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教学设计模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
教学目标
1、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数学意识。
2、学会看简单的统计图。
3、在走迷宫中,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巩固10以内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经历走迷宫、统计投中圈数等活动及汇报交流中,感受统计和有序思考。
课前准备:画迷宫,圈等。联系其他教师共同管理、辅导学生小组活动学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数学乐园去玩一玩。(板书课题)
二、 数学乐园
1、小白兔送信
师:兔妈妈有一些信,想让小兔子帮忙送出去,信封上算式的得数就是收信人家的门牌号(出示7座小房子,房子上分别有2、3、4、5、7、8、9这些数字)。
出示9-3,以这样的提问方式提问:请这一组的第3个同学来站起来?同学们看看是不是第3个同学?
师:请这一组(另一组)的前3个同学站起来,同学们看看站对了吗?师:刚才老师请这一组的第3个同学站起来,站起了几个人?请这一组的前3个同学,站起了几个人?可见第3个的“3”与3个的“3”是不同的。
师再依次出示算式: 8+0、7-5、2+3、9-5、6-3、2+7、10-3用上面的方式提问。
指名学生回答后揭示答案,在黑板上排成一排。
师:现在黑板上有几封信?(8封)这边有几座房子?(7座)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发现8比7大,初步感受有房没信或有信无房)看看是不是这样呢,谁愿意来送信?(指8名上台送)
师:剩下几号信没有送到?(答案为6的.算式)它应送给几号房?(6号)这6号房还可以放哪些等于6的算式?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好!也知道了“几”有时表示好几个,第几却只有一个。如5表示5个,第5却只有一个。(与数学生活动结合)
2、投圈游戏
师:第二个游戏——投圈。
⑴、投圈活动。出示图(1),每组排好队,每人按顺序投,投中一个画一个圈,记后回队伍后面。
(2)、展示成绩(课堂抽一组的情况,图2)。
师:根据这幅图,你看懂这组中,投中最多的是几个?是谁?你还知道什么?
(3)小结:这是我们将来要学的统计图,象这幅是用画圈的方法表示投中的个数,几个圈就表示投中几个,要知道是谁投的要看下面的名字。
3、数学迷宫
(1) 出示数学迷宫
观察:谁能看懂题目的要求?
师:同学走时,其他同学注意看,想一想,要走得与别人不一样。
(2)全班活动。(说明:把“数学迷宫”画在地上,学生分组活动,其他教师协作指导、管理)
(3)方法指导。
A、简单到难
师:刚才同学们走时,有没有重复了?有没有办法既不漏也不重呢?
师:我们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来思考这个问题,比如:先简单的再难一点的。
转一次弯,从1走到5转弯到9,问:你想到哪边还有相不多的路线?指名画一画!
师:对,左右两边是一样的。
师:再找转两次弯的,刚才到5,现不到5到4就转到8再转到9。
第一次到5转,第二次到4转,接下去到几转呢?
B、从上向下
师:走迷宫时,我们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从1走到9,但是走的方法有很多很多种,只要你符合要求,不管你怎么走都是对的。
三、课堂总结
师:这就是这节课玩的“数学乐园”,你们开不开心?其实学数学也是很有趣的,只要你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很多的有趣的数学知识,。教学反思:
实践活动课以巩固、应用、拓展数学知识为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本节课学生走出教室,通过游戏的形式,在玩中学、玩中悟,体会到数学的奇妙和有趣。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在实际体验中激发兴趣。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也就是说当学生有积极的态度和情感时,才能使大脑的活动得到促进,使各种智力因素得到有效的激活,兴趣是思维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依据实际情况用游戏形式将教材提供的内容活动化,如投圈记录、走迷官等,使学生个体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中,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体会做数学的快乐。
2.尝试崭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就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说,要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但要从观念和方法上进行变革,还需要组织形式上的创新,实现教学形式上的多样化。
A、离开课桌,走出教室。在本节课中,我根据内容的需要,让学生离开课桌,走进教师为他们设计的游戏活动中,把学习内容与游戏紧密联系,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为学生的探索学习和技能训练创设了一种愉悦、和谐、自主的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
B、多人上课,共同辅导。班级授课的缺点有样一个缺点: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和集体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为了改进这一缺点,本课分组活动时,一位老师负责一组同学的指导工作,尝试着多位老师一起管理和指导,以提高活动的效率。
3.把握灵活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在把握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处理了教材,把序数、计算、统计等学习内容融于各项活动之中,在统计上要求学生自己或他人帮助能记,会看懂谁几个;在走迷宫中初步感受到同一问题有多种不同的答案,同时指导学生要有序地思考一些问题。由于要求简单,把教学任务融于数学活动中,既能完成教学用书上所有的教学要求,又能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渗透数学思想。
4.感受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本节活动课涉及的内容大多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如10以内数的基数、序数含义,数的组成、比较大小;10以内数的加减法;简单的统计思想等等。尽管教材中将上述内容安排在一个一个具体的游戏中,但由于篇幅的限制,许多创意不可能都写进教材。根据本节活动的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采用了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各项实践活动,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如回答问题的提问方式、做走迷宫游戏、投圈统计等。强调学生参与现实、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体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意识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这节课中,所设计的各项活动,均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提供了平台,为学生的相互交流、表现自我创造了机会,使学生能够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体验成功所带来的乐趣。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2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2课时:认识周长)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能利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显示生活里的数学,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认识周长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物体的边线。
1、出示一面无边框圆形镜片
师:这是一面镜子,老师每天早上用它的时候都是这样拿的(演示手势)很小心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镜子是玻璃的,没有边框,易划手。)
那谁能帮老师想个办法,解除这个麻烦呢?
我也想过给镜子镶一道金属边框,可我怎么知道这个边框倒底要多长? (可以用软尺量一下。)
师:你能指给大家看看,量哪里吗?
点名指一指边线,如果学生指着边线上的某一点,教师适当加以引导。
师:同学们刚才所指的,其实就是这个镜面的边线。
2、(出示数学书)师:你能指出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在哪里吗?引导学生指的方法(从某一个点出发,沿边线绕一圈,回到起点)
谁再来指一下三角尺的边线?生指,师生指。 同桌互指三角尺的边线。
3、出示想想做做2
师:你能描出这些图形的边线吗?请大家任意挑两幅图描出它的边线。
学生独立描出第二题图形的边线,并相互交流。
师选取两位同学的'作业做对比,指出画时应贴近边线画。
二、认识周长
1、(出示例题图)
师:儿童游泳池池口的边线在哪里?谁来指给大家看。
指名上台说一说、指一指,动态画面演示出游泳池池口的边线。
师:游泳池池口的边线的长也叫游泳池口的周长。
板书课题:周长
谁再来说说什么是游泳池口的周长?指名说,互相说。
2、刚才我们所指的数学书封面的边线的长其实就是什么?(课件出示。)谁再来说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3、你还能指出这是什么的周长吗?谁来边指边说。
三、测量计算周长
1、(出示一片树叶)师:你能指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吗?(课件演示)树叶的周长到底有多长呢?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想到用工具去测量,再追问:你们想用什么工具,怎样测量?
指名讲解测量方法。(用线围周长,作记号。再用尺量线的长度,就是周长。)(教师说明:选整厘米数)
分组操作
指名上台演示测量。师辅助。(注意:起始点,并要贴近边线量)
指名讲解测量方法。(用线围周长,作记号。再用尺量线的长度,就是周长。)(教师说明:选整厘米数)
分组操作
指名上台演示测量。师辅助。(注意:起始点,并要贴近边线量)
2、(出示试一试左边一图)师:这个图形的周长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测量工具?为什么?能一下子直接测量出周长吗?那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测量每条边的长度,课件出示每条边的长度。)
追问:知道了每条边的长度后,该怎么得出周长? 指名回答计算方法。
然后独立测量计算右边图形的周长。
小结明确:一个多边形的周长就是围成这个图形的所有线段的长度之和。
四、拓展提高
1、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做好后,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方法。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材12-13<<因数和倍数>>
教学要求:
1、 通过学生自学让学生理解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明确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2 、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以及热爱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特别想听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你们愿意唱给老师听吗?
生:(可以)生唱。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自己妈妈姓什么吗?
生:我妈妈姓马。
师:我们叫她马阿姨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能用马阿姨和陈果说一句话吗?
生:马阿姨是陈果的妈妈,陈果是马阿姨的儿子。
师:能不能单独的说马阿姨是妈妈,陈果是儿子?
生:不能。因为他们不能分开,必须说谁是谁的妈妈,谁是谁的儿子。
师:其实在数学中也有这样的两个数,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他们也是不能单独存在的,那就是——《因数和倍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师:板书因数和倍数。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想知道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生2: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
生3: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
........
师:这些问题是老师告诉你们,还是你们自己去学习?
生:我们自己学习。
【评析:用学生最熟悉的歌创设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此从熟悉的母子或父子关系出发,让学生理解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为理解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作铺垫,体现了数学来源与生活。】
二、自学引导
1 、请同学们带着想知道的问题先自学教材12-13,然后完成学案一
2 、检测自学情况
(一)、填空
(1) 3×4=12
3是12的( ) 4也是12的( )
12是3的( ) 12也是4的( )
2×6=12
2和6是12的( ) 12是2和6的( )
1×12=12
1和12是12的( ) 12是1和12的( )
12的因数有:( )
(2) a×b=c (a、b、c均为非零自然数)
a是c的( ) b是c的( )
c是a的( ) c是b的( )
(二)、判断
(1)、因为0.8×5=4 所以0.8是4的因数。( )
(2)、因为3×6=18 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
(3)、因为24÷6=4所以24是6的倍数,4是24的因数。
(生自学并完成学案一,师指导)
师:有谁愿意把你的学习作品展示大家。
生:展示学习作品。
师:看了张江楠的学习作品你想说点什么?(没有学生举手)你们没有问题,那老师有问题请教你们了。
师: 在 a×b=c 中, 为什么a、b、c均为非零自然数?
生:为了方便,我们研究因数和倍数只是整数(不包括零)
师:请同学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因为0.8×5=4 所以0.8是4的.因数。( )这句话对吗?
生:不对,因为0.8是小数不是整数。
师:因为3×6=18 ,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这句话对吗?
生:不对,因为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是不能单独存在的。
师:因为24÷6=4所以24是6的倍数,4是24的因数。
生:对
师:请读 a×b=c (a、b、c均为非零自然数)
a是c的( 因数 ) b是c的( 因数 )
c是a的(倍数 ) c是b的( 倍数 )
生:齐读。
师:通过你们的自学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你们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吗?
生:会
师:我们试试行吗?
生:行
师:来个大的,还是小的。
生:来个大的。
师:30可以吗?
生:可以
师:学号是30的因数的请起立,(不完整)看来找一或几个不难,要找得既准确又完整,就需要方法了。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己去探究。
生:有
师:那好,你们4人小组合作找出30的因数,并完成学案二。
【评析:把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学案,体现了学在前,老师指导在后,充分让学生独立思考,获取知识。这样通过自学----完成学案---适时指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三 、合作学习探究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1 、小组合作找出30的因数有哪些?(有乘法和除法两种,用你们最喜欢的方法)。再组内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 )×( )=( )
( )×( )=( )
( )×( )=( )
( )×( )=( )
........
30的因数有:( )
( )÷( )=( )
( )÷( )=( )
( )÷( )=( )
( )÷( )=( )
........
30的因数有:( )
(1)你们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的?
(2)你们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怎样才能做到既准确,又完整的?
(3)你们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找到什么时候为止?
2、小组汇报
生1:30的因数有(1 2 3 5 6 10 15 30)
师: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的?
生1:1×30=30找到1 30
2×15=30找到2 15
3×1030找到3 10
5×6=30找到5 6
生2::30÷1=30找到1 30
30÷2=15找到2 15
30÷3=10找到3 10
30÷5=6找到5 6
........
生5:从1开始去乘一个数等于30的两个数就是30的因数。
生6:用30除以1到它本身能整除的就是30的因数。
生7:从1开始有序成对找到重复或接近为止
3 、引导学生总结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从1开始用乘法或除法有序成对的找,找到重复或接近为止。
【评析:找一个数的因数级发及发现归纳其特点,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出找一个因数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
四、目标检测
1、 找36、28的因数
(采用师生对口令方法,强调重复写一个)
2、先找出下列各数的因数,再观察这几组数据你有什发现写在括号里。
8的因数有:( )
11的因数有:( )
15的因数有:( )
24的因数有:( )
你的发现是( )
3你的学号是( )
你学号的因数有( )
学生完成后展示学习作品并汇报
生1:我发现了每个数的因数都有1。
生2::我发现了每个数的因数都有他本身。
........
生6:我发现了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
生7:我发现了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因为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
生齐读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4、游戏:
师:学号是25的因数的同学请起立。
学号是48的因数的同学请起立。
学号是18的因数的同学请起立。
1号你为什么不坐下
生:因为1是所有自然数的因数,坐下了还要起立。
师:同学们想挑战老师吗(想)比老师叫起立的人多。
生1:30的因数
生2:学号有两个因数的请起立。
生3:学号有三个因数的请起立。
........
生7:学号有因数1请起立。
生8:学号因数最大是自己学号的请起立。
【评析:找一个数的因数,归纳发现找因数的方法并不是难事,而对“一个数最大因数是它本身,最小因数是1”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让学生做练习的同时发现规律,同时通过游戏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游戏中体会数学的乐趣。实现了巧练、活练,真正把数学运用于生活。】
五、总结反思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如果还有不懂的小组内讨论。
【总评析:本节课总的可用六个字来概括,“引拨补、疑思用”师,即,教师:引——拨——补;学生:疑——思——用。学生通过自学,教师引导,产生疑问,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领悟,再加上教师的点拨,让全体学生进行反思、掌握学法、建构数学模型,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让学生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运用——拓展提高,经历了学习数学的过程,真正体会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本节课“虽已毕,但趣犹在”,留给我们回味的很多。】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30的因数有:1 2 3 5 6 10 15 30
有序 成对 准确 完整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4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课前准备: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表格。
课前谈话,感知规律:
师:今天在这里上课和我们平时有什么不同啊?
(预设:学生:教室大,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座位进行了调整)
师:今天的座位安排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排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寻找规律:
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这些排列都蕴涵着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师:每幅图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师:这属于一种间隔排列,图1中夹子排在开始和最后,我们把它看作“两端的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看作“中间的物”
谁能说说下面两幅图中,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各是什么?
2、探究规律:
师:看到这三组排列,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有什么关系?(先独立完成表格,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两端的物体数目中间的物体数目
夹子手帕
兔子蘑菇
木桩篱笆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汇报。
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师:是不是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2、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3、集体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四、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列举规律:
师:生活中你见到过有这种规律的现象吗?
2、应用规律:
(1)基本练习:
①出示一组排列。
填空:两端的物体是(),中间的物体是(),()比()多1个。
②这根绳子被打了6个结,这根绳子被分成了多少段?你是怎么想的?
③经过了15个白天,那么经过了多少个黑夜?
(2)变式练习:
①间隔问题:(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
师:看!这是谁?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一举夺得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成为中国人心中的骄傲。其实在刘翔的运动场地上也有咱们今天研究的规律呢。
出示:110米跨栏,10个栏中间有多少个间隔?
②锯木料问题:想想做做第2题
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引导学生用图表示出锯木料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
③圆周问题:
欣赏:西湖苏堤春晓图
师: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美在于西湖的美,前人在苏堤的'岸边栽了一行柳树,再在每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这样就有了“桃柳夹岸,桃红柳绿”之说。
如果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a:质疑:有的同学说74棵,有的同学说75棵,还有的说7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b:探究规律:你们能想办法找出来吗?在小组内试一试。
c:汇报小结:谁给大家介绍介绍你们小组想到的方法,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怎么样?那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中间间隔着栽桃树,可以栽多少棵桃树?
d:对比联系:
师:前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而在圆周上,它们为什么又是相等的呢?
(课件演示:把直线转化成圆周,两端的物体重合)
④机动练习:
师:国庆节就要到了,学校计划在校园主干道一边按照一一间隔的规律来摆设鲜花美化校园。(课件出示图)
有25盆蓝花,猜猜看有多少盆红花?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师:大家想到了三种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看来,你们要是做美化设计师还是挺称职的。课后大家可以利用今天学的规律来设计美化教室或者自己的卧室。
五、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些排列的规律,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略)
教学后记:个别习题学生掌握地好像可以,说得头头是道,一做综合习题就犯糊涂。但总的来说,学生掌握地较好。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5
教学内容:
课本第45、46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
化简比与求比值的不同。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交流前参知识:
师: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是比?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生自由发言)我们以前还学过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还记得吗?谁来说一说?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猜测比的性质
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看看,比有什么性质?如果有,这条性质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猜测,并相互补充)
2、验证猜测: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
汇报(预设):
① 6÷8=(6×2)÷(8×2)=12÷16
6:8=(6×2)∶(8×2)=12:16
6:8=(6÷2)∶(8÷2)=3:4
6÷8=(6÷2)÷(8÷2)=3÷4
② 0.4:0.5=0.4÷0.5=0.8
0.4×5=2 0.5×5=2.5
2:2.5=2÷2.5=0.8
③ (3/4)÷(5/4)= (3/4)×(4/5)=3/5=0.6
3/4×(2/3)=1/2 4/5×(2/3)=5/6
1/2 :(5/6)=1/2×(5/6)=0.6
……
小组派代表说明验证过程,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结论: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问:为什么0除外?(生自由回答)
说一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比的性质的应用
① 最简整数比
师:我们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利用它化简分数,约分,通分,其实我们学习比的基本性质也可以用来化简比,把比化成最简整数比,知道什么是最简整数比吗?(生自由发言)
结论:最简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而且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是1,这就是最简整数比。
② 教学例1:化成最简整数比
出示例题,生独立解决,小组交流汇报方法。
15∶10 (1/6)∶(2/9) 0.75∶2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P46“做一做”
2、判断:
①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②把2:(1/4)化简后的结果是8:1。( )
③把1小时:45分钟化简后是1:45。 ( )
3、练习十一第2题(提醒学生第二个长方形,长的那条为“长”,短的那条为“宽”)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延伸:
有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的比是2:3。十位上的数加上2,就和个位上的数相等。这个两位数是多少?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明确定义,感悟特性及性质,会运用数学语言简单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2.经历观察实例、操作想象、语言描述、绘制图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积累几何活动经验,发展空间想象。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学习活动沟通联系,理解旋转含义,感悟特性及性质。
教学难点:
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及会在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1.师:在二年级和四年级我们都学习过图形的运动,你还记得这些是什么现象吗?(出示课件动态图片)
预设:生:旋转现象
2.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生:它们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
3.这些现象是不是旋转呢?(出示秋千等动态图)
这些也是旋转现象,也是物体绕一个点转动,只不过进行的是局部的圆周运动。
4.生活中还有哪些旋转现象?(生:螺旋桨,风扇,钟表等)
5.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还很多,我们就从与我们最密切的钟表开始,来探究图形的旋转吧。(板书课题)
二、展开探索,学习新知
(一)认识旋转方向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钟表的指针是怎样转动的?一起来比划一下。
引出:与钟表指针转动的方向一样的叫做顺时针旋转。
与钟表指针转动相反的方向叫什么?(逆时针)一起来比划一下逆时针旋转。
2.旋转有几种情况?(两种: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
3.这里的顺时针和逆时针指的是旋转的方向(板书)
(二)借助钟面,明确旋转三要素
1.动态出示指针从“12”旋转到“1”、从“2”旋转到“6”。
师提问:
(1)仔细观察甲、乙两个钟面上的指针的旋转过程有什么不同点?
板书:角度、起止位置
(2)甲乙两个钟面上的指针的旋转过程有什么相同点?
板书:方向、中心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怎样从起止位置、旋转中心、方向、角度等方面描述一下指针从“12”旋转到“1”的'过程呢?
生:指针从“12”绕点o顺时针旋转30°到“1”。
3.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描述一下指针从“2”到“6”的过程吗?
生答。
4.你能想象一下指针从6到9的旋转过程吗?除了顺时针旋转还有其他转法吗?
5.描述道闸的旋转(出示习题图片)
师:打开课本83页,做一做,认真读题,想象或模仿一下车杆的起落,并将空格补充完整。
生独立解决,师巡视。
6.反馈。
(三)简单图形的旋转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描述钟表指针、车杆等的旋转过程,下面我们来学习如何描述图形的旋转。
1.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它有几条边,几个顶点?
2.仔细观察,三角形在旋转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预设:位置变了,形状、大小没变,三角形的边的长度没变,夹角没变等。
3.你能描述一下三角形是如何转动的?
生: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
师:他描述的对不对?三角形绕点o旋转我们看得很清楚,因为点o没变,顺时针也很容易看出,你怎么知道它是旋转了90°呢?
生:看三角形的边
4.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是不是这样。(课件演示)
5.结论:我们可以根据图形上的边或点等部分旋转的角度来判断图形旋转的角度。
(四)动手操作,感悟旋转性质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图形的旋转,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呢?
1.线段的旋转(课件出示)
(1)如果我们让这条线段旋转,你觉得应该怎么转?
(2)画出线段OA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2.谁来介绍一下自己是怎么画的?观察旋转前后的线段,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3.三角形的旋转(课件出示)
(1)动手操作,感受三角形旋转的过程
将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
先想象旋转过程,再动手操作。
提问:如何确定三角形旋转后的位置?
预设: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每条边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2)教师演示,总结画图步骤。
(3)做一做:
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三角形AOB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吗?
三、回顾小结,感受旋转的应用
这节课我们深入探究了图形的运动中的旋转运动,艺术家们运用几何学中的平移、对称和旋转设计出了许多美丽的图案,我们来欣赏一下。希望同学们也能像艺术家们,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设计出美丽的图案,装扮我们的生活!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7
一、达标检测:
1、用不等式表示:
⑴ a是正数_____________ ⑵ b不 是负数_________________;
(3) y与4的和不小于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x的2倍与y的3倍的差是非负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a的一半与4的差的绝对值不小于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的2倍加上3的和大于-2且小于4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选择题:
(1)下列不等式一定成立的是( )
A.2x<6 B.-x<0 1="">0 D.x2>0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x=4是方程x-3=1的解 B.方程x+3=1的解是x=-2
C.x=5是不等式x+3>7的解 D.不等式x+3>4的'解集是x=1
(3)下列不等式恒成立的是( )
A.4a>2a B.a>0 C. D.a 2 二、探究创新: 班级 50名学生上体育课,老师出了一个题目:现在我拿来一些篮球,如果每5人一组玩 一个篮球,有些同学没有球玩;如果每6人一组玩一个篮球,,就会有一组玩篮 球的人数不足6个。你知道有几个篮球吗? 甲同学说:如果有x个篮球,5x<50; 乙同学说:6x>60; 丙同学说:6(x-1)<50. 你明白他们的意思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22~23页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情景中,能应用有关运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法学法】 启发引导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引入新课(5分) 1、 我是小小神算手: 40×6= 30×3= 20×5= 50×6= 31×20= 58×10 = 20×40= 24×20= 280+120= 270+320= 2、我最棒: (1) 同学们去春游,已经开走了7辆车,每辆车可坐40个同学,已经走了多少人? (2) 剩下的同学还要坐满3辆车,每辆车也可坐40个同学,还剩下多少人还没有走? (3) 已经走了280人,还剩下120人没有走,一共有多少人? 3、引入新课: 同学们表现的真棒,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画。(一一展示完后)问:美不美?(美)这几幅画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美景呀?(春天)在这么美的春景里,你最想干什么呢?(春游)今天,有一位老师,也带着她的学生去春游了,在春游中,他们发现了许多数学问题,同学们愿不愿意帮他们解决呀?(愿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15分) 1、教学例3 (1)出示例3情景图 这是他们在春游是发现的许多问题之一,请同学们仔细观图,从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探索算法 a、针对题中提出的问题,请学生先大胆尝试,独立思考,尝试自主探索解法,有困难的可以和同桌商量。教师巡视指导,并指名板演。 b、再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想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并及时给与必要的指导。 (3)全班交流,展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a、教师先请板演的学生口述自己提供的解法,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b、再请下面学生口述自己的解法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4)小结 通过对比这两种算法得出,同学们的'这两种算法都对,我们在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来解决问题。 (5)用心回顾:请同学们打开书把课本22页例3补充完整。 2、 基本练习: 两种苹果分别有38箱,29箱。每箱苹果都能卖10元钱。两种苹果共卖多少元? 可以,指名上小黑板做,并讲解算法和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8分) 做“闯三关”游戏 第一关:我会填。请在括号里填出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同学们去参观美术展览,每班都是50人,已经进去了5个班,还有2个班没有进去,参观美术展览的一共有多少人? 方法一: 50×5=250(人)……( ) 50×2=100(人) ……( ) 250+100=350(人)……( ) 答:参观美术展览的一共有350人。 方法二: 5+2=7(个) …… ( ) 50 ×7=350(人) ……( ) 答:参观美术展览的一共有350人 第二关:我会做 小红上午写了12行毛笔字,下午写了13行毛笔字,每行都是10个字,小红一共写了多少个毛笔字? 第三关:我会用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23页“课堂活动”题目 四、归纳总结(2分)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 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言。 然后,教师再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老师希望同学们争做生活的有心人,不但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且要会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应做到:1、理解题意2、理清思路3、正确解答 4、仔细检查。 五、课堂检测(作业)(10分) 1、新学期开学了,老师 给每个同学发了6个大作业本,4个小组作业本,全班50个同学一共发了多少个作业本? 2、幼儿园要买男童装20套,女童装30套。每套童装都是60元,买这些童装共要多少元? 3、同学们给四川小朋友捐书,平均每人捐10本,三(1)有50人,三(2)班有48人,这两个班一共捐了多少本书?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40×7=280(本) 7+3=10(辆) 40×3=120(本) 40×10=400(人) 280+120=400(本) 答:参加春游的一共有400人。 答:参加春游的一共有400人。 教学目标 1,熟练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并能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2,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主动地进行学习。 3,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沟通、交往能力,使其逐渐热爱数学这门课程。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化 知识重点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化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下面我们做几道题:(用课件演示)计算下列各题。并比较它们的结果: 1,(—7)×8与8×(—7) [(—2)×(—6)]×5与(—2)×[(—6)×5] 2,(—)×(—)与(—)×(—) [ ×(—)]×(—4)与×[(—)×(—4)] 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组问题进行计算,然后在组内交流,验证答案的正确性。让学生复习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给出两组题让学生自由选择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要求,在形式上用 比较的方式,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有目的性地思考,为下面引出运算律作铺垫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提出问题:上面我们做的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在有理数运算律中,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分配律还成立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组内的讨论,交流,最后对组内成员的意见,想法去汇总,由代表汇报讨论的结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三个运算律并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三个运算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共同探索,共同发现的过程中分享成功的喜悦。并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能力 应用新知 体验成功出示料书42页例5:用两种方法计算 (+ —)×12 采用大组竞赛的方法,让其中的两个大组采用一般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另两个大组采用运算律进行计算。 出示另一题:(—7)×(—)× 该题不限制计算方法,让学生先思考,再选择运算方法。 变式练习:9 ×15。 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不限制学生的解题思路。通过竞赛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运用运算律可简化运算,同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与集体荣誉感。 通过上是的比较,学生会选取用这算律来简化运算,形成知识的正迁移。 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在认识层次上有所提 高。 课堂练习第42页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1,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及表示方法 2,如何运用运算律来简化运算 本课作业第46页习题1.4第7题的(1)、(2)、(3)、(6),第8题的(2)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节课设计中,着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创设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使学生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用数学,而且强调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多种感官参与,多种心理投人,促进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等素质的`整体发展。 新课引入设计,期望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环境中。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和发挥的机会,让他们始终处于主动愉悦的学习状态,对探究新知具有新鲜感和满腔热情,借助于多媒体手段,生动直观地分析向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获得感性认识,增进学习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 在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上,通过题组训练,启发学生积极探索,质疑辨析、及时调整。在教学中,以训练思维为主线,重视概念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会学生亲身实践,善于观察,开动脑筋,分析讨论,最后抽象出有价值的理论知识。把握这些知识的本质,学以致用,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真正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提高方法 一、转变教师角色,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我们要带着强烈的感情走进教室,做到入课堂则情满课堂,登上讲台则情溢讲台,达到开人心智,启人思维的效果。对课堂偶发的不良现象不气恼,对待调皮的学生更是如此,不在课堂上大加批评,对待有问题的学生则是留待课后先指出他们不对之处,再耐心给予讲解,用行动与情感去改变他们,从不放弃他们。这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师生情感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数学知识,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进入数学学习的情境中 所谓学习情境的创设,是指在课堂上精心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氛围,把所学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创设一个逼真的环境,使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发挥一定的想象,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比如,在教“点线之间垂线段最短”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个人不幸掉入鳄鱼池中,然而更不幸的是有几条鳄鱼正向他游过来。同学们说一说他应该怎么逃跑啊?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垂直地往岸上游。”这么一来,学生再也不会忘记原来点和线之间垂线段绝对最短。由此看来,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可以使学生沉浸在数学学习的真实情境中,更好、更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 三、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数学通常是在教师面面俱到的指导下进行的,而且小学数学知识较浅,需要理解的东西较少,所以学习起来难度较小。然而到了初中阶段,科目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难,许多知识都偏重于理解,学生一时间产生了无所适从的感觉。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对其进行学法指导。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呢?首先要帮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因为他们年龄较小,还缺乏一个明确的、科学的学习计划,所以我们教师要帮助他们,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相应的、适当的学习计划。其次要逐步在听课、预习、复习、阅读、记忆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反复具体的指导和训练、强化。再次,教学中也要注意小学和中学知识的衔接,使学生在学习上循序渐进,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最后,学生在小学阶段可能留下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教师要不断观察,发现他们的学习习惯,对其进行矫正、指导,帮助他们改掉不良的学习习惯,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教师只有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引导他们如何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才能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方向,让学生更轻松地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普及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课堂教学中也已经应用得十分普遍。多媒体教学有其显著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的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以及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我们分析了多媒体教学的诸多优点,这也是现在多媒体教学被普遍运用的原因。的确,绝大多数学校,绝大多数课堂都会使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因此,要想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不可避免的要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来提升数学教学效率。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要注意适度、适当,而且要注意师生的沟通和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不违背多媒体教学的初衷。 五、结束语 以上我们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很多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方法,内容覆盖了课堂气氛、学生兴趣、教学方式与手段等,这些都是最主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但是由于篇幅有限,肯定还有很多的办法我们没有提及,例如在备课上、在作业的布置上、在对学生的差异化教学和学习评价上,都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付出努力。只有做个教学的有心人,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一)下面各题怎样列式?你是怎样想的? 5个12是多少?10个23是多少?25个70是多少? (概括:整数乘法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二)计算下面各题,说说怎样算? 1/6+2/6+ 3/6= 3/10+3/10 +3/10 = 说一说,这两道题目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第二小题还有什么更简便的方法吗?请你自己试一试. 同学之间交流想法:3/10 +3/10 +3/10= (3+3+3)/10= 3×3/10 3/10×3= 3/10×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教师板书: 3/10+3/10 +3/10 =3/10 ×3=9/10 二、自主探索 (一)出示例1 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块蛋糕,每人吃2/9块,3人一共吃多少块? 1.读题,说说 2/9块是什么意思? 2.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列式计算 三、交流、质疑 (一)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方法1: 2/9+2/9 +2/9=2/9×3 = 6/9=2/3(块) 方法2:2/9×3= 2/9+2/9+2/9=(2+2+2)/9= 6/9=2/3 (块) (二)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联系: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 区别:一种方法是加法,另一种方法是乘法. 教师板书: 2/9+ 2/9+ 2/9=2/9 ×3 (三)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 加法表示3个2/9 相加,因为加数相同,写成乘法更简便. (四)2/9 ×3表示什么?怎样计算? 表示3个2/9 的和是多少? 教学内容:教科书19页例3,20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复习巩固所学十几减几的内容。 2、较熟练地掌握十几减几的算法。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的乐趣。 教学重点:根据图意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例3、做一做的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开火车练习口算): 12-5= 11-8= 8+3= 18-9= 13-7= 11-3= 18-9= 11-9= 15-8= 11-7= 8+7= 16-8= 15-6= 17-8= 16-7= 17-9= 14-6= 9+5= 13-4= 12-6= 13-6= 9+9= 11-2= 16-9= 12-7= 6+8= 15-9= 14-9= 二、 探索有关例3的知识: 1、出示例3情景图: (1)请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2)由图上的内容你能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想提数学问题 。 (3)教师提问:根据图上所画内容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先自己进行独立思考。 2、小组活动: (1)在小组里把自己的数学问题说给小伙伴听,看谁提得问题多,不合式的其它 同学给他指出来,并讲清原因。 (2)学生在小组中提数学问题。 (3)教师巡视。 3、全班共同提数学问题:只要提的'合理的都予以肯定。加、减法均可,重点研究减法。 4、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并解答,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三、练习:做一做 1、出示情景图: (1)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2)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它吗?请你在小组中互相提问并列算式解答,我们比比看那个小组提得问题最多。 2、学生小组活动。 3、学生列式解答,并说一说算理。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2、进行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 难点:推理依据的叙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最喜欢做游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 生:好。 师:听老师口令,同学们做动作。 拍拍你的肩,不是左肩,那是哪个肩? 摸摸你的耳,不是右耳,那是哪只耳? 捂住你的眼,不是右眼,那是哪只眼? 伸伸你的手,不是左手,那是哪只手? 师:同学们很聪明,刚才在游戏中我们顺利的做出正确的动作。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对的? 生:不是......就是...... 师:这位同学总结的非常好,当出现两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不是......就是......的方法来判断。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根据已知条件,推出结论的过程,在数学上称为推理。这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单的.推理。 教师板书课题:数学广角——推理 二、合作探究,经历体验推理过程 同学们,老师遇到了问题你们愿意帮帮老师吗? 1、 动态,呈现问题。 教师利用课件动态呈现例1。 (1)先出示例1的前半部分:有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三本书,下面三人各拿一本。师:请同学们猜一猜:小丽拿的是什么书?小刚拿的是什么书?猜的出来吗? 生:猜不出来。 (2)再出示小红和小丽说的话,再出示问题。引导孩子梳理信息: “仔细读题,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 自主,探究问题。 提问“到底他们三个人分别拿着什么书呢?” (1)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把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2) 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同学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 汇报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 合作,交流提升。 交流后,孩子们有的阅读思考后用语言描述直接得出结论,有的用连线的方法,有的用列表法。强化,推理过程 小红拿的是( )书。 小丽拿的不是( )书,就是( )书。 只剩下( )书,所以小刚拿的一定是( )书。 4、 质疑,求同引思。 连线法和列表法可以让我们的推理过程更加直观。“几位小朋友在汇报自己的推理过程时为什么都要从小红说的话开始思考呢?” 板书: 能确定的先确定 能排除的先排除 剩下越少越好猜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同桌合作猜字母游戏 (1)出示3个不同编号的袋子(⒈⒉⒊)和3个不同的字母(A、B、C) (2)提示①1号袋装的不是字母C;②3号袋装的是字母A。 (3)独立思考后,同桌合作完成,交流推理过程。 (4)汇报交流,说说推理过程。 (5)验证(分别拿出袋子里的字母卡片)。 2、猜颜色游戏 (1)师:请三位同学上来排成一纵队,分别给每位同学戴上一顶帽子,先请第一位同学说一说自己帽子的颜色。 生:不知道。 师:再请第二位同学说一说自己帽子的颜色。 生:不知道。 师:第三位同学你知道自己帽子的颜色吗?说出你的推理过程 师:依次类推前一位同学说出自己帽子的颜色。 3、失物招领(出示课件)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 叙述法 连线法列表法 能确定的先确定 能排除得先排除 剩的越少越好猜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第十册66-69页最大公因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互质数的概念。 2、初步掌握求最大公因数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4、感受数学价值并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互质数的概念。 2、求最大公因数的一般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研,学习新知: 我们已经会求一个数的因数,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两个数的因数又该怎样来求呢? 出示课件: 16的因数有:1、2、4、8、16 12的因数:1、2、3、4、6、12 那么既是16又是12的因数是:1、2、4 16和12的公有因数中最大的一个是:4 出示课件: 16的因数:1、2、4、8、16 12的因数:1、2、3、4、6、12 8的因数:1、2、4、8 师:我们就把1、2、4叫做16、12和8的什么呢? 生:公因数 师:4就是16、12和8的什么呢? 生:最大公因数。 师: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公因数是什么意思? 生: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就叫公因数。 生:就是几个数都有的因数,就叫公因数。 师:同学谁能说一下什么又是最大公因数呢? 生:几个数公因数里面最大的一个,就叫最大公因数。 师生共同总结概念: 公因数: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几个数公因数里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二、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出示课件: 同学们能不能找出15和18的公因数,再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呢? 15的因数18的.因数15的因数18的因数 不清 15和18的公因数 三、合作探究,认识互质数 1、5和7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各是多少? 5的因数:1、5.7的因数:1、7. 5和7的公因数有:1.5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1. 2、7和9呢? 7的因数:1,7.9的因数:1,3,9. 7和9的公因数有:1.7和9的最大公因数是:1 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师总结: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同学们认识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同学们想不想去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呢? 四、深化练习、掌握方法: 那么大家想一想18和30的最大公因数怎么去求呢? 小组讨论方法: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 师引导出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18=2×3×330=2×3×5 归纳出:18和30的公有的质因数是2和3, 那么最大公因数就是2×3=6 能不能用更简便的方法呢? 把两个短除法合并成一个短除法 21830→用公有的质因数2除 3915→用公有的质因数3除 35→除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 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得到18和30的最大公因数是 2×3=6 学生总结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一般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完成练习。 求12和20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动手练习,师巡视指导,学生上黑板演示过程。 五、小小能手、我来闯关: 第一关:填一填 1.15的因数有(),20的因数有()它们的公因数有(),最大公因数是(). 2.8和9的公因数有(),最大公因数是() 第二关:判一判 1.公因数有1的两个数是互质数(). 2.12的因数只有2、3、4、6、12。() 3.成为互质数的两个数一定都是质数.() 第三关:做一做 木材市场运来一批长12米,16米和20米的木材,把这三种长度的木材截成同样长,最长可以截成每根是多少米? 六、全课小节、畅谈收获: 学生谈本节课上的收获。师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并指出我国古代的《九章算术》已经有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七、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 公因数:几个数公有的因数。 最大公因数:公因数里最大的一个。 互质数: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 把18和30分别分解质因数 218230 39315 35 18=2×3×3 30=2×3×5 18和30的公有质因数是2和3,因此: 18和30的最大公因数是2×3=6 合并两个短除法 21830→用公有的质因数2除 3915→用公有的质因数3除 35→除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 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得出18和30的最大公因数是2×3=6 教学反思 教材对求最大公因数的编排,只是让学生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贮藏室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边长最大的是几分米?由此引出最大公因数,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让学生用不同的小正方形摆拼、观察、思考,重视知识形成过程,同时,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法的数学思想。在摆拼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操作,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新切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了和谐、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 1.借助操作活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以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安排有两点好处:一是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体会公因数的实际背景,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二是有利于改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经历学习过程。学生通过操作,发现用边长1厘米、2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都正好铺满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1、2、4这些数和16、12有什么关系。这时揭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内涵是“既是……又是……”即“公有”。并在此基础上,借助直观的集合图显示公因数的意义。实实在在让学生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效果较好。 2.预设探究过程,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充分调动了已有知识经验、方法、技能,找出了各种求“18和27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建构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是真正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充分的发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也充分体现了教师驾驭教材,调控学生的能力。 3.提倡思考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上,鼓励学生找最大公因数方法的多样化。学生可能想到三种方法,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对方法进行优化,我认为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是一个很有效、很简便的方法,应该让学生掌握。在这中间教师应注意引导、小结、鼓励,重视方法和策略的渗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例题只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新课开始就出示中国地图,并欣赏同一时间我国南北地区气候的差异,体会我国地大物博,感受祖国的神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紧接着说:“下面,我们一起用数学的眼睛再次感受祖国的神奇。你们愿意吗?”并适时出示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设置学习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古人也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原动力,“疑”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例题教学时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青岛、昆明两个城市20xx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学生是踊跃发言);再提出悬念:“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学生一下子就安静了)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逐月计算两个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数,才能找到答案。在学生感觉这种方法非常麻烦的时候,我适时点拨:“对比着看较烦,有没有好方法让我们一下子就看清楚呢?”学生们先沉思了一下,紧接着都叫着举起了手,他们知道怎么办了?然后我改变教学计划(原先准备直接出示画好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请学生自己分四人小组讨论该怎样修改?课堂一下子就进入高潮,学生说的各种修改意见真的既合理有全面。我真的体会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我的内心当时真的很激动)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旨在锻炼能力,增强统计意识。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在以往的数活动中幼儿已经能掌握一一对应的数能力,能感知5内的圆点数量,并在前期主题《春姐姐》活动中对植物、小动物产生了关爱的情感。 环境准备:布置花园场景:花园13块,每块花园有2-5朵花(有红花、黄花两色;有小花、大花不同种),小虫若干个、花瓶若干个; PPT课件;幼儿托盘人手一个、圆点数卡2-5、图片洒水壶若干; 重点难点 感知5以内的数量并能数物对应。 能听懂游戏要求参与游戏,感受游戏的快乐。 活动目标 在照料花园游戏中,感知5以内的.数量并能数物对应。 有兴趣参与游戏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关注花园场景,与幼儿欣赏PPT引起游戏兴趣。 展示PPT1关键提问: 这是谁?小兔的花园很大,一人选一块小花园,看看仔细她的花园哦。 花园里的花漂亮吗?花园里的花都一样嘛?哪里不一样? 二、照顾花园游戏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 1、 浇花,关键提问 小兔出门了,请你们帮忙给小花浇水好吗?浇花需要什么? --展示PPT2 2、插花,关键提问 小兔谢谢你们照顾花园,送给你们美丽的花装进花瓶里带回家。记住:一人拿一个花瓶装花。 花瓶里可以装几朵花?这些花有什么不同? 展示 PPT9 验证:花瓶里的花装对了吗? 天黑了,可以带着美丽的花回家了,和小兔说再见回家吧。 活动延伸 让小朋友回家观察吃饭时每人一双筷子,一个碗,一把凳子等等。 活动评析 活动能从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出发,使幼儿在情景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了幼儿观察、数数和比较的能力。 【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设计02-07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30 数学《平移》教学设计07-06 数学分数教学设计12-22 数学教学设计15篇02-28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03-26 数学位置教学设计01-22 高中数学的教学设计10-24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04-25数学教学设计模板8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9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0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1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2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3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4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