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早教学反思

早教学反思

时间:2024-11-07 12:16:5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早教学反思(通用14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早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早教学反思 篇1

  《早》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散文,文中借梅花“开得早”,赞美的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教育人们要学习这种品质,做“东风第一枝”。

  备课时,我首先考虑到,既是“以物喻人”,那么只有让学生体悟到“物(梅花)”与“人(鲁迅)”之间的相同之处,才可能真正读懂课文。的确,全文主要写的就是梅花的早开,与鲁迅在书桌上刻了“早”字两事。如何让学生自发的去挖掘这两者的间的内在联系呢?

  当学生充分读熟课文,理清脉络之后,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先是写梅,后又笔锋一转谈及鲁迅,这两者有联系吗?作者又是怎样将这两者联系起来的呢?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很快发现了其中的联系,那便是一个“早”字,并读懂了,在两段落中“早啊!”一句为过度,上承梅花之早,下启鲁迅之早。仅仅是找找过渡句吗?仅仅是“早”之相同吗?我不满足!梅花的品格之高洁,鲁迅的品德之高尚,我又该如何让学生们体会到呢?

  对于梅花的高洁,学生们颇些体味,然而,鲁迅之名虽大,他们却并不熟悉,对鲁迅为民族事业弃医从文、以笔为枪的一生,他们却知之甚少。课堂上,尽管我慷慨激昂,学生却是无动于衷,正在我黔驴技穷之际,曾经文选课上的一个残缺记忆跳入我脑海。那是关于一个“铁屋子”的讨论,我记不起具体的文字,大意却能复述,于是我让同学们做了个选择题:

  假使有一座密不透风、坚不可摧的铁屋子,一群人正在里头酣睡,不久,他们将在睡梦中窒息而死。这时,一个人醒来了,他面临两种选择,一是保持沉默,让其他人就这么不知不觉地死去,二是喊醒他们,做死前的'抗挣,当然,希望是极其渺茫的,也许他们饱受了垂死的痛苦,最后却是无谓的徒劳。你以为鲁迅会作何选择呢?

  学生据此展开了争辩,通过我的从旁引导,问题越辩越明,鲁迅宁愿“四处碰壁”也要奋力“呐喊”的任务形象也越来越清晰起来。这时,我又追问:梅花与鲁迅,难道只是个“早”字的相同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激情昂扬,回答精彩纷呈:

  生:梅花敢于迎风傲雪,鲁迅敢于同反动派做斗争,他们都是顽强的。

  生:梅花盛开预示着春天的到来,鲁迅为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都是“光明的使者”。

  早教学反思 篇2

  《早》是一篇游记散文,课文还是比较短小,语言朴实,课文从三个方面讲述了游三味书屋时的见闻以及感受,分别是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开得早和鲁迅“早”的小故事。

  教学时我先组织学生分段。(1)为一段介绍了时间、地点、事件,(2-3)主要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4-8)为鲁迅的故事。

  在教学第2小节时我重点围绕“还没进门,迎面先扑来一阵清香……兰花却还要迟些日子才开”展开,让学生理解作者未进门先闻到清香的惊喜,并通过反复的朗读明白昨天被这不知名的香味所吸引决心要探个究竟的心理活动,也是为下文教学揭开香味铺垫。教学第3小节时,我组织学生找出方位词及对应的陈设,画出平面图,再对应课文上的插图认识理解。

  第4小节是过渡段,指名让学生回答照应前文的香味并引出下文描写蜡梅花。在欣赏蜡梅花时让学生找出蜡梅花的特点,即花开得多,开得早,开得美,开得香。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腊梅花的高贵品格。此后学习鲁迅的小故事,围绕“鲁迅迟到的原因、迟到迫不得已、默默刻字”体会鲁迅的优良品格。在通过课后习题3理解到作者花笔墨写梅花的意图是以花喻人。

  课文内容较为清楚,大部分学生也能理解,但我在教学上的衔接不够协调,教学环节上不够流畅,比如教学完蜡梅花这一段该如何回到鲁迅书桌上,仍需加强对本课的研究。

  早教学反思 篇3

  早期教育是指从出生到学龄前这个阶段对儿童进行合乎科学规律的教育、训练和保育,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早期教育有利于婴幼儿认知能力、社会情绪、个性行为的发育。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是必要和重要的。因而早期教育活动设计应从婴幼儿的生活出发,构建一种对婴幼儿有意义的、真实的、开放的、自然生态的课程,提供多种健康的、丰富的生活和积极的、多样性的、富有营养的、充满刺激的、能产生交互作用的活动环境,来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婴幼儿进行“量”的学习,并通过有意义的学习,实现婴幼儿“质”的发展,体现全面教育的真正价值。

  基于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世界各国已纷纷开始行动。然而各个国家的早期教育观念也有所偏重,从各个国家专家对上海某幼儿园一节早期教育活动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略见各国“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早期教育观念。

  从这次早期教育活动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不仅仅是个案,而是我们幼儿园活动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的共性,从专家们的评价和建议中,我们可以从提问方式和师幼比例方面获得一些启发,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我们早期教育的`质量。

  (一)提问方式

  1、提什么

  (1)一个好的问题首先应该是难易适度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幼儿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即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问题过于简单,不足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问题太深奥,又会使幼儿感到不知从何做起,因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2)好问题应该是有启发性的。问题应处在幼儿已知与未知的联系处,在其低级思维活动与高级思维活动的联系处,能激发幼儿去积极探索与学习。实践表明,能激起幼儿学习兴趣的问题,大多数是与幼儿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因此,从提问的内容来看,所提问题应从幼儿生活实际出发,不能太空泛,设计提问时要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从提问的形式来看,问题的思维空间应当较大,要给予幼儿从多角度、多方式、多方法进行思考的机会,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幼儿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不能忽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已明确地把情感态度的目标放在了首要位置。这就要求教师需善于观察幼儿的情绪反应、情感、态度、兴趣与需要,通过设计提问内容,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

  2、怎样提

  (1)心理学上把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完毕的过程,称为解答距。如果幼儿对教师所提的问题缺乏必要的思考,那么就很难达到“问”的目的。教师应适当延长问题的解答距,给幼儿更大的思维活动空间和较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幼儿有更多的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机会,以达到用“问”激发思维的目的。

  (2)教师应激励幼儿发散思维,防止追求唯一答案。为此,教师应鼓励差异,尊重多元,注意生成,切忌要幼儿步步就范,把幼儿生拉硬拽到教师事先想好的框框中去。

  (3)教师应鼓励幼儿提问,与幼儿平等对话。这意味着不仅要有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且要鼓励幼儿发现并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教师与幼儿才有可能真正对话,因为“真正的对话,是那种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上的自由交流”。

  (4)教师要注意丰富语言,能够随机应变。一般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分解难点、化难为易”“转换角度、另辟蹊径”“适当提示、巧用点拨”等方法。

  (二)师幼比例

  “多面少点”在此我特指师幼比例,这里的“面”是指幼儿园、保教机构,“点”代表幼儿个数。至于国外高的师幼比例,我总结为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人口压力小,另一方面是策略得当。虽然我国人口多,教师少,资金不足,但是不能说我们不可以适当提高师幼比例,如果想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师幼比例,提升早期教育的质量,可以考虑扩大师资队伍,采取“多面少点”的策略。

  (1)我们可以将市、县、乡、村教师的工资设置工资等级,且这种等级与地方的经济情况成反比,这样就可以扩大师资队伍。

  (2)目前各地市开展早期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幼儿园附属的托班、周末亲子班、私立的早教机构、亲子体验中心等,而家长对早教或托幼机构的服务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必须鼓励多种早期教育服务模式并存,继续扩大“面”的优势。在大中城市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幼儿园附属的托班、亲子班为中心,公办、私立的亲子指导中心、早教机构、亲子园并举的格局,为家长提供日托、半日托、计时托、周末亲子班、居家式养育等多种形式;在广大的乡镇农村,建立以乡镇中心园附属的托班、亲子班为中心,以私立园和早教机构并举的格局,为广大农村家长及婴幼儿提供日托、半日托、不定期亲子活动等教育形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家长和婴幼儿的需要。如此这般,将“面”洒遍全国的各个省、市、县、村,只要“面”多了,就可以分散“点”的压力,“点”的压力缓解了,师幼比例就能升高,早期教育质量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早教学反思 篇4

  《早》一文以“清香”为暗线,以作者的脚步为明线,看似游记却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安排材料的以物喻人的散文。作者循香而走,看到了三味书屋的陈设,想起鲁迅文中的腊梅,恍悟腊梅花是清香的来源,突出腊梅花最为显著的特点:二十四番花信风,梅花开得最早,由这个“早”过渡到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感受到鲁迅只有一次迟到以及其中的原因,让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形象印入学生心灵。

  初读时,我首先考虑到,既是“以物喻人”,那么只有让学生体悟到“物(梅花)”与“人(鲁迅)”之间的相同之处,才可能真正读懂课文。如何让学生自发的去挖掘这两者的间的内在联系呢?(记得当时还很着急地询问老师呢!)

  一、揭题《早》,问1:由这个“早”字你想到了哪些句子?(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让学生的积累显示作用。]问2:读读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关于“早”的`?(不要求读好,理解,能找春来琅琅而读就好!)

  (由以上句子转承)对鲁迅有哪些了解?

  二、初读,理清脉络。

  默读,想想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作者所在的地点的转换分清课文段落。

  三、三味书屋:(1)初闻清香,看到陈设。描写了哪些陈设?是怎样描写的?注意方位词。看到屋内陈设,作者想到了什么?迁移拓展训练:可以根据图上的“三味书屋”的摆设让学生按方位顺序说说,练习用这样的方法说说我们的教室。

  细看腊梅,想起鲁迅:(1)认识过渡:“我忽然明白了清香的来源:是蜡梅花。”承上启下又前后呼应(“是什么香呢?”)。(2)欣赏蜡梅的美:花开得多、色泽美、香、早。(3)以花喻人:作者先是写梅,后又笔锋一转谈及鲁迅,这两者有联系吗?作者又是怎样将这两者联系起来的呢?在两段落中“早哇!”一句为过渡,上承梅花之早,下启鲁迅之早。(梅花的品格之高洁,鲁迅的品德之高尚,是需要我们联系一些鲁迅的生平实际和文学作品的)(4)感悟“早”,积累有关珍惜时光的成语、古诗、名人名言等。

  反思:在这节课之前,我做了很多工作,像讲故事一样去介绍《少年闰土》《祝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讲解鲁迅这个人,我认为让学生留下鲁迅铮铮铁骨的形象很重要。

  在教学“书屋”时,让学生图文对照,在图上找出鲁迅的桌子位置,学生的争议很大,有的说是左,有得说是右,双方都有自己的理由。(一是根据书上的文字介绍,一是根据图上“左西右东”)后来,我告诉他们应该以书本介绍为依据,一步一步为书屋中的各物品确定位置,最后统一意见,都认定了左边是鲁迅的书桌。这个部分的教学很好操作,让学生图文对照,通过文字对三味书屋的陈设搞清楚就行了。然而学生在做课后作业“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手法介绍一处处所”时却完成得并不理想.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方位词用的不够准确,文章条理杂乱,不清晰。这可能和孩子自身的基础有关系,他们对方位的描述很不在行,也弄不清楚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位置。

  对“花早”一部分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时,先让学生找出描写花的地方好好读读,然后指名读,发现他们的不足,再让他们读好。有了几遍的朗读,就问他们说说这花有什么特点。最后交流出有以下特点:香-盛-冰清玉洁-早。通过这四个特点,就比较好引着他们深入地读,特别是“盛”,当我问学生这花是怎样地盛时,他们说“满树都是花”,再让他们再具体说,一时犹豫了,后来终于有同学不由自主地用上了上一课的写花场面,这样的教学效果很好。教学时,我感觉多给学生以立体的学习空间,凡是能产生共鸣的东西,我们尽可以拿来,这样学生的学习会更多一些快乐与充实。

  教学《早》时,我把重点放在了体会腊梅的冰清玉洁和鲁迅的为人上,一开始我让学生欣赏腊梅的图片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腊梅的美,引出文章中有关句子,在指导学生体会词语“润泽透明”时,我也是运用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学生受启发,朗读起来就更认真,体会更深刻。这样通过感受腊梅外在的美,联想到腊梅的早,由此引出鲁迅书桌上的早,自然流畅。

  教学课文的最后环节,我让学生补充名言,这一环节挺受学生欢迎的,能帮助学生积累不少名言,丰富学生知识,对他们也是很有益的,我会在以后的课上类似的延伸多做一些。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有优点,但也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

  早教学反思 篇5

  1.认识理解歌词

  《你早》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一年级第二单元的歌曲,刚步入一年级的小朋友基本不认识生字,如果不先带领学生熟悉歌词,学生将不知道自己在演唱什么,所以我在教唱歌曲前先利用声势动作帮助学生理解并记住歌词。

  2.辅助学唱曲谱

  结合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比较明显这一特点,,我把do、re、mi、fa、sol、la、si七个音符以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展示,我通过实验发现学生十分喜欢彩色谱,通过有趣的游戏,轻而易举的认识了各个音符的名字及位置,解决了识谱难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识谱教学成为一年级学生的乐趣,《你早》中只有do,mi,sol,la学生很快就认全了

  3.利用柯达伊手势来认识音高

  由于我们是农村学校,学生的'音乐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基本没有音高概念,我在上课的开始会拿出一分钟时间帮助学生通过用柯达伊手势模唱七个基本音级来加强音高概念,时间长了学生会有音高的感觉了,所以在教唱《你早》的歌谱时得心应手。

  低年级的小朋友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我上课经常要停下来维持纪律,而且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小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我总是不放心让他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展开小组讨论。在学会歌曲之后的歌舞表演来表现出歌曲环节上,我不敢让学生边唱边发挥想象,使学生的音乐思维通过歌曲尽量的展现。由于一年级学生表现欲很强,经常会影响上课的纪律,所以我总是去控制他们的表现,我觉得这是会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

  早教学反思 篇6

  本周三早上,我执教了古诗《早发白帝城》。诗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课前我便布置同学们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如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人物的生平及作品等。这样,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诗的意思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根据生本课堂的理念指导,我设计的教学流程主要是以学生小组学习交流为主要活动,其中有这几项任务:1、介绍李白的生平、写本诗的背景或者其佳作。2、小组交流:a、读诗。b、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难解字的意思。3、组内交流诗句的意思。教学中,我借助课前下载和制作的课件,让同学们欣赏观看,从中了解李白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了这首诗的,使同学们知道了李白在被流放的途中突遇大赦,格外惊喜地从白帝城乘船经过三峡到江陵去,于是灵感所致才写了这首诗。在感受诗人的创作灵感和旷世才华后,引领同学们走进文本,自由读诗,感悟诗的意境,帮助理解诗中难解字的意思。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让小组上台汇报学习成果,从反馈中看到大家完成任务的效果较好。于是,我乘热打铁地问道:“谁能介绍你的.学习方法?让大家来一起分享。”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看注解;看参考资料;上网查询;请教家长或家教等等。之后,我适机教学了生字“诗、帝、岸”,范写后要求同学们临写三个。从学生的朗读汇报中听到个别读音不准的字,尤其是多音字“朝、还、重”,我便把这几个多音字整理出来让同学们在书上做好笔记,巩固认知。

  最难的一个环节是自主理解诗意,同学们在以前学习古诗中掌握的便是把诗中每个字的意思串联起来,适当地调整词语的顺序和加入一些语言使句子通顺即可。在今天的小组学习中,我发现同学们基本上是在课前抄下了资料书上的诗句解释,读一遍就是完成任务了。这个现象颇让我头痛,因为这不是同学们自主探究得出的学习结果,失去了探究过程的结果能牢记吗?同学们真的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吗?果然,在课后负责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师组在询问被抽查的同学这个问题时,正确率不高,有些同学只能大致说课后要求掌握的前两句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意思时表述不是很准确,有的甚至吞吞吐吐说不清楚诗句何意。但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我不能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来弥补这个环节的不足。课后我想,像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学生过于依赖参考资料所致,张校长就经常表扬那些能脱稿上台汇报学习成果的同学,因为那样做可以证明知识已经内化成学生所有,也能逼着学生成长。以后,我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找到有效帮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途径,使得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达到实效。

  诗文教学后,我为了引导同学们朗读时能读出古诗的韵味,有一个指导划分节奏的过程。我班同学以前已经有过划分节奏的经历,所以很快就做到了。之后,我请同学们按节奏进行朗读,从反馈中可以看到同学们在读的方面有了进步。原来设计中有熟读成诵的过程,但教学时间不足,所以这个环节我最终只是匆匆带过,来不及检验同学们对诗文掌握得如何。检测组的老师后来反馈说,正确率也不高,抽背了2人,一人对,一人有错。看来,教学中我所给的朗读时间还是不够的,主要原因是小组汇报时耽误了一些时间。

  最后的环节是推进大阅读。在课件古典音乐的熏陶下,我希望同学们能激发对古诗词的热爱,能把我下载的“小学生必背古诗”熟读成诵。以后,我会在早读课或者别的时间播放这个课件,让这个想法得到真正落实。

  早教学反思 篇7

  通过不同的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帮助一年级学生感受、体验歌曲《你早》引导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背唱歌词,表达歌曲情绪。在本课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比较快地掌握歌曲的旋律?两个字:感受。在形象中感受旋律,在歌词中感受旋律,在想象中感受旋律。

  学生在动画背景音乐的渲染下,感受着许多生动有趣的形象,潜移默化中把音乐、早晨、动物联系在了一起,印象深刻,这样就为以后歌曲的学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歌曲教唱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多次听范唱的方法。多次听,反复听,每一次听都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解决了许多与学唱相关的问题后(如理解歌曲表现的意思、了解熟悉歌词,多次感受旋律等),才开始让学生开始尝试唱歌。那时学生的歌唱,才有点水到渠成的意思,比起鹦鹉学舌样的学唱似乎强了许多。

  上过一年级的老师都知道,如果学生记不住歌词,那要让他们完整地唱歌曲是不可能的。有许多小朋友自己已经学会了唱歌,但往往听不清他在唱什么,歌词的意思他也不懂,也表达不清楚。我以为,我们的音乐课要让小朋友学会唱一首歌,就要让他们理解歌词记住歌词,从中在歌曲中得到教益,获取快乐,所以对记住歌词不能掉以轻心。通过图谱,让学生反复多次地边做动作边念歌词,是比较有效的一个方法。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动作,产生联想,记忆歌词,效果不错。

  感觉不足的是,虽然重视了音乐学习本身的一般的'规律,但对音乐所能起的其它方面的教化作用略有忽视。例如,没有更多地创设一个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问早的一个情景,让学生们得到更多的文明礼貌的熏陶和教育。

  早教学反思 篇8

  小班孩子特别喜欢朗朗上口的儿歌,借助生动形象的图片,他们能很快理解儿歌内容,在一定的情境中,他们愿意朗诵儿歌内容,一些孩子能很快学会朗诵儿歌。儿歌《妈妈》内容简单易懂,分为三段,句式整齐,具有一定的情节性,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便于孩子理解。

  儿歌《妈妈》这一活动我提供了3幅图片,让幼儿在欣赏图片的时候感受儿歌的意境。我让幼儿欣赏一遍儿歌后问他们:“小朋友,在儿歌中讲到了哪些妈妈?”幼儿基本上能够说出来。教师再次朗诵儿歌后提问:“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宝宝的?”大部分幼儿能够根据自己听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最后结合图片,小朋友们也基本能够朗诵儿歌内容,但觉得小朋友们还是不能很好地体会妈妈关心、爱护宝宝的意境,感觉他们只是在学背儿歌。

  为了了解幼儿是否能理解儿歌的内容、体会其中的意境,我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还有哪些妈妈也关心、爱护自己的宝宝?是怎样关心的'?小朋友们的思维不够活跃,都只是局限在自己的妈妈是如何关心、爱护自己的,并没有联想到动物妈妈,说一说其他动物妈妈是怎样爱护他们的宝宝的。

  早教学反思 篇9

  《早发白帝城》这一课,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激趣导入。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非常强,因此,刚一上课,我就说:“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学生回答后,我让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作,学生兴趣盎然。接着我告诉学生李白现在流传于世的诗作有3000首,在学生的惊呼声中,我开始介绍《早发白帝城》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早发白帝城》的兴趣,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准备。

  二、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先提出学习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主学习生字,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找出诗中的多音字并组词。

  展示生字学习效果时,一个学生说:“人啼哭时要张大嘴巴哭,所以我就明白了‘啼’的部首是口字旁,口加帝就是‘啼’。这样我不但记住了‘啼’和形,还理解了‘啼’的意思。”另一个学生说:“我发现‘舟’和‘丹’非常相似,但是‘舟’字比‘丹’多了两笔:一笔是撇,一笔是点。希望同学们不要出错。”……同学们对他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学生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尽情展示,体验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很高,下课时已能流利背诵全诗并熟记生字。

  早教学反思 篇10

  课前,让学生收集的有关于李白的资料,课堂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来学习。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并充分利用诗歌琅琅上口的特点,让学生读中感悟。

  (一)以旧知导入,创设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

  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因此,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学生对课文本身感兴趣才愿意学,才有可能学好。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学生已经读过了很多他的诗歌,对诗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学生旧积累的知识入手很容易调动学生兴趣,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热情地参与学习。以词的理解带动对诗歌的体会很快地启迪了学生的思路,成功构建。了交流时畅快讨论、这样“以境促思,以思促说”为学生顺利进行交流而架桥铺路。

  (二)形式多样化,调动全员参与

  1、师生互动。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参与者。这样有利于和谐气氛的营造,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积极参与进来。

  2、生生互动。小组轮流介绍,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可推选出大家最喜欢的人代表小组进一步进行组间交流,最后是更为自由的全班交流。这样的生与生之间的互动,调动了学生全员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形成了会说、想说、爱说的可喜状态。尤其是组间的竞争,有利于群体间的互动合作,培养了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

  3、师生与环境的互动。充分利用环境,把课内延伸到课外,如收集李白的诗歌,举办“走近古诗朗诵会”、办一期“李白诗歌小报”等等。

  早教学反思 篇11

  今天刚上完《早》的第二课时,课堂上沉闷的气氛令我的心情也好不起来。静心反思,发现自己引导出了问题。在品读腊梅花的`美的句子时,我直接了当对学生说:这段话中具体写了腊梅花的哪些方面?学生面对这个生硬的问题不知所措,许久才出现了几只零星的小手。难道学生没有感悟吗?不!因为学生的智慧也需我们教师激活,感悟文本更需我们教师的引领。如果课堂上多一份艺术,我想学生回馈你的定会是一双双闪着智慧的小眼睛和一只只高高扬起的小手。

  所以我做了以下调整:

  一开始可以先让学生欣赏腊梅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腊梅的美,引出文章中有关句子,在此基础上体会梅花的颜色美、姿态美,从而理解梅花的品德美。我想这种直观感受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有了感悟朗读起来也就会更认真、更投入。

  早教学反思 篇12

  《早》这一课做了一个练笔:结合第三自然段,运用准确的方位词,描写一处地方的多个景物。一开始的目的在于准确运用方位词,计划中,学生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许多学生在介绍的时候,虽用上了方位词,但是缺少顺序,一会儿东,一会儿西的,整个空间的内物品之间的关系,依然没有能够表现出来。由此想到《天安门广场》一课,这应该是第一次比较全面的'了解方位词,课后还有一个在图画上填名称的练习。可能由于当时没有进行有效的训练,因此学生知道是什么,却不知道怎么用。语文往往不像数学一样,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如何巩固,如何检测,都有比较系统的构建。语文则更多的是基于经验,很多时候也缺少有效的训练,因此经常重复教学。

  其次在于内容的递进上。我年级,仍然停留在方位词的运用上,显然是有些浅的。深挖之下,第三自然段的描写,其实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描写的,即介绍私塾,所有的选择和描写都是在突出这个中心。正常的情况下,我们的教学也应该立足在这个点上。可现实的情况是,一部分人连准确运用方位词还没有掌握,现在要在此基础上,去突出描写对象的个性特征,于是,他们与较好学生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了。

  早教学反思 篇13

  《早发白帝城》是一首七言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题目的意思是: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全诗通过描绘作者从白帝城到江陵时行船的轻快和沿途壮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喜悦欢畅的心情……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升腾情感,并能举一反三呢?

  每一首诗都反映了特定的时代背景或诗人的心境。我先给学生以故事的形式讲古诗的背景: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唐朝,李白因受牵连蒙冤获罪,流放到很远很远,荒无人烟的夜郎城。一路上,他的心情极其悲伤。他走呀走呀,当小船慢慢地,慢慢地行到白帝城时,李白突然接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他被赦免了,可以重新获得自由了!欣喜若狂的他按捺不住自己的喜悦之情,决定清早就从白帝城出发,返回江陵。途中,他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古诗《早发白帝城》。这一环节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好准备,为朗读教学酝酿情感。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我提出学习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主学习生字,朗读古诗并根据课后的.词语解释初步理解诗意。教学中,我打破传统的逐字逐句牵引,()而后串讲诗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独立学生思考,小组合作,自由发挥想象。如,从“彩云间”三个字中你能想像到什么?学生说:“白帝山山势险峻,高耸入云。清晨,一抹朝阳映照在朝霞上,五彩的朝霞缭绕在白帝城上,给白帝城披上了美丽的霞帔。在这样的美景中,诗人的心情是愉悦的、兴奋的。”

  “以读为本”是本课的设计的理念,读书的方式多而有效,有自主练读,有示范读,有抽生读,评价性读,集体朗读,有感情地读,吟诵,背诵。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一轮轮的交流,一次次的探究的过程中,领悟了诗的意境,情感得到了升华。影子教学反思迎面接力教学反思奶奶的白发教学反思

  早教学反思 篇14

  《早》这课记叙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后园的梅花和鲁迅书桌上的“早”字的来历,赞扬了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暗示人们要珍惜时间。

  该课先让学生通过一个“早”字质疑,达到了三个目的:既回顾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又为下边的教学提供了切入的“抓手”,同时也使学生产生了阅读期待。教师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中肯地评价后,引导学生围绕“课文是怎样写梅花‘早’的”、“课文又是怎样写鲁迅‘早’的”两个问题直奔重点段深入朗读课文,在读文中解疑。最后水到渠成地解决了“早”、“梅花”、“鲁迅”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对话中,感悟了鲁迅这一人物品质。

  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张庆先生说,:“堵不住繁锁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阅读训练以语言训练为主,把“读”贯穿全过程。为确保“读”不走过场,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读”得有目的、有层次、有方法。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认真地读,充分地读,用心去读,用心去感悟。

  在第二课时教学中,我把重点梳理为腊梅花的样子和“早”字的来历上。有的学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写腊梅花,与“早”字的来历有什么联系?看来,学生越来越会提问了。在体会腊梅的冰清玉洁和鲁迅的为人上了,我恰当运用多媒体展示腊梅花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白里透黄、黄里透绿、润泽透明”等词语。由此感受腊梅外在的美,联想到腊梅的早,引出鲁迅书桌上的早,自然流畅。在课上我精心准备了课件,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课文,效果也不错。

  不过在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如我设计的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不够自然,读还不够充分,有时为了完成预先的教学设计而忽略了课堂生成的及时处理,使课上显得有些拘束。这些都是需要我不断改进的。同时更

  欠缺的是我让学生说说哪些句子写出了梅花的美,学生只是说出了梅花颜色的美,由于我在预设了梅花的“形状美”,所以当学生说不到点子上的时候,我不知怎么办?我想还是让学生再读句子,再次品味,不要急着只管自己“教”。还有,为了让学生明白鲁迅的确是奋斗了一生,老师需提供资料性资源,这个资料应该提供哪些内容,什么时候出示,这些还需斟酌!

《早教学反思(通用1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早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早教学反思01-08

《早》教学反思(合集15篇)10-06

早发白帝城的教学反思通用10-09

《早》教学设计07-17

早的教学设计11-07

《早》教案03-07

前后教学反思《前后》教学反思11-13

《孔乙己》教学反思 孔乙己 教学反思02-09

教学反思06-16

《》教学反思05-16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早教学反思(通用14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早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早教学反思 篇1

  《早》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散文,文中借梅花“开得早”,赞美的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教育人们要学习这种品质,做“东风第一枝”。

  备课时,我首先考虑到,既是“以物喻人”,那么只有让学生体悟到“物(梅花)”与“人(鲁迅)”之间的相同之处,才可能真正读懂课文。的确,全文主要写的就是梅花的早开,与鲁迅在书桌上刻了“早”字两事。如何让学生自发的去挖掘这两者的间的内在联系呢?

  当学生充分读熟课文,理清脉络之后,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先是写梅,后又笔锋一转谈及鲁迅,这两者有联系吗?作者又是怎样将这两者联系起来的呢?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很快发现了其中的联系,那便是一个“早”字,并读懂了,在两段落中“早啊!”一句为过度,上承梅花之早,下启鲁迅之早。仅仅是找找过渡句吗?仅仅是“早”之相同吗?我不满足!梅花的品格之高洁,鲁迅的品德之高尚,我又该如何让学生们体会到呢?

  对于梅花的高洁,学生们颇些体味,然而,鲁迅之名虽大,他们却并不熟悉,对鲁迅为民族事业弃医从文、以笔为枪的一生,他们却知之甚少。课堂上,尽管我慷慨激昂,学生却是无动于衷,正在我黔驴技穷之际,曾经文选课上的一个残缺记忆跳入我脑海。那是关于一个“铁屋子”的讨论,我记不起具体的文字,大意却能复述,于是我让同学们做了个选择题:

  假使有一座密不透风、坚不可摧的铁屋子,一群人正在里头酣睡,不久,他们将在睡梦中窒息而死。这时,一个人醒来了,他面临两种选择,一是保持沉默,让其他人就这么不知不觉地死去,二是喊醒他们,做死前的'抗挣,当然,希望是极其渺茫的,也许他们饱受了垂死的痛苦,最后却是无谓的徒劳。你以为鲁迅会作何选择呢?

  学生据此展开了争辩,通过我的从旁引导,问题越辩越明,鲁迅宁愿“四处碰壁”也要奋力“呐喊”的任务形象也越来越清晰起来。这时,我又追问:梅花与鲁迅,难道只是个“早”字的相同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激情昂扬,回答精彩纷呈:

  生:梅花敢于迎风傲雪,鲁迅敢于同反动派做斗争,他们都是顽强的。

  生:梅花盛开预示着春天的到来,鲁迅为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都是“光明的使者”。

  早教学反思 篇2

  《早》是一篇游记散文,课文还是比较短小,语言朴实,课文从三个方面讲述了游三味书屋时的见闻以及感受,分别是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开得早和鲁迅“早”的小故事。

  教学时我先组织学生分段。(1)为一段介绍了时间、地点、事件,(2-3)主要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4-8)为鲁迅的故事。

  在教学第2小节时我重点围绕“还没进门,迎面先扑来一阵清香……兰花却还要迟些日子才开”展开,让学生理解作者未进门先闻到清香的惊喜,并通过反复的朗读明白昨天被这不知名的香味所吸引决心要探个究竟的心理活动,也是为下文教学揭开香味铺垫。教学第3小节时,我组织学生找出方位词及对应的陈设,画出平面图,再对应课文上的插图认识理解。

  第4小节是过渡段,指名让学生回答照应前文的香味并引出下文描写蜡梅花。在欣赏蜡梅花时让学生找出蜡梅花的特点,即花开得多,开得早,开得美,开得香。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腊梅花的高贵品格。此后学习鲁迅的小故事,围绕“鲁迅迟到的原因、迟到迫不得已、默默刻字”体会鲁迅的优良品格。在通过课后习题3理解到作者花笔墨写梅花的意图是以花喻人。

  课文内容较为清楚,大部分学生也能理解,但我在教学上的衔接不够协调,教学环节上不够流畅,比如教学完蜡梅花这一段该如何回到鲁迅书桌上,仍需加强对本课的研究。

  早教学反思 篇3

  早期教育是指从出生到学龄前这个阶段对儿童进行合乎科学规律的教育、训练和保育,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早期教育有利于婴幼儿认知能力、社会情绪、个性行为的发育。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是必要和重要的。因而早期教育活动设计应从婴幼儿的生活出发,构建一种对婴幼儿有意义的、真实的、开放的、自然生态的课程,提供多种健康的、丰富的生活和积极的、多样性的、富有营养的、充满刺激的、能产生交互作用的活动环境,来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婴幼儿进行“量”的学习,并通过有意义的学习,实现婴幼儿“质”的发展,体现全面教育的真正价值。

  基于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世界各国已纷纷开始行动。然而各个国家的早期教育观念也有所偏重,从各个国家专家对上海某幼儿园一节早期教育活动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略见各国“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早期教育观念。

  从这次早期教育活动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不仅仅是个案,而是我们幼儿园活动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的共性,从专家们的评价和建议中,我们可以从提问方式和师幼比例方面获得一些启发,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我们早期教育的`质量。

  (一)提问方式

  1、提什么

  (1)一个好的问题首先应该是难易适度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幼儿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即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问题过于简单,不足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问题太深奥,又会使幼儿感到不知从何做起,因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2)好问题应该是有启发性的。问题应处在幼儿已知与未知的联系处,在其低级思维活动与高级思维活动的联系处,能激发幼儿去积极探索与学习。实践表明,能激起幼儿学习兴趣的问题,大多数是与幼儿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因此,从提问的内容来看,所提问题应从幼儿生活实际出发,不能太空泛,设计提问时要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从提问的形式来看,问题的思维空间应当较大,要给予幼儿从多角度、多方式、多方法进行思考的机会,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幼儿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不能忽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已明确地把情感态度的目标放在了首要位置。这就要求教师需善于观察幼儿的情绪反应、情感、态度、兴趣与需要,通过设计提问内容,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

  2、怎样提

  (1)心理学上把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完毕的过程,称为解答距。如果幼儿对教师所提的问题缺乏必要的思考,那么就很难达到“问”的目的。教师应适当延长问题的解答距,给幼儿更大的思维活动空间和较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幼儿有更多的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机会,以达到用“问”激发思维的目的。

  (2)教师应激励幼儿发散思维,防止追求唯一答案。为此,教师应鼓励差异,尊重多元,注意生成,切忌要幼儿步步就范,把幼儿生拉硬拽到教师事先想好的框框中去。

  (3)教师应鼓励幼儿提问,与幼儿平等对话。这意味着不仅要有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且要鼓励幼儿发现并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教师与幼儿才有可能真正对话,因为“真正的对话,是那种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上的自由交流”。

  (4)教师要注意丰富语言,能够随机应变。一般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分解难点、化难为易”“转换角度、另辟蹊径”“适当提示、巧用点拨”等方法。

  (二)师幼比例

  “多面少点”在此我特指师幼比例,这里的“面”是指幼儿园、保教机构,“点”代表幼儿个数。至于国外高的师幼比例,我总结为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人口压力小,另一方面是策略得当。虽然我国人口多,教师少,资金不足,但是不能说我们不可以适当提高师幼比例,如果想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师幼比例,提升早期教育的质量,可以考虑扩大师资队伍,采取“多面少点”的策略。

  (1)我们可以将市、县、乡、村教师的工资设置工资等级,且这种等级与地方的经济情况成反比,这样就可以扩大师资队伍。

  (2)目前各地市开展早期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幼儿园附属的托班、周末亲子班、私立的早教机构、亲子体验中心等,而家长对早教或托幼机构的服务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必须鼓励多种早期教育服务模式并存,继续扩大“面”的优势。在大中城市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幼儿园附属的托班、亲子班为中心,公办、私立的亲子指导中心、早教机构、亲子园并举的格局,为家长提供日托、半日托、计时托、周末亲子班、居家式养育等多种形式;在广大的乡镇农村,建立以乡镇中心园附属的托班、亲子班为中心,以私立园和早教机构并举的格局,为广大农村家长及婴幼儿提供日托、半日托、不定期亲子活动等教育形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家长和婴幼儿的需要。如此这般,将“面”洒遍全国的各个省、市、县、村,只要“面”多了,就可以分散“点”的压力,“点”的压力缓解了,师幼比例就能升高,早期教育质量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早教学反思 篇4

  《早》一文以“清香”为暗线,以作者的脚步为明线,看似游记却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安排材料的以物喻人的散文。作者循香而走,看到了三味书屋的陈设,想起鲁迅文中的腊梅,恍悟腊梅花是清香的来源,突出腊梅花最为显著的特点:二十四番花信风,梅花开得最早,由这个“早”过渡到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感受到鲁迅只有一次迟到以及其中的原因,让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形象印入学生心灵。

  初读时,我首先考虑到,既是“以物喻人”,那么只有让学生体悟到“物(梅花)”与“人(鲁迅)”之间的相同之处,才可能真正读懂课文。如何让学生自发的去挖掘这两者的间的内在联系呢?(记得当时还很着急地询问老师呢!)

  一、揭题《早》,问1:由这个“早”字你想到了哪些句子?(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让学生的积累显示作用。]问2:读读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关于“早”的`?(不要求读好,理解,能找春来琅琅而读就好!)

  (由以上句子转承)对鲁迅有哪些了解?

  二、初读,理清脉络。

  默读,想想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作者所在的地点的转换分清课文段落。

  三、三味书屋:(1)初闻清香,看到陈设。描写了哪些陈设?是怎样描写的?注意方位词。看到屋内陈设,作者想到了什么?迁移拓展训练:可以根据图上的“三味书屋”的摆设让学生按方位顺序说说,练习用这样的方法说说我们的教室。

  细看腊梅,想起鲁迅:(1)认识过渡:“我忽然明白了清香的来源:是蜡梅花。”承上启下又前后呼应(“是什么香呢?”)。(2)欣赏蜡梅的美:花开得多、色泽美、香、早。(3)以花喻人:作者先是写梅,后又笔锋一转谈及鲁迅,这两者有联系吗?作者又是怎样将这两者联系起来的呢?在两段落中“早哇!”一句为过渡,上承梅花之早,下启鲁迅之早。(梅花的品格之高洁,鲁迅的品德之高尚,是需要我们联系一些鲁迅的生平实际和文学作品的)(4)感悟“早”,积累有关珍惜时光的成语、古诗、名人名言等。

  反思:在这节课之前,我做了很多工作,像讲故事一样去介绍《少年闰土》《祝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讲解鲁迅这个人,我认为让学生留下鲁迅铮铮铁骨的形象很重要。

  在教学“书屋”时,让学生图文对照,在图上找出鲁迅的桌子位置,学生的争议很大,有的说是左,有得说是右,双方都有自己的理由。(一是根据书上的文字介绍,一是根据图上“左西右东”)后来,我告诉他们应该以书本介绍为依据,一步一步为书屋中的各物品确定位置,最后统一意见,都认定了左边是鲁迅的书桌。这个部分的教学很好操作,让学生图文对照,通过文字对三味书屋的陈设搞清楚就行了。然而学生在做课后作业“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手法介绍一处处所”时却完成得并不理想.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方位词用的不够准确,文章条理杂乱,不清晰。这可能和孩子自身的基础有关系,他们对方位的描述很不在行,也弄不清楚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位置。

  对“花早”一部分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时,先让学生找出描写花的地方好好读读,然后指名读,发现他们的不足,再让他们读好。有了几遍的朗读,就问他们说说这花有什么特点。最后交流出有以下特点:香-盛-冰清玉洁-早。通过这四个特点,就比较好引着他们深入地读,特别是“盛”,当我问学生这花是怎样地盛时,他们说“满树都是花”,再让他们再具体说,一时犹豫了,后来终于有同学不由自主地用上了上一课的写花场面,这样的教学效果很好。教学时,我感觉多给学生以立体的学习空间,凡是能产生共鸣的东西,我们尽可以拿来,这样学生的学习会更多一些快乐与充实。

  教学《早》时,我把重点放在了体会腊梅的冰清玉洁和鲁迅的为人上,一开始我让学生欣赏腊梅的图片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腊梅的美,引出文章中有关句子,在指导学生体会词语“润泽透明”时,我也是运用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学生受启发,朗读起来就更认真,体会更深刻。这样通过感受腊梅外在的美,联想到腊梅的早,由此引出鲁迅书桌上的早,自然流畅。

  教学课文的最后环节,我让学生补充名言,这一环节挺受学生欢迎的,能帮助学生积累不少名言,丰富学生知识,对他们也是很有益的,我会在以后的课上类似的延伸多做一些。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有优点,但也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

  早教学反思 篇5

  1.认识理解歌词

  《你早》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一年级第二单元的歌曲,刚步入一年级的小朋友基本不认识生字,如果不先带领学生熟悉歌词,学生将不知道自己在演唱什么,所以我在教唱歌曲前先利用声势动作帮助学生理解并记住歌词。

  2.辅助学唱曲谱

  结合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比较明显这一特点,,我把do、re、mi、fa、sol、la、si七个音符以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展示,我通过实验发现学生十分喜欢彩色谱,通过有趣的游戏,轻而易举的认识了各个音符的名字及位置,解决了识谱难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识谱教学成为一年级学生的乐趣,《你早》中只有do,mi,sol,la学生很快就认全了

  3.利用柯达伊手势来认识音高

  由于我们是农村学校,学生的'音乐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基本没有音高概念,我在上课的开始会拿出一分钟时间帮助学生通过用柯达伊手势模唱七个基本音级来加强音高概念,时间长了学生会有音高的感觉了,所以在教唱《你早》的歌谱时得心应手。

  低年级的小朋友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我上课经常要停下来维持纪律,而且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小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我总是不放心让他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展开小组讨论。在学会歌曲之后的歌舞表演来表现出歌曲环节上,我不敢让学生边唱边发挥想象,使学生的音乐思维通过歌曲尽量的展现。由于一年级学生表现欲很强,经常会影响上课的纪律,所以我总是去控制他们的表现,我觉得这是会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

  早教学反思 篇6

  本周三早上,我执教了古诗《早发白帝城》。诗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课前我便布置同学们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如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人物的生平及作品等。这样,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诗的意思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根据生本课堂的理念指导,我设计的教学流程主要是以学生小组学习交流为主要活动,其中有这几项任务:1、介绍李白的生平、写本诗的背景或者其佳作。2、小组交流:a、读诗。b、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难解字的意思。3、组内交流诗句的意思。教学中,我借助课前下载和制作的课件,让同学们欣赏观看,从中了解李白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了这首诗的,使同学们知道了李白在被流放的途中突遇大赦,格外惊喜地从白帝城乘船经过三峡到江陵去,于是灵感所致才写了这首诗。在感受诗人的创作灵感和旷世才华后,引领同学们走进文本,自由读诗,感悟诗的意境,帮助理解诗中难解字的意思。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让小组上台汇报学习成果,从反馈中看到大家完成任务的效果较好。于是,我乘热打铁地问道:“谁能介绍你的.学习方法?让大家来一起分享。”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看注解;看参考资料;上网查询;请教家长或家教等等。之后,我适机教学了生字“诗、帝、岸”,范写后要求同学们临写三个。从学生的朗读汇报中听到个别读音不准的字,尤其是多音字“朝、还、重”,我便把这几个多音字整理出来让同学们在书上做好笔记,巩固认知。

  最难的一个环节是自主理解诗意,同学们在以前学习古诗中掌握的便是把诗中每个字的意思串联起来,适当地调整词语的顺序和加入一些语言使句子通顺即可。在今天的小组学习中,我发现同学们基本上是在课前抄下了资料书上的诗句解释,读一遍就是完成任务了。这个现象颇让我头痛,因为这不是同学们自主探究得出的学习结果,失去了探究过程的结果能牢记吗?同学们真的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吗?果然,在课后负责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师组在询问被抽查的同学这个问题时,正确率不高,有些同学只能大致说课后要求掌握的前两句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意思时表述不是很准确,有的甚至吞吞吐吐说不清楚诗句何意。但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我不能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来弥补这个环节的不足。课后我想,像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学生过于依赖参考资料所致,张校长就经常表扬那些能脱稿上台汇报学习成果的同学,因为那样做可以证明知识已经内化成学生所有,也能逼着学生成长。以后,我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找到有效帮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途径,使得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达到实效。

  诗文教学后,我为了引导同学们朗读时能读出古诗的韵味,有一个指导划分节奏的过程。我班同学以前已经有过划分节奏的经历,所以很快就做到了。之后,我请同学们按节奏进行朗读,从反馈中可以看到同学们在读的方面有了进步。原来设计中有熟读成诵的过程,但教学时间不足,所以这个环节我最终只是匆匆带过,来不及检验同学们对诗文掌握得如何。检测组的老师后来反馈说,正确率也不高,抽背了2人,一人对,一人有错。看来,教学中我所给的朗读时间还是不够的,主要原因是小组汇报时耽误了一些时间。

  最后的环节是推进大阅读。在课件古典音乐的熏陶下,我希望同学们能激发对古诗词的热爱,能把我下载的“小学生必背古诗”熟读成诵。以后,我会在早读课或者别的时间播放这个课件,让这个想法得到真正落实。

  早教学反思 篇7

  通过不同的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帮助一年级学生感受、体验歌曲《你早》引导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背唱歌词,表达歌曲情绪。在本课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比较快地掌握歌曲的旋律?两个字:感受。在形象中感受旋律,在歌词中感受旋律,在想象中感受旋律。

  学生在动画背景音乐的渲染下,感受着许多生动有趣的形象,潜移默化中把音乐、早晨、动物联系在了一起,印象深刻,这样就为以后歌曲的学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歌曲教唱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多次听范唱的方法。多次听,反复听,每一次听都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解决了许多与学唱相关的问题后(如理解歌曲表现的意思、了解熟悉歌词,多次感受旋律等),才开始让学生开始尝试唱歌。那时学生的歌唱,才有点水到渠成的意思,比起鹦鹉学舌样的学唱似乎强了许多。

  上过一年级的老师都知道,如果学生记不住歌词,那要让他们完整地唱歌曲是不可能的。有许多小朋友自己已经学会了唱歌,但往往听不清他在唱什么,歌词的意思他也不懂,也表达不清楚。我以为,我们的音乐课要让小朋友学会唱一首歌,就要让他们理解歌词记住歌词,从中在歌曲中得到教益,获取快乐,所以对记住歌词不能掉以轻心。通过图谱,让学生反复多次地边做动作边念歌词,是比较有效的一个方法。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动作,产生联想,记忆歌词,效果不错。

  感觉不足的是,虽然重视了音乐学习本身的一般的'规律,但对音乐所能起的其它方面的教化作用略有忽视。例如,没有更多地创设一个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问早的一个情景,让学生们得到更多的文明礼貌的熏陶和教育。

  早教学反思 篇8

  小班孩子特别喜欢朗朗上口的儿歌,借助生动形象的图片,他们能很快理解儿歌内容,在一定的情境中,他们愿意朗诵儿歌内容,一些孩子能很快学会朗诵儿歌。儿歌《妈妈》内容简单易懂,分为三段,句式整齐,具有一定的情节性,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便于孩子理解。

  儿歌《妈妈》这一活动我提供了3幅图片,让幼儿在欣赏图片的时候感受儿歌的意境。我让幼儿欣赏一遍儿歌后问他们:“小朋友,在儿歌中讲到了哪些妈妈?”幼儿基本上能够说出来。教师再次朗诵儿歌后提问:“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宝宝的?”大部分幼儿能够根据自己听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最后结合图片,小朋友们也基本能够朗诵儿歌内容,但觉得小朋友们还是不能很好地体会妈妈关心、爱护宝宝的意境,感觉他们只是在学背儿歌。

  为了了解幼儿是否能理解儿歌的内容、体会其中的意境,我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还有哪些妈妈也关心、爱护自己的宝宝?是怎样关心的'?小朋友们的思维不够活跃,都只是局限在自己的妈妈是如何关心、爱护自己的,并没有联想到动物妈妈,说一说其他动物妈妈是怎样爱护他们的宝宝的。

  早教学反思 篇9

  《早发白帝城》这一课,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激趣导入。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非常强,因此,刚一上课,我就说:“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学生回答后,我让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作,学生兴趣盎然。接着我告诉学生李白现在流传于世的诗作有3000首,在学生的惊呼声中,我开始介绍《早发白帝城》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早发白帝城》的兴趣,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准备。

  二、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先提出学习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主学习生字,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找出诗中的多音字并组词。

  展示生字学习效果时,一个学生说:“人啼哭时要张大嘴巴哭,所以我就明白了‘啼’的部首是口字旁,口加帝就是‘啼’。这样我不但记住了‘啼’和形,还理解了‘啼’的意思。”另一个学生说:“我发现‘舟’和‘丹’非常相似,但是‘舟’字比‘丹’多了两笔:一笔是撇,一笔是点。希望同学们不要出错。”……同学们对他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学生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尽情展示,体验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很高,下课时已能流利背诵全诗并熟记生字。

  早教学反思 篇10

  课前,让学生收集的有关于李白的资料,课堂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来学习。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并充分利用诗歌琅琅上口的特点,让学生读中感悟。

  (一)以旧知导入,创设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

  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因此,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学生对课文本身感兴趣才愿意学,才有可能学好。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学生已经读过了很多他的诗歌,对诗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学生旧积累的知识入手很容易调动学生兴趣,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热情地参与学习。以词的理解带动对诗歌的体会很快地启迪了学生的思路,成功构建。了交流时畅快讨论、这样“以境促思,以思促说”为学生顺利进行交流而架桥铺路。

  (二)形式多样化,调动全员参与

  1、师生互动。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参与者。这样有利于和谐气氛的营造,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积极参与进来。

  2、生生互动。小组轮流介绍,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可推选出大家最喜欢的人代表小组进一步进行组间交流,最后是更为自由的全班交流。这样的生与生之间的互动,调动了学生全员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形成了会说、想说、爱说的可喜状态。尤其是组间的竞争,有利于群体间的互动合作,培养了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

  3、师生与环境的互动。充分利用环境,把课内延伸到课外,如收集李白的诗歌,举办“走近古诗朗诵会”、办一期“李白诗歌小报”等等。

  早教学反思 篇11

  今天刚上完《早》的第二课时,课堂上沉闷的气氛令我的心情也好不起来。静心反思,发现自己引导出了问题。在品读腊梅花的`美的句子时,我直接了当对学生说:这段话中具体写了腊梅花的哪些方面?学生面对这个生硬的问题不知所措,许久才出现了几只零星的小手。难道学生没有感悟吗?不!因为学生的智慧也需我们教师激活,感悟文本更需我们教师的引领。如果课堂上多一份艺术,我想学生回馈你的定会是一双双闪着智慧的小眼睛和一只只高高扬起的小手。

  所以我做了以下调整:

  一开始可以先让学生欣赏腊梅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腊梅的美,引出文章中有关句子,在此基础上体会梅花的颜色美、姿态美,从而理解梅花的品德美。我想这种直观感受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有了感悟朗读起来也就会更认真、更投入。

  早教学反思 篇12

  《早》这一课做了一个练笔:结合第三自然段,运用准确的方位词,描写一处地方的多个景物。一开始的目的在于准确运用方位词,计划中,学生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许多学生在介绍的时候,虽用上了方位词,但是缺少顺序,一会儿东,一会儿西的,整个空间的内物品之间的关系,依然没有能够表现出来。由此想到《天安门广场》一课,这应该是第一次比较全面的'了解方位词,课后还有一个在图画上填名称的练习。可能由于当时没有进行有效的训练,因此学生知道是什么,却不知道怎么用。语文往往不像数学一样,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如何巩固,如何检测,都有比较系统的构建。语文则更多的是基于经验,很多时候也缺少有效的训练,因此经常重复教学。

  其次在于内容的递进上。我年级,仍然停留在方位词的运用上,显然是有些浅的。深挖之下,第三自然段的描写,其实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描写的,即介绍私塾,所有的选择和描写都是在突出这个中心。正常的情况下,我们的教学也应该立足在这个点上。可现实的情况是,一部分人连准确运用方位词还没有掌握,现在要在此基础上,去突出描写对象的个性特征,于是,他们与较好学生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了。

  早教学反思 篇13

  《早发白帝城》是一首七言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题目的意思是: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全诗通过描绘作者从白帝城到江陵时行船的轻快和沿途壮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喜悦欢畅的心情……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升腾情感,并能举一反三呢?

  每一首诗都反映了特定的时代背景或诗人的心境。我先给学生以故事的形式讲古诗的背景: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唐朝,李白因受牵连蒙冤获罪,流放到很远很远,荒无人烟的夜郎城。一路上,他的心情极其悲伤。他走呀走呀,当小船慢慢地,慢慢地行到白帝城时,李白突然接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他被赦免了,可以重新获得自由了!欣喜若狂的他按捺不住自己的喜悦之情,决定清早就从白帝城出发,返回江陵。途中,他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古诗《早发白帝城》。这一环节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好准备,为朗读教学酝酿情感。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我提出学习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主学习生字,朗读古诗并根据课后的.词语解释初步理解诗意。教学中,我打破传统的逐字逐句牵引,()而后串讲诗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独立学生思考,小组合作,自由发挥想象。如,从“彩云间”三个字中你能想像到什么?学生说:“白帝山山势险峻,高耸入云。清晨,一抹朝阳映照在朝霞上,五彩的朝霞缭绕在白帝城上,给白帝城披上了美丽的霞帔。在这样的美景中,诗人的心情是愉悦的、兴奋的。”

  “以读为本”是本课的设计的理念,读书的方式多而有效,有自主练读,有示范读,有抽生读,评价性读,集体朗读,有感情地读,吟诵,背诵。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一轮轮的交流,一次次的探究的过程中,领悟了诗的意境,情感得到了升华。影子教学反思迎面接力教学反思奶奶的白发教学反思

  早教学反思 篇14

  《早》这课记叙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后园的梅花和鲁迅书桌上的“早”字的来历,赞扬了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暗示人们要珍惜时间。

  该课先让学生通过一个“早”字质疑,达到了三个目的:既回顾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又为下边的教学提供了切入的“抓手”,同时也使学生产生了阅读期待。教师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中肯地评价后,引导学生围绕“课文是怎样写梅花‘早’的”、“课文又是怎样写鲁迅‘早’的”两个问题直奔重点段深入朗读课文,在读文中解疑。最后水到渠成地解决了“早”、“梅花”、“鲁迅”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对话中,感悟了鲁迅这一人物品质。

  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张庆先生说,:“堵不住繁锁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阅读训练以语言训练为主,把“读”贯穿全过程。为确保“读”不走过场,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读”得有目的、有层次、有方法。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认真地读,充分地读,用心去读,用心去感悟。

  在第二课时教学中,我把重点梳理为腊梅花的样子和“早”字的来历上。有的学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写腊梅花,与“早”字的来历有什么联系?看来,学生越来越会提问了。在体会腊梅的冰清玉洁和鲁迅的为人上了,我恰当运用多媒体展示腊梅花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白里透黄、黄里透绿、润泽透明”等词语。由此感受腊梅外在的美,联想到腊梅的早,引出鲁迅书桌上的早,自然流畅。在课上我精心准备了课件,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课文,效果也不错。

  不过在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如我设计的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不够自然,读还不够充分,有时为了完成预先的教学设计而忽略了课堂生成的及时处理,使课上显得有些拘束。这些都是需要我不断改进的。同时更

  欠缺的是我让学生说说哪些句子写出了梅花的美,学生只是说出了梅花颜色的美,由于我在预设了梅花的“形状美”,所以当学生说不到点子上的时候,我不知怎么办?我想还是让学生再读句子,再次品味,不要急着只管自己“教”。还有,为了让学生明白鲁迅的确是奋斗了一生,老师需提供资料性资源,这个资料应该提供哪些内容,什么时候出示,这些还需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