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相信大家对即将到来的工作生活满心期待吧!做好计划,让自己成为更有竞争力的人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计划很难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
一、情况分析
本人担任的是一年级数学提高班的教学,这些孩子聪明、活泼、可爱,对学习数学有浓厚的兴趣,但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则参差不齐.由于这门课程学生没有教材,所以在组织活动,尤其是要学生配合准备学具方面有一定困难.
二、教材简析
一年级教材课程,主要设计理念是:趣味性、实践性.通过一系列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学生学起来也亲切、自然,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实现数学观念的构建,促进知识结构的优化,学习内容以数学游戏、数学故事、数学实践活动为主。
三、目标要求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
3、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也人合作、与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5、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6、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四、实施措施
1、以新课程的理念和新课程纲要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知识水平为依据,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敢于质疑,乐于讨论探究各种现象,喜欢和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2、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学具,课上组织好每一个教学活动,把每一个教学设计都落实下去,课后坚持写教学后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4、采用边教学边反思边调整的方法,不断修改、完善教材。
5、做好对学生的评价工作,完善评价体系。
6、加强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并积极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改进教学,提高效率。
五、教学进度安排
略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2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带一(9)班的数学。虽然大部分入学前,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天真可爱,对学校的一切都觉得好奇,从“游戏”到“学习”的转变,使他们对“学习”这回事更是似懂非懂,特别是在新鲜感过后,同时也对学习存着一种压力。他们有着儿童散漫、好动的天性,有着极强的可塑性。这些孩子大部分家里都很宠爱,养成了他们的任性、自私、娇气、自我等一些不良习惯。大部分孩子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行为习惯比较随意,有的上课把脚放在凳子上的。因为是刚进入一年级进行学习,课堂常规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过程,怎样收拾书包、怎样摆放上课用的学习用品、怎样举手回答问题、什么是课堂作业、什么是家庭作业、怎样记家庭作业,上课什么时间能交流等等,都是需要孩子在这个学期里所掌握的,所要形成习惯的,特别是良好的听、说、读、写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都是需要我们开始进行引导和培养的。这些孩子对数学有很强的学习欲望的,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这一学期以在课堂上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动静结合,多表扬鼓励,不断强化学生的课堂常规,保护、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知识结构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数学乐园、总复习。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位置,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重、难点:
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五、全册课时安排:
1、准备课数一数比一比……………………约3课时
2、位置………………………………约3课时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约10课时
4、认识物体和图形…………………………………约3课时
5、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约21课时
6、11—20各数的认识………………………………约4课时
7、认识钟表………………………………………约2课时
8、20以内的进位加法………………………………约12课时
9、总复习…………………………………………约4课时`
六、完成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常规、培养和训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从摆放学习用品起,怎样听讲、怎样书写、怎样记作业,以及简单的检验作业的方法等都是学习习惯的内容。课堂上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习中仍应充分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这一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2、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学生刚刚入学,对一切都很陌生,教学是要注意根据孩子年龄特征,设计一些孩子感兴趣的环节,如游戏,故事,比赛等,注意从生活中找素材,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和初步的空间观念。通过提供具体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
3、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
刚入学的学生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可能有些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和进度做适当的调整,创设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从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具体需要出发组织教学,既关注个体又不影响全体。
4、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比如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大部分孩子已经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不能够把题意表述清楚,所以教学时重点就要放在培养孩子口头表达能力,让他们把话说完整;提高孩子的计算速度等。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5、做练习、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1)、发现困难生要及时帮助,利用各种形式激发兴趣。
(2)、积极开发学生对学习兴趣,利用情境培养学习数学的愿望。
(3)、鼓励学生多提问,多发言,对优秀的表现要及时表扬,利用奖章制度树立班级学习榜样,结合班级的评比制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3
一、情况分析:
今年教学一(7)班和一(8)班,每个班级都是60几名学生。虽然大部分入学前,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会数10以内的各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分学生已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
而且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根据这些情况,在教学时,我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教师、爱数学,并通过以后的学习,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科书第一册的内容和我班的实际情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会用这些符号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
9.初步学习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10.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
1.结合现实素材抽象出0-20各数,感受0~20各数的意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
2.能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和记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想10以内的数的组成、分解,想1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得数,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4.能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2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中的应用问题。
5.通过拼、摆、画、想各种图形,感受和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通过对几何形体的分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6.能用对应、比较等方法,比较出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
7.能根据事物的同一类型的特点把一些事物分类。
8.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已探究、实践活动等,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9.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10. 初步学习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发展数学意识。
(三)解决问题
1.能用0—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几时、半时的长短。
5.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⑴会看。会看数学书,能在书上找到要学习的内容。
⑵会听。能听懂老师和学生的讲话,能边听、边想。
⑶会想。能根据一些信息想出数学问题;会根据数学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⑷会说。能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会说三句完整的话。
⑸会用。会用学具学习一些数学内容。
⑹会做。会做数学作业,书写规范,格式正确,认真细心,能自己出题自己做,能检查。
⑺能讨论。能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
⑻能评价。能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2.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思考,争取发言,尊重别人,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美德。
4.爱护学具、文具、数学书、作业本、书包,养成勤学习、有条理、讲究美的好习惯。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4
教材分析
分类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分类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思维发展,特别是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分类能力既是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又对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进行分类时,首先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通过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点与本质属性,本单元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教学目标
1、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在分类的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重点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体验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2、会选择不同分类标准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
难点
1、会选择不同分类标准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
2、养成有条理整理事物习惯。
课时安排
约2课时
分类(单一标准)……………1课时
分类(不同的标准)…………1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5
一、班级情况。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刚从幼儿园跨入小学的学生生活,他们对小学生活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好学,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乐于参加各种数学学习活动,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对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对数学有着一定的求知欲,所以在本学期的数学课上,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善于思考,乐于思考,不怕错误,具有问题意识,锻炼他们的思维、口头叙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快乐学数学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本册教学工作的重要工作。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与合,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三、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智能、情意)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联系实际问题认识加法和减法,探索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加、减计算;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或另一部分)的实际问题。(2)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长短、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3)能根据物体的数量、形状、颜色或其他标准,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数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数感,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认识数的含义,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简单的事物;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比较两种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体会初步的对应思想,掌握简单的比较方法,具有用语言或符号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初步能力。
(2)在理解加法和减法含义以及探索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初步学会有根据地思考;通过对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索、交流,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感受思维活动的条理性;通过在多样化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体会思维过程的灵活性。
(3)在认识常见几何形体的活动中,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在把不同物体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初步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
(5)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际情境和问题,初步感受数学抽象和简单推理的意义。
3.解决问题方面。
(1)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交流生活中的简单事物。
(2)初步学会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联系已经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一些不同方法。
(3)能与同学交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帮助与鼓励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与兴趣,有喜欢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2)在数学探索活动中,体会数学思考方法的合理性,感受数学思考的价值。
(3)能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具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具有独立思考并获得数学知识的体验。
(4)在观察、操作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册的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数概念的建立。
五、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后进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六、课时安排
1、数一数1课时
2、比一比1课时
3、分一分1课时
4、认位置1课时
5、认识10以内的数 10课时
6、认识图形(一) 2课时
7、分与合 7课时
8、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0课时
9、认识1120各数 4课时
10、20以内的进位加法10课时
11、期末复习4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6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三班和一年级四班的数学教学。一年级三班有48人,男生和女生都是24人;一年级四班有47人,男生23人,女生24人;两个班共95人。由于是新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每个学生的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关系都不相同;学生还存在年龄差异、性格差异、性别差异。同时,学生对进入学校开始班级授课的方式还有待适应。所以,本学期的主要任务有以下:
1、规范学生基本的学习习惯(听课习惯、书写习惯、发言习惯)
2、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能力(观察能力、计算能力、思考能力)
3、渗透学生初步的数学思想(分类思想、对应思想、统计思想)
二、教材分析
(一)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1、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乐趣
2、初步形成良好的听、说、看、想、做等学习习惯
3、能初步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认读写010各数
4、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第二单元比较
1、通过比较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经历比较事物的过程,逐步提高仔细观察的能力,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学会认真思考,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第三单元和第七单元加减法(一)(二)
1、通过从现实情境抽象出加减法的运算,并用算式解释其实际意义的过程中,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2、经历1020不同的表示方法,了解计数单位一和十,感受十进制位置原理
3、通过计算与交流,体会算法多样化,能正确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4、能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通过比较和整理加减法算式,探索其规律,发展数感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
1、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学习认识钟表。
2、认识几时、几时半,几时刚过,快到几时。
(二)空间与图形
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第六单元认识物体
1、对形体的认识顺序是:立体平面立体。
2、通过游戏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三)统计与概率
第四单元分类
1、联系生活实际,经历分类过程,体会分类的思想和方法。
2、能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整理和分类
3、体会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且分类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第九单元统计
借助有趣、现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四)综合应用
结合具体学习内容设计综合实践活动
如:
1、大家来锻炼
2、迎新年
(五)整理与复习
整理与复习(一):小结一、二、三单元的内容。
整理与复习(二):小结四、五、六单元的内容。
总复习:总结本期学习的内容:
(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
三、教学思考
1、对一年级的学生,借助实物操作、图形和自然语言进行学习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教师不应过早的、用统一的、抽象的符号或数学语言要求学生。
2、对一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的愿望、兴趣、和良好习惯。
3、对一年级的学生,教师应提供具体的学习情境,设计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
4、每一个数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
本学期的教学要求是:适应新学期、适应课堂教学、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课时安排
1.生活中的数:9课时 大家来锻炼:1课时
2.比较:4课时 迎新年:1课时
3.加减法(一):18课时 整理与复习(一):2课时
4.分类:2课时 整理与复习(二):3课时
5.位置与顺序:4课时 总复习:4课时
6.认识物体2课时
7.加减法(二):15课时 s单元检测(待定)
8.认识钟表:2课时
9.统计:2课时
说明:课时安排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
五、本学期课题:
《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7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进入校园,他们天真烂漫,对学校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因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很高。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一般为10~15分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爱表现自己;自控力差等。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不少本地的学生都上过幼儿园;而许多外来人员的子女,由于种种因素,没有接受过幼儿教育)。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已期更好地完成这个学期的教学任务。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数数,比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 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会读写20以内的数 , 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1、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2、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3、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4、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5、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8、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三、教学总目标
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主要的'教学措施和教改思路
1 、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呆板的形象,使用儿童化语言,寻找适合低年级儿童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上我的课。发展学生能力,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2 、重视培养习惯。好的习惯使学生学习数学事半功倍。在平时的教学中想方设法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快速口算,使用尺子,认真思考等良好习惯,形成自觉行为。
3 、提高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效率,合理利用时间,在课堂上获取方法,解决问题,实现解决问题能力和基础知识同步发展。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 、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数学实践活动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自主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形式上要活泼有趣,课内外结合,巩固所学知识,逐步提高数学能力。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8
一、学情分析
今年我教一年级(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个普通班级23人。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学校,学生的行为习惯都没有成行。同时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可以说 方方面面都要俱到。 我认为要注意加强学生在校写完作业的效率。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事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都处在浅显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考察。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方面考察。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和问题情境,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六、课时安排
略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9
教学计划规定了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1)班和一(2)班的数学教师,任务较重,所以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一(1)班共有学生55人,其中男28人,女27人,一(2)班共有学生55人,其中男29人,女26人。从学生人数上观察,男生多于女生,那么课堂纪律便是一项较棘手的问题,再加上一年级孩子表达能力不是很强,也不够完整,所以这学期的重点任务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 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 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 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 ÷现实的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形象统计图,会填补相应当图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方面
(一)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察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
(二)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加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
(三)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的教学,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有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
(四)做练习、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四、教材的评价方面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的“做数学”。
(二)重视对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
(三)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象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
五、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8课时
第二单元 4课时
第三单元 17课时
第四单元 2课时
第五单元 5课时
第六单元 2课时
第七单元 14课时
第八单元 2课时
第九单元 2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0
一、学情份析
本学期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小学,对小学数学的熟悉未几,学生的学习行为与习惯都还没有构成,所以,一年级教学上册教学任务的计划,我是按本班学生的学习基础低和学习习惯还没有构成制定的。
二、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预备课;位置;1——5的熟悉和加减法;熟悉图形(一);6——10的熟悉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熟悉;数学乐园;熟悉钟表;20之内进位加法;总温习。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熟悉立体图形,和初步熟悉钟面,使学生取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利用数学的爱好和信心。
三、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目在20之内的物体的个数,会辨别几个和第几个,把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把握10之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熟悉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份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之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题目。
4、熟悉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熟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进步学习数学的爱好,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7、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平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之内的加法和20之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份内容和20之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熟悉数的计算的开始。在平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利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毕生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把握。
五、改进教法进步教学质量的假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进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动身,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换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纵、归纳、类比、猜想、交换、反思等活动,取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惟能力,激起学生的学习爱好,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合适学生发展的教学进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公道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步教学效益。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1
单元教学内容:
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14页――――第31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初步建立数感,运用数学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交流。
单元重难点:
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
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发分类为基础。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单元课时安排:
1、1――5的认识…………………………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2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2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共有学生50人。由于刚刚跨入小学校门,孩子们对很多事情还没有概念,比如进学校不穿拖鞋、不乱丢纸屑等都没有养成习惯。由于年纪小,课堂上很难坐住,喜欢在课堂上讲话、做小动作等。但通过几天的相处,我发现他们对数学有着浓厚兴趣,相信经过我们大家地努力孩子们肯定会有很大进步的。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七个单元:1、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2、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3、分一分、认识物体;4、11-20各数的认识;5、20以内的进位加法;6、20以内的退位减法;7、总复习。
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领域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20以内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初步了解加法、减法运算的意义,会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经历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简单几何体的过程,了解这些常见的几何体;
2、数学思考领域
学生能运用生活经验,对20以内数的信息做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20以内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学生在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简单几何体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解决问题领域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开始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
初步了解到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初步体验;
4、情感与态度领域
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可以用20以内的数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几何体,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个方面的目标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的实现);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比单纯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更为重要。
四、本册教材编写的基本特点
1.教学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现实的——与学生直接相关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
学生愿意思考,乐于接受;
引入数学问题(如P7例1、P18例1);
引导学习思路(如P71第11题);
激发学习兴趣(如P26例1、P54主题图)。
2.提供探索空间,引导儿童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数学知识不宜以定论的形式出现,培养儿童的问题意识(如P10例1、P81主题图);
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自主探索搭建认知平台(如P17第9题);
体现开放性和多样化,让学生充分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如P8例4,P36例3);
把合作交流作为学习行为与学习要求(P16第8题,P89第3题)。
3.内容呈现直观形象,课堂活动丰富多彩。
让学生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乐于学习数学;卡通、漫画、图片、表格为主,文字以对话出现。
有利于学生“(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
课堂活动
作用: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讨论交流的机会;
课堂活动与教学活动、练习活动的联系与区别;
主要形式:操作、游戏等。
4.实践活动,特色鲜明。
个体与集体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
P16第8题、P62第4题,认识周围的数、我有一双小巧手。
贴近儿童生活,注意适用性与开放性;
展现过程,有一定的操作性。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5.体现学法,利学利导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学生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示儿童的思维过程;
——允许儿童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
认真听讲,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仍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6. 注重数学文化,培养数学兴趣
数学文化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
数学文化包括数学简史,数学趣闻,数学家的故事,数学的影响……
体会数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册两个数学文化:P58“分类”和P80“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五、教学重、难点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数的认识与计算。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学习较大数的认识与计算的基础,是学生适应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难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六、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求难、求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5、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七、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数
1 准备课 2课时
2—3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9课时
4—9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 16课时
10 分一分、认识物体 5课时
11—13 11—20各数的人数 7课时
14—16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8课时
17—19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9课时
20 总复习 4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3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整体上看一年级学生都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个别孩子经常思维游离于课堂之外。学习习惯比较随意,可塑性较强,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对于他们数学知识和能力掌握情况的分析
1.对于一年级的数学学习,新生无论在数学知识上还是数学能力上都有所准备。
就数的认识来看,新生二十以内的数数非常流利和连贯,可以正数倒数。
学生在这方面具有良好的知识准备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在幼儿园中大部分学生学习过十以内的加减法,同时在一些家长在家中也进行过辅导,另一方面,数数和十以内数的分解组合学生在生活中有机会使用,因此这方面的准备比较好。
2.在数的计算中,学生对于十以数的计算较为熟练,这和学生的生活需要、学习需要有关。
3.新生在数感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数感——学生对数的意义理解有一定困难。
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学生对于蕴涵在实际生活中的数的意义的理解较为准确,例如对于“你的小组中有几个小朋友,从前往后数,你是第几个,从后往前数,你是第几个,第几个小朋友是谁”这样的问题,学生的解答没有问题,都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回答,但是对于图形,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可能是学生对图形的认识造成了对数的基数序数意义理解的干扰。
4.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普遍学生关注的范围比较小,角度单一。
针对以上情况,我本学期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数学。在课堂上,我充分利用教具,运用各种小游戏让学生掌握数学技能和数学知识。
二、教材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立体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位置,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材简析
原实验教材的内容安排,以《标准(实验稿)》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适当扩展知识的范围,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体现鲜明的时代感。本次教材修订与实验教材相比较,其主要变化体现为如下几点。
为了加强学生学习的准备性,设置了“准备课”单元。准备课单元的内容为实验教材的“数一数”单元和“比一比”单元的“比多少”内容合并而成。设置准备课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通过具体事物的数量比较,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为后面学习正确数数和比较数的大小做好准备。而实验教材“比一比”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大,因而被去掉。
“数与代数”的内容与编排结构与实验教材的基本相同。
“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和编排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位置”单元提前到一年级上册,保留了其中的“上下、前后、左右”,体现了准备性。二是对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单元和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单元进行整合,将认识立体图形及立体图形的拼组等内容安排在一年级上册,将认识平面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拼组安排在一年级下册;分散了一年级上册图形认识的教学难点。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和编排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分类”单元的教学内容移到一年级下册,与统计结合编排形成“分类与整理”单元,体现分类与统计的关系。在一年级上册中只对数据的收集、统计图表进行了一定的渗透。
“综合与实践”的编排有所调整。一是根据一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和所学内容及实践经验,一年级的每册教材只编排了一个“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二是对一年级上册的“数学乐园”活动进行了重新设计,加强了综合性和实践性。
四、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知道数学与环保与环保科学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培养学生养成“爱绿护绿”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六、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2.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3.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4.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5.直观认识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安排综合与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7.根据学生的学习难点,给家长发短信,要求家长配合加强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体验和表达,减少课堂学习的难度。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4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刚刚升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非常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在一年级显得尤为重要。一年级的学生都是活泼可爱的,对任何事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在新学期要让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真正感兴趣,喜欢学数学,做到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所以为了更好的开展数学教学工作,特制订本学期教学计划。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20以内数的认识(共2个单元)第二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加减法(共5个单元)第四单元——合与分;第五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第八单元——20以内的加法;第九单元——20以内的减法;第十单元——探索乐园(加减计算中的规律)。空间与图形(共3个单元):第一单元——比一比;第三单元——认识图形(一);第六单元——分类。?
1、根据《标准》调整了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更丰富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数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会比较大小、长短、轻重、高矮。
2、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个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3、初步知道加、减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4、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认识符号
=、>、<,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6、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7、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具体教学措施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尽量注意创设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4、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5、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五、教学进度计划表
本册教科书各单元内容和课时安排如下。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备注
第一周
9.2
前后左右
9.3
数一数
9.4
1.1
高矮、长短比一比
9.5
1.2
大小、轻重比一比
9.6
第一单元测试
第二周
9.9
试卷讲评
9.10
2.1
1-5各数的认识
9.11
2.2
6-9各数的'认识
9.12
2.3
多些、少些、同样多
9.13
2.4
认识
>、<
和
=
第三周
9.16
2.5
0的认识
9.17
2.6
10的认识
9.18
2.7
认识几个和第几个
9.19
2.8
10以内数的顺序
9.20
第二单元测试
第四周
9.22
试卷分析
9.23
3.1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9.24
3.2
搭积木
9.25
第三单元测试
9.26
试卷分析
第五周
9.27
4.1
2-6各数的合
9.28
4.2
7、8、9的合与分
9.29
4.3
10的合与分
9.30
第四单元测试
第六周
10.8
试卷分析
10.9
复习1—4单元
10.10
月考
10.11
试卷分析
10.12
月考
第七周
10.14
试卷分析
10.15
5.1
加法的初步认识
10.16
5.2
5以内的加法
10.17
5.3
减法的初步认识以及5以内的减法
10.18
5.4
6、7的加减法
第八周
10.21
5.5
8、9的加减法
10.22
5.6
10的加减法
10.23
5.7
0的加减法
10.24
5.8
动物乐园
10.25
5.9
第九周
10.28
5.10
10.29
5.11
有趣的数字
10.30
第五单元测试
10.31
试卷分析
第十周
11.4
6.1
分类的初步认识和按给定的标准分类
11.5
6.2
按不同标准分类
11.6
第六单元测试
11.7
试卷分析
11.8
7.1
认识11-20各数
第十一周
11.11
7.2
认识计数单位“十”、11-20各数的组成
11.12
7.3
用小棒表示11-20各数,并比较大小
11.13
第七单元测试
11.14
试卷分析
11.15
复习5—7单元
第十二周
11.18
期中测试
11.19
试卷分析
11.20
8.1
不进位加法
11.21
8.2
9加几
11.22
8.3
8加几
第十三周
11.25
8.4
7加几、6加几
11.26
8.5
连加
11.27
8.6
整理和复习
11.28
第八单元测试
11.29
试卷分析
第十四周
12.2
9.1
不退位减法
12.3
9.2
11减几
12.4
9.3
12减几
12.5
9.4
13、14减几
第十五周
12.9
9.5
15-17减几
12.10
9.6
连减
12.11
9.7
加减混合
12.12
9.8
整理与复习
12.13
9.9
玩扑克
做数学
第十六周
12.16
第九单元测试
12.17
试卷分析
12.18
10.1
简单事物中的规律
12.19
10.2
加减计算中的规律
12.20
第十单元测试
第十七周
12.23
试卷分析
12.24
z.1
认识20以内的数
12.25
z.2
12.26
z.2
12.27
z.3
比一比、认识图形、分类
第十八周
12.30
12.31
试卷分析
1.2
1.3
试卷分析
1.6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5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有73名学生。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因为学前班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因此有待加强养成教育。学生们都活泼可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整体上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
二、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进位加法,用数学实践活动。
1、根据《标准》调整了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更丰富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数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目的要求:
1、熟练的数出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名称,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减法;会解决一些实问题。
3、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4、初步认识钟面,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四、教学措施
1、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年龄比较小,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鼓励良好行为,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数学。
2、刚入学学生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可能有些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掌握一些简单数学知识,教师根据班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适时调整教学进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3、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4、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5、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习惯。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6、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和家长积极沟通,做到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系统化。
五、教学时间周安排
周、次、时间、内容
第一周、9月1日—9月7日、第一单元:可爱的校园-快乐的家园
第二周、9月10日—9月14日、玩具-文具
第三周、9月17日—9月21日、第二单元:动物乐园-比高矮
第四周、9月24日—9月29日、比轻重-第三单元:有几辆车
第五周、9月30日—10月7日、国庆节
第六周、10月8日—10月12日、摘果子-跳绳
第七周、10月15日—10月19日、可爱的企鹅-乘车
第八周、10月22日—10月26日、整理与复习-第四单元结束
第九周、10月29日—11月2日、第五单元
第十周、11月5日—11月9日、期中考试、第六单元
第十一周、11月12日—11月16日、第七单元:捆小棒-有几瓶牛奶
第十二周、11月19日—11月23日、有几棵树-买铅笔
第十三周、11月26日—11月30日、飞行表演-美丽的田园
第十四周、12月3日—12月7日、整理与复习和第八单元
第十五周、12月10日—12月14日、第九单元:统计
第十六周、12月17日—12月21日、期末总复习
第十七周、12月24日—12月28日
第十八周、12月31日—1月4日
第十九周、1月7日—1月11日
第二十周、1月14日—1月18日、期末考试、期末工作
第二十一周、1月21日—1月25日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05-29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06-14
数学上册教学计划11-04
上册数学教学计划02-18
上册数学的教学计划04-02
(通用)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05-16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05-30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12-03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热】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