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计划>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时间:2024-09-14 13:50:29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锦集六篇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写好计划才不会让我们努力的时候迷失方向哦。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计划犯愁了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锦集六篇

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

  1、使学生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税率、利率、折扣的含义。

  2、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正确地判断圆柱和圆锥,理解、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3、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理解众数和平均数。

  4、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5、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过程中,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从而有效地觯决问题。

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函数y=a(x—h)2+k的图象与函数y=ax2的图象之间的关系;会确定函数y=a(x—h)2+k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函数y=a(x—h)2+k性质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函数y=a(x—h)2+k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猜测、归纳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确定函数y=a(x—h)2+k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理解函数y=a(x—h)2+k的图象与函数y=ax2的图象之间的关系,理解函数y=a(x—h)2+k的性质。

  【难点】

  正确理解函数y=a(x—h)2+k的图象与函数y=ax2的图象之间的关系以及函数y=a(x—h)2+k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函数y=x2+1的图象与函数y=x2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函数y=x2+1的.图象可以看成是将函数y=x2的图象向上平移一个单位得到的。)

  2。函数y=—(x+1)2的图象与函数y=—x2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函数y=—(x+1)2的图象可以看成是将函数y=—x2的图象向左平移一个单位得到的。)

  3。函数y=—(x+1)2—1的图象与函数y=—x2的图象有什么关系?函数y=—(x+1)2—1有哪些性质?

  (函数y=—(x+1)2—1的图象可以看作是将函数y=—x2的图象向左平移一个单位,再向下平移一个单位得到的,开口向下,对称轴为直线x=—1,顶点坐标是(—1,—1)。)

  二、新课教授

  问题1:你能画出函数y=—x2,y=—(x+1)2,y=—(x+1)2—1的图象吗?

  师生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作图,巡视,指导。

  学生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图形。

  教师对学生的作图情况作出评价,指正其错误,出示正确图形。

  解:(1)列表:

  xy=—x2y=—(x+1)2y=—(x+1)2—1

  …………

  —3——2—3

  —2—2——

  —1—0—1

  00——

  1——2—3

  2—2——

  3——8—9

  …………

  (2)描点:用表格中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

  (3)连线:用光滑曲线顺次连接各点,得到函数y=—x2,y=—(x+1)2,y=—(x+1)2—1的图象。

  问题2:观察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函数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

  y=—x2向下x=0(0,0)

  y=—(x+1)2向下x=—1(—1,0)

  y=—(x+1)2—1向下x=—1(—1,—1)

  问题3:从上表中,你能分别找到函数y=—(x+1)2—1,y=—(x+1)2与函数y=—x2的图象之间的关系吗?

  师生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上述图象。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让各组代表发言,达成共识。教师对学生回答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补充。

  函数y=—(x+1)2—1的图象可以看成是将函数y=—(x+1)2的图象向下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函数y=—(x+1)2的图象可以看成是将函数y=—x2的图象向左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故抛物线y=—(x+1)2—1是由抛物线y=—x2沿x轴向左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到抛物线y=—(x+1)2,再将抛物线y=—(x+1)2向下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除了上述平移方法外,你还有其他的平移方法吗?

  师生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适当提示。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让各组代表发言,达成共识。

  教师对学生回答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补充。

  抛物线y=—(x+1)2—1是由抛物线y=—x2向下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到抛物线y=—x2—1,再将抛物线y=—x2—1向左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问题4:你能发现函数y=—(x+1)2—1有哪些性质吗?

  师生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互相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让各组代表发言,达成共识。

  教师对学生回答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补充。

  当x—1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1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1时,函数取得最大值,最大值y=—1。

  三、典型例题

  【例】 要修建一个圆形喷水池,在水池中心竖直安装一根水管,在水管的顶端安装一个喷水头,使喷出的抛物线形水柱在与池中心的水平距离为1 m处达到最高,高度为3 m,水柱落地处离池中心3 m,水管应多长?

  师生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

  学生积极思考、解答。

  指名板演,教师讲评。

  解:如图(2)建立的直角坐标系中,点(1,3)是图中这段抛物线的顶点,因此可设这段抛物线对应的函数关系式是y=a(x—1)2+3(0≤x≤3)。

  由这段抛物线经过点(3,0)可得0=a(3—1)2+3,

  解得a=—,

  因此y=—(x—1)2+3(0≤x≤3),

  当x=0时,y=2。25,也就是说,水管的长应为2。25 m。

  四、巩固练习

  1。画出函数y=2(x—1)2—2的图象,并将它与函数y=2(x—1)2的图象作比较。

  【答案】函数y=2(x—1)2的图象可以看成是将函数y=2x2的图象向右平移一个单位得到的,再将y=2(x—1)2的图象向下平移两个单位长度即得函数y=2(x—1)2—2的图象。

  2。说出函数y=—(x—1)2+2的图象与函数y=—x2的图象的关系,由此进一步说出这个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答案】函数y=—(x—1)2+2的图象可以看成是将函数y=—x2的图象向右平移一个单位,再向上平移两个单位得到的,其开口向下,对称轴为直线x=1,顶点坐标是(1,2)。

  五、课堂小结

  本节知识点如下:

  一般地,抛物线y=a(x—h)2+k与y=ax2的形状相同,位置不同,把抛物线y=ax2向上(或下)向左(或右)平移,可以得到抛物线y=a(x—h)2+k。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要根据h、k的值来确定。

  抛物线y=a(x—h)2+k有如下特点:

  (1)当a0时,开口向上;当a0时,开口向下;

  (2)对称轴是x=h;

  (3)顶点坐标是(h,k)。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主要研究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及其性质。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我们清楚地认识到y=a(x—h)2+k与y=ax2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只需对y=ax2的图象做适当的平移就可以得到y=a(x—h)2+k的图象。由y=ax2得到y=a(x—h)2+k有两种平移方法:

  方法一:

  y=ax2

  y=a(x—h)2

  y=a(x—h)2+k

  方法二:

  y=ax2

  y=ax2+k

  y=a(x—h)2+k

  在课堂上演示平移的过程,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两种平移方法的区别和联系,这里利用几何画板软件效果会更好。

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3

  一、指导思想

  五(1)班上学期期末检测,平均分为68.2,合格率为72%,优秀率为42.7%。本班大多数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符合年龄及年级特点,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数学的信心较强;学生分析能力有一定的提高。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同时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性解决问题的方面也欠缺,需要下大力量来培养训练。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家长配合不到位现象,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本班的学生能够听从老师的教导,但是自主创新的意识还是比较缺乏,针对这现象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加强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及能力;对那些学习基础较差、家长常于疏忽的学生,应在课内课外加以帮助,使其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同时提高学习成绩。

  二、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观察物体(三)、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三)、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

  本册修订后的教材,既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1.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册教材的编排既注意体现《标准》中关于因数与倍数教学与教材编排的要求,同时注重体现近年来有关这部分内容教学改革的经验首先,将以往教材“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内容分散编排,安排在本册的两个单元里教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含义等,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在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其次,注意所涉及的数的范围在1~100的自然数内,避免题目中的数目过大此外,在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取、习题的设计等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2.改进熟悉分数的编排,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加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将要系统地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四则运算同整数、小数知识一样,分数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分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计算起来也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本套教材仍然采用了以往教材的编排体系,把分数划分为两个阶段教学第一段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借助操作直观,使学生对分数有初步的熟悉,虽然也出现了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初步概念,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知识在系统认识了小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本册将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等技能,以及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在具体安排上,本套教材一方面注意体现《标准》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阐述新的内容,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前几册一样,本册教材继续把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作为空间与图形内容编排的研究重点,在教学内容方面安排了“观察物体(三)”“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的运动(三)”。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册教材教学折线统计图,根据统计内容的调整,将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集中进行编排,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学生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思想,并根据折线的变化特点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更好地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建构了数据分析观念。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套教材总体设想之一是:系统而有步骤地渗入渗出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出来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据此,在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单元,安排了“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入渗出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之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教材以“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看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入渗出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 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本册教学内容涉及数学内容的各个领域,为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提供丰富素材。例如,“图形的运动(三)”中“你知道吗”呈现了艺术家们利用平移、对称和旋转设计出的美丽图案;综合与实践活动“打电话”、数学广角“找次品”等,都蕴含了优化思想方法,简洁巧妙的解决问题策略中闪烁着数学方法的奇妙。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通分和约分。

  2.掌握因数与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生活中有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把握教材的内容,吃透教材的前后联系,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做到对学生基础摸清,好、中、差生做到心中有数,更好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优生优培,做好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

  2.不断学习业务理论,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直观教学,通过教具、挂图、投影仪等教学辅助手段,使学生从实物中认识并掌握数学概念知识。

  3.加强基础教学的同时,继续关注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好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

  4.继续深入开展“小班化教育在农村的实验与研究”,使学生在等高、等爱、等距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5.制作必要的数学教具,为有效地开展数学课堂教学而准备。

  6.认真写好每节课后的反思。

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4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上学期本班有学生48人,这学期转出2人,转进一人,共47人,其中更读生13人,正式生34人。

  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的去完成学习任务。在上个学期的期末测试中,最高分100分,最低分69分,其中算术题和看图列式的失分率较高,因此还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七单元“加与减(三)”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会估算,初步学会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六单元《购物》。学生将通过购物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元,角、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

  2、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学生将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通过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八单元《统计》。学生将通过简单的调查活动,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样进行交流。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即“我和小树一起长”,“小小运动员”,“今天我当家”。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安排了动手做,小调查等活动,旨在对知识进行实际应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一)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结合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数感。

  一年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发展数感,是课标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数感主要体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汇总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示和交流信息,理解运算的意义。

  1、100以内数的认识。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2)经历运用适当的方式表示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位值制。

  (3)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2、100以内的加减法

  (1)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发展估算意识和技能。

  (3)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4)把加减运算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

  (二)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注重通过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在实际观察物体的活动中,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

  (2)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理解常用的长度单位。

  (3)在从立体到平面的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

  (4)在操作,思考和交流中,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三)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注重通过调查活动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三)在整理与复习中,注重发展学生回顾与反思的意识。

  四、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3、引导学生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4、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五、教学进度安排:

  生活中的数…………5课时

  观察与测量…………4课时

  加与减(一)………………10课时

  有趣的图形…………8课时

  加与减(二)………………15课时

  购物……………………5课时

  加与减(三)………………6课时

  统计……………………3课时

  总复习………………4课时

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5

  一、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内容。

  1、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这单元进一步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使用小括号,继续学习解答两步应用题,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它的特点是未知量随着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连乘和连除应用题集中在一起教学,加强彼此的联系,有助于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并能进行相互检验,在这一单元增加简单的统计内容,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学生及早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可以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教学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

  是在前面所学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数的认数范围扩展到千亿位,总结十进制计数法,然后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加以概括总结,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打下较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以及四则运算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以及应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教学关键: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等知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量的计量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各种计量单位的基础上,对各种常用的计量单位的系统整理和总结。这部分教材先讲计量的产生,接下来讲常用的计量单位,最后才是名数的改写。总之,本单元新知识不多,教学时应以复习、整理为主。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常用的长度、面积、重量、和时间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认识面积单位和进率及名数的改写。

  教学关键:重视计量单位的直观表示,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明确的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以及在学习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它包括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六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教学关键: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及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

  5、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这部分内容先教学小数加减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再教学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由于小数加减法有密切联系,计算法则基本相同,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便于学生在已学的基础上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新的计算方法。这单元同整数计算一样,注意教给学生多种计算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灵活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加减法的简单算法。

  教学关键:在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时,着重说明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才能相加减的道理。

  6、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材先讲角的概念和角的度量,随后出现垂直和平行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征,初步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以及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接着学习平行四边形,理解它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最后学习梯形特征,以及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直线、线段、射线以及平行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区别直线、线段和射线,垂线与平行线概念。

  教学关键: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画图能力。

  二、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

  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唯物辨证观点的教育。

  三、教学措施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困生的成绩。

  4、多创设学习情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5、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6、对学困生要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爱心,作业适当降低要求。

  四、 教学进度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的各学段课程内容参考教学时间一览表,实验教材的编者为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一)四则运算(6课时)

  (二)位置与方向(4课时)

  (三)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10课时)

  1、加法运算定律3课时左右

  2、乘法运算定律3课时左右

  3、简便计算4课时左右

  营养午餐1课时

  (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4课时)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3课时左右

  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3课时左右

  3、生活中的小数3课时左右

  4、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三角形(6课时)

  1、三角形4课时左右

  2、图形的拼组2课时左右

  (六)小数的加法和减法(6课时)

  (七)统计(4课时)

  (八)数学广角(4课时)

  小管家1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与合,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刚从幼儿园跨入小学的学生生活,他们对小学生活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好学,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本册教学工作的重要工作。

  三、本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和“=”,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做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2.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5.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学习、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册的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数概念的建立。

  五、渗透习惯教育。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2.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爱大自然的教育。

  六、各单元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和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七、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下册工作计划07-20

数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07-30

小学数学下册教学总结01-02

数学下册的教学计划01-07

数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15篇08-30

数学下册单元教学计划08-07

初三数学下册教学总结07-10

下册数学教学计划10-22

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15篇09-02

数学下册教学计划15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