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 《画》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画》教学设计1
一、问题导入,识字认字。
1、出示带有拼音的“远、色、近、听、无、声、春、还、人、来、惊”
①根据实际情况,用各种方法诱导读,指导读。
②分类读,重点指导读准前后鼻韵母和前后鼻音的生字。如“色”的声母是平舌音,“声”“春”的声母是翘舌音,“近”“春”“人”的韵母是前鼻音,“听”“声”“惊”的韵母是后鼻音。(多用激励性的语言。)
③记字形,尽量启发学生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字形。如“元”加上“辶”是“远”,“斤”加上“辶”是“近”,“不”加上“辶”是“还”。让学生自己认记“春”“惊”的字形。此外,指导学生比较区别“人、八、入”和“无、天”的音形义。
2、打乱顺序,出示“远、近、有、无、来、去”。
①指名多人读。
②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师把握语言的规范性完整性。
③问题归总,提取主要发现:三对意思相反的词和“远、近”共有的偏旁“辶”。
④充分了解词义,可用举例说明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为下面的有效学习做准备。
⑤引导学生说说已知的意思相反的词,让学生感觉到意思相反的词有很多很多,找一找特别有趣
⑥出示文中的“我会说”,再找反义词。
二、揭示课题,观图说话。
1、引出一幅画并出示。过渡语(略)
①明确这是一幅画,揭示课题。
②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画上都有些什么。(板书:山、水、花、鸟)
③出示“远”和“近”,让学生选择看整座山和听水声的距离,并说明理由。
(板书:远看、近听)
④把画中山水与实景山水比较,找区别,再次明确这是“画”,引出板书:有色、无声,强调画中山水的特点。
⑤观察“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问:发现了什么?
(1、两句字数相同2、有两对意思相反的词3、写的是画中山水的特点)
2、指导朗读和背诵
①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三、学习后两句诗。
1、观察、说话
①诱导学生通过观察用完整的话反驳老师的话,明白画上画的是桃花,季节是春天。
师:如果我说画中画的是秋天,你们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②板书:春去花还在,点明画与实景的区别。
2、学生又一次观察区别,引导学生说出画中的鸟儿不会动不会飞走,引出:人来鸟不惊。
3、重点感悟“惊”。
①当人走进鸟儿的时候,感受鸟儿的'心情:“害怕”。心里害怕所以用竖心旁。
②鸟儿害怕的反映是马上快速飞走,可以说惊走。左边一个北京的“京”,左义右声,这样的字,被称为什么字?(形声字)。
③比较用“惊”好还是用“飞”好,给惊找朋友。
4、说话:这首古诗是什么?(谜语)你是怎么猜出来的?观察古诗的特点,学生能发现多少是多少。
5、朗读、背诵
①学生理解诗意后要反复朗读。朗读时要注意掌握好停顿和重音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可以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还可以教师引读,如“远看——,近听——,春去——,人来——”。还可以打手势,手势移动长,语调加长,手势起伏加大,语调快。
②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指导他们根据板书“山、水、花、鸟”,回忆诗句的顺序和内容,自己先小声试背,再齐背,最后指名背。
《画》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绘画及其工具材料的多样性,了解线条和线条造型的基本知识。
2、学习洒水作画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游戏——发现——表现——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美术学习的自信心,培养集体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线条和线条造型的`基本知识。
2:学习洒水作画的基本方法。
三、学法指导
1、室外洒水活动。体味造型趣味。
2、室内创作绘画。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准备
课件;水壶或小瓶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洒水游戏(5分)
1、带好洒水工具来到室外空地。(操场)
2、游戏激趣。
①教师示范表演。
②学生代表演示。
③分组活动。思考:从中尼发现了什么?
二、发现探讨(10分)
1、刚才在洒水过程中你发现什么没有?地上留下了什么?
(以瓶为笔,滴水连线,洒水可以作画。很奇妙)
2、怎样洒水作画呢?
课件出示方法:
①拎壶随意洒水
②洒水应连成线
注意事宜:
①水壶离地面不能太高,以免水溅到身上。
②移动速度慢,线条就粗;移动速度快,线条就细。
三、学生创作(15分)
1、学生在地面上作洒水练习。
2、学生准备纸张,颜色水,在室内完成作品。
3、学生表现,教师点拨。
四、交流总结(5分)
1、学生评价作品。
2、教师课堂总结。
五、当堂作业
洒水成画练习。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以瓶为笔,滴水成线,洒水作画,愉快体验。学生在户外活动中玩得开心,做得专一。同时体验其劳动的快乐以及良好的卫生习惯。
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洒水过程中,总结出其方法如下:水瓶不可离地面太高;移动过慢,线条就粗;移动过快,线条就细。
设计“玩中学”这个主要过程,不仅改变了美术课程学习方式,而且使学生在儿童天性需要的满足中引发学习欲望,自主参与学习。
《画》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来、不”两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会正确书写汉字“来、不”。
2.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借助诗的语境来认读生字。
教学准备:
课件、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运用“摘果子”游戏,认读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远方、没有、色彩、近郊、听见、无论、声音、还是、流水、离去、未来、不是。
2.反义词我知道。
远→近有→无去→来
二、朗读诗句,领会诗意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停顿和重音。
2.全班齐读古诗,学生之间指名读古诗。
同学们再读这首古诗时,要注意重音和停顿,这样才能读出诗的韵味。下面大家来试一试吧!注意读好停顿,读出韵味。
3.配合动作表演,感悟诗意。
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可以边朗读边想象,根据个人对诗句的感受配上动作进行表演。
如读到“近听水无声”时,做出侧耳倾听的样子,当读到“人来鸟不惊”时,要做出摆手的样子。
三、理解课文
1.你从哪些地方知道这是一幅画呢?说一说原因。
2.在画中,山、水、花、鸟是什么样的呢?
(引导学生找出画中“山、水、花、鸟”景象的特点。)
教师总结:在远处看画上的山,山的颜色很清楚,站在近处听,却听不见流水的声音。虽然春天过去了,可画上的花依然开着。尽管人走近了,画上的'鸟一点儿也不害怕,也不飞走。
3.在现实生活中,大自然中的山、水、花、鸟是什么样的呢?
(引导学生找出现实生活中“山、水、花、鸟”景象的特点。)
教师总结:在大自然中,远看山是没有明亮的颜色的,近听水是有声音的,春天过去了,花儿也就谢了,人走过来,鸟儿会惊吓得飞走。
同学们,结合生活中见到的情景,我们能改一改这首诗吗?(教师适时板书)
预设: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4.根据交流情况,与《画》形成对比,帮助学生感悟画的特点。(教师适时板书)
四、教师示范,学生练写
1.学生观察范字“来、不”,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横
中线、竖中线上的笔画。
2.教师逐笔范写“来、不”,让学生观察字的笔顺、笔画特点,提示书写要领,学生书空。
①“来”的字形左右对称,竖要在竖中线上,两横之间距离适中,撇、捺要舒
展。
②注意“不”的竖从撇的上部起笔,要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是长点。
3.学生在本上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每写完一个字教师反馈点评,学生对照自己写的字,再书写。
4.学生在书上描红,对比描红与独立书写不同之处。
(写字指导不仅要看教师的范写,还要看看是如何对学生写的字进行反馈的。
要引导学生对照自己写的字,找到改进的方向,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5.学生在本上再书写,班级展示。
五、布置作业
1.说一说
“水”的第一笔是(),“不”的第二笔是()。
2.请你说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来--()大--()多--()
远--()有--()上--()
3.背诵古诗
六、板书设计
6、画
山有色
水无声
花还在
鸟不惊
《画》教学设计4
( 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玲”字及词语“楼梯”。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读文,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品词析句,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
【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白衬衣、绣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习字
1、(出示一件被钩破的衬衣)同学们,昨天李老师在做家务的时候不小心把衣服给钩破了。这是李老师最心爱的一件衬衣,可是现在不能穿了。谁能想个好办法,让李老师重新穿上这件漂亮的衣服?(学生反馈。预设:在钩破的地方绣上一朵图案。)
2、(贴上绣花)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看,在钩破的地方缝上绣花,这件衬衣似乎比原来更漂亮了。从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得也是这个道理。(出示课题)谁来读读课题?
4、“玲”字是今天我们要学的生字,谁来读读?读得时候要注意什么?(指导读准后鼻音)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5、齐读课题。“玲”字还是要本课要书写的生字,谁来教教大家该怎么写?(指导书写“玲”。)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打开书,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自己想办法认记生字。
2、哪些生字容易读错,谁来提醒下大家?(正音)
3、(出示带拼音的词语)老师给这些生字都找了个朋友,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他们吧!(自由认读、全班齐读。)
4、(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不带拼音的词语你们认识吗?(分男女读、开火车读。)
5、为了奖励同学们读得好,老师特意为你们找来了课文的动画,请同学们认真观看,仔细倾听。
6、把生字词带入课文中,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读通句子。
7、指名分段朗读,反馈、正音。
8、全班齐读。
三、合作交流,理解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㈠玲玲为什么哇地哭了起来?
㈡玲玲是怎么解决困难的?她是得到谁的启示?
㈢最后的结果如何?
2、师生交流、反馈:
㈠玲玲为什么哇地哭了起来?
①指名回答。
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齐读课文1—4自然段。)
③理解词语“端详”(可以换成哪个词?哪个更好?)
④配动作表演“满意地端详”。(板书:漂亮、弄脏;满意、着急)
㈡玲玲是怎么解决困难的?她是得到谁的启示?
①指名回答。(板书:开动脑筋、画上小花狗)
②对比两张“画”,学生谈谈感受。
③指名朗读爸爸说的话。
④这里的坏事指什么?
⑤指导朗读爸爸的话。(要求: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
⑥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随学生回答完成板书:动脑筋)从爸爸的话中,你懂得了什么?
㈢最后的结果如何?
①全班回答。
②板书:满意、得奖。
四、训练表达,渗透思想
1、小朋友们看,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她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你是怎么解决困难的?(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充分地说)。
2、如果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碰到类似课文中这样的事,我们应该怎么办?(板书:遇到困难,善于思考,坏事变好事。)
3、欣赏“名人名言”
五、指导书写“楼、梯”
1、(出示生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指导书写。(“楼”字右半部,“女”的横画要长。)
【板书设计】
玲 → 满意 → 着急 → 开动脑筋 →满意 遇到困难
玲 善于思考
的 坏事变好事
画 → 漂亮 → 弄脏 → 画上小花狗 →得奖
【教学反思】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己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迹,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生活就这样,劣势也能转变为优势。遇到不如意的事,要以积极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这篇文章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这堂课是第一课时,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品味、思索、铭记爸爸简短语句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后又走出文本。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画出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换词、出示单个生字等形式,采用指名读、开火车,分男女等方式来学习本课生字,达到了很好的识字效果。通过自由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指导重点句子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坏事变好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以及每个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从中领悟本课蕴含的深刻道理。
《画》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并通过各种具有民间喜庆特色的物品,及以红色为主的美术作品的展示使学生感受和认识红色特有的美感,增强对色彩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红色的画产生的热烈、喜庆的艺术效果。
2、以红色为主要颜色,绘制一幅以红色为主的`画,表达自己的情感。
3、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色彩美有初步的感受能力,从而更加注重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三原色,感知红色特有的美感,及其在画面上的运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用红色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准备:课件、音乐、对联、课题、玩具、红色的各种物品等。
教学过程:
课前将教室布置出节日的气氛,如挂红灯笼、红辣椒:贴红对联;摆红玩具;穿红衣服......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
1、当你走进教室时,你有什么感受?
2、像这种喜庆、热烈的感觉你还在哪里见过? 出示课题——红色
3、你见过这些场面吗?(出示课件2、3)
三、讲授新课
1、在色彩的世界里,有三种颜色是任何颜色都调不出来的,是哪三种?它们被称之为“三原色”。
2、今天我们来学画红色的画。(出示课题——的画)
(1)出示多幅红色的画。(课件4、5)
提出问题:
1)这些画都表现了哪些热闹的场面?
2)红色的画与我们平常见到的画对比,给你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运用了哪些颜色?(出示色卡)
3)这些画在用色方面有什么特点?(板书——深浅变化)
(2)出示范画,你发现这些画里的红色还有哪些不同?
(3)请学生找出与红色有关的色卡。
3、听着这首曲子把我们带进锣鼓掀天爆竹声声的节日气氛里,如果请你来绘画你会画什么?用哪些颜色画?(教师示范)
4、出示课件,小朋友的画表现了哪些题材?(课件6)
如果请你以红色为主画一幅画,你将表现什么?
5、生活中你见到过那些东西是红色的?
四、提出作业要求:
绘画时要注意,在选材方面:
(1) 如果让你以红色为主画一幅画,你想画什么?
(2) 选择能烘托节日喜庆气氛的场面、场景。
(3) 还可以选择红色的物象来表现。
用色方面:
(1) 用哪些红色?
(2) 主要选择偏红的颜色表现。
四、学生作业,教师辅导,启发思维,引导作画。
五、小结
展示、介绍自己的绘画作品。
六、拓展
我们能以红颜色为主来画一幅画,那么用其它颜色也能画一幅画吗?
板书: 红色的画
以红色为主
深浅有变化
《画》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词。
2、通过创设情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想象中深化,情境中感悟,朗读中理解: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想象中深化,情境中感悟,朗读中理解,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难点:
情景中感悟,朗读中理解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录象。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回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玲玲的画》,齐读课题。
1、复习词语。
2、这篇课文是围绕什么来写的?主要人物有谁?
二、走进课文。
1、走进“高兴”部分
师:小小年纪就能准确地说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你们可真不简单!一开始,玲玲的心情很高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1)这是个长句,注意换气,像老师这样读读。师范读。
(2)师:“端详”是什么意思?
师:你能做个“满意地端详着”的动作吗?
生上台拿画表演。指导朗读。
(3)如果你就是玲玲,看着自己满意的画,你心里会怎么想?
再次指导满意地读。
师:是啊,玲玲是那样仔细欣赏自己的画,爱不释手。你看,已经很晚了,她还在满意地端详着,爸爸看见了,是怎么说的?谁愿意扮演一下爸爸说话。
师:什么时候你会被人“催”?
师:“催”你们的时候,家长或者老师的心情有点着急,但是也是在为你们着想,是吗?谁来学着爸爸再催一催玲玲,还有谁?催了这么多次,所以书上说:“爸爸又在催她了”爸爸都催了这么多次,玲玲,怎么还不答应啊?来,一起来。(生齐读玲玲的话)
2、走进“难过“部分
师:可是,就在这时,只听(拿出字卡)“叭”的一声,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贴画)……谁来接着往下读?一生读第四段。
师:你有过心爱的,特别心爱的东西突然被弄坏的时候吗?当时你的心情一定——很难过。你呢?那大家能体会到玲玲此时的心情吗?
(引导生体会“哇”要读地突然)
师:(一生读时,走到跟前)(学爸爸的样子)怎么了?孩子?
你想想,此时玲玲是那么伤心,那么着急,那么难过,她说起话来会是什么样的?能给这句话加个提示语吗?(出示:玲玲———说:“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师:是啊,(出示:为了这幅画,玲玲。)大家猜猜玲玲都做了些什么呢?(生答)体会体会玲玲的心情,自己加上自己所感悟到的提示语,大声地读读吧!
师:面对伤心的玲玲,爸爸会怎么做怎么说呢?同桌读一读,演一演6、7自然段,注意人物的表情和动作。
师:
(1)强调爸爸的语气和蔼。
(2)你为什么要仔细地看呢?
(3)指导感受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互换。
同学们,爸爸帮玲玲出了主意,作为玲玲的好朋友,请你们也快帮她出出主意,安慰安慰她吧!(出句子:别哭,玲玲,你要是……不是很好吗?)老师请一位同学来演玲玲,谁来安慰她?
3、走进“满意”部分
师:多热心的.同学们啊,大家为玲玲出了不少主意,玲玲自己也动脑筋,她想了想——请同学们一起来轻声读读第八自然段。
读第八自然段。
师:从大家的表情中,我看出来了,你们觉得这幅画真漂亮。第二天评奖会上,玲玲的画刚一拿出来,大家想象一下,同学们会怎么说呢?那评奖的结果究竟怎样呢?请同学们一起来读最后一段。原来评委和大家的意见是一样的,看来,我们班的同学不仅仅会画画,而且还会评画呢!
4、感悟爸爸的话,明晓道理
师:此时,玲玲心情很——高兴,你们都说对了。但是,她更高兴的是,她还明白了一个道理,你们说,她明白什么道理了呢?(生答)
这就正如玲玲爸爸所说的(出示字条)。“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板书:坏—动脑筋—好)
(1)齐读这句话。“坏事”指什么,“好事”指什么?
(2)是啊!遇到事情,我们一定不要……要……因为……一起来读!
师:(个别背,集体背:一起来把爸爸的话铭刻在心吧!)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师:听着同学们的话,老师突然想起来一件事情来。
(教师出示裙子,介绍自己动脑筋把坏事变好事的真实事例。)
2.玲玲和王老师都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好的事情,但是通过动脑筋,都变成了好事,同学们,你经历过这样的事吗?学生谈自己生活中像这样的事。
《画》教学设计7
教学重点:
了解间色,分析橙色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利用橙色变化进行绘画表现。
教学难点:
运用不同量的红的,黄色两种原色,调配,并发现不同倾向的橙色。
教学步骤:
一、导入部分:
1、出示三原色:红黄蓝。
2、色彩调配小实验:(红黄=橙)得出间色概念。
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A走进橙色:
1、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是橙色的?
2、这些橙色给你什么感觉,会让你想到什么?
3、欣赏学生和大师的有关橙色的作品。
B实验观察与分析:
1、这些美丽的图片和画面中的`橙色为什么不同?
2、带领学生实验得出:一种原色加入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色彩的深浅。
C欣赏分析:
欣赏农民画《打菜籽》
1、你看到了什么?表现什么季节?
2、这幅作品主要用到的颜色是谁?为什么这样用?
3、如果只有一种橙色好不好?为什么?
4、画面中还有哪些色彩,他们在这幅画中起到什么作用?
三、看一看老师的范画
四、学生尝试创作
五、作品展评
1、画面橙色的运用2、色彩与内容的结合
六、小结、拓展
板书设计:
橙色的画
原色:红黄蓝
红=橙色间色
明亮、活泼、温暖、热
《画》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门画的由来及不同时代的风格和作用。
2、让学生初步了解门画的造型、色彩、构图的艺术特点。
3、让学生了解民间门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对门画的作用、艺术特点的探究,进一步加深对门画的认识,鼓励学生大胆自主探究。
2、通过讲解、对比、评价活动,改进自己的门画,初步表现到门画喜庆的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不同表现形式门画的艺术美。
2、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传统绘画艺术,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门画的作用和含义。
2、了解门画特有的表现手法(对称、夸张、喜庆、吉祥)。
教学难点:
能对门画的.人物造型、色彩特征、喜庆效果进行创造性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新年音乐,创设春节欢快情景。
师问:同学们,听到这段音乐,有什么感觉?(预设:新年的感觉)
2、介绍春节传统习俗,导入课题《门画》。(播放过新年的习俗图片)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被人重视的传统节日,你们知道春节有哪些习俗吗?
今天我们就来尝试一下自己画门画。
二、初步了解门画(预习汇报)
1、了解门画的由来,学生汇报,教师点评。
2、了解门画不同时代的作用,学生汇报,教师点评。
三、对比欣赏传统和现代门画,进一步了解门画的基本艺术特征。(重点、难点)
1、通过赏析传统和现代门画,谈谈对门画基本艺术特征的感受。
2、欣赏学生作品。
四、学习门画的绘画步骤。
1、勾画动态造型。
2、完整造型,添加细节。
3、添加吉祥语,上色。
五、学生自主创作:以线描方式为主,为自己的房间门设计一张(对)门画。
1、提示:构图饱满、色彩喜庆、大胆创新。
2、学生作画,教师巡堂指导。
六、作品展示,评价。
1、学生作品展示,互相评价。
2、表扬大胆表现和有创新的学生作品。
七、总结、拓展
1、谈收获。
2、中国门画的传承。
《画》教学设计9
一、设计思路:
一直以来美术活动都是幼儿很喜欢的活动之一,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提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手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到和最常用的,一双小小的手,它不仅能做许多事,还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大班幼儿对自己手的了解更理性一些,愿意了解每个手指的名称,体会自己手的本领,同时愿意尝试各种和手有关的创意活动。因此,我设计了本次美术活动《有趣的手指印画》。在活动中,我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现阶段发展水平,通过欣赏、启发等形式,将活动层层推进,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降低了活动难度。让幼儿自然而然地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二、活动目标:
1、了解手指的作用及指纹。2、大胆参与尝试手指印画,能在单个手指印画的基础上,进行多个手印的组合印画。3、能发挥想象力利用不同手印的外形特点,添画出各种不同生动有趣的形象。
三、活动重难点:
重点:大胆参与尝试手指印画,能在单个手指印画的基础上,进行多个手印的组合印画。难点:能发挥想象力利用不同手印的.外形特点,添画出各种不同生动有趣的形象。
四、活动准备:
1、教师范例画(单个的手指印画和手指组合印画)2、幼儿用纸、颜料、油画棒、抹布、水彩笔。
五、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出示“手指印画”的范例。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漂亮的画,大家仔细观察,都有什么?(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教师:它们是用什么画的?(引导幼儿说出手指。)
教师:你知道这幅漂亮的画是怎么做的吗?(引导幼儿了解组合画。)
(二)基本部分:
1、了解手指的作用和指纹。知道手指指纹还可以作画。
2、介绍作画所需要的材料。
3、示范与讲解制作过程。教师向幼儿示范手指印画的步骤、方法及注意事项。步骤:
(1)用任意一指蘸颜料,在合适的位置用力按。
(注意手指蘸的颜料要覆盖整个指肚。若颜料太稀,注意在颜料盒旁边刮一下;若颜料太干,注意尽量让颜料覆盖整个指肚;可以尝试分别用五个手指进行印画,注意一个手指尽量蘸一种颜色的颜料。)(2)待颜料干后,用铅笔在按出的形状上进行添画、创意。(鼓励幼儿尝试用多个手印进行组合创意。)
(三)结束部分:
教师鼓励幼儿按照教师讲解的步骤和方法来做自己作画!
《有趣的指印画》教学反思
一、优点:1、活动流程较流畅,能基本按照计划实行。
2、所选取内容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及兴趣需要。
3、能让幼儿基本掌握用手指印画的技巧。
4、能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
二、缺点:1、活动中太重视原计划,缺少变通。没有很好处理预成和生成。
2、语言不够生动活泼,没能十分吸引幼儿。
3、在指导幼儿印画技巧时没能十分清晰地教授。
《画》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端详’、“动脑筋”等比较难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2、抓住课文中人物的情感线索,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
3、利用课文中的留白处,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
4、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与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端详”“动脑筋”两个词语的意思。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对于这篇文章来说,内容浅显,一读就懂。但现在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遇到困难就退缩了,只知道大哭大叫,或去求助爸爸、妈妈、他人,不知道自己去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困难。这篇课文贴近学生生活,同学们在生活中就遇见过这样的事或类似的事情,他们会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有所启发。
三、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如果按照课文的写作思路也就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顺序来教学,课文就会被肢解得很零碎。所以我在执教这一课时,开篇就理清文章中人物的情感线,让这根线串通整节课,然后在每一个环节都紧扣人物情感的变化展开教学。在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把自己转换成文中人物角色的办法去思考问题,展开想像,练习表达。通过深入理解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拓展阅读相关内容的文章,以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类似的事情和自己的处理办法等谈感受,培养学生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复习字词——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第一环节:复习生字
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生字宝宝,现在我们来比比看谁都记住它们了。(出示课件)
1、同桌互读、自由读。
2、开火车读。
3、齐读。
第二环节:探究体验,抓住重点句,层层深入,研读课文。
(一)回顾课文主要内容,理清人物情感线索
1、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玲玲的画》。
2、首先让我们回忆一下课文向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写了玲玲非常满意的一幅画被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在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使画获得了一等奖的事情。)教师适时板书:画弄脏了——画了一只小花狗(得奖)
设计意图:理清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引入本节课的教学。
(二)指导朗读,深入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
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玲玲心情的句子。教师出示课件:
1、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这副明天就要参加评奖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
2、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3、玲玲满意的笑了。
同学们齐读这三句话。这三句话是理解本课的切入点,接下来的分析课文都将以这三句话为中心展开,也正体现了以玲玲的心情为主线贯穿全文。
1、请同学读课文的第一句话“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
(1)“端详”是什么意思?这个词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因此在教学时我用 做动作来引导学生明白“端详”就是仔细地看,同时课件出示玲玲的画,让学生 用端详的样子欣赏这幅画,同桌互相做做端详的样子,使学生充分理解这个词语。
(2)玲玲是怎样仔细地看?(满意地仔细看)
(3)谁能读出玲玲的.满意吗?指名读,齐读这句话。
2、学习第二个句子
教师引读:是啊,玲玲对这幅画是这么的满意,可是叭的一声,水彩笔掉到画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教师板书:哭。重点通过“叭”、“哇”理解玲玲此时的心情,可让学生们换位思考:此时你是玲玲,心情应该是怎样的?(伤心,难过、着急)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
3、学习第5自然段
教师过渡:画脏了就脏了呗,哭什么啊?再画一张不就行了吗?(明天就要参加比赛了,再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指导学生读好玲玲说的话。(边哭边说)
4、学习第7自然段
教师过渡:此时的玲玲是那么的伤心和着急,你想怎么安慰她一下?指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别着急,动动脑想想办法……)
⑴爸爸是怎么说的呢?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你们真了不起,和爸爸想到一块去了。
⑵爸爸为什么不直接告诉玲玲该画什么呢?(爸爸要让她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
5、学习第8自然段
教师过渡: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是怎么做的呢?仔细听老师读课文。
教师范读,故意丢掉一个词“想了想”。哪个小朋友最细心,听出老师丢了什么?(指名说)
⑴出示课件,从玲玲想了想,你能看出什么?(她在动脑筋)。她可能在想什么?(她在想:画什么呢?)
⑵她当时可能想到要画什么?(学生会在漫无边际的想像中否定自己,认识到把楼梯上的污渍变成花、变成书包、变成衣服、帽子……都不是很合适,都违背了画的主题,最后认识到,把污渍变成小花狗是最佳选择。)
⑶为什么是一只懒洋洋的小花狗,你能体会到什么?(小花狗在玲玲家生活的很幸福)
看!这就是玲玲巧变小花狗的画,(出示课件)如果你是评委,你会怎样评价这幅画呢? (学生以评委的身份参与评价,充分发表意见,可以从构图色彩方面评价,可以从立意思想方面评价,更主要的是认识到小花狗更增添了画的情趣和生机。)
教师总结:这只懒洋洋的小花狗,为这幅画增添了情趣,使这幅画更充满了生机,连小花狗都这么喜欢这家的一角,可见这家的一角多温馨呢!所以玲玲满意地笑了,板书:笑。
6、 学习第9自然段
教师过渡:爸爸看了,高兴地说什么了?指名读,齐读爸爸的话:“孩子,看到了吧,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糟。只要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⑴这里的坏事、好事各指什么呢?(坏事指画被弄脏了,好事指把弄脏的地方 巧妙地变成了一只可爱的小花狗。) 板书:坏事,好事。
⑵坏事变成好事的关键是什么?(板书:“动脑筋”并理解这个词。)
⑶从爸爸的这句话里你明白了什么?
设计意图:抓住情感变化这根脉,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样教学不会显得支离破碎,相反给人感觉一气贯通。
第三个环节:转换角色练习说话,深化文章主题思想
1、课文中有几组爸爸和玲玲的对活,同学们能读好吗?爸爸的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耐心的、语重心长的、慈爱的。)
玲玲的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天真的,可爱的。)
2、做“爸爸”的男同学们:
⑴当你看到玲玲这么巧妙地处理了污渍,你除了对她说了书上的这段话,你还可能对玲玲说些什么呢?(玲玲你真棒,你画的小花狗太可爱了;你把污渍变成了小花狗,这个家呀就更有趣了,更温馨了;玲玲你真聪明,我为你自豪……)
⑵当你得知玲玲的画获得了一等奖以后,你还可能对她说什么呢?(祝贺你得了一等奖,玲玲,希望你以后继续努力。你看,遇到困难往往是好事,更能发挥我们的智慧;遇到困难不要灰心,要积极想办法,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3、玲玲们,听了爸爸的夸奖和祝贺的话,你会怎么说呢?(谢谢您,爸爸,是您教会我遇事善于动脑筋,把坏事变成好事的。今后,我遇到困难一定善于动脑筋,不要遇到困难就哭鼻子……)
设计意图:采用角色转换的方法,学生兴趣盎然,体会深刻,有强烈的说话欲望。
第四个环节:拓展阅读,开阔思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朋友们,在生活中,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遇到困难,而且也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新课改要求中低年级学生能够不拘形式地记下见闻和感受,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应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宗旨,设计了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倾听和应对的能力。
板书设计:
25 、玲玲的画
哭 笑
画弄脏了 画了一只小花狗(得奖)
动脑筋
坏事 ———————— 好事
《画》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火、文、六”四个字。认识2个偏旁。
2、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重点】
正确的认读本课的认读字。练习朗读。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设想】
在讲课时,要让学生借助拼音反复读书诗句,然后引导学生弄懂每行诗在字面上说的是什么意思,再结合看图和启发学生回忆郊游时看到的景物,让学生思考诗句内容,然后再让学生把课文完整的读一读。反复朗读后达到背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幻灯出示谜语。
猜谜语:
远远看去山是绿色的,走近一听水没有声音,春天已经过去了,花儿却盛开着,人来了,鸟却没被吓的飞走。
猜猜看这是什么?
二、学习古诗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读古诗。看谁能正确的将诗读下来。
2、同桌互相读读,看谁读的.好。
3、老师范读:
幻灯出示古诗。
4、指名朗读古诗。
5、齐读古诗。
三、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1、幻灯片出示本课中的生字:
⑴自己借助拼音读读本课的生字。
⑵指名读读生字,看能不能正确的朗读出来。
⑶同桌互相检查读音。
⑷齐读生字。
⑸去掉拼音后,看能不能将生字读正确。
2、给生字和拼音找朋友。
课件演示将生字的读音和生字之间连线。
四、带着生字的正确读音再读课文
五、尝试背诵
〖板书设计〗
画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教学后记〗
学生齐读齐背都相当好,但单个检查时,有很多同学背不过。在今后应加强个别检查,以防某些同学滥竽充数,使每个同学都认真自觉的学习。
《画》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刮画作品的特点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欣赏、比较,了解刮画的特点和画面的处理方法,在实践中增强体验,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新型刮画纸带来的意外效果,享受制作中的新奇感和快乐,提高绘画兴趣。
教学重点:
刮画的特点及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选择恰当的工具,处理好粗细线条的排列及画面中点、线、面的关系。
学习材料:
各种刮画小工具、刮画纸。
教学准备:
范画、刮画工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向学生提出要求:认真倾听,大胆尝试,遵守纪律。
二、激趣导入
出示刮画纸:你们仔细看看,这张纸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教师示范用牙签刮画,让学生说说感受。
揭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用刮的方法来把它变成有趣的画。刮出课题。
三、引导探究,认识刮画。
1、学生欣赏有趣的刮画作品与黑笔直接画的作品,请大家边欣赏边思考:刮画与我们平时画的画有何不同?
学生欣赏作品、讨论不同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2、教师小结。
四、深入探究,尝试刮画。
1、学生探究材料工具的使用方法:
教师先介绍新型刮画纸的特点 。
教师后说明工具的多样性:谁注意到了,刚才老师用的是什么工具?
你们还带了哪些工具?
来试一试,不同工具刮出的线条有何不同?
2、学生分组尝试使用工具,谈体会。教师小结刮画的特点:刮蜡画因为表面一层是黑色的`而里面一层底色是鲜艳的色彩所以色彩对比很强烈。
3、学生思考:不同工具刮出的线条不同,怎样才能合理地使用这些工具呢?
4、各组学生挑选一张喜欢的作品研究:作品
中有哪些不同的线条?应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来表现?你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1) 学生:看作品分组讨论研究。
(2) 学生:汇报展示。(实物投影)
(3) 教师:归纳演示。(实物投影)
五、自主探究,理解刮画。
1、学生欣赏作品:说出喜欢的作品及理由。
2、引导学生从画面内容及线条、块面的处理方面加以总结。
六、学生自由创作一幅刮画作品。
七、自由创作,大胆尝试。
1、发现能创造性使用工具的学生大力表扬。
2、及时表扬构图完整、点、线、面处理比较好的作品。
八、展示作品,自评互评。
1、各组推选优秀作品,展示于黑板上。
2、请小画家介绍、评价自己的作品。
3、教师客串记者采访:
这位同学你喜欢今天的课吗?
为什么?同学,请谈谈你今天有何感受?
被选为小画家
高兴吗?你今后有何打算?
九、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制作,体验到了刮画艺术的装饰趣味与独特美感,希望同学们能够很好的利用好这一小技法,创作出更多富有新意的美术作品。
《画》教学设计13
《画》是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段训练的重点,在教学本课时,要教学生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因此,教学时,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最后来一个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义、火、文”
3、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竟猜游戏。
《画》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色”等10个生字走之、斜到头2个偏旁:会写“水、去”等4个字。
2、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认识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教师出谜: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指名猜。
2、真聪明,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谜语诗,请小朋友们竖起耳朵认真听: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3、出示课件:山水画
4、这幅画美吗?请小朋友按从上往下的顺序观察,说说画中有什么景物?(板书山水花鸟)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师:想读一读这首古诗吗?请小朋友打开课本67页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每个字的读音,读不准的多读几遍。字音读准了,再把古诗连来起来读一读。
2、画一画:教师利用展台带领学生用圆圈圈画课文中的生字,然后齐读两遍。
3、同桌互读古诗。
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现在读给同桌小朋友听,一人指读,一人听,听同桌字音读得准不准,不准确请帮他纠正过来。开始吧!
4、检查自学情况师:瞧,生字娃娃集合了,排起了整齐的队伍,戴上了拼音帽子,等着你们读出他们的名字呢!
(1)教师出示有拼音的生字:远、有、色、近、听、无、声、去、还、来
谁愿意当小老师教大家读?指名小老师领读。师生正音。齐读,齐读前问:读这些字时,你有没有要提醒大家的?提醒前后鼻音、平翘舌音的读音。
(2)生字分类,认清字形师:生字娃娃要分小组做游戏了,你们能帮帮他吗?同桌悄悄地分一分。
a、指名说一说自己的分法
翘舌音:声、春
前鼻音:人、春、近
后鼻音:声、听、惊
整体认读音节:无、远
b、师:小朋友们真能干,生字娃娃高兴地笑了,老师的心里感到很惊讶,课件出示:远认识“辶”谁能给远组个词?
c、奖励小朋友们两个字谜:“三人日下去春游”,“米上加横竖出头” 。出示:春?来?小朋友们也可以尝试用编字谜的方法记生字,聪明的小朋友能给“春”和“来”组词吗?
d、生字娃娃呀,可喜欢和偏旁交朋友了:还近远,认识:“辶”谁有好办法能分清这三个字?认生字的本领真高。
e、出示课件,点兵点将指名去掉拼音帽子读生字。
5、指名读古诗、同桌合作读古诗,齐读古诗。读通读顺,指导标画停顿。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三、诵读古诗,想象体验
1、谈话:刚才我们从课件里欣赏了美丽的山水画,现在来一句一句地学懂课文中的古诗吧!
2、出示课件,请离黑板最远的同学说说,远远地看画上的山是怎么样的?出示:远看山有色。理解实意:远看画上的山,清楚地看到有各种颜色。因为是画上的山。
3、出示课件,请离黑板最近的同学走到课件的幕布前,侧耳倾听画上瀑布的流水声。问他听到了流水声了吗?为什么?出示:近听水无声。理解意思:走到近处,听不到流水的声音,因为是画上的水。
4、指导朗读第一、二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5、出示课件,请一位学生当老师,叫一位离黑板较远的同学上来摘画上的花,又叫一位离黑板较近的同学用手赶画上的鸟。然后提问:“为什么你们摘不下花,也赶不走鸟呢?”让学生回答后依次出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你能找出这句诗中的反义词吗?来---去
6、读懂诗句,理解意思,尽量启发学生说出来。
7、指导朗读第三、四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8、连起来朗读一遍古诗。
9、这首诗讲的就是一幅山水画,画美诗也美,让我们一起面对着这幅画再来背背吧!
四、布置课外实践
回家找谜语诗,开展猜谜语活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复习诗句
师:画上的山、水、花、鸟画得栩栩如生。还记得诗人是怎么写画中的山水花鸟的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请仔细听,我说的是那行诗的意思,你就大声读出那行诗。
2、复习生字词
(1)闯第一关。出示生字完成“摘果子游戏”,然后齐读。
(2)闯第二关。认读词语。
3、背诵古诗:指名背,齐背。
二、游戏巩固
(一)比一比
师:有些生字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字长相差不多,很不容易分辨。看谁有孙悟空的火眼睛睛,一下子就能认出谁是谁。
出示形近字:
近()声()?听()色()
(二)学反义词
1、找出反义词。
过渡语:这首诗很有趣,诗中还有几组反义词呢!你能把它们用“---”画出来并说一说吗?
2、拓展反义词
(1)师:在这课书的课后练习中有一道题,说出这些词语的反义词,这可难坏了老师。(课件出示)谁能帮帮老师,说出反义词呢?
同桌互说、指名说、齐读
(2)拓展积累反义词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一组一组意思相反的词语。事物的形状、人物的表情、感受以及时间、色彩等,你能试着再说出一组吗?学生说后出示课件:“积少成多”
预设:
冷——暖大——小多——少重——轻
软——硬松——紧快——慢难——易
三、指导书写,掌握生字
(一)指导写“水、去”
1、出示生字:水?去读准字音,组词。
2、教师范写,学生观察笔顺,学生书空笔顺。
3、学生观察“水、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一说怎样才能写好这两个字?
4、教师示范写,边写边指导,指出学生书写时的共性。
5、学生独立探究,尝试练习,教师及时纠正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
6、投影反馈,师生评议
小朋友们,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给写得最好的字画一朵花,也可以上讲台来欣赏或者拿给同桌的小朋友看看,听听他的评价。
(二)指导写“不、来”
1、教师板书:不、来。读准字音,组词。
2、记忆字形,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指导书写。
仔细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发现什么?
提示:“不,第一笔横要长:第三笔竖从撇上起笔,不要在横与撇的交叉点上起笔;长点收尾。”
“来”独体字字型左右对称,竖要写在竖中线上。两横之间的距离要适中,不要过远或过近;
4、教师示范写,边写边指导,指出学生书写时的共性。
5、学生独立探究,尝试练习,教师及时纠正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
6、投影反馈,师生评议。
四、布置作业:练写生字。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趣味提示,指名背诵古诗。
2、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1)师生搭档每人背一句。
(2)学生分小组在组内互相背诵。
(3)男女生互相比赛背诵。
(4)教师点名挑战背诵。
(5)学生互相点名挑战背诵。
二、自学生字
1、指导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形。
2、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识记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导学:拿出生字卡片,找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识记的,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
(1)“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土+厶=去”;“米+一=来”。
(2)色,上面是“W”,下面是“巴”。可以用想象法识字:尾“巴”顶戴个小帽子。组词:彩色、红色、白色、有色、无色。
(3)听,左右结构,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左边是“口”,右边是“斤”,合起来就是“听”。组词:听见、听到、听声、听说。
(4)无:可以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无”和“天”都是四笔,“无”第四笔是“竖弯钩”,“天”第四笔是“捺”。也可以利用换一笔变新字的方法识记,“天”换一笔变成“无”。
(5)远、还、近:都有“辶”。用偏旁归类法来识记。“近”——“斤”加走之旁;“远”——“元”加走之旁;“还”——“不”加走之旁。
(6)不:猜谜语识字。谜语:“木不出头”。组词:不好、不用。
(7)声:上下结构的字。组词:声音、大声、声乐、声母。
4、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偏旁“辶、W”。
5、同桌之间互相考查识字。
6、游戏:识字大转盘。(课件出示转盘,转盘上面标有本课生字)让学生上来转转盘,转到哪个字,就用那个字组词并说一句话。巩固识字。
三、指导书写
1、呈现“水”“去”“来”“不”4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4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逐字范写,学生书写。
3、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水”的竖钩写在竖中线上,横撇从横中线起笔。“去”的竖在竖中线上,第一横短,第二横长。“来”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注意“不”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点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4、学生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在书上描红,对比自己书写与书中不同之处。
6、学生再写,班级展示。
四、积累诵读
1、教师导言:(充满激情)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
3、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画》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辶、W”2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意思相反的词:“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
3、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重点: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辶、W”2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意思相反的词:“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画,引入诗句。
1、教师呈现一幅彩色的课文插图。(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教师引学: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什么?
3、教师引问:会认这四个字吗?(引导学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再抽读。)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5、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
6、学生读诗。
7、教师引学:四句诗中,你会认哪些字呢?读一读。哪些字不会认,请用铅笔标出来。
二、初读古诗,正确识字。
1、学生朗读诗句,对于在自学过程中用铅笔标出的认识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朗读:同桌互读互考。如果发现同桌读错了,一定要教同桌多读几遍。
3、引导学生全班齐读,齐读之后轮读。考查学生是否都会读了。
4、学生读生字,教师检测。
(1)学生自由读。
(2)重点抽读,用生字卡片抽读。
(3)抽读重点。平舌音、翘舌音、前后鼻音发音不准的学生。
(4)全班齐读。
5、导学:我们已经认识了生字,让我们再来读读古诗,你能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次自由地大声朗读古诗,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
6、学生自由练习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读诗节奏,纠正字音。
7、导学:下面我们开展一次朗读比赛,比一比读古诗的时候,谁的声音最洪亮,句子读得最正确、最流畅。
9、学生先在小组内两两赛读,最后选出一名优胜者,然后每组派一名优胜者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选出你认为读得最好的选手。
三、熟读成诵,感知大意。
1、教师导入:同学们朗读得很棒,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吧,我们来比一比谁背诵得最快。
2、学生自由背诵。
3、教师抽背,表扬背诵得好的同学,鼓励背诵稍慢的同学。
4、教师引言:背得不错!你在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跟我们平时看到的现象正好相反。)
5、教师引问:是呀,真有点怪呢!怎么“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呢?怎么“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
6、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
7、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8、教师总结引导: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引出课文题目。)
9、学生戴头饰,演一演下面几组反义词,然后再说一说,读一读。
(1)来——去。什么是来,什么是去?找学生现场演一演,体会“来、去”的相反意思。
(2)高——矮。哪种是高,哪种是矮?通过演示,体会“高、矮”的意思。
(3)远——近。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近?通过演示,体会“远、近”的意思。
(4)白——黑。什么东西白,什么东西黑呢?找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体会“黑、白”的意思。
(5)晚——早。什么是晚,什么是早?找学生说说知道的例子,体会“早、晚”的意思。
(6)同桌相互读一读每组反义词。
(7)教师引领学生做游戏:我们一起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吧,我说一个词,你来说它的反义词,看看谁先找到朋友。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古诗。
2、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二、自学生字。
1、指导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认读生字。
2、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识记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导学:拿出生字卡片,找同学说说是怎么识记的,说说识字方法。
4、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偏旁。
5、同桌之间互相考查识字。
6、游戏:识字大转盘。
三、指导书写。
1、呈现4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4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
3、学生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4、班级展示。
四、积累诵读。
1、教师导言:(充满激情地)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这么美的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引导学生扩展背诗,激发其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
3、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 《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画》教学设计09-22
画教学设计08-07
刮画教学设计05-24
画杨桃教学设计05-12
玲玲的画的教学设计05-10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08-10
《画杨桃》教学设计07-10
画杨桃教学设计及反思12-05
画杨桃教学设计优秀12-13
玲玲的画优秀教学设计04-25