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方程》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解方程》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解方程》教学反思1
有昨天加减法方程作铺垫,今天乘除法方程的解答可以说是顺水推舟,毫不费力。学生完全能够通过迁移自主探索出解法。但令我头痛的是如何引导学生会解形如a-x=b及a÷x=b方程。
本以为按新课标教材这两类方程小学阶段不用掌握,但在学期初教材分析会上教研员明确指明:这两类方程教师必须作为例题向学生补充讲解,且属于学生必会、考试必考内容。原因如下:
1、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中往往会出现以上两种类型方程,教师难以回避。
2、如果教师有意回避,会使学生产生等式的基本性质只适用于部分方程的错误理解。
基于上述原因,我今天在教学完例2后为学生补充了相应内容,但教学效果较差。虽然许多学生能根据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推导出X的值,但当要求他们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答时,尝试成功。通过指导,全班也只有50%左右的'学生基本掌握解答的方法。分析此次教学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安排的时机还不够成熟。因为学生刚接触解方程没多久,还须一段时间巩固教材中最基本的常见方程类型,而今天补充的两种类型虽然与例题一样,都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但在解答第一步时不再是思考“怎样才能使天平左边只剩X,而保持天平平衡”的问题了。学困生听完拓展练习后,作业中出现明显混淆的现象。如5X=1.5本应根据等式的性质直接将等号两边同时除以5求解的,可却有学生先将等式两边同时除以X,变成了“1.5÷X=5”, 这可真是越变越复杂。
值得思考的是,如果必须两教a-x=b及a÷x=b两类方程,我觉得按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好呢,而用等式的性质教学好比较复杂。
《解方程》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二是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只含有加法和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解方程是学生刚接触的新知识,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不足,因此教学中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的情况,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生活问题加以数学化,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的知识渗透到抽象的去理解等式的性质,并应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应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这是为学生后续学习方程打下较扎实的.基矗
一、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中去发现等式的性质
老师先出示天平,并在天平两边各放一个20克的砝码,“你能用式子表示出两边的关系?”生写出20=20;教师在天平的一边增加一个10克砝码,“这时的关系怎么表示?”生写出20+10>20,“这时天平的两边不相等,怎样才能让天平两边相等?”生交流得出在天平的另一边增加同样重量的砝码;然后依次出现后续的三幅天平图,学生观察,教师板书,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你有什么发现吗?”通过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教师应逐步提示,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得出等式的性质。最后,让学生自己写几个等式看一看。通过具体的操作为学生探究问题,寻找结论提供了真实的情境,富有启发性、引领性,让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问题的解决中发现并掌握了知识。
二、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引入了等式的性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应用这一性质去解方程,第一次学习解方程,学生心理上难免会有些准备不足,为了帮助学生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课前布置了学生预习,课中我先让学生尝试练习,但巡视中发现学生没有根本理解,我就利用天平所显示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在方程的两边都减去10,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并详细讲解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包括检验。通过这样有步骤的练习,帮助学生逐渐掌握解方程的方法。然后让学再次通过修正,试一试,巩固解方程的知识。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遗憾的是,由于星期一集体活动的冲突,导致今天的上课时间30分钟都不到,因此学生的交流显得不充分,教师的重点讲解显得不到位
《解方程》教学反思3
教学重难点是掌握较复杂方程的解法,会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学目的是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小节内容是在前面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解答稍复杂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例1若用算术方法解,需逆思考,思维难度大,学生容易出现先除后减的错误,用方程解,思路比较顺,体现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
一、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入手,降低问题的`难度。
解答例1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找题里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找准题量的等量关系。我从学生喜欢的足球入手,引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生热爱体育 1
运动的良好情感,又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很多的铺垫。
二、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选择解题最佳方案。
让学生当小老师,从问题中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展示讲解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这样既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然后,我大胆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方法来解答例1,最后老师让学生把各种不同的解法板演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析哪种解法合理,再从中选择最佳解题方案。这样既突出了最佳解题思路,又强化了列方程解题的优越性和解题的关键,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
应用题的教学,关键是理清思路,教给方法,启迪思维,提高解题能力。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画面信息,白色皮多少块,黑色皮多少块,白色皮比黑色皮少多少等信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再在练习本上画线段图,然后指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
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所以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 学会分析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一句话,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
《解方程》教学反思4
本节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结合具体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导出形如ax±b=c和ax±bx=c形式的方程,并结合原有旧知——等式的性质推导出解法步骤,同时利用这些方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丰富学生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几课时的教学与练习,学生在掌握方程解法上没有问题,说明学生对等式的性质掌握的比较扎实。但在运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表现出缺少一定的分析习惯和缺乏一定的分析能力,造成在解决问题(特别是一些例题的变式题)时产生较多错误。
通过前后练习的比较、观察,发现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练习时偏重模仿和记忆,缺少具体分析的意识。从而造成在碰到一些变式题时就明显缺少解题策略,学生在读题后首先想到的不是去思考题中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而是在记忆中极力搜索“这个问题以前有没有讲过?或跟哪个问题是一样的?”等旧痕迹。然而这些变式题的解答难就难在它与例题有密切的联系,但又有区别。如果学生不能找到其中的区别和练习,光靠模仿和记忆,那就很难正确解答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重模仿轻分析的学习方式,在练习中要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注重学生对解题思路的表述。教师要强调学生读题后先分析并写出等量关系,每个实际问题的解答过程中都要设计等量关系的分析与交流,从潜意识中使学生重视起对问题的分析与判断。一开始学生可能在分析、判断等量关系时还会模仿例题的形式,因此在学生对基本类型有了一定的'感悟后,要有针对性的出现变式题让学生来解决,使其在认知冲突中进一步感悟先分析、判断等量关系的重要性。但同时教师也要十分清楚的认识到寻找等量关系对于课改后的六年级学生来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缺少一定的意识外,更重要的是缺乏一定的分析能力。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在新教材的编排中,在六年级前很少涉及甚至没有安排过等量关系寻找的内容。正是由于教材中忽视了这方面内容的安排,也就引起了第二个原因——教师和学生都忽视了寻找等量关系能力的培养。等到六年级要大量具体涉及到时,就发现学生很不适应了。如何提高学生寻找题目中等量关系的能力,就成了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为了提高学生等量关系的分析能力,除了如前所述要加强意识培养外,还应在具体方法上加以指导。而用线段图来表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提升学生分析、判断等量关系的方法,教材在例题分析中就先借助了线段图来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画线段图来表示条件和问题,从而形象的表示出等量关系的有效性。同时,在教学中不能因为问题简单或赶进度而忽视画线段图表示条件和问题的环节。一开始学生可能由于以前缺少一定的训练而显得有些不适应,但经过几次的努力后,学生就能很快提高作图能力,从而有助于等量关系的寻找。
综上所述,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意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从偏重模仿和记忆中逐步纠正过来,逐步建立具体分析的意识。其次是要培养学生用线段图表示题目中条件和问题的能力,借助线段图的表示形象的表现出相关的等量关系,提高学生寻找等量关系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方程》教学反思5
前两天讲解了简单的方程的解法,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觉得孩子们接受的不错,一节课下来练习了好多题,每个孩子都能得心应手,自己还有点窃喜。可是今天却让我大跌眼镜。
昨天上课讲解了例4和例5,孩子们对了复杂的方程有了初步认识,但在每一步的分析之下孩子们也觉得很熟悉,原来是简单的方程结合在一起变成复杂的,只要掌握运算顺序就不难,结合例题的图示,分彩笔的例子,先分什么再分什么,让学生明白在具体算式中也是结合着实物图来做,先把3x看做一个整体,把剩下的4根彩笔减掉,要想得到一整盒x根的彩笔,就得把3整盒再平均分配,这样下来孩子们能够明白每一步的`意思,他们能够知道先处理多余的彩笔,再考虑整盒的彩笔。这样下来理解也不是问题,又练了几道同类的题,也很顺手。例5的讲解上有些难度,孩子始终不太理解把括号看做一个整体,但在讲解和练习下也能做上了。
今天我想验收一下昨天学的怎么样,结果让我很头疼,为什么过了一宿好多同学又没了思绪,留了6道题,少数几个好同学能够顺利的做上,大部分同学还在思索着,课下辅导了几个差生,原来他们又把前面学的简单的方程解法又忘了,自己思考了一下,得给孩子们消化时间,课上会了不代表他们一直不忘,还得多加练习啊
《解方程》教学反思6
今天对五年级上册《解方程》进行了教学。本课主要对教学例一和例二进行了教学。
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两个概念;会运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简单的方程。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上,尽量为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服务,因此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讲解方程的解时,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的,告诉他们:“解方程就是为了求出“方程的解”而“方程的解”是一个神奇的数,由此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练习让学生充分感知“方程的解”的神奇之处。既让学生充分理解“方程的解”是一个数,“解方程”是一个过程,同时又为最后的检验做好充分的准备。每一次的解方程我让孩子们看成是解谜,是寻宝,比一比看谁找的是宝石,谁找的是石头,用你自己的方法就可以验证。孩子们做的是津津有味,寻得异常开心。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本节课的知识。对于概念的理解也很扎实。
二、在练习题的安排上也做了精心的安排,当讲授完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方程后,马上进行了“填空练习”,这四个练习题的安排也是经过精心考虑的:第一个方程中的数是整数,与例题相符合,较容易。第二个方程中的数变成小数,难度有所提高。第三和第四个方程,又有所变化,但解方程的方法是没有变的。从课堂的教学和课后的练习看,学生对解方程掌握的还不错。
三、本课主要对解方程进行了解题练习。通过抢夺小红花等游戏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兴趣!
四、通过本课的作业检测,有少量学生还是对本课的内容练习不是很到位。需要教师在课下不断的指导。
五、学生对于方程的书写格式掌握的很好,这一点很让人欣喜。
总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要紧紧抓住这一点,教学质量的提高指日可待。
《解方程》教学反思7
这节课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二是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只含有加法和减法运算的简便方程。解方程是学生刚接触的新鲜知识,学生在知识经验的储备上明显不足,因此数学中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引领学生经历将现实、具体的问题加以数学化,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并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应是解决一系列问题的关键。
一、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
课开始,老师出示天平并在两边各放一个50克的砝码,“你能用式子表示出两边的关系吗?”学生写出 50=50;老师在天平的一边增加一个20克砝码,“这时的关系怎么表示?”学生写出50+20>50,“这时天平的两边不相等,怎样才能让天平两边相等?”学生交流得出在天平的另一边增加同样重量的砝码;“你有什么发现吗?”“自己写几个等式看一看。”通过具体的操作为学生探究问题,寻找结论提供了真实的情境,辅以启发性、引领性的问题,让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问题的解决中发现并获得知识。
二、让学生在发现中操作
引入了等式的性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应用这一性质去解方程,第一次学生解方程,学生心理上难免会有些准备不足,为了帮助学生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者先利用天平所显示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在方程的两边都减去100,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通过这样有步骤的练习,帮助学生逐渐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解方程》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两个概念;会运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简单的方程。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上,尽量为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讲解方程的解时,新课程解方程教学与以往的最大不同就是,不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而是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教学中我先利用课件演示了天平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的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为学生迁移类推到方程中打基础。然后出示例1,让学生列出方程x+3=9,用课件演示x+3个方块=9个方块,提问:“如果要称出x有多少块,改怎么办?”,引导学生思考,只要将天平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天平仍平衡,得到一个x相当于6个方块,从而得到x=6。
你能把称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大部分学生快速的写出了我想要的答案:x+3-3=9-3,于是我问:为什么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3,而不减去其它数呢?学生沉默,终于有两双小手举起来了,“为了得到一个x得多少”,我又强调了一遍,我们的目标是求一个x的多少,所以要把多余的3减去。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上同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两边仍然相等。另外我还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
在做练习时我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在解方程的时候,还是运用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只有个别学生懂得运用等式的性质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在讲授“解方程”定义概念时,我主要从教材思想出发,通过让学生说出采用各自不同的方法求解方程的过程叫解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解方程》教学反思9
教材是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通过天平游戏,探索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利用探索发现的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求出y+8=10中的未知数y。教材呈现了两种思路。一种是学生直接想“?+8=10”,从而得出答案。另一种是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即“方程的两边都减8”的'方法。y+8-8=10-8,y=2。这样解方程,刚开始时,为了学生理解方便,等号左边的“+8-8”都要写出来,会比较麻烦,也容易出错。《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激发了我对解方程这课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解读和探讨,因此,在学生理解了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后,我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自主探索,找出不同的解题方法。
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掌握的知识才更深刻、更透彻。久而久之,将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的方法整理后,我又适时给学生提供了另外两种解方程的方法,利用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和通过移项来解方程。
《解方程》教学反思10
一、引入了天平,理解等式的性质。
新教材的突出之处从直观的天平入手,天平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重量,仍然保持平衡,这样就引入了等式的性质1,利用这个性质,可以解决a+x=b,或a-x=b的方程,接着又从天平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非零的数,天平仍然平衡,可以解决ax=b或x÷a=b的方程。从长远角度看,学生经过这样的`学习,对于七年级以后的后续学习减少了障碍,很好地做好了衔接。
二、两条脚走路,解决不便的问题。
教材中有意避免了形如-x或÷x的方程的出现,可是在实际中,出现这种方程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出现了,我们教者如何解释呢?学生又应如何解答呢?当然还可以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进行左右两边的化解,使得左边或右边变为形如x的情况,学生对于其中的减数与除数为未知数还可以启发他运用四则运算的内部的关系来解决。不要怕给了学生又一种选择的机会,这样在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不方便时,未尝不是一种好的方法。
三、抓住其本质,简化方程的过程。
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的过程,其本质是为什么要这么做,当学生经过思考发现这样的过程就是把方程的一边变为只剩下未知数的过程,因而可以简化一些不必要的多余过程,典型的如x+5=20,x+5-5=20+5,让学生通过计算体验这样的第二步过程实际即为x=20+5,因而可以使方程的解答变得简便。学生觉得当然还是简便的过程值得效仿,积极性显得非常之高。
四、确保正确率,及时进行检验。
原来的检验过程需要完整地写出左边与右边相等的过程,小学生在这个方面就会显得不耐烦,在经历了一个详细的检验过程之后,然后教给学生一个简便的检验方法,学生都很兴奋,积极性也很高涨,而且主动性也很好,这样解决问题的正确率也提高了。
同时,在这部分的教学期间,也有一些问题引发了个人的一些思考。
首先是学习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规范性,方程的解答是一种规范的过程,它有一些固定的格式,例如必须写“解:”,必须“=”上下对齐,要正确必须进行检验等,而这些都必须让学生多进行训练,多强化练习,理解各种题型的结构。
其次是对于特殊方程的解答,如减数与除数为未知数的方程,用两种方法解决的问题,可能会引起部分的的不理解,会不会与教材主倡导的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有矛盾呢
《解方程》教学反思11
解方程是数学领域里一个关键的知识,在实际中,拥有方程的解法之后,很多人不会算式解题,但是能用方程解题,足以见得方程可以做到一些算式无法超越的能力。而如今五年级的学生开始学习解方程,作为教师的我更应该让学生吃透这方程,突破这重难点。
在教这单元之前,我一直困惑解方程要采用初中的“移项”解题,还是运用书本的“等式性质”解题,还有老教材中提到的运用关系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面对困惑,向老教师请教,学生该吸收那种方法呢?困惑,学生该如何下手,运用“移项”解题,学生对于这个概念或许不会系统清晰,但是“等式性质”解题时,在碰到a-x=b和a÷x=b此类的方程,学生能如何下手,“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老教材的方式改变,必有他的理由,能用吗?困惑!我先了解改革的原因(摘自教学参考书):新教材编写者如此说明: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从这不难看出,为了和中学教学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原因。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出老教材的方法并无错误,而且能让学生清楚准确地掌握实际解题,面对题目不会盲目,而采用等式基本性质给学生带来的是局部的衔接,而存在局部对学生会更困难,如a-x=b和a÷x=b此类的方程。了解这一信息,我决定采用新老教材一起使用,先从教材中的运用等式基本性质教学孩子会解简单的方程,以便初中学习可以衔接,而初中的'“移项”也会顺利的接收,但是面对现在五年级的思维和解题的方便性,我再教学老教材的“四则运算关系”解放程,至少这样能让现在的学生会解各种题型的方程。在我看来,这样的教学书本的知识不丢,方法又可以多种变通。
通过这块知识的整理,我感觉到教材需要教师好好的研究,才能用最合适的方式去教导学生,数学经常存在一种一题多解情况,老师就是引导学生走最好最合适的路。
《解方程》教学反思12
一、认知基础的“顽固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熟练地掌握某种法则以后,往往就很难从另一种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也就不容易顺利地实现由“过程”向“对象”的转变。在一至四年级,学生都是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做计算的,它既是学生十分熟悉的运算规律,同时又为新知的学习提供了合适的基础。方程是把已知和未知看作同等的地位,一样参与运算,从这个角度去看,当然也可以运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做。而且,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是先入为主、根深蒂固的,具有相对的“顽固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排斥新学的等式的性质,导致思维的“过早封闭”。因此,大多数学生这样做也就可以理解了。
以前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新教材则是借用天平游戏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比较两种思路:第一种方法是把未知数x优先从背景中筛选出来,依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出x的值;第二种方法用“结构性观点”去看待方程,着眼于其所表明的等量关系,体现了方程思想的本质,较好地解决了中小学关于方程解法的衔接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学生能“理解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那么,教材编排的价值是不容置疑的,即不能因为学生思维的轻车熟路,而忽视新知的教学,忽视学生数学思想的进一步提升。利用关系式这种方法解方程书写较少,形式简单,但教学时总碰到差生不理解关系式也记不住关系式,因此在解方程时因想不起关系式而不会解。这几星期的教学,我发现孩子们还是比较喜欢学的,学得也不错,教材利用天平这样的事物原形来揭示等式的`性质,把抽象的解方程的过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过程是一个等式的恒等变形。教材又通过天平平衡原理过渡到等式的性质,从而利用等式的性质教学解方程,使得解方程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学生深刻认识到: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看似麻烦,实则简单,不须思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虽然这样教学学生有兴趣,学得不错,但也存在局限性,如a-x=b和a÷x=b,虽然教材没有要求解这类方程,但试卷和相应的练习有出现,因此,有必要特别利用一些时间给学生补充讲解这类方程解法。我发现用等式性质教这类方程,比较麻烦,学生学起来有一定难度。
二、两种方法形式上的相似引发学生思维的惰性
第一种方法书写较少,形式简单。第二种方法从表面看,显得烦琐、麻烦,而且方程左边的“40x÷40”可以直接简写成“x”,这样从表面上看就和第一种方法一样了。根据已有的经验已经能够正确地解方程了,何必又多此一举,再去理解、掌握等式的性质呢?学生形成思维惰性,就不会再去深究思路和观念的不同,更不会创新解法。
方程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学生深刻认识到: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看似麻烦,实则简单,不须思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时,教师再适时介绍教材之所以这样编排是为了中小学方程解法的衔接,使学生认识到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必要性,观念得以更新、深化。
《解方程》教学反思13
有昨天加减法方程作铺垫,今天乘除法方程的解答可以说是顺水推舟,毫不费力。学生完全能够通过迁移自主探索出解法。但令我头痛的是如何引导学生会解形如a-x=b及a÷x=b方程。
本以为按新课标教材这两类方程小学阶段不用掌握,但在学期初教材分析会上教研员明确指明:这两类方程教师必须作为例题向学生补充讲解,且属于学生必会、考试必考内容。原因如下:1、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中往往会出现以上两种类型方程,教师难以回避。2、如果教师有意回避,会使学生产生等式的基本性质只适用于部分方程的错误理解。
基于上述原因,我今天在教学完例2后为学生补充了相应内容,但教学效果较差。虽然许多学生能根据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推导出X的值,但当要求他们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答时,尝试成功。通过指导,全班也只有50%左右的学生基本掌握解答的方法。分析此次教学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安排的时机还不够成熟。因为学生刚接触解方程没多久,还须一段时间巩固教材中最基本的常见方程类型,而今天补充的两种类型虽然与例题一样,都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但在解答第一步时不再是思考“怎样才能使天平左边只剩X,而保持天平平衡”的问题了。学困生听完拓展练习后,作业中出现明显混淆的现象。如5X=1.5本应根据等式的'性质直接将等号两边同时除以5求解的,可却有学生先将等式两边同时除以X,变成了“1.5÷X=5”, 这可真是越变越复杂。
值得思考的是,如果必须两教a-x=b及a÷x=b两类方程,你们觉得是按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好呢,还是按等式的性质教学好呢?
《解方程》教学反思14
教学《解方程》这部分内容时,我一开始就有些担心学生不容易学好。因为方程的思维方式和原来的解决问题思考方式完全不同,而学生已经着惯了原来的思考模式,恐怕很难接受新的方法,即使这种方法的思维含量更少,完全不用拐弯抹角地思考,不用逆向思维。学生对于新的东西,总是因为不熟悉而否定它的简便好用,因为对他们来说用起来不熟练就是不方便的。其次是解方程、验算、用方程解决问题等都需要固定的格式,学生要花时间适应这种格式记住这种格式,并熟练地应用也是一大难点。
在上课时,我是先按照书上例子展开教学。然后我说明,列方程解决问题就是把实际情况最直接地表示出来,比如天平左边是杯子和水,水的质量是x 克,就写100+x ,右边是砝码250 克,左右平衡,用等号连接,列成的`方程就是100+x=250 。
接着教学怎么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我让学生自己来求x 等于多少,学生都能解决。书上介绍的方法是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但是学生的方法都是根据加法算式中各数的关系来求的。即使有些学生说不清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我也能看得出来是用这种方法。我肯定了学生的方法,再从天平的原理出发介绍了书上的方法,然后问学生:你们喜欢哪种方法?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肯定了自己的方法。因此,我说,那我们就用自己用得好的方法来求方程中的未知数,。同时, 介绍了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求出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认识了概念后,要及时加以巩固。我出了两道题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二是让学生来解方程。学生很快能算出来,我告诉学生解方程的写法跟我们以前的计算写法不同,它有特定的格式,我一边讲解格式一边板书。要求学生读一读解方程的过程,看是否理解,再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出过程。然后重新做了一道加以巩固。接下来的难点是验算。我先讲解怎么验算,再请学生来说验算过程,然后把验算过程也按照特定格式写下来。
学生作业反馈时,有几个问题:一、用方程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很多都用老方法;二、解方程的格式写法容易出错;三、方程的解的验算过程不是很理解,经常出错。
作业讲评时我们一起纠正了错误,概括了错误类型,要求学生避免这些错误,然而一些学生依然在重复原来的错误。这是数学教学中常有的现象,有些题目第一次用了错误的方法,往往纠正很多次还是着惯用错误的方法。
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也有几点想法:
一、用方程来表示数量关系学生出现困难,是通过我的帮助列出方程,我并没有及时让学生巩固方法。
二、解方程、验算的过程和格式的教学以我的讲解为主,而那时我没有想办法很好的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学生练着时丢三落四较多。
三、我的讲解过多,学生自己的思考过少,类似于灌输,学生学着较被动,到最后模仿解法和格式为主,却没有理解为什么这样写,因此学生有时正确,有时出错,没有掌握好。
四、这个教学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来说,难点较多,而我并没有为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减负思考,一股脑地把所有新的东西都倒给学生,造成学生超负荷。
《解方程》教学反思15
今天上了解方程(二)的内容,感觉没什么明显的精彩地方。学生由于有了关于加减的等式的性质的了解,在通过例题中两组方程的观察,适当提醒学生联系前面学习的等式的性质,很自然的.就能得出有关乘除的等式的性质。
只是在让学生举例的时候,没有学生能想到同时除以0,结果是怎样的。只能由自己向学生提出问题,简单讨论后,很快想到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因而得出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的范围。
计算中有较多的问题,特别是很多学生对于小数的乘除法计算,有很多的错误,需要加强巩固训练。
【《解方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解方程》的教学反思09-10
解方程教学反思08-04
《解方程二》教学反思10-06
《解方程》教学反思范文07-08
数学解方程教学反思07-29
解方程的教学反思15篇09-06
小学数学《解方程》教学反思10-11
数学解方程教学反思6篇06-23
《解方程》教学反思合集15篇06-11
【集合】小学数学《解方程》教学反思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