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计划>统计教学工作计划

统计教学工作计划

时间:2024-10-30 08:44:55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统计教学工作计划

  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它在不经意间流逝,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计划了。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统计教学工作计划,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统计教学工作计划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让学生学习统计课程,制定了相应的统计教学工作计划。具体安排如下:

  一、课程介绍

  统计学是财经学院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定性和定量的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清楚地统计这种理解工具的特点和作用;掌握各种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特别是定量分析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掌握统计课程,除了课堂教学应有的54小时外,学生还需要做课前预览和课后总结,注意课程作业实践,以实现课程的既定目标。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总体教学要求、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及总体要求:

  社会经济统计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明确统计这种理解工具的特点和作用;掌握各种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特别是定量分析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各专业课程提供定性和定量分析。

  教学重点: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标志、变量、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的差异和联系。统计调查的意义,统计调查的分类。统计调查象、调查单位、填报单位、调查表、调查时间等概念进行统计。统计报表制度的意义、作用和内容。各种特殊调查的概念、特点和作用。统计整理的意义和步骤。统计分组的概念、作用和形式。分配数列的概念和类型。分配数列中的名词概念,特别是组中值的计算。统计表的功能、结构和类型。编制统计表的原则

  总指标的概念和功能。总指标的分类,特别是时期指标和时间点指标的区别。相对指标的概念和功能及其表现形式。各种相对指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正确运用相对指标的原则。

  平均指标的概念和功能。注意算术平均值与强度相对指标的区别。标志变异指标的意义和功能,各种标志变异指标的计算方法和特点,特别是标准差的计算方法。正确应用平均指标的原则。

  动态数列的概念和功能。动态数列的类型。编制动态数列的原则。各种动态水平分析指标和动态速度分析指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如逐期增长与累计增长、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环比发展速度与基础发展速度、发展速度与平均发展速度的关系等。序时平均与一般平均的异同。两种计算方法的重点是平均发展速度。四种变化形式的动态数列。测定长期趋势的常用方法有几种:间隔扩展法和移动平均法,特别是动态趋势方程采用最小平方法。季节变化的测定方法。

  指数的概念、功能和类型。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的计算是综合指数编制原理。平均指数的编制原理、加权算术平均指数、加权调和平均指数的计算。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关系,以及平均指数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编制和分析平均指标指数的方法。指数系统的概念和作用。根据指数系统进行因素分析和指数间计算。

  抽样推断的概念、特点和作用。抽样推断的基本概念。抽样推断的理论依据。抽样误差的概念和抽样平均误差的意义,以及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方法。抽样极限误差的意义及计算。概率的意义及其与抽样推断可靠性的关系。区间估计的方法和步骤。抽样方案设计的内容抽样方案设计原则。抽样调查的主要组织形式。在简单的随机抽样条件下,必须确定抽样单位的数量。

  相关关系的概念和类型,现象相互关联的两种类型: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相关关系的特点。相关关系的测量方法、相关系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性质。回归分析的概念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特点和方法。相关系数与回归系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估计标准误差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相关系数与估计标准误差之间的数量关系。

  国民经济统计核算的概念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内容。国民经济核算中三个产值指标的核算方法和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核算方法。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中的五个平衡表和四个账户系统。

  教学难点: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区别。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的区别。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的分类,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各种平均指标的应用条件和计算方法。标志变异指标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各种动态分析指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指标之间的关系。数量指数与质量指数的区别和编制。算术平均指数与调和平均指数的区别和编制。因素分析法。抽样误差、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概率意义。概率与概率的关系。区间估计。确定抽样单位的数量是必要的。相关类型。计算相关系数的方法。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及其与直线趋势方程的区别。估计标准误差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三大产值指标,GDP会计方法、五个基本会计表和四个账户系统。

  三、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必修课,对象为财经类本科生。

  四、安排教学时间

  统计学课程教学时间为54学时,每章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五、教学方法

  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人才为重点,满足浙江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授《统计学》课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和研究相关问题。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逐步将灌输教学转化为启发教学;将单一教学转化为师生互动交流教学;将传统教学方法转化为现代教学;对于一些章节,可以选择适合不同对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区分不同对象,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倡导多媒体教学,鼓励教师在有条件的教室采用多媒体教学,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结合各种统计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六、选择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选用教材:

  统计学原理李洁明祁新娥(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主要参考书目:

  1.统计学原理主编:黄良文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

  2.统计学原理主编:余声涛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三、统计学主编:袁卫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四、统计学主编:贾俊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七、课程考核方法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考试课程的成绩主要是期末考试成绩,适当参考平时的成绩。平时的分数应该有依据。平时分数的比例不得超过40%,具体比例由二级学院确定。期末考试成绩低于50分的,认定本课程不合格,不再计算平时综合成绩。考试课程的成绩按百分制评定。

  平时成绩由平时考试、期中考试、作业、课堂问题、课堂讨论、课堂情况等组成,其中期中考试占主要部分,期中考试一般采用课堂考试的形式,具体由教师根据情况确定。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试卷覆盖面广,考试内容覆盖课程章节;试卷的各种能力水平:记忆、理解、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试卷的难度应合理。试题类型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填空、判断、简答题、计算等。

【统计教学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统计教学反思03-28

《统计》的教学反思04-24

《统计》教学反思04-04

《统计与概率》教学反思02-12

统计部门工作计划12-07

《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05-25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06-27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06-25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经典)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