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完整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完整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完整版1
21.杨氏之子
创新教案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 “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梁、诣、禽”3个会写字。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5.初步接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6.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过程:
一、简介文言文,导题解题。
1.简介文言文。
(1)指名背诵《自相矛盾》。
(2)教师简介文言文: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2.导入课题。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节选自《世说新语》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学生齐读课题。
(2)理解题目: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3.教师介绍《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作者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卷帙门类亦有不同。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初读感受。
(1)自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指名读。相机评价。重点指导朗读:“孔指以示儿曰” “为设果” “儿应声答曰”(两个多音字:为、应)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理解:家禽)
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1)学生试读。
(2)教师范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学生练读。
(4)比赛朗读:小组比赛,男女生比赛。
(5)教师评议并小结:读文言文不但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来,这样才有古文的韵味。
3.再指名读,齐读。指导学生读得有滋有味,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三、探究交流,理解意思。
(一)理解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甚”是什么意思?(很,非常。)“惠”是什么意思?(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2.再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杨氏子的年龄只有九岁,比大家还要小,但是很聪明。)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的意思。(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才九岁,非常聪明。)
4.你觉得这段话中的哪个字用得好?(“甚”字用得好。一个“甚”字将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5.指导朗读,不仅读出了杨氏子的聪明,还要读出内心对杨氏子的喜爱。
(二)研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谈话过渡:课文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你知道是谁吗?(孔君平)你知道孔君平是谁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孔子第26代后人,晋朝人,孔坦(285-335),字君平,居会稽。任世子文学,后补为太子舍人,迁尚书郎,任吴郡太守,后迁尚书,疾笃未任。累迁廷尉(掌管刑法),所以也称孔廷尉。晋元帝年间,建议申明贡举之制,崇修学校。死赠光禄勋,谥“简”。
2.孔君平来干什么呀?(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
3.孔君平见到杨氏子的父亲了吗?(没有。“父不在”)
4.孔君平发现杨氏子的父亲不在,他是怎么做的?(就把杨氏子叫了出来。)
5.从孔君平的做法中你了解了什么?(孔君平经常来杨家玩,彼此比较熟悉。)
6.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的意思吗?(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7.指导朗读。
(三)研读“为设果,果有杨梅。”
1.“设”是什么意思?(摆放,摆设。)
2.“为设果”谁为谁设果?(杨氏子为孔君平摆出水果。)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上一句讲了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所以应该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
3.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4.从这句话中,你还可以读出什么?(杨氏子热情招待客人,他是个懂礼貌的孩子。)
5.指导朗读:读出杨氏子的热情好客,读出对杨氏子的赞美之情。
(四)品读“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谈话过渡:
师:一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不由让孔君平心生喜爱之情。现在又见“果有杨梅”,于是——
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师:儿应声答曰——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读一读,了解他们之间在说些什么呢?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3.体会语言的巧妙。
(1)理解孔君平的话.
①你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音了吗?(学生各抒己见。)
②孔君平为什么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它水果呢?(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的孩子。)
③教师小结:孔君平是要诱导杨氏子 ——杨梅和杨氏子是一家人。
④谈话过渡:杨氏子是怎么回应孔君平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理解杨氏子的回答.
①自由读一读。想想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
②对比理解,感悟巧妙。
孔雀是君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比较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第一句生硬,没有礼貌;第二句委婉回应了对方的问话,又不失应有的礼貌。)
③理解“应声答曰”。
a.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
b.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思维敏捷、机智,说话有礼貌。)
4.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对话的巧妙,在朗读中表现出杨氏子的机智敏捷,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杨氏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赞“聪惠”。
1.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是什么样的神情?他又会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说一说,也可以写下来。
2.学生独立思考、书写。
3.小组交流。
4.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暗想:我原本是想借杨梅和姓杨的字一样,来考考这个孩子是不是真的非常聪明,没想到,他居然拿孔雀和我的姓来反问,回答得又是那样婉转,真是了不得!于是他笑着说:“耳闻杨氏之子甚聪慧,今日一谈,果然名不虚传哪!真是可喜可贺!”
五、熟读成诵。
1.谈话过渡:课文中,刘义庆用了短短的五句话留给我们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把一个聪慧、礼貌的杨氏子展现在我们面前。老师觉得,像这们的文章,我们应该把它给背诵下来。
2.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3.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4.小组同学比赛背诵,男女生比赛背诵、小组间比赛背诵。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完整版2
设计理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是在有梯度的反复的朗读与欣赏中得到品味和体悟的。
教学目标:
1、在迁移中感情古文这韵味,在轻松的对话中初步培养喜爱古文的情感。
2、通过师生的对比读的不同处,展示矛盾,探究原因,读通课文,读懂意思。
3、围绕中心句——“杨氏子九岁甚聪惠”,立足“未闻”、“应声答曰等词的品味,感受杨氏子的聪慧过人。
4、通过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学会用注解理解“惠、曰、禽”三生字的意思。
教学重点:
围绕中心句品味杨氏子的聪慧。
教学难点:
通过古文朗读的停顿来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全文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课前游戏,玩学合一
1、玩“背古诗”的游戏。
2、通过古诗引入古代的另一种文体——古文,略讲古今用词的不同:真棒——善哉;我——吾;我们——吾等;你——尔;你们——尔等。
板块二:解题导入,迁移运用
1、读题,读题中哪个词叫“姓杨的人家”?那姓王、姓周的人家该怎么说?
2、题目是什么意思?“之”在此作何解释?
3、你能用这样的方式介绍自己吗?(注意“女”的转化)
板块三:初读古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学生读完后检查“惠、曰、禽、诣”的读音,指名学生读古文。)
2、学习生字,理解意思。
(1)你读懂了哪些生字的意思,你是怎样读懂的?(学法指导——学会看注解学古文)
(2)简介通假字——惠同慧,理解“禽”即鸟类和家禽的意思。
3、朗读课文,掌握学情
指名读→听师读→跟师读→自由读→齐读
板块四:探究停顿,读通全文
1、细听老师的范读,边听边画,老师读的与你读的有什么不同?并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读?
2、借助注释探究:为什么要这样停顿?
预设一:“孔君平诣其父”中孔君平是人名故在此要停顿。
预设二:“孔指以示儿曰”中的“孔”指就是“孔君平”故也应停顿。
预设三:“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禽”与“家禽”的区别,故在“家”后要停顿防生畸意。
3、按此停顿再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板块五:深层对话,悟杨氏子之“甚聪惠”,品古文语言之精妙。
预设一: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1、师生对话,你听懂了他们话的意思了吗?
2、孔君平的话什么意思?理解字面意思——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3、再读一读对话,孔的话“言外之意”是什么?——你和杨梅同姓,你和杨梅乃一家人也。孔君平这是在干什么?
4、想象孔说这话时的神态、动作,他会看样说?神情兼备地说一说。
预设二: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感悟对答之巧,一叹“聪惠”
(1)杨氏子听懂了孔君平的话的意思了吗?读一读,找出这两句话中对应的词,师生进行对对子一样的读。
(2)你觉得杨氏子这样对有什么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3)引读中心句“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2、感悟“未闻”之妙,二叹“聪惠”
(1)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将此句去掉“未闻”二字与原句对比读,想一想哪个句子好?好在哪里?(引领学生体会杨氏子的有礼)
(2)再次引读中心句“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3、品读反应之快,三叹“聪惠”
(1)你还从哪里感受到杨氏子的“聪慧”?
(2)“应声”可以换用什么词?为什么从这词看出“聪慧”?
(3)师生、生生对读。
(4)第三次引读中心句“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板块六:诵读古文,迁移成趣
1、美美地读读课文,读出古文的韵味。(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把课文读背,进行诵读。
3、假如来“诣其父”的是“李、梅、柳、兰君平”,杨氏子该如何应对?(指名应对)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完整版3
课文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新词。
2、能结合注释读懂课文。
3、体会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之韵。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5、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愿意听故事吗?请看大屏幕,认真听故事:(大屏幕)
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同学们,听懂了这个故事吗?能说说你的理解吗?(学生谈感受)
看来你们都听懂了这个故事。罗斯福虽然拒绝了朋友,但是他并没有正面的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委婉的方法,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2、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中外流传的很多。我国古代就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认识这个聪慧的孩子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3、请大家齐读课题。“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
二、反复朗读,感悟添趣
1、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们先来读一读课文吧。
生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2、同学们,你觉得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吗?生畅谈。白话文: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文言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请一生先读。
3、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古文的韵味和节奏,请看大屏幕。先听老师读好吗?谁愿意给老师点评。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入境、摇头晃脑,甚至连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你们愿意这样试一试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吧。
5、多种形式朗读,学生点评。(自由读、指生读、同桌读、集体读)
三、理解学文
1、《杨氏之子》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请同学们自己根据课文下方的注释和词语手册学着去理解课文的意思。
2、逐句理解。
先看这句话“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大屏幕)这句话讲的是?
预设:你采用了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用常用的方***dquo;看注释”,你真会学习。
你采用的方法是我们理解文言文的又一个重要的方***dquo;联系上下文理解”,你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板书联系上下文)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理解甚,惠与慧的比较。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抓住“诣”,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3)为设果,果有杨梅。
——为——设果,只有一种水果吗?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指——以示儿曰。
你怎么评价杨氏之子的回答。
杨家小儿回答的妙在于他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杨家小儿的回答妙在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说,杨梅不是我家的水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他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说法。
杨家小儿的意思是说,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
生:孔雀就是您家的鸟。
师:还可以说——
生: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当然不是我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的回答很言语巧妙,反映敏捷,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3、师: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师:指导学生在说孔君平的话是用上“聪惠”
师:孔君平听了小儿的回答,会有什么反应呢?
生:这孩子真聪明。生:孔君平无言以对。
师: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聪惠
师: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
生:智慧
师: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6、通过大家积极的探讨、用心的感悟,我想此时你们一定能把这个故事通畅地讲出来,谁来试试?
7、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预设:聪明懂礼貌幽默反应快
8、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得更好,来试试。
9、课文朗读的吸引人,能不能用最短的时间把它背诵下来。
(借助动作背诵。)
10、比赛背诵课文。
四、升华感悟
1、这杨家小儿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真是不简单啊!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就拿我们身边的事来说吧,像“禁止践踏草坪!”(大屏幕)这样生硬的,带着指令性的`提示语随处可见,但是,现在,你走进公园,你会发觉,这样的语言少了,同样的意思,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能试着来改一改这个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吗?
生:小草要睡觉,请别打扰!
师:充满关怀!
生:草儿青青,何忍踏之!
生:花草美,爱花护花人更美!
师:多么温馨的提示,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相信这样的提示语更有说服力。
2、语言的魅力充实着我们的生活,课后请同学们运用我们敏锐的头脑去感悟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完成今天的家庭作业好吗?(看大屏幕)
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五、总结
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炼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够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
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语文的学习之旅吧!
六、板书设计
9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杨梅
妙
孔君平孔雀
预设:聪明懂礼貌幽默反应快
8、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得更好,来试试。
9、课文朗读的吸引人,能不能用最短的时间把它背诵下来。
(借助动作背诵。)
10、比赛背诵课文。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完整版4
一、教材简析
本文出自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这篇文言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它虽然篇幅短小,但故事风趣睿智,语言灵动,人物鲜活。通过记叙杨氏之子在招待客人时机敏而巧妙地应答,不仅使一个聪慧机智的杨氏之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文言文语言的简要与精当也得到清晰地凸显。
二、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三、教学重难点
读懂全文,感受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聪慧。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收集有关《世说新语》及刘义庆的资料。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课前谈话
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与人交流沟通,说到语言,我国古代言语非常精练、简洁,例如以前我们学到过的子曰:(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古文中“曰”就是说的意思(2)“我”在文言文中读什么?(吾)那“吾等”就是?(我们)(3)那么你怎样讲?(汝)你们该怎样讲呢?(汝等)。(4)问你吃过饭了吗?可以说?饭否。(5)很好很好可以怎么说?善哉善哉。(6)如果想表达一个小孩子可以好好教诲、培养的意思可以说?孺子可教也
师评价:汝等小时了了,大必成器也
七、教学过程
(一)活引话题,激发兴趣:
1、刚才我们说到的语言称为文言,以文言写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世说新语》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2、读题,解题。“氏”指对有身份有地位人家的尊称,“杨氏”可以解释为杨家,“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老师姓竺,在古代就是——那你就是——(指2个不同性别的学生回答。)
(二)反复朗读,感悟添趣
1、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板书:文言文),文言文中每个字或词也许包含丰富的意思,在朗读上和白话文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先听老师怎么读出古文的韵味,在哪些地方做了停顿,请你用停顿线在文中做上记号。
2、校对。你的停顿记号做对了吗?校对、修整好了就赶紧也学着老师的样子把字音读正确,注意停顿把课文读出味道来。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检查,开火车读——正音——请同学帮助读。评价:注意了停顿,如果能用气息把词语连起来会更有古文的味道。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为应(多音字,读第四声)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家禽
(平时的家禽指的是?这里的家禽意思是?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齐读句子)
(3)连起来读——齐读
4、那杨氏子何许人也?课文中怎么介绍的`?出示句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读句理解意思。
(2)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理解意思是学习古文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板书:注释
5、剩下的四句话,请同学们一边读句子一边借助注释来理解意思。
6、检查,你们读懂哪些句子的意思啦?一句也行。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理解意思。
7、现在老师来说意思,你们读准这句话好吗?
8、增加点难度,我们用对歌的形式来读课文吧!怎么对呢?请男生问,女生来答。杨氏子何许人也?为何设果?孔如何曰?儿又如何曰?
9、现在我们配上舒缓的音乐再来读课文,把古文的韵味读出来。
10、
(三)咬文嚼字,探究生趣
1、后人读这篇古文,认为最精彩、吸引人的是杨氏子与孔君平的对话。出示对话,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你读懂他们两人的话外之意了吗?
2、杨氏之子也巧用姓氏作答,让我们来读读这精妙的回答。师生对话——男女生对话
3、杨氏子的话外之意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心中不得不承认: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齐读
4、从对话中,你们还从哪里看出杨氏子甚聪慧?应声可见他反应敏捷?还可以换成什么词?你们能否应声答老师的话?师生直接对答两人对话——
5、惠是通假字,跟智慧的慧是一个意思。那课文为什么不直接用智慧的慧呢?老师在课前查了《辞海》,《辞海》中“惠”主要有这么3层意思:1、仁慈2、柔顺3、跟“慧”相通,意思是聪明。仁慈、柔顺合起来就是说有礼貌、有教养,说话做事得体,那你们还从哪些词句看出来杨氏子有礼貌、有教养?(未设果、夫子、未闻:去掉未闻比较读)
6、妙哉妙哉,杨氏子迅速巧妙地婉转应答使孔君平不得不叹服——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7、小练笔:当然孔君平也绝非凡人,后来官至为九卿之一的廷尉———掌管国家的刑法,他知道低估了杨氏子了。如果你是孔君平,会夸怎么杨氏子?而聪慧的杨氏子而如何拱拱手谦虚地应答呢?可以学着古人或现在我们说话的样子来写写他们之间的对话吗?
课件出示:孔君平笑曰:“____________。”
儿拱手答曰:“____________。”
8、交流:展示白话文和古文两组对话,在对比中进一步感受到文言文精炼、简洁的特点。
9、小结:这杨氏之子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
(四)熟读成诵,课外延趣
1、课文只有短短5句话,仅仅55个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这么有趣的故事,能把它背下来吗?指名背1个——你怎么背出来的?(多读、抓住关键词,理解了背)指名背2个——齐背
2、《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在这部书中,像这样生动睿智的故事还有很多,例如: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3、希望课后同学们多读些古文,搜集一些精妙的语言,如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广告词、对联、歇后语等,和同学们交流交流。也可以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我们一起来开展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六)板书设计
文言文10杨氏之子杨梅
简练孔君平孔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完整版5
一、谈话导入,解释课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二实小来了许多评委老师和听课老师,你们高兴吗?对啊,古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节课我肯定也会遇到不少值得我学习的人,是不是?
师:刚才我们的交流中,有两句话和现代语言不一样,你们发现了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师: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来学习一节文言文。板书:杨氏之子
2、解释课题
师:题目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姓杨人家的儿子)
课文中的小孩姓杨是杨氏之子,你姓什么?在古代你就是——
二、读课文,初识文言文味道
1、课件出示故事,激发兴趣
2、通读课文
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现在让我们赶紧一起来试着读读课文吧!(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3.检查通读情况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课文中的字音都读准了吗?老师来检查一下。(课件出示)
字音都读准了,课文肯定能读得更棒,是不是?(指名读后,正音)
师:你们都读得非常认真,老师情不自禁也想读一读,好不好?(师范读)
师:老师读得好吗?觉得好在哪里?(学生自由回答)
师:(课件出示标有停顿的课文)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停顿方法,自己再试着读一读课文。指名读,齐读。
4.交流学习古文方法
师:像这样的古文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读懂它?(引导方法有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碰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做批注)现在请同学们用上这些方法,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个句子的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课件出示)
5.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同学们都读懂了吗?你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重点引导理解“设、指以示儿、应声答曰、未闻、禽)
师:引导理解“设”时(课件出示)你用了什么方法知道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呢?
6.说故事
字词都理解了,同学们肯定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谁来说说?
三、解疑难,探究文字意思
1.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杨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课文中哪个词直接写出了杨氏子很聪明。(板书:甚聪慧)
师:杨氏子甚聪慧,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读一读,找一找。
2.细分辨,探究人物特点
师:谁来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杨氏子甚聪惠?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师:为什么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杨氏子甚聪惠?谁来读一读孔君平说的这句话。指名读
孔君平说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你读懂了吗?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你觉得他是带着什么样的口气说这句话的?
指名读,齐读。
师:杨氏子有没有听出孔君平的话中之意?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你们能读出杨氏子的回答好在哪里吗?(课件出示比较句子)
(指名读,男女分角色读对话)
师:那么再猜猜,孔君平听孩子说完以后,会怎么想?怎么说?
师:这么说杨氏子说完这句话以后,孔君平一定没有生气?
师: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既维护了自己和家庭的尊严,又没有让客人生气。杨氏子真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四、熟读成诵
1.师:这么聪惠又懂事的孩子,你们喜欢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请几个同学读。(课件配乐)
2.师: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3.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遇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还读不懂的——做批注。相信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用上这些方法,去读懂其它的古文,是不是?
师:同学们,我们的汉语有着无穷的魅力,同样的意思,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截然不同,就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继续语文的学习之旅吧!
五、作业(课件出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搜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体会语言的艺术魅力。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完整版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3、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5、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指名多个学生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2、谈话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杨氏之子》。
二、再读课文,了解意思
1、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2、小组交流,互相评议和补充修改,试着在小组内统一说法。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出示课件2】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1)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①杨氏子是我国古代梁国的,他的年龄只有九岁,比我们大家还要小。(板书:杨氏子)
②“聪”的意思是——聪明,“惠”是通假字,通“慧”,“惠”的意思是——智慧。
③“甚”是“非常”的意思。“甚聪惠”的意思是很聪明,非常聪明。
(2)你是怎样读懂上面词语的意思的?(看注释)
(3)你认为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用得好?(甚)为什么?(一个“甚”字将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吗?(学生自由发言。)
(5)指导朗读:读出杨氏子的聪明,读出内心对杨氏之子的喜爱。
(6)教师小结: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出示课件7】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故事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物是谁?(板书:孔君平)知道孔君平是谁吗?(孔子第26代后人,晋朝人,孔坦(285—335),字君平,居会稽。任世子文学,后补为太子舍人,迁尚书郎,任吴郡太守,后迁尚书,疾笃未任。累迁廷尉(掌管刑法),所以也称孔廷尉。晋元帝年间,建议申明贡举之制,崇修学校。死赠光禄勋,谥“简”。)
(2)孔君平来干什么呀?(孔君平来拜见小孩的父亲)“诣”是什么意思?(拜见。)
(3)“乃”是什么意思?(就,于是。)“其”是什么意思?(他,指杨氏子。)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5)从这句话中你读明白了什么?(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君平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君平与孩子很熟。)
(6)指导朗读。
【出示课件4】
为设果,果有杨梅。
(1)“设”是什么意思?(端来,摆上。)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你从中读懂了什么?(父亲的老朋友来了,恰巧父亲又不在家,那杨氏子热情招待客人,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
(2)孩子端出多少水果?(多种。)你是从哪里看出来?(果有杨梅。)
(3)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4)读一读,读出杨氏之子的可爱,读出对热情好客的杨氏子的赞扬。
【出示课件5】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谈话过渡:此时,孔君平和大家一样,对这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心生喜爱之情。现在又见“果有杨梅”,于是——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理解词语“曰”是什么意思?(说。)“此”是什么意思?(这,这里指杨梅。)“应声”是什么意思?(马上回答。)“未闻”是什么意思?(没听说过。)“夫子”是什么意思?(旧时对年长而且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君平。)
(3)句子中的“家禽”是什么意思?(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4)他们之间在说些什么呢?谁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从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5)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你能听出孔君平的话外之音吗?(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板书:杨梅杨家果)
(6)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你能说说孩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吗?【出示课件6】
(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板书:孔雀——孔家禽)
(7)指导朗读,分角色表演朗读,读好人物对话。
4、指名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连起来说一说。
三、互相交流,体会巧妙
1、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的果子。孔君平是要诱导杨氏子“杨梅和杨氏子是一家人”。可是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杨氏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拿孔君平的姓反驳。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足以见得杨氏子不但会听,还会挺会说。
2、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会如何回答?(生答)
【出示课件7】
(1)孔雀是君家禽。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比较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1)未闻:没有听说过。显得委婉。上一句就显得生硬了。指名读,读出委婉的语气来。
(2)夫子:表现了杨氏子有礼貌。
4、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思维敏捷、机智,说话有礼貌,)
5。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杨氏子的机智。
6。教师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板书:甚聪惠)
四、熟读成诵
1、独立朗读,熟读成诵。
2、小组同学互相检查,相互评议。
3、小组推荐代表参与背诵比赛。
五、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课堂小结:
巧妙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交流、沟通,机智的语言能使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
通过今天的学习,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希望大家善于运用语言艺术,把我们的生活装伴得更加美好!
2、拓展阅读:搜集并阅读《世说新语》中更多的故事,和同学互相交流。如《谢太傅篇》、《徐孺子篇》等。
六、拓展阅读。
课后请你读一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并把这个故事的内容告诉给你的爸爸妈妈吧。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甚聪惠
孔君平杨梅杨家果
杨氏子孔雀孔家禽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出示名言,了解古文。
要想学好文言文,首先应当弄清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开课伊始,我课件出示一些出自文言文的句子,有的是学生以前在“日积月累”里学过的,有的则是课外积累的,让学生读一读,引导学生说一说文言文与现代文有什么区别。使学生了解文言文比较难理解,语言比较精炼、简洁等特点。通过交流,一方面为学生学习课文做了铺垫,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读通读顺,读懂读美。
在教学中,留给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时间。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同桌对读、男女生合作读、师生合作读、指名读、齐读等,告诉学生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讲究断句,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方法,让学生再读,把古文读通、读顺。再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积累的学习经验,在读中体会句子的意思,把课文读懂。然后引导学生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词“甚聪惠”进行思考:你从文中哪里体会到杨氏子甚聪惠?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然后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抓住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来理解,而后紧抓“应声答曰”体会杨氏子的聪惠,比较“孔雀是君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来感受杨氏子回答之妙,也较快地体会出了杨氏之子语言的婉转,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最后,引导学生读出对杨氏子喜爱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把课文读美。
三、适当引导,感悟学法
在探究交流、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等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四、拓展阅读,学以致用
最后,在学生学习兴致正浓时,拓展《世说新语》中的《陈太丘与友期》,有了这篇文章的学习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文本的妙处,我发现学生再读古文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能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魅力,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惊喜,同时也充分说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完整版7
一、揭题导入:
1、 出示课题:老师:今天我们学习-----《杨氏之子》。指名读题,齐读。
2、 解题:
老师:知道题目意思吗?
学生:杨氏的儿子。
学生:姓杨人家的儿子。
老师:马老师父亲姓马,马老师就是------生(马氏之子)
老师:(指名) 你父亲姓 ----王,你是-----王氏之子
老师:你是----李氏之子 你是----
二、节奏诵读文言文:
1、 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觉得可以了就举手示意。
2、 检查自读情况。
老师:有人读就有人听,读文言文时要要有停顿,同学们要仔细地听。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读得太快。
学生:句号处要停顿。
再指名朗读,评价。
老师:有没有什么地方和他们读得不一样?
学生:……
老师:有些地方没有标点,但你们有停顿,是哪些地方?
学生:孔君平 ? 诣其父 中间有停顿 (老师马上在中间处打上问号。)
学生:家 ?禽
学生:杨氏子? 儿? 父?
3、再读课文,释疑,读出节奏。
老师:文中有个多音字。为wèi 而不读wéi 同学们,有问题我们就要读课文,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看看注释,想想意思,你肯定会有收获。
学生再读课文
老师:读着读着,想着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自学互助,读好句子: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学生:孔君平是人,后面要有停顿。
老师:孔君平是去干什么?
学生:拜见杨氏。
老师:拜见,怎么知道的?
学生:下面注释写着诣就是拜见。
老师:现学现用,马上就知道字义了。
学生:孔君平拜见杨氏,杨氏不在,把他儿子叫出来。
老师:再读这句,上面的问题解决了吗?
学生:解决了。(老师划去先前画的问号)
老师:是的,一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读好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师:那 夫子家 ?禽呢?我们现在家禽要连起来,指什么?
学生:鸡鸭鹅
老师:听说过养孔雀吗?(没有)孔雀是指什么?(鸟,会飞的鸟。)那么夫子家禽就是----
学生:夫子家的鸟。
齐读。
老师:知道句子的意思吗?指名说。
学生: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父子家养的鸟。
读好句子: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老师:君家 后面要停顿吗?
学生:要
学生:君在古文中是对别人的称呼。
老师:这里谁为谁设果?
学生:为孔君平设果。
老师:谁为孔君平设果?( )为( )设果,果有杨梅。课件
学生: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果有杨梅。
老师:为设果,果有杨梅。 省略了之后感觉怎样?学生:简洁明了。
师 :为什么不是孔君平为杨氏之子设呢?
学生:应该主人为客人设。
老师:你很会学习,感谢你。
老师:同学们,读读注释,想想意思,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
三、会意文言文:
1、 齐读课文。
2、 了解文章大意。
老师:古文跟现代文写法上有些相似,我们来读读,下面的句子是围绕一个句子来写的,哪个句子?
学生:第一句。
老师:浓缩成一个词是什么?
学生:子九岁。
老师:是吗?
学生:聪慧
学生:十分聪慧
指名读,齐读。
老师:甚聪慧就是---
学生:很聪明。
老师:这么简单的故事,杨氏之子甚聪慧又从哪儿知道的?
四、领会妙处,运用文言文:
结合学生的体会,引入人物对话,感受语言的精妙。
再读课文,杨氏之子甚聪慧从哪儿知道的?
学生:从对话中看出了他的'聪明。
老师:谁愿意和老师合作?(以下是师生合作读的内容。)
老师: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学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师: “此是君家果。”
学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师: “此是君家果。”
学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师: “此是君家果。”
学生: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学生笑。
老师:为什么会心地笑?
学生:老师一次比一次读得重。
学生:比较好笑。
学生:老师说个没完了。
学生:老师把提示语去掉了,同学也把提示语去掉。
老师:你觉得老师在刁难他吗?
学生:不是。
老师:你更感到什么?
学生:他们两个在开玩笑。
老师:孔君平把玩笑开在哪里?
学生:开在姓氏上。杨氏姓杨,杨梅中也有个杨字。孔君平的玩笑开在水果上。
老师:琢磨一下,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他把杨氏子和杨梅联系在一起,杨梅和杨氏成了一家人。
老师:这么会听的孩子。用一句话就是---“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老师:仅仅表现他会听吗?
学生:他还很会说。
学生:也跟孔君平开了个玩笑。
老师: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杨氏子说,------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
老师:杨氏子真会听,回答得如此巧妙。他的聪慧还表现在哪里?
学生:应声答曰就是马上回答,脱口而出。
老师:还有其他词吗?
学生:不假思索 毫不犹豫
老师:多么聪明的孩子!不仅会听,还会应答。这真是“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同学们和老师合作读,感受一下。老师是孔君平,你们是杨氏子。角色朗读。
老师:我们换一下,老师是杨氏子,你们是孔君平。角色朗读。
学生:此是君家果。
老师: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师:这样可以吗?
学生:不可以。
学生:未闻不仅让孔君平下了台阶,还不让他尴尬。
学生:不能去,杨氏子是个小孩,应该有礼貌。
老师:语言要婉转,像张老师这样,太没礼貌了。
老师:杨氏子只有九岁,但他却说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真的很聪慧。
五、背诵积累,延伸拓展:
老师:这篇文章出自一本书《世说新语》,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看看。文章中的生字我们再来记一记。出示课文填空题。
此时铃声响起。
老师:课文填空题同学们可以课后填一填。
老师:这篇古人一共只有55个字,会背诵的同学面朝下面听课的老师背诵一下,不会的也没有关系,可以看着读一读。
老师:谢谢聪慧的孩子们!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完整版8
一、教学目标:
1、读准、读通、读懂古文,背诵古文;
2、认识“诣、禽”等2个生字,会写“梁、诣”等3个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人物评价: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还能看出杨氏之子是有礼貌、有教养的孩子
2、读写结合,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进行片段描写训练。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美国记者问周总理:“你们中国人走路时为什么总低着头,而我们美国人走路都是昂首挺胸的?”周总理笑了笑说:“那只能说明我们中国人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在走下坡路,当然要仰着头走路的。”说得美国记者哑口无言。
能说说你的理解吗?(学生谈感受)
看来,你们都听懂了这个故事。周总理的语言很有艺术,体现了伟人的智慧。
2、有一个九岁的孩子,语言风趣机智。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想认识这个聪慧的孩子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3、齐读课题,说说对题目的理解。
二、初读古文,读准读通
1、出示活动一: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指名认读,强调“诣”的读音,“禽”的字音和书写,并理解“禽”的意思,引出《尔雅》的一句话,引出“飞禽走兽”,让学生区分“禽”“兽”。
(2)强调多音字“为”“应”的读音,根据字义确定读音。
(3)红显最后两句话,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停顿。
(4)齐读课文。
三、借助注释,说说课文的大意。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①惠,通假字,同“慧”,智慧。甚,很。
②注意“梁”字,下面是木,右上为两点。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①诣,拜访。
②谁呼儿出?孔君平。
(3)为设果,果有杨梅。
①谁为设果?是孩子,也就是杨氏之子。
②为谁设果?为孔君平,孩子为孔君平摆放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①示,给……看。
②指什么以示儿?是杨梅。此处省略了指的对象,可以结合插图教学。
(5)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夫子,古时对年长且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君平。
②家禽,古今异义词,古意是家中的鸟,现在指家养的禽类,如鸡鸭鹅。
③注意“禽”字,人字头要扁一点,撇和捺要张开。下半部分注意不要写错。
(5)内容理解
①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是开玩笑地说,还是讽刺挖苦?学生明白是开玩笑地说,因为前面说孔君平“诣”,其父,可见孔君平是很尊敬杨氏子的父亲,所以孔君平不可能讽刺杨氏子。
②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话中话是指你姓杨,这果子叫杨梅,所以才说“这是你家的果子吗?”
杨氏子回答,“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话中话是你姓孔,也没有听说孔雀是你家的。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所以在课堂上将这一句环节预留的时间较好,能让学生充分的进行各种读,已达到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感的教学目的。】
四、评价人物
1、从哪里看出杨氏之子“甚聪惠”?
(1)自己默读课文,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甚聪惠”?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①“儿应声答曰”“应声”说明杨氏子反应快,思维敏捷。
②孔君平并没有说他姓杨,只说了一句话“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就能听出来了,这说明他很会听。
③孔君平说:“杨梅是你家的果子”,杨氏子马上就能对答,“没有听说孔雀是他家的家禽”,他很会说,很会表达。
总结:杨氏之子,第一,会听,能共听出“话中话”;第二,反应快,思维敏捷;第三,会说,回答巧妙。
2、杨氏之子还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1)自己默读课文,思考杨氏之子还是怎样的孩子?
(2)全班交流,杨氏之子师怎样的孩子。
①“为设果”说明杨氏子非常有礼貌,客人来了端出水果招待客人。
②“果有杨梅”说明不只有一种水果,有好几种水果,能看出杨氏子特别热情好客。
③“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夫子”是对男子的敬称,也能看出杨氏子特别懂礼貌,有教养。
④“未闻”,如果小孩子直接这样回答:“那么孔雀就是你家的鸟了。”这样回答不得体,毕竟孔君平是来拜见他父亲的,这样会让客人尴尬。前面加一个“未闻”,说明杨氏子说话很委婉,很得体。
五、互相交流
1、体会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的姓氏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的果子。孔君平是要诱导杨氏子以为“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却听出来了,杨氏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拿孔君平的姓反驳。杨氏子的言外之意是“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足见杨氏子的聪慧。
2、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会如何回答?(自由发言)
3 、比晓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孔雀是君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未闻”是没有听说过的意思,用上这个词,整个句子显得委婉。第一句显得太生硬了。
(2)“夫子“一词表现了杨氏子有礼貌。
4、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思考了很长时间吧?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预设:没有,杨氏子“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思维就、机智幽默、有礼貌。
5 、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杨氏子的机智。
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迅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六、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写梁国杨氏之子妙答宾客的故事,赞扬了杨氏子的思维敏捷、机智幽默,表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板书风趣机智)
七、读写结合
1、提出要求。这篇古文只有55个字,但是含义却很丰富。下面我们用自己的笔,通过自己的想象,把文章写得丰满一些。
(1)第一组第一句话,“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根据这句话,想象一下杨氏小儿长什么模样?相貌描写要体现出他的年龄、聪明。
(2)第二组改写第二句话,“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谁?去干什么?主任不在,是哪个人把小儿叫出来的?这里面蕴含着很多动作和对话。
(2)第三组改写剩下的部分,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他们难道就说了两句话吗?肯定不是的'!往下肯定还有很多话呢!展开想象,一定要通过对话把杨氏子的聪慧充分表现出来。
2、学生分组改写。
3、全班分享改写点评。
八、板书设计
21杨氏之子(甚聪惠)
杨氏子——杨梅——君家(杨家)果
孔君平——孔雀——夫子家(孔家)禽
教学反思
一、故事贯穿,激发兴趣
小孩子都喜欢听故事,读故事,所以在导入的时候以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本堂课奠定学习的基调,学完课文以后又以故事结尾,与开课不同的是,结课的故事以文言的方式呈现,这也是对课堂中文言文学习方法的巩固与强化练习。
二、多样朗读,熟能成诵
文言文的学习,读是关键。首先需要学生能够读正确读通顺,让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检查,在这个环节就将文中关键字的音和意做一强调,便于学生能够掌握;接下来,读出节奏部分,结合学生学习古诗的基础以及这几年的语文素养,五年级学生的语感已悄然形成,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正确的断句;重点朗读是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感知上,在这个环节,设计的朗读方式较多,自由读,默读,男女生读,师生对读,对比读等,以达到以读促悟的目的。
三、仿说练习,激发兴趣
很多孩子提到文言文,就会觉得很难,为了减少这种畏难情绪,所以在课堂上,借助文章的语言特点,设计了基础仿说,让学生感受到原来文言文也没有这么难,还蛮有趣的。
要上好一堂课,需要不断的钻研和打磨,更需要自己在平时不断去学习与积淀,希望在不断的反思中,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越来越好。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完整版9
【教材解读】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让学生通过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准确表达思想、情感;机智巧妙的语言,有时会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活跃生活;生动优美的语言,能愉悦身心……今天我就来认识一个聪明机智的小孩。
2、板书课题,齐读。谁来说说这个课题告诉我们?(重点理解“氏”“之”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因为古人写作方式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很多人觉得文言文很难学,其实学文言文也不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大家打开48课,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你们5个人来读吧,1人读一句。大家听听他们的字音读准了没有?
师评价:字音咬得真准。谁还想读?学生读课文。
3、师:大家字音读得真准,我也想读了。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我读,好吗?
4、怎么样?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一回生,两回熟,大家再试着读一读,还可以读给你的同位听。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5、谁还想读?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学生读得有点味道了。)
三、精读讲解,反复朗读,明白寓意
1、师: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朗读文言文的.前提。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咱们先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结合我们以前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学生借助注释,自学课文。(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4、全班交流:
现在我们来走进这则故事,来认识这个聪明的小孩。大家读懂了这则故事吗?谁读懂了第一句先来说说?──“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5、在这个聪明的小孩身上有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呢?谁来接着读?
6、孔君平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知道朗读。)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答?杨氏子是怎样答的?这样答好在哪里?
四、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1、短文中的人物栩栩如生,语言风趣幽默。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则短文,回味他的语言,你可以和你的伙伴读一读,背一背,讲一讲,演一演。
2、学古文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背,方能学以致用。指名背。大家一起背背吧!把这则有趣的语言珍藏在脑海里。不会背的地方再看看书,会背的和大家一起背。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这则故事?
4、大家讲得真好,有没有同学来表演表演这则故事?(展示学生的表演。)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借助注释、插图读懂了《杨氏之子》,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独特的韵味。它是那样凝练,仅仅只用几十个字,让我们感受都杨家小孩子的机智、聪明。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杨家的这个小孩的机智聪明。
2、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短文是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读:》,在该书中还写了许多聪明的小孩的故事,老师这里展示其中两篇,同学们来读一
(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二)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完整版10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了解故事大概内容,读通课文。
2.创设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对话以及对“未闻”、“应声答曰”的辨析来体会杨氏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他的机智聪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古今文对照背诵课文。
4.通过情境的创设学会对“氏”、“未闻”的迁移运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解读课题,迁移运用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读读题目,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姓杨人家的儿子)
2.这是古人的说话方式,请你也试着用这种方式来介绍自己。(对古文中的“??氏”迁移运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姓用这种古人的方式来介绍自己。(张氏之子,董氏之女??)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姓切入,抓一个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其对“??氏”能够迁移运用,并做到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
二、读懂字词,读准停顿,读通古文
1.放声自由读课文,争取把文章读通顺。
2.指名读,组织交流,呈现难点。
导语: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课文。其他同学做一件事:注意听,把几位同学读得不一样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交流不同之处,老师随机在黑板上划出。)
设计意图: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而学生读得不一样的地方正是他们感到困惑之处,教师将其定格。让学生在下面的朗读中能不遗余力地直指读懂、读通课文的目标,让学生的读书有更强的指向性。
3.聚焦难读的句子,建议关注解释。
导语:同学们,这些句子读得不一样,就是停顿或者读音有所不同。老师建议大家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读懂句子,了解大概意思,再想想到底该怎么读。
4.解决难点,以不同方式展开。
●孔君平诣其父。
①指名学生读。
②学生结合注释知道:“孔君平”是一个人名,“诣”指的是拜访。
③学生再读句子,同时老师划出停顿,齐读。
●乃呼儿出。
①学生联系上文,“父不在”:父亲不在家。结合注释知道“乃”是“于是”的意思,继而了解句子大概。
②再读句子,读准停顿。
●孔指以示儿曰。
老师根据学生的释义,同时在句子上划出相应的停顿。
①学生结合注释,说句子的大概: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对他说。
②指名读,齐读,再次强化正确停顿。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学生理解现在的“家禽”:家里养的鸡、鸭、鹅等。
②学生结合语境,对文中的“家禽”分别释义:“家”指夫子家。“禽”:鸟类。“家禽”指的就是夫子家的鸟。故而明白中间应停顿。
设计意图:对于古文朗读中的停顿,其实是借助在读懂古文的基础之上。这一环节把读准停顿和疏通词句相糅合,使两者能相辅相成,相互推进。要读通古文,必得先疏通词句,所以在这个环节上,聚焦难点,充分展开。
5.注意停顿,读通古文:现在就请你再读一读课文。注意停顿,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通顺。
6.了解故事大概:课文读通了,对发生在杨氏之子身上的事也一定有所了解了。说说这个故事的大概。
设计意图:读通了古文,对意思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已是水到渠成。到此完成了对古文第一层面的解读,使学生能够真切地看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进步:从读不通到能读通,再到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概说这个故事,真是步步晋阶。
三、定格对话,品味聪慧,读出韵味
1.师生对读,体味巧妙。
(1)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定位后合作对话。
(2)结合情境,对词句再解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课文,引导学生逐字理解。)
“此”──学生:这个(杨梅)。
“果”──学生:水果。
“君家果”──学生:你家水果。
“此是君家果”──学生: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3)对读词句,体味聪慧。
导语:果然是对答如流,不过我现在不是整句说,我一个字一个字地说,看看你们能否对上来。
我说“果”,学生对:禽。
我说“君家”,学生对:夫子家。
我说“君家果”,学生对:夫子家禽。
我说“杨梅是君家果”,学生对:孔雀是夫子家禽。
(4)引导学生从对话中去发现巧妙之处。((①都是以姓作文章②孩子漂亮地回击)从而体会其机智智慧。引读第一句:多么聪明的孩子,所以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学生齐读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随机点击:“惠”通“慧”,通假用法)
设计意图: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需要一个情境,一个语境。在师生之间的一次次对读中,为学生搭设一个语言实践的平台。在这样一个由情境与语境共同搭设的平台之中,没有老师生硬的说教,有的是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真切的体验。
2.对比朗读,品味“未闻”,迁移运用。
(1)比较朗读:对比读体味语气的不同。
导语:同学们,刚才大家都对上了,而且对得很工整,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杨氏之子在回答孔君平时,还有两个字──未闻。
学生对比着读
“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说话硬邦邦的。)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比较婉转,听起来比较有礼貌。)
(2)指导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读出意味。
(3)再造情境,迁移运用“未闻??”
师:杨氏子,(手指自己)在下柳君平。(板书:柳)
我手指着杨梅说道:此是君家果。学生应对: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师:果然聪明!接着又来了个姓梅的。(板书:梅)
手指着杨梅对你说道:此是君家果。学生应对: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设计意图:学习古文,一味单独地解词释句,只能引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倦怠,从而失去对学习古文的兴趣。本课在这个环节中加入了对“未闻”的品读,而后再有滋有味地读。在此情境中,迁移运用“未闻??”这样一个古文中较为典型的语言现象,增强了学习古文的情趣,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了很好的诠释。
在这样的情境中,尝试变化不同的角色。再次进行对读,在语言实践中悄然走近杨氏之子,体会他的机智与智慧,为古文的学习更添一缕情趣,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3.品味“应声答曰”,回击聪慧,念出“韵味”。
(1)同桌对读对话,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指名读后,着力在语气、神情上点评,让对话更有情趣。(继而在评价中引出“应声答曰”)
师生合作读,读出“应声答曰”的感觉。
(2)由“应声答曰”,再次回扣到孩子的聪慧。
引:一个九岁的孩子,就有这般机智,这般聪慧,让我们由衷地钦佩,难怪作者在开头这样写道──生齐读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3)回归整体读全文,读出韵味。
设计意图:古文与孩子们在感觉上毕竟有一段“距离”。回归整体读、背古文时,如何做到读出韵味?我考虑从形式上先去靠近古文:摇头晃脑地读背课文。事实证明:“摇头晃脑”地读,不仅是古人读书的一种形式,更是古文词句内部的一种节奏。如此一来,学生读古文的语调平稳了,不再急促,不再匆匆而过,从而培养学生感受古文的语感。
四、对照古今文,背诵古文
1.对照古今文,试背古文:老师是用现在的话来说,我说一句,你们对一句。老师逐句说现代文,全体学生试背。
2.同桌对练,齐吟诵。
设计意图:对照古今文背诵古文,考虑有二:1.以今文作拐杖辅助学生背诵。2.之前对古文的赏析是停留在重点词句上的。以这样古今文对照推及到吟诵全文,相信在学生心中留下的不仅是古文的意蕴,还有古文中一缕浓浓的情味。
五、引出《世说新语》,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了解出处。今天学习的《杨氏之子》选自于南朝刘义庆的小说《世说新语》,里面有很多故事是写人的,该书以其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将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2.拓展阅读。推荐《口中狗窦》。结合注释自己读读,争取读懂,然后讲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你阅读的快乐。
口中狗窦
张吴兴,年八岁,口中缺一齿。人因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耳!”人莫能答。
注释
1.张吴兴:即张玄之。字希祖,东晋人。曾做过吴兴太守,故被称为张吴兴。
2.因:因此。
3.窦:孔,洞。
4.耳:语气词。
设计意图:课堂中习得了一篇古文是学习的终结吗?不是。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是努力激发、引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因此适时向学生推荐一篇同是出自《世说新语》的古文《口中狗窦》,语言简练,符合学生的理解力,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完整版1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几种理解古文的方法。
3、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体会杨氏之子的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难点】
学习几种理解古文的方法;体会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准备】
生预习课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导读法,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故事引入
1、故事1: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3、出示导学提纲:
(1)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往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流利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尝试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4)杨氏子的回答如何?从哪里看出?
二、初读古文,整体感知
1、谈谈古文和现代文的不同。
2、检查个别朗读情况,提醒“为、应” 的读法。
2、师范读,生画节奏。
3、(大屏幕出示《杨氏之子》一文。)修改节奏,再把课文小声地读一读。
4、生展示读。(教师相机指导)
5、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古文,深入理解
1、生尝试说第一句的意思,理解“甚”与“聪惠”,点拨“借助注释”的学习方法。
2、模仿原句介绍自己
出示大屏幕: (籍贯) (姓氏) (年龄),甚 (特点)
3、理解 “孔君平其父,父不在,呼儿出”。
抓住“诣”“ 乃”,从孔君平来拜访杨氏小儿的`父亲一事来看,两家的关系很好。父亲不在孔君平也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孩子出来,可见他与杨氏小儿也很熟。
4、孔先生会怎么呼?指导朗读。(大声呼)
5、补充理解“为设果,果有杨梅”。 点拨“联系上下文理解”学习方法。
6、理解最后两句
(1)理解“示”“ 禽”“ 未闻”
(2)孔君平为什么这么说?
(3)你觉得杨家小儿答得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
汇报:回答得快(应声)、很巧妙(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
回答得有礼貌,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间接的方法,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确鸟,杨梅又怎么是我家的果子”这个意思,使对方无言以对。他如果不礼貌,对孔君平不尊重的话呢,就会说:“如此说来,孔雀就是你家的鸟儿啦!”是不是?他表达的时候拐了个小弯——我可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儿啊!很巧妙地“回击”了他。加上“未闻”多么得体呀!多么尊重长辈呀!——会听会说、懂礼貌)。
(4)想象人物心理,表演读。
(5)如果今天来的是“李君平” 杨氏子要怎么答?
(6)面对这样一个,聪明有礼貌的孩子,此时此刻,孔君平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四、感情朗读
五、背诵积累
六、尝试运用
七、小结学习方法
八、作业改写《杨氏之子》
板书:
10、杨氏之子
聪惠 快 妙 有礼貌
读文——解义——悟情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完整版12
课文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学习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教学重点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准确表达思想、情感;机智巧妙的语言,有时会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活跃生活;生动优美的语言,能愉悦身心……今天我就来认识一个聪明机智的小孩。
2、板书课题,齐读。谁来说说这个课题告诉我们?(重点理解“氏”“之”的意思。)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3、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4、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5、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
二、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三、指名朗读课文。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四、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五、质疑问难,试着练习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练习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讨论交流,领悟幽默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2、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板书:杨氏之子杨梅
孔君平孔雀
(“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三、延伸拓展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
四、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搜集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是一篇古文,虽短,但是对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它是很新奇的。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从熟读中领悟,并且要求他们在读的过程中配合头部动作,以初步领会文言文的特点。要读好古文,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课文,于是我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合作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的停顿朗读。学生当然不懂,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整整读了半节课,学生兴趣盎然。我明显地感到学生朗读进步了。在读的过程中,我不忘提醒学生边读边品味文中的对话。然后,我抛出了一个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想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读,可惜还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好拿出“孔雀是夫子家禽”来做比较。光这样读还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读了以后,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从对比中对读,再让他们在小组中讨论杨氏之子的回答。不一会儿,他们竟已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完整版13
【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说一句话,看谁能说说是什么意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生(沉思后,有同学举手):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
师:刚才我说的话和我们平时说的有什么区别?
生:老师说的话比较简练,我们平时说的话要复杂一些。
生:老师说的话不怎么好懂,我们现在不这样说。
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在以往的积累运用中也学过,谁能说一句给大家听?
生: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3.温故而知新。
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二、一读(读正确)
师: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读一读,看看什么感觉?
生:1.文章的句子很短,我感觉不怎么好读。2.有些句子不知道怎么读才能读好。
师:说说哪个句子你不知道怎么读?
生:“孔指以示儿曰”这个句子我读不好。
师:谁知道这句话该怎么读?(生尝试,但读得都不大正确。)
师:正确的读法应该是这样,孔/指以/示儿/曰。(生自由读,齐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呢?一会儿你自己就明白了。谁来把文章读给大家听?(两位学生读)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的时候有两个字和第一位同学读得不一样??
生:“为设果”中的“为”,李同学读的是第四声,而张同学读的是第二声。
师:哪个读音正确呢?我们先看看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为设果”就是孩子给孔君平摆上水果。
师:“为”在做“给”的时候读第四声。还有一个字音他们读得也不一样。
生(踊跃):“儿应声答曰”中的“应”,他们一个读第一声,一个读第四声。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
师:“儿应声答曰”形容孩子回答速度很快。现在我们还经常这样用。
三、二读(读明白)
师:同学们读得很正确,也很流利,我相信你们还能读懂。再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个记号。
生:我读懂了“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非常聪明。
师:非常──聪明,这句话中没有这两个词啊。
生(齐举手):“甚”就是“非常”的意思,“聪惠”的意思是“聪明”。“惠”古代通“慧”。
师: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我明白了。这里的“惠”是个生字,你会写么?(生上台演板,写得很正确)
生:我看下面注释知道了“孔君平诣其父”中,“诣”的意思是“拜见”。
师:好啊,看注释是理解古文最简便的方法之一!“诣”也是个生字,相信每个同学都会写,在本子上写一个,互相检查检查。
生:我读懂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意思是我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啊。
师:夫子在这里指谁?(生:指孔君平)
师:把孔君平称为夫子,那──夫子就是指孔君平吗?如果来的人不是孔君平,而是张君平、李君平,还能称夫子么?(生:能)
师(依然作思考状):如果来的是阿姨呢?
生(略略思考):不能,因为阿姨是女的。夫子一般指男的。
师(追问):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
生(迟疑不敢作答):不行,因为夫子好像指的是大人。
师:是的,夫子一般指年龄比较大的男士。
师:如果来的是一个没有文化、不识字的老农,我们可以称他为夫子么?(生不语)
师:我们来推测一下孔君平的身份。你认为,他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我相信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
生:他应该是一个富人,从图中我们看到他穿的衣服很华贵。
生:他应该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因为他看到杨梅就把杨氏子的姓联系起来,而且还说这个孩子是“君”。这是对人的尊称,能对一个小孩说“君”的,一定是一个有涵养的人。
生:这篇文章选自《世说新语》,这本书是写士大夫阶层的事情。
师:是啊,士大夫阶层都是为官之人,都是有文化的人,那么他们的朋友也一定是有学问的人。所以,可以称为夫子。再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生齐: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
师:同学们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么?
生:杨氏是一个人的名字么?
师:有谁来回答这个问题?(生沉默,继而又摇头。)
师:这里的杨是人的姓,而“氏”有两个意思。(师出示)(1)在有特长或者有身份的人的姓或者姓名后面加“氏”表示尊重。(2)旧时放在妇女父姓或夫姓的后面称呼已婚妇女。
师:读一读,在这个句子中,你该选择哪一种意思呢?
生:选择第一种。
生:为什么“父不在,乃呼儿出”?这个孩子才九岁,怎么能照顾客人呢?怎么不叫他的妈妈出来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解答?
生:因为他妈妈和他爸爸一起出去了,都不在家。
师:同学们推测了很多种孩子出面招待客人的原因。在我国古代,重男轻女,只有男人算是人,女人是不算是人的。所以迎接客人都是男人的事情,儿子再小也是男人,也要出来招待客人。母亲呢?只能呆在后堂,只有丈夫、孩子请她出来见客人的时候她才能出来。(学生惊讶,然后又问了几个字的'意思,很快就得到了解答)
师:既然大家都懂了,谁能把这篇文章的意思讲一讲?(学生自由说)
四、三读(品味语言的精妙)
师: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有两个句子很精妙。你们知道是哪两句么?
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句话很精妙,一般人说不出来。
师:看来大家都同意他的说法,但是这两句话精妙在什么地方呢?
生:杨氏子姓杨,杨梅的第一个字也是杨。所以,孔君平就和孩子开玩笑:此是君家果。就好像说杨梅是杨氏子的弟弟一样。
生:杨氏之子明白了孔君平的意思。马上也拿孔君平的姓氏和孔雀连起来说。
师:对呀,这在兵法上就叫以其人之道──(生齐:还治其人之身。)
师:所以,课文中这样称赞这个孩子──(生齐:甚聪惠。)
五、四读(读出古文的味道)
师:同学们,读古文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读明白,还要读出古文的味道!自己试一试,品味品味古文该怎么读?(学生自由读,有的还摇头晃脑,很可爱)
师:如果配上音乐,那种感觉会更美。先听一遍,想想该从哪个地方开始你的朗读。
师:再听一遍,然后自己试着跟着音乐朗读。
师:谁愿意配乐读给大家听?
(生踊跃举手,一生读,虽然与音乐还不怎么吻合,但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又一生站起来要求朗读课文,在音乐中读得很投入、很美。全班掌声)
师:读得真好!这个小故事简单、有趣,我相信,我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它背下来。
(学生情绪很高,还没等教师把要求说完,琅琅的背诵声已经响起。)
六、五读(理解中学习运用)
师:同学们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肯定已经发现了一个问题:在这一篇文章中有一些词我们现在很少使用,或者有的根本就不用,你能找到这些词语么?
(学生认真读课文,画出“诣”“乃”“儿”“曰”“氏”“之”“其”几个字。)
师:这些字的意思同学们都懂了,我相信你们也很想试着用一用。看这几句话:(教师出示)1.这是你家的小猫。2.我班的张月十分聪明。3.一个学生说:李娟,你的家在哪里?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句试着说说。
生:我说第一句,这是君家猫。(生笑,一生举手,教师示意他站起来说)
生:这乃君家猫。
师(赞许):其实,“这”在古文中常常用“此”表示。“你”也常常用“尔”来替代。(板书“此”“尔”)所以,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生(踊跃):此乃君(尔)家猫。
师:第二句呢?
生:我班张月甚聪慧。
师:“我”在古文中还有一种说法,有人知道么?(生摇头)“我”在古文中通常称“吾”。(板书“吾”)那么这句话就可以说成──
生(齐):吾班张月甚聪慧。
师:第三句好像要有点难度哦!
生:一生曰:李娟,君家在哪里?
师:“在哪里”在古文中经常说成是“安在”“何在”。如果换成这两个词,这句话又该怎么说呢?
生:一生曰:李娟,尔家安在?或李娟,君家何在?
师:如果把“一个学生说”改为“一个孩子问”呢?(生自由回答:一儿曰)
师(赞赏):学得不仅牢固,而且灵活。真好!同学们,古文就是这么有意思,课后找一篇自己感兴趣的古文读一读,我相信你们会有更多发现。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完整版14
教学目标:
1、初步引导学生认识文言文。
2、引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结合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机智聪慧和回答的巧妙之处。
教学难点: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互动:语言训练(递进交流)
课前准备:(上课之前我们来放松一下吧!)生背论语,营造气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3分钟)
1、谈话:这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在南朝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中,有一个和你们一般大的孩子,他虽然不像诸葛亮那样巧舌如簧,立有舌战群儒般的千秋奇功,但也曾用自己机智巧妙的语言艺术令一位长者瞠目结舌、哑口无言。你们想认识他吗?他就是:生读课题师:板书课题。
2、出示课件揭题:
“杨氏”a、姓杨的人b、对已婚女人的称呼。(为:父姓加夫姓加氏;也可作:父姓加氏)“之”助词,没有实际意义,相当于“的”。
3、你认为课题怎样理解更为准确呢?换做你的姓应该怎样说?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6分钟)
1、课件出示原文,通过课前预习,你觉得这篇课文与以往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吗?(学生拿出课前预习稿反馈预习情况。)
2、师相机渗透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古人运用古汉语中一些文言字即书面文字写成的文章。)
3、课前能将这篇文言文正确且流利的读下去的同学请举手。有谁愿意挑战一下?指名汇报。
师指导朗读:(1)注意断句(短字不断气。)(2)强调多音字:“为、应。”(3)强调“家禽”停顿、区别。
三、熟读课文,读懂故事:(7分钟)
1、告诉我,课前你将这篇文言文读懂了吗?你告诉大家你用什么方法读懂它的?
预设:可以像我们学古诗一样,结合文后注释去读;可以利用工具书去查不懂的字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
2、逐句理解:你们的方法真好!我们先在小组内推广自己的方法,再合作理解课文的意思,最后来串讲这个故事。
提示:甚什么意思,可以替换成?甚聪惠即非常聪明有智慧。“应声答曰”什么意思?可替换为?谁呼杨氏子的?谁为谁设果?从“君”你看出了什么?怎样理解“夫子”?
3、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杨氏之子吗?为什么?
四、精读课文,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性:(15分钟)
1、课文中是怎样评价杨氏之子的?预设生:甚聪惠。
师:惠——慧(通假字)。惠在字典中有聪明有教养之意。
2、杨氏之子“甚聪惠”表现在哪里?预设:(待客热情、反应快、有礼貌。)
杨氏之子待客很热情,是从xx看出来的?他反应很敏捷,是从xx看出来的?他很有礼貌,是从xx看出来的?
3、体会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课件出示对话:
妙处之一:孔君平为什么要这样问杨氏子呢?杨氏子与杨梅之间有何联系?(在姓氏上做文章)
如果你是杨氏子,听到孔君平这句话你会怎么想?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孔、杨二人说话的神态和语气,拿出课堂练习稿同桌合作编写人物对话,并演一演。
孔xx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xx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妙处之二:杨氏子用什么方法回答孔君平的?(用姓氏)他为什么不直接对孔君平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委婉)板书:未闻
设想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他会是什么反应?续写结尾。
4、师:这杨家小儿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令人折服。为了考验杨氏之子的机智,设想假如来了田君平,那他应该怎样回答呢?
生:演练、汇报“未闻田是夫子家地。”
迁移练习:假如来了牛君平呢?(家畜一般是指由人类圈养驯化,且可以人为控制其繁殖的'动物,如猪、兔、等。家禽指人类饲养的禽类,如鸡、鸭等。)
师评价:妙哉、妙哉。孺子可教也!
五、回归生活,学会交流:(6分钟)
1、语言艺术来自于智慧!像“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唇枪舌战”的语言战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舌战群雄”的语言典故等等,你能举个巧问妙答的例子吗?
(周总理答马路、抬头走;蚊子与文豪;雨果!和?)
小结:人常说幽默风趣····处境。周总理曾以自己超人的智慧,敏锐的思维,巧妙的语言应答了美国记者的提问,为中国人挣回了面子,挽回了自尊!许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
2、比如生活中见到的温馨提示语:
草坪上:“别踩我。我怕疼!”“小草正在睡觉,请勿打扰!”
广场上:“请给我面子,别弄脏了我的脸!”
汽车上:“别吻我,我怕“羞”(修)”
图书馆:“不敢高声语,恐惊读书人!”“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商场里:别摸我,我怕脏。
小结:古人有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正所谓:话有三说,巧说为妙。
六、指导背诵:(3分钟)
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入境、摇头晃脑,甚至连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你们愿意这样试一试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一背吧!(加上表情、动作)
(1)师说一句今文,生读出原句。
(2)师说一句原文,生翻译。
(3)试背全文。
(4)推荐《世说新语》。(反思:结课应回到课出的设计上,选择《世说新语》中,有趣的故事,鲜活的人物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七、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甚聪惠
应声未闻
巧问妙答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完整版15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朗读和背诵。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感受小孩聪明和其语言的艺术。在本课最后,要对开展综合性学习作些布置。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孩子应对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
1、读出古文的韵味
2、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体会小孩应答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谈话:谈语言艺术在交流中的作用,引入第三单元。
2、板书,齐读课题。简介《杨氏之子》及文言文的特点。
3、再读课题,你能说说对课题的理解吗?
4、谁能用这样的方法介绍你自己的姓氏,怎么介绍?(激发学生趣)
二、读通课文,体会节奏
1、强调熟读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板书:熟读)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交流:疑问与发现
教师强调:“应、为、惠、曰、禽”的读音,“曰”的写法。
3、抽读课文,了解读文言文的情况。
(评价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4、教师范读,比较不同。
请大家听听,老师读的与大家读的有什么不同。(停顿不一样)
5、师生练读,划出节奏。
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古文的韵味。大家试读,划出朗读时的停顿。(学生反复读中比较,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划出。重点弄清“家/禽”)再按节奏读。
四、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大意。
1、自主理解:参考课文后面的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同桌交流:我们同桌合作,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对照原文请学生逐句理解)
(相机指导理解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讲的是?理解“甚”的意思。
强调: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用常用的方法“看注释”。(板书:看注释,理解)
2):全班朗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a:谁来说说这句的意思。强调“其”“乃”的意思
b:为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联系上下文理解(板书)
强调:理解文言文的另一个重要的方法“联系上下文”。
3):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最后两句:理解“君家果”“君、夫子”是什么意思?谁来完整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4、师:通过大家的交流,我想你一定能把这个故事通畅地讲出来,谁来试试?
5、带着理解朗读课文。强调停顿和节奏。
五、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刚才大家读了课文,理解了课文,你能说说从文章中你体会到什么?
1)引导板书:聪惠(智慧)读第一句。
2)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抽答。
2、全班交流。重点点拨:
(1)、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为什么这样说?
(由杨梅想到小儿家的姓,开玩笑,语言风趣幽默。)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板书:杨梅)
(2)杨家小儿听出孔君平的话外之意了吗?(他知道客人在拿他的姓开玩笑)所以他—读。
(3)这个小孩答得如何?妙!妙在哪里?
a(他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板书:孔雀)
b(比较理解:不生硬顶嘴,针锋相对,而是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自己的意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 读。回答言语巧妙,反映敏捷,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3、设想:孔听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引导揭示中心词“聪惠”
4、小结: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刚才,我们首先熟读了课文、然后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再进一步去体会到了杨家小儿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五、熟读成诵
1、请一个同学朗读课文,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读。
2、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六、拓展
按照49面上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开展活动,然后请你们张老师抽时间让大家来展示你们的活动成果,进一步地去感受这语言艺术的魅力。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06-09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08-23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0-26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12-20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精选15篇]10-27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06-21
《杨氏之子》说课稿06-08
《杨氏之子》教案07-28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15篇06-16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15篇)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