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09 12:29:5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半截蜡烛》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5篇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

  《半截蜡烛》这篇文章,生动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与突然闯入的德国 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的故事。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虽然没有炮火硝烟,却危机重重,险象环生。

  一、紧扣中心,重点体味。

  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围绕 “ 为了保护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是怎样做的 ” 这个问题来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这半截蜡烛中品味伯诺德夫人一家的聪明、机智及面对敌人时的镇定自若,领悟这半截蜡烛牵动着情报站的安危,关系到这一家三口的安危,同时感悟半截蜡烛的随时可能引爆的危险,紧紧地绷紧了学生探究的心弦,通过这样的理解,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激动、紧张的氛围中,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深深地被课文的情所吸引。

  二、合作表演,互评促悟。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之后,我让他们用表演的形式展示一家三口在危急时刻与敌人斗智斗勇的精神。这个剧本的表演是建立在学生喜欢的基础之上,表演前,我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然后仔细研读文本,通过反复品读文中刻画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揣摩角色特点,最后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表演出来。观看表演的同学则要结合课文的具体描写,对台上同学的表演作出有理有据的评价,最后大家再一致评出本次表演的最佳小演员。学生通过亲自体验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加深对课文的情感体验,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

  整节课的思路虽然很清晰,也自然顺畅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太到位。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要进一步落实“读”,读的方式要多,读的面积要大,读的要求要逐步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 —— 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 —— 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 —— 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寓言、精髓,以及言外之意。 ”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2

  《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我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她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以“点燃──吹熄──重新点燃──熄灭”一条线精心预设,品读全文。

  课文需要调动情绪,需要孩子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中,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才能体会到文章背后的.人物性格。

  在教学《半截蜡烛》中,当我上到德国军*从杰克的手中夺过蜡烛那一段的时候,我让孩子自己思考,如果这时候你也在场,你觉得那时的形势是怎样的?你会怎么做?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真是一个棘手的形势!如果母子三人中再有人动这个蜡烛的脑筋,那么德国军*必将怀疑到这只蜡烛是不是有鬼,这时的形势真是非常危急!既不能动蜡烛的脑筋,但要保住蜡烛,保住情报,又不得不动蜡烛的脑筋,真是难办啊!

  孩子们的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了,纷纷都表示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只能选择和敌人同归于尽了,这时候我适时的向大家像说故事一般的讲出杰奎琳是怎么做的,其实文章只是截选了杰奎琳的一部分做法,我认为故事的原文要比文章来的精彩得多,故事写得更加紧张,于是经过我的一番“添油加醋”,孩子们一个个都佩服起杰奎琳,都夸她真是个镇定的小姑娘,都自叹不如,居然在那么紧张的时刻,最后还不忘和敌人们说“晚安”,真是佩服啊!

  文章本来到此已经学完,我又追加了一问:“难道仅仅是小姑娘一人的功劳吗?”这一问引导学生回顾了全文,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全盘思想和合作意识。

  我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对于预设,在备课中我是相当细致的,从学生角度出发,设想了许多情境,同时也设计了必要的引学过程。但课堂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上,我总是“情不自禁”地陷入自己的预设,特别是当学生的理解深度与预设有差距时,往往是“不依不饶,生磨硬套”这其实就不再是真正的“对话”了。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3

  课文《半截蜡烛》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节课主要通过揣摩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词语和句子,领悟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一、扶放结合,自主学习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重点研读在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是如何和德军进行周旋的,让学生学会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一步步走进人物的内心,进而让学生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杰克与杰奎琳是如何和德军进行周旋的。

  二、以读促悟,以悟导读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采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在教学中反复出现,引导学生想象杰克和杰奎琳在与德军周旋时内心在想些什么,体会人物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感悟课文文字中蕴涵的丰富的人物内心心理活动,营造出一种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进而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为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安危而担心,感受危机的一波三折,领略伯诺德夫人一家在面对危机时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2

  课文《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课件辅助呈现,先由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然后通过学生的感悟,结合背景,在头脑中叠现出紧张的一幕;再通过反复朗读,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深理解,表达情感,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一、以读为主,贯穿始终

  整堂课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如:上课伊始,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再通过引读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情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其次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文本、教师、学生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课堂上让学生自由读文,告诉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还学生自主权。

  如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让学生自己考虑应该强调什么字眼。这样的问题意味着学生个体理解的丰富的非预期性与创造性,这正展示了他们各具风格的思维特征与阅读视野。在学生交流各自的理解后,我分别作了这样的引导:“尽管你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这种有意之为,旨在通过一种价值的引领使学生真正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和人物的个性特征。

  三、读写结合,依托文本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

  如教学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读者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峰回路转,化险为夷,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侥幸躲过一劫。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情怎样?学生回答如释重负,然后请学生想象一下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会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进行说话练习,并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当时的场合进行合理的想象。因为有了前面环节的细细品味和教师的及时提示,学生说得不错,课后再请学生写下来,这样一个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和培养孩子想象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本堂课就作了这方面的尝试,引导孩子以本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引子,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但在有些环节上,设计还可以更优化。如情境的渲染还不够到位,在指导学生读“杰克”这一段内容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心理等有关词句多读,体会杰克从容、机智,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4

  《半截蜡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2课。课文记叙的是半个多世纪以前发生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小故事。法国妇女伯诺德夫人家是盟军的一个情报中转点。一天晚上,围绕藏着情报的“半截蜡烛”发生了一个斗智斗勇、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虽然课文的故事相对比较简单,所以我先引导学生把我课文主要内容,然后变换文本表达方式,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剧本和写人记事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初步认识一种新的文体,感受剧本特点,感觉这一环节令人满意。教学问题设计巧妙也非常重要。研究教学问题的设置,是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角度。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名师用尽量少的关键性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集中而深入地阅读思考或讨论探究。这种问题或提问就像一个个风筝,无论怎样风云变幻,风筝飞得多高多远,它的线都牢牢地掌握在执教者的手中,“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在课堂上,我紧紧围绕中心问题“伯诺德夫人一家究竟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让学生在文本中寻找、思考、研讨,学生思考的容量大,学习活动充分,积累丰富。显然,这种课堂是高效率的。

  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丰富语言积累”。在课堂中,我将更多的时间放置在了理解课文出现的“危机”与“绝妙方法”上了,也注重了学生思辨性思维的训练。可是却偏偏少了学生对语言感悟、积累的训练。

  此外,在拓展延伸,升华情感环节,我适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正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伯诺德夫人,杰奎琳,杰克当时会怎么想,怎么做。试着让学生补写剧本,续写故事。这样的安排不仅提高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很遗憾,课堂时间有限,没能完成阅读《心愿》,文章太长,课堂时间有限,没能按时完成阅读训练。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选取文本要更典型,要更合适。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用更多的时间学习一些新理念,并将它运用到自己的课堂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5

  《半截蜡烛》是反映二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女为保住藏在半截蜡烛中的情报与德国军官巧妙周旋的故事。目标是通过朗读课文,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在教学时我变教学生读书为引学生自己读书。

  在第一天就布置学生自读课文,交代第二天各组要上台表演半截蜡烛的故事,看哪一组表演好,哪一组就全部奖一朵大红花。这一来,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讨论角色,要与他组同学一较高下。

  然后我让大家比较谁的方法更巧妙,你有没有比她们更巧妙的方法?大家踊跃发言,互动中弄清了:本来伯诺德夫人的方法最好,可因为天太黑,多一盏灯总比少一盏好,所以没成功。杰克的方法也不错,可是端走蜡烛明显得变暗了,所以还是没成功。杰奎琳成功的理由是少校家里也有一个同年纪的小女孩,喜欢小孩人同此心,所以成功。并不是她的方法更好。而比一比谁的方法更巧妙,那就更热闹了。有的说,天冷没事干,不如玩游戏,吹灭蜡烛捉迷藏;有的说,小杰克去抱柴火时,故意点燃一些柴火,假装说失火了,把德国人引走;还有的说,假装为德军官取乐,用变魔术来换掉蜡烛;甚至有的同学还想出带德军去看电视引开德军。但马上就有同学反对说:“没有电,哪来电视?”“如果有电,还用点蜡烛?”可见同学们已懂得设身处地,投入当时的环境了。

  最后我在教学上都是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上读过够。让他们在读中悟出道理。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6

  《半截蜡烛》一文生动的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以半截蜡烛为叙事线索,细腻地刻画了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所以整堂课我设计以学生诵读为主线,以读促讲让学生透过读去领悟课文的内涵,挖掘人物的性格。上课伊始,先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在概括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但是由于我对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认识不足,其次由于对略读课课型教学,课堂上少讲、精讲,多注重拓展延伸和写作训练的特点,没有把握好,教学过程中对这节课的重难点把握不够准确,把体会人物特点的朗读过程指导的过于细致,没有抓住杰奎琳这个重点进行朗读指导,所以浪费了好多宝贵的时光,到最后致使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

  另外,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处理不到位。如:一个学生在读“伯诺德夫人”时读成了“伯若德夫人”,我只是强调了“若”和“诺”的读音,没有及时的对文中几个难读的外国人名如:“伯诺德夫人”、“杰奎琳”进行正音,所以在之后回答问题过程中一些学生读这些人名时还结结巴巴。

  每次反思课堂,我都要为自我对学生的特点、教材把握不到位而愧疚。虽然我也听了高老师、李老师等几位老师的课,课下也抽时光看了教科书、教参等书。可能是我这个人太愚笨了,还是没有学到她们的十分之一。我明白这样下去后果将十分严重,但是我有信心在以后的时光里,抓紧时光学习,虚心求教,认真听课,让自我跟上同事的步伐。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7

  本篇课文是反映第二次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战的事。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我都是紧紧抓住描写母子三人动作、神情、语言、心理的文字,让学生去品读,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同时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下面就两处感受深的地方谈谈我的想法。

  一、重视个性化理解

  阅读本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学习伯诺德夫人与敌人巧妙周旋这个环节是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这句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让学生自己考虑应该强调什么字眼,并说说原因。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有的学生说:“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有的学生说:“我觉得也可以强调‘先生’,这样做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似乎是有礼貌的样子。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有的学生说:“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不引起德军的怀疑,保住那半截蜡烛。”有的学生说:“都是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巧妙地熄灭蜡烛。”

  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都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的。下面,请你们想着这个目标,按照自己的处理方式各自朗读这句话。

  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文本、教师、学生相互对话中,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感。这样处理,学生真正体会到人物的心情变化和人物的个性特征。

  二、依托文本,注重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如教学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读者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峰回路转,化险为夷,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侥幸躲过一劫。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情怎样?学生回答如释重负,然后请学生想象一下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会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进行说话练习,并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当时的场合并进行合理的想象。因为有了前面环节的细细品味和我的及时提示,学生说得不错。课后再请学生写下来,这样一个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和培养孩子想象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

  回顾这节课,能有这样的效果,得力于课前我用了半天时间,反复吃透教材,看大纲,在设计问题时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让他们充分讨论,论演结合,使他们心灵的火光,充分得以碰撞,才能产生这样的效果。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8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主人决定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我这样设计《半截蜡烛》的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以演促读

  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是为了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运用的语言。好的导入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为授课的成功奠下良好的基础。新课伊始,我这样导入:“同学们,电视剧《小兵张嘎》看过吗?里面的嘎子、乐乐、胖墩儿、刘英可谓机智勇敢,你们一定很喜欢吧,想像他们一样演电视剧吗?”我的语调是饱含激情的.,我的语言是极有激趣性的,学生们一听说演电视剧,个个跃跃欲试。然后我煞有介事的说:“机会来了,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很好的剧本——《半截蜡烛》。”顺利地切入正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播放一段二战背景及藏有秘密的半截蜡烛由“点燃——吹熄——又点燃——端上楼熄灭”的录像,学生听着紧张的音乐节奏,看着蜡烛的变化,个个神情变得严肃,表情变得凝重。这时我让他们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学生有的说:“半截蜡烛最后熄灭了吗?”“是谁端走了蜡烛?”“剧本里有几个角色?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期待,就像平静的湖面丢下了小石子荡起了涟漪,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学生不再处于被动状态,也能顺利有效地参与后面的学习。我用“研读剧本、练习台词是演员的必修课”来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剧本。后面我设计“研读剧本”“练习台词”及“课后排练课本剧”始终以学生的兴趣为抓手,以演促学。

  二、精设提问,自主探究

  在学生初读剧情的基础上,我精设了一个提问:“伯诺德夫人、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为保护秘密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故事一波三折,假如让你来演,你最想演谁?你准备怎样演?”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学习任务读书,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更主动地去研读剧本,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三、依托文本,重视个性化阅读

  学生选择自己最想演的角色后,依托文本,自主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体会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精神品质,我先让学生回顾以前学习一般写人记事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醒学生在自主研读时可抓住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文字,然后在文本中找到自己最想演这个角色的理由,运用“读——议——体验读”的程序进行剧本重点部分的教学。结合在同级不同班教学本课的经历,我发现这一环节的设计,确实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个性化阅读得以体现。在学生交流汇报伯诺德夫人这一部分时,有学生说“我从‘要’、‘得’、‘得’几个字看得出这个秘密很重要,教育孩子们必须守住秘密,说明她很爱国。”有学生说:“我从‘为了有一天能把德国佬赶出去’的‘赶’字觉得伯诺德夫人对德国佬很仇恨!”一个“赶”字正是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国军官周旋的目的。因此我相机介绍二战期间德国佬的恶劣行径,使学生对文章理解更深入,体验更深刻。在学习杰奎琳这一部分时,有学生说:“我从‘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和‘杰奎琳慢慢端着蜡烛走上楼去’想到,她打个懒懒的哈欠是要说明她确实很困,我自己想睡觉时就是‘懒懒的’,动作也很慢,所以从‘懒懒’和‘慢慢’可以看出杰奎琳很机智。”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投入剧本的研读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四、多种形式朗读,感悟形象。

  在研读了剧本后,又特设一个“练习台词”的环节,意在使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人物形象,升华人物精神。让学生自己选择朗读方式,可选择自己最欣赏的语言读,可小组分角色读,可创意表演读,可小组评议读,最后在学生充分读书后指名分角色朗读全文,展示朗读效果,回归整体。

  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做到了“以学生为主”,学生思维活跃,发言踊跃,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一种平等交流的伙伴关系;依托文本,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朗读,以读代讲;开展了“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效果较好。但在执教中,也受一些问题的困扰,比如在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到底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怎样做到更有序有效?……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多探究,以期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9

  这节课的设计,从我初步定稿到今天给大家呈现的课堂也是一波三折的过程。这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剧本这种文学形式,而且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初步的教学设计时,自己的思路很乱,总觉得要抓的点很多,要让孩子们知道了解的东西更多,可是又不能面面俱到。经过我们这个团队的深入分析,最终定了一个点,这个点就是剧本。因为我们通过对一些学生的调查后,发现孩子们对剧本以及表演剧本更感兴趣,而我们学校的 “个需化”教学理念正是要求我们教师一切从孩子的需要出发。那么,这堂课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他们最需要的方面入手来组织教学呢?而且,因为是语文,因为是母语,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并非零起点。像这篇短剧,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我们就基于这样的起点来实施课堂教学。

  为了让学生真正学好课文,激发学习兴趣,课前我写了一份“通告”,大致内容是:五班要举办“语言的艺术”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排练课本剧,现招募有表演才华的同学参加演出。这节课将选拔《半截蜡烛》话剧的演员,请大家踊跃报名参加。因为跟这个班孩子交流的时间有限,所以在课堂上我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只有他们读熟了对话,才能读透人物内心,才能把握好角色。就这样,课堂教学变成了甑选演员的过程,学习气氛高涨,学生们表演欲望强烈。我让他们自主选择最喜欢的人物,绘声绘色地朗读人物的语言。既然要演戏,当然就少不了导演,所以我就将“复述故事内容”这个环节变成了“导演说戏”,从中选出一个优秀导演,放手让他来筛选演员。当然,在学生们练习表演的环节,我已经和这个学生导演进行了交流,那个孩子也很有思想,经过老师的点拨,他确定了选演员必须要抓好的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物语言特点的把握,要通过朗读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二是角色体验,把握好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然后选出演员。

  本节课的设计旨在把呆板的文字演变为栩栩如生的人物,这符合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也正符合我们学校的“个需化“教学理念。通过表演这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盘活了课堂,达到了“舍我其谁”——“我是课堂主人”的教学效果。

  当然,完全放手给学生也是需要勇气的。我一直坚定不移的相信每个同学都是好样的。我的观点是一个同学他的过去也许不好,现在不一定好,但我坚信他的未来一定会好!虽然不是自己的学生,但是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一样的单纯,你在课堂上给了他们最需要的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他还会有理由不参与,不积极,不表现吗?

  既然是语文课堂,就一定要让笔谈成为一种习惯。无疑,本课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练笔的机会,不少同学写得文采斐然,深刻而有见地。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形,是因为他们身临其中,亲历亲为,有话可写,写来游刃有余。

  总的来说,这堂课是从学生的需求和文本的特点这两方面来组织教学的,我知道自己和这节课都还有很多的不足,真诚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能给这个还在学习还在成长的我提出更多的建议和意见,谢谢!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0

  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握母语教育的核心目标(培育孩子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唤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这两点的强烈关注和准确把握。因此不管东南西北风,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以上两点不放松。

  一、深入解读:凭借文本,悟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因为是语文,因为是母语,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并非零中国。像《半截蜡烛》,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

  因此教师就应该基于这样的中国来实施课堂教学。我在“了解大意“和”明确与敌人周旋的办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只是想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反馈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教师引导孩子关注“外紧内急”,旨在为孩子个性化体验人物渲染万分危急的斗争背景。

  基于此,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或更丰满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当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二、读写结合

  依托文本,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语文,语文,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其实写的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当然从孩子的写作中教师也能发现其对文本理解的程度,指导今后的课程教学。本堂课就作了这方面的尝试,引导孩子以本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引子,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遗憾的是,时间的分配上还是显得仓促。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1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我上过好几次了,还听过镇江中山路小学特级教师薛翠娣老师对本课的教材解读,故印象特别深刻。本文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前,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危险越大,时间越紧迫,敌人越凶残,才能越显出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处境,才可以显出他们一家的勇敢机智,才真正显出他们一家的爱国,才使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如果按照按照往年的方法我可以连教本都不带就可把课文讲完。往年的“招”用过就想革新的我在今年怎么上呢?因此,上课前,我仿照本文所述找来半截蜡烛(也插上小金属管,内藏一纸条)并在课堂上同步点燃,为了渲染气氛,我还用简笔画画出一个“超级大炸弹”,有一根“导火索”,并根据课文进程及时用简笔画画出“半截蜡烛”——不断变短的半截蜡烛。再引导学生潜心读文悟情,深入体会人物的心情,并适时地让学生表演,并不断指导朗读,让人物形象走出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灵,把爱国深植于脑海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心理。随着教学进程一次又一次地把蜡烛画短——和课堂上点燃的蜡烛相呼应。并把“超级大炸弹”的“导火索”不断变短,使学生深深感受越来越紧张的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的甚至于连空气都似乎要爆炸的紧张局面。在教学中,我采用“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演杰奎琳,让她来说话。最后再把三位主人公——课堂上演得较好的同学请上来接受采访,并说出自己的感言。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2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

  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学“务实”。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3

  本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诺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在蜡烛被例行前来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

  剧本大家都听过,但是却不是很理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体裁。在介绍剧本的时候我引入现在的演员是怎样通过银幕给观众呈现的逼真的'生活状态。剧本就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基础,然后通过旁白,语言,舞台效果等等来充分展现人物特点与剧情发展。同学们的理解力很强,都能很好的掌握。

  在本文中主要涉及两个重要的剧幕。第一个剧幕讲的是伯诺德夫人和孩子们一起藏蜡烛和表决心:为了保护这个秘密而不惜一切代价。包括自己的生命。初步了解杰奎琳和杰克,以及妈妈的的性格特点。同时体会旁白在剧本中的作用。同学们进行了表演,在表演中,同学们基本能够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但是可能在选择演员角色的时候,现场氛围有点太热情,导致一开始的时候,好几个同学没有进入角色,没有把当时严肃的感觉演出来。所以在第二次表演的时候,我着重强调了一下,在第二次的表演中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第二个剧幕中,也是本课中最重要的角色表演,这是一场真正的斗智斗勇,一次次的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和德军展开的内急外稳的的战斗。面对一次次的失败,他们表现出了机智勇敢,最可爱的杰奎琳,利用自己的聪明可爱,博得少校的喜爱,并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一家人的生命,也保护住了情报的完整。

  好的表演永远是基于对剧本的透彻把握上了,为了能把剧本演好,同时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一开始我就把课时安排告知,同学们喜爱表演,所以为了能够表演,他们也在课堂上做了一些努力。所以在第二课的时候,很多人踊跃举手进行参演。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并不是所有的同学们都进行了表演,觉得这是挺失败的地方,不过总体而言,每一组上台表演的同学都有进步。基本上能在上一组的不足中得到弥补。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4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地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篇课文故事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而且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此,课堂上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有两点体会:一是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多向对话过程。为此,教师要认真备好教案,抓好文章切入点,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新的生成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半截蜡烛》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护半截蜡烛与德军周旋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沉着、勇敢和机智,值得我们去学习。同学们,你比较欣赏其中的哪位人物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刚一提出,一双双手便迫不及待的举了起来。学生们在交流着他们独到的见解,谈着他们对人物的认识,老师适时点拨,学生在这个充满相互信任、畅所欲言、和谐融洽的研讨氛围中,认识了人物,受到了教育,一堂课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是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潜心读书。在教学中,老师还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语言,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把握人物特点,在教学时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而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心灵对话,学生充分阅读感悟,又一次全面认识、了解了人物的特点。

  三是拓展延伸,让学生能力提升。我让学生续写课文:她们的计划都失败了,钢管漏了出来,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学生兴趣浓厚的编了好多个故事续集,真的很棒!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一、感悟全文:

  1、读课题:《半截蜡烛》。预习了课文,知道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人沉着地和德国军官一次又一次地周旋,保护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

  2、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交流中:

  (1)教师相机板书:一吹二端、外静内急

  (2)“外静内急”

  “外静内急”,这不仅是伯诺德夫人一家人跟三个德国军官的斗争方式,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整个法国人民的一种特有的斗争方式。

  “外静内急”,着急什么?

  (“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导:“秘密就会暴露”,这是一份绝密的情报,可能会影响到整个法国的战局;“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这是一个情报的中转站,一旦破坏,来送情报的、来取情报的,会牺牲多少法国人啊!要知道,德国鬼子比当年的日本鬼子还要凶残百倍,他们杀人如麻。总之“万一”之下,后果不堪设想。同学们,情况——万分危急。]

  3、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请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

  交流中:

  1、你最佩服谁?还有哪些同学佩服(伯诺德夫人、杰奎琳、杰克)?你们觉得这家人怎么样?

  2、板书: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

  3、师要追问、生疑。引导孩子再读。

  4、小结:听了同学讲的,老师也想讲一讲我的想法,伯诺德夫人一家人那种爱国的精神,那种在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镇静确实令人敬佩,同学都讲得十分精彩。不过徐老师想提醒大家一句,伯诺德夫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是她,第一个意识到蜡烛燃烧后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是她,在两个孩子吓得脸色苍白的情况下能急中生智,想出了换灯“吹”蜡烛的办法;也正是她,稳定了两个孩子的情绪,使杰克和杰奎琳能在要紧关头想出两个“端”的办法。

  二、续编故事:

  1、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

  2、出现两一种情况,被中尉发现;没有。辩论。

  3、如果被发现会出现什么情景?如果没有被发现又会出现什么情景?

  4、交流、补充、点拨。

  5、总结:本文仅仅是法国人民抗击德国强盗的一个缩影,其实当时的整个法国天天都在发生着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所进行的斗争,最终将德国强盗赶出了法国的土地。

  三、作业:

  1、将续编的故事写下来。

  2、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比一比谁问的问题最有价值。

  附:

  1、介绍二次大战:

  1939-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全球60%的国家参战)、伤亡最重(5000万死亡)、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2、介绍《马赛曲》

  “前进,前进,祖国的'儿郎,那光荣的时刻已来临。专制暴政在压迫着我们,我们祖国鲜血遍地,你可知道那凶狠的敌兵到处在残杀人民!他们从你的怀抱里杀死你的妻子和儿女。公民们,武装起来!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

  《半截蜡烛》教后反思

  丹阳市实验小学

  徐留军

  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握母语教育的核心目标(培育孩子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唤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这两点的强烈关注和准确把握。因此不管东南西北风,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以上两点不放松。

  一、深入解读:凭借文本,悟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因为是语文,因为是母语,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并非零起点。像《半截蜡烛》,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

  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教师就应该基于这样的起点来实施课堂教学。我在“了解大意“和”明确与敌人周旋的办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只是想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反馈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教师引导孩子关注“外紧内急”,旨在为孩子个性化体验人物渲染万分危急的斗争背景。基于此,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或更丰满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当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二、读写结合:依托文本,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语文,语文,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其实写的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当然从孩子的写作中教师也能发现其对文本理解的程度,指导今后的课程教学。本堂课就作了这方面的尝试,引导孩子以本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引子,创作《半截蜡烛》续篇。遗憾的是,时间的分配上还是显得仓促。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1-29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09-01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02-13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04-09

语文《半截蜡烛》教学反思02-12

语文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2-22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精选3篇)09-23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精选3篇)09-25

《半截蜡烛》语文教学反思05-18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5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