第八小节。思考:作者从哪儿方面写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苦难熬?
(2)学生勾画、批注、准备交流。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作者从以下几方面写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苦、难熬。①挨打:被老板揪着头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打;老板娘用鱼嘴戳他的脸,就因为凡卡收拾鱼“从尾巴上弄起”;②挨饿:吃的“简直没有”菜、茶,“只有老板才大吃大喝”;③挨冻,而且睡不好,他“睡在过道里”,“小崽子一哭”就“只好摇那个摇篮”。
(4)看插图(出示投影片,结合课文表述。)
(5)小结:(师生共同总结)一个九岁的孩子担负这么重的劳动,遭受这么多的折磨,怎么忍受得了呢?所以他写信哀求爷爷带他回家。
从中体会到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苦,命运的悲惨,当时社会的黑暗。
5.凡卡给爷爷写信时的心情怎样?是怎样变化的?
(1)读作者叙述和信的内容部分。找出描写凡卡心情的词句,画“ ”表示。
(2)学生交流、引读文中句子词、教师点拨。
(担心→抽噎→伤心→满意→希望)
(3)出示投影,理解重点句子。
第①句中的“撇撇嘴”、“揉揉眼睛”、“抽噎”这些是对凡卡诉说自己受折磨情况后的动作描写,突出表现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
第②句中“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说明凡卡急于要把信寄出去,好让爷爷快点来接他,好快点脱离苦海的内心活动。
第③句中“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由于写信没有被打搅而满意,寄信也很顺序,心情肯定轻松了许多。所以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而且还梦见爷爷坐在暖炕上念他的信。
这个结尾似喜实悲。暗示凡卡追求自由生活只不过是个幻想。凡卡的悲惨生活还将继续下去。这个结尾使我们更加同情凡卡,更加痛恨黑暗的旧社会。
6.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1)重点指导朗读凡卡写信时表达凡卡心情的句子。
(2)指导读凡卡诉苦、请求爷爷带他回去的句子,要读出凡卡孤苦无依,受尽折磨的那种沉痛诉苦的语气、哀求的语气、恳求的语气……。
读凡卡迫切希望离开这里,声调要比较急促。
读凡卡回忆过去生活的情景,声调可以悄悄明快些。
7.总结中心思想。
本文借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叙述了旧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揭露旧俄时代社会的黑暗。
8.作业:凡卡在给爷爷写信时,联想起哪些事?他为什么会想起这些事?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围绕重点,学习表达,综合训练,总结扩展。
(二)教学过程
1.学习凡卡联想部分。
(1)指名读四、五小节。思考:凡卡联想起什么事?为什么想起这些?
联想起爷爷守夜的情景和乡村冬夜景色。凡卡给爷爷写信,似乎爷爷就在眼前。爷爷是守夜人。白天他总是“在厨房里睡觉”,晚上“他穿上宽大的单皮袄,敲着梆子,在别墅的周围走来走去。老母狗卡希旦卡和公狗泥鳅低着头跟在后头。”这说明爷爷是个孤苦伶仃的老人。但是爷爷是非常“有趣的瘦小的老头儿,65岁,老是笑眯眯地眨着眼睛。”这些描写说明爷爷很勤劳很乐观。很慈祥。这就更突出凡卡想念爷爷。
凡卡回忆乡村冬夜景色:(引读文中有关语句)“没有月亮的夜晚”,“一丝风也没有,干冷干冷的。”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全看得见。说明夜景清静。“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说明冬夜充满了快活、欢乐的气氛。这与凡卡的学徒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凡卡想念爷爷、思念家乡。
(2)指名读课文13小节。凡卡另一段联想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想起这些?
凡卡想起与爷爷砍圣诞树的情景。这段回忆充满了欢乐的情趣。“冻了的山林喳喳地响,凡卡和爷爷冷得吭吭地咳……尽管这样,他们还是快乐地踏着积雪去砍圣诞树。小枞树披着浓霜,一只野兔窜出来,爷儿俩呼喊着逮兔子。尽管在冰天雪地中砍树既冷又累,但在凡卡的回忆中是那么美好、快乐、有趣。说明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独和痛苦。
2.研讨本文表达特点。
(1)学生讨论,准备交流。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①两段回忆是本文的插叙部分。这两段回忆(联想)对凡卡的学徒生活起了对比、反衬作用。
凡卡在乡下的生活虽苦,但在凡卡看来家乡生活是那么自由,欢乐,那么值得怀念。这就反衬出在鞋铺的学徒生活是多么凄凉、悲惨、难熬。
②文章细节描写也很突出,更加突出中心。(可读第八小节。找细节描写的句子。)文章第八小节具体写凡卡倾诉自己怎样挨打、挨饿、挨冻,怎样受折磨。三顿饭吃些什么都一一写到了。在回忆爷爷守夜那件事时,爷爷是什么样的,怎样守夜,两条狗怎样跟着;砍圣诞树时山林、枞树是什么样,在砍圣诞树时看到了什么等细节,使人读了仿佛看见了当时的情景,眼前出现一幅幅清晰的画面。这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深刻感受。
③凡卡写信中,作者写了他三次“叹气”,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了凡卡的内心感情。
第一次是凡卡在写信前,“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又斜眼看了一下那个昏暗的神像”看了周围的环境,“他叹了一口气”。凡卡从家乡来到这充满凄凉、恐惧的鞋铺,黑糊糊的窗户,昏暗的神像,摆满楦头的架子,老板、老板娘凶恶的面孔,一下子都浮现在凡卡的面前。想起那无休止的劳动,残酷地折磨,就连写信,还是趁人们都到教堂做礼拜去了,才得空,而且提心吊胆地写,所以他不由的“叹了一口气”。
第二次是凡卡回忆家乡清静、优美、快活的冬夜与令人窒息的鞋铺的气氛形成鲜明对照,因此,他又“叹了口气”。
第三次是凡卡请求爷爷:“老爷在圣诞树上挂糖果的时候,请您摘一颗金胡桃,藏在我的绿匣子里头”之后,凡卡“伤心地叹口气”。往年在乡下,生活虽贫苦,但还有自由,在过圣诞节时,还能从圣诞树上摘一个糖果;能快乐地跟爷爷砍圣诞树、打扮那棵树,那该多有趣,多快乐呀!可现在,在这圣诞节的前夜?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离开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在城里受折磨,担心地写着倾诉自己痛苦生活的信。并且心情紧张,唯恐被老板看见,再挨一顿打。这里的生活“连狗都不如”。更不用说什么圣诞树,金胡桃了。写到这里,凡卡再一次“伤心地叹了口气”。
凡卡每次叹气,内心都很痛苦,从中我们进一步体会到凡卡生活的悲惨,社会的黑暗。
④文章还有哪些特点?找出你喜欢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3.综合训练,总结扩展。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凡卡的内心。
(2)小练笔:写片断——《我与凡卡比童年》
(3)写后交流。
六、布置作业
(一)照样子补充词语
例:(亮)堂堂
( )糊糊( )零零( )眯眯( )沉沉
( )酢酢( )生生( )晃晃( )灿灿
(二)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比喻、排比、拟人、夸张)
1.我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
2.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 )
3.忽然不知什么地方跳出一只兔子,箭一样地窜过雪堆。( )
(三)阅读课文片断,回答问题
这儿的人都打我。我饿得要命,又孤零零,难受得没法说。我老是哭。有一天,老板拿楦头打我的脑袋,我昏倒了,好容易才醒过来。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我问候阿辽娜,问候独眼的艾果尔,问候马车夫。
1.用“——”画出这段凡卡挨打的句子。
2.文中哪一句话概括地出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凡卡写了家乡那么多亲人,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凡卡》篇幅特别长,内容更是错综复杂,写信,回忆交织在一起。作者采用了对比、衬托、插叙的写法,使课文的内容显得更加生动有趣。这样的课文该怎么教?思索了很久, 最后我决定把握教学目标,简单教,简单学!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来写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中“梦”的含义。
第一课时,让学生初读课文,弄清生字新词的读音写法。随后带着孩子们把文章中的人名反复读了几遍,这样以减轻学生在朗读课文中的难度。我记得我小的时候特别不喜欢读外国作品,原因让人有点啼笑皆非,就是我觉得人名太长,有障碍。以小孩子的眼光看课文,然后指导他们学习。
接着,我让孩子们谈谈对这课的看法,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好多同学都纷纷表示不喜欢,原因就是“小凡卡的生活太苦了。”他们不喜欢悲剧。原本我设计这一环节就是为了让学生喜欢上课文。只有少数几个孩子说喜欢课文。于是我顺势对孩子们说:“同学们,你们通过朗读课文,已经知道凡卡过的日子非常苦,你们都产生了对这个孩子深深的同情。为什么你们能在瞬间产生这么复杂深厚的感情呢?这就是普普通通的文字组合在一起后产生的巨大的魅力,造成了我们感情的变化。孩子们,在我们这个和平的社会里,也有许多悲剧,比如昨天青海省发生了7。1级的地震,比如,前不久,山西煤矿发生了矿难……有的时候,我们不能不用文字来记录这些悲剧,来激发人们的同情,来引起人们的重视,让人们引以为戒,让悲剧远离我们!孩子们,如何应用文字是一门很深的文字,今天,我们来好好学习《凡卡》这篇课文,去体味文字带给我们的精彩!”
察言观色,孩子们对这篇课文有兴趣!
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孩子们浏览课文,弄清课文的脉络,课文是按“准备写信——写信——寄信”的顺序来写的。
第二课时,我先引导孩子们迅速找出“信的内容”,通过体味重点的句子,去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苦。孩子们的朗读很到位。然后引导孩子们朗读凡卡要求爷爷接他回家的自然段,体味回家之情切。这部分的教学也是我的重点教学内容。
随后让孩子们找出凡卡回忆的自然段指导学习。凡卡的回忆是甜蜜的,让孩子们读出凡卡内心的快乐。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凡卡的乡下生活真的很甜蜜吗?为什么在凡卡看来这么甜蜜呢?并告诉孩子们这一部分的写法叫“插叙”,这里插写的内容更加烘托了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苦。
《凡卡》教学反思11
这篇课文是一篇传统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社会制度的黑暗。本单元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增加人生阅历,激励他们从小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并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领悟文中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在教学本课时,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它交织着写信、回忆、侧面烘托三条线索,多层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错综复杂的事件关系,便构成了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巧设疑问理清文章思路。然后以朗读指导为主,按文章中信的内容、插叙的回忆内容、作者的叙述内容三部分品读课文。
首先读凡卡信的内容──走进凡卡的.现实生活,了解一个九岁孤儿小小的、并不过分的愿望,从中体会凡卡为什么撕心裂肺地反复请求爷爷带他回乡村里去。再读插叙的内容──走进凡卡的梦幻世界,了解凡卡的内心情感,向往乡村快乐的生活,激发学生对凡卡更加强烈的同情心。然后读作者的叙述内容,体会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匠心独运的结构安排,体会文章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从而深入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思想感情。同时让学生把自己的童年,与凡卡对比,衬托凡卡的悲惨童年,激起对凡卡的同情,进而珍惜自己的童年。在仔细阅读信的内容的环节,用“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凡卡在城里学徒生活的悲惨?”这一问题贯穿教学,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8、10、15自然段,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通过对重点段落扣住词句的分析,走进凡卡的现实生活,读懂课文,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然后再让学生思考“乡村生活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读插叙部分,谈感受,联系前文理解在冰天雪地中砍圣诞树既冷又累,但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快乐、有趣,这正更说明了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独和痛苦。
通过读和同学们自己的分析,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凡卡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城里他都没有好日子过;无论到了哪里他的命是运都悲惨的。既而让学生感受到作者采用的这种把乡村的贫穷、无奈和城里的悲惨、孤独放在一起写,让人读完之后更加同情、一目了然凡卡的悲惨命运,这样的写法叫对比;同时还能够从凡卡含泪带血呼喊中看到作者有意识地用农村生活来衬托城市生活的悲惨。领悟本课在表达方法上又两个重要特点。
教学中还存在有些重点句子读得少,学生体会不够,教师不够放手。
《凡卡》教学反思12
在教学中,我每上一篇课文后总要反复的思考。上个星期上了《凡卡》这篇课文后,心里一直在思索,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因此,在教学中首先从整体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目的是让学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个身心沉浸在这一氛围中,以缩小教学因时间、空间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难。
其次,有意识地把文章按线索分为三大块。先请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再采用以点带面、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引导:“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哪一点最让你感动?”这是抓住学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们不难得出共识:向爷爷述说悲惨学徒生活一段。接着精读细读:“凡卡受了哪些罪?”“凡卡的叙述使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目的之一在于读懂内容;目的之二在于感染情绪,使学生的'心始终与凡卡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再继续抓住情感:“试想一下,凡卡写到这儿是一种什么心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想像力,进一步感染学生的情绪。“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会怎样诉说?”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提高朗读能力。“凡卡苦苦地哀求爷爷带他回去,这一内容信中多处出现,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凡卡痛苦的心情。”这样一来,原来一封长信,就浓缩在一个重点段上,再放手让学生朗读,从中悟情明理。既节省了时间,又发展了学生的品评鉴赏能力!
最后,整合课文,“同学们,看着板书,联系刚才所讲的内容,说说作者是什么样表达中心,突出凡卡悲惨命运的?”此时,学生的脑海中已是很清楚:信中诉说悲惨学徒生活,揭示了中心;回忆往事,对比现实,衬托出中心。
这样,抓住情感因素,以读中感悟为主,以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为辅,交替使用,使学生不但理清了文章纵横交错的三条线索,感悟到了相互之间的关系,而且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击中要害,还使学生在朗读、讨论中深切感悟到语言的精髓,做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凡卡》教学反思13
自从教学《北京的春节》进行反思后,充分认识到对文本内容进行大胆取舍,详略得当的重要性。所以教学《凡卡》这篇长文时,我紧抓重点,避免“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寻找教材与学生发展的有效结合点。
本学期关于阅读教学提出两条新要求:一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二是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也是从这两方面入手。第一课时总体感受全文,然后进入课文最核心的部分——信,抓住“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这句话重点研读8和15自然段,感受凡卡的苦难生活和非人的待遇,揭露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第二课时重点理解乡下的生活也是痛苦的,但是他却还是愿意回去。接着重点感受信能否被爷爷收到,结果会是怎样的结局。本课讲解学生应掌握的本文最重要的两种表达方法:插叙对比,以“乐”衬“哭”,更突出凡卡学徒生活的苦难;结尾意味深长,以凡卡甜蜜的梦想作结尾,展现的是似“喜”实 “悲”的意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
而且我在教学时切实把握好“度”,不片面批判当时的制度,也不盲目渲染文章表达方法的作用,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两者的融通,力求让学生在感悟思想内容对写作方法有所掌握,在探究写作技巧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
综观这课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课堂练笔——“凡卡睡醒后会发生什么事”中看出来。很多学生能切身感受到小凡卡的悲惨经历,写出凡卡不是睡醒的,而是被老板打醒的。
一课一得。放弃是为了更有效的获取,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力求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在对文本精华的品味和吸收的过程中,使他们提高语感,提高能力,既学到阅读方法,又受到情感熏陶。
《凡卡》教学反思14
文章很长,课时却有限,这样的时候,倘若贪求面面俱到,教学将又冗长又乏味,同学收益甚少。
因而,在《凡卡》一文的教学,我这样设计并实施教学:
1、初读课文伊始,就抛出问题:“用一个词语表达你初读本文的最大感触。”同学很快纷纷表达:震惊、伤感、同情、悲哀……由此,迅速导向同学集中关注文本的情感,并将自身的情感世界融入其中。
2、然后,就“从什么地方感受到‘震惊、伤感、同情、悲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一问题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以点带面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并反复研读相关的.语句,既紧扣情感,又明晰文章主线;既读懂内容,又感染情绪。
3、接着,再让同学就自身最有“震惊、伤感、同情、悲哀……”感触的语句通过朗读表示自身的情感体验,同学自然地喷发感情。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倘若面面俱到,或逐段讲析,自然枯燥乏味,毫无特色,弱化文本自身的感染力,以上处置,则较好地突破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时间、空间关系复杂的难点,实现了长文短教、化难为易。因而,教师深入涵咏文本,正确地处置、掌握教材非常重要。
《凡卡》教学反思15
在教学《凡卡》一文的结尾时,一学生提出:“凡卡没把地址写清楚,爷爷是不能收到他的信的,可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这样写呢?”文章似喜实悲的结尾确实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于是,我抓住契机,激发疑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讨。我说:“是呀,凡卡怀着强烈的愿望把那封宝贵的信塞入邮筒,可万万没想到爷爷是永远不可能收到他的信的。那凡卡的命运又将怎样呢?”回答中带有明显的同情、悲痛的'情感。这时,我又把提问回到刚才那位学生的疑点上,我说:“既然凡卡无法摆脱这悲惨的命运,那文章这样结尾的用意是什么呢?”
这时,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有的说:“文章以梦结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只是个不能实现的梦。”有的说:“这个结尾看似美好,其实隐藏着不幸,更激起我们对凡卡的同情。”学生对凡卡的“命运”展开的求异思维,激起了他们情感的涟漪──对凡卡的同情。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凡卡》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凡卡》教学反思09-27
凡卡教学反思05-09
凡卡的教学反思08-15
凡卡教学反思(15篇)10-25
凡卡语文教学反思08-31
凡卡教学反思精选15篇09-24
《凡卡》教学反思(15篇)08-24
《凡卡》教学反思15篇09-03
《凡卡》语文教学反思09-08
凡卡教学反思15篇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